廣論進度:P103L01念觀察修皆是分別- P104L03 況諸餘道

音檔: [44B] 14’59” – [45A] 27’01”

手抄第六冊:P131L01- P155LL2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廣論 師父手抄稿】
(p131) 【◎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他這個地方又提醒我們一下,也就是前面這個老話,在這個地方重提。說有人覺得:「你這樣的思惟觀察,那些東西都是分別,那修行的時候是不要分別的,所以修行的時候,應該把它丟掉,不要去思惟。」這一種想法,這一種說法,大錯誤啊,大錯誤啊!
在我們正式修行之前,前面真正重要的基礎是什麼?要淨除罪障,要集聚資糧,而這兩樣事情都要經過如理地聽聞,然後聽聞了以後,然後呢如理去思惟。越是多方面地觀察思惟,那麼產生的功效越大;產生的功效越大嘛,淨除罪障是越多,集聚資糧是越廣越深。現在你不要了,結果呢,害了,結果害了!所以把這兩樣東西—淨除罪障跟集聚資糧的最佳的方便,一下都被你遮止,這個遮的話,就是擋住了,障礙住了,切斷掉了、切斷掉了。所以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要想修行啊,變成功一個最大的大障礙。你還不知道,還以為覺得:「對啊!修行不要分別的。」結果完了!就完了!你是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你也知道要修行,結果你去修行的時候,就一下被這個邪知邪見擋住了,錯誤了,於是你白白浪費一生,那最大可惜!
(p132) 前面已經詳細說過,這個地方又再認真說一下,讓我們重新把前面這個道理回憶一下,然後呢,再提起正念來,好好地在這個地方深入。那麼,那個時候所有的念佛的功德完全得到,自然而然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集聚淨業資糧,不管你要增上生、決定勝都可以得到。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
上面這個繫念三寶的道理,換句話說是皈依,這個講到這裡為止,單單這個皈依哦,單單這個皈依哦!假定你能夠照著這個道理,如理如法地去做的話,「心隨修轉」,你修多少,然後呢你這個心就轉多少。你在沒有修的之前,心是什麼?染污相應,雜染相應。然後呢,經過你修改修習以後的話,染污部分是漸漸淨除,然後呢善淨部分漸漸增長,當然轉過來了。那麼這個罪障就清除多少,功德就集聚多少,就這麼簡單,就這麼靈驗!
所以說,你一個念頭念對了,你馬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欸!對了。」這個念佛就有這樣的功德,我想現在大家至少在理路上面很清楚、很明白了吧!絕對不是說到臨終的時候看,哎呀,這一生還不曉得去不去哦,然後叫人家來助你念哦!而是在當下念的時候,你就很清楚:這一念去得了的,那一念去不了的。任何一念是如此,任何一天是如 (p133) 此,然後年、月、日、時這樣積累起來,清楚明白,你曉得這一生你要到那裡去。那個時候就是的的確確是你自己自在,而不是他自在了。
雖然這個自在有不一樣的,地上菩薩的自在,跟我們現在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的自在,就是說你能夠把握得住的這個正念,你曉得你決定能夠向上,這一點,這樣的情況。如果說求生淨土的人,換句話說,他的的確確自己很清楚明白的,他會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這個辦法,常時地這樣去做的話,欸,你心就這麼轉過來了,就這相應了。所以要曉得,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所以修的時候,開始比較難。為什麼?因為開始的時候,你認識也不夠,力量也沒有,起心動念無非都在染污當中。假定你覺得這個困難而停在那裡不動的話,你永遠沒有機會,這個是難點。所以我們首先始終要了解,不要覺得:「哎呀,最好坐在那裡天上掉下來。」絕對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何況佛法!如果你等在那裡,坐在那裡掉下來的話,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的的確確我們要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努力去行持,這樣的話,對了。同時當你覺得難的時候,也正說明,欸,現在對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原來是 (p134) 什麼?染污的,換句話世間來說來一種惰性。現在真正要修,就是修改,否則什麼叫修?所以修是修改嘛,原來這個狀態不對的,你把它改變過來。試想看,世間哪一件事情不是如此?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很清楚很明白。
平常我們常常覺得,哎呀!心平氣和覺得滿好,到了那時候稍微一點境界現前就不行了,那個是對真正的行相不認識。行相真的認識了以後,你會了解,真正最好的修行是什麼?就是就你心裡煩煩躁躁,你認得了,然後你提起正念來,那最好的時候,最好的時候。所以到那個時候,你能夠克服它的話,你又衝破一個難關,這個才是真的,這個才是真的,這樣。所以你們看那個木頭,這個木頭夏天長得很快,但是夏天長的那個木頭是很鬆的;那個冬天長得很慢,冬天這個木頭很紮實的。就是經過這個嚴格的考驗過來的,它才行,那我們修行現在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你們看哪,那個豆芽擺在桶裡邊哪,想盡辦法保護它長出來,對不起!這個豆芽也只能做豆芽用,沒有其他用場。你放在太陽裡面一曬、風一吹、雨一淋,好了!不是枯掉就是爛掉,它長不出什麼結果來的。我們現在真正要修學佛法的人,千萬不要學豆芽,這個要注意!
或者我們應該這麼說,除了這個豆芽以外,更進一步來說的話,我們的的確確真正重要的,一定要自己在境界上面去歷練。所謂這個境界不是外面的,就是當境界現起的 (p135) 時候,你內心當中注意到,它是什麼狀態,那個時候有了正法的認識以後,你了解了:「欸,它又跟著外面走了。」你把它拉回來,然後你覺得拉回來,拉不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困難發生了,或者你要提的時候提不起,那時候難了,那真正的用功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就是這個時候。你能夠這樣地一段努力以後,到最後,欸,「後時於彼能任運轉」,慢慢、慢慢越到後來你越一提,就提起來了,到後來不提也起來了。等到你一提,提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可以深入了。
所以說,假定你把前面的這個對於知識的淨信,暇滿人身,念死無常,以及苦等等,都經過一番練習以後。然後你坐在這個地方,如果說坐了一下以後,你心裡面胡思亂想的話,你隨便把前面的那個概念,一提,馬上提起來了。要昏沈的時候,你提起暇滿人身的難得,啊,覺得自己:「沒錯,得到了,慶幸啊!趕快努力啊!」這個昏沈就沒有了。如果說到那個時候你那個掉舉又來了,這個又放不下,那個又放不下,馬上你想到死、苦,喔喲!這一想到要死苦,那個時候這個貪著一下子都去掉。到那時候它昏沈也去掉了,妄念也去掉了,當然你要得定就很容易了,這樣。所以他前面的這個次第,它有這樣的好處在啊!好,我們繼續下去。
(p136)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
欸,妙了!我們現在說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心到底是什麼呀?儘管說了很多,真實的內涵還不一定真正了解,這樣。到這裡為止,如果我們真正地對皈依這個概念有了正確的認識,第一步下去,那我們想:「啊,沒錯啊!現在我們皈依佛,佛是這麼圓滿,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歸投,這是我們的依靠啊,我也要學佛。」你能夠照著這樣地念,說:「我也希望像我所念、所歸投依靠的佛那樣,也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什麼?為利益有情願成佛!唔,我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我也要成就佛,這個就是菩提心了。所以剛開始你就是在皈依這個時候就相應了。現在譬如說我們看,說念佛的人哪,假定能夠發菩提心的話,那個力量大得不得了。那菩提心是什麼?好像講講可以,真正要相應很困難,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初步已經可以相應了,就有這麼多好處。你能夠這樣地隨念,發這樣的心,那麼
【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因為你這樣地隨時在繫念三寶,那麼不管是白天、晚上,「恆得見佛」。念佛見佛嘛,現前、當來,當然你必定能夠見佛,必定不會退失,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 (p137) 在這個地方和盤托出,告訴你。我這是剛開始的時候—當然層層深入,這意義還有不同的、深廣的意義在裡頭。因為你一切時候,一直在這個憶念,那麼到臨終的時候,不管生起什麼苦來,你念佛絕不退失。
為什麼到臨終的時候生苦能夠不退失呢?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哦!我們以前說平常高高興興、舒舒服服嘛!念佛滿好的,稍微有一點煩惱嘛,這佛號就丟掉了,稍微一點痛苦嘛,丟掉了。平常一點痛苦都丟掉了,生了病更不談;生了病都丟掉,到臨終的時候,那更談不到。它現在卻是臨終的時候,仍舊能夠念得很好,不退失,為什麼呀?為什麼呀?欸,這也就是你只要回過頭去稍微一看,這個理路就非常清楚。
現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啊?說念佛是什麼?皈依了以後自然要去念。為什麼皈依啊?皈依只有兩個原因嘛,因為你苦要脫離,要想脫離苦唯一可以依靠的就這個。說這個苦正是策勵你走到這條路上去的主要的原因,所以越是苦,這個皈依的心是越是切,對不對?到臨終的時候,正是苦的時候,當然你的皈依的心更切嘛!所以你真的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第一聲念佛的時候就這樣,當苦越逼得厲害的話,這個佛號是越相應了。所以小苦念小佛,大苦念大佛,臨終的時候正好去嘛,豈不是百分之百啊!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必定要把這個理路摸得很清楚,然後呢這個行相啊,認得得清清楚楚。這個理路認得得清楚,這是講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就是這個行相;行相你把握得住,照著去做的話,那你就相應了嘛!現在這個行相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身心相續的狀態。你懂得了道理,那個身心跟它相應了,怎麼會說念了半天,念不去的,對不對?怎麼會念了到苦的時候又丟掉的?不可能嘛!假定你苦的時候丟掉了,你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皈依;如果你懂得了,苦的時候決定丟不掉,不但丟不掉,一定是會越苦念得越好。清楚不清楚?到這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啊!所以這個圓滿教法之美啊!說到這裡,我們由不得我們不從內心深處,對於這個佛、菩薩、祖師感戴、感激。然後呢這個心情就是什麼?最好的念佛,歡喜啊!繼續下去。
(p142)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那麼教你—這個道理告訴你,然後你了解了、懂得了以後,像平常,照著這個東西你就觀察。因為你能夠這樣地觀察得如理相應了,自然而然,啊!你這個心就跟它相應了。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
就像這個道理,你念佛,念佛的—這個佛因為他種種,念他的身、口、意等等,無量的,「佛身無量」是包括了前面所有一切。你能夠經常地這樣地憶念,然後呢這個心,啊!也是跟著相應了,跟著相應了。
【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你行住坐臥,說:好啊、好啊、好啊,心裡面歡喜、好樂!不但是你皈投依靠,也希望「我也將來能夠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真正地超勝的第一步達到的,這個是發的世俗的菩提心。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 (p143) 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這就是前面剛才說的,在那裡引那個經上面說,經上面的。你能夠照前面的這樣去修習、思惟的話,欸,你那個染污的心識漸漸淨化,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三業,就漸漸地轉化成清淨。當然,然後呢這個的的確確,一直是繫念、讚歎、皈投依靠這個三寶殊勝的種種。這樣地憶念、思惟、觀察、皈投依靠,那就是「修心續」。心,這個地方講「心續」,換句話說我們身心的相續,真正的修行。你能夠這樣地修行,「晝夜見世依」,這個是心眼來看。換句話說,平常我們的心眼都在染污當中,都是隨順著愚癡的;現在這個時候隨順著智慧,這個是晝夜都是跟世尊相應的。到那個時候,你遭到病苦,或者不安,或者乃至於這個到最極端狀態當中—要臨終的時候,欸!「不退失念佛」。「苦受」啊,再苦的,不會能夠、不可能改變你那個念佛的心志,這個道理上面講過了,這個道理上面講過了,對吧!
所以我們不要忙著說:哎呀!我修行、我修行啊!你根本修行的訣竅、道理,一點都不懂,你修習什麼啊?所以你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你只要照著這個道理思惟觀察,這不是最好的修行嗎?你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任何困難,就不會打擊你;反過來任何困難, (p144) 卻幫助你修行的推動的動力。因為是幫助你來修行的推動的動力,你又得到了最佳善巧的修行的方法,把所有的困難一一克服,結果這個困難哪,都變成功你的功德。以前,這個困難始終擋在這個地方,不讓你爬上去,而讓你流轉在生死當中受苦;現在,嘿!正好這個擋在你的痛苦的力量推著你,變成功你淨業的最好的助力,就在這個地方啊!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學的啊!關於這幾句話,值得我們一再思惟觀察,你能夠把這一點把握得住,沒問題,沒問題了!
【博朵瓦云:】
那麼下面,祖師來告訴我們。引用那個祖師,那個祖師就是這麼修習的,他把他的經驗,以及他的開示跟我們說。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照著前面這個,如法如理地不斷地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漸能深信」。這個「漸」字,注意哦!修行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定是這個樣的。我們說頓悟、頓悟,悟的時候是頓悟,修的時候可是漸漸地來的呀!修的時候漸漸地來,天下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是,平常我們隨便做什麼東西,摸了個半天,忽然之間:啊!我懂了。是的,你懂是一剎那,可 (p145) 是它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前面就是摸了半天,然後呢?噢,開了竅了!眼前我們也是這樣,那個電燈,你這麼一撥,嗯,亮了!但是你外面要從外面發電機,裡邊接那個東西,喔唷!花了好大的勁哦!你因為花好大的勁,而且做對了,到那時一撥,就亮了!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地思惟的話,欸,慢慢、慢慢地,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所以信心是增長、加深,那個時候「能得加持」,佛加持來了。佛不是不加持欸!這我們要了解,就是我們自己的障礙在那裡。
【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
由於這個道理,你經過這樣地深入,那個時候才獲「定解」哦!現在我們還沒有定解哦,還是我們聽見了這個道理。所以真正的定解的話,還必須要你自己思惟,這個思惟要如理思惟,否則的話你打妄想,是妄想一萬年也沒有用哦!那個時候,你心理上面產生的淨信心,確定不移—啊!就是如此。那個時候,你得到了定解以後,就確定不移地說,原來你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都在這個上頭啊!你那個皈依呀,真正地對了—誠心皈依。否則的話,都是空話,否則的話,都是空話。說皈依,啊!好的、好的,求個皈依。然後呢就算是皈依了,總是講到:唉呀!跑得去皈依,讓我嘛多發一點財,然後呢求這 (p146) 個。都是求這個世間的,等於順世外道,都是完全外道的事情,都跟佛法不相應,都是求長壽、健康,保佑我闔家平安啊!
但是對世間人來說,我們不要笑他,佛不會笑他,佛處處地方,在依我們所歡喜的,從這個地方來引誘我們。所以剛才這個話,主要的是什麼?就策勵我們自己的。凡是這種地方你處處要了解哦!凡是我這種話,就是每個地方來策勵我自己,觀察我自己的內心,我們千萬不要拿這個標準去衡準別人,這個要了解。那麼,所以他現在說,啊!那個時候你就至誠恭敬地真正皈依。
【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妙了!你如果說對於我們所學的學對了!「正習學」,能夠學對了,好好地這樣地深入的話,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個話大有道理,以前在黑板上面,我曾經特別寫出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引《華嚴經》上的。很多大乘經典上面,也告訴我們這一點,說你如果忘失了菩提心,不管你修什麼,對不起!這個不是佛法,這是魔業。現在這地方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認真修習,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嘿!嘿!這麼個好法。如果說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吃飯、穿衣,當然都是。在我們想像當中:哎喲!這 (p147) 個祖師都是大徹大悟以後的事情,他就是穿衣、吃飯啊都是佛法,我們凡夫份上,好像沒有份。不然!就是我們凡夫份上的事情。只要你能夠得到如理正確的教授,聞、思相應,只要照著去做的話,一切事無非都是佛法。如果說你要回向往生,這個就是淨業,這個就是淨業!所以叫「正助雙修」,否則助,助些什麼?助些什麼?就是這個呀!這個你做對了,這個也是正,是也是助呀!
【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哦!這句話聽了,真是,我們未免覺得痛心。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博朵瓦那時候說的,博朵瓦的時代離開我們現在什麼時候呢?離開我們現在已經要……想想看,他是宋初的人,宋朝初年的人,快一千年,不到一千年,那個時候已經這樣了。唉!現在我們是更糟糕啊!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對於佛的妙智—佛是一切智人哪!但是在我們心目當中看起來的佛,不如一個算命先生,不如一個算命先生。這個話怎麼講呀?他下面有一個解釋的。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
他下面,就是最後這個兩句話。譬如說,有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平常算得很 (p148) 準,那麼你去給他算命,那個算命先生就給你算了命,說:「欸!今年你很好,你沒有什麼災禍。」心聽了,心裡滿高興。假定不是這樣,
【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假定這個算命先生說:「喔唷,不對哦!今年你流年不利哦!你應該怎麼樣去破除消災,這個事情是不要做、有忌的哦!」唉!我們好努力、好努力哦!假定說你沒有照著這個算命先生去辦的話,你心裡面想:「唉呀,不對呀!這個算命先生教授我,這個事情不要做,要那個、這個。我沒做了心裡面好像不大對勁。」算命先生,還有世間上太多的事情,或者醫生告訴你:「哦!某人哪這個東西不好。」或者乃至於別人勸你要這樣做,我們都會相信、接受、聽他。但是下面又說,
【若佛制云,】
在佛的戒律上面,或者佛經上面告訴我們,
【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
(p149) 假定佛告訴我們,說這些事情你不要做啊!不可以做!而這些事情應該做啊!我們擺在心上嗎?我們擺在心上嗎?這話我在這裡,每次看到這裡,我總會停它好幾分鐘,自己問一下。我也建議諸位同修在這兒問一下,現在這個算命先生也好、醫生也好,人家告訴我們,喔唷!我們很聽得進。現在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不要做哦,這個要做啊!你有沒有注意?有沒有擺在心上啊?
【若未能辦豈憂慮耶,】
假定做不到,你心裡面有沒有憂慮?哎呀!說佛告訴我們這樣的話,哎呀,我怎麼做不到呀?我們不但沒有憂慮,
【反作是言,】
反過來還說,
【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不但不聽,反而說:嗯,這個經教上面,佛雖然告訴我們要這樣,但是現在時代不 (p150) 同,這個行不通啊!不要這樣做啊!「唯住自知」,就是說我們自己知道的。所以,注意啊!我們現在大家不是學佛,我們大家在學「我」啊!假定是真正你學佛的話,一定說佛告訴我們這樣不可以—對啊!我為什麼做不到,我要努力啊!現在我們大家不是這樣。唉!我是想到這地方,每次聽到那裡,看見那地方,總是停下來真正反省。所以大家現在,唉!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犯了太多的毛病,就我們眼前的,其他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說;至少,我自己首先看見了毛病,然後呢在座的幾位同修,我也發現大家的同修的毛病,太嚴重了!自己的毛病是一點看不見。佛告訴我們,你們不要應該這樣的,只關鍵自己努力啊,淨化自己煩惱。自己煩惱一點都看不見,別人的看得清清楚楚,稍微一點點,眼睛瞪大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然後還要跑得去,比佛還要好,還要教訓人家,策勵人家。對嗎?不可以呀!所以,這個地方是千真萬確。
乃至於更進一步,我們在這裡是常常說的,很多地方規矩,講過了規矩,大家忘得乾乾淨淨。就是講這裡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叫那個小鬧鐘不要動、不要動,一直到現在,那個小鬧鐘照樣地還在那兒動。今天早晨就有兩個,兩點多鐘就有一個人鬧,三點多鐘又有一個人鬧,我都聽見。所以我想:唉,我自己的德行不夠啊!好了,那只有這樣!我們現在在那兒學佛,大家哎呀!老師長、老師短,我講了多少遍,就是沒人聽。所以這個就 (p151) 是學佛啊,注意啊!我不是說你們不要鬧鐘,不!你如果真的用功,我非常讚歎。你可以用一個辦法,總是想辦法你自己鬧醒,好!然後不要鬧著別人,因為是公共的場合,我這隨便一提的一個小事。
從這地方,我主要的就是要提醒我們:這個祖師就告訴我們了,那為什麼我們學不成功?就是這樣的。欸,那個世間一點點,人家告訴你,你還很聽他;佛告訴我們哪,我們心裡面當做個耳邊風,那是我們不相應了。所以他前面一再給我們說,說「大師外支已成」哪!豈但是一個佛,十方無量無邊的佛,都在這個地方啊!為什麼我們救不起來呢?喏、喏、喏,毛病就在這裡。想想看,對是不對?因為我深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自己覺得痛苦不堪。我想我的這個痛苦的經驗,對你們有用,所以今天說給你們聽。也是在座的大家同修,我們難得地信得過我,所以我把我看見的,我也誠心誠意地告訴你們,這是我的的確確看見的,規勸諸位。假定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反省得過,改過多少的話,我們就會解決多少問題,得到多少好處。這個道理懂了,下面有一句話,這個話重新再策勵一下。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
上面這個道理,假定說你不觀察的話,欸,那麼什麼啊?「隨心愛樂」。這四個字 (p152) 妙極了!這四個字妙極了。你聽是聽懂了,覺得很歡喜:唉呀,好啊!但是你不照著去如理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聽見了以後,是隨你的想法去做,這個狀態當中,那些都是空話。那麼這個實際上的現象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慣常的,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呢照妖鏡,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就是自己照不到,自己就照不到。哦!心裡還很歡喜哦,就這個狀態。所以這個地方要好好努力啊!
【若非不爾者,】
所謂「若不爾者」,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說,不是說不觀察,而是你認真觀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呢,
【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欸!那個時候你就做對了。把這個「法鏡」,這個法鏡,我們也可以說—照妖鏡,回過頭來照自己,把自己的「內」當中,仔細地一觀察,啊!發現問題對了,就在這裡,就在這裡!你能夠這樣地找到了問題,自己淨化了,問題就解決了。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p153) 啊,對啊!現在我們不是皈依佛嗎?就要想到佛是為什麼成佛?佛為什麼有這功德?你能夠這樣想,把這個認識來策勵我們自己,反過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話,好了!這就好了。所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啊!在這個方面去思惟、觀察,引發決定不移的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
你對佛能夠生起來了,那法跟僧亦是如此。法就是「佛所從生」的,法是什麼?佛為什麼成佛啊?他就是修學了佛法才成的。當然你皈投、依靠、景仰這個佛的話,佛從那裡來?法來的,當然你也一定皈依它。然後呢他既然是修行成功,現在修行的那個僧,當然你也皈依他,同樣地。這個對了!
【是則歸依至於扼要,】
這個時候談「皈依」,對了!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了。要把握住這個重點,那就對了。現在我們說皈依—「南無」兩個字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清楚了!
【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p154) 假定是這個沒有的話,那麼「轉變心意」的這個皈依,還沒有。真正的皈依,什麼?就是你皈投依靠。這是「皈依」兩個字,妙極了!「皈依」兩個字怎麼寫的?白字旁邊一個反字,為什麼要寫那個反字啊?有意思極了!以前我們這個心是染污的、黑的,現在了解了,哦!這個不對、不對、不對!要把它轉過來、反過來。反過來什麼?白的嘛!這個就是「皈」,這個就是你所依靠的地方啊!這個就對了。以前我們依靠在什麼上面?長夜無明啊!所以說你了解了這個,那個心意就轉變;心意轉變是真實的皈依,有了這個皈依,然後呢你一心向上啊,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產生,一切的罪障從這裡淨除。所以假定這個沒有的話,那其他還談什麼?根本沒有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學佛法就從皈依開始,就這樣。
現在我們應該感覺高興啊!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不怕!真正重要的,到現在這裡大家已經了解了,我們不是怕做不到,而是現在懂得了—怕不知道!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他都是從一個凡夫,在輪迴生死當中跳出來,我們現在也是輪迴生死的凡夫嘛!佛的榜樣擺在那裡,就告訴:你只要找對了路子,肯去走,一定成功!關鍵呢?就是路子有沒有找到。到這裡,現在高興啊!
所以對我來說,一方面剛才前面想想,唉呀!覺得痛苦不堪,一方面歡喜無比。咦! (p155) 痛苦是痛苦什麼?痛苦以前錯了。為什麼痛苦以前錯了?你知道錯了嘛!為什麼知道錯?你有對的東西嘛!所以那個時候就要歡喜呀!它有一個絕大的妙處,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它一定要靠這個力量讓你知道,知道的時候,你就痛苦了。那個時候,我們人一痛苦啊,心裡面,唉呀!覺得不靈光;但是呢你反過來去了解的歡喜,那個推動我們的心力又起來了。所以他處處地方,他有兩個方法來調治,來調治我們。
就像他前面講的那個銀匠,銀匠—我們銀樓裡邊那個做首飾的,水、火兩個,叫水火既濟。現在我們也是如此,一方面嘛策勵我們,那是會痛的;一方面嘛引發我們會歡喜的,這樣。所以你真正地懂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己會很善巧的,一方面了解了這個錯誤了,痛苦;一方面知道了這個正確的,歡喜。啊,美啊!這樣的話,就步步上升、步步上升。當你就要放逸的時候,刺它一下,欸!然後呢痛苦心一生,那個放逸就不生了。然後你努力的時候,心裡慢慢地覺得又縮起來的話,慶幸一下,心裡就揚起來了。所以平常的時候,的的確確,這個修行哪,是有它種種善巧。那麼這個前面是佛功德,這個也只是簡單、扼要地說一下,下面是法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