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69LL3 故於下士之時~P72L2 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手抄第五冊 P59LL5~P96LL5

音檔:[34B] 13:10~[35B]13:40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口窩]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甯捨命如理護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
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廣論 師父手抄稿】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
你必須要走下士,以及中士,這一個—哦,說是下士,為什麼下士啊?為什麼要求後世好啊?就是說,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所以不要做惡事。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中士呢,雖然你造了善事以後,還要輪迴的,所以要跳出輪迴。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
【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
這地方交代出來了。好,你自己有了認識了,然後自己覺得:「哎呀,對呀!我只是個修行的人,還要推己及人哪!」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還要幫忙他們。想想所有的人都是你母親:啊!母親對我這樣的,現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嗎?所以發大慈之心。反過來呢,給他的快樂叫大慈,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就發得起來。那麼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從此生了,所以說,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叫共中、共下。現在我們說:「喔唷,要修的大乘,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基礎不要了,然後要造摩天大廈,那不是顛倒嗎?這錯就錯在這裡。說:
【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這個共中下,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欸,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絕對不會輕易去訾議這個小乘的,乃至於世間,像《了凡四訓》。不過我們了解,這兩個是不究竟的,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辨別得很清楚。
說到這裡,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現在目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產生了種種誤解,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很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自然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所謂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齊限,你就很清楚了。喏!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是什麼;到那個地方為止,是什麼;再上去是什麼;一切,每一個的內容,每一個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他們這個諍論,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諍論,諍論的差別在哪裡。這本書裡邊也談起一個:說平常學大乘人,總是說他自了漢,他覺得他並不是,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自了」啊,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我們不了解這個定義之前,反正拿到了兩個名字就亂套、就亂蓋,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你真正了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那個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錯,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好在我們一步步地學下去,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會圈在裡頭。要不然不管他怎麼講,你一圈在裡頭,引起這個諍論的話,那總歸是錯的。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
好,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共中、共下這兩個次第當中,應該修的什麼?修的是皈依啊、業果啊!他前面說「思惟」,這就是說我們在那個階段真正修持的方法—皈依、業果。還有呢,了解了這個道理,趕快努力,「集福淨罪」。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都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
【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這些都是,都是幹什麼?修這個東西,都是修改、淨治我們身心最殊勝的方便,這個修的方法就是皈依跟七支行願。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下腳的第一步,學的什麼呢?就是這個,皈依、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你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到那個時候就很清楚、很明白,說如果說我現在要想走這一條路,那麼也是皈依跟十大願王,參禪也是、念佛也是,很清楚、很清楚。皈依是「南無」兩個字,你把「南無佛」變成「南無阿彌陀佛」不就對了?就這樣。實際上十方一切諸佛,真正廣義地來說起來,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無非都是同樣一個:方便、圓滿,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叫作無量壽,智慧圓滿叫無量光。你懂得了這個的話,那無往不利,現在所有的那些問題諍論都解決。參禪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學教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淨土的目的,也這個!哪有一個例外的?原則了解了,然後呢修你相應的特殊的法門,那倒的的確確是有各人有可以不一樣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這個就很清楚了。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那那麼現在這個裡邊啊,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關於這個道理,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地說明白。老師說明白了,學的人呢對這個東西不但要學懂,注意呀!「應獲定解」四個字,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現在不要去忙著去:哎呀,我要去參禪!哎呀,我要去念佛!哎呀,我要去什麼!我覺得你把這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當然,譬如說今天比較年紀大的,歲月無多,確定了,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作為助行,否則的話一心念佛,這是正確的,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就是最佳助行喔,你有了這個幫助的話,真正往生是如虎添翼。
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得很清楚,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啊!然後尤其是「如器、加硫」,(編者按:出自《印光大師文鈔》;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像你這個要挖一個石頭,挖了半天挖不開,拿個炸藥「碰!」一爆,整個地就炸開了,就這樣。所以說剛才年紀大,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有可能學好之前,無常來了,你只能作為助行。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這個助行的力量,比正行的不曉得要強多少、有力多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然後呢我們了解了以後,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所以正式我們修的時候,要念這個了,要念這個了。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念不念?念。但是我們現在念的時候是什麼?念到這裡為止—念到這個嘴巴;他現在念,念到心裡,這個兩個最大的差別。你念到心裡的話,現在就創造的就是這個相應的業,你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是產生無邊的功德;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話,能夠淨除無邊的罪障。這是為什麼乃至於五逆十惡這麼嚴重的罪,欸,大乘就可以懺悔乾淨,為什麼?就是這個量大,這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的的確確沒辦法分辨得出這個大小二乘的差別,這個概念在小乘的教典當中沒有的,所以在這裡順便一說。
如果說關於這個概念,我又不小心地說進去,如果有的人—學小乘的諍,我們不必跟他諍論,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我們自己曉得,我們走些什麼。同時真正走起來,將來的的確確的,所以前面基礎的東西,我們全部要學,一點都不能遺漏,你那個時候才會對比得出來。所以對這個菩提心的支分「極應愛重」,要絕端地愛重,絕對不會現在我們說,哎呀,我是個大乘的,那個可不要,乃至於覺得違背了。那個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破壞佛教就在這個上頭。你沒有前面那個厭離心,絕沒有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很清楚嘛!這個世間那麼快樂,你要講的菩提心,救他出來,你不是顛倒了嗎?你救我出來,明明有好處,那不讓我去享受,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嗎?還說來救我!所以這個事情很清楚、很明白,用不著深一層來講。連它世間最淺顯、最簡單的道理,我們一講都通了,說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在這個地方搞不通,那是一個笑話。
【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
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的話,你覺得下面這個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各別、各別的呀!這個時候有什麼毛病?毛病大了、毛病大了,非常嚴重!
【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
因為你有了錯誤的認識,覺得這個跟上士道不相應,所以你不要去學。既然不要去學的話,請問,這個東西的基礎沒有,你怎麼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發得起來?所以由於這個誤解,使得你不能真實地發那菩提心。所以他這裡說,使得你變成功一個障礙—你沒辦法發菩提心,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這句話「乃至未至實上士道」,因為你還沒走到,如果你真的走到了,當然沒有這個誤解。如果你沒有走到,而有了這個誤解的話,對於這個發菩提心,就變成最大的障礙。你說:「好了,不要去修的,不要去修的!」你放掉了,結果最好的正確的指導放掉了,請問你用什麼東西修上去?
【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對這件事情是失去了絕大的利益,所以要殷重地修。現在的修就是發決定解。注意哦!發決定解,不是馬上做到它,你有了決定解了,你心裡面會絕不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想想這個地方啊……。跑到那裡又看那裡好,跑到這裡,看那裡好,所以我們跑來跑去,飄來飄去,一無是處。就這樣地一飄,多生多劫地就這樣飄過去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很大的損失!但是這個不是說完全空,還是種點善根哦!東啊種點善根,西啊種點善根,什麼時候種多了以後,突然之間,有一次碰巧一個巧,發一個芽,那個時候就證一個羅漢果。然後證完了以後,慢慢地再走上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走那條直路的機會就比較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是說照著上面這個,先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好好地善巧地修習。然後再繼續地下去,說上士道,照著這個修習,使得我們身心上面真實地產生這個大菩提心。現在我們是了解這個名字,聽見這個名字;進一步呢,了解這個內容的意義,然後照著去修;修了以後心裡面真實的心相起來了。生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
【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
進一步,等到你發了這個心以後,那麼要為了堅固,「堅固」是什麼狀態?就是你剛發心的時候已經有了,但是發完了以後,等一下碰見別的緣又會散掉。就像比如我們現在說:「哎呀,這個好啊!」你看看是認真去學,等到你下了課,或者回過頭忙了別的事情,一忙,忙了忘記掉了,這個不堅固。如果說這個碰見的事情,又給它恰恰障礙的話,乃至於你退心了。所以那個時候,淨信發起來是非常難,還要使它堅固,這個堅固,說絕不動搖。那麼為了使它堅固,那個時候應該學不共皈依。一開頭的時候就皈依,可是到後來那個皈依,就只有大乘的特別的皈依法—這個,下面這個不一樣的。還要呢「受願軌」,這個時候就是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由願儀軌正受持已」,受了這個願軌以後,那時候是什麼?正式地學。學什麼?學菩薩行。「於諸學處」,就是真正菩薩應該學的就是菩薩戒,努力去學。發了這個心,然後呢進一步不共皈依,然後呢受這個願軌,受了願軌以後學菩薩戒。「次」,看喔!
【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那個時候就再加強這個心!發這個心是堅固了,堅固了以後進一步曉得,你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這個願心已經有了,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還要修菩提行。修菩提行就是六度萬行,所以欲要學這個,曉得欲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這個次第很清楚,所以每個地方有個次、次、次。那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學習,一心一意覺得:哎呀,現在要學這個了。這個地方學,不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這個道理,講那個道理。那個時候學的話,碰見那個境界人家來要你,「欸,沒錯!我馬上東西送給他。」心裡有一點捨不得,「欸,不、不、不,我要送給他!」這樣。然後呢人家來罵你,「啊,我修忍辱。」碰見境界上面的話,「我就持戒。」就是這種情況。這個地方不配你胃口的,「對,這個戒上面告訴我們,我要忍受。」然後呢,你這個時候叫真正學的時候,它這個學不是文字上頭的。所以「至心欲學已」,那個時候幹什麼呢?「定受行心清淨律儀」,受菩薩戒!這個時候才真的受菩薩戒哦!修菩薩戒開始這個叫什麼?行、行心,修了菩薩戒以後,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
那個時候受了這個東西,寧捨生命,絕不可以犯根本戒,一點都不能。其他的「中下纏」,也要努力不要去沾上。
【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發了這個心,因為這個煩惱還在,還難免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失念,或者是煩惱盛,又要去犯。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馬上依照儀軌,懺悔淨治。
在這個地方願心跟行心,在大乘這個位次當中很清楚。在你前面,從下士到中士,到發這個願心,那個時候叫下品資糧位,這叫下品資糧位;然後呢,你有了這個下品資糧位了以後,自己覺得,一心一意要行這個六度萬行,開始受菩薩戒的時就中品資糧位。下品資糧位的行者,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到極樂世界就上品,最起碼的;下品資糧位的行者,拿這個心回向往生淨土的,上品,這樣。你們可以翻開來看,往生淨土的上品的條件什麼?發菩提心,對不對?就是這個,發了菩提心,其他說沒有了,上品下生;如果你發了菩提心,還要做一點什麼就中品,這樣哦!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所以的的確確說,如果認識了這一點,照著去做的話,倒的的確確上品不難。
我想想現在算算看幾年哪,八、九年,好像好幾年了,我記不住。那個時候,我在美國,遇著一個老師,他也告訴我這個道理,告訴完了以後還告訴我一個表,修的儀軌。那個時候我問他:「哎呀,學那個東西啊,像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總覺得這個很難。」他就告訴我,他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學這個東西,從開頭第一步開始,兩年就學完成了。他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去學的話,他就告訴我,大概稍微加個幾倍也可以。現在我了解,你真的去做的話,十年之內一定成功。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告訴我們,你再嚴重的罪,你努力,「千日之功」決定可以懺乾淨,對不對?很簡單。懺完了以後達到的地位,那就是很高的地位了,那個時候你要學定的話,輕而易舉,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不僅是說哪裡,這個我們經教裡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沒有得到正知見。還沒有學,先已經打退堂鼓了,哎喲,這個難得不得了!好,你不要去學了,不要去學了。你沒有學這個內容,你怎麼知道怎麼做呢?當然,這前面只有一條路—沒有路!換句話說,這一條路就是。這是我們現在真正可惜的地方。那麼現在說,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了,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
那個時候就總學六度了!特別學這個。所以平常我們天台判的教的,所謂隨分的行,然後呢怎麼、怎麼這個,天台的判教的方式我不熟悉。這我們曉得,凡是這種位次都是什麼?所以天台的教當中,或者我們現在的叫信位菩薩,信位菩薩就在這個裡邊。
【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那麼在這個六度當中,特別因為我們要想真正地安住在這個「善所緣」,這個心真正要真修善法,那一定要在定慧當中修才有力。所以最主要的,前面這個六度是資糧,真正要學的,是學止。
【《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口窩]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固然你要修種種的善法,要學止;還有呢佛法的特質,發了菩提心,圓滿菩提心,還非要真正地通達空性,通達空性就是這個地方所謂的「觀」,所以進一步以這個來學觀。下面這個解釋是,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因為本論的依據是《菩提道炬論》,那麼《菩提道炬論》講到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它最後說,為了發通所以要毗缽舍那(編者按:疑師口誤,應為「奢摩他」);實際上它主要的目的,不是發通,主要的目的是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緊跟著,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到前面為止所說的,所發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資糧。那麼這個世俗菩提心所以能夠圓滿,成菩提果需要一個什麼?需要大智,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換句話說「空性」。所以等到你發了大菩提的願心,受了菩薩戒,集聚了資糧,再下面進一步,那個時候就要證勝義菩提心,勝義空。證得勝義菩提心的最前一剎那,就是見道—初地菩薩。那麼前面應該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這個時候正要斷我執、法執。真的要想斷這個,一定還有正確的方便善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所以先了解這個兩種執—「我」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確地了解。了解了以後,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了解了以後,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說前面是,每一個部分都是「聞、思」,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修相應慧。那麼現在你修的內容是什麼?是毗缽舍那,是空性,達到這個驗證真實通達無我的空性,那個時候就是初地菩薩了,那時候勝義菩提心的開始。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
從前我們有分過,回過頭來,我們平常說,前面那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萬行,實際上這個開合不同,開合不同,總攝起來,還不外乎戒定慧三學,那麽所以說,從律儀以下,這個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個屬於戒學。
【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
或者是定學。
【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總之就是戒定慧三學。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我們另外一個分類,說從那個奢摩他以下,這個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資糧。這依什麼呢?依世俗諦的道,這是指廣大道。
【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然後呢,我們發起這個「殊勝慧」是什麼?就聞、思、修慧,這個是般若分,這個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依什麼?依這個勝義諦,甚深道。平常我們說,這個是廣大行、這個是深見行,這個是智慧行、這個是福德行,那麼因地當中是這樣。果地當中呢?二足尊,兩樣東西足了—福足、慧足,那就是佛!
【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我們要了解,「數量」是包括它的質跟量。質、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單單修智慧,單單修一分,不可能成就。關於這個完整的道理,要發「大定解」!平常我們說定解、定解,他現在又加一個大定解!這個的確是要學這個大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大定解還有個道理,就是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走。只是說,對於你將來走的整個的這一條路的大綱,確定地認識,而且絕不動搖。然後呢因為你認識了,進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時候卻是跟你相應的,一門深入。那個時候才真的談得到一門深入,有深可入啊!道理很清楚啊。平常我們說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啊,跑到門口停在這裡呀,說叫一門深入。其實呢沒有,裡邊沒有,一點東西都沒有,深到哪裡去?就這樣。
不過我們不要輕視哦!平常就一般來說的話,他還是—因為我們信得過,到了見了阿彌陀佛,他當然把所有的東西告訴我們,這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呢?就是前面說過的,你將來去了以後一定還要學他,所以不要現在因地當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切,你到了時候,那個種子還在那裡呀!拿不掉的。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概念,這是在以前說過,以後有機會還會提它。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說由這樣的,我們曉得了,要想達到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這個是誰做的?那是「佛子」。這個將來是怎麼辦呢?修學佛子將來圓滿成就,「鵝王」就是佛。你要走到這條路,該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雙展兩個大翅膀,一個翅膀是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諦圓滿,世俗諦圓滿就是增上生圓滿,就是你的報身報土圓滿。然後呢所以保證你圓滿的原因,還要什麼啊?還要這無我的真實義,空性。所以能夠圓滿報身報土要靠空性,而反過來,空性本身是法身,那個法身所以圓滿,也要靠這個世俗諦。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乃能夠超過這個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只取當中一分,像一個翅膀,不可能的。
【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這個鵝王引導一切眾生向前,展什麼?展兩個翅膀,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真諦是白,俗諦是廣;「白」就是清淨,徹底圓滿,「廣」就是廣大無遺。這個圓滿了,然後呢「承善風力」,要善巧地行持,然後呢這個超過諸佛的德岸,這個是最第一。這引論上面。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喏,你要前面這個共道呀,真正的「淨相續已」四個字哦!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密教的人,就應該有個認識了。反過來,同樣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時候,等到你能夠達到這個程度,那個程度請問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前面這個做到,你往生的話,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條件是什麼?嘿!發勝義菩提心,就是這樣啊!所以真正修學密法,拿我們現在說:「哎喲,我灌了個頂,修密了。」唉!實在是對它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條件了,然後你要學密了。所以說平常一般哪,一般八地的菩薩,通常說那經常都是學密;然後呢特殊的,初地就開始學,那個時候可以學密了,應該快速的,應該那個時候開始學起。所以我說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喏,大概就是這個榜樣,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
所以說要把這個前面的共道啊,到那個時候稱共道,上士也是共道。為什麼?這個前面那個上士本來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顯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顯教單單走這個,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對密教來說也叫作共道。你一直到了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你要趣入密咒。為什麼呀?
【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因為你進入密教的話,很快速地圓滿兩個資糧—福德資糧、方便資糧(編者按:疑師口誤,智慧資糧)。所以為什麼顯教要走兩大阿僧祇劫,密教能夠一生取辦的,真正的概念在這裡。如果你們有了這個正確的圓滿的認識,那就對這個東西不懷疑了。否則的話,你一定會懷疑的:啊,我們普普通通、馬馬虎虎的人,居然就這麼隨便念幾個咒,就一生取辦了?那不要說顯教裡面誤解,密教裡也沒這個講法的,這我們要清楚。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說,假定說過此以後,「過此」什麼?就是當前面這個共道再超過,不是我們能力,說起來不想,或者種性、或者功能—種性就是個人的習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歡喜這個,那也沒辦法;以及他種種其他的條件比較不如,不願意走這個。那個時候沒關係,你就慢慢地顯教呀一步一步來吧,次第一步一步走吧!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說大乘的共道,進一步,上去學密還要什麼呢?
【◎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
如果我們正式要密咒的話,對這個密教裡面「依知識」這個法,比前面要來得超勝,要來得殊勝,要來得殊勝。因為這個密教裡邊,特別鄭重地宣說這一點,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前面我們所說的這個,這一個一般都是很重要,但是密教裡邊特別重要。關於這個道理我想把本論講完了以後,我會詳細地說一下,非常詳細地給大家說一下。眼前呢,再單獨地說一說。
平常我們哪,現在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呢,修學佛法根本不曉得要善知識的,啊!那個實在是顛倒錯誤到絕頂;那麼然後呢我們學了以後,啊!這個善知識這麼重要,慢慢地樣樣都是靠善知識的,這個又有毛病。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如孝子心,這是沒有錯,他下面有一句話,記得不記得啊?要有這樣的德相的人前面,那個時候你這個鼻子的肉才可以給他。記得這句話嗎?所以作弟子的人必須要什麼?正住以外還要具慧,具慧以外還要希求,希求以外還要恭敬。這個裡邊哪,具慧很重要,你自己要辨別得出來,他是否真善知識,要辨別這個還不簡單喏,就這樣。你能夠辨別了,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把那個鼻子肉交給他,絕對沒問題。
昨天晚上講的,你真正地跟那個善知識,他為什麼他兩個跟著善知識的,一個人自修,結果跟善知識的,遠超過自修的,為什麼?現在我們可以體會到。今天再說一遍,這個原因就這麼簡單,因為平常我既然修,說明什麼?我是個凡夫嘛,不是很清楚?修行佛法必須要的第一個條件—正知見。你凡夫的正知見,就算體會到了一點,煩惱來了,就遮蓋住了;就算你這個正知見有,也不完全!你能夠依靠著善知識,以他的眼睛作眼睛,那不是你的修行的的確確是最佳的引導嗎?不是很清楚嗎?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修行人,哎喲,關起門來自修,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窟裡邊大作惡夢!不知道。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
不過這個條件記住噢!這個善知識本身你要辨別得清楚,如果不是個善知識,你這個鼻子跟著他,那完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所以真正學密教,這個條件要求得非常高啊!你想這初地的菩薩他還有不知道的嗎?但是反過來,初地的菩薩居然還要依靠,可想而知道理在什麼地方。反過來說也很簡單嘛!初地的菩薩要修成佛地,還要兩大阿僧祇劫,如果你這個圓滿的話,你就不要再修了。所以初地的菩薩還要依靠善知識,我們現在凡夫居然不要依靠了,請問你怎麼修?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的的確確都在什麼?煩惱當中,在我見當中,所以你覺得對,你已經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在這個行相,你越到後來對本論了解得越多,你會很清楚、很明白。本論之所以好的,倒不是說一定本論好,你們看不管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不管那一個大經大論,裡邊說得很清楚。可惜的是,哪一本論拿出來,一百卷;現在我們這裡只有二十卷,總共只有二十幾卷,而且……。有人說:「哎呀,這個文字真的難懂啊!」那是因為你們沒有認真看過,如果你們認真去看過的話,我想你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論還最容易懂的。你不妨去看看《瑜伽師地論》,你們就能夠幾個人能夠看懂?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俱舍論》你看懂了,我佩服你!這《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那你根本、根本連它做夢都不要夢,這樣呀!這千真萬確的。那我們怎麼可以了解這個真正的法相呀!所以你真正地了解了,這些概念就很清楚、很清楚了,這樣。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真正密乘為什麼這麼重視呀?因為它果位嘛!因為讓你一生馬上成就。所以你真正要想成就得越快、越近、越好的話,那個善知識絕不可少。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示現的榜樣,清清楚楚;然後那個龍女呀,跟那個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之間,那個對比擺在那裡,清清楚楚。你可以自己去選,可以自己去選,這個完全是我們自己啊!你好樂哪一個,這個沒關係,你走哪一個都對。裡邊的是非辨清楚了,然後去選。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哦,密教怎麼辦?說密教真正要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又要重新找善知識了!前面那個固然有了,所以善財童子十信滿心上去的時候,欸,來個文殊菩薩,告訴他:「你下面要去找善知識了。」這個裡邊有很多特殊的意義哦!我現在這裡隨便說一下,我們現在總覺得善知識難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識難找,具相弟子難找!你只要具相,我們只要自己具相的話,用不著去找,文殊師利菩薩會跑來找我們的。等到你做到善財童子那樣的話,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要怎麼做了。」喏,《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你還嫌不相信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鼓勵大家,一開始不要、千萬不要責備別人。你這個業障不淨除的話,根本談不到,你能夠把這個業障淨除掉了,資糧集聚夠了的話,善知識到那個地方找你的,對不對?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樣。
而眼前,我們那些眼前的人哪,他是個凡夫,卻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就在這個凡夫跟前你練習啊,經過你練習,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統統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來了。欸,那些人幫助你提起這個來,幫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識嗎?這很清楚啊!現在像我們做生意人一樣,你嫌他們窮;沒有這些窮人,你生意還做不成呢!你開了個店,他不買你東西,你生意就做不成欸!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對這種概念都顛倒,實在是可惜啊,實在是可惜啊!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見,自然很容易辦到。所以平常我們說誦菩薩戒,哎呀,說這個,說人家的過失,很難哪……謗四眾,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持這個戒實在很容易,不要說四眾的過你不會,就是一個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見了也憐憫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個菩薩你當然要恭敬他,這個很清楚。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這結果是使你好處欸!他這麼苦難讓你成佛,你還不感激他嗎?我們現在繼續下去,好,
【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善知識以後,那個時候他就來跟你灌頂了。灌頂的時候什麼?根源清淨續部四個字,這個「根源清淨」要兩個,要兩個:第一個灌你頂的這個人;灌的這個法,真實圓滿的傳承都是這樣子。所以本論一開始先說造者的殊勝,然後呢法的殊勝。他這個有什麼好處呀?這帶給你的—真東西。眼前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手一撥,哦!那個燈都亮了,天黑沒有了;然後手一撥,那個電扇開了,把你的熱拿走了;這個地方一撥,這個東西來了。這麼簡單哪?是,那麼簡單。但是要幾個條件呢?你要把裡邊的東西,一一完全做好;還要到外面那根高壓電線把它接一下,這個就是外面引進來的這個。你不要以為這麼接一接很容易哦,你也跑得去讓一個破銅爛鐵一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要接進來這個東西,本身的根源是如實相應的,如實相應的就是「根源清淨」,所以我們灌頂的這個人本身哪,絕對要是高明。真正到了密教你才了解,這個密教的真正上師啊,是佛現的凡夫相,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侍候這個密教的老師,能夠產生最大的積資淨罪的道理。
昨天晚上我們講過了,今天再說一遍,主要你平常供養的話,拿我們凡夫心的話,就看對方,因為我們沒辦法生起這個一切智智相應心量。如果說你生起了一切智智相應心量,你隨便拿一個最沒有用的東西,啊!所謂一塊錢供養,產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然後你供養,供養一個佛,跟供養一隻狗,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你的一切智智相應心。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凡夫」。因為凡夫所以我們要淨除罪障,要積聚資糧,那個時候完全看被供養的對象,你絕不可能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哪有這種力量?那我們只有眼前的,那個時候對方的成就越高,你得到的功德越多。而現在我們現在看見的佛,是什麼?化身佛。而密教的真正善知識,他生的那個凡夫相,他是報身佛,當然功德他大!
這個我也可以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做個傭人一樣,我們就侍候他。那個化身,什麼狀態呢?我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有個總統,那個總統他家裡面也有個傭人,這個傭人也是侍候,這個什麼?家裡邊的,在你那個家裡侍候他。還有一個呢是官方的,那個總統府的總統,同樣的一個人,總統府的那個侍候者,叫作侍衛長。請問這個家裡面這個傭人權力大,還是那個侍衛長的權力大?喔,那個侍衛長權力跟部長一樣大,那個部長看見了他,還要向他低三分頭啊!如果說你家裡的傭人的話,外面看見了,你就是傭人,這很明白嘛,對不對?了解不了解?
我是處處地方用這種很現實的道理告訴你們,這樣。所以碰見這種地方的話,你要了解。我不是說這個地方鼓勵你們去學密,不,不要!喔,這個密教現在雜亂得一塌糊塗,大家不懂得道理,你一去的話,多半會出毛病。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的,我們了解道理的話,我們很穩,說現在安安全全走我的路子,哎呀,持戒念佛哇,這個最好。但是對他們千千萬萬不要隨欲毀謗,他如果願意走的,我非常讚歎;如果你自己有力量去走的,非常好。可是對這個外面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妄加批評,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怎麼曉得他到底本地什麼風光?
反過來說,他所以去冒牌,為什麼要冒牌?他好嘛!一個冒牌的人,絕對不願意我冒一個小偷,為什麼?這個小偷不值錢嘛!我又不願意冒一個強盜,我就冒一個,冒一個,哎喲,今天冒一個大官,表示這個大官值錢嘛!所以他為什麼願意說,冒這種—我是個大上師,表示大上師好嘛,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真的、有冒牌的,你弄不清楚,你隨隨便便去排斥的話,對你真的是害處啊!想想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不要說佛法,科學裡面也在說,真正的科學只能說:我啊,眼前只了解我眼前所了解的,其他的我不看見,不看見的東西,我不能否定它。這個是最正確的,所以世間的真正的聖人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修學佛法最正確的方法,這裡順便一提。
那麼說,前面「灌頂」,那個灌頂啊,欸,成熟我們的身心,成熟我們的身心。能夠把這個一灌的話,你把真正的成佛果位上的身口意三業種子,放到你身心上面,你只要做得相應,你馬上可以顯出效果來。像剛才說那個,那根電線往裡邊一接,你只要裡邊那些東西一好的話,馬上就燈亮了。說實在的,真正要叫你把那個電造起來的話,那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不要說這個核子發電廠要幾十億啊,這不可能的,叫你買部發電機的話,普通的我們都沒有這個力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對不對?所以這個,為什麼密教裡頭都靠這個—這個十方一切諸佛的這個傳承的力量。
說到這裡,順便一件小事情一提,我們現在說,得不到這個佛菩薩的這樣的灌頂嗎、加持嗎?怎麼得不到?在我們真正下腳第一步就得到,這是什麼?出家,戒的真正殊勝就在這裡哦!這個大家不懂,戒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而且這個戒只有佛制,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往往人太聰明了,說:「這個佛制這個戒是這樣,現在時代不同,你不要守哇!」話有沒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佛制這個戒的確是因時、因地而制,但是它背後有一個特質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在。是像那個接電線一樣,接進來是你這房間裡邊一百支光,只亮一百支;你這個房間裡面有一台馬達,它只能亮在馬達,但是這個電本身確有這麼大的功效。如果你能夠了解這個,尊重這個戒法,一心恭敬的話,你就能夠完全得到他圓滿的這個加持,這是個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一定要這麼說:我是愚癡凡夫,現在因為我的業力使然,這些做不到,一心恭敬;萬一真的做不到,一心慚愧。你有這樣的心情的話,你很容易將來力量增大的時候,欸,當你力量增大幾分,他那個加持就進來幾分,你很快就得到這個成果了。千萬不要我們自作聰明:哎呀,這個樣的!那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損失。這個屬於它的灌頂的真實意義。所以得到戒體—我們灌的時候是這樣的,「啊,受戒了!」要這樣殷重心去。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他真了不起啊!所以這個北傳的一直非常強調,說現在這一支,北傳的一支,珍貴無比,珍貴無比。他為什麼啊?他就把這個特質告訴我們,這個等到將來以後說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說南傳好不好?好,絕對好,我們絕不忽視它,非常精彩;但是北傳的特質我們千萬不要……注意哦,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
【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寗捨命如理護持。】
那個時候啊,它密教也有它灌頂的,叫「三昧耶」,這個三昧耶叫誓句,誓句。我們不要誤解噢!這個誓句,平常說,我說:我發誓這個樣。所以凡是密教裡邊,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有很多護持,因為凡是護持,他是受那個三昧耶的約束,他來護持你。真正重要的他為什麼護持你?因為你遵守這個約束,就像我們跟人家訂了一個合同一樣,你要求人家履行這個合同,你必須自己守約。然後你們犯了規,破了、犯了,你說:「你怎麼不照規矩來?」這個話說不通的。密教的三昧耶戒很難持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但是你認真持到了以後,所有的誓句相應的護持都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真正重要的還不是得到這種利益哦!真正的誓句是什麼?哪,保證我能夠如十方一切諸佛所加持我的這個種子,增長、不違背,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得到眼前這種。關於這個概念,以後有機會再去講它。
那麼這個「律儀」就是下面的基礎:菩薩律儀、聲聞律儀這些,以及從沙彌律儀開始。「寗捨命」,命可以捨掉,這個要護持。命捨掉最多一生,這個一破,壞了!而且你如果護持這個東西的話,命捨掉了以後,欸!你正好上升,求之不得啊!現在這個世界的確很苦,你要求極樂世界,這命一捨,馬上去,那是求之不得啊!所以現在大家所以不了解,不能護戒的原因就在這裡。它說得很清楚嘛,增上生,如果你的回向增上生,希望到極樂世界的話,馬上去嘛!就這樣。
【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著,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
下面這一句話解釋一下。說特別在這個護持的時候,「根本罪」,根本罪雖然犯了以後,大乘可以重受的;但是對不起,雖然重受,那個相續已經壞了。「相續」就是前面的加持已經壞掉了,這個功德生不起來,你全部重來,那個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像那個機器一樣,弄壞了,你再接電線也沒有用,對吧?要重來。所以我們努力,根本罪犯千萬不要,還有其他的也要防。如果萬一有犯了,那怎麼辦?馬上去懺除,所以這羯磨是非常重要,而使得這個清淨無染。萬一染了馬上悔除、防護,為什麼?這是根本。做任何事情這樣,根本不壞,慢慢、慢慢地增長,根本一壞就完了。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總覺得:哎呀,這個戒啊,馬馬虎虎啊!錯了,這是根本,戒如果沒有了的話,其他都談不到。
固然我們念佛的人來講,持戒念佛,其實參禪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可是我們表面看起來說,這個參禪的人好像怎麼不管它,他哪裡沒有啊?定共戒、道共戒啊!一定的,真正參禪的人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那裡,或者參一個什麼「念佛的是誰」,他心裡面沒有一點點其他東西,他哪有犯戒?犯戒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本質看不見,總是形相上面去摸,那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乃至於大小乘的開緣等等,實際上都一定把握住這個根本而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是……噢,再下面,後面一句話,那說一下就清楚了。
【◎ 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那麼下面說,進入密咒它第一步什麼呢?進入密咒第一步就是善知識。有了善知識以後,他跟你灌頂,灌了頂以後的護持這個,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所以我們凡夫修的身,就是我們的業報身。真正的這個密教修的身,不是我們的這個,不是我們的業報身,它叫作「誓句身」,誓就是發誓的誓,句就是句子的句。為什麼叫作誓句呢?三昧耶就是誓句,換句話說我發誓一定要做到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說修學佛法的,得戒體,然後這個戒體是五分法身的根本,對不對?戒定慧,然後在這個體,根本上面一步一步上去。修學密教的時候,在這個業報身上面,我立誓受這個,得到這個體,這個體叫作什麼?誓句身,那時已經不再是我們凡夫身了。在這個根本上面才能夠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所以它絕對不能犯的。
那麼眼前我們幸好還沒有受這個密戒,一受馬上墮落,為什麼墮落?那很簡單,接個高壓電線接進來,不接沒關係,接進來你弄錯的話,馬上觸電,房子燒掉、人弄死,都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現在我們平常要嘛不了解毀謗,要嘛輕易地說我是密,都是差得十萬八千里,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呀!結結緣,都非常好,你要正確地得到果的話,這個次第要很清楚。
那麼現在這個有了以後,「次」,下一步,「於續部」就是密教部。密教分四部:下三部跟無上部。下三部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個下三部叫「有相瑜伽」,先重在事相上,最後進入「無相」。事相是什麼?就是俗諦,無相就是真諦。換句話說,它,俗諦就是說圓滿的報、增上生;可是那個增上生所以究竟圓滿的話,因為跟空性相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圓滿報土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土的,圓滿的報身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身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但是修的時候次第是,的的確確,就像我們織布一樣,經線跟緯線,最後成就的時候,你說經線跟緯線哪一個先哪?當然不能說我先把經線穿在身上,然後緯線穿上去,那不是笑話嗎?不,經線跟緯線同時存在的;但是織的時候,的確先把那個經線擺在那裡,然後緯線一根一根織上去,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這種觀念都應該清楚。那麼無上部呢?無上部它不是叫有相跟瑜伽(編者按:疑師口誤,「有相跟無相瑜伽」),前面的那個叫生起次第,後面這個叫圓滿次第。
關於這個以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不管是哪一種,你好好地修學。修學堅固了,那麼進一步,下三部進入「無相」,然後無上部的進入「圓滿」,那個時候圓滿的時候,成就了,說密教的即身成佛指這個。在這個裡邊,你可以選一個下三部的或者無上部的。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72 頁,第一段已經講完了,就上面講那個次第,怎麼從基礎下士,然後共中士、上士,進入密乘,密乘的下三部以及無上部,每一個層次這樣一步一步地上去。繼續我們看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