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84L01第三戒差別分三~ P285L12故當從今精勤而行

音檔:[119B] 20:08~ [120B] 00:03

手抄稿第十五冊 P240L01~P267L01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戒差別分三,一 律儀戒,二 攝善法戒,三 饒益有情戒。  今初
菩薩地說,即是七眾別解脫戒,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若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饒益有情者,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於彼數數參閱。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三聚戒中律儀戒者,謂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為初要,故當學彼。攝決擇菩薩地云﹕「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餘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攝波羅蜜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月稱論師於尸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尸羅,亦能將他安住尸羅是尸羅施,餘如前說。
第五此等攝義者。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羅為所願境,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若如是行於當來世,由其造作等流果力,能以少勞少苦圓滿諸菩薩學處,若今棄捨彼等,則恆常為極重墮罪之所染污,且於多生將不堪學菩薩處,故當從今精勤而行。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三戒差別分三,① 律儀戒。② 攝善法戒。③ 饒益有情戒。今初。】
那麼現在這裡說了。剛才說戒有三種,這個地方特別講律儀而說。現在解釋了:第一個叫律儀,第二個叫攝善法,第三個叫饒益有情,所以這個戒的三類是這種。那麼現在我們這裡說的話呢,第一個就是所謂別解脫戒,第二個叫攝善法戒,第三個饒益有情,利益別人的,現在把它分開來說一下。
【◎ 菩薩地說,即是七眾別解脫戒,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所以這個第一個律儀戒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七眾弟子,七眾是什麼?就是在家的五戒,男女二眾;然後呢,比丘、比丘尼,然後呢,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以及在家的二眾,這樣,這個就是七眾。以這個具足這個七眾的別解脫戒,各有各的它的特質。那麼安住在,由於這個而安住菩薩戒的,不管他是在家、出家,這個根本就是真實的別解脫。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所以這個菩薩戒包含的範圍比較廣哦,這個我們要注意哦!這個以前我不懂,到現在最近才了解,這個菩薩的戒經上面說,是共同的。譬如說我們儘管這個受了戒,乃至於世間法,它那個威儀等等也一定要隨順世間,如果這個世間認為不合理的話,雖然你這個戒條當中沒有訂,你也要去遵守,這樣哦!乃至於譬如說經上面,這個地方沒有說的,可是那個地方有說的,你菩薩戒你要圓滿的話,你也要守。
你說這樣的話,這不是戒裡面好像有了漏洞啊?不,戒沒有漏洞的,這個佛真了不起啊!所以戒的最裡一句話――隨方毘尼,你們在家人是容或不了解,出家人都曉得的。這個佛的確了不起!他說得很清楚嘛,隨方毘尼,我現在那個制這個戒,它有它的時地性的;你用在別的地方去,在這個環境之下的話,如果在這種狀態的話,你適應它。我想諸位出家的同修一定了解這一點,對不對?這個佛真了不起啊!所以我們現在制了這個戒以後啊,跑到這個地方大家執著啊,那是一個絕大的錯誤!
所以我那一天談起那個,我真讚歎啊!那個泰國人,那個泰國比丘,而且他是什麼,我希望你們有機會到台北去遇見這個人,的確我們值得請教他。他跑到中國來以後,欸,卻穿我們中國的衣服,穿中國和尚的這個袈裟,然後很多行持什麼等等。他不是個初學哦!他是跟那個不曉得僧王最高的一個什麼學校裡面,最精采的來了三個人。啊!那個戒的特質。所以它一定是,這個就是剛才這句話,「諸共同能斷律儀的律儀戒」,這樣。
【若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它有一類戒,這個戒有特質哦,如果是別解脫像比丘戒的話,非人不可。但是呢菩薩戒不,龍、天哪,乃至於很多其他的,他只要有這個什麼,這個具足條件的他能受;但是這個卻不一定能受別解脫律儀的,不一定能受的,所以這個地方叫「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這個就是指這一些。那麼他同樣地具菩薩戒,那麼這個時候他要什麼呢?「共別解脫斷除的性罪及諸遮罪」,那是共同、相共的地方他還要,他還要。比如說他雖然不是比丘,他也不受比丘戒,但是呢,在這個地方共同的那一部分,這個性罪固然不可以,這個遮罪本身,就是剛才說共同的那一部分啊,他還是應該斷除,這個就是律儀戒。這個範圍才是菩薩戒的,這〈菩薩地〉上面詳細說明,這是第一個。
【◎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這個就是攝善法。這個攝善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說作持,該作的好事樣樣東西都要作。而現在經過前面的抉擇,我們現在曉得,我們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所要作的內容,在六度當中已經能夠圓滿含攝。所以說在自相續上面學這個,還沒有生起令它生起來,已經生起不要讓它失去,還要令它倍倍增長,這就是攝善法戒。
【◎ 饒益有情者。】
什麼是饒益有情,
【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
什麼是饒益有情?是幫別人的。這「緣十一種」,這個地方〈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的詳細分別。利益有情的事情,就像他所說的這樣去作,這樣去作能夠引發說現在的、後在的種種好處。這個好處啊,下面兩個字很有意思――無罪,無罪。現在我們作很多好事啊,作了這個好事都跟那個雜染混在一塊兒的。現在這個地方談到饒益有情,你更進一步的話,對不起,這個好處不能雜染的,不能雜染的。
【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於彼數數參閱。】
詳細的道理在這個《戒品釋》,這個《戒品釋》就是《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大師在這地方詳細地說明。所以正式修的時候,一定在這裡邊要努力。我們這裡將來講完了這個《在家備覽》,南山律的這個精華以後,緊跟著共同講的就是這個。這本書現在正在籌印當中,本來已經有了,這次印的內容當中又補充了,把我們這個菩薩戒的這個條文等等,而且以最精緻的方式。那一次我到台北去大家談起,有的人隨便貼一貼,我就覺得:哎呀,這樣的莊嚴的東西,別的地方花錢不在乎,那地方往往省錢我們大家都不贊成。所以啊,這本書這次印得非常莊嚴,你們看,我們還專門排版的,專門排版的,大家好好地努力去學啊!
【◎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
那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所以這個別解脫所制的戒,就是什麼?喏,我們出家菩薩應該學的,不是離開,這個地方也特別說明。尤其是我們現在很多誤解,說:「啊!我是學大乘的,說大乘行者啊、菩薩戒啊,所以這個別解脫戒就不要它了。」錯了、錯了、錯了、錯了!我們真正行的就是什麼?就是――哪!就是這個。欸,你這個是根本,你這個律儀戒沒有而是講菩薩的話,那根本都是開玩笑。
是,為了你某一種方便,你可以現在家身,絕對可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把在家身的個七眾別解脫戒持得圓圓滿滿。如果你現出家身,那麼就應該把出家身的這個別解脫戒持的圓圓滿滿。這《華嚴經》上面很清楚嘛!所以善財童子參的大善知識一位、一位,這是最徹底圓滿的所謂圓教經典,第一個,德雲比丘是出家人;頭上兩個還是三個我忘記,頭上兩個出家人,第三個也是出家人。然後呢中間有一個比丘尼,最後一個是出家人。下面這個四、五十位都在家人喔,很明白哦!這樣。所以說你要嘛不出家,要出了家,這個行相一定是要護持得很好。
再不然你可以的,什麼呢?現那個逆相,像金山活佛一樣,人家說這個人瘋掉了,你要有這個本事哦,你要有這個本事哦!啊,那個金山活佛真了不起啊!人家把那個馬桶,唉呀,「叭!」一下擺在他頭上,他毫不在乎,他老人家嘻嘻哈哈這就是樣,就是這樣。他跑到麵店去的時候,沒得東西肚子,然後呢地上的什麼花生殼、鐵釘什麼,撿起來往嘴巴裡面塞。人家送給他好東西,他送給別人,然後餵那個狗。嗯,你有這個本事哦,那你可以亂來了!這個是千真萬確,千真萬確的事情。
所以密教裡邊講的叫「明禁行」、叫「瘋沾行」,這個密法一定是密傳的,那時候高人也是一樣。到了他那個每一個境界以後,他行那個明禁行、瘋沾行,就是說本來這個是禁止的,但是到那個時候啊,欸,對你來說的話,那不錯。那麼怎麼辦呢?你現出來啊,瘋,要瘋子一樣啊!哦,那個瘋瘋癲癲那個樣子,換句話說拿我們現在剛才說的這個逆行相,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的一點。不過處處地方注意哦!眼前我們拿這個戒是衡量自己,看別人的剛才這個原則說了,別人都是菩薩,這是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的一個原則!
【◎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三聚戒中律儀戒者,謂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為初要,故當學彼。】
在那個三聚淨戒當中這個「律儀戒」,就是剛才說就是別解脫戒,而且上面加上兩個字――真實,妙極了!我想這個不必解釋,大家有書,大家了解。這是什麼呢?就是上面說的「共」,就是共同的基礎,而要「正」,正――一點都不能錯,一點都不能含糊喔!如法地進、如法地止,該作的要作,不該作的是不可以。這是什麼?哪!我們修習菩薩的初要、基礎,要學!
【《攝決擇菩薩地》云:】
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當中說:
【「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
這個三樣戒:攝律儀戒,然後呢善法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是什麼?欸,說「由律儀戒之所攝持」哦!一定要靠這個律儀戒作為根本,然後呢把這個和合起來一起做。所以啊,你在這個上面,這個「攝律儀」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比丘根本戒,或者如果在家居士的話,不管是你們是五戒、是八戒也好,在這個上面以這個為根本去攝持它。能夠精勤守護,那麼你也就能夠守護其他的兩個。
【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
那說得清清楚楚,是啊,所以對這個東西,你如果不能守護的話,這個比丘根本戒不能守護的話,別的就不談了,其他的也不行。在家居士的話,五戒守不住,這個菩薩戒也不行。所以這個一毀了,什麼都毀了!這個一毀什麼都毀,這個是基礎,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你屋頂上面屋頂吹掉一張瓦,補起來就行了嘛,然後呢那個基礎下面這個斷掉了,整個的大樓就塌倒了,天下的事情都是這個樣!
【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餘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所以如果有人執著,有人說:「這個別解脫戒這個是小乘的、聲聞的啊,說不要這些東西,要棄捨,說關於這些東西啊不要它啦!」說「我現在修學菩薩,是另外有學菩薩的東西啊!」那是根本不了解學菩薩戒的真正的重要中心啊!因為在很多地方,很多地方特別說,這個律儀戒,換句話說是聲聞的根本戒,是後面的菩薩戒的根本依處啊!說得很清楚是根本依哦!這簡單極了,這是根本哦!你別的東西可以少的,那根本就是所以說少掉了以後,什麼都談不到哦!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
來了!說這個律儀戒當中最主要的斷的斷什麼?性罪喔!然後呢性罪現在我們了解了,不在形相上頭,對不對?犯罪當中,圓滿的時候一定是事、意樂、加行、究竟,大家記得吧!「事」是所做的這件事情,譬如說我殺,所殺的對象;盜,所偷的錢。「意樂」呢,你的心理;「加行」你做這個行為;然後呢,做成功了。這個裡邊我們仔細地看:如果說你沒有意樂,這個意樂沒有的話,往往這個都是下品的,乃至於你根本無犯,根本無犯。譬如說這個盜,盜在印度啊,那個時候,喔,要殺頭的啊!然後呢在這個根本的戒當中,這個是犯了這個盜是不可懺悔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不曉得,把那個拿走了,欸,沒犯。不但是大乘,小乘戒當中,處處地方說明這個。
所以儘管是遮罪,遮罪的根本還是什麼?還在性罪,性罪指什麼呢?那就是那個本性,而這個本性的根本就在你的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地方的特別說明,主要斷的是斷性罪。「性罪」意思指什麼?就是說,就是不制,它本身是有罪的。同樣地,制過了以後,你形相雖然做好了,你心裡如果那個,這也不對。這個地方雖然說是說性罪,性罪,這個地方性罪主要的是對性、遮兩樣辨的。沒有制的之前,跟制的以後,如果說沒有制的之前不犯,制了以後才犯的,這個叫遮罪;譬如說飲酒,佛沒有制的時候,可以,那麼制了以後就不可以犯,這個叫遮罪。但是呢,偷盜這樣東西的話,佛制了以後啊,欸,固然是犯,佛沒有制的之前他也犯。那麼這個東西啊就有了性罪,而且還有遮罪,這個我們要辨別得清楚。
【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
現在對了!說那麼現在既然是最重要的是性罪,那麼性罪當中,最嚴重的是什麼呢?不管大乘、小乘,都說這十樣東西,這個十樣東西我們再清楚不過了。殺、盜、淫,這個是身;然後妄語、離間、惡口、綺語,這是語;意三呢貪、瞋、癡。所以啊,要好好努力地保護這個東西,乃至於起心動念也不要讓它生起。
【《攝波羅蜜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
那個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十業道千萬不要失壞呀!千萬不要馬虎啊!這個是生到善趣當中的,乃至於得到解脫,以及究竟圓滿的這一個道路。要安住在這個上頭,然後呢去不斷地去加深認識,思惟、觀察利益一切眾生。你能夠這樣地思惟、觀察利益一切眾生,生起這個殊勝的意樂,這種意樂是最殊勝的。能夠生起這樣的殊勝意樂,就是心裡的好樂、志願的話,那一定有它圓滿的大果。
【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
所以啊,佛說的尸羅,那個,這個地方包括了一切根本,戒的根本都包含在裡頭了,我們要好好地努力。
【月稱論師於尸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不但是這個論,這個祖師、這個菩薩也是這麼說啦!關於這個月稱論師,在談到這個戒波羅蜜的時候,也說,哪!那個十種就是前面從前面引申過來的;《十地經》也這麼說。換句話說,祖師、菩薩、論、經都這麼說,所以我們現在亦努力,努力修這個。這個是什麼?能靜息心。處處地方點醒我們,真正講的戒在什麼,就是我們的能斷之心,要去斷除跟這個煩惱,其他的就容易辦了。
所以不管我們說什麼,總之一句話,自己只要觀察、觀察自己的自心,在癡心當中嗎?在貪心當中嗎?在瞋心當中嗎?那個癡裡邊又開出,這是見煩惱嗎?是思煩惱嗎?就這樣。這些東西啊,你辨別覺得清楚以後,然後呢自心要對治它。我們不應忍的,這個才是我們不應忍的,我們要鬥的就是鬥它。所以我們天天在那裡拜這個「鬥戰勝佛」,大有道理!鬥戰勝佛降伏的是什麼、對治是什麼?大家記得吧?煩惱嘛!一點都沒錯欸!所以我們現在修習第一件事情啊,要鬥的是鬥這一個,那你就對了。如果你不鬥這個的話,你跟別人鬥啊,你傷害不了別人,傷害了是自己,千真萬確!我們了解了這個,別人要跟你鬥的時候,你了解了這點讓他去,你只有同情,只有憐憫他。你幫忙他固然好,你心裡面自然你就不會跟他一樣的;萬一你跟他一樣,你隨時檢點:喔唷,錯了、錯了!馬上你心裡面平靜,你懺悔;至少你不會跟著他一起,你不會跟著他轉。然後你要發心,啊!你要幫忙別人,這我們才談得到修學大乘。
【◎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尸羅,亦能將他 安住尸羅是尸羅施,餘如前說。】
修的時候怎麼呢?這個跟前面一樣,這不詳細解釋了,就像前面布施的時候完全一樣。這個裡面也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像前面說的,我們只要重新溫習一下。
【◎ 第五此等攝義者。】
這個要特別的再說一下。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
我們時時要提起,這個「時時」不是說,啊,提了一下、過了一下,提了一下、過了一下,這樣。我們要想辦法念念提起,所以你們必定要記住,這個正念本身是什麼個狀態。是這個念力本身,當下、當下,而且必定是當下一念,你們一定要記住的!這是我們要修,一定要修。所以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我們平常一天到晚,唉!說起來這個「當下」兩個字實在美不可言,我們很多煩惱都是莫名其妙,都在什麼?都在想:哎呀,這想某人什麼、想某事怎麼樣、以前怎麼樣……。這個跟我們真是了不相干,這個都是以前無始煩惱繼續地相應,跑到這地方了還忙這個東西,那錯得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真正重要的就是當下一念,看看它現在的念頭是什麼,很簡單,就是這個!
前頭為什麼有這個呢?很簡單哪!前頭就是因果,因緣所生法,這麼源源而來,自然而然這個識、名色、觸、受、愛……從一生說是如此,從一念說也是如此。那麼現在當下一念怎麼辦呢?就是保持正念,「嗯,現在可不被它騙了!」你能夠提起來的話,不管是什麼,境界如何,那個貪瞋癡當下就斷掉。你也沒什麼道理好講,你認得了很清楚,那個道理都是在害你的――都是在害我。所以這個東西――覺啊,沒有別的,就是覺這個東西。現在你要更進一步把這個心要覺,幫助一切人覺。所以當你一覺的話,心裡就平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真正的這個修相應的平我們是談不到的,也不是我們現在要談的,我們現在要談的是聞、思相應的,你有了這個因的話,修相應的自然一定得到。那麼聞、思怎麼辦呢?就聽懂了這個道理啊,它所指的行相啊,然後擺在心裡上面去緣哪、去觀察啊、去思惟啊!就是這樣。那把當下一念提起來――嗯,它來啦!我不忍受,要跟它鬥!就是這樣。啊,就是這樣,當下一念!
所以當下一念如果跟無明相應的、愛染相應的,那麼錯了。愛染什麼呢?你歡喜的嘛就貪著難捨,你不歡喜嘛就排斥,然後用你的道理講那些種種的,再不然的話呢迷迷糊糊呆在那裡,這個都是不對的。現在懂得了佛法了,「哼!現在我認得你。哼!你原來就是我生死第一大冤家。啊!無始以來一直跟著你,我也莫奈何你了。因為這樣,現在眼前感得種種不如理的這種環境什麼等等啊,那不管它了!那以前造的嘛,我也莫奈何它;欸,儘管我莫奈何你,但是我現在我了解了那個決心提起來,對不起,你也莫奈何我!」就這麼妙法,啊,心裡面就太平無事。這是我們聞思相應的這個正念,還要有一個正知見哦!這個正念、正見哪,永遠是兩個難兄難弟。噢,不要說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是壞的哦,兩個好的好搭檔,這樣。你保持這個,沒問題了!
【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
這個不可以失壞,不但不可以失去、不可以壞掉,還要把它增長。
【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
我們一切行持的根本在這裡。
【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羅為所願境。】
這是一切損害有情,你損害了,對不起,反過來都是損害你自己的。所以你能夠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話,你對一切的損害,你也遮止掉了。這個是啊,真正是大菩薩所學的,這個是大地以上菩薩所持的,這個是我們真正所願的。
我們現在平常啊,我常常鼓勵我自己,我也但願諸位同學也一樣,在這地方學的話,就要學這個,鼓勵自己:啊,我算什麼?出家大丈夫事,人天這個將相根本算不了什麼,三界法王這個才是我真正願的地方!所以人家說,你真正見到了大的地方,哎,小的地方根本不在乎。前面不是說作生意嗎?作生意人還比我們強得多欸!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東西,喔唷,難捨;作生意人就那個好東西,包裝得好得就怕人家不要,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樣啊?他想盡辦法把那個東西叫人送給人家。他為什麼要送給人家?賺錢欸,簡單極咧!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的話,我們還不如個世間的作生意人,為什麼呢?他就看得比較遠,他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了以後,喔,他錢賺回來了。現在我們就這麼差,那一點都看不見――哦,做、做、做為我,就為了我呢把我害了,就這樣。
所以並沒有教我們,說損害我們哪!恰恰相反的,佛是真正是為了我們說:啊,某人哪,為了你好要這樣做啊!那我們現在所以傷害,說來說去還是兩個字――顛倒。自己以為做對了,結果完全傷害了自己。所以現在唯一的辦法,曉得:喔唷,我這個不管怎麼都是錯的,哎,要聽得佛說,結果就對啦!那麼這個正確的、好的,才是我們真正所願之處、所願之境,我們要求這個。所謂大地菩薩所持的尸羅,這個就是圓滿的尸羅,這個是我們應該要的。
所以我們先千萬一開頭的時候不要說:「哎呀,我是凡夫啊……」然後呢下面一句話,這是我們才叫不應該的。說我現在一直說:「啊,我是凡夫啊,我要趕快努力啊!他已經成了菩薩了尚且這麼努力,我是凡夫怎麼可以不努力啊!我也是凡夫啊,所以我在因地上面,絕對不讓一點點那個錯誤的種子放下去。」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因地上面絕對說:「我一定要圓滿,一定要圓滿!」要達到的境界你要圓滿,要斷除的這個壞處啊,要徹底拔除。我一天到晚就為我自己打那個氣,你別看我老了,我就這麼打氣!將來等到我再轉世出頭的時候,我那時候做的時候就比你們走得前了,人應該有一個這個志氣。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哪,說大地以上所持的尸羅是願境。
【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對的,這是我們凡夫嘛,所以我們初發業啊!初發業的該做、該遮的地方,就從現在開始,這個現在的哪裡開始啊?當下一念哦!然後當下一念怎麼做法?至心修學哦!啊,那絕對不是馬虎、不是騙別人,騙別人那是騙自己呀!的的確確,「至」就是到,意思要到我的心裡深處,不讓它有一點點漏洞在。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若如是行於當來世,由其造作等流果力,能以少勞少苦圓滿諸菩薩學處,若今棄捨彼等,則恆常為極重墮罪之所染污,且於多生將不堪學菩薩處,故當從今精勤而行。】
上面所說的這是個原則,這是個原則――啊!這樣。那麼這個原則當中,眼前我們真正行持的時候,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關於前面的十樣東西,叫「性、遮諸罪」。為什麼叫性、遮呢?就是說這十樣東西本身都是性罪,然後你受了戒以後的話,這個又是性罪了,而且是遮罪。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以後,有很多人說,喔唷,出了家了,好像該受人家供養。人家來供養,來的時候總是說:欸,你沒有受戒,你沒有的你的份。我現在恰恰相反:我現在受了我的戒了,啊!我以前可以貪這個東西,現在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地,我儘管做不到,但是我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為什麼譬如說隨便一件小事情,乃至於在齋堂裡邊,這個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這樣嘛,我只曉得我心裡面現在沒有、沒有擺得平啊,那怎麼辦呢?欸,學他,要這樣去做,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這個性罪,下面還加一個遮罪喲,我們千萬不要看錯喔!不是說,啊!好像我們現在穿了這件衣服,該人家頂禮哦!我以前還犯了一個錯誤,哎呀,覺得這件衣服不好穿,所以從前人家跟我磕頭,我也磕還他。現在發現,不是,絕對不是!磕還也沒有用。他磕的時候,你心裡這樣想:啊,我一定要把這清淨幢相撐起來,一定要撐起來!不是我的呀,這是佛的呀!讓他磕。然後呢我全部精神貫注的話,我也得到好處,他也得到好處。我這是戰戰兢兢,唉呀,他磕了我個頭,我心裡面告訴:善知識,他隨時提醒我,我哪地方啊不可以。我最早以前,穿了這一件衣服,人家磕了一個頭我很得意,覺得:啊!自己好像那個。後來過了一些時候:哎,不可以、不可以!他磕了一個頭,我覺得我沒有這功德,我磕還他,現在發現這兩個都錯了,兩個都錯了。這是我隨便把我常敗將軍,那個敗的情況來告訴大家。
總之一句話,你們要記住:性罪固然不可犯,遮罪尤不可以犯!那遮罪這個裡邊我們現在不必去講,到那個將來這個《在家備覽》上面會告訴我們,會告訴我們。佛不出世性罪也在,可是呢,遮罪這個制戒的話,一定要到佛出世,而佛出世真是難得啊!所以我們千萬要注意這一件事情。然後怎麼辦呢?有了這個認識,「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其實這個日日啊,時時刻刻,沒有一分一秒的,這樣。你真正能夠做到的,對!尤其是對自己的根本罪,因為別的罪我們煩惱生,一個不小心還可以懺悔,那根本罪一來這就壞掉了,所以要努力防護。
談到這個地方我們大家了解,所以這個裡邊一再記住哦,這個貪心還勉強,那個瞋心是萬萬不可以。啊!那個東西真是厲害啊!我自己也曉得這個是最難斷,我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到現在才發現,才多多少少自己稍微有一點點。現在我還是隨時隨地提醒自己:一旦粗猛的現行來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平常的時候處處地方小心。欸,效果很好,你只要稍微一起來,感覺到了,把它擺平。等到你一起來了以後啊,你要想擺平,已經來不及了,為什麼?一旦起來了以後啊,它那個業你要懺悔乾淨很難哦!現在尤其是我們出了家這個圈子裡頭,不要說不出家欸,就這樣。你……這個《大寶積經》上面告訴我們,哪一個菩薩你又不知道,所以你一個不小心,「叭!」一念瞋心起來了以後,唉呀,那這個將來這個、這個惡報之可怕啊,可怕得不得了!你現在要自度、要度人,那你連它這個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呀!
所以關於這些事情的話,這個最好的辦法,我是鼓勵你們為什麼要多看那個《德育古鑑》。你就看:喏、喏、喏,就世間的人,他起心動念之間一下,啊!那馬上那個果報就現起來了。所以你把這個的配合了,現在這個理論我們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地知道了,然後呢,再加上那種果報擺在這個地方,你只要多思惟、多觀察的話,沒有做不到的道理!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85頁,上面關於戒波羅蜜多講完了,那麼這個我們要好好地回憶一下。雖然它這個很簡單、很扼要,但是把這個戒的基本精神就告訴我們,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大家非常難得,都是精進了解戒的重要,可是呢戒的基本精神在什麼地方呢?所以在前面就簡單扼要地介紹,所以在戒波羅蜜多沒講的之前,我就跟你們說先看一遍,原因在此。儘管它的主要的內涵沒有講,可是這個裡邊最重要的特點,一定要把握得住。換句話說,我們出家,從小乘的厭離心開始出離,解脫、求解脫,乃至於大乘的求無上菩提,根本原因你一定要把握得住,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所謂戒、定、慧。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的話,那其他的我們做的事情,都在那裡啊,在枝末上面走遠路,枝末上面走遠路。
前面一再說過了,剛開始我們接觸一定接觸那個枝末,這是沒錯,但是我們必定從枝末的地方,要摸到那根本上去,這是一般狀態,一般的正規路線。特別的呢,他一開頭的時候就找,從那個根本的地方找到,那是非常特別的。而大部分現在我們錯的,摸到了枝末就停在那個枝末,嗯,覺得這個很對。你別看那個枝末哦,那個枝末有它非常殊勝的意義的哦!我們不要聽那個文字上面來說啊,那個枝末有它非常殊勝的意義的。但是呢這個枝末的話,就是要轉到那個根本上去的話,經過的時限是一個天文數字的長,這是我們說過很多次的。所以在這地方呢,我們重新再提一下,跟前面這個,自己回憶一下。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忍波羅蜜多,那就是六度當中的第三一度――忍辱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