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36L9 思惟白業果分二 ~ P138L4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手抄稿第八冊:P50L7 ~ P77L4

音檔:58A19’54” ~ 59A2’58”

音檔:

【廣論原文】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 白業二 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引滿差別者。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諸能滿者,則無決定。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短壽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集論則說,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多生,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廣論 師父手抄稿】
【思惟白業果分二。①白業,②果。】
上面是黑業,
【◎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那麼前面講黑—惡業,這裡講白—善業。那麼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黑業,殺、盜、淫、身三、口四等等,以前做的這種事情,現在了解它有種種的害處,種種的過失,對於這個道理,你有正確地認識。因為你以前不了解,所以你一心好樂去追求它,現在你了解了這個錯誤,所以一心去排斥它,排斥它。那麼好樂的時候,這個欲是「貪欲」,排斥的時候,這個欲跟法相應叫「善法欲」,對於這個有它正確地認識。「起勝善心」,由於這樣的關係,然後那個生起來的這個善心,這個叫勝—超勝、殊勝的。平常世間也有善惡,現在我們從根本上面了解了,所以不是世間的。
對於業果來說,有兩點內容我們不知道,一個是由業感果的道理,我們不知道;第二個,就是第一義諦。這個業感果彼此之間的究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說空,空故業感緣起,所以業感緣起是因果的道理,這個是第一層。第二層呢,因為業感緣起所以它的空,這是第二層,第二層我們稱它為第一義,叫勝義。那麼現在對於這些事情,你了解了它的過失、患害,慢慢地跟勝善相應,既然生了勝善相應的話,當然你要遠離它,那個時候生起種種的靜息的方便。
前面的話呢,我們起的什麼?起的是所謂意樂,這個意樂就是說跟染污相應的心理;現在那個意樂的話,勝善相應的心理。由於這種心理的話,前面這個心理起殺生等加行,現在呢我們起什麼?「起靜息」,停止不再做的種種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我們的行為。「及於彼靜息究竟事中」,所有身業、語業,身語意三都是如此,這個反過來就是。所以這個裡邊也包含了什麼?第一個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以前是不認識,無明相應的,所以呢起種種的貪、瞋、癡相應的意樂。現在呢正確了解了,了解它的過患以後起勝善心,然後的加行,就起的靜息的方便,說以前要去貪,哦,現在不去!
那麼,這個上面我不妨作一下—假定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道理雖然懂,但是因為習氣很強,所以在境界上面是擋不住。那我們了解了:對不起,我根本就遠離,我出家,不跟在家人在一起。然後這個廟宇在山裡邊,嗯,碰不見,好囉!這個是遠離的,在開始的方便。乃至於平常的時候,儘管到了這裡,我們還難免要吃、要睡,所以廚房裡儘量不要去,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儘量地把它越簡單越好。佛告訴我們這個像塗車油,你只要塞飽肚子就算。當然我們一下做不到,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是這個情況。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有人告訴我……出了家還要講口味,還要講什麼,我總歸告訴他,那你回家去,用不著到這裡來,用不著到這裡來。他又講很多道理,那個道理都是世俗的道理。是,你可以到世俗上面,做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不必出家,在家一樣修行。要曉得如果是出家修行的話,要為什麼?要三界人天師表。是,我們一時做不到,是的,不是說一下要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心心念念說我要努力、努力,你慢慢地做到,自然做到。所以古來那些人哪,到後來都是什麼—身貧是道不貧。我們不必說佛世,也不必說太過,那麼乞丐,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不要說古代,就是我眼前看見,我小的時候,那個廟裡哪有什麼東西吃呀!喏,不妨你們問問我們老和尚。我那時候聽我們像仁法師,那個時候什麼啊?平常的時候哪有什麼菜,根本沒有的呀!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說一下。
我們必定要內心上面先有這個認識,然後呢進一步起加行的時候,什麼?就遠離的方便,這樣。慢慢、慢慢地從境上面去遠離,然後呢努力去學習內心當中跟它相應,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白業是這樣的。所以關於這本書上的,回頭我們再講,你們拿到了以後,自己先好好地看一遍,拿到了看一遍。然後呢我會找時間跟你們真正解釋,到這個下士道完的時候,整個的這個修行的宗要,整個的修行的宗要。上面我們已經講了善業;殺、然後呢不與取、欲邪行。下面呢,說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上面是講的身三種,下面的是語業跟意業,同樣的道理: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我們造惡的時候,分四個部分:事—所做的對象,意樂—我們造的時候心理狀態,加行是造業的時候的所起的種種的方便,以及究竟。那麼「如應配合」,就跟各個不同的業,相應地去配合。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那上面這個懂了,下面這就很容易懂;上面這個很容易懂。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上面一節、上面一堂課。大家千萬注意!這是我們修行決定的關鍵,你對這個概念能不能認識、能不能修行,上面這一堂課絕端重要!所以大家聽過了以後,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深入地去思惟、觀察一下,務必要弄懂。弄懂了之後,你心裡馬上有不同的感受,立刻可以感受得出來,非常清楚。
否則的話呢,儘管你講修行、修行,修了半天你始終在形相上面轉。是,你說,啊,我歸依啦,說我受了五戒啦,乃至於出家剃度啦,乃至於受了比丘、菩薩戒了!但是你到底是修些什麼呀?對不起,你還是含糊一片。假定說你剛才上面這個概念弄清楚的時候,你心念一動你就清楚了:欸,這又跟著老毛病,在染污當中;反過來,一對,你馬上曉得這一念對的,那個時候你就千真萬確地曉得的。如果說念佛,這一念必定念得去,如果說學定,這一念必定是跟它相應,這個主要的概念就在這個上頭。
那麼輔助我們加深這種概念的策勵,就是剛才說的貪心增上,以及瞋心增上以及邪見增上的時候,那個士用果,就是那個增上果的狀態。這個等流心識完全是你內心的,你只要自己的心裡面一觀察就可以;而現在那個士用果是外在的,可是這個概念還是同樣地清楚哦!假定你不清楚的話,你一定對外面的東西不要說看不破、放不下,一定為它纏得死死的、纏得牢牢的。然後呢所有世間這個道理呀,千真萬確都從這個地方講起的,這樣。始終在這個地方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你必定要了解,說原來這些東西,所以這個樣,都是什麼?邪見增上的結果,是明明這個是最惡劣的一個結果,我們偏偏把它看成好的。當你能夠有這個認識了以後,叫你放不下,可能嗎?你曉得得很清楚,那個是完全大騙子啊!害我們都從這個上面害起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雖然說要修行,叫你放,欸,覺得這個是好東西嘛,怎麼叫你放呀?你放不掉啊,這個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啊!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這個佛的大弟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也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周利槃陀伽,大家都曉得這個人。這個人為什麼這麼特別呢?因為他笨。他這個笨的情況簡直是,他哥哥要出家,他也要跟著他哥哥出家,不讓他出家,哭哭啼啼,因為他太笨嘛,實在笨得一塌糊塗。然後呢佛就看見了,說:「好好好!那你來出家吧!」那麼出了家了。出家了以後呢,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佛弟子就教他,跟了幾百個人哪,就教他一個偈子就記不住。教一個偈子,四句偈喔!就是得前忘後,實在沒有方法,最後就告訴他學「掃帚」兩個字。他就念掃帚,念了個掃,掃什麼?掃什麼?帚字忘記掉了。哦,掃帚,帚帚帚,帚了半天,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那我們無法想像說天下居然有這麼笨的人!欸,就有這麼笨的人。後來他證羅漢果了,他證了羅漢果了。
那麼當然這個裡邊還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可是真正最主要的這個裡邊什麼原因呢?那麼就問佛了。那麼佛就說呀,他說在很多無量無邊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佛出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出了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後來呢王子也出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就跟著去學,去學的其中,他先跟著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告訴他很多方法,除了講那個所謂持戒什麼等等,當然講那個法理,那個佛法的法理主要的都是講空緣起,他對這個東西聽不進,他對這個就是聽不進。所以他就毀謗,心裡面就否定那個和尚所教的。可是那個阿闍黎告訴他的,他倒滿聽得進,就這樣。所以他這個人持戒的行相是持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這個佛法的真正深入的內涵就不相應,不相應而且還去毀謗。所以後來他死了以後就墮阿鼻地獄,哎呀,不曉得多苦。然後出來了以後餘報他一直笨,笨得一直多生多劫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一直到現在他還是這麼個笨法。但是他畢竟還在出家當中有過這麼一段緣,所以後來證了果了,這是一個。
另外有一個呢,他宿生當中又是,也在印度不曉得什麼地方,他是個大班智達。但是那個大班智達,他就是辯那些名相是很清楚,但是呢他本身是什麼?慢心、憍心很強,就怕人家勝過他,就怕人家勝過他。所以結果他講的是法,嘴巴講得相應,可是心裡邊卻不相應,心裡邊卻不相應。所以結果他死了以後就墮落,墮落了以後還是這樣笨,這麼的公案。
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在哪裡。這個上面因為前面正講到,說是貪、瞋、癡增上的狀態,產生我們種種的顛倒的現象,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以能夠認得它,正、悟,靠什麼?靠正知見。所以正知見所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叫作等流因果,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你有了這個念頭固然,你拜佛、念佛作任何事情,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修行,就是你坐在這裡,就是你吃飯、你睡覺,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不是,這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上面講白業,白業的果呢?
【◎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那麼由於你作的善業的重輕,然後分出來的果報也不同,最重大的善業感上二界,中等的是欲界,最下品的—軟品—感生人中。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等流果跟增上果,跟上面相反,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一說就過去了,可是這個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譬如說我們講等流果,就是說當年你心理上面是怎麼樣的心理相,現在心裡又現起了。有很多人看見個小蟲,他就歡喜摸牠,把牠弄死;有很多人看見那個小蟲,他就歡喜牠,會去保護牠,他要放走牠。有很多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把牠弄死的多,但是確確實實有這種人。
不但在國內,我在美國那時候看見有一個,哦,他家裡非常好,他母親是非常信佛,然後談起來說他的兒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從來不讓他兒子到廟裡來,我說奇怪了,為什麼不讓他到廟裡來呀?後來一聽曉得了,如果讓那個兒子一到廟裡,這個兒子準做和尚。這個母親那當然,她雖然信佛,要他做和尚也不願意。問她為什麼?他從小就是給他葷的東西吃,吃進去他又會吐出來,然後長大了以後叫他吃,他就不願意吃。然後長大了看見一點點小蟲,他就看見那個小蟲他一定要去保護牠,就這樣。你想像得到嗎?這是什麼?喏,很簡單,等流因果!
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懂得也就罷了,我們懂得了,千萬自己不要陷在為世俗的這種道理來愚癡自己呀!我們總覺得,哎唷,好像……尤其是念了很多書的人,覺得很懂道理,錯了!你這個道理都是世間,在輪迴當中的。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地善惡簡別,要從這個地方去簡別,要從這個地方簡別。所以特別地說,這一個等流果跟那個增上果這兩點,對我們的修行當中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特別重要!因為我們耳目所對、起心動念無非在這個裡邊,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隨時所遇見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把惡業,把它靜息、懺悔,善業把它增長,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那麼,前面講的這個十惡十善這是人天的果報,經上面更深一層。由於你對於生死的真相認識得更正確,說不管多好、多壞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了天一樣地可怕,然後呢你就覺得一心想跳出來。可是你只想到自己,而沒有引發那個悲心,這是第一種情況。然後呢「隨順他言教」,已經聽了佛陀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化,努力去修行,這個—「聲聞果」。進一步,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這個就是緣覺果,條件是一樣的,他也覺得世間的苦,但是呢並沒有聽人家講。雖然同樣地感到世間苦,同樣地求自己,急求自己解決而沒有悲心,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夠靠他自己的智慧辨別,這個叫緣覺。三,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如果你心裡面廣大、具足悲心。這個「廣大」有個內涵,不是說,啊,我今天我也想救人,這個不叫廣大,這個不叫廣大。他這個真正的大悲的行相是什麼?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上至無色界諸天,下至阿鼻地獄,一切有情;你最親近的人,你最厭惡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這樣的才是悲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相,往往引起那個大小乘的諍辯,說他們小乘哪裡沒悲心。有,怎麼會沒有,當然有嘛!他們也有修四無量心。說起來我們這個悲心還沒有他大咧!我們還樣樣地只管自己,叫代別人考慮考慮都不願意,稍微自己損失一點,自己就噘了個嘴巴,總覺得別人不對,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遠不如他們,但是他們這個算是大悲心嗎?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關於大悲的真正的行相在後頭,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才能夠分別得出來,這個大乘跟二乘之間的差別。
那麼因為他的悲心廣大,他要廣利一切有情;要廣利一切有情,你必定要曉得怎麼樣幫別人的忙,這樣。所以要懂得種種的方便,還要「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這樣的話,修,那個才是!所以現在呢本論是引導我們走這個路,一下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也有幸宿生的善業感到這裡。眼前我們做得到的是什麼呢?處處地方都能夠代別人想一想,這一點哪特別重要,這一點特別重要!
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覺得非常感慨!儘管我們在這裡大家學那個大乘的,可是一點小小的事情,要利益旁邊的一點點人哪,哎呀,大家都誰都不願意,找了種種的藉口,找了種種的藉口。這個事情實在是非常差,非常差!我們必定要從小地方慢慢地去培養,然後呢增長這個心,你才有機會慢慢、慢慢地說。說起來大乘,乃至於說密乘,喔唷,灌了什麼的個大的頂,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是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的。總之,對這個真實的內涵,不但要把意義認識,而且它意義所指的真正的心理狀態你認識了,把這一個改變過來。那個時候,對了、修行了!結果好處是你自己的呀,這個我們應該要了解它。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現在上面所說的兩聚、十種業道,一個就是黑的十種,一個就是善的、白的,兩聚。業以及果,凡是別的地方沒有說清楚的,那麼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跟〈攝決擇分〉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我們要了解。儘管如此,上面我們說的,主要的、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再下面,如果我們把共中士當中,十二緣起能夠了解的話,大概就不會錯到哪裡去了,主要的基本概念都能夠把握得住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
那麼除了上面說的這個以外,其他的業的相關的一些道理,主要的在這裡說一說。普通講業的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分類,不曉得說多少種,那麼在這個地方最主要的,重要的幾點,跟我們修行最有關係的。
【引滿差別者。】
這種業的分類,有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什麼叫引業呢?就是這個業能夠引導你下一生到哪裡去的,這個業叫引業。善業呢,引導你到善趣去、樂趣去,說人天當中;惡業呢,引導你到不善、三惡道當中去,這個叫引業。滿業,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
滿業就沒有一定的,那麼下面說這個道理。
【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壽短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
說樂趣當中,他的引業是引的樂趣,但是在樂趣當中,對不起,他又斷手、瞎眼,長得又醜陋,壽又短命,又窮,這個都是非常糟糕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他造的不善業,這個不善業是什麼?滿業。所以他引業是善的,是滿業卻不善。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根本因跟圓滿因,大家還記得吧?根本因就是引,圓滿因就是說你到了這個地方是否圓滿。假定說你的引業是根本因是善業,然後所以引導你到了善道當中去,然後呢你也以善業來圓滿,那麼你不但生在善道,而且你這個善道當中是樣樣圓滿。反過來,雖然你引業根本是善的,但是呢你這個圓滿業是惡的,結果你到了善道啊,你這個一生當中充滿著惡的、痛苦的。這引、滿二業的不同,引、滿二業的不同。
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要修行,哎呀,你很努力地修行。你修行是修行,可是平常這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得很好,平常要向他捨一點東西幫忙別人他可不願意,只管自己的。對,到那個時候你還是修行,修行是修行,可是你得不到人家幫助。要飯哪,他就肚子餓;你跑得去找人家幫忙,遭人家白眼,諸如此類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這個我們隨舉一例。你分辨得越清楚,那麼將來助我們行持當中越好。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哪,唉呀,我反正不管它呀,我只要念佛。是,你假定真的什麼都放下來,一心一意,的的確確能夠提起來,好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然告訴你。然後我一心一意學定,什麼都不管,好啊!你得了定以後,生了天;可是生了天也不一定保險哦!可是你現在做得到嗎?對不起,做不到。你想修啊,提不起;想不修啊,又捨不得,那怎麼辦呢?毛病就在這裡。現在有太多人,哎呀,要想修行的,怎麼修法?喏,這個關鍵都在這裡,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凡是這種例,你了解得越透徹,到那時候你心裡面行相非常清楚,那自然而然一步一步走上去。
不但如此,而且當你了解得透徹到某一個程度,你會發現非修行不可。這個話怎麼講?你為什麼不修行啊?要想討一點便宜!結果你發現所有的便宜哪裡來的?只有修行來呀!所以你知見越正確,那個時候修行是越容易,越容易。假定你得到完整的這個正知見的話,叫你不修行,是絕對辦不到,這麼個好法,這麼個好法!所以現在我們這裡主要的都是講這些道理,繼續下去。那麼上面說,這個是善引是惡滿,現在呢,說:
【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這個是惡引是善滿,引業是惡的,因為引業是惡的,所以掉到旁生、餓鬼當中。嘿,但是啊,他的滿業可是不錯喲,所以他也有富樂,很圓滿—善所作。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因為這樣的關係成四句,就是引業善,然後呢滿業善跟不善;還有呢,引業惡,是滿業是善跟不善,有這麼樣的四種,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記得這個故事嗎?到我們中國來最早期的譯經大師—朱士行(編者按:似應為安士高),他是一個修行人,結果到中國來,這壠庭湖神(編者按:「壠」音洪,坑也),這個公案你們知道不知道?他是西域的人,他宿生是個修行人,然後呢他結果最早把佛法傳到中國來,而且翻譯了很多最早期的經典,這個人非常精彩的,翻譯的經也非常好。
那麼那個時候,中國有一個地方叫壠庭湖,那個湖邊上有一個湖神,那個神非常靈異喔!你只要祈禱的話,只要祈禱的話,他一定有感應。感應到什麼程度?譬如說你祈禱他,他一定幫你一陣風。結果呢一個船向那邊開,一個船向那邊開,對開,照理說,有了東風就沒有西風,有了西風就沒有東風。欸,妙咧!他你只要去祈禱的話,向東開的有西風幫助,向西方開的有東風幫助,兩個船互不影響,這麼個神奇法!喔唷,所以這個廟裡的香火是非常盛、非常盛!
結果那個朱士行大師來的時候,那一天晚上,那個廟祝就夢見那個廟神就告訴他,說明天來這兒有一位高僧,你請求他超渡,我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家供養我的財物,你就交給他,讓他超渡我。那麼這個廟祝醒過來了以後,第二天盼望,說照著那個廟神所指示的,果然來個船,一看,有一個和尚。那麼就請那個和尚上來,告訴他。告訴他了以後呢,那個朱士行大師就超渡,那個大師是已經有成就的喲,他的本地風光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的確有成就的。因為他……我想你們在座的已經聽說過他的故事,等一下我還會再多說一點,說明這個人的成就,那麼現在我們繼續這個故事。
於是他就超渡,超渡完了以後他就說了,那過兩天你們會發現這個裡邊有條大蟒蛇,那個大蟒蛇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壠庭湖廟的神,牠因為經過超渡了以後,得脫惡趣。果然沒有錯,朱士行大師走了以後就發現一條大蟒蛇,幾個山頭,哇,不得了!我們不要說那個大山,要我們那個後山,一個山頭,要多少長,不得了地大,死在那個地方。那麼什麼原因呢?他是宿生他們兩個一起修行,都是修行人,都是修行人。結果呢,朱士行大師是福慧並行,那個人他福是修了,這慧可沒有,慧可沒有。於是他的引業是造惡業,慧就是正知見,沒有正知見,所以結果引業很可怕,掉了,墮落旁生當中;但是滿業,他也做了很多喔,於是得到這麼大的福報。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說,哎呀,你布施、你行善哪!欸,到那個時候你會象身掛瓔珞。
我現在尤其是在西方,你常常看見宿生那種好好……這個沒有正知見的修行人。什麼人哪?狗。你去看好了,啊呀!那個西方人的狗,那個主人天天給牠洗澡,然後呢還要做了衣服給牠穿,這個出去的時候,一定捧在那個汽車裡邊,那個超級市場裡邊一定有一行,是專門賣這個寵愛動物的食品罐頭的。現在當然我們台幣升值了,以前買起來這比我們人吃的還要貴。像我們現在隨便給牠吃一點,那牠絕對不要吃。我剛去的時候不知道,有一次剩下來一點點飯給牠吃,牠跑得去看了一下,不吃,這樣啊!這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拿這個東西跑到印度去的話,哇,那個乞丐搶來打架,那是豐富得不得了。這是什麼?前者就是引業是惡的,滿業是善的;後者引業是善的,滿業是惡的,這一點我們現在辨別得清楚。
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在修行喔,你一定要檢查檢查,正知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這一點!反過來說,雖然你得到了正知見了,你不要說,哎,我只要修行就算了,其他的供養什麼等等都不要管了。那個時候就算你成就,你成就個羅漢果,倒也說起來可憐得很哪!這個概念,是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引、滿二業,引、滿二業。下面繼續:
【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就是分成四句,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的。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
這個裡邊善業跟不善業分成兩類:一個是引業的善跟不善,一個是滿業的善跟不善。
【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
就是這個引業是引你的異熟果的。
【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解釋的更清楚。滿業,就是等到你引生到這一界以後,你得到的可愛的或者是不可愛的;善業得到的是可愛,否則得到不可愛。然後呢,這個引滿當中,
【《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
所以由一個引業能夠引一生,滿業就是由很多來圓滿一生。
【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
另外一個,另外一個怎麼說呢?不是這樣的,有的是一個引一生,
【《集論》則說,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唯有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眾多牽引多生,】
這個解釋,各說各的。
【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現在這個道理,這裡不詳細解釋,你只要看清楚就行,等到下面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解釋。這個十二因緣,平常我們總是把它看:啊,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就這麼唸過去,大家都懂。實際上,這個是我們修行的主要的關鍵,現在這裡講業的時候我就講到。將來講到十二緣起的時候,就是說前面什麼因,感得現在的果;以及現在果現起的時候,你以什麼方式對它,能夠轉過來;以及你以什麼方式對它,跟著它走,都在這個裡邊,清楚極了、明白極了。還有,為什麼一個業,說這個種子,現在留一個種子以及什麼時候感果,感果的狀態,感果的內容,都留到那個地方再去講。
不過,為了將來我們有正確的認識起見,眼前這一部分,你們非要把它弄熟不可。你們能夠弄熟了,講到後面,一講,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如果說真正還要修行的話,記住,這個「四種資糧」,這個地方就那麼明白、那麼清楚了。修行的道理你懂了,相狀你了解了,方法有了,那個時候修行就很容易、很容易!那麼,這個是業的引、滿。還有呢,定、不定受,下面說,有的業是一定受,有的是不一定;什麼業是一定,什麼業是不一定。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