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廣論進度:P46L08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P47LL4 非是持心住善所緣

音檔: [25A] 06’20” – [25B] 09’32”

手抄第四冊:P06L08- P26LL2

 

【科判】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 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 正明修法

          戊一 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 加行

己二 正行

庚一、總共修法

庚二、此處修法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內容】

◎實際修行應該如何做-

一.前行(六種加行)準備:

二.正行

Ø總共修法

Ø此處修法

Ø (座間) 中間應該如何

正修後之座間,還要繼續緣在正修時的正知正念上努力。

1.)對所修法類經典要多閱讀不斷的思惟觀察如理抉擇。

2).多淨罪集資。

3).持戒

ß修行人要注意三個指導: 三合一的引導修行教授

ß學習四種容易引生定()、慧()之正因的資糧

     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時如何行

1密護根門分五

 1).防護:徧護正念.常思維保護六根、對保持正念很認真修習憶念且恭敬行持。

  2).何所防護者:用正念來保護我們的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

  3).防護: 可愛和非可愛的六種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4).如何防護,有二:

   4-1.守護根者:六根對境起六識時盡力保護不起貪嗔(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4-2.用六根來防護: 遮止六根門,認清能引生煩惱的境,不讓根門隨緣隨它轉。           

  5).防護為何:意根免受雜染

 

【讚頌】@童年的味道

背經是培養孩子對古文的好樂,心中有聖賢的概念。當深度背誦能力提升,其他能力也會提升,學習速度更快。所以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實在是非常非常精彩。

小孩子背『四書』、『五經』,雖然他眼前不懂,但他背進去的是什麼?都是七珍八寶!

(練習參考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0nLb75wdM)

 

【2019憶師恩法會-前行】@喻-2016憶師恩法會-林口場精彩內容

1、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同學都知道,道次第裡面說:「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親近知識軌理的根本,就是「修信」,修信念恩是道次第根本中的根本。

2、「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如果不是師父出世,我們這一群人不會相聚在一起。

3、為什麼可以值遇好老師的引導呢?一方面是善知識的悲心攝受。多生多劫以來,他們都帶領著我們走這一條路,希望我們這一份善根能夠長久綿延地持續下去。另一方面是我們每一個人累積的善根,所以茫茫人海中,我們還知道要跟著善知識好好學習。這是我們很幸福的地方啊!很多人在善知識示寂以後,就不曉得要學什麼了,心裡茫茫然。可是我們在師父示寂 12 年,還能心力這麼強地坐在這邊學習,這真的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情!

3、以前師父常常告訴我們要建立教法,而且他會畫一個三角形,告訴我們建立教法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要靠很多人共同的業力,一起在世間把教法建立起來。這一群人有哪些呢?三角形最高點是佛陀,中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位的菩薩,再來是凡夫(佛菩薩的弟子),還有廣大的居士、護法、龍天等護持大眾。

4、早年福智精舍時代,只有 10 幾位法師,現在有這麼多僧才和護持居士,看起來好像是努力 20 幾年的結果,實際上從因果跟業力的角度,絕不只 20 幾年,而是像師父說的,這是生生世世、無量劫努力的過程。

為什麼講「無量劫」呢?因為如果過去生沒有學過《廣論》,對《廣論》沒有好樂,這輩子看到這一本厚厚的書擺在面前,你會不會有興趣?聽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人很多,可是進來學的人很少,進來以後能一年、二年、三年……學下去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參考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ecIdPZbx4&t=101s)

 

【喻】@【福智僧團憶師恩】(2)抉擇宗大師教法,宣講廣論普濟世間

師父(日常老和尚)出家後,剛開始學淨土(即念佛法門),後來也學經教等。因為美國佛教會的譯經工作,促成到美國弘法的因緣。在美國,接觸了南傳、日本、韓國等,以及大陸的很多高僧大德。經過觀察比較,師父抉擇出宗大師的教法。因為它的教理嚴密,次第井然,顯密圓融,又重視戒律,所以是最殊勝的。

那時候,師父遇到一位很殊勝的師長,獲得殊勝的傳法,閉關修行時,每天都看得到自己的進步。那個時候,師父就下定決心,要依照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死心塌地的從第一個道次第開始學習,開始起修。師父的身、語、意,一切時處所流露的,就是自作教他,學習弘揚《廣論》的過程。

師父曾介紹《廣論》的殊勝由來:宗喀巴大師當時廣學藏地所有的法門,從教到證,從顯到密,最後成就達到最高。他把一生學過的消化、濃縮、整理,再透過本尊的加持──文殊師利菩薩親自指點,終於寫成《廣論》。

學法必須依師,求法勇悍堅決

1986年,師父58歲,為求菩提道次第清淨的傳承,不畏辛勞,隻身去印度求法。為什麼他在教理及修行都有一番成就時,卻選擇離開物質優渥的美國,抱病遠赴一個語言不通、物質匱乏的地方求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師父勇悍的精神──可以為了法,不顧生死。師父到了印度,住的地方的床完全是木板床,連棉被、枕頭都沒有,就一張床。一路上坐車,巴士的椅子也是木板的。一路顛簸,坐十幾個小時的巴士到佛學院。

到了那裡,師長問他:「你來要做什麼?」師父答:「我除了法,什麼都不要。」於是,師長答應單獨教師父,講授了《廣論》的教授──《三主要道》。這是師父正規學習《廣論》的開端。

《廣論》錄音帶問世,是福智團體的根本

後來,師父遵從師長的囑咐,回台灣弘法。其實當時很多人對《廣論》有疑惑與誤解。但是,因為師父的心中,始終把上師、教法、眾生擺在第一位,所以突破種種困難,堅定地將這個法傳授給有緣的弟子。 1988年,在傳承師長的加持下,師父於南普陀佛學院正式宣講《廣論》,就是現在流通的160卷《廣論》錄音帶,成為福智弘法利生事業的根本。

(參考網址 https://bwsangha.org/video/2015-08-21-06-37-40/353-08002?utm_source=youtube&utm_medium=descriptions&utm_campaign=%E7%A6%8F%E6%99%BA%E5%83%A7%E5%9C%98%E6%86%B6%E5%B8%AB%E6%81%A9 )

 

【聽帶/研討】@20/22組消文整理收攝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

師父開示:「總之,這個兩個座之間,就是前面一座跟後面一座之間。換句話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修行,譬如說:離開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課以外,那麼其他的時候,當然你還是可以,個人有個人的安排。現在這個地方是舉說禮拜啊,然後呢繞佛啊、讀誦經典哪,有很多的。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先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謂正修的時候,那麼當然那個正修的時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座,「勵力修已」那麼下了座完結了,下面一座還沒有來的時候,那個中間哪,假定你就這樣不管它了,「哎呀,辛辛苦苦弄了半天了。然後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來。」這個時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緣」散失掉了,這個是不行的。
應該怎麼辦啊?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所以他說如果說你「不依念知」,這個「依」就是憶念正知,換句話說還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這個正念正知,就讓它放逸。這樣的話,你真正產生的功效,非常少、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條件,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修,下了座還在修。不過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在哪裡呢?我們要曉得,你全部精神坐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時精力很貫注,我們的的確確要鬆、緊互相調配,所以你下了座以後,使得你那個身心鬆弛一下,並不是叫你放散掉。」

Q1: 請問大家承許-【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嗎?

Q2: 可以怎麼做? 請討論。

A:原文-【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師父開示:「所以在這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呢?喏,我們應該閱讀「顯說此法經論」,說明你修這個方法的經論,當然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或是什麼等等。那麼,這個為什麼用「顯說」呢?因為在我們修的很多法門當中,有很多它不是講個道理,譬如教你觀想,怎麼個觀法,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乃至於念咒,譬如尤其是密教當中,說三密相應,你只要照著這樣去做,那麼就對了。至於說如何的做法,為什麼要做,這種道理啊,有的時候他不跟你講,到了時候你自然相應。但是呢他前面一定有說明,跟你相關的地方,他有很完整的說明的。那麼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你不斷去看,看了以後腦筋裡去思惟,這樣。做這個工作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集順緣,以及除逆緣。所以說「修集資糧生德順緣」,同樣,「淨治罪障」,「由多門」是各式各樣的,就是什麼樣跟你相應,什麼樣正確,你就照這個去做。」

 

Q3:小孩做完數學功課,先休息10分鐘,再背弟子規,這中間孩子想看電視,但又不想給他看,這時怎麼辦 ? 請討論。

狀況Ø 看十分鐘,沒關係啦! (大家一起看?)

狀況Ø不行,堅持就是不行! (最後起嗔心?)

狀況Ø孩子你要加油,不要看電視,不要被染污了! (廣論家庭?)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師父開示:「現在我們防護的時候,怎麼防呢?就是說因為對這個境界,譬如說:你看見了或者你聽見了,能夠引發你的貪瞋的,你曉得了以後,這個境界就擋住它,不要放縱自己的根,不要放縱自己的根。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學院裡邊說平常不放假,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平常一跑出去的話,對不起,你不散亂也散亂。那麼我們曉得了,現在我們到這裡來的目的是在什麼?在防止它,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如果說我們在學院裡的時候,說那個隔壁房間那個電視機,我看了電視機歡喜,那我不要去!然後呢,吃了這個東西會引發我的貪心,我儘量地少吃!眼不見為淨,換句話就這個。

當然到最後的話,主要的在你自己的心,可是剛剛初機第一步的話,絕對從境上面斷起,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為什麼修行哪,真正重要的,前面你有個認識,說:我為什麼要出家。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曉得要去做的時候道理不懂,那麼選一個你信得過的這個依止的人,信得過他,他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老老實實不做。那時候他幫助我們的無非什麼?喏,就在這上面。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內心當中應該了解:這個對你不相應的,你儘量地就不要碰上它。這是我們了解的。」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師父開示:「真正我們守護的時候,對於這個六境不取這兩樣東西:一個叫行相,一叫隨好。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下面說:

【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如果說我們平常防止了,能夠防止了固然,萬一你忘念的時候,忘掉了,或者呢由於煩惱太盛,這是兩種狀態。忘念是你本來防,那時候忘掉了沒有防住;還有一種呢,雖然你防,但是這煩惱盛得不得了。啊!就我們很多時候,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心裡覺得:哎呀,不可以做!但是你就是擋不住,那個就是煩惱盛的時候,那時候又起了。你能夠像前面這樣防護努力的話,它都能夠止息。下面就告訴我們那個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

【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師父開示:「所謂這個「行相」就是,喏!說我們不應該看的這種事情,現起的時候,那時候覺得:哎呀,這個東西很好。你就去看,這個行叫行相。關於這個行相—不要,斷除它!後面呢,是說隨好。」

【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師父開示:「「取隨好」呢,就是當那個行相已經過去了以後,你看見了以後,隨後跟著它,引發你對這個東西好樂貪著,這樣。那個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境界已經過去了,不在前頭,這個要防,防這個東西,防這個東西。」

 

【善行分享】

25組-輝宏:分享感恩外勞幫忙分攤照顧家中年邁的長輩。

25組-園尹:分享因為合作廠商的回饋,自己單純的想幫助合作廠商戒菸,事後也發現廠商似乎有在做了,覺得是善行。

 

桌牌: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