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親近善士(四)P29L11~P32L3

手抄稿:第三冊P8L12 ~ 第三冊P51L8

【廣論原文】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① 意樂親近軌理,② 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三。① 總示親近意樂,② 特申修信以為根本,③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為極重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廣論 師父手抄稿】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這個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啊!了不起,了不起!這個恩之大啊,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念恩兩件事情啊,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去體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呀,嗨!妙哩!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的。
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地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就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去體會、去觀察。
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指授。而且這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否,完全靠這個,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
【其理分二,① 意樂親近軌理,② 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
【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① 總示親近意樂,② 特申修信以為根本,③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個呢,特別地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
【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地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引《華嚴經》。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都統統包括在裡頭。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了解他父 親應希望怎麼辦,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地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它主要的內涵,就是不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地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
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歸你如果說跟哪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己,怎麼樣地要自由自在地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去做嘛,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他想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以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哪!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地思索一下。
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來,請問:幹什麼?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哎呀!說世間的苦啊!啊!噫!實在不行啊!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作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樣,請問這是修行嗎?請問這是修行嗎?
你跑得來,你說:喔唷!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能還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得很嗎?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得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然後明天弄一個茅篷,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篷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說好好好,跟在那個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這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改過來。啊!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喲!但是非常值得,非常值得!「如是」,我們再看文。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呢?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你要至心好樂地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地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地去看,怎麼樣才能夠討他的歡喜。
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不是世間的情染。
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嘿,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那是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呀!現在你先要觀察自己具不具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
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喲!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指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哦!就是這個樣。所以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底地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地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煩惱(編者按:疑師口誤)之前,你能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
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哪、哪、哪!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明次位當中的一切,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的;第一念起來煩惱,他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次位中的人,這樣。現在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哦!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那個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哦!所以下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的特質是什麼啊?癡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的。
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地去深細地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
【◎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可是那個時候,就怕一些問題來障礙你,你一旦離開了他了,你這個「我」就又起來了,「我」一起來了,又是生死染污之業。所以這個時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個善知識。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個人依止善知識的這個心,像金剛一樣,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就是這個,不要為魔跟惡友來破。這個惡友啊,實際上對我們修學佛法當中,這個最嚴重、惡劣的,就是這個。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這個人,欸,好朋友,他跑得來跟你說:「唉呀,某人哪,你在這地方苦苦惱惱幹什麼啊!我們一起跑得去玩一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然後那個師長在那個地方呵斥你,他跑得來跟你說:「唉,我真同情你啊!像你某人,你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捨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欸,你還聽得很來勁咧。對不起!這個是惡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這個。
我們現在仔細看看佛經上面,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殺你的樣子,一定告訴你:「哎呀,你這麼辛苦了,你這樣地苦苦地做這件事情,幹什麼呀?去享福啊!」那就是這個。所以這種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我們還不知道咧。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就得什麼?就得「正住」,然後呢,就得「具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他似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得似是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地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
【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就是前面那個《三摩地王經》告訴我們,你親近這個善知識的時候,要恆常不變,不要一下很好—親,哎呀,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後你內心上面,這樣地發自內心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所以我們看這個真正的大善知識,那個太多這種類型,他怎麼把他磨折,他絕不去。要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委屈,明天拎了個包袱就跑掉了,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留在這裡的話,心裡不曉得是打算些什麼事情,那個東西是我們真正跟法不相應的地方。遇見這種情況,就得好好地懺悔,懺悔的辦法,他下面還會詳細地告訴我們的。那麼要堅固。再下面,怎麼辦哪?
【◎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我們想像當中,然後跟了一個善知識,不離開了,他教你修學佛法。嘿,他不是教你修學佛法,他叫你負擔這個善知識的那些事情。「負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識的一切事業擔,他的事情你把它擔起來。要像什麼?「大地心」。唉!叫你隨便做一點還可以,要大地心的話,大地是承擔所有的東西,任何東西來,它絕對不叫回頭。
【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所有的負起來,沒有一點的懈怠。懈怠呀,行為固然是要這樣,心裡的行,心理跟行為,同樣地沒有一點點退卻,沒有一點點疲厭。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那麼,這個詳細的道理,這裡不多講了,就告訴我們,一個祖師給他說,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要建立起來。說你們今天有幸地遇見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者,這就是我們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識,碰到這種情況要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薩以及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去做,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負擔哪,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哪!這個話好容易說,好難做到!不要說做到,好難了解、好難了解!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只是建議諸位,把這個概念先弄清楚:為什麼?第一個。第二個呢,你了解了為什麼,看看我心裡上面是不是有這個量生起來了。平常我們自己的事情,不厭其煩地去做,再煩一點不妨去做,再遠一點也要去做。遇見那個善知識的事情,唉呀,只要做這一點點,你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現在不是。關鍵在哪裡呢?先把我們心理建設起來,心理建設起來。建設什麼?說我們忙我們自己的這個東西,說起來是我們的損失,是造了我們的染污之業;你只有照著善知識,代善知識那個事情去做,去負擔的話,消除業障,然後增長功德,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眼前來說,假定你是求生淨土的,是往生資糧;究竟來說,就是我們將來報土的,你成佛的時候這個報土的種種莊嚴,就是從因地上面,從這個地方開始。
如果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你做起來就會很歡喜了。你就會覺得像作生意人一樣,你覺得辛苦,好啊!賺錢哪。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賺錢。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是一樣,我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們真正擔心的,賺不到那個佛法相應的法財,這個概念是第一個要建立起來。
我這兩天,出去了兩天,回來一看,哎呀!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那個裡裡外外,整理得這麼高興。現在我們不妨在這地方,心平氣和地想一想,以前我們沒有整理的時候,以及整理了以後,做過了,你現在坐在這裡,什麼樣啊?還是一樣。前面那兩天,你辛苦地忙,今天坐在那裡也是一樣。你前幾天在那裡睡覺,今天也是一樣。可是這個最後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你睡了幾天,今天是睡在那裡,是越睡越懶,越來越不想動,最多心裡想,就是這樣。如果你做過了以後的話,現在你也不會覺得累!你會心裡覺得好歡喜,你自己看看,也歡喜。我想這個我們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這麼一點點,將來這個因,將來你的能力是越來越增長,如果做過的話。另外一種呢,你越來越遲鈍。
所以這個人間的很多人,為什麼比牛馬來得聰明,這個牛馬沒有什麼事情,牠就躺下來坐在那裡,然後,妙咧!牠先吃的時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裡,然後吐出來慢慢地嚼,欣賞這個東西,這個就是牛馬。人不是,人不是,忙完了停下來,這個腦筋還在那裡轉,還在那兒動,繼續地向上;菩薩更是!這就是它根本差別。所以將來你們真正了解著我們的業相以後—我說真正了解的話,不是講的業的道理。佛法整個講業,如果說單單文字上面,不一定認識,如果你了解這個業的行相,你的心裡一看,觀察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了解了,了解了。
所以同樣地,事情做過了沒有什麼,可是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前者,你這麼努力的話,就是說將來你的淨土資糧,將來你的究竟圓滿報身、報土的莊嚴。另外一種呢,什麼?就是說墮牛墮馬,這個擺在這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後面那個果報啊,那差太多、太多了。你做過了,眼前呢沒有什麼,做也是那樣,不做也是那樣。所以我們常常說,這個不修行跟修行之間的差別,一個是白白浪費,一個呢是就是會,就是會善巧地利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對……括弧裡告訴我們,真正的依教奉行啊,這個才是真正的大福德、大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這是我們最好的收穫,這是我們最好的得到的。第四個:得到的。第四個:
【◎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麼說我們現在,第一個要捨自在,第二個絕對不能捨離,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像金剛一樣地不被破壞,只有破壞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識,能夠破壞一切煩惱,絕不被任何東西破壞。那時候進一步呢就負荷,等到你全部負荷起來,圓滿負荷成功的話,你就是佛耶!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怎麼辦呢?那麼負荷了以後,該怎麼做呢?現在我們就下面告訴,那就分成六項。
【如輪圍山心者,】
什麼叫輪圍呢,輪圍山?
【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輪圍山就這個樣。
【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 (p26) 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
第一個絕不動搖。那麼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個慬哦瓦,就是博多瓦的師兄弟,換句話說,就是敦巴尊者的那個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人,他的弟子當中有這麼一個人,那個地方冷得不得了,那個西藏的確冷啊,唉呀,實在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這個依靠的這個師長,就說:「唉!這個地方受不了,這個地方我們怎麼辦哪?動動腦筋看,還是換一個地方怎麼樣?」嘿!他老師這麼告訴他,說:「安樂臥具,我們要真的要談享受的話,已經不曉得多少次,住在這個尊勝宮,」尊勝宮是最尊貴、最勝妙的這種地方,那不曉得多少次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都是。固然我們多少次住過地獄,但是也多少次生過天堂,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但是結果呢,我們還在那輪迴,還在那輪迴,一點用場都沒有耶!而且要真正跳出來,要什麼?要修學佛法,要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呢,究竟圓滿的大乘的善知識。「現在我們能親近這個大善知識,聽聞這個圓滿如理的正法,現在今天剛剛開始得到,所以你應該堅住、穩住。心要堅固,然後要穩,絕對不要動搖啊,絕對不要動搖啊!」所以碰見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自己可以檢查一下,我們真的這麼難受嗎?我們現在這裡真是舒服啊,樣樣現成,比起他們來,真是像天堂一樣。第一,這裡說輪圍山。第二呢,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就是說,不管他是做什麼事情,「穢業」,這個穢分兩方面,第一個是外面的,第二個是裡邊的。現在目前這裡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外面的,就是說拿那個髒東西,叫你洗廁所啊,叫你弄廚房啊,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願意的。這種不管是什麼,心裡面不悔不疑,沒有一點點動搖。說:「我這地方跑到這裡修學佛法的人,叫我做這個東西!」這個就疑了。再不然的話,我覺得我世間好像有頭有臉的人,怎麼跑得來弄這個廁所啊,唉呀!覺得愧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乃至於他沒有說,我曉得他需要這樣做,就認真去辦。所以像世間的這個僕人一樣,僕人就是傭人,傭人就是這樣做。
【昔後藏中,】
下面舉個例。
【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那個時候後藏,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西藏的時候,那個有一個很大集會。「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就是一個道場,很重要的一個道場,正在大家集會。那麼集會的時候,那個地下有一攤泥水,那個敦巴尊者,你看這個人多了不起啊,看見那個泥,把衣服脫下來統統拿掉了。然後因為沒東西嘛,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沒有東西,就拿這個衣服來盛那個土。然後不曉得從什麼地方,弄來乾淨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後,這個地方就讓他的老師—阿底峽尊者坐在這裡,前面做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見了很歡喜說:「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這樣,印度現在也有這樣類似的。」
我們曾經看過佛陀的因地當中,有頭髮佈地的這種事情。現在不要說叫你把衣服脫下來,拿那個掃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說:「某人,你去掃一掃吧!」喔!你心裡面委屈個半天,這個我們自己想想看。然後他站在那裡,勉勉強強掃,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這個情況,我們可以互相來對比一下。然後更重要的應該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是重要的。再下面這個第六種,第六。
【如除穢人心者。】
除穢人,這個在印度當年,它這個大城市,熱鬧的這個大城市,它有專門的一種除糞人,所謂《法華》上面的除糞人。實際上這種除糞人,我小的時候,我們中國大陸上也有,中國大陸上也有。鄉下,當然它不需要,那麼這個城裡的人,是專門有這種人。那麼,在印度,它那個階級很分明,所以凡是這種除穢人,都是下賤的人、下賤的人。那麼現在我們依靠著善知識,也要這樣的心情,這個是特別的。
【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這是這一點的特別重要的地方。你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一定要去掉這個東西,斷除所有一切的慢及過慢,慢及過慢。這個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於輕慢心,這個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不管是你實質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強,你還是要低聲下氣地去跟他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說,你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好好地懺悔,還有一個不如離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的話,對自己是一種大損害。尤其是將來真正遇見了善知識,你對善知識隨便起一念的輕慢心的話,產生的惡果,是不得了地嚴重,很多經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反過來,你真正要想受學佛法的話,那個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處。就算他不是善知識,如果說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你都有好處,何況是善知識。所以那一次我們曾經講,說這個老比丘,受到了四個年輕人的開玩笑,拿這個皮球,在他頭上「蹬!」打一下,他說:「你啊,給你初果。」他就真的證了初果,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這個慢心一點都沒有,然後他自己與法相應,在這種狀態之下就行了。這個我們要了解。下面引兩個祖師說的話: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這個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個山上面,水一點都蓄不住的,一點都蓄不住,不要說它自己本來就是沒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們說:「喔唷,這個我都懂!」聽起來「啊,我都懂啊!」你既然懂的話,你聽他幹什麼?心裡面就一點都留不住,一點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樸瓦,他很清楚,他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善知識,他聽見人家講法,欸!他並沒有說我都懂,他跑得去就認真地聽耶,聽完了以後,他還說,我得到兩種好處。不但如此,佛親自都是這樣示現的,佛聽見人家講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歡喜。為什麼?佛自己從哪兒來的?從聽法而來,法是佛母。所以他一聽見那個法,他就感恩、歡喜、恭敬,這個心情都生起來。現在我們聽見了法以後,覺得:「欸!這個沒有什麼。」你這個心裡面是完全不相應。所以固然說我們不懂的,固然是要這樣的,就是你懂的,你要讚歎、隨喜。
所以我看見以前的,我們這個民國初年有個了不起的,揚州高旻來果老和尚,他是禪宗的了不起的大德,雖然不像虛雲老和尚,並列所謂民國以後的幾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在禪門當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個人喔!他自己學什麼?參那個「念佛是誰?」他有一天跑到一個地方去,他也沒別的,看見牆上「念佛是誰?」他一看見,就歡喜得不得了,好讚歎,為什麼?跟它相應,那這是一個狀態。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碰見這種情況,心裡不相應的話,現在眼前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馬上應該認得,從這件事情上反應出來,欸,我們心裡面跟法不相應,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認識的。
平常我們總是看人家不對,要曉得,這個對跟不對,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況的對跟不對,就是你內心當中,跟這個境,引發的內心的這個種子,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我們現在這個上頭,你不能認識的話,那都是空話。所以人家說不要分別,就是說我們妄分別,才能夠產生這種現象。究實說來的話,我們要如理地善巧了解這個法相—為什麼我看見的這個境界,心裡會生起這種狀態?好的該如何?壞的該如何?然後你能夠善巧分別,好的,隨喜、讚歎、歡慰、增長;壞的嘛,努力去改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就這樣。下面
【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喏!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發芽長出來的是哪裡呀?是高山頂上?還是下面?當然,高山頂上一片皚皚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時候,光溜溜地,是一片沙漠;下面就非常茂盛。為什麼?就是這個—慢,法水蓄不住,這是兩位善知識給我們的指示。下面: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轎子,現代的汽車,或者車子,載重的。不管什麼東西,再重的東西,它一定能夠把你負擔下來,能夠把它載運到應該去的地方,應該去的地方。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應該把善知識要我們做的事情,全部負擔下來,載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就把你從這個地獄門口,然後送到這個圓滿的報土這個地方去。所以必定要有這樣的心裡的認識,然後照著去做。下面: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像狗一樣,像狗一樣。為什麼呀?不管他這個,這個狗對那個主人,不管他怎麼罵,他罵,狗不會忿,不會發脾氣的。的的確確,你看家裡那個狗,就是你打了牠了,哇啦哇啦叫,牠一面叫,一面還在那兒四周轉,牠不會說叫了一下跑掉了,就這樣。那麼前面我們說,他世間僕使,受那個穢業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話,那就是心理上頭的。不管那個善知識用什麼方式來罵你等等,你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怨恨,沒有一點點怨恨。你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這個裡邊,就是他那個老師對他這個樣,他心裡面只有想:「我自己總是業障吧!我總是業障吧!」要我們任何一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一定會覺得:「哎呀!這個老師簡直是極殘忍,這麼不講理的人。」而他卻是一點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現在只有看見,我很羨慕我要做到它,這個心理是好的;但是他為什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這才是我們真正要重視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才知道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
同時,我前面說的信位菩薩的行相,什麼叫信位菩薩?淨心為信。什麼叫淨心為信?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他心裡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煩惱之業。我們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種世間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的。就是我們哪都在門外,不管你道理講多少,沒有用。他不管怎麼不合理的情況現起的時候,他不會覺得人家不合理,他只是覺得:「唉呀,我裡邊業障還沒有淨除吧!我還有什麼嗎?」這個就是典型的淨心相,典型的淨心相。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讀那個傳記要認識的,你單單看那個傳記看不出來。了解了這一點,那個時候我們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個的現在下面告訴我們的都是這個。
現在我們千萬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說急急忙忙地去修的話,這是盲修瞎鍊哪!你不曉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覺得磕幾個頭、念幾聲經,當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事倍功半。你能真正地關起門來,捨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去修的話,哇,那效果是完全相反,完全相反!平常我們的事半功倍的話,這是世間的,這個裡邊的差距是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時候,一直依止著善知識,他成就越高,這個做得越認真。如果說你能夠一直依止到等覺後心,那你這條路一定最直、最快、最好,這個情況在《華嚴》、《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法華》所以他就說:「啊,我多少時,一直告訴你們哪,大家好好地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們就沒辦法聽得進。」你說你不聽嘛,聽了的,然後聽見了一點點,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覺得趕快去忙,就是只選自己相應、愛好的那一部分而去做。有沒有成就?當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為什麼第一點告訴我們「捨自自在」,就是說你不要想著:「哎呀,我現在去修行了!」我覺得要如何修行,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善知識你最好委屈婉轉地了解,他說的什麼,他的內容是什麼。你了解得越深、越徹底、越圓滿,跟著他去,對你是只有好處,只有好處。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認真地學下去才能夠了解的,我這裡隨便地提一下。
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說,不管他怎麼毀罵,外面固然是一切不怕,裡邊心理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過來想,老師罵你正是淨除你的罪障,正是積聚你的資糧。現在沒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這樣想,將來你學下去你自然懂得那個道理,百分之一百地千真萬確。我在這裡保證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學—不認真學那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學下去,我可以經上面、論上面翻給你看,喏,喏!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而且。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祖師,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壠巴對他的一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壠巴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說:「哎呀!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們倆是特別地大發脾氣啊!」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哎呀!你還以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啊!我啊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
「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哪,現忿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的那個「忿怒身」,就是他現的忿怒相。所以這個現忿怒相,這個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報身,一定是報身。「你把他這個老師說的話把它聽 (p41) 成罵,我聽的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啊!」看看喏,這個地方有大文章,這個地方有大文章哦!
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來看一下。我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哪一個,欸,碰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呀,就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州,然後呢,對他的這個弟子啊,這個是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了。欸,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於罵,何止於打,這樣欸!這個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煩惱生起來。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個《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指的《八千頌》就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那麼,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忿、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妄加分別。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決不退、捨兩點。捨是捨棄,說:「啊好,不跟他學。」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哪,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更增上,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而跟著老師。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地懇求他的老師,跟著他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
【如船心者,】
像船。
【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沒有一點點厭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個裡邊的根本何在?
【◎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 (p44) 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這一段引那個經上面的說,說信哪,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的基礎。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道理:它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
「信能表喻妙樂城」,它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哎呀,看不起人家的時候,那時不要說他不好,那時候你要反省,說:「欸!為什麼我心裡面在那慢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啊,真正懂的地方啊!所以佛法不是講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啊!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要去救度他啊!你哪裡看見人家是不如你的地方?
就像我們看見那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人絕對不看見說,喔唷,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哪一個父母是瞧不起子女的?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是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哪!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正是我們愚癡啊,我們愚癡!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咧,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呀!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嘿,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一樣,長不出來的,長不出來的!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根本。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喏!這句話呀,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哎呀,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多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頭: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都依靠善知識啊!
【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哪裡生?請問功德從哪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人,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她非常虔誠地供養這個三寶。那麼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那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不懂得什麼。吃的時候是滿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呢,那個女人對他非常恭敬,一再地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能恭敬你,何況你根本呢啞羊一個。要我們看見,「這個……」欸,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了以後求他說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了,他總推三阻四,總推掉。她一面恭敬地請,一面老推;他是越推呀,她是越恭敬。
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去恭敬請來,請來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唉,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叫他說什麼。就看見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兒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越來越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地,一方面想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虔誠地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巧巧座上下來嘛,就溜掉了!
溜掉了以後啊,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吧,她還是至誠恭敬地,只是覺得:「他為什麼還不講啊?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地想想、想想,想得以前世間固然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啊!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地清淨了,所以跟煩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哎呀,她歡喜得不得了!再抬起頭來一看哪,欸,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哎呀,她感激啊,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也見不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到去感謝他,他以為來……哎呀,大概吃過了以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越找,他越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啊!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地慚愧,發了個大慚愧,結果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過現在呢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心裡現在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欸,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的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除這個,他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去:「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地吼。平常我們如果真正地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哎呀,一心恭敬,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來。絕對不會說,大聲地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以這個裡邊就說明什麼?他心裡面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忌憚那個樣子,所以阿底峽尊者怎麼—
【「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哎呀!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地吼啊!」所以意思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你真正要學啊,你要好好地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
佛法裡平常我們分大乘三系,不管是哪一系你真正了解了那個特質以後的話,說來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是清淨;或者就講有,所謂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說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這個兩個:信心跟信信。
【信為極重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的所信很多。
【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你所依靠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