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47LL4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 ~ P150L03 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手抄稿第八冊:P283LL2~ 第九冊:P30LL1

音檔:[64B] 26:00 ~ [65B] 22:56

音檔:

【廣論原文】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徧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彩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痴,此等能得沙門分。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
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即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他下面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既然像你這樣說,經過了懺悔,能夠把所有的這個惡業都能夠清淨的話,那麼經上面說先業所有的異熟,經上面又說這個要除開,它為什麼還要除開呢?既然你能夠徹底淨除的話,還有什麼除開,能夠除開的話,它不是不能完全淨化了嗎?」他下面說,當這個業你已經感得果了,已經感得果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淨除了;在因位的時候你還可以,在因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淨修的話,可以遮止。
這個道理用一個現實來比喻,比如我們說,草我們不要讓它長,那麼當這個草的種子,還沒有結種的時候,你先把它拔掉,不結種,這一個。第二個,結了種以後,那個種子你把它拿出來把它敲敲爛是第二個。敲爛了以後,儘管到那時候泡在水裡、曬得太陽,它絕對不結;是的,它那個種子還在那裡,但是它不會感果。但是萬一那個草,你草的種子你沒有事先破壞,到了春天已經發了芽,長出來了,你要叫它再不長芽,有沒有這個可能啊?那當然沒有這個可能,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這個道理跟前面所說的仍舊完全相順,完全不違背,所以經上的意思是這個,所以它絕對沒有過失。
關於這個地方他說沒有過失這一點,以及這一段話,這地方有一個大道理哦!這個也就是圓滿教法殊勝之處,凡是圓滿的教法,它一點漏洞都沒有的,前面這個道理我已經跟你們講過。我們現在所以修行的時候出種種問題,為什麼呢?你不能說你不懂,你懂得了一點點。懂得了一點點,結果呢你不懂的地方是一大堆,結果呢一大堆不懂的地方,這漏洞不曉得多多少少,你還覺得做對了,結果做的時候,因為有漏洞在,所以紕漏百出。現在這個地方啊,他雖然把那個綱要告訴你,凡是綱要的地方,每一個有問題的地方,他都告訴你清清楚楚,所以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地方去做的話,百無一失。
所以他把經上面,各種不同的經典上面,彼此有矛盾的地方都提出來。所以本論一開始告訴我們說,本論的特別好處,它能夠把一切的經論內涵通達而不違背,大家記得不記得?在這地方就處處地方顯出來了。欸!小乘怎麼說,大乘怎麼說,為什麼它這樣呢?喏!告訴你它的意義為什麼,絕不違背。你在粗淺的地方去看的時候,還覺得這是因為針對著這個,因為針對著這個,如果你真更深一層去看的話,那這個問題更是徹底圓滿地解決。將來講到共中、上士的時候,我會把剛才說那個話,更進一層地告訴你們。到那時候你自然會曉得大小之間,彼此是一點沒有矛盾;不但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順、相輔。只是愈趨深廣,愈趨深廣。不同的只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我們就有一種偏執。就像我們平常人念書也是一樣,我們念書進了小學裡面,小學裡面哪,到了這個學校裡學到了一點,回來了一定是:「喔唷,這個老師講的!」喔唷,這個老師講的是天經地義。等到我們自己長大了以後,自己乃至於曉得,真可笑,但是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現在我們就是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學的時候是難免的,要嘛自己不好好地,要好好地學,到那時候自己會,哎呀,執著得不得了。那時候我們真正重要的,注意,這個執著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了解這個執著有它的缺點。那麼當這種情況之下,趁這個機會要注意,說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去判斷一切,要拿這個推動我們的力量啊,趕快努力深入,這個時候就把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繼續下去。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
那就是前面,就是前面剛才解釋的。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假定它還在因位當中,「思」,思就是業嘛!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者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那麼經過你的對治,「獲得所餘」,就是其他的這個思,思就是我們的造的業。這個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它前面的統統抵銷,能夠「令盡」,徹底地淨除乾淨。下面引,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ㄆㄛ2)迦,殺父及無憂等。】
就是前面講的那個幾個公案,一個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叫「未生怨」,你們曉得這個公案。這個,把他父親殺死了,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道理。那麼對這個未生怨哪,既然這個地方說了,我也順便提一下。那個摩羯陀國是當年印度是一個大國,那麼他非常信佛,可是沒有兒子,可是沒有兒子,那麼他後來求兒子。那個時候山裡邊有一個仙人,那就是外道婆羅門。啊,他這樣,他要求嗣,所以他就……說這個仙人將來會轉成他的兒子,他就等不得了,把那個仙人,把他害死。害死了以後呢,弄死了以後,然後這個人就投生到他家裡面,投生到家裡面。後來就告訴他:「哦,將來,因為你以前,你害了他以後,將來他長大了以後,你要還報他。」就這樣。
他曉得了以後很害怕,雖然求到了兒子了,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這個兒子將來長大了要還報的話,倒不如把那個兒子弄死了。所以他那個兒子生出來的時候,他把他丟出去,丟在那個地上。結果丟在地上沒跌死,把他那個手指跌壞掉了一個,他也不知道。後來一直長大了以後,人家就告訴他,欸,你這個因緣是這樣啊!於是這阿闍世王起了這個惡心,所以他叫未生怨,這有這麼一段公案。這個地方也順便說明,這個業感果是一點都不差,這樣,那麼這個下面就不去說了。那個「指鬘」就是鴦堀摩羅這個公案,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得清清楚楚。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
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這個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他—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呀?不,他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相還是有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但是呢他懺悔了,的的確確完全懺悔乾淨了。他因為懺悔乾淨了,所以雖然墮落,所以像那個擊綵球,像拍球一樣,「通!」一下,下去,上來了。他到了無間地獄,問他無間地獄是什麼?他不曉得。所以那洛迦的火燄他也沒有碰到,那就是這個情況。你想到這裡的話,豈不是從根本圓滿了。啊,所以想到這裡,要好好懺悔啊!現在我們唯一的事情。是將來的惡果,懺悔,現在懺悔了以後能夠功德增上,就這個道理。
【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不但是惡的我們徹底淨除,但是反過來也了解,說這個業一定要感果的,至少還有這個形相。那麼下面有一點特別說明一下,這一點非常重要!
【◎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欸!前面告訴我們可以永盡的,這個地方卻還有不一定的喲!什麼呢?補特伽羅—說你造的對象。引經上面,說這麼一個人哪,勇授大王殺了一個華月嚴,為什麼?華月嚴是個菩薩,他把他殺了以後就後悔了,然後呢為他建塔廟,然後去懺悔。喔唷,不得了哦!照前面所說的這個懺悔的話,他四力應該都有了。經這麼長,「九十五俱胝千歲」,而且「廣興供養」,而且一天三時地悔除罪過,而且善護尸羅,但是死了以後還生到無間當中,生到阿鼻地獄。時間經過這麼長,出來了以後,「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
雖然這樣哦,但他的懺悔還是沒有白費哦!
【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他懺悔的力量還是有的,他有多少懺悔的力量就抵銷掉多少。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抵銷不掉呢?因為他所殺的那個對象,他是一個大乘的菩薩。所以如果說你傷的對象是人,這樣;如果你傷的對象是法,也是一樣。所以注意喔!這個謗大乘經典的這個罪過的難懺也是一樣,難懺悔也是一樣喔!因為這個大乘的法相是什麼?跟法界相應的。發了心的這個眾生—大菩薩跟法界相應的;你怎麼懺悔,你就是沒有辦法跟這個東西相應。這個羅漢,那個怎麼個弄法—所以處處地方,經上面說,哎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證了果了,對不起!你不如那個對大乘經典,乃至於隨喜的功德等等,《法華經》上面〈隨喜功德品〉有這件事情。
關於這一點,講到將來這個上士的時候,才說出這個量來,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啊!所以黑板上關於這一點,懺悔支,為什麼違背,尤其是大乘戒,以及對於這個大乘的行,以及對大乘的法,傷害了這個大乘的行者,以及毀謗了這個大乘的佛法之難懺。這個地方就特別告訴我們一下,特別警惕一下。但是反過來,妙咧!假定你真正地能夠發大乘的大菩提心的話,欸,妙咧!因為你的心也跟法界相應,那個時候你這個悔過的力量之大,是大得不得了!這個到後面慢慢、慢慢地再去講它,再去講它。
【◎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雖然可以懺乾淨,但是這個懺乾淨跟一開始沒有犯,兩樣東西有絕大的差別哦!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你犯了根本罪以後,唉,完全壞掉了。壞掉了以後,你雖然懺悔乾淨,重受,你還是可以得到清淨。對於得到清淨那一點來說是一樣的,但是要證得功德那一點來說,那就不一樣了,這一生哪,你決定不能獲得初地。以我們現在來說,因為我們末法了,我們好像總是沒有希望。實際上正法的時候—是!有這個可能。實際上一直到現在,都尚且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有這個可能。所以它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地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馬上證明經上面的。這個是文殊菩薩問世尊,那麼世尊就告訴他,說有一個人哪,他假定「誹謗正法」,前面一句話很重要哦,「由近惡友增上力故」。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一切的好處都從善知識來,反過來,一切的壞處是從惡友、惡知識。這個地方注意啊!他不講惡知識,他不講壞蛋,講「惡友」,這是你的好朋友哦!但是這個好朋友,他沒有正知見,欸,他還跟你滿好囉!哎呀,這個東西呀,來同情你,說:「某人哪!你這麼辛苦,這個常住的規定真不合理,叫你做這些事情哦!」對不起,你那時候要有自己的知見去判別、判別。如果常住的確不如理,你應該離開,如果常住是如理的話,那個惡友你趕快遠離。你碰著他一塊的時候,有你虧吃的,這種虧吃起來是不得了地嚴重哦!這一點,真正修學佛法最好的是莫過於善知識,反過來,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惡知識。他惡知識說的有相似,似是而非的,講起來很有道理哦!現在我們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
那個時候你如果說「誹謗」啦,那麼,怎麼辦呢?佛就告訴我們,你犯了這個罪以後,七年當中,「一日三時於罪悔過」,要經過這麼長如法如理努力,你可以。但是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夠「得忍」。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才能夠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這麼長的時候,喔!這個時間,還是非常嚴重啊!所以,注意啊!這個戒是千萬不能犯,尤其是謗正法戒,以及對菩薩的瞋恨心這一類。最主要的就對大乘教法,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啊,千萬不要隨意這個順著自己的知見亂來。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
喏,這個說明了,所以「無餘清淨」是指什麼而言?就是感惡果的這個惡業,可以完全弄乾淨,對於
【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犯。說到這裡,為什麼我們對小小戒要感到,哪怕再小的戒,你把它看得最大的,對我們絕定有好處,對我們絕定有好處!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真正的聖者就是這樣的,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對!我們要努力去學。這一點要再說一下,不是說馬上教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啊,要種下這個種子,你種下這個種子,你將來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常常想:「哎呀,我是個凡夫啊!聖者尚且如此,我凡夫怎麼可以?我要努力啊!」你一直這樣子去想!雖然你做不到,你不會錯到哪裡去。你努力地做,慢慢、慢慢地罪障淨除了,慢慢地資糧集聚了,有一天你很容易做到。
如果你不這樣想,反過來,你現在有人說:「哎呀,這個是佛在三千年以前制的啦!那個是時代啊,那個時候所處的地點跟現在不一樣啦!佛不是說那個隨方毘尼嗎?對啊!現在時間也不同,地點也不同,這個也你不要去管它啦!」欸,講得很有道理啊!然後你還自己覺得:「欸,如果是佛在現在的話,制的戒也一定不是這樣的哦!」你講得很有道理,很容易地,你心裡面就輕棄掉了這個戒。然後呢,自己找了最大的藉口也不知道,下面去,很可能由這樣一點小小的地方,引發了非常嚴重的,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想:「是啊!沒有錯,這個時、地是有不同的,但是請問(這個所謂請問是問我自己啊),為什麼我感得現在的末法,感不到世尊正法時候啊?」你為什麼不從這個眼光去想?你一想到這裡就慚愧,然後你就懊悔,拼命都來不及,還會說:「對啊!三千年以前的,如果世尊在現在的時候不這樣了!」你這個概念就整個改掉了,所以這個知見就差一點點哦!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哦!
並不是說一定要教你怎麼樣,然後你做的時候,我們做,仍舊是—是的,環境固然是如此嘛,我的的確確這客觀的環境就是如此啊!那我還在慢慢、慢慢地、慢慢地隨順著這個,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那個時候你用那個隨方毘尼,那就對了!你是戰戰兢兢地,心裡總覺得:唉!那沒辦法,沒辦法也只好這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是你念佛,沒問題,可以念得去。的的確確你能夠欣、厭之心生起來,你把持住這個,一心念佛。因為什麼?你心裡面造的業是什麼業?你感覺得:唉,這個是一無是處;然後你唯一的依靠是他,雖然你做不圓滿,你的業是這個嘛,到那時候你一定去。就算你沒有這個,你把持這個正見,將來你最多掉落龍當中,欸!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解脫了。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佛說的話,前面說的,虛空可以變哪,佛講的話是絕對不會一點點差的,這是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的一件事情,就在這裡。繼續下去。
【◎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
造了很多壞事,沒有積福,然後呢正法傷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這樣的造惡業的人,死的時候就恐怖,為什麼呀?像大海裡面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反過來,你造了種種的福業,而惡業呢沒有造。然後你所有的行為都是什麼?「妙法軌」,這個善不但是普通的,妙法啊!這樣情況之下,你對死亡你就不會恐怖。就像什麼?乘一個堅固的船,在海裡不會出毛病,第一個。而且這個船幹什麼?到彼岸去,本來這個地方是一無是處,現在有這麼一個好的船到彼岸去,你高興快樂,哪裡會恐怖?不會恐怖,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看古人這種狀態,古人這種狀態,他到死了以後,他高高興興地到處去告別:「某人啊,再過幾天我要走了!」他心裡好歡喜,為什麼歡喜?再過幾天,他不要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苦了,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等著阿彌陀佛來接他,哪有不歡喜的事情?不但古人,這個說「古人」的話,就是如法行持的,今人還是有這種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你們不妨去自己試試看,你們只要如法去試的話,你們自己心裡面也會生起這個量來,我告訴你。就這麼千真萬確!
我可以立刻舉個例子來告訴你,業—感果,所以我們不必看果是什麼,我們看業是什麼。業是哪裡造起?你心裡造起。如果你現在懂得了以後,那麼人家來罵你了,以前是罵你的時候,照你平常的知見: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怎麼跑得來罵我?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那簡單得很啊!你有道理,他又偏偏罵你的話,「我前面欠了他的債。啊!好,今天還了他,高興!無債一身輕。」更進一步啊:欸,以前不知道,輾轉地來,他罵我,我再罵他;他再罵我,我再罵他……永遠在地獄裡面滾。偶然跑到人世間,人世間才得到一……這個罪剛輕一點點,偶然跑到人世間又造了大罪,下去!我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以前到了大苦消完了,跑到人間把他還債了,得到了這個機會還掉了,啊,真高興!這第一個高興。
第二個呢,我現在不但是還了債,而且還要向上,他成就我的忍辱。喔,你正更高興啊!假定沒有這個人來罵你,請問你能忍辱嗎?請問你能持戒嗎?請問你能精進嗎?從這個地方說起來,所有的這個六波羅蜜的功德,都靠他讓你完成的,那個時候你想到你歡喜,啊呀,你這歡喜得不得了!眼前很簡單一件事情,他罵你嘛,你也歡喜,然後你生病嘛,你也歡喜。為什麼?同樣的道理呀,對心上面他是罵你,對身上面就是病痛嘛!一樣的道理。啊,那現在好極了,正好因為那個病策勵你說,那以前為什麼生病?那以前造的惡業,因為惡業所以生病;現在呢,我了解了,那個病是還以前的惡業,可是現在我要造善業啊!而且病是死因,喔唷,趕快多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曉得每一句話,拼命念。
如果說你以前已經造了「重」的業的話,那是一定去;如果說你的業力不夠重的話,你拼命地念,這是「近」,對不對?我們業在生死當中的行相是什麼?第一個是重,第二個是近。所以病是死因,現在病完了要死,所以你現在拼命念,嘎啦、嘎啦念,一直保持這個念。如果念到死的話,到那個時候一定到極樂世界去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當下就可感受得到,想想看對不對?理路現在清楚了,你們只要去試,你真正地試到相應的時候,一一會現起。所以說古人、古人哪,所以真正地說起來,就是如法的道理他去做了。比起現在這個人人做不到的差別,你只要去做,就是這樣,所以死的時候你也不會怕。
【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
下面再叮囑我們一下,雖然你說了很多如理的,講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是你的行為不相應啊,這個義利很少;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太少。
【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假定說你隨知道的,雖然少,你能夠照著它,照著所指導的去正確地行持,該取的是取,該捨的是捨,這個義利就大了。不過在這個地方注意喔!他不是鼓勵我們哪—那我們聽了這個話,哎呀,那我們不要懂得很多,懂得一點點就夠了。他這個地方不是鼓勵我們不要懂得多,要鼓勵我們懂得了以後,要能夠如法地行持,這個是重要的。 這個是行持,欸,這個是重要的!
所以我要馬上把一個道理,這也是我們同修之間,因為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談,哎呀,他說,他現在越學越高興啊!我們每次講完了以後,他就用這個道理去觀察,哎呀,觀察得很歡喜。他來告訴我,我覺得:是啊!然後呢我再給他補充。「哎呀!那我怎麼以前沒有想到。」我說:「對啊!」然後呢,你真正地能夠去想的話,這想得越多是越高興。這個為什麼高興?因為他如法地思惟的話,這個罪惡擋住了。罪惡擋住了,煩惱消除了,功德增長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心裡苦苦惱惱嘛!你擋住了當然開開心心嘛!就這樣。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就說前面所說的,所知法義放逸轉的話,就像我們現在,哎呀,聽的時候聽懂了,講的時候可以,等到了聽完了、講完了書本一合,你腦筋裡還是老樣子。那個是什麼?放逸轉,你沒有真正去想啊!
現在才告訴我們的,哪怕你是懂得一點點,你能夠隨著它去做,懂得一點點隨著它去做,都有義利;懂得更多隨著它去做更多,懂得越多是產生的效果越大。就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來說:比如說你懂得一點點,他來罵你,你只是覺得,啊,我前面欠了他的,還債啊!那你的快樂只有還債,只是如此而已。假定你能更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想,他罵你啊,總有他心裡不痛快的事情,「我讓他罵罵的話,他消掉一點氣的話,我布施,施於無畏,好啊!」就這樣。所以布施有了,然後呢,經上面告訴我們持戒,持戒的時候是什麼?欸,不管他外面怎麼樣,我裡面觀我們的身行啊,我可要照著這個戒去做啊,我在持戒。然後呢我忍辱、我精進。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功德豈不是越大,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是什麼?要把我們所知道這個法義不要放逸,如理取捨,這個要懂得哦!
所以在這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的的確確你知道得越多越好,然後呢,知道的必定要如法行持。假定你不能行持的話,你倒不如少知一點,是這樣的意思。你千萬不要誤解了說:「啊,那、那、那我不要知道得很多。」那你就誤解了這個經義了。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就是這樣,講了很多話,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給人家,代人家放牛一樣,對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這個真正的沙門—這解脫的果,你得不到,因為你沒有如理行持嘛!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這反過來,就對了。那麼正式的行持是什麼?「遠離貪瞋癡」,要注意喔!所以黑板上這一個,真正懺悔,說來說去就這個。如果說我們對於這個三有這個,是不能認識它的真相,生不起厭離心來的話,你什麼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檢查自己最簡單,一看!看看你這個心,你什麼心?如果你攀緣心,趕快把它拿掉它,趕快把它拿掉它!
如果不是這個,你真的利益他的心,你把它增長它,對了。但這個地方很細緻喔!我們到現在為止,說實在的,教法沒有正確認識之前,檢點不出來的。所以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對我們諸位住在這裡,我也是如此,我也不敢出去。儘管我跟你們講,但是我不敢出去的原因哪,我曉得,到現在為止,還沒辦法如真實的認識,還沒有辦法檢點自己的內心。一出去,儘管我說弘法,對不起,不知不覺當中在損法,跟這個東西相應了。跟這個東西一相應的話,你就完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下面說: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我們真正的出家人,應該努力地去防護,謹慎地防護。還有一個「樂」,欸,妙咧!你剛開始防的時候滿苦的,等到你真的防出味道來是越作越快樂,啊,越作越快樂!在座的同修當中已經有幾位,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的確鼓勵你們哪,不要說你們,下面那個正覺寺的女眾,她們聽見了以後,她們一再說。哎,我真讚歎!我們這裡,上面沒有自修,她們自己就開始自修起來了。你只要肯如法地去做,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嗯,覺得不是味道,慢慢、慢慢地快樂來了,到後來是越來越快樂,到後來教你不走這個路是辦不到!人人都是這個經驗,所以這是快樂的事情。
深畏諸放逸,你體會到了這個味道,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放逸原來這麼可怕。可是現在我們沒有懂得道理,最好信得過佛語,喔,這個放逸這個事情啊,很糟糕、很糟糕!你只有這樣地努力啊,那麼自然你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所以要想跳出惡趣,還是你自己把自己引導出來,那個時候就把我們從淤泥當中救出來了。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前面是象出淤泥,噢,這個很辛苦哦!到後面哪,「風吹樹葉」,啊,那個很輕鬆哦!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難的,到後來很輕鬆,風一吹,那個樹葉是紛紛都掉下來,這個惡業馬上就消得乾乾淨淨。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前面是經,下面是論。那麼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為什麼叫《親友書》啊?這個才是真正你的好朋友欸,這個才是你的親人欸!平常我們,我、我、我,我這個東西,我們的冤家欸!這個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親人怎麼告訴我們哪?說你如果要求善趣、要求解脫的話,那應該怎麼辦哪?這一句話,「願多修習於正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有了正見哪,下面樣樣都來了,有了正見是下面樣樣都來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說「哎呀,我要學一學定啊!」「我們要學一學什麼呀?」「哎喲,我趕快得到一心不亂哪!」不要!你得到了正見以後,去念佛的話,一心不亂一定得到。不要說一心不亂,三昧都可以,如果你壽命稍微長一點的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反過來「若人邪見雖妙行」,哦,如果邪見的話,他儘管他行持很妙,不管做什麼,「具苦異熟」。這不要說世間人哦,就是出家人,儘管他的行持非常好,身口七支防護得非常好,知見不正,結果還是苦的,何況是普通的人,何況是普通的人!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
好!到這裡說,這個對於「緣起」—緣起的空的道理這裡還沒講,因為是共下士—由於因果的法則,然後呢苦樂的因果,你能夠如理如法一點都不錯,見到這個道理。這一件事情是什麼?一切諸乘—人天、聲聞、緣覺、大乘,以及一切士夫,所有的好處,這是「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根本因!必不可少的。所以現在我們目前真正要修學的第一件事情,這個、這個!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
【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所以我們應該照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還要《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經》。還有很多哦,像《雜寶藏經》、本生,然後呢這個本事啊,都是這些。乃至於「諸餘典」,諸餘典就是我現在給你們看的《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德育古鑑》啊,這些都是。你看得越多,你的印象越深,一直等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令起猛利恆常定解」,這個心裡的念頭確定不疑,而且這種確定不疑地繼續保持,不但繼續保持而且力量恆常,應該把這個作為我們修持最重要的,修持最重要的。
所以印光大師也告訴我們說,因果是律宗綱骨。我們講戒律,真正的這個戒律的這個綱骨,什麼?因果!整個的佛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因為它有因果,所以才講戒定慧,這個都建立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這個檢查一下哦!質就是它對不對,那麼這個質要到什麼程度及內容的狀態?
【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
我們檢查、檢查看,假定你現在心裡邊有「無偽」,什麼叫無偽?硬是不錯的。不錯,什麼不錯?「求現世」,你那心裡面求現世的。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所謂的求的後世就是空話。這個地方共下士哦,共下士告訴我們的真正的下士基礎什麼?就是求後世。為什麼要求後世?因為我們看得很清楚嘛!到臨終的時候,現世是什麼啊?現世是什麼啊?一堆灰!灰以外,惡業!灰是一點帶不去,然後呢,惡業是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現世是絕對不是我們需要的。你要檢查的話,很簡單,不要說道理已經懂了、已經懂了!你真的懂得道理的時候,你一看腦筋裡面覺得,喔唷,我現在忙的還是忙這個!對不起,那不算。
所以你如果真正能夠如理如法去檢點的話,那個攀緣心是硬是一點找不到。你為什麼要攀?攀什麼?都是攀現在的這種事情。對外面既不攀,也裡邊、眼前也不攀。喔,你一跑到廚房裡,看見那個的好東西,你一看覺得這個大冤家,生生世世把我害得這樣苦啊!你排斥都來不及啊!這個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那還要講營養,這個又不夠,那個也不好,味道也不好;啊,又要吃淡的,又要吃鹹的,又要吃甜的!所以自然而然啊,不要說味精哪等等,醬油等等統統送掉了,一點鹽巴已經千真萬確已經足足夠了。沒有鹽巴,沒有鹽巴有什麼關係?那一把骨頭都要燒掉啦,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現在才從這裡地方,注意,現在我們與其忙這些事情,應該真正忙的是忙在這裡。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下面的自然解決了。所以,
【即換其位,】
好極了,把它換一換。
【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
嗯,要求後世—主,現在是次要的,那麼生起來了。「現在」不是忽視喔!現在還要。為什麼?你要修要拿什麼?要拿這個東西來修嘛,所以要的。所以佛告訴我們飲食還是要的,這像什麼?塗車的油,還是要的。所以他講的,你吃飽,吃飽就好了,就這樣。我們現在常常講營養,其實真正營養—心裡面,我告訴你們。前面已經說了太多、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了,所以假定你心裡真正提起來的話,都不是問題。尤其是我們現在了解的,你的所以真正的強弱等等的,這個眼前這個營養有沒有關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宿生的業力最主要的。所以說吃水也是胖,千真萬確的事實。生起了以後還要什麼?
【然須令堅固,】
生起來還要堅固。
【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生起了還要努力,何況現在我們沒有生起。這個是檢查我們這個量的,檢查我們這個量的。下面呢?不再講下去,我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過一遍,今天再說一遍。這個我這個身體一直不好,這是你們也看見的。對呀,啊,那總是我宿生的惡業,這樣。那麼這一生加上種種的不調,所以毛病很多。那麼這幾年一直在美國,你們曉得,喔唷,這個美國的生活你們去過的人都知道的。尤其是剛去的時候,在美國佛教會,那個副會長就是聖洛克斯醫院的這個,這個老人重健部的部長。哎呀,他實在是……告訴我們很多這營養的知識,吃這個那麼多少卡洛里,吃那個多少卡洛里。然後呢我到了洛杉磯那個地方的話,那個環境又這麼個好。哎呀,所以那個現在比如說我們,像平常那些什麼,吃到或者是餅乾,或者巧克力,大家就好。那裡我們向來從來不願意吃這些東西的,就是這樣。就算你同樣那個起士,那總歸是最好的,結果我怎麼吃就怎麼瘦,怎麼弄也就弄不好。
後來我到印度去,跑到那個達隆撒拉,它那邊吃些什麼呀?早晨起來一杯茶,結果它那個奶茶,我這個胃又不好,又不能吃,然後一個大餅,就這樣。那個大餅又太大,我只能吃半個,所以我平常經常一杯白開水半個大餅。中午吃什麼呢?饅頭,喔唷,他們饅頭可以吃好幾個,那種饅頭我只能吃半個。為什麼?它其他沒有東西了嘛!然後那個菜的話呢?今天白菜就是白菜,明天洋芋就是洋芋,後天茄子就是茄子。晚上飯,然後一點湯,湯裡面就是一點鹽嘛,這樣。那時我也是一樣,剛開始晚上不吃,後來說,唔,晚上要吃。那我這個東西吃不來,我把早晨給我那個大餅,早晨吃半個,晚上吃半個,就這樣。你說什麼營養啊?你們說說看,什麼營養啊?結果我十年來身體最好的就是那一段時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中氣從來沒有那麼足過。然後呢磅磅那個,磅磅那個體重居然增加,走路身輕力壯,那這個胃也不出毛病。哎!這是我親身經驗。
所以你們諸位,千萬不要在那裡談哪!如果說剛開始,是、是!我絕不忽視,這我曉得的,我們凡夫就是這個樣。但是你知見千萬注意啊!你不要學了佛以後,腦筋裡還在這個上面,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我們要學正知見,你處處提醒自己:「哎呀,慚愧呀!我現在還是不行,所以放不下呀!」你要這種心情,你總是努力地深入,這樣的話你慢慢、慢慢、慢慢走,你自然而然一天、一天、一天天行了。當你心裡面真正的煩惱能夠把它淨化了以後,欸,這身體上面的,真正最好的健康是什麼?就是心力,將來你自然會了解的。
其實這個事情,不要說佛法,科學上面,已經得到了很多證明。說一個母親,她如果說在發脾氣的時候,那個時候發了瞋心以後,她那個奶啊,奶裡邊分泌出來的東西,我想你們可能看見過這個科學報告,給那個小孩子吃,不一定把那個小孩子毒死,可是把那個東西養給老鼠或是什麼東西,把那個老鼠會弄死的。因為一發瞋心,這個分泌的東西就對我們人體有害。所以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跟貪瞋癡相應的話,你怎麼個營養啊,弄了個半天也弄不好。你現在如果能夠跟法相應了以後,把那個東西拿掉的話,你不要它太多營養。
所以為什麼佛世的時候,他這個樣,但是他精神來得個旺喔!你看看我們大陸上面,虛雲老和尚活一百廿歲,他可沒講過營養哦!不但是我,我自己,我母親,我母親今年八十七歲,還有我們洛杉磯的那一個大護法,他姓談,他母親今年九十多歲了,我看見她那一次那一年八十四歲不曉得八十五歲。她還告訴我,噢,我在家裡—她那個美國待不慣,她在家裡還要做。她說一百斤的東西,叫她挑起來,照挑不誤。我曾經有一次試試看,哎喲,我拿五十斤的東西都拿不動。你說她吃什麼?我就回去看她吃什麼?很簡單,就是大白飯,然後呢,豆腐乳,如此而已。你說這個什麼營養?所以你們千萬哪,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是特別要注意!假定你對貪求現世的放不下的話,對不起,不是佛法!
不過,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啊,不是說叫我們馬上放下,這一點特別在知見上面我們一定要認識。他前面所有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訣竅,怎麼樣認識它的過患,這最重要的。你了解了這過患,努力去思惟的話,將來你很容易地就放下來了。所以他這個地方真正精采地,告訴我們—正知見!錯誤的地方怎麼辦。
現在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50頁,這個關於這個業的方面,業的方面,我們不妨再重新溫習一下,重新溫習一下。說由於我們了解了這個生命無常、快速,然後呢一眨眼就死。死的時候,所有生前的圓滿,像夢一樣,像夢一樣,什麼都沒有。不管你外面多大的財位,不管多麼親密的周圍的父母、妻兒、子女,沒有一樣東西帶得去,沒有一個人能隨你、肯隨你,就是他想隨你也跟不去。乃至於你自己的身體,到那個時候,燒成灰,灰也帶不走,也不是你的。唯有一樣東西,是業!這個卻是為了生前貪一點小便宜,這個業就生生世世把我們綑死。那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我們想從這個地方脫離,而找到歸依之處。
那麼找到了歸依之處,而進一步了解,哦,他歸依了所以能夠解脫問題的原因是法,如法行持。那麼法的根本在業,那麼現在業,所以我們了解業的真正的整個的內涵了解了,然後呢在這個內涵當中,我們要求的是些什麼。所以是第一個是總業果,第二個是別業果。那麼一步一步,所以我們下面了解。最後呢,了解了這個事情以後,那麼我們就說,該怎麼辦,該怎麼辦?所以最後懺悔,把以前的淨除,現在的防止。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不再憂愁墮落,永遠保持暇滿人身,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生生增上、生生增上。現在雖然苦苦惱惱,那已經不錯了,比現在更好的,當然我們不必怕呀!何況你這樣增上 的最後結果達到圓滿的佛地,那麼這一個次第我們都已經了解了。
但是這一個道理要達到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呢?所以昨天把「生此意樂之量」說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懂了這樣說,可是,是不是內涵跟它相應,你要如實地檢查一下。不是說,啊,說了一個道理就算哪!這個事實的內容如果不相應的話,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不管你說得多麼好聽,不管你說得多麼好聽,到最後的結果,還是把你送下地獄,那還是毫無意思。所以在這一個地方,我們特別要了解一個事實。什麼呢?就是,不是一個道理,而是要把這個道理如實去做;遵照這個道理如實去做,產生如實地功效,那麼這個就是,說生此意樂之量。生起來了以後,還要令這個堅固,那個時候才行,那個時候才行。
關於這個前面的事情,我們應該牢牢記在心裡面。目前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所以共下士這個是最基本的。假定說你對於現世的這個一切,放不下、看不破的話,那所謂的希求後世,那都是空話,那都是空話!而這個共下士真正要的增上生,是求下一世,這個下一世有它特別意義哦,特別意義哦!從表面上看來下一世,你真的到了下一世,下一世還是求下一世,下一世還是求下一世哦!這個真正的意義在這裡。到最後那個下一世什麼呢?就是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可是這個殊勝,這一點深入的意義留到下面去講。那麼第三,最後一點,看文。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