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親近善士(三)P28L7~P29L10

手抄稿:第二冊P256L5 ~ 第三冊P8L11

【廣論原文】

◎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廣論 師父手抄稿】

那麼上面呢說明了這個一個大綱、一個原則,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說修學佛法的人,真正能夠修學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識,而善知識尤其是修學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這種都是關鍵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聽過這個裡邊的,實際上我相信極大部分的人,不要說不懂,乃至於聽都從來沒聽說過,「啊!原來修學佛法,還要這樣的呀!」請問這個不懂你怎麼修學佛法?這樣,就是這麼簡單法。就像我們世間很簡單的一樣東西,你說我要想去學一個工程師,而工程師哪裡去學?學些什麼?一竅不通!雖然有這個心,不行。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實際上要求的條件更深,原則是通的。哪三個條件呢?現在分別來說一下。第一個正住,請看文。
【◎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說「正住」是什麼?就是從反面來顯,「不墮」,墮就是陷在這個裡邊,自己執著在這個裡邊。「黨」,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諍。宗派之諍,所謂黨同伐異,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這個目前,我想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諍,小乘當中一裂裂為十八部,實際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顯密,又是什麼教下,然後宗下,又是念佛的異方便。教下又開為三家,每一個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啊!那簡直是支離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麼?非常燦爛,非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上。
就像那個樹一樣,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枝、分枝,然後分到細枝、葉、花、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的話,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問題不怕你有這麼多的差別,而怕你不善運用。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狀態不了解,所以執著自己的就對,排斥別人的。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假定說對於這個分宗分派當中,你「墮」,就是你在這個上面執著,對於這個上面你執著的話,於是因為你執著的這個喜好,被這個東西遮蓋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見的這種狀態,就是念佛,除了這一個佛號以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東西,他就是不行!參禪的,他又說教外別傳,所有的經又不要,就是這個。這樣不管你什麼,他不可能見到功德,他只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邊變成這種狀態,你還談什麼弘佛法呀!弘固然談不到,最開始的修也談不到。所以弄到後來,我是覺得最圓滿的方法,就是念佛吧,是,萬修萬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這種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說起來,乃至於念佛的真正的訣竅他都沒學到,請問在這種狀態你怎麼念得好?就是這個。所以他真正的這個功德見不到,由於這種執著,心裡面見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義。這個妙義才是好的,是善的,因為你得不到這個妙義,你只看見他壞的那一面。
不過這個地方,他說的黨類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現在目前我們很可能還有另外一類,雖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卻確實有這種現象。譬如說,我們來念書,跑得去幹什麼?啊,「混」它一張文憑,「混」幾年!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字,那是因為我的善知識當年呵斥了我,我現在心裡印象很深。世間大家平常,常常說,只是說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氣,「哎呀,我還不是在這裡混混啊!」就這樣。欸,人這個東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很容易學。儘管我那個時候很少出門,可是出門幾趟有的時候聽見了,欸,覺得這個謙虛倒是不錯,那我也這麼說:「唉!我還不是混混。」仁法師就跟我說:「欸,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自己還覺得這個滿謙虛,絕不可以!後來我了解了,你哪怕用一個字,那個字用在你的心裡當中,就是一個惡劣的種子。
所以古人他非常莊重,不要說出家,乃至於在家,他們古來的人,說孔老夫子說:「肉不正不食。」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吃的東西你把它切得這個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後古人寫字的時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這樣。所以我們那時候小的時候不曉得,有時候歪掉了以後,回去的時候,父親一定要呵斥;寫字的時候,拿得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個同修還來裡頭,我告訴他拿著書,我們剛開始翻書,第一件事情,那個書本翻開來了以後,我們平常隨便把這個書本一翻,我現在做一個樣子給你們看看。假如這本書這樣的話,你很可能翻開來,隨便這地方一翻,然後一摺,那裡也摺、那裡也摺。
我父親那時候教我就不是,新書拿到了以後,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個書縫那個地方,非常有規矩的。譬如這一本書,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話,他就會隨便在這個地方一來,然後這個地方摺一條印子,你們看見那個書面上面,這一條印子就歪成這個樣子。不,小的時候,我父親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先輕輕地劃一條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這地方,然後這地方疊一下,然後那地方疊一下。看一下對不對,疊對了,把那本書攤在那個桌上面哪,認真地這麼來一下,前面做一下,後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現在養成功這好習慣,你不妨到我書架上面去看看,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我的話,我第一件事情打開來一定做這個。
後來才曉得,是,修學佛法以後往往大家說:「欸,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啊!」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麼?難道是像我們世俗的肉團心嗎?難道是我們世俗的,講那個哲學當中心物二元的心嗎?佛法它講心的話,沒有一個例外的,講到識,識怎麼起來的?「三事和合觸」,跟那個境不能分開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不懂得佛法,所以往往說這種很可笑的話。但他有他的道理喲,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開口開得太早,沒有聽清楚之前就什麼?也可以說亂,亂幹什麼?亂蓋,亂蓋一通,就這個毛病。那麼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自然而然每一個地方就會很重視、很規矩。
現在我們這地方主要地說,慢慢、慢慢地連他這個黨執都把握不住了。於是在這個地方就產生剛才這種現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師就告訴我這個話。結果呢你慢慢、慢慢地,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學,千辛萬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話,容易極了!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在這裡很好地用功,然後呢有幾個人旁邊,在那裡,你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們這麼不用功,弄弄、弄弄到後來的話,你也覺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們一起。再加上別人說:「哎喲,某人啊,這個人好了不起哦,他要考第一名呀!他要幹什麼呀!」他的心裡想:「唉,好了,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來得舒服。」所以,這一點就是說他們古來的人雖然盪,他盪來盪去,還盪在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來了,這個是好可怕、好可怕!
所以跑到這個裡邊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為混一張文憑的話,要苦苦地在那地方念它幾年,又讓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又叫你做這件事情。想想:「哎呀,我在我那個小廟上面真方便耶,有吃、有穿樣樣現成,跑到這地方來受盡了苦!」如果這張文憑的價值比較高一點,還把它苦幾年,反正我摸摸魚,摸過去就算了。如果這一張文憑的價值不高的話,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別說,這個雖然是個笑話,就是換句話說,說明你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先擺平,說不要把我以前那種概念用到這裡來,把它放平,千萬不要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一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就完了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因為你墮在這個裡邊,這個「黨」,是那種煩惱,就是執著嘛!黨就是個執著嘛!現在執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現在執著非法就可以了嗎?執著了法尚且不能證寂靜,請問你執著非法,不墮落,哪裡去?說: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這個是這個地方的正解、正解。就是說因為他墮黨類,所以他對自己的自宗,啊!覺得好得不得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我想我們很明白,每一個宗派他都總覺得他的好,對別人哪就排斥、排斥。那麼為了使我們內心當中更相應起見,我們要把這個原則,運用在我們現在的身心上頭,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確確把我們原來的不相應的心理,要想辦法去淨化它。
除了這個以外,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各人由各人不同的地方來,說我這個地方這個規矩是這樣的,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這樣的話,你覺得他的不對,我覺得那個不對,這種心理都應該漸漸拿掉。所以儘管我來了以後,我也滿重視這個東西,可是本來這裡常住的老規矩,原則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規矩來。說下面這個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這個地方要這樣做,好,那樣這樣去做;要上供,好,上個供;那裡還要上,好!那有什麼關係嘛!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一樣地來。有的人唱唸的時候要用這個調,好、可以,那個調,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們先把握住根本,這種主要的概念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說: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我想這裡最近這裡剛開始,儘管是亂哄哄的現象,可是我看得見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這個概念認識了,很快容易轉得過來,這就是好現象,我順便一提。好,有了夠不夠?看下面。
【◎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說假定是這樣,欸,有了,夠嗎?不行!為什麼?繼續下去,看。
【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假定你沒有力量,沒有力量簡擇,就是分別觀察,然後呢,來辨別他對、不對,這個力量。對的叫「正道」,這個是善說。另外惡的,他不一定說開起口來跟你吵架罵你,不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欸,說得好像,但是壞了。譬如說我們這樣,平常現在太多人歡喜講:「啊!這個《金剛經》是最上乘。」的的確確是最上乘,它告訴你破相,不要執著。所以我們說:「唉,你不要執著嘛!你這麼執著幹什麼?」「對啊!不要執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說一定要上早殿的時候,說那個分秒無差。反正我三點鐘睡不著,三點鐘也可以,想睡的時候,八點鐘也不妨,你不要執著嘛!」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啊?欸,它聽起來很有道理呀!
所以我曾經遇見過,幾年以前,他有一個同修,很想出家,後來還俗了。他因為想出家,所以跑到一個出家人的團體當中,住了一些時候,哎呀!生了不曉得多多少少煩惱。後來他臨走的時候,怎麼說啊?他說:「這個東西,它這個佛法真好,它完全講圓融自在。所以我結果跑到這地方,既不圓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又要這樣的。唉,實在是你們講的什麼佛法!」跑掉了。我實在是當時就有一點啼笑皆非之感,啼笑皆非之感。佛法裡面教我們不要分別是什麼?很簡單,今天最嚴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動心,了不動心。所以真正這種真正大成就者的話,你給他讚歎,他也不動;你給他毀謗,他也不動;你給他最好的供養,他也不會為你而動;你把他把所有的供養拿走了,乃至於殺了他,把他身體炸掉了送到它阿鼻地獄當中,他還安住這地方,如如不動,這個叫不分別呀!這個才對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隨順著習慣,最好的環境,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叫不分別的話,你說這個什麼?似說!「似道惡說」。
所以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法的有沒有,要靠有沒有師承正解這個內容。我們現在都隨智聰辯,翻了幾部經,覺得懂了沒有錯,正好這個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沒有這個能力的話,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什麼—戒,來制伏你的習氣,制伏你的煩惱。粗猛的制伏了以後,然後學定。然後你深細地觀察世間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後,原來不見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這個執著都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安住在這個本來空性上面,不動它。
如果說你單單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麼東西動不了你。如果說你能夠更進一步的話,你不動了以後,然後呢從這個裡邊起大用—說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然後你能轉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是大乘。那個才是啊!哪裡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哎呀,反正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說這個叫解脫。如果我覺得這個解脫的話,啊,那個畜生最解脫,吃飽了睡在那個地方,反正這樣。雖然這個話是說得有一點太過分了一點,但是我為了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這個,就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對不對?他一點規矩都沒有,一點道理都沒有,不要來規範你,要你這個樣。這是我們應該清楚明白。
所以有了正住進一步要有具慧,否則的話,你跟著他,你是心裡面不會執著你的,然後呢,他聽你這樣你就跟著他走,這樣;他聽你那樣你就跟著他那樣,你就完了!正住已經很難得了,結果你不具慧的話,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真正的善知識不是沒有,少,而是一般的人多。你聽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話,那就害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狀態都是什麼?叫「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平常我們晚上聽見那個狗叫,有一個狗看見一點影子,哎,嘎啦、嘎啦叫起來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儼然有很多事情。其實這個什麼影子?風吹草動!你不能說它沒有影響,但是了不相干。這個就是這個地方說「似道」,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不耽誤自己啊!
【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了解,他這個說法對、錯、善、惡,你該找哪裡去。那個時候,你能夠棄捨無堅實品,虛假的東西你能夠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夠提得起來。夠嗎?嘿,還不夠!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
單單這兩個還不夠,要我們想起來說一個都難得很,兩個呢?真是,啊!但是還不夠。這就像一個人,像畫中聽聞法者。為什麼叫畫中?如果圖畫上畫的這個人巧巧如生,跟這個人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對嗎!人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他有自己的好樂心、取捨心。沒有這個好樂心、取捨心,儘管你好的那個佛法,你對著這個牆壁上面畫貼一張圖,你給他說得再好的,他聽完了以後,了不相干。所以我們古人常常有一句話,常常說「須是皮下有血始得」,我當初聽了、看了老不懂,這個話怎麼講?這麼好無緣無故地說什麼皮下有血?將我們人說那個皮下有血,這個意思什麼?你是一個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刺破了以後,那皮下沒有血的,血不出來。為什麼?他心裡面,他不會動,像木頭一樣,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人是什麼?曉得了惡,馬上不要,曉得了好,馬上去,所以一定要還有這種心力在這裡。第三個:
【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還要希求之心,這個希求之心,還要廣大。因為這個地方,說的是什麼?無上大法,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結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結果。這個正住、具慧、希求。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那麼,這個《四百論》的解釋當中,除了講這個三樣東西以外,還說「敬法跟法師」,還要「屬意」,屬意就是一心貫注。
【開說為五。】
那為什麼這個前面他不講,只講三樣,而解釋當中又加上?我們要了解在古代那些人,他那個根器非常利。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時候,那個很多這種情況,他都是自然而然的先決條件,所以不必講,這是原因是這個。譬如像以前我們很多千里萬里去求師,得到了一點,哪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會。得到了一點,哪有輕輕鬆鬆擺在那裡,不會。啊!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什麼都不要,這樣。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希望樣樣給人家便利,我也讚歎隨喜。但是我對這個便利,實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不大同意。
我常常聽見古人這個求法的精神—《一夢漫言》,他找到最後找到了這個老和尚,要求他剃度了。然後呢,旁邊的人非常讚歎:「啊!這個人真了不起。」說:「他如果剃度的話,衣缽之資都我來出。」因為看他很發心嘛!以前古人的話,這衣缽……旁邊馬上有人要發心說供養他。這個老和尚怎麼說?「不要,你讓他樣樣坐享其成,不行,讓他自己去討飯。」要我們想想來,這是,你不成全他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這古人的傳記,都是這個樣的。我們現在樣樣現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器,你什麼都沒有,他自然會爬得上;反過來,你樣樣送了他,反而就害了他。這我深深地感覺到,可是我不強調說,像我們養成功的習慣了話,你要過分地磨折,這是不要的。但是處處給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
這我自己的始終有一個印象,我到這個印度去求學,那是前年,自己已經快六十歲,這樣。但是一旦聽到了這個法,我心裡實在不能自己啊!唉!去過了兩次。這個印度,你們在座的說不定有人去過,如果是跟著團體去,還感覺不出來;如果自己一個人去的話,印度這個地方,實在是遍地荊棘,印度人你是難弄得很欸!我自己跑得去,我記得最後一次去的時候,還妙呢,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去了兩趟,那地方滿熟,我所以曉得他們怎麼騙你的這種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種種的地方騙你—下了飛機以後,進去了。然後跑出去,他那個車子,馬上攔上來,先要買票,都是公家的呀!平常你從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一點錢,他那個公家總歸要跟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沒有辦法啦,你只好讓他加。然後呢,他就攔住你,「欸,你要住旅館嗎?」這樣。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貴的旅館,讓你去逼著你去住,然後呢貴的錢,他可以分上一份!
因為我已經去過了,曉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說:「這個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你講嘛,你要哪一個?」他說這裡旅館要先訂,我當時不曉得,他就給我去打起電話來。這個不通,那個不通,統統客滿,實際上根本不滿。我後來曉得,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了,然後找車子等等。你到了那個時候,人在屋簷下是不得不低頭。只有好了、好了,沒有辦法啦!這樣。我曉得那家真正的旅館,很好的旅館,一天只要花八十個盧比。後來他就給我找了一個非常,已經花了很大的氣力,最後找了一家四百五十個盧比,他說承他的人情,那我就沒有辦法啦!好、好!去。然後呢,他弄了一個車子,唉,這個車子也是個老爺車。
哦!在沒有去的時候,聽見人家,印度還有一種人,它也是一個,就是說這個特別的這種怪教。他們要殺人,他那殺人的方式,不是我們這樣,他是個宗教的一種概念。他怎麼辦呢?反正你在這地方,他用種種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後,然後你信賴他的人了,然後他們就把你殺掉,你的錢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於肉要吃掉,這麼個搞法!就這樣。所以我事前先看了這個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個車子上面,印度的飛機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裡老轉。我心裡忽然之間起了一個動念:哎喲!萬一碰見那個教頭的話,這就完了!這下我這行李邊還帶了很多錢,是供養這個老師的,還要求這個東西。就這樣跟他乒乒乓乓,弄了個一夜。唉!你不曉得這個是多少辛苦,跑到那個地方去,然後處處地方反正你就沒辦法,只好騙他。
最後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車站,我可以找到那個旅館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來叫一個計程車。叫了計程車他問到哪裡去?我說到那個地方去。「欸,不行。」「為什麼不行啊?」他說戒嚴。你說有這種事情?當然他一看你就曉得外地的人,這印度正在亂,實際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後來我想,他們為什麼要老這樣找你麻煩呢?他就是這樣的,他,你只要譬如說帶到那家去,然後呢這地方價錢特別貴,你帶去的時候,這個你有你的一份。這樣弄啊!把你就弄得個暈頭腦脹。最後,然後跑到那裡去坐那個車子,他那個車子,有火車、有汽車。真正坐那個汽車,算起來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五百多公里,要我們這裡,譬如說五百多公里的話,相當於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個鐘頭到了,慢一點的話,七、八個鐘頭也到了。結果,五百多公里,開了十四個鐘頭,那個路上面就像什麼?那個路壞嘛,又是灰塵,然後……這樣地受盡了這個苦難。
比起古人來的話,啊!那真天堂一樣。我這個兩個小時,不是兩個小時,只有不到這個幾個小時,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們以前的話,香港到印度的話,至少要跑上好幾年!然後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師等等,乃至於像法顯大師,去的人多少人,凍死的一大半。嗨!這飛機上面還樣樣東西,有毛巾,送給你吃的,還覺得自己苦不堪言,這樣。但是正因為如此,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心裡面就比較虔誠一點。
然後到了那邊,我跟你們說了,外面颳大風,裡面颳小風;然後呢,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們不會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大家同學全部貫注在這裡,漏了、漏了,馬上移開來了,這樣。要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噘起了個嘴巴,天熱了嘛,這個電扇也不好,這樣;天冷的話,那個風也不好,這空氣也不好,腦筋裡一天到晚一直轉的,不曉得轉些什麼。所以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這我之所以不大贊成,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你樣樣給他,樣樣飯送到嘴巴上面,他還嫌。唉!送到你嘴巴上面的還沒胃口,那最好我歡喜吃辣椒,就辣椒,歡喜吃那個加點醬油,就是這種味道!
我在這個地方,不是過分地說這種笑話,或者不是過分地刺激大家,我只是說,因為這是我們平常習性所在,我確實加重這個語氣,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警惕一下。這是我很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務請大家原諒。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有什麼?要有「大希求」。希求什麼?希求法,你沒有這個大希求的話,你自然會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會這樣。我們把這一個「恭敬法」跟「屬意」加進去,那麼是五個,包括這個五個裡邊,也可以含攝起來,只分四個項目來說。
【若如是者可攝為四:】
哪四樣?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個。
【聽聞之時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後呢,
【於法法師起大敬重,】
這是第三個,最後呢,
【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這個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別善惡的智慧,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把不對的「惡說」不要,然後呢,去吸取正確的「善說」。這個裡邊,這個四個當中,
【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一個是違緣,一個是順緣。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障礙,以及障礙沒有除,資糧沒有積。障礙就是前面的違緣,我們修學佛法所以摸不進來,就是自己的執著太重,正直住……這個就是習性,可以說。然後呢,排除掉了這個以後,更進一步的話,沒有能力去辨別是非。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九頁。這個上面,我們已經簡單地介紹了幾樣東西,這是對於這個殊勝相應法,我們應該怎麼去聽,怎麼去講。那麼大家腦筋裡面應該記住,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是步步上升,由這個基礎上面積累。現在我們說剛開始聽聞一個道理,那麼就應該努力地依法步步深入,步步深入。你能夠相應多少,你就能夠受用多少,你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同時,對於我們一時還沒有真正能夠馬上深入的人,心裡面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概念—前面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後面的基礎。換句話說,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
那麼這個跟我們平常世俗上面做學問有一點差別,世俗上面你聽過,聽過了就算了,以後用得上的時候你再去翻它,這樣,做為一種參考的資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不是,我們步步上升的時候,你一定哪,下面這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面跨上去,你不會離開那個基礎的,不會離開那基礎。所以說,譬如我們向樓上面爬,一層樓、二層樓,當我爬到三層樓的時候,並不是說下面的一層不要了。下面一層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每一層都一定都在你腳底下,這樣你才能夠爬得上去。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注意!當我們這麼後面上去的時候,一定前面的那東西慢慢、慢慢地具足了,慢慢地具足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的確確在向上爬。換句話說,你真實地在進步當中,在佛法的受用當中,這一點我們概念要很清楚。我們一下容或沒辦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開始就努力照著它去做,照著它去做。那麼這樣的話呢,慢慢、慢慢地深入,對這個修學佛法才是有希望,也才是正式地修學佛法應有的態度。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二十九頁。這個學者需要的條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一個恭敬,他把這四個又分成功順緣跟逆緣。就是如果是個逆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障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的話,你就沒辦法真正地進得去。像我們要想進那個門一樣,現在這個門口擋住了,你絕不可能進去,所以這叫違緣,把它拿掉。然後呢,進去了以後,你要如理地選擇,哪一個對,哪一個錯,這個叫順緣。如果順緣不具,雖然你進去了以後,你不一定拿到的好東西,結果拿到了壞東西,結果白辛苦一趟,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那麼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我們就應該來檢點自己現在是什麼個狀態。看下面的文。
【◎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那麼才值得,才能夠相應,跟什麼相應呢?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識才能相應,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那個時候才可以。就像我們說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學校,看看你夠不夠資格去進這個學校,去念這個學校。現在同樣的情況,我們常常會說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到了這裡,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徹底的反省,以及正確的認識—沒有善知識嗎?不是,有!是我們沒有能跟隨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條件。因為你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善知識的好壞,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他看成壞的,壞的看成好的,這樣的話,你永遠沒有希望,就這樣!那麼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時候就拿這個條件來衡準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條件。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
欸!下面這個話有一個字注意—「修」,假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去在身心上面觀察,觀察時候覺得自己對了,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那個時候應該歡喜跟慶慰,上面還加個修字,上面還加個修字。這個修字,很重要哦!欸!為什麼說應「修」歡慰?是!平常一般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在普普通通,無始無明這種現行當中,那麼這個時候它所產生的力量、行為等等,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所以無明的行,你一直在這個地方轉,一直在這個地方轉。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來呢?那個時候要修,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這個。那麼如何修法呢?這個後面會詳細講。
那麼現在告訴我們,就是,這裡當你具足了以後,你應該自己感到歡喜,自己感到慶幸,自己感到安慰。「哎呀,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而歡喜。這個為自己的這樣地歡喜,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那麼現在我們想一想看,我們說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當中,其中有一個隨喜功德,什麼叫隨喜?這個是功德,是好的事情,好的事情。那麼你雖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為這個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隨著歡喜慶幸。這個功德不只是指他,別人的你隨喜,自己的也隨喜。這樣你心裡面讚歎歡喜,為這個而這樣地慶幸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增長功德的方法。以前已經說過一些道理,以及一些過失。那麼當你這樣隨喜的時候,你現在的這個心就跟這個法相應,這是一個。
第二個,因為你在這樣地隨喜這個,所以它生起這個現行的時候,這個力量不但現在生起,而且它繼續地增強。就像我們,譬如說在這個團體當中,大家要表決,那麼有一部分人是贊成,有一部分人反對,如果你想通過的話,贊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麼同樣的道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心識當中,你不在這地方修這個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識就是跟無明相應的,無明相應的。換句話說,你不在修隨喜的時候,那是投反對票的時候,那個所謂反對票是什麼?反對你生天,反對你超出輪迴,反對你往生淨土。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在向下流的時候,這麼個嚴重,而這麼個美妙法,所以這個「修」字的真正的意思。
那麼後面我不特別指出來什麼時候講,這個,否則的話,我會說後面、後面,你們會說後面哪裡講啊?後面關於講到業的時候,它是最重要地說明這一點。以後,所以你們必須經常自己去看,單單聽這個效果很少。你們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後呢然後聽,聽完了繼續地不斷地去觀察思惟,那個時候你自然得到融會貫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夠深入領會。這個我順便說一下,要不然的話呢,這個你們會產生脫節,連貫不起來。那麼這是具足了,我們應該這樣做。不具足怎麼辦呢?
【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現在我們不具足,那麼我們要這樣想、這樣修—說啊,我要修學佛法,這既然是必須要的話,那我現在趕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沒希望了。所以你能夠這樣努力把這個因結下去的話,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將來就成就了。所以說現在努力,那麼將來就得到這個努力圓滿的果,你這麼努力去做!所以這個地方很清楚,不具足應該這樣修,具足應該這樣修。了解了這一點,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地上升。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進,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就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道理:依靠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個道理的話,自己還並不曉得,還自己覺得我在這修行,怎麼修了個半天,就是不相應呢?就是這樣。你修習什麼,怎麼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修啊?我們平常常常說盲修瞎鍊、盲修瞎鍊,偏偏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鍊當中,卻還不覺醒,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啊,懂了,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那麼現在怎麼樣地運用這個條件,互相教跟學,所以,
【◎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哎呀!「現在啊,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我們應該默默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
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地、很認真地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啊?世俗上面要求的就是貪、瞋、癡相應的,這個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癡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癡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這一點要注意。
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捧冷水。這為什麼原因?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地深談,總希望大家善自努力。那麼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地修學,好好地修學。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辦法。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作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中應該採取哪一個,我們看一下。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麼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哇!很多、很繁,多的話—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兒去聽,所以他那個徒弟就說:「哎呀,師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他怎麼說?「欸,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照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趙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那個在家人在那裡講經,他也恭恭敬敬跑得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絕大的提示!那麼這是一類,另外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不到五個。那麼,現在這兩類當中哪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哪一個好啊?現在說。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那個《法華》上面那個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哎呀!你們都是成佛呀,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尊者來得好,學後者,學後者。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學後者啊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地修習過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向上看,向上看。這個人哪,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濫,一濫就沒有用,一濫就沒有用。「反正我就這個樣了!」這就是混混,那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應感到慚愧,深深地慚愧呀!我們條件太差呀!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