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73L3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 P174L6一切異生

音檔:[74A] 01:15 ~ [74B] 01:51

手抄稿第十冊:P41LL1 ~ P55LL1

 音檔:

【廣論原文】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 正明所集之業,二 如何集業之理。初中分二,一 思業,二 思已業。  今初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廣論 師父手抄稿】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73 頁,就是現在我們把第一個,說這個集諦門當中,生死流轉,第一個煩惱,煩惱的內容已經說過。那麼它怎麼會集業呢?怎麼會集業呢?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這個就是集諦當中,這個「集」的意思就是造集、集起來。通常它意思就是說,凡是一切有漏的種子,能夠造聚感得生死輪迴苦性的這個特質,這個叫作集。那麼集裡邊通常我們,生、集、因、緣四相,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去說它。總之,由於這樣的一個內容,一個法,它就會感得生死輪迴,換句話說這就是苦的因,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一下。
【① 正明所集之業,】
先了解說感得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是業,先說明一下業是什麼。以前我們曾經談過業,曾經談過業,只是說明業的特相,說業決定一切,然後增長廣大,做了不會失去,不做不會碰到,但是業的本身是什麼呢?那個時候並沒有說明,現在這地方了解了。
【② 如何集業之理。】
怎麼集起來的?現在看看。
【初中分二,① 思業,② 思已業。今初。】
看解釋。
【◎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這個「思」,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心所法之一,這種心理狀態。這一種心理狀態,使得我們的心意去造作,就是這樣的。我們心裡想:欸!看見了,這歡喜這東西。那時候我們心裡面就會歡喜,然後我們就想辦法去獲得這個我們歡喜的這個東西。你討厭,那個時候你會覺得要去排斥你所討厭的東西。所以我們種種的行為,都由於這種心理狀態而來。或者你不大歡喜,你就想辦法:嗯!怎麼辦法去逃避它,就是這樣。輾轉地由於這個相關的想很多—心理,這種是思。那麼這一個思,就是在造了種種的心理的行為,身心行為,這一個行為會感得善、不善、或者無記。什麼是無記呢?它就是沒有辦法分別得出來是好、是壞,換句話這個力量比較弱,這個力量比較弱,這樣,那麼這個叫作無記。這一個心理狀態叫作業。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就是此說自己的「相應心」,自己的相應心。什麼呢?就是你這個所起心動念的這個煩惱,跟你心裡邊行為相應的,這樣的相應心,這樣。那麼這一個心裡邊,對於所緣的境界,譬如說你看見:欸!這個你歡喜,然後呢,你心裡面就跟著它跑了。那麼那個所對的境界,你就會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去東想西想,所以攀緣這個境界,那地方所謂的「轉動」,這一個心理狀態,這一個心理狀態叫思,這個思就是心的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
那麼其次呢?就是由於你這個心裡的這種思心所,緊跟著身、口啊,就跟著種種的行為來了,那麼這個叫作「思已」後所發起的。
【《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下面又引《俱舍》,換句話說,各家各派的說法,指這個特點都是這樣。業是什麼—「思」跟「彼起」。思本身我們了解了,彼就是思所起的。所謂思就是這個意業,彼起,起的什麼呢?這個由於這個思而引起的身、語之業。這個文字是這樣,那麼這個內心的狀態,我想我們很容易地明白的。你看見了歡喜的,你就想去獲得它,因為想去獲得它,你就站起來,要走過去做種種行為,然後呢你會開口說話什麼等等,目的無非是怎麼樣想辦法獲得你的東西。所以說「思、彼起」,整個的業的內涵,就是如此。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
更進一層,說在這個身業跟語業當中,又分成功二類:一叫有表,一叫無表。什麼叫有表呢?有一種是可以表示出來的,有一種沒辦法表示的。意業本身沒辦法表示的。身業的話,譬如說你站起來走路,你講話,那個是表示得出來的;但是有一種就沒辦法表示的,那麼這個叫無表業。這個
【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那個就是不同部派的見解不同。所以見解不同的話,由於他了解的程度的深淺,那麼這一個地方我們不詳細說它,將來我們如果深一層地正規地去學的時候,或者學《俱舍》、或者學唯識,它這地方都會有詳細的說明。所謂「婆沙師」就是有部,有部通常說婆沙,他是說一切都有,他就是比較偏重於基礎方面的。那麼到後來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世親菩薩的話,我們曉得那就是大乘,進入大乘唯識的。那這個婆沙師說這個都是色,不管是有表、無表都是色法。什麼叫色法呢?那就是我們看得見的有質礙的,因為身、語的確,你可以,身體的行為,你可以看得見,嘴巴講的話,你可以聽得見,所以有所對的,可以表示出來的都是色。
那麼世親菩薩怎麼說呢?說不是,這是什麼?「與身語表俱轉之思」,說這個業,是跟身業、語業可以看得見的,同時的心裡的這種思心所,這個才是,這個才是。那麼,所以這兩種,不管是有表、無表都說是思。雖然身語兩個好像只是在外面的,但是它真正產生業,一定同時那個時候的心理狀態跟它相應,所以雖然是身、語,卻也是思,所以說兩種「俱說為思」。那麼這地方,我們關於這一點只要了解一個大概就行,或者已經學過會很深刻地了解,或者將來進一步去了解去,因為在這地方還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暫且不去提它。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我們總共地來說,講起來這個業,可以分成功三大類,那就善業、不善業跟無記業。現在這地方所說的集諦的當中業,見前面兩個:善業跟不善業。那善業跟不善業這兩樣東西,能夠繼續造集輪轉生死這個流轉的,而無記它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地方不說它。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
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分: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所謂什麼叫「無漏」呢?它不會流落在生死當中,既然不流落在生死當中,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的話,它自然就說不上集,所以這地方只是講有漏的。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這個有漏的裡邊又分兩種:一種聖人、一種是異生。聖人他還是會在生死當中輪轉,但是他那個輪轉,跟我們普通凡夫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所說的「異生」就是凡夫,異生就是凡夫。凡夫相續當中的中有,「中有」就是中陰身,這個後面還會詳細說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指後者。那麼換句話說善業、不善業、無記當中,無記業不算;然後呢善業當中有漏、無漏當中,無漏不是,因為它不會感得生死的。那麼儘管有漏,聖人還是造有漏業,但是他這個感的生死,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也不提。因為我們要避免的,就是避免凡夫被動的,你自己沒有辦法做主的,所以受苦;聖人他是主動的,為救我們,他並沒有受苦,所以這個不在這裡討論。
那麼這個凡夫當中,那就是指的這個,所謂相續身心上頭繼續相續的中有,「中有」是什麼?前面一個生命結束,後面一個新生命沒有感得的時候,這個中間這個。實際上這個東西,不是說我們前面死了後面未生,就是我們現生還是有,還是有,換句話這個就是生命的中心,是這一個東西。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
另外就是,「不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反過來。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福業」,那麼是欲界所攝的種種善業;還有一種叫「不動業」,不動業什麼?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叫不動?下面解說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什麼是福業?就是欲界的。不動呢?是再向上面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名為不動」啊?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那麼為什麼叫作「不動業」呢?就是說在我們欲界當中,本來你造的業,這個順受。就是換句話,你下一生應該在天身當中,但是你臨時萬一有什麼特別的因緣,啊!會改變,生不到天上去,生不到天上去,乃至於人道,乃至於墮落到惡道當中,這個果,可能變,可能變動的。但是你造了欲界、色界那個定業以後,那個成熟的時候,它絕不會變動的,不會變動的。
我們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麼據說她這個臨終的時候,那個傭人給她搧什麼東西碰了她,碰了她,她臨終時生了一念瞋心,於是她墮落了,就這樣。如果說那一念不起來,她不一定是這個,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麼樣,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升沈的關鍵所在。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引發他的特別的善業的話,他本來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這個種子先成熟。反過來,使他痛苦引發他瞋心的話,他又改變了另外一個,這個叫作平常說欲界。不動業,沒有,不動業不會,他感得了這個就是這個。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就是這個不動業它所感得的地,就是色界跟無色界,它這個成熟的時候,它不會動  的。
那麼這地方呢就告訴我們,所集的業,什麼是業?現在我們也了解了,業的內容就是這個—思、思已,所以說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而中間主要的就是什麼?思,主要的思。雖然身、口也是,但是這個身、口是什麼?與我們的思心所同時一起生起的,就是這樣。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能感生死的所集的業就是這個,所集的業就是這個。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善果的話,那麼就應該在這個所集的因上面去努力,怎麼樣注意不要走錯,不要走錯。如果我們要避免痛苦的話,怎麼樣想辦法把這個惡業避開,這樣對這個概念很清楚了,那麼那個時候你修行,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可以修習了。
【◎ 第二集業之理者。】
這個業怎麼個集法呢?換句話說,這個業怎麼會感得生死呢?那麼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會集起來呢?還沒有感生死,怎麼會集起來呢?
【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現在我們先看看,聖人是怎麼樣?他聖人造的一定都是善業,不一定是無漏,但是決定是善;那麼他一定在那個善業當中,不但要作而且要增長。但是在這個聖人當中,預流、一來,「預流」就是聲聞的初果,預流就是聲聞的初果,「一來」就是聲聞的二果,他那兩種聖人,有的時候還會造不善業的。他雖然會造不善業,但是他一定不會造引生死的惡趣業,他引業一定不會造。我們前面說過了,引業跟滿業,就是這個業有一種是引—─引導生死,有一種在這個所引的這個果位當中來滿、圓滿這一生的狀態的。所以他一旦證得了聖果了以後,不管是惡趣、善趣,他這個引業他一定不會造。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下面引這個論文,同時也說明這個引業的內容。說生死的根本是什麼?依「行」。所以在生死當中輪轉的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行。行實際上就是業,不過這個地方講的這個業,是特別造什麼?講的引業。所以真正的「智者」,有智慧的人—那個地方指的就是聖者;哪怕是證初果的預流果,最起碼的,以及一來果,他絕對不會再造。凡是造的人都是愚癡凡夫,為什麼呀?他智慧沒有,沒有見到這個我們的真實的狀態,就是真如本性,空的本性是什麼,見不到。見不到所以這個愚癡者,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就會造這個。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他見到了真實狀態,他就不會再造這個業。那麼所以上面這個引兩個說明了,不管是中觀龍樹菩薩一系,以及無著菩薩這個相宗一系,這一個觀點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沒有諍論—凡是聖者,他就不會再造那個引業。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那現在就下面就說出來了。引業是什麼呢?引業的特質是什麼呢?根本是什麼呢?他說:如果說你做任何事情,這個「我執」的行相還在,換句話說,你還沒破這個我執,你隨著這個我執的這個行相轉,那麼那個時候,你會造這個能引的引業。是預流果最起碼的是見到什麼?見到:哦!原來「我」這個東西沒有的,是見到空性,通常我們說「人我空」。哦,這個「人」,我們把它看成實實在在的,他一旦見了道、見了諦以後,發現這東西沒有真實的我在。既然沒有的話,自然而然他就不會再為這個東西空忙了。所以他下面的習性雖然在,他還是不知不覺當中要做一些有漏善惡之業,但是對於「我」這個行相,他已經真正見到了,他絕對不會再為它忙。而我們呢?因為不了解,所以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忙這個東西。所以這一個東西是什麼?生死的根本,所以這個地方指的行,特別是指這個而言。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下面又說了,他見到了這個「我」的特性,「我」的特性什麼—空,原來找不到我!只是由於這個五取蘊,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輾轉地相續相生,前後相續,而這個裡邊找不到我們以為的這個「我」在,找不到。所以一旦已現在親證了真實的狀態—這個裡邊沒有我,這所謂見道、見道;但是呢他這個無始以來的業習氣還在,所以這個業的習氣還在,不知不覺當中,仍舊會跟著這個業的習氣。所以雖然生死當中由業、煩惱增上,這個力量還會受生,但是他不會再造新的「能引之業」,新的能引之業。
關於這個道理,下面用十二因緣流轉的時候,會非常詳細地說明,非常詳細地說明,所以這裡我就不特別地解釋清楚。等到關於十二因緣流轉清楚了,你回過頭來一看,非常清楚。說我們起一心、動一個念頭,那個就是留下一個種子,就是一個業;但是這個業種子,能不能感發將來的果,換句話說,這個業會不會到最後引導你在生死當中流轉,還要一些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那個留到下面會很仔細地說明。你認得了這個,那麼將來所謂引業啊、滿業啊什麼,這一些道理,我們就很清楚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先把這個真正主要的,他要所指出來的,大概有一個認識,我們繼續看下去。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
那麼這個預流、一來,他還是會在生死當中流轉,也就是三界之內流轉。實際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斷除,他可以不流轉的,所以他「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而就像大力量的人制伏比較差的人,這個力量很大的人,平常就坐在那裡顯不出來,他也覺得懶懶散散,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這個力量很大。所以這個預流果見了道以後,他真正在很用功的時候,在正觀空性的時候,他就安住在這上頭;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其他當中,這個習氣還在,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在這一個狀態當中,他還是會流轉,但是他要認真提起來的話,那他可以制伏那個習氣的。
這平常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現在曉得了一件事情不好,然後呢你的的確確,確定曉得這個不好,當你精神提起來的時候,那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擋得住。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說我不願意這樣去做,努力,然後呢這個境界引誘你的時候,根本它沒辦法動你。等一下你過了一下,精神又不好了,懶懶癱癱呀,這樣,到那個時候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擋不住了。那麼我們在聞、思慧上是如此,他修證慧上剛開始的時候亦復如是,就是這個道理。
【《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論上面告訴我們。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這個,那麼所以凡是造集引生死業的人是什麼呢?住在「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異生。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再下去的話,見道了,見了道以後,他就不會再有,不會,絕對不會再造。那個小乘的預流,跟大乘這個裡邊有絕大的差別,那麼這地方我們不去進一步詳細說它,只是《瑜伽師地論》好像告訴我們這樣。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業、集諦的這個真正的行相本身還並不太清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可以把很多名詞在這地方說,我們會記得很多,但記了一大堆,這個對我們真實眼前來說意義並不太大,意義並不太大!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那個大概的行相就行。所以說這個集業,換句話說,喏!這個集的特質是什麼?能夠感得生死,從生死當中,前一生到後一生。那是什麼狀態呀?都是說凡夫、凡夫,那聖者、聖者就不會啦!下面就正式地解釋這個道理,解釋這個道理。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