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暇滿(二)P62L3~P64L13

手抄稿:第四冊P226L11 ~ 第四冊P269L2

【廣論原文】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做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廣論 師父手抄稿】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
像上面告訴我們的啊,就是我們好好地認識、觀察,說這個暇滿人身啊,有這樣殊勝究竟的大利益;不但是究竟,而眼前也是,對我們眼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究竟固然重要,眼前怎麼重要呢?下面,
【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你眼前求些什麼?眼前就叫「增上生」嘛!眼前增上生就是自己的受用、眷屬,各式各樣的圓滿,這個圓滿還是要什麼?還是要修這些東西啊!要修這些東西,還是要拿我們的暇滿的人身,這個道理應該正確地思惟啊!懂得了這個,懂得了這個道理,說增上生以及究竟決定勝以前啊,那個時候,我們才去看那個《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那些殊勝利益。在這個次第當中,曉得怎麼生生增上,我們下腳第一步怎麼下腳,向上去!沒有認識這個之前,看了那些東西啊,往往會害一個「三世怨」,儘管是眼前得到好處的,就這樣,這地方順便一提。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
哦!像我們前面這樣地觀察,不管就眼前的、就究竟的殊勝的利益,說這個難得啊,這個難得啊!這個人身之難得啊!你了解這個,那怎麼辦呢?自然我們去努力,所以說:
【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
假定你了解了這個,而不努力啊……不管是白天乃至於晚上也要拼命努力。它現在已經告訴我們了,說白天要怎麼努力,晚上要怎麼努力。努力什麼?努力這個「因」,你能夠集這個因,將來就感得這個果。所以像這個地方,它處處地方啊,不像我們平常一般的文字,一定講「此二之因」,這個就是法相真正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啊?這兩個字「此二之因」提醒我們一件什麼事情啊?修行是件苦事情,提醒我們。我們往往不了解,總覺得:哎呀!在這地方像順世外道一樣,只談眼前的快樂,只談眼前的隨順適意,隨順著自己的我見—我要這個樣,這個對、那個對,然後呢找種種快樂。你認識這兩個字的話,你曉得很清楚,不是說「我」覺得這個對,不是!我這個錯的。不是眼前的快樂,現在是應該辛苦的,然後呢努力種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這個果。
所以這個不是說這本書是西藏翻譯過來的,真正圓滿的教授,法相清楚的都是這個樣的,它有它的特別的理由哦,這我隨便一提。實際上這個理由,就是我們修行必不可少的認識,以及將來最重要的行持,都在這個上頭。那麼我們了解了,把握住了,啊!絕對不會讓它空空地浪費掉了。如果浪費掉了就像什麼?到了寶洲空手而返一樣,結果呢?「後世亦當匱乏安樂」啊!唉!以後呢得不到快樂,而且得不到暇身。
【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
假定你得不到,後面的、以後的安樂也得不到,暇身也得不到,請問那時候是什麼狀態?「眾苦續生」,永遠在受苦,這個是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欺誑!我們真可憐,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將來受大苦啊!所以我剛才說這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真好!實際上我們眼前哪,都可以體會得到的,體會得到什麼啊?牠真正地重要就是愚癡,真正重要的—愚癡。平常我們看見那些動物,狗啊、豬啊,那個有一些聰明的,那狗什麼,你給牠吃東西,牠馬上就圍繞而來,跟你吃。這假定這個豬啊像我們人一樣聰明,說這個主人養牠幹什麼的話,啊,牠看見那個主人來了,逃都來不及!對不對?
所以我們現在生為人,自己還自命為是個修學佛法的人,真是啊!剛才說的話一點都不騙啊!的的確確我們了解了這個,自己,至少我自己一直在這兒反省,啊!這真是畜生都不如!這樣。是明明一個人,要是看見他給我吃了以後要殺我的話—喔,這東西我連忙逃都來不及!我絕對不想去吃它,至少你不吃它瘦一點,挨到最後才挨刀欸!你又有多一點逃走的機會啊!對不對?想想看。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就不會討這種小便宜,受大損害。所以這個了解因、果的關係在這裡,這個要清楚、明白的。
了解這道理了!道理是了解了,下面是「應勤思惟」。正確地了解以後,還要努力地如理思惟。前面是正知見,下面這個地方呢?正思惟、正精進。你能夠這樣去做,得到了、保持著相應的正念的話,那就差不多了,修行就是這些!所以修行不是說,單單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不是!就要怎麼樣得到那個正知見,怎麼樣去正思惟正知見,使得這個正知、正念相續,繼續不斷地在你腦筋當中維持著。然後你起心動念,身口行為都跟善法相應,那個才是真正的修行。那時候你拜佛也得、念佛也得,乃至於吃飯、睡覺也得;當然,你坐起來盤著腿在那兒觀想什麼,當然更是。反過來你這個沒有得到的話,對不起!做什麼啊都是空費力!這個憨山大師的〈費閒歌〉就是從這個地方著眼的。
【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就像很多「善富人」,他無量劫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卻是愚癡,現在愚癡,愚癡到什麼程度啊?只把宿生積累的這個福浪費掉了,而不趁這個機會好好地再修習,集一點福德、智慧。所以我們現在眼前這個東西啊,都是我們宿生勤苦所得的。我們常常覺得:哎呀!投一點機、取一點巧,可以得到一點好處。對不起!你宿生沒有修集的話,投機取巧得不到;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話就是你努力集的,這是該得的!你何必枉費心機呢?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樣的話,你就心安理得,凡是你有的,絕不欠少你,而真正重要的:我們努力啊!努力怎麼樣修,再集下一世的,生生增上,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在這一點上面不了解、愚癡,不好好地去集那個福德的話,將來到壞的地方去了,就像到了寶洲,空手而返。如果我們這一生不好好的,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你現在不修,將來怎麼可能呢?將來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善惡業道所集的人身,暇滿人身的果報呢?那得不到的話,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
到那時候永遠受苦了!
【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
所以每一個祖師,每一個經論,都是告訴我們,再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再沒有比這個更自欺的!所以現在不要說被人家欺了以後發脾氣,要曉得對「自欺」發脾氣,那就有希望了。所以啊真正修學佛法的人,不是跟別人鬧,要跟自己的煩惱鬥,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
【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來了!你經過這樣地思惟,這個「思」是思惟哦,現在我們單單聽,這是「聞」。所以第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聽懂!如果聽得不懂的話,一定要去找同學,真正呢我們彼此之間,談是需要的,要談,這個才是我們該談的!說,欸!剛才老師說的什麼?經、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把握住,把握住了,緊跟著想—思惟;等到你這樣地思惟的時候,那時候心裡面覺得:啊,對啊!你會逼不及待地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幹什麼?「取心要欲」!說「啊!現在什麼事情都不要了,什麼事情都不要了!」一心一意啊,只要去做這件事情,這個是堅實的中心,重要的!這個叫作「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成功了!就會精進了!不要人家來催你,人家不催你,你都拼命去努力了,何況人家來催你。
【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
哪!就世間的來說,你要雇一個工人,給了他的工價了以後啊,應該給你做一點事情,對你有好處的,對不對?當然嘛!現在啊假定說是對你沒有好處的話,你什麼東西都不應該給他,這是千真萬確的!你請一位工人來,喔,這個工人要一佰塊錢或者一千塊錢,那你要把它工做還啊!如果說,來了以後他不給你做工的話,你當然不會給他啊!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人身,還給它這麼吃,還給它穿、給它住。喔唷,吃了這個還不行!哎呀,等一下沒水果又不行!哎呀,等一下這個沒有豆腐也不行!哎呀,等一下沒這個也不行!結果吃了這麼多,對你有多少好處啊?這個要思惟思惟哦!如果說對我們沒有好處的話,這些東西都不應該給它。
【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寶筏」,這個寶筏是渡生死大苦流啊!這個寶筏以後是好難得、好難得啊!所以千千萬萬不要白白地浪費。但我們不是有意地浪費啊,我們是愚癡,所以我們趕快策勵自己:趁這個時間還在的時候,絕對不要在那兒浪費啊!絕對不要再浪費啊!這個「眠」不是說到了晚上這個眠,就是我們在癡癡呆呆的無明大夢當中就是眠。這個無明當中,破這個無明大夢,就是我們真正用功的地方。所以這個包括了正知見,第一個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那個時候你才會不能忍受。不能忍受什麼?不能忍受說,起心動念,我要這個樣;覺得:來來來來,來了,這個才是我要跟它鬥的!是啊,我們現在叫這個人這樣,叫這個人那樣;不是,叫我—喔!好傢伙某人,你又來了!你又想貪這個,你又想占便宜,你又覺得這個……。那個才對!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這個是,這個祖師的一個比喻,這個比喻,他那個每一個比喻啊,有它的特別的說明,這個說明在這裡不講,在這裡不講。關於那些祖師的語錄當中,他每一個都有很有趣的公案,但是那時候啊,一個故事可以說一個鐘頭,都是策勵我們的重要的內涵。
那麼前面是說重大的意義,有了這個重大的意義以後,啊!那你就會努力地去做了。欸,不夠!還要「難得」。你想又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地難得,那時候我們真的拼命了。真正地把這個兩樣東西,如果說你能做到的話,我們人人都可能說「火燒頭燃尚可捨置」,頭上著了火了,你可以放得下,千真萬確,你們不妨去試試看!所以我那一天曾經跟你們,很早以前跟你們說,最早以前洛杉磯那個同修,再說一遍。他就是想那個東西,他還不是想這個,他還不是想暇滿人身—喔唷,一想到啊,他整個地什麼事情都沒勁了,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修行。現在我們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是修不起來,就是前面這個沒有。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地看。
【◎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那個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那個佛有一次跟阿難說,他用那個爪,在地上挑了一點土說:「阿難啊!你看哪!那個大地的土多啊?還是我手指上那個土多啊?」你們大家可以分別得出來的,這個大地像地球一樣的土,比之那個手指上的一點點,能比嗎?完全不能比啊!下面他真正告訴我們:
【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說現在我們一般的人從「善趣」,善趣當中就是指人、天,從人、天死了以後,生到墮落的人就像大地土;而能夠繼續不斷地保持人身的,就像那個手上那麼一點點。所以要曉得啊,真正再得人身的機會是難之又難,難之又難啊!
今天翻到六十三頁,這個暇滿人身難得的程度,這個我們實在無法想像,所以佛陀啊用一個事實,來讓我們體會這個難得的程度。說,從我們現在的人身或者天道—說「善趣」,然後死了以後往生,哦,不是往生,再投生。再投生能夠保持善趣的,就像爪上那麼一點點。就手指上面,你那個手指再大,你能夠抄多少土呢?然後呢失掉了人身,而墮落三惡道的像大地土,這樣。換句話說,我們不一定是善趣,在我們生死過程當中整個的六道當中,這一生結束了,向下去的,以及向上的比例之差就這麼多。墮落惡道的,大地這麼多;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得到善趣的像爪上那麼一點點。那這個比例你簡直無法想啊!現在我們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百千萬分之一,那這些數字都沒辦法比,沒辦法比的!這個失掉人身這個機會之大呀實在,這樣。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難呢?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我們會想,為什麼原因這樣難呀?下面就引那個經論告訴我們。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
下面解釋:
【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算在善趣當中的人,也都做種種不善。這個整個的業,粗粗地大別,不外乎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那麼現在呢?在人身當中都是如此,所以都結果啊,造了惡業嘛當然到惡趣。在畜生地獄當中啊,牠根本就沒辦法造善業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一天到晚這麼痛苦。然後呢做了畜生以外,那個畜生牠有辨別的能力嗎?不可能!這貓啊、狗啊,牠一天到晚做的工作,一天到晚做了什麼業?牠沒有做善業的可能,這我們要了解。唯一的就是人道當中,而我們人道當中呢,也都是造這個十不善業。到現在為止我們還,說實在地,並不了解我們到底造了善業、惡業,而我們還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了,說起來真是可憐啊!我們真正糟糕的,就是我們在造惡業我們不知道。這個地方暫且不講,等到下面詳細這個業道的時候啊,說明了,請大家自己好好地觀察。我想我們立刻會感受得到,我們起心動念,身口的行為,真正跟善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實在很有限啊!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造的因都是惡的,當然只有墮落。不但是如此,而且我們往往一個不小心,就引起絕可怕的嚴重的後果。下面看: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說我們平常啊,如果對於一個發心的菩薩,你起了一剎那的瞋恚心—這種瞋心要嘛不發,一發的話都是很長的,現在你拿一剎那,一剎那這個你就要經這麼長的劫數,要到阿鼻地獄。所以實際上,墮落的業是容易、而且長、而且可怕,但是菩薩他並不是說,把兩個字寫在面孔上讓你知道。你並不曉得哪個是菩薩,尤其是我們現在動不動總是看別人錯的,你怎麼曉得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尤其是更進一步,我們出了家進了佛法圈子裡邊,這佛法的的確確有很多再來人,有各式各樣的,從信位的到一步一步地上去的很多菩薩。我們既然是看不起人家的話,請問這個罪過你怎麼擔當得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由此可以想見,我們墮落惡趣,你對他起了一念的瞋心,要這麼長的,一剎那瞋心,要這麼經劫地住在阿鼻地獄。假定你這個堅執不捨的話,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的墮落!上面也告訴我們的,哪怕這個人曾經跟你講過一四句偈,很簡單的佛法上的恩惠,如果你不把他很尊敬地對待他的話,你就百世生犬中。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哎呀,我們墮落的業是不曉得多大,上升的可能是絕少、絕少啊!那麼修學佛法尚且如此,不修學佛法呢?我們現在看看世間,很明白的事實啊!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真實說起來,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能夠淨除罪障、懺悔業障,把以前造惡業,這個惡業要墮落惡趣的這種業因啊,統統能夠清淨、淨除,決定能夠這樣去做。然後呢真正懺悔了,還要後面不再犯,新造的也能夠防住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我們的行為都是善淨之業。有了這個善淨之業,自然可以往生人天,這個雖然不是絕對地稀奇,絕對地難能可貴,但是啊真正能夠這樣做的,實際上面非常少、非常少,非常少、非常少。那麼假定,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假定沒有像上面這樣地修持的話,一定墮落,因為你造的業因是這樣,怎麼可能有好的結果呢?一旦進入惡趣了以後啊,你就沒辦法真正修行,於是我們永遠在惡性循環當中,所以長劫以來啊,連它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所以說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難得極了,難得極了!
我們晚上,是今天晚上對吧?所以要溫習說《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內涵。他們兩位啊表面上看起來,那都是非常好的好人,嘿嘿!結果實際上如何啊,不一定!尤其是後者,他自己還覺得滿好咧,結果啊,實際上恰恰相反。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大抵都是如此,大抵都是如此,壞的那根本不談,壞的根本不談。所以這個詳細的情況,我們分兩部分,在溫習的時候我先把那個行相指出來,然後呢我們再向後去的時候啊,這個理念,每一部分會很清楚、很明白。那時候我們了解這兩個東西一比較、一印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有絕端正確的認識,絕端正確的認識。所以眼前在這裡啊,我不深入地去講。
同時也說明了一點,到現在為止很多人聽了非常歡喜,覺得好啊!好啊!這個還只是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如何真正在我們身心上面去運用,換句話說,怎麼樣腳踏實地地修持啊,到現在為止,說實在,還沒有正式提到。只是前面因為聽得很歡喜,引發我們這種好樂心,你一心一意向上,策發推動我們的心。然後呢我們慢慢慢慢地再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樣地向前漸漸進步當中,一旦聽見這個相應的、正確的內容的話,我們就很快容易相應。這個是我在這地方順便說明,下面又引菩薩的這個論上面。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像我現在這樣的行為啊,造了這樣的業因的話,將來人身都難得;假定說得不到人身的話,那麼你一天到晚只有做惡,完全沒有善業。沒有善業的話,當然永遠在惡道當中輪轉,所以我們趁有得到人身的時候趕快努力呀!
【若時能善行,然我不做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現在是真正可以修行的時候,而我們不去努力,一旦墮落了以後啊,到那時候身心兩個絕端地苦惱,我們怎麼還能修行呢?怎麼還能修行?就我們眼前來說,今天我們精神很旺健,精神很旺健,在那地方都沒辦法修行,說起來,喔唷,說這個課聽起來還滿起勁的,滿起勁的,這樣。可是聽的時候,難免有的時候,聽的時候啊,就是稍微有一點點心神不集中,就漏掉了。或者到那個時候就想:這個時間怎麼老啊……不快一點下課!反過來,等到你真正稍微一點不舒服的時候啊,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一件事情,聽課是如此,拜佛呢?上早晚殿呢?仔細想想看,你這樣的精神好的時候,都沒辦法真的能夠相應,壞了以後又行嗎?不行!我們碰見稍微一點事情啊,心裡就煩煩躁躁的,哎呀!不曉得怎麼辦是好。請問到那個時候,到了惡道當中,行嗎?
我們現在不必說惡道,拿我們眼前馬上體驗一下:不要說人家來打你一下,人家來罵你一下,哎喲,你心裡面煩得要命;不要人家來罵你,人家瞪你一眼,你心裡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好端端的?你心裡想嘀咕個半天。這個是非常明確的,不要說他瞪你一下,你告訴別人,叫他這樣去做,他不聽你的話,你想:哎,這個傢伙不聽我的話,我心裡都是忿哪,生煩惱。實際上是你要去,在這個地方影響別人呢!那我們就實際上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居然我們自己還覺得我在這兒修行,那真是不曉得顛倒到哪裡去了!稍微有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那自己就早不行啦!
所以我自己記得,當年我剛出家的時候,跟那個善知識的時候。有一天,法師出去到汐止去,兩個人一起去的,那麼「趴!」一下,不小心撞到一個石頭上面,那個腿上面撞破了。喔,要我們這裡大驚小怪,好像陪著客人去的話……欸,他覺得陪著旁邊的人不要這種小事驚動他,然後呢汐止「咚咚咚咚」跑回來,我們那時候住在新店,整個的半條褲子統統都是沾著血,他也不動聲色,就是這樣,回來了!我看見他:「哎!法師你怎麼一回事情?」「小事情!你自己去忙,這個幹什麼?」要我們平常的時候,哎喲,來了招呼你;他不讓我招呼,我在那兒偷偷地看他。他完了以後告訴我:「那跟某人出去,不小心碰破了。」這樣啊!所以這種精神,我現在到現在始終為止,記得牢牢地!
乃至於跑到這地方來,我現在自己曉得常常精神不濟,常常不濟,有的時候站在那裡,忽然間要倒下來的樣子,可是我覺得:啊!這是老師的……告訴我。我常常想著佛陀,佛陀因地當中多生多劫啊,多生多劫人家要他的肉,他昏了迷悶了。他自己說:「喔喲!我多生多劫以來啊,為了這個生死;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咬緊牙關來!」欸,你咬緊牙關撐下去的話,也就過去了,這個意志力,真正重要的還是第一。
所以這個地方我為什麼特別歡喜呢?我常常看見我們的老和尚坐在這裡,我覺得這個善知識啊!我心裡面覺得沒錯、沒錯!我們要用這個方式,慢慢慢地撐起來。從這個地方你們可以隨時隨地,自己好好地對比、觀察一下那個心理的行相。所以常常記得這個話,還沒有做,先打了退堂鼓了,那件事情是一定不成功;反過來,再困難的事情,你說你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就算你那個身體失壞了,你這個意志力下去的話,將來就是保證你成功的,就靠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真正重要的就是,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趁我們現在能夠修行的時候啊,不要浪費它,千萬不要浪費它!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
這個很容易了解,好事沒有作,壞事作了。這種情況之下,不曉得經過多少,你沒辦法,乃至於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啊!
【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那麼所以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人身非常難得啊!難得到什麼程度啊?他舉一個比喻,說大海裡邊,有一隻盲眼的烏龜,這個烏龜眼睛瞎的。然後呢牠過多少時候啊?有的經上沒有說時間,有的說過一百年,牠這麼頭出來,跑到上面來透一口氣,然後整個大海上面有一個木片,木片上面有一個孔。你想想看,這個盲眼的烏龜,能夠碰到這個木頭的時間有多少?這個機會簡直沒有!居然啊,現在牠那個盲眼的烏龜一百年冒一次,而大海上面漂著這麼一個木頭,裡面有一個孔,牠一出來,正好在那個孔裡邊;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也這麼難得。所以這一點事情我們特別注意。
這個說到這裡,我前面漏了一句話,這句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重新現在倒回來。請看這一頁的第四行,這一頁,現在就是我們這一頁的第四行。上面已經說,對於菩薩起了瞋心,一一剎那還要經過劫數,這麼剎那數,譬如說一剎那就一劫,兩剎那就是兩劫,住在阿鼻地獄。下面有一句話: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這句話,「內相續」就是我們身心。現在我們人身,是從無始向前,到以後的無始這輪轉,那麼這個輪轉的上下根據什麼?根據我們以前所造的業—善業上升,惡業下降。而我們現在身心裡邊,總結起來到現在為止,以往多生多劫所造的惡業啊,不曉得多多少少,造的這個惡業還沒結果之前,它一直在,一直要等到結了果。所以說,這些惡業,「果未出生」,還沒結果,那麼沒結果它有一個辦法可以拿掉它的,怎麼辦呢?就是修習對治道—佛法是專門對治,針對著這個,對治它!如果你能夠把它淨治乾淨的話,那麼這個惡業,它就不會感果。現在的情況呢,既沒有感果,也沒有對治,在這種狀態當中,有這麼多惡業擺在這裡,請問,結果是什麼?自然一定感得惡果。所以說「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啊!因為前面有人問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難得人身呢?原因就是這樣,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一點補說一下。
然後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剛才在《入行論》這個話,這個是這一頁的倒數第四行,括弧下面: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啊,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不是就,感了果就沒有了嗎?這豈不是到那時候,可以再生到樂趣當中,想起來應該不難吧!欸,我們有人會這樣想。下面看,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
我們要了解,我們正在受這個苦的時候,那時候啊,是!你現在受苦是把以前的惡業感得果啊!是,沒錯!可是當我們現在在受苦的時候,豈不又在造將來的業因啊?對呀!那麼現在你造的什麼業因啊?這個時候決定的因素哦!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現在繼續地造惡業,所以啊,對不起!這是惡性循環,所以說,惡趣出來了以後,你沒有機會脫離。我們同樣地在我們當下的身心上面,就可以感受到這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受的倒不一定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業,但是呢,我們也同樣地在人當中,也有善的好報,以及惡的惡報。那個時候我們看看,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心裡面繼續造的什麼業因?這個就很清楚、明白地判斷出來,我們下一生到哪裡去。
是,眼前的這個樂、苦,這是以往的業因,等到感了,那個業就算了了。請問:快樂現起的時候,你做什麼?增長貪!對不對?喔唷!這個好的事情自己覺得很得意、很快樂; 然後呢,不順你心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增長什麼?瞋!對不對?就憑這個貪跟瞋,你就能夠上升了嗎?然後不苦不樂現前的時候幹什麼?癡!憑這個你就能上升了嗎?想想看對不對?就算眼前我做的事情、很多事情,總覺得:啊,配我口味嘛,做得好起勁,不配我胃口就不行!然後做很多事情大家啊吵吵鬧鬧、爭爭論論,太多這種狀態,想想看,對是不對?雜染之業都是啊!那現在我們人身當中都是如此啊,何況你墮落了畜生!
現在我們總算起來有理智能辨別,總算起來看起來:欸!他這個不合理,他這個錯了!你自己還覺得很英雄的樣子,嫉惡如仇:「世間這種人!」換句話說,這個時候我們自己還覺得很不錯的,我們有能力去判別人家是非,可惜自己的是非,一點都沒看見。你嫉惡如仇的心情是什麼啊?是瞋相應法欸,對不起,瞋相應法就能生天了嗎?有很多人因為嫉惡如仇,所以他做了很多的大功德,這是修羅業啊,這是修羅業啊!
然後有很多人他因為這樣,所以他也是自己:「他不行,我來!」這樣。是的的確確盡了很大的力量,出了很多的錢;然後這種人感得,如果不作修羅,就是大力鬼神,否則畜生當中大力的獅子、老虎,這種就是這樣。噢,他那個力氣大得不得了,他這個心裡面就這麼猛利的情況,他就是不能容別人。這個情形很清楚、很明白,這法相如此啊!然後對你跟你好一點,你不辨是非,啊,他對你好的,你總歸保護他,這個貪相應法!所以自己好好地這地方檢查一下啊!那我們人身當中能辨別是非的尚且如此,到了這個惡道,然後你能夠脫離了嗎?這不是說,哎呀,這個業啊,感得了以後那就可以了!當這個惡業感果的時候,你又輾轉地造更多惡業啊!所以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
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這個給孤獨長老為佛貢獻那個給孤獨園,然後呢舍利弗尊者監工。佛跑得去看看,喔,那些看見哪,有的時候看見鴿子,有的時候看見螞蟻,佛看見了就現出笑容。那麼尊者通常問,弟子們同時問,佛陀絕對不會輕易地任何動容,笑了!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某人啊,你看見沒有,地上這些鴿子或者是螞蟻,牠是多少大劫以來就在這個裡邊,這樣。八萬大劫,一動,就是八萬大劫。然後我向前去看,還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螞蟻,或者從鴿子身當中透脫出來啊!一掉下去,你就沒有機會跑出來啊!
今天我在這地方,跟你們做個實驗,那個螞蟻,那時候我們說過的,螞蟻平常你看牠的業,非常清楚,一天到晚嗒嗒嗒……地這樣跑。平常跑的時候還慢慢吞吞地跑,你只要一旦一碰到牠的時候,欸!牠那個螞蟻的反應很奇怪,一碰到牠,牠有兩個反應:一個反應,牠就馬上兩個牙齒對著你,跟你準備鬥;還有一個反應,牠就跑得更快「嘎!」這樣跑。你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得出來,那這就是牠的宿生的業。我們人當中有沒有?有,你們仔細去看看。現在我們平常都是沒有什麼事情,就這麼晃晃盪盪地就在那裡,儘管你坐在這裡,心裡啊也就是這樣!這個是心相,法爾如此的。然後你眼前一個境況,一對!引起你注意的,是什麼狀態啊?就這個狀態:你不歡喜的,心裡面就給他、準備跟他鬥,就這樣;還有一種情況,你覺得鬥不過他的,你趕快「蹦蹦蹦」跑,是不是這個樣?
然後我今天要跟你們作的什麼一個實驗呢?我們曉得這個螞蟻,很歡喜吃糖或者什麼東西,你們如果看見那個螞蟻的時候,你們去弄點糖水,牠平常一沾到這個上面不肯跑的。這螞蟻鬥的時候啊,你拿那個糖水,對著那個螞蟻頭上面點牠一下,看看牠什麼反應?然後把那個反應告訴我,我再來告訴你,這個裡邊都是我們處處體會的,這個聽清楚沒有?聽清楚了。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就是這個。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上面這個道理我們懂了,下面告訴我們「如是思惟」,記得哦!不是聽懂就算,不是聽懂算!聽,已經難得了,已經難得了!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然後呢,是不是真正對我們有用,就在下面這個—思惟。所以千萬注意啊!這麼難得的機會得到了,你們去好好地思惟;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下面那個答案對你們就派上用場。那時候應該怎麼想呢?說,啊!這個人身真是這麼難得,意義這麼地大呀!然後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跑得去貪著世間的東西,那自己傷害自己,天底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地自己傷害自己,自己欺騙自己。唯一應該做的,幹什麼?要「攝取心要」,發這個大的善法欲!
【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是說,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再去做這個「惡行」。這個惡行,應該說跟正法不相應的這個叫惡行哦,不是我們今天去跟人家吵架、跟人家打架,絕對不是哦!就是精神好的,癡癡呆呆坐在這裡都不行,都不行!何況是不相應的。這「惡行」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了解,世間的人是一個標準,出家又是一個標準。就算真正你在那兒打坐,糊裡糊塗,惡行!就算你在拜佛,腦筋裡面糊裡糊塗,惡行!就算你在那兒念佛,腦筋裡胡思亂想,是惡行!這個惡行跟善行的標準,這我們要很清楚、明白地了解。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應「修正法」,修正法。假定你真正能夠修正法的話,那麼不管你是禮佛、拜佛、看經,乃至於睡覺、乃至於吃飯,都在這兒真正地增長善淨之業!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所以這個《親友書》上面告訴我們哪,我們從旁生離開了以後得到人身,這麼難法!就像那個烏龜遇到海裡面這個木頭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人身,要趕快修佛法呀!一定要得到正確的好結果啊!就像什麼呢?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就像你用種種的寶貝,無價的摩尼寶珠等等,然後呢裝飾一個最珍貴的金子做的器具,居然拿它來幹什麼?啊!裝髒東西,裝那個髒東西。現在我們這個人身也是一樣,難得得到了這樣的無比的美妙的東西,居然你去造惡業,唉,實在是啊,這個愚癡,那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現在我們總覺得,哎呀,很聰明,我們現在常常說,利用那個小聰明去害自己,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好的是我們現在,這個聰明還沒有世智聰辯,趕快改過來,還正好!
【《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我們要「修證所思義」。這次第就是這樣—聽聞、思惟、修證,現在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上面把經論上面的道理告訴我們,下面是引祖師的榜樣。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那個就是典型的他們師徒兩個人說。他那個「大瑜伽師」,就是老師,「慬哦」就是弟子;換句話說這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再傳弟子,兩位。
看見那個,他那個老師看那個徒弟這麼用功啊,他這個老師本身都是絕端用功的人哪,就告訴他:「你稍微休息一下。」不要小看這句話喔!我們現在這個老師後面盯著你,叫你努力、努力,一天到晚努力,你就是一天到晚在休息,就是努力不起來。你可以想像得到,這一種情況啊,老師要叫他休息的話,這個徒弟用功的程度。而且那個都是正法時候的這種作風喔!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啊,要把這個概念擺在我們心裡策勵。嘿!結果弟子怎麼說啊?「對的,師父啊!應該這樣,但是我一想到這個暇滿難得,我實在休息不下來啊,實在休息不下來啊!」所以真正古來的修行人都是這樣啊,都這樣啊!哪怕他累得再累,他自己覺得這個難得的人身怎麼可以稍稍浪費掉啊!那麼這裡他為什麼有,我們為什麼生不起來呢?這個道理今天我們聽見了,為什麼生不起來呢?想一想看,為什麼生不起來?我現在問你們,但願你們給我一個很好的回答。回頭或者自習或者其他的時候,你們想起來了告訴我,要生起來應該怎麼辦。下面又說: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
那麼博朵瓦也說一個,這一些大祖師都好歡喜用比喻,實際上這種比喻就是當時他們感受到的。他經過一個比喻,立刻身心上體驗到,然後呢這樣的就立刻容易下腳行持。說那個地方啊有一個碉堡,碉堡就是我們現在打仗用的啦,這個碉堡叫作瑪卡喀,那個碉堡非常堅固,而且非常壯麗,結果打仗的時候被對方搶得去了,搶得去了以後啊,很久時間壞掉了。哎呀,那個老一輩的人,就是本來他自己的,聽見了這個心裡面就痛惜極了。嘿!居然有一次聽說這個碉堡又把它搶回來了,奪回來了,哎呀!歡喜啊,那時已經不能走了,老的,就拿了一個杖,然後跑得去的時候,簡直就是拖、拖、拖、拖、拖得去,哎呀,看見了歡喜呀,說:「我豈不是夢嗎?豈不是夢嗎?現在又得到了這個碉堡!」
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也是這樣歡喜啊,哎呀,這麼難得的,這個夢呀!真是要得到了,好好保持它要修行啊!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祖師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得到的應該如何?不管是我們用哪一個,總是不斷地把上面這種道理,從道理開始,從經論印證,以及祖師的榜樣,這樣去觀察、思惟、修習。修習到什麼時候呢?等到你內心當中如量生起來,可以了,還沒有生起之前你繼續地修。所以: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等到一旦生起來了,它全部的精神推動你,哎呀,拼命去修行,那自然你就,那個時候你才可以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法門你是念佛,你不要急著要一心不亂,你就停不下來,叫你不念你都做不到,哪有不一心不亂的道理!要參禪,叫你放你都放不下,哪有參不出名堂的來。現在這叫你做,你還覺得:哎呀,今天吃得太飽了昏沈。明天肚子餓了啊,又不行,後天頭痛又不靈光,再下來還有這個事情沒有做,又那樣,你等到哪一天哪!說起來,哎呀,我這個生死心很切,叫我做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要去修行;修行的時候又修不起來,原因在哪裡呢?就是這個!所以它這個次第的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這些,只要你心裡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那全部精神推著你,外面這種小零小碎的事情,這個人瞪你、瞪你一眼,你少吃了一點,這個東西簡直是風馬牛完全不相干,你怎麼會被他那個東西拉去呢?這不是很明白嗎?你兩腳一伸那些東西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現在繼續下去。
【◎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
所以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這個道理主要的目的幹什麼?就是策發我們不要忙其他的,全部精神貫注在修學佛法。這個佛法是中心的、是實在的,這個才是重要的。內心當中真正好樂的就是這個,其他的都放掉,什麼都不要。唉,不要說世間的不要,現在這個地方一個大廟,什麼徒弟,什麼信眾啊,那都是;等到你有了辦法,你把那個了解的告訴他們,這個才是真實的。那麼要想發這個這種「取心要欲樂」,要分四個主要的概念,所以「須思四法」。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第一個我們曉得一定要修行,為什麼?說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只想快樂,不想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你真正得到快樂去除痛苦,那只有靠修行。你不了解這個時候,不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錯的—哎呀!只是圖一點便宜,只就現前的果上面去妄加希求。你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了解:啊,不!這個在因上面努力,要種這個樂因,要去掉這個苦的果,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快樂、去掉痛苦,那麼這個事情只有修行。這個概念必須要有,你沒有這個概念的時候誰願意修行,那個苦事情啊!有了這個概念誰不願意修行,因為它是快樂嘛!第一個。那麼須要修行了,夠不夠?不夠。第二:
【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現在既然必須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必須要什麼條件?外面要善知識的引導,裡邊要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暇滿的人身,注意啊!「暇滿的」人身,不單單是人身,單單人身不夠。所以得到了這個人身,還要像昨天所說的要離八無暇,要得十圓滿,這個人身就很難得,很難得喔!我們今天在座的諸位,我不敢說你們還沒有得到,但是我所了解的得到的人是寥寥無幾。現在我們幸運的,它的隨順已經得到了,只要照著去努力的話,那很快就會相應。如果我們停在這裡的話,對不起!還在門外空轉。
所以有的地方它這兩項分三部分:說第一個要外面有知識,第二個呢,要得到這個人身,還要第三個,正法寶。實際上現在那個正法寶包含在那個暇滿裡邊,這個具足了,那麼才行。那麼現在我們曉得第一個要修行,第二個呢,還要修行的條件,有了這個修行條件,夠不夠?還有下面的。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緊跟著,要現世就要修,為什麼?那前面說過了,前面說過了,你前面有這個因才感得現在這個果,現在你不修,沒有種這個業因,請問你將來憑什麼?我們這一生不修善業的時候,造了什麼?惡業,造了惡業當然感惡果,你還能修嗎?所以現在我們總說:哎呀,等到慢慢地、慢慢地,絕不可能,不能拖到下一生。那麼我說下一生是不適宜,擺在明天、擺在後天怎麼樣啊?不,所以第四點:
【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要修行,今天馬上要修,你怎麼曉得你能夠保證有明天?噢,這個關於死這個,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這個裡邊哪第一、第二沒問題,第三、第四他的目的幹什麼?就是我們總是:哎呀,慢慢地以後再來修啦!這個是一個大懈怠,這個一定要破除。第四呢,說修是要修的,但是以後慢慢地修,這個也要破除。你能夠把這兩個破除了,第一個修,第二個真正重要的還是懈怠。
現在你所以不修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一個專有名詞叫懈怠。請問這個懈怠的心在現行當中,你不經過修行,它就自己能夠對治了嗎?自己就去掉了嗎?當然絕不可能,你沒有修行的話,絕不可能,這個現行就是這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自然而然理路上面這麼清楚,你只有現在修,你不能說慢慢地來。現在這「慢慢地」一念,這個就是懈怠,換句話這個就是惡法,讓這個惡法在現行當中,它自己絕無可能轉得過來,假定自己可以轉得過來的話,那麼佛法就沒用了。為什麼呀?它自己會轉得過來嘛,何必要佛法告訴你,你要苦苦修行。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說明、都是經驗,非要自己修,修改了才能夠轉得過來。既然我們信得過佛法,當然確定應該認識這一點。
更進一步,我們現在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曉得,這個懈怠的心理,沒有一個特別的刺激,你就是改不過來。這種刺激可能有兩個,一個外面的人,一件事情,另一個裡面的。譬如說,你不想做這一件事情,但是外面逼著你去做了,那個時候有一種力量;第二呢,你自己曉得說,啊,不行啊!啟發,還是這個力量。所以不經過這個力量修改的話,它這個現在的狀態不能改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它真正對治就是懈怠,我們既然了解了,將來你還是要對治,那你為什麼要等到後面?越等,它這個越不能改!原因為什麼?原因為什麼?
我舉一個比喻,舉一個比喻,譬如說現在叫你去洗衣服,然後呢你不洗,這個不洗不是說留在那裡讓它去喔,而是髒繼續地再積下去。你現在洗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不大好洗,讓它去,結果呢,你就拼命把那個油膩骯髒往上面積,以後就方便了嗎?有這個可能嗎?對不對?我們越到後來,修的力量相對之下是越來越減少。為什麼?因為你的煩惱惡業是越來越增長,是這樣的狀態啊。所以你真正要了解了這個道理的話,絕對只有一個辦法,現在就努力!
這是為什麼佛陀典型的例子。我們常常啊很多情況之下,倒為其他的事情拖,這種人根本就不談了,說往往為了什麼?現在的的確確有很多做不到事情,哎呀,這個小事情放不下,身體又不好。佛陀不是這樣做的。佛陀不要說小事情,大小分得清清楚楚,乃至於捨棄生命他也要去努力。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地方說明一下。這真正的重要的觀念哪就在你的意念上面,就在你的意念,所以懈怠的真正重心就在你的心裡面。你現在呀,不管以什麼因緣,把那個懈怠的這個業積在這個地方,它將來只有增長。儘管你現在說,因為這樣的精進努力了把身體弄掉了;欸,身體弄掉了有什麼關係啊?可是把那個懈怠的真正的精進的因給種下去了,將來你再得到人身的時候啊,就是這個東西冒起來了,這佛的真正成佛就在這裡呀!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談修行的話,這個概念都沒有的話,啊,那真是好可憐哪!清楚嗎?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記住這個。
所以我又想起來了,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出家的時候,我老師跟我說,早晨聽見那個鈴一響「碰!」床上跳起來。哎!我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受用不盡。你問我:起來坐在那個地方舒服不舒服?當然不舒服啊!可是我曉得,嗨!這個舒服兩個字,無始以來的軟暖習氣,你隨順著它,注定你只有永遠輪轉生死。這個我們都不認識,然後講佛法,講什麼佛法!是,種一點種子這個非常好,所以我們不要去怪別人,很多大菩薩為那些人種種子,我們讚歎不已;可是如果你自命為修行人的話,這個地方要認識清楚!認識得非常清楚,是的啊!站起來這地方,噢喲,頭又暈又這樣,好啊!我現在這地方對治煩惱啊!就這樣的!真正的努力都從這上頭來的。反過來,還有點煩煩惱惱的事情來了,哎呀,這煩煩惱惱跑著去找人聊天玩一下—不!認得它,跑著去拜佛,拜佛拜得下嗎?拜不下,拜不下我也要跟你鬥!這樣。欸,那個時候你就對了,至少你沒有隨順著煩惱走,這個很重要,是精進從這個地方去講的,反過來就是懈怠、就是放逸。
所以現在在這個正確的理路還沒有認識之前,我也只能說這一些,等到下面再講下去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那時候你的煩惱的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你的軟暖的習氣相,你就曉得了;那個正法的行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對治的狀態是什麼,你都了解了,那時候就修行,來得容易!眼前雖然你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我們宿生的因緣,信得過大善知識的教誡;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大家就照著去努力去做。越是當你覺得糊裡糊塗提不起來的時候,越是告訴它:來來、來了,危險來了,危險來了!是,你精神好的時候,它不大會出大毛病的,到那時候糊裡糊塗提不起來的時候,那是最危險的時候。然後我們通常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這個是真正的惡知識。你平常那個腦筋裡很清楚的時候,隨便談,不會歪到哪裡去的;然後你腦筋糊塗的時候大家聊得正起勁啊,那就害了。
所以昨天晚上,昨天是白月十五布薩,啊!看得真感動,有好幾位同修出來懺悔,說:啊……這樣。我們總共只有十幾個人,結果懺悔的占絕大部分,說明大家真是肯有心努力,有的人各式各樣地說不對,有的人說,我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有的說,說是非什麼等等。懺悔乾淨了,下面要不能再做喔!那麼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不做法。
平常的時候你正念現起的時候不大容易做的,到那時候,今天哪不大舒服了,不管身上的也好、心上的也好,身上就是身體不好的人,通常情況之下坐在那裡,最好嘛人家來安慰、安慰我,或者嘛我找哪一個人去聊聊天。因為什麼?到那時候睡嘛也睡不著,坐嘛也坐不起來,那個時候在這兒最好。心裡面煩惱了尤其是,覺得到了委屈了,那個時候是非常危險的時候。那時候談的都是那些是非呀等等,如果說這一點上面擋不住的話,那個懺悔都是白懺悔,這我們要了解的。關於這個,我常常說這個白做的、白做的,你們想:「真的會白做嗎?」你們難免會有這個懷疑。是!你們懷疑得好,到了後面我會每一個地方會交代得清清楚楚,佛法的真正的美就在這裡。你了解了以後,是非之間就這麼「一點」,你看得很清楚這個法相。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
【總攝此二為應速修,】
把第三、第四這個兩個東西合起來的話,一句話—趕快努力、馬上努力!所以,
【作三亦可,】
前面四個條件哪,你能夠歸併起來的話,作為三個條件也可以。第一個一定要修行,要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有這個條件,有了這個條件趕快修,就是這樣。
【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果從這一個概念去說的話,這個「念死」這個,下面是個專門一科就是念無常,就是同樣地可以併在那個暇滿當中,但是怕太繁了,所以他下面分開來講,分開來講。等到我們正式取心要的時候,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情念無常。還沒有取心要之前先勸我們怎麼取,在我們得到這個時候去努力。他每一個地方次第,這個次第正是我們心裡面爬不上去的障礙,所以你照著這個次第把那個障礙去掉的話,他一步一步上去了,是為什麼圓滿的教法這麼個好法!所以我常常感覺到:哎呀,得到了這個好的教法,真不努力真可惜呀!
所以我想啊,你們在座的諸位,的的確確應該很珍重,這個都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佛菩薩的慈悲我今天不會跟你們講這個。我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我好高興啊!我自己現在找到機會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師跟我說: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們去講。我老師命令,我只好這樣去講,所以諸位才有這個機會,諸位才有這個機會。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訴你們的話,喝斥你們,你們把成功:哎呀!他在那兒……這樣的話,你趕快回去,不要在那兒聽。我也耽擱,你也耽擱,我但願你們統統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說你們覺得,哎呀,聽見了這個話好好地努力的話,那我願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給你們,那我也是感激不盡,我也報了我老師恩。這一點哪,這一點哪,我想我很歡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歡喜。下面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