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8L2 第二能依學者 ~ P28L9 所有論宗

手抄第二冊:P247L2 ~ P264LL5

音檔:[15B]28’30”~[16A]25’18”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為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者的相,換句話說,學的人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裡邊說真正具足條件修學的人應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才能夠產生下面這樣的功德。
【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
【「說具三法堪為聞器。」】
具上面三樣條件的人則堪為聞器。具上面這個三樣條件的人,那個就堪為聞器,這個才是真正可以修學佛法,做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一個弟子。
【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為見過失。】
你有了這個三樣東西以後,那麼對這個法師,所有的種種的功德,你看見它,對!它是功德;下面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不見過失,你不看見他的過失。反過來說,假定你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的話,法師的功德你看不見,你看見他的卻是過失。我們或者會懷疑,「會嗎?」就是這個樣。也許我們現在已經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也許沒有看,至少上一次我們講過中國祖師們的公案--三位同參,跑的去參一位善知識,不遠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結果他一看,門一關,把他關在門外,晚上了;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潑。那我們心裡想一想,「什麼?這個大善知識,這樣殘酷的人!你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處去宣揚,說:原來這個善知識,就這副德相,處處地方去破壞他。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平常我們最好跑的來,某人你辛苦啦,好啊!你難得啊出家!現在地方處處現成的讓你;我們這個地方,有種種條件,很優厚,你只要來,這個地方鬆得很,你要出去就出去,要玩就玩,要來聽課就聽課,不願意,你打打瞌睡也沒有關係,好!好!這個地方好,真慈悲!我跑到那地方,要求這麼嚴格,動不動就呵斥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些人,怎麼一回事情啊?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這一點,對不對?不是一定說,這樣的處處地方縱容你一定壞,而反過來說,呵斥你一定好,不是,這不是。我們一定要瞭解,他為什麼縱容你?為什麼呵斥你?如果你瞭解這個內容,正確瞭解的話,縱容你也對;呵斥你也對。你不了解的時候,縱容你也錯;呵斥你也錯,這個才是我們要瞭解的。那你憑什麼能夠瞭解他呢?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別他所以縱容你為什麼?辨別所以呵斥你是為什麼?你能夠辨得清楚了,對!所以他下面說,你一定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個時候,你能夠辨別得清楚是非,太重要了。我們必須要瞭解,我們無始以來都在情染當中,我們總算宿生有善根,願意放棄掉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門當中來,內心當中至少應該認識,我到這裡求的是什麼?想想看,對不對?假定說拋棄了世俗的這種東西,居然跑到這個地方來,還要求得吃得好、穿得暖,你來幹什麼?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當年的老師,我老師平常不會這麼大聲的吼,有時候也會,可是他經常提起的,會說一句話:「某人啊!你這樣來對得起你自己嗎?你來的目的,就是這樣嗎?」就這麼兩句話,常常跟我說,我到現在,這兩句話一直受用不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的說一下。真正善知識的功德過失,看不見啊!反過來,他今天這個地方需要你了,用甜言蜜語說完了以後,然後你留在這裡,他倒不一定好。當然,他也有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你一定要瞭解他的真正的動機、行相何處?在這一點上面,特別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尤其是前面那一段,這個老師的作風,也可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面,你絕不可能找到這麼一個殘忍的人,居然在佛門當中,實際上他是一個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這裡我們也不必說羨慕他有這麼高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善知識。我們自己想想看:如果這件事情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嗎?你去好好的看看這個故事,受得了嗎?這個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要具足條件。如果不具足怎麼辦呢?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很重要!所以這裡特別強調,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的條件。下面就實說來,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看看我條件夠不夠,不夠,趕快努力;夠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話,說法的知識,雖然極遍的淨;極是絕對的對,遍是普遍的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這樣真正圓滿的、極遍的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結果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因為聽聞的人,學的人自己本身有過失,這個過失的力量強盛的關係,他老師的真正德行看不見,還覺得這個老師的錯誤。請問你看見一個錯誤的老師,你願意依靠他嗎?第一個不願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靠在這地方,你看見他都是過失,你肯聽從他的話嗎?所以我以前常常聽見這種話,聽見怎麼講?師徒之間萬一有了問題或者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你!就是這種味道。這算是好的,還沒有翻臉,就是這個樣。那你說請問你怎麼跟他學啊?他怎麼教你?不吵還算是很好的。師徒之間這樣的話,不鬥爭怎麼辦,師徒之間尚且如此,你跑到這裡去,能教人們、教別人嗎?所以古來的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有大道理,而如果自己家裡面都弄不好,居然說能夠治國平天下,無有是處?他可以用俗。但是俗是一種手段,真正要想把那個東西弄的真正好的,不靠這個。世間尚且如此,何況佛門。所以說他老師的功德看不見,由於自己的過失,執為有過;反過來,妙啦,他這個老師明明有過,他就反執為德,有過的地方,他覺得這個好。為什麼?這個老師很寬,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就是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這個人很慈悲,這是個慈悲王,反正你要錢,他就給你錢;你要玩,他就讓你玩,然後你回去的時候,他總會給你吃。痛心,真是叫人痛心,佛法裡面是這個樣,所以在這點我們特別的注意。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所以曉得縱然有很好的善知識,他圓滿具足所有善知識應具的條件的那個,但是你不一定瞭解,「然於其師亦難了知」。為什麼?你不具足真正觀察的能力。「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假定你要想瞭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條件,瞭解了能親近的,更需要這個條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這個德相。那麼這個德相是什麼?下面休息幾分鐘,我們再來說。那麼上面呢說明了這個一個大綱、一個原則,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說修學佛法的人,真正能夠修學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識,而善知識尤其是修學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這種都是關鍵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聽過這個裡邊的,實際上我想極大部份的人,不要說不懂,乃至於聽都從來都沒聽說過,原來修學佛法,還要這樣的,請問這個不懂你怎麼修學佛法?這樣,就是這麼簡單法,就像我們世間很簡單的一樣東西。你說我要想去學一個工程師,工程師那裡去學?學些什麼?一竅不通,雖然有這個心,不行。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實際上要求的條件更深,原則是通的。那三個條件呢?現在分別來說一下。第一個正住,請看文。
【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說正住是什麼?就是從反面來寫,不墮。墮就是陷在這個裡邊,自己執著在這個裡邊;黨,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爭。宗派之爭,是黨同伐異,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就這樣。這個目前,我想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爭,小乘當中一立立為十八部,實際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顯密,又是什麼教下,然後宗下,又是念佛的異方便,教下又開為三家,每一個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那簡直是是支離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瞭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麼?非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上。就像那個樹一樣,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支、分枝,然後分到細枝、葉、花、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的話,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這樣,所以問題不怕你有這麼多的差別,而怕你不善運用。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狀態不了解,所以執著自己的就對,排斥別人的。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假定說對於這個分宗分派當中,你墮就是你在這個上面執著,對於這個上面你執著的話,於是因為你執著的這個喜好,被這個東西遮蓋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見的這種狀態,就是念佛,除了這一個佛號以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東西,他就是不行;參禪的他又說教外別傳,所有的經又不要,就是這個。這樣不管你什麼,他不可能見到功德,他只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邊變成這種狀態,你還談什麼弘佛法!弘固然談不到,最開始的修也談不到。所以弄到後來,我是覺得最圓滿的方法,就是念佛法,是!萬修萬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這種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說起來,乃至於念佛的真正的絕竅他都沒學到。請問在這種狀態你怎麼念得好?就是這個樣。所以他真正的這個功德見不到,由於這種執著,心裡面見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義。這個妙義才是好的,是善的,因為你得不到這個妙義,你只看見他壞的那一面。不過這個地方,他說的黨類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現在目前我們很可能還有另外一類,雖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覺得確實有這種現象。譬如說,我們來念書,跑的去幹什麼?「混它一張文憑」,「混幾年」。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字,那是因為我的善知識當年呵斥了我,我現在心裡印象很深。世間大家平常,常常說,這是說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氣,「我還不是在這裡混混。」就這樣。人這個東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很容易學,儘管我那個時候很少出門,可是出門幾趟有的時候聽見了,覺得這個謙虛倒是不錯,那我也這麼說:「唉!我還不是混混。」仁法師就跟我說,「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自己還覺得這個蠻謙虛!「絕不可以。」後來我瞭解了,你那怕用一個字,那個字用在你的心裡當中,就是一個惡劣的種子。所以古人他非常莊重,不要說出家,乃至於在家,他們過來的人,說孔夫子說:肉不正不食,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吃的東西你把它切得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後古人寫字的時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這樣。所以我們那時候小的時候不曉得,有時候歪掉了,回去的時候,父親一定呵斥;寫字的時候,拿的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個同修還來裡頭,我告訴他拿著書,我們剛開始翻書,第一件事情,那個書本翻開來了以後,我們平常隨便把這個書本一翻,我現在做一個樣子給你們看看,假如這本書這樣子的話,你很可能翻開來,隨便這地方一翻一摺,那裡也摺、那裡也摺。我父親那時候教我的不是,新書拿到了以後,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個書縫那個地方,非常有規矩的。譬如這一本書,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話,他就會隨便在這個地方一來,然後這個地方摺一條印子,你們看見那個書面上面,這一條印子就歪成這個樣子。不,小的時候,我父親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先輕輕的劃一條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這地方,然後這地方疊一下,然後那地方疊一下,看一下,對不對?疊對了,把那本書攤在那個桌上面,認真的這麼來一下,前面做一下,後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現在養成功這好習慣,你不妨到我書架上面去看一看,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我的話,我第一件事情打開來一定做這個。後來才曉得,是,修學佛法以後往往大家說,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麼?難道是像我們世俗的肉團心嗎?難道是我們世俗講的那個哲學當中心元、心物二元的心嗎?佛法它是講心的話,沒有一個例外的。講到色,色怎麼起來的?三識和合觸,跟那個境不能分開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不懂得佛法,往往說這種很可笑的話。但他有他的道理,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開口開得太早,沒聽清楚,自己亂蓋,亂蓋一通,就這個毛病,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自然而然,每個地方就會很重視,很規矩。現在我們這地方,主要的說,慢慢慢慢慢慢的,連帶這個擋著都把握不住了,於是在這地方就產生剛才這種現象,混,佛法就告訴我們這個話,結果你慢慢慢慢的,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這千真萬確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學,千辛萬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話,容易極了。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在這很好的用功,然後有幾個人在旁邊,你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們怎麼這樣不用功,弄弄到後來的話,你也覺得,好了,算了,算了,你也跟他們一起,再加上別人說,唉呦,某人哪,這人好了不起呦!他要考第一名,他要幹什麼呀!你心裡想,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來得舒服,所以這一點,就是說他們,古來的人雖然盪,盪來盪去,還盪在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來了,這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跑到這個裡邊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為混一張文憑,要苦苦的在那地方念它幾年,又讓你這不可以、那不可以,要叫你做這件事情,想想,我在我那個小廟,真方便咧,有吃有穿,樣樣現成,跑到這受盡了苦,如果這張文憑的價值比較高一點還不當苦,苦幾年,反正我摸摸魚,摸幾年過去就算了,如果這張文憑的價值不高的話,你就完了。所以我特別說,這雖然是個笑話,換句話說,就是說明你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先擺平說,不用把我以前的這種概念,用到這裡來,把它放平,千萬不要受這概念的影響,你一受這概念的影響,你就完了。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因為你墮在這個裡邊,這個黨,是那種煩惱,就是執著!黨就是個執著!現在執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現在執著非法就可以了嗎?執著了法尚且不能證寂靜,請問你執著非法,不墮落,那裡去?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這裡是指這個地方的正解,正解,就是說因為他墮黨類,所以他對自己的自宗,覺得好得不得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我想我們很明白,每一個宗派他都總覺得他的好,對別人的就排斥。那麼為了使我們內心當中更相應起見,我們要把這個原則,運用在我們現在的身心上頭,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確確把我們原來的不相應的心裡,要想辦法去淨化它。除了這個以外,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個人有個人不同的地方來,說我這個地方這規矩是這樣的,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這樣的話,你覺得他的不對,我覺得那個不對,這種心理都應該漸漸拿掉。所以儘管我來了以後,我也蠻重視這個東西,可是本來這裡常住的老規矩,原則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規矩來。所以說下面這個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這個地方要這樣做,好,那樣這樣去做;要上供,好,上個供;那裡還要上,好!那有什麼關係?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地一樣的來,有的人唱念的時候要用這個調,好可以,那個調,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們先把握住根本,這種主要的概念是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說: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規則、他的方法,然後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這個才對。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的來問我,他就說:某人,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還是跟他學啊?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我想這裡,最近這裡剛開始儘管是亂哄哄的現象,可是我看得見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這個概念認識了,很快容易轉得過來,這就是好現象,我順便一提。好,有了,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