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41L8 略說修習軌理 ~ P42L6 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手抄稿第三冊 P202LL3 ~ P222L6

音檔:22B10’23” ~ 23A09’49”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慾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廣論 師父手抄稿】
好,我們繼續下去。說現在曉得了這個親近善知識,那麼善知識就要修,所以前面、後面都要修。所以這個修的時候,把那個修的道理,這裡簡單說明一下。現在我們很多人動不動講修行、修行,說起來怎麼修行都不知道,我們把下面這個簡單的這個道理一看,我們那時候才曉得:喔!修行原來要這樣的。那個時候再談修行,不晚哪!下面看:
【略說修習軌理,】
只是把它修行的綱要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方式是怎麼樣的?道理是什麼?說修行的道理是這樣的,應該如何的方式去做。現在我們看,
【① 正明修法,②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一個呢,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個,有很多錯誤的,這個錯誤的一定要拿掉,這個非常重要,那個錯誤的不拿掉,你弄不上去的。譬如我們現在燒飯也是一樣,燒菜也是一樣,你泥巴、毒藥,你不拿掉去燒的話,對不起!這個吃下去把你吃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修行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太多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梗在那個地方,弄了個半天,哎呀!不得進步。真的說起來,不得進步是大幸,實際上你進步了—墮落,因為是錯的嘛!就像剛才說的那個比喻當中,你那個菜,農藥沒拿掉,泥巴沒拿掉,不燒擺在那裡還好,燒好了吃下去的話,不死也得大病一場。所以他下面這個破除邪執非常重要的!那我們一條條看下去,那個正明修法分成功兩樣:
【① 正修時應如何,】
正確修的時候怎麼辦?
【② 未修中間應如何。】
在沒有修的時候如何?平常我們講修,譬如說我們講早晚殿、禮佛、念佛、打坐。那麼早晚殿下來以後怎麼辦?打坐完了又怎麼辦?他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你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一點都沒有錯,啊,二十四小時,所有的時間都可以利用。時間是這樣,做事情呢,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在修行。這麼好法啊!打坐的時候固然是,下來還是;吃飯的時候固然是,睡覺也是啊!現在我們真可憐啊,不要說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不行,就是打坐的時候也不行,打坐打妄想,然後上早晚殿也不行。唉,真是可憐哪!現在看看他怎麼告訴我們的。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說這個正修行是先講,分成三部分,
【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結。今初,】
說做的時候前面要有什麼準備,有了這個準備,正式做的時候如何做法,做完了以後,應該怎麼樣來回向。他每一個地方非常清楚!其實我們中國的祖師,沒有一個例外的,不要說很深的大經大論,天台的《小止觀》,這個我想最簡單吧!他也說得很清楚耶!你還沒打坐的時候,前面應該怎麼辦;做完了,坐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坐完了以後,說入、住、出,三個很清楚嘛!「入」是前面的加行,「住」是正行,「出」,出的時候就是這個地方結行。
所以凡是正確圓滿的教授、無垢的教授,一定這個次第,完整的。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修行了:「啊!你不要分別,如如不動就好了。」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佛陀—已經是十地菩薩了,最後生菩薩,不是十地菩薩啊,等覺上面,他還要修了很長一段時候,要這麼苦行耶!那我們就是一句話,居然就把事情弄了結了,那不是一個大誤解嗎?這很清楚。我們現在看下去,說這個地方,現在正修的加行是怎麼樣的。
【◎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這個有六個。下面這句話記住哦!凡是這個地方,表示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教授有圓滿傳承,絕對不是現在我們亂來的。同時,我們聽見了這個以後,要曉得,說有的人告訴你這樣,有的人告訴你那樣,你看看他告訴你的傳承如何。所以我當年去學的時候,剛開始的講一般道理,他沒有;正規講的時候,這個老師一定說的,我這個師承哪裡來的,說得很清楚,說我的老師誰,老師的老師誰,然後追溯上去的時候,阿底峽尊者、什麼,上面大家曉得就不談了。這個地方你別小看他一句話!所以以後我們真正學的時候,你了解一點普通知識沒關係,反正隨便談談,你要真正地摸進去的時候,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看下面的這些條件: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那個就是淨地跟奉聖,我們把佛的壇場弄弄乾淨,弄得非常乾淨,然後把佛像安布起來,就是第一個。「身語意像」,「身」像就是現在我們的,或者是雕塑的,或者是畫的;「語」就是經典;那麼「意」是什麼呢?「意」就是在我們自己了。真正說起來,這個身語意像,「意」就是教授,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供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意也可以說就是親近的善知識,才能夠把真正的宗要,能夠傳遞到你心上去,第一個。第二呢,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供養,第二個。所以種種的莊嚴。這是為什麼?譬如說像小乘當中,喔,這個破壞鬼神村(編者按:指草木等)不可以,乃至於唱念等等不可以。但是在大乘當中,現在這裡我們這個地方要供養佛,這些都可以了,這是莊嚴供養,第二。第三呢,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第三個呢,就是正式開始修的時候,一定有姿勢的。那麼姿勢怎麼辦呢?他就告訴我們了,假定說你昏沈重,那麼經行。平常的時候呢,主要的是打坐,除「貪欲等蓋」的話,那麼應該打坐。這個打坐的時候,怎麼辦呢?他不要求我們苦行的,「安樂臥具」,坐得越舒服越好。不過不要貪舒服哦!他所以舒服就是不要你心裡面,真正坐時他有一個原則,就是你全部的精神對注在你這個心念上頭。現在很多人家,剛剛修行的時候,他先不講心裡怎麼用這個功,他先講怎麼打坐,然後學那個不倒單,哎呀!弄得個苦不堪言,就是這樣,那真自己跟自己做冤家,這個是很大的損失。
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管那雙跏不雙跏,你能坐固然好,不能坐,兩腳伸開!當時我聽了:別人告訴我這麼認真坐,他怎麼告訴我這樣的?欸,後來真正的好處就是這樣,所以有一段時候專門跟他去坐的時候,他乃至於說:「好,你睡下來。」欸,妙啊!你照著他辦法去做,怎麼做就怎麼得到好處。但是正規地來修的話,最好是打坐,那是千真萬確的。其他的,就是這種情況下怎麼調治你的,在這裡現在我們暫時不談,只是告訴我們的這個理路。就隨自己的相應的為宜,所以說你拜也可以,是行也可以,乃至於睡也可以。後面就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用功,吃飯的時候該怎麼用功。當然這個這是「修理餘」,正修的時候主要的是打坐。那麼再下面這個,第四個: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
下面是歸依了、發心了,歸依跟發心是兩件事情。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這個歸依也好,這個發心也好,要怎麼辦啊?這句話注意!要跟「相續和合」,而且決定要做到!什麼是「相續」?身心,就是我們的身心。為什麼叫「和合」?或者說什麼是和合?我們現在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然後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過了。請問這樣的皈依和合與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祖師告訴我們,這個叫入耳出口之學。他下面說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間短短數寸,曷以美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這個身體堂堂七尺,你耳朵聽見了,嘴巴裡念出來這麼一點點,這個一點點東西,沒辦法對你真正地身心有好處。實際上呢裡邊意思就說,你真正要皈依的話,身心要和合,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沒別的了。
現在我們皈投的、依靠的什麼?無明相應的東西,無明相應的東西,平常的時候癡癡呆呆,睡覺,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吃飯,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聊天,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我們都在這個裡邊。碰見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大家起諍論,就是這個。當你真正皈投依靠的話,那些東西都不要了,一心一意抱著這個三寶。如果說你現在念佛的話,你的確會這樣的,哪有一點閒功夫,這個是真正跟身心和合的時候。所以這個皈依也好,發心也好,決定要做到這一點,這個是原則。那麼他現在的皈依怎麼辦呢?現在說: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
就是說教我們觀想,說前面的上虛空當中,觀想要觀想到什麼?「明現」,而且很清楚地顯現。顯現些誰啊?這個傳承。這個傳承分成功兩部分,一個是「廣大行派」,一個是「深見派」;一個是代表方便、慈悲,一個是代表智慧;一個就是彌勒菩薩所傳的、無著菩薩這樣下來的,一個就是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從佛開始傳到這兩個菩薩,然後每一個傳承,代代不斷地,一直傳到你的老師,這樣,老師傳到你身心上面。還有呢,除了這個,
【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就是這個。這個傳承,從佛菩薩開始一直傳下來、傳下來,周圍上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佛菩薩,還有聲聞、緣覺及護法,這個就是你要歸依的對象。正式我們修行從哪裡?從歸依開始,發心等等。歸依,歸依誰?歸依這個。所以平常我們真正真地念佛、念佛,什麼叫南無?南無就是歸依嘛!就是這一個,真正要念就是這個。這個是完整的教授,在這個完整的教授當中,我們修的就我們相應的各別的法門,那你說一心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懂得怎麼去念這個。懂得了這個總則以後,然後用那個總則當中,修你的特別法門,就非常容易。關於歸依的道理,後面也有詳細說明,假定你真實懂了,照著去做,就對了!萬一不行怎麼辦呢?欸,他下面告訴我們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都還不夠,說: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
假定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頭,這樣子話,我們沒有這個善根,這個善根需要什麼?要罪障淨除、資糧集聚。這個資糧是生道的那個順緣,所以能生起的這個順緣是什麼?積聚資糧。還有呢?障礙要除掉,所謂逆緣就是障礙。如果說,障礙沒有淨除,資糧沒有積聚,這個兩個不具足。這兩個是什麼?修道的助緣,如果是沒有這個,你拼命地雖然去跑到那裡要想觀想什麼,沒有用!所以,如果說你沒有兩個助緣,努力去修這個行相的正因—所謂「正因」,就是現在你因地當中努力觀,觀了半天嘛積得那個果,就觀起來了—如果沒有這兩個助緣,你怎麼弄也弄不起來。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那個時候,我們就要學下面這個七樣東西,來調治自己的身心。這個怎麼調治呢?就是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個七樣東西,包含了所有的淨除罪障跟集聚資糧的宗要。實際上,這個七樣東西就是我們的十大願王。所以,我們現在看這個十大願王,好像是善財童子到最後導歸極樂,現在我了解,是的,最後是拿這個導歸極樂,千真萬確。請問現在你下腳第一步,我們絕對不是憑空,你下腳第一步因地當中走對了,始終走這個走上去。假定你因地當中把這個拿下去,現在做對了,你就走這條直路,最後你拿這個功德圓滿的時候—成佛。為什麼?成佛沒有別的嘛!把那個障礙徹底淨除,把那個功德圓滿地集聚。現在這兩樣東西—這個七樣東西也好、這個十樣東西,包含了所有的淨除罪障、積聚資糧,當然嘛!
所以你因地當中第一步是這個,到最後一步還是這個,圓成佛道。這樣地好法,這麼地簡單哪!現在我們往往說,唉呀,這個十大願王好像善財童子到了那個時候才修的。不是的,現在下腳第一步修,你能下腳第一步修,你就走這個直路,如果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求往生的話,那上品!
關於這一個十個內容啊,這裡不細細地講,不細細地講。我這是比較簡單一點地說明,他為什麼說成七支呢?說成七支不是十支呢?這個地方有幾個開合不同,我們現在這個所謂禮敬,是禮敬一支,然後稱讚是一支;他那個禮敬哪,併在一塊的,所以併掉一支。還有呢?他後面那個回向啊……我們這個回向,從「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以及「普皆回向」,三支,分三支;他現在這個裡面三支併成一支,又少掉兩支。所以這個前面少掉一支,後面少掉兩支,最後合成七支。而這個七支的內容,跟我們的十大願王,完全一模一樣,你們不妨把那個先看一看。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十二頁,關於這一部分,現在就講關於正規地修習,現在我們講修行、修行,他有他的原理,有他的方法。那麼平常的時候,廣泛地來說,那麼二十四小時—時間;事情呢,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不在修,乃至於吃飯、睡覺。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原則,把握不住這個原則去修的話,那儘管形式在這個地方,實際上內涵不是。所以我在這個黑板寫這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不管是打坐、參禪、拜佛、念佛,為什麼修了半天,效果不太明顯,或者不大。效果是畢竟有的,這一點我們是肯定的,所謂「不大」的意思怎麼說?你學禪,希望開悟,弄了半天,沒有消息;學淨,希望往生,弄了半天,沒有消息;學教,亦復如是。
所以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的時候,那麼你行、住、坐、臥隨宜威儀都是。當然最主要的是在做的時候,乃至於做了以後怎麼辦,他都有完整的理論,以及正確的方法。我昨天已經簡單地說了,一共有六個步驟,實際上昨天已經說了五個,那個地方到這裡為止,只是講皈依,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整個的就是皈依開始,這個是一個關鍵所在。談到皈依,我們想像當中,好像很簡單嘛!跑到廟裡邊跟一個師父,然後呢受個三皈依,磕幾個頭,然後有的時候送一點供養,一個紅包,好了,就算啦!是的,這是結一個緣!就算結個緣,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勝意義。但是,是不是就這樣能夠增長功德?不一定,要看它的內涵,這個內涵是絕對地重要。假定你對皈依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馬上產生效果。什麼叫做到?上面,昨天已經告訴我們的,必定要跟相續和合,所以這個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們說弄了個半天,怎麼個和合法呀?說實在的,這點我們都不懂。不要說初機的人不懂,乃至於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見得了然於心。可是這地方並不是說那些久修上座毫無消息啊!他有的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這個道理,這個倒是很普遍的。
如果是我們只求自利,那個沒問題,你簡單解決了以後,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覺悟了,叫他說法,他說不來,顯一個神通給你看看,這樣。那麼小乘的很多聲聞聖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現在想學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徹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時候,你開不了口,這怎麼辦?所以關於這個概念,非常重要!而實際上真正說起來,假定我們現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時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則的話,我們糊里糊塗,做了半天,不曉得我現在這一念,對呀不對?碰巧的碰對,碰不巧的,碰錯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地硬來、硬作,這樣。這個東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是得到很少的效果。
所以關於怎麼樣相續和合,這地方所以不講,因為這地方約略地、大略地說一下,把那個綱要告訴你,把那個綱要告訴你。說後面我們順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話,他會告訴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第一步—皈依。皈依是什麼?什麼樣才是皈依?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沒有別的,就是皈依。還記得幾年以前,那時候我到台中去拜訪李炳老,那麼談起來,談起來了以後,這個我也給他說老實話,我說我學了這麼十多年哪,到現在為止,發現還在學皈依。欸,他老人家聽到很來勁!啊,他也說,說他學了一輩子也學這個!
看看喏!皈依兩個字不是那麼簡單!就像我們昨天曾經談起過了,說我們懂了,真的懂了嗎?大成問題!文字上面懂,那個是世間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戲論、魔業,就是這個。那麼,現在我們說,弄了半天我們進不去,怎麼辦呢?欸!他告訴你,原因是你這個助緣不具足。助緣有兩種:障礙沒有清除,那麼要懺悔;資糧、順緣,沒有積聚,那麼要努力。在這種狀態當中,就告訴我們,修行那個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淨治、調治,這就是十大願王。現在我們看那個文,四十二頁第四行。
【◎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
這個禮敬支第一支,實際上這個禮敬支,包括了十大願王的兩支—第一、第二。那麼這個七支當中的,這個禮敬分成功三門總禮跟三門別禮;總禮是一起的,別禮是身、口、意方面。那個頌子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就是這個頌。它那個「等」字的含攝,我想這個十大願王,普通我們在座同修大部分都很熟悉,所禮的對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師子,就是佛陀。然後禮的時候,我以清淨的,「清淨」的這兩個字,要注意喔!所以昨天寫在黑板上,「清淨」跟「寂靜」兩個字的差別。如果說,廣義地來說,清淨也可以含攝寂靜;如果說仔細地說,清淨跟寂靜不太一樣。那麼對我們現在凡夫來說,我們能走的就是清淨,這個非常重要!
關於這個概念,我會一一指出來,真正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的,就是這個地方。你能夠以一念清淨地禮一下佛的話,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喏,你如果能一念清淨地禮這個佛塔的話,那麼從這個下面,向下一直到那個金剛際,你禮的這個範圍之內,這個土磨成功細砂、細末,每一個末一個單位,你就將來得到如此多的轉輪聖王位,不得了呀!你現在我們腳底下,隨便挖一塊土,不得了!然後像你身體當中一直到金剛際,那不得了的!然後磨成粉末,你能夠清淨禮佛之功德,這麼個大法,所以說,這「清淨」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
禮的時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禮」,沒有一點剩餘,這個是總禮。所以他下面解釋: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
然後呢?
【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誠。「隨他轉」要了解,什麼叫「隨他轉」?有幾種形式:有一種隨他轉,隨外境的隨他轉,別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這個地方,大家在那兒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這種味道。我們上早、晚殿很多情況之下,唉,苦苦惱惱跑得去,那是隨外面的他轉。還有一種呢,雖然沒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兒拜,但是啊隨煩惱轉,這個仍舊不相應。要怎麼樣才對啊?如法地、如理地,那個時候去拜,那個時候就是清淨的禮,這個概念,這個概念。
現在呢,關係這些問題,我們大家都會說:「哦,要清淨的,不要這樣。」什麼是清淨呢?假如你們已經懂得,非常幸運,去努力;如果不懂得的話,好好地努力學下去,好好地努力學下去。那個地方會非常細緻,也可以說很實在。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那不是說文字上面講了懂了,你真正做到的你心裡很清楚。隨時隨地一檢查就曉得,現在是雜染、是清淨的?是迷迷糊糊的、還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那個時候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哇,說啊,然後看看,等阿彌陀佛來不來接引。哪有這樣的事情啊?那時候太晚了,你當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時候,你積累的就是這麼擺在那個,帳就是擺在那裡,你每天就算下來,今天賺、賠,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個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你自然很穩當,很有把握!這個差別就是差別在什麼呢?一個是文字上面了解,一個是文字所指的我們相續;換句話,我們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下面: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
那位—這個大祖師解釋。
【「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拜一個佛就不得了,剛才說的這個是拜一個佛的功德,就這麼多!現在呢,十方、三世,無餘遍禮,你能想像得到這個功德之大嗎?那個還是七支當中一支哦!那麼這是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