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56L02又大小乘~ P259LL03當求定解

音檔:[109A] 21:49~ [110A] 14:52

手抄稿第十四冊 P152LL06~P182LL03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悲華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何等為十,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乃至廣說。《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如是廣說。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一 於總大乘學習道理,二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初中分三,一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今初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三分三,一 何所學處,二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今初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攝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第二分二,一 正義數量決定,二 兼說次第決定。  今初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其中分六。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又此盛事亦多變為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此猶非足尚須對於諸取捨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如《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恆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毘缽捨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
大乘、小乘的差別,發心固然是,發了心以後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大乘是集無邊資糧,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學一點點。這個兩個名字是不同,內涵是一個。
【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說你眼前啊一點小小的事情,還要很多因緣才能夠成功。大家都曉得燒飯,那簡單極了好像是,還要忙這麼多。做任何事情,造房子,我們衣食住行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居然成就最無上的這個大果,反而以為是一點就夠了,那是絕不合理的呀!要曉得這個果一定跟因相應的,這個是緣起法性如此。所以現在千萬注意啊!說:「喔唷,我現在就這個算囉,就這個滿足囉!」絕對不可以!注意!一再地辨別,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一門深入,把握住了,現在從這個地方步步上進,這每一個時候一定是跨一步。絕對不是說,我一跨,跨個一百步,又要做那個、又要做這個,這個是絕對不可以。但是你心裡邊啊,千萬注意,我的目標又一定要是究竟的。所以這兩點同樣地,前面說哪兩者要辨別得清楚;現在我們同樣地,這兩者也要辨別得清楚哦!你辨別得不清楚的,一下含糊的話,那這自己就完全走錯了。
【《悲華》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
不是一個簡單的,
【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
佛要這樣多,十億無量的正因哦,這個因還不能錯哦!
【何等為十,】
哪個十億啊?
【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要正確,還要圓滿。
【乃至廣說。】
經上面說得非常詳細。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喏,所有的經都說:啊!諸位友伴,各位菩薩,各位朋友啊,要曉得這個如來的身─報身啊,是「百福」。這個百福不是一百樣喔,泛指一切,所有的福沒有一樣不圓滿的。所以說「一切善法」、「從無量善道」,要想得到那個善果一定要修無量的善道。
【如是廣說。】
這是經,下面是菩薩。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無量,尚且要無量無邊的世間法;法身是無量的無量,怎麼可以拿我們眼前的一點點來衡量,那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既然是這樣,因怎麼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
現在我們了解了:噢!修學佛法這樣地無量無邊,一一收攝起來,最後歸納成兩樣東西─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那麼這個方便、智慧呢,來大綱提起來就是所謂六波羅蜜,所以叫六度萬行,這個內容就把我們所要學的,統統包含在裡頭了。而這是什麼?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兩者都要共同學的,這個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
那麼顯教當然沒話說,絕對是這樣,密教當中這個「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經典當中,他密教的修法有什麼呢?修曼陀羅─曼達拉,這個地方就是「宮殿」,換句話說這個佛的淨土,那個裡邊有如何的美法。「中諸尊」,以及裡邊的種種的本尊,然後呢眷屬等等,佛菩薩、護法等等。而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內心德時」,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內明嘛,就是的的確確你如理地生起來。所以這個「內心德時」,就是我們剛才說,外面的境界啊,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的,只是說當著外面的境界的時候,你內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它所動,進一步才能夠是去轉化它。
所以實際上那些東西啊,也可以說,都是心─唯心所現。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這個所有的,「三世一切」,我們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時候,第一個,這個偈子就是這樣,第一個偈子就是這樣。都是啊,無不是我們那個「心如工畫師」啊,就是都是這樣,無不是我們從內心上面修學而安立的。那麼修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波羅蜜多。然後呢下面又廣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把這些圓滿那個大乘道,那個大乘道。那個「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從生死的苦海度到這個,那邊去了。這是原則,下面還有個: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這裡邊有一個,密乘裡邊,密法裡邊有一些特別善巧的殊勝的法門。它那個殊勝的法門,是以煩惱為道的,譬如說現了貪相、現了瞋相、現了癡相,都有它的特別的道理,特別的道理。這一個,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跟我們顯教的如理這樣走上去,稍微有一點不一樣。這個其他的都是共同要學的,其他都是要共同要學的。而尤其是這個基礎,所謂大菩提心那個基礎,是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
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因,這個不共的因種啊,那麼你能夠認識,善巧思惟。這個「善思惟」,那這裡修行的特別重要了,不但認識,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決定勝解。否則的話,聽的時候有的,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這個東西始終把我們走到遠路上面去,吃冤枉苦頭。那麼這個時候了解了,所以說:啊!是的,絕對不是一分道,絕對不是一分道。假定對這個整個的圓滿的道體沒有獲得定解的話,那麼的的確確對這個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則綱要不懂得,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麼修呢?
那現在我們始終記到這一句話:哎呀,在末法啦,居然我們有幸運得到啊!所以最近有兩位同學來跟我說,哎呀,他覺得啊,覺得啊上去很艱苦。欸,但是他心裡一轉過來,就自己策勵自己:不管它再怎麼艱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結果啊,剛開始的是有一點辛苦,到後來發現,克服了這個困難心裡非常快樂。實際上一點都沒有錯呀!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心裡面煩惱障礙著自己呀!欸,就是還沒有做啊,心裡已經是畏畏縮縮。你一旦說我什麼都不怕,真的心裡面這個心提起來的話,的的確確沒什麼好怕的。就像我們小孩子怕鬼一樣,哎喲,到了晚上,哎喲,有鬼來了,就害怕得要命。其實外面真的有沒有鬼呀?沒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實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有什麼好怕呢?就像我們現在看見人一樣,他也是六道眾生之一呀,你看見了有什麼好怕呀!
就是世間哪,不但是鬼,我們平常這樣的,我自己也印象很深。小的時候看見那個什麼,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見就害怕,就這樣。現在想起來真好有意思!那牠也怕你欸,你心裡面不怕的話,你站起來瞪牠向前走,牠就逃了。你看那個狗就這個樣,啊,牠站得遠遠地在那兒嘎啦叫,你不敢走過去,牠就逼上來了;你向前走,牠就夾了尾巴逃走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前面說世間的敵人哪,你把他打退了,他還會來;這煩惱這個敵人,你如理地一旦降伏了以後,它絕對不會來的。現在我們自己就太差,就是自己太差,而好在我們現在幸運地懂得了,一定要想辦法去克服!所以說:
【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要發堅固的定解。第一個要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不斷地思惟要確定不移,確定不移了然後堅固,這是幾個次第哦!沒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它堅固。那麼要想這樣的話,應該怎麼?多門中各方面漸漸地增長種性,使得這個力量堪能。現在我們很明白說,我們不堪能,乃至於不認識。這幾句話就說明了,是的,我們凡夫的的確確這是個事實,正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力量,所以要來學,你有這個力量的話,你還來學它幹什麼?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啊!」而應該這麼說:「啊,我還不行啊,所以要努力啊!」那就對了。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行,然後呢,因為了解了不行好好去學,學了以後好好地去照著去作,所以他說「漸增」。所有的修學都這樣來的,絕不可能─所謂一口氣一步登天,沒有這樣的事情!
上面呢就說發了心以後,那麼應該怎麼個學,發了心以後就告訴我們啊,說要學學處,為什麼?然後第二個呢,學的內容當中福德、智慧兩分同時,單單一分不能成佛,關於這一點講完了。關於這一點也是特別重要,真正每一個理路辨清楚了,那個時候才開始談修,清楚吧?所以這個次第始終很清楚,那時候你修的就不走冤枉路。平常我們忙著:哎呀,只要去修去了!然後呢自己修固然錯誤,然後呢要去幫忙別人去了,那都是顛倒。你根本次第都沒有摸清楚,你修了一點用場都沒有,自己都沒有,還要幫助別人,那更是啊不曉得糟到哪裡去了。所以現在呢,每一部分辨清楚了,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學。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然後呢?要學該學的,分成兩部份,
【① 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②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現在這個大乘一共分成功兩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那麼現在呢先講這個大乘道。所以究實說來,本論哪,那金剛乘根本沒談到,厚厚的好幾百頁,後面真正講金剛乘的,幾句話,就是說,啊,你那個基礎有了,如果你願意學什麼的話,那是決定要走這個特別的路子,這個才是真正牽涉到。現在前面告訴我們完完全全都是大乘的根本,而這個大乘是從什麼?我們下腳第一步─下士開始,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間的好處也好,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脫也好,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它這個主要的根本觀念,基礎都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講大乘,這地方分三部分:
【初中分三,①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②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然後呢?
【③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第一個,說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不是馬上要去廣行六度,喏,怎麼樣再學菩薩應該學的學處。等到對這個─這個菩薩的學處就是戒啊─發了心以後,那時候去學那個菩薩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受這個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學廣行六度。分三部分:
【◎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
說基本的「律」,律就是別解脫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這個兩個它都有戒,這個兩部的戒你沒有受的話,比如不受比丘戒,對不起,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然後呢沒有受密宗的灌頂,是密宗的戒不能聽。現在這裡的菩薩戒不同。
【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
所以菩薩戒跟前面不一樣,在你沒有受戒之前先應該好好地了解,了解了以後呢認真去修習,拿這個了解道理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或者是內心上生起絕大的好樂,
【次樂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樂心,覺得:哎呀,現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學!
【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那個時候才給我們菩薩戒。於正規的受菩薩戒啊,不是說: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這個地方規矩不是那樣的,它一定要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比如出了家沙彌,先要學,然後呢學了解了,然後呢再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然後呢有了根本再菩薩戒,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要想受菩薩戒的人,先應該好好地開導給他說,什麼?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論藏,就是詳細地說明這個菩薩應該學習什麼,如何學法。
【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相處,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那麼這個菩薩法藏裡邊哪,說的菩薩學處,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不該的就是犯了。那麼自己學了,以智慧去觀察,觀察了思惟抉擇,然後到「至心愛樂」,覺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學。那一個心情,不是別人說。現在有人說:「哎喲,這個菩薩戒很有功德喔!」啊,這樣勸勸嘛,大家就說:「啊,沒關係啦,這個無所謂啦,去受啦!」你也就去受去了,太多這種狀態。再不然呢,還有就是說「非為勝他」。乃至於現在還有人這麼說咧,喔唷,說:「那個白衣啊,你要出去做一點什麼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薩戒不可以啊!」說為了這個而去受菩薩戒。當然你要學菩薩非要學菩薩戒,那是對的。如果是其他的理由而去做的話,那個有問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呢,對種種子結緣來說都好,所以我們總是讚歎。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地去做的話,這樣的自己正確的認識,至心好樂這樣的叫作「堅固菩薩」,對的,這樣才不失壞。那麼這一種人真正可以受菩薩的淨戒律儀,如法去受戒。那麼然後呢,老師也應該去這樣地如法地告訴他,這樣的人也應該學。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
所以啊,我們在受戒之前,先應該把我們該學的內容了解。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哪?「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觀察思惟。所以我們平常現在真正要修的是什麼?就是這個。經常把我們該學的內容正確地認識,在心眼上面經常地牢牢地綁住在這個上面,綁住在這個上面。
【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
喏,你先學好了、了解了,非常好樂,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去受這個戒,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什麼?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對的!
【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後面還要講,所以這裡不講了。那麼這是說淨修菩薩學處。
【◎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個受戒的那個儀軌,那個是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到後面在這個講那個《戒品》的時候還會詳細講,這樣。那麼關於我們正式學的人,在沒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解它。現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地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廣學六度的時候,廣學六度的時候。
【第三分三,① 何所學處,②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③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今初】
它還是這樣的次第,那麼這一個六度是學習什麼內容呢?這一個東西呀─第二個,能把我們應該學、需要學的所有的內涵啊,都包含在這個六度當中。他也詳細地辨明,一點都沒有遺漏,遺漏了以後不圓滿;也不多餘,多餘是浪費,多餘是浪費,有的時候只是浪費,有的時候多餘了還不成事,所以這第二個辨別。我們了解了這些,那麼正確圓滿了,下面才開始怎麼樣去學。現在第一個。
【◎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處,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攝於其中。】
如果你詳細地來說,是啊,要學的內容是無量無邊,但是假定說你分類歸納起來,分成功這個六個項目的話,這可以把菩薩應該學的一切原則、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乃至於說我們通常說六度四攝,四攝也包含在裡頭,四攝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先簡單地說一下。
【攝施易知,】
因為六度第一個也是布施,然後呢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至於說這個裡邊有一點不一樣,那是後面說,但是呢布施的行相卻是一個。
【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
那就是愛語啊!
【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所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這個四攝也包含在六度當中。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
兩種資糧就是福、智兩種資糧,三學就是戒、定、慧,也統統在這個菩薩戒,就是六度當中。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
說,這個六度能夠含攝其他的,其他的東西能不能把六度的內容統統包含呢?不行,不行。所以呀,因為這樣的原因,
【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真正地能夠把所有的內涵包攬無遺,而且不多不少的,最圓滿的就是六度,是最好!那麼這個是要學的內容是學些什麼,換句話說,不管二種資糧啊,然後呢四攝啊,然後呢三學啊,總之是什麼?就是這六樣東西。第二呢,說第二是什麼?就是「能攝諸學」,它怎麼個攝法呢?「攝」包括:
【第二分二,① 正義數量決定、② 兼說次第決定。 今初】
說這個內容當中,「數量」,其次再說「次第」。數量是說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樣東西。第二呢,為什麼按照著這樣的次第上去,一點都不能欠缺,也不能紊亂。
【◎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其中分六,】
佛陀啊,把這一個我們修行哪,說成功這六個大綱,包含了所有的內容。那麼現在呢「最勝紹尊」,就是紹繼如來這個教法最殊勝的,那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所以啊,把佛的真正的深密的意趣來解釋,解釋,解釋清楚為什麼是這樣的。實際上呢,就是佛說的是什麼?《大般若》,《大般若》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圓滿的內容。那麼這個我們彌勒菩薩,譬如說造的《現觀莊嚴論》,就是依慈氏那些大論,就是把這個內容詳細地說明。引發「定智」,讓我們確定、正確無誤地了解。「即此數量決定道理」,那就是說,要了解佛,要修持佛法,整個的內容就是這個,對這個決定無疑。
假定,「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就是說,你對這個道理獲得了殊勝的勝解的話,那你一定曉得:啊!我們真正現在要修行的就這個,就這個!這個是唯一的,也只有這個,而且最殊勝的,我們一定學這個。既然要學這個,一定要對它有確定的認識,現在下面分六個項目來說明它。它這個數量決定呀,第一叫:
【◎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
我們看看這什麼意思。第一個呢根據增上生來說,這個數量是一定確定的。
【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是的呀,我們要想修行圓滿無上菩提,這個要行廣大行,這不是短短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要經過無量世、無量生。不但如此,而且這個無量生、無量世你在地獄裡邊,你在惡道當中,乃至於在天道當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這地方轉,沒有用啊!還要人道當中。人道當中還不行啊,還要修學佛法的所謂「進道」,要「圓滿的德相之身」喔!現在的身呢,欸,有了,但是啊還不圓滿,說「縱勤修行,實難增進」啊!這兩句話是絕大、絕重要的啊,千萬記住哦!你如果說不圓滿的,縱然努力啊,進步很少。其實眼前到處都是一樣的啊,不要說什麼難的事情,我們每天早晨要燒飯吧,拿一把刀,那把菜刀鈍得要命啊,你切就切不動。然後呢我們早晨起來啊,譬如說要刮鬍子,我今天就是那把鬍子刀沒有注意,刮了個半天,怎麼摸摸這個地方還有,就是沒有用啊!它就要這個圓滿的德相。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啊,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圓滿」。
什麼是圓滿的身德,大家還記得嗎?大家還記得嗎?大家再重溫習一下,單單得到人身還不算,暇滿人身;暇滿人身當中啊,乃至於受八關齋戒、沙彌戒不行,還要比丘身。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啊,他前面的特別說明,同樣發了大菩提心的兩個人,心是一樣的,一個在家人哪,他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燈作什麼等等供養;一個出家人,點一個小小的燈燭啊,這個功德是超過了這一位在家菩薩,以這麼多……。他發的心是一樣的,但是供的內容是差這麼多,結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為什麼?因為他修行的這個工具─圓滿的德相,這個就是絕大的差別,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知道。
不過注意哦!這個不是說,「哎呀,我剃了個頭了囉!」然後呢跑到戒壇上面啊,頭上面燒了幾個疤了就算囉!不行啊!這是內心當中如理如量地相應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撐起來。因為你是代表的清淨幢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圓滿的功德了。這個清淨的幢相啊,主要的在哪裡?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業,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是什麼?一定是思,思已業,這樣。所以這一個道理,在將來啊,在這個菩薩戒,在這菩薩戒之前啊,說《在家備覽》當中會特別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辨得清楚。不但如此,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受用同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不但是這個身相圓滿,還要呢,所受用的財,能受用的身,還有呢受用的同伴,那麼要辦的事情統統成就,這個要圓滿,這個要圓滿。
【又此盛事亦多變為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
所以前面這個圓滿,比如說你又有各式各樣的受用,這個身體麼又好、又強壯,長得又好,然後呢又有錢,你周圍的人嘛又這樣,要辦的事情成功。但是不幸的話,欸!這個樣,其實很多好事情啊,通常一般人是增長煩惱,做壞事去了─講享受,哎呀,爭名奪利。所以你有了這個東西呀,還要不被煩惱轉。
【此猶非足尚須對於諸取捨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
這個還不夠哦!「對於諸取捨」,什麼是我們該作,什麼是不該作的,要「善分辨」,分別得清清楚楚。然後呢,怎麼該作的,進;怎麼不該作的,止,要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然後呢你有了最好的暇滿的人身,有了最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作,不隨煩惱轉,而轉煩惱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那就行了。
【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
假如你不了解這個的話,那害了!不結果啊還可以,說得不到這樣的東西還可以,得到了以後反而自己害。就像竹頭,然後呢芭蕉、香蕉都是這樣的,竹子一開花、一結子,這個竹子就完了;香蕉樹也是一樣,芭蕉也是一樣;那個騾子啊懷孕就死。你得到了這個好東西以後的話,你反而自己害了自己,糟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關於這些道理,你有了智慧了以後啊,那就不會了。為什麼呀?因為你曉得,你所以現在感得這樣的圓滿的時候,往昔的妙業,既然是你覺得這個很好,而這個也必定要是因地當中宿生這個妙業感得的果,所以現在更努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讓它增長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自己覺得:哎呀,現在很好啊!等到這樣的作法的話,既然沒有下因,就把以前這個果浪費乾淨了。浪費乾淨了,下面怎麼辦呢?苦嘛,苦嘛!所以碰到這個地方,自然而然哪,我們了解了正確,譬如說現在冬天,哎呀,躺在這個棉被裡面真舒服啊!你感覺了舒服吧?趕快起來!為什麼會舒服啊?就因為你往業啊!所以這個因對了,這因是要嘛勤修學啊!如果你覺得:哎喲,現在很舒服!貪著的話,你就錯啦!所以你得到、有了智慧以後,自己處處地方啊,就不會為眼前的染著。喔!好東西擺起來,欸,你要貪─對啊!那為什麼有好東西啊?你因啊!那那個時候啊,你覺得:我趕快努力!處處地方,他不一定用反面的抑制你,就正面的引導你,你有了智慧也很容易呀!
【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
所以啊,我們這一生的是靠以前的往業,這一生的善果是以前的善因。那麼將來的餘生的盛事,也同樣地不是無因、不平等因,而是跟它隨順因,這個隨順因一定是六度,一定是六度。既然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這個經過很多生,一生一生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努力嘛!
【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所以呀,努力!努力!努力啊!多努力啊!這個殊勝的因就是這個。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哦!喏,看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六度這樣做啊,是增上生因,感得增上生的果。生生增上,等到你這個圓滿到最究竟的時候,就這個增上生就是究竟決定勝,就是它嘛!所以,我們現在不要怕呀!怕就怕不懂,就怕懂了不修。你懂了去修的話,一生比一生好,好到最後成佛了,就這麼嘛!就這麼嘛!
所以眼前始終注意這件事情,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不是叫你憑空地說觀空中樓閣啊!說抬起頭來羨慕這個太空人造衛星啊!是那眼前就是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地跨上去呀!等到最後那一步,跨到那一步的話,圓滿了─就是佛呀!
【如《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恆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就是這個,我們的身,「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身、自己受用的眷屬,以及所作的事業,就是什麼?這個都是增上生。這最究竟、最圓滿,你要想它真正增上的話,要以智慧引導,智慧不引導的話,馬上三世怨,完了!你一切時處,恒常無間,一直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這樣去做的話,一切正確、不錯。這個是前面對增上生來說只有這個六樣東西,第二: 。
【◎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
現在我們拿這個暇滿的人身來修學的是菩薩行,菩薩要做的兩件事情:一個自利,一個利他。
【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那麼,以這個自利、利他,就是這兩樣東西,現在看: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第一個是布施、持戒。說你不是要利他嗎?要想利他的話,一定要先所謂財施,先結個善緣呀!那麼所以啊你一定要布施。其次呢,如果你損惱他的話,嗯,布施,譬如說我們送給別人家,「喏,拿去!」就這樣,那人家不一定高興。你布施了以後還要傷害他,他往往反而不聽你的。還要善巧地遮止「損他及所依事」,那麼這個利他對了。所以這個尸羅,戒的特質有一點哪,叫「善護他意」,你心裡面處處地方要怎麼樣護,善護別人。
所以現在我們自己持戒了,總覺得我這個是戒,你這個不對、他那個不對。那不要說戒取見,根本大乘的戒根本不相應啊!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的確確地,是,在我們僧團當中是互相規勸,而規勸的時候,一定是什麼?善心、無記心。啊!說:「你好好地這樣做啊!」要規勸他。可是到了,在另外一種常態之下,絕不拿自己覺得持戒,看人家不對,這個不是。而是說他處處地方,反而乃至於總以委曲婉轉地要護持人家,說:啊,怎麼樣啊不要傷害別人。這個是大乘戒的特質,其實小乘戒的真正內容也是這個呀!詳細說起來,自然你會了解。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
你雖然想持戒啊,欸,但是你不能忍害、忍受的話,這個不行,因為世間都是暴惡的,尤其是呢你行大乘。這個人做了,你又覺得不對啊;那個人做了不對,你要去報復他,那完了!那個戒一定持不清淨。所以那個時候,你要想究竟持戒清淨的話,需要能夠忍辱。
【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你如果能夠不報復,能夠忍的話,那麼可以避免人家造很多罪。然後呢他就信賴你,也安樂、快樂,那個時候你可以進一步教他行善,所以最大的利他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譬如說彼此間有了意見,有了意見我們往往跟人家吵、跟人家談。其實假定我們那個忍耐一下的話,過了一下,欸,他自己……往往我們會這樣,自己想想:對啊,我錯啦!唉,對不起!心裡面終歸會這樣的。反之呢,我們兩人吵了半天,他本來自己做錯了已經有點懊悔了,結果你與他一吵的話,他心裡面那時引發的都是瞋心種子。自然而然哪,他那個就跟你兩個人就完全排斥掉了,這很明白的道理。所以不要說你不對,就是你對了,人家錯了,忍耐一下,它也有……也是這個世間很淺近的、很淺近的一個道理。關於這些道理,後面會詳細說。真正利他,這個也非此不可。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那麼二利當中有一個自利,自利是什麼?要智慧得到解脫。要想得到解脫一定要智慧,要想得到智慧一定要靜慮,心散亂不可以,所以啊它需要靜慮。這個靜慮就是定,你要它定,它就能夠像你所想像的安住。而要得到,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要想得這個的話,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要晝夜精勤,那才行。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哪!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麼這個裡邊啊,從這個上面你要利他來說,不管是自利、這個利他,兩樣東西圓滿的話,那就對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六樣東西夠了,布施、持戒、忍辱,然後呢,精進、禪定、智慧。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為了利益有情哪,「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止─「住」是止,就是定,「脫」是觀,「及根本」就是精進。所以是這個六度之圓滿沒有精進的話,不行,沒有精進不行。所以啊,這個六樣東西,包含了一切,包含了一切。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上面所說的,那個括弧裡面引的那個東西啊,只是就利他方面來說的─呃,就自利方面來說,就自利方面來說。那麼,所以我們分開來說的話,就六度是自利,四攝是利他。可是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你能夠自己調了才能夠調他,這是第一步;同樣的,你就把自己調的經驗告訴別人就是利他,這樣。所以這地方雖然沒有說利他,實際上的利他也必定包含在這個裡頭。
那麼下面,上面當中「住脫及根本」,就是住脫是什麼呢?安住在一處,然後呢有了這個,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這個「住脫」,應該說住及脫,所以「心住所緣是靜慮」,換句話說,那就是定,定;然後呢脫,什麼?「解脫生死是慧」,是觀,這兩樣東西。「若辨此二」,對這兩樣東西你能夠辨別得很清楚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把這個止當作觀。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要詳細說,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我們現在很多人,總是一開始修行就忙著:「哎呀!我要學學定。」這個實在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錯誤,很大很大的大錯誤!你必定要先得到正知見,然後呢依次進入去學。定不是不要,必須要的,這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是共因,不是不共因。那麼尤其是啊,如果說你辨別不清楚,得了定以後,對不起,共外道的以為世間,這個是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所以不要說你不得定,就是你得到了定以後啊,你能夠得到很深的深定,對不起,這個僅是什麼?就是止,六度當中的靜慮,襌波羅密,還不是慧,真正解脫,自利都談不到,何況其他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對於這個六度圓滿的這個特質應該決定認識,確定不疑,那這樣才可以。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59頁,關於這個數量的決定,已經說了前面兩樣,前面兩樣。第一個是增上生,這樣,就是這是所依的,我們要修學所依的這個身,暇滿、圓滿的德相所依的。有了這個身,那麼要做些什麼呢?要利益苦海的眾生,所以自他二利。前面第二個說引自他利,然後呢,下面今天講第三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