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33L3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 P135L1當住地獄經爾劫

手抄稿第七冊:P271L1~ 第八冊:P11L5

音檔:[56A] 26:13 ~ [57A] 14:09

音檔:

【廣論原文】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謂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此因相者,涅槃經說,諸愚痴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謂重愚痴,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此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分辨阿笈摩亦云﹕「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緩學處。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入行論》中亦云﹕「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所依的門,這個什麼呢?先舉個例。
【謂如鐵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
說鐵丸再小的一點點,丟在水裡「噗通!」掉下去了。然後呢,你這個鐵再大,像大船幾十萬噸,不得了的,什麼東西都沒辦法,沈。欸!結果擺在水上,它就浮在那裡,為什麼呀?
【說智不智所作罪惡,】
就在這裡,這個。
【而有輕重。】
這個就說明了什麼呢?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下面:
【此因相者。】
這個原因。
【《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黏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哪,就像那個蒼蠅沾到了那個涕。我們也看見的鼻涕,或者現在的這種膠紙,那蒼蠅一沾上面,對不起,是逃不走了。那實際上很小的一點點哪!我們愚癡的人,犯了一點小罪啊,就受大果、大果報。
【由無悔心】
第一個,
【不能善行】
然後
【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
所以
【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本來這種小小的,只要現在稍微受一點苦,就可以消掉的,結果變成功絕重的那落迦的因。啊,這個,這個是愚癡啊!剛才我特別把那個「腹誹」,寫成什麼?就是肚子裡嘀咕,我們常常犯這個毛病。其實一點很小小的事情,你就是擺在這個地方,然後呢還擺在肚子裡面,嘀嘀、嘀嘀、嘀嘀咕咕,這樣的話。所以我告訴你們,就像平常我們這地方立的很多法,假如你覺得不合適,你可以說這地方不合適,我倒換一個地方去,千萬不要自己肚子裡嘀咕,嘀咕對你有絕大的害處。乃至於你到那個時候嘀咕了,還爭取同情,跟人家大家說,說了以後想辦法去使得這個事情不成功,那是更嚴重,更可怕!雖然這不是破僧,但是這是破僧的因哦,這樣,這一點我們注意!不但這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念頭說:「啊!我現在愚癡,我怎麼樣才能夠把它改善自己。」不管跑到哪裡去,就這樣拿這佛法來照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就這樣。這很少的水,一點點鹽放進去就不行。反過來,很大一缸水,投進去,如果海水的話,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動都不動,就這樣。那麼同樣地欠了錢,雖然很小,你不能還的話,很糟糕。世間的金錢還起來很難,佛法這東西很容易,你一要追悔、懺悔的話,問題就解決了。但這個懺悔不是個形象哦!我們現在太多的人,啊,就跑得去,今天就懺了悔,說懺悔就完了。那心裡面還在那兒:「反正懺悔可以完的!」你憑這個心的話,那個懺悔就根本就是連它動都沒動。
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
下面這個五樣東西,就是一點很輕微的,本來現生就可以受到,那最輕微的!就可以感到那落迦有情地獄。這個不得了的可怕,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哪幾樣呢?
【謂重愚癡,】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的「重愚癡」,第一件事情正對治的就是什麼呢?正知見。所以我們儘管沒有得到正知見,當我自己覺得:唉呀!我是錯的。你有這個的話,這個愚癡就絕對不會重。真正重愚癡的人,他自己總覺得自己對的,總為自己辯護。這個實際上這種心情,這個本身就是個愚癡的現象。
【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這個五樣東西,很清楚、很明白。對自己任何一點點事情,要隨時曉得:錯啦,錯啦!所以本論一開始學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斷三器、具六想。六想第一個,我們要了解,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然後呢具善行等等,這個尤其對我們目前來說,真正地,說到了這個地方還沒有善行的話,真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啊!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在這種支離破碎的環境當中,更是你最容易積福、積德的地方。
所以當初我跑得來,別人一看那個支離破碎,啊!覺得一塌糊塗,有人告訴我:「哎喲!某人哪,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去呀?」我以前要是,也是一樣,我一看的話,趕快走!我現在恰恰相反,一看,哎呀!這麼個大肥沃的沃田哪,像我這樣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人,只有跑到這個地方,我多多少少做一點,馬上現出功效來了嘛!這是很千真萬確的事實。實際上我在這裡沒做什麼,都是你們做的,你們有沒有發現?那沒多久,前後這一個月你去看看,啊,這麼好啊!所以的的確確地,說跑到這個地方來居然還沒有善行,那個東西真是好可惜。我們現在地方,說實在你懂得了,要造惡倒不大容易,要造善啊,隨時到處都是,到處都是!這個五點我們了解。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
什麼叫輕,就是有智慧的人。
【能悔前失,】
第一個,我們凡夫一定有錯的,但是做錯了,馬上懊悔、懺悔:「哎呀!我又錯了。」不要去保護它,保護它你就完了。然後呢,
【防護後過,】
以後的千萬注意,唉呀,不要再犯!
【不藏諸惡,】
對惡的事情拿出來發露。
【勤修善法,諸惡對治,】
就是這些事情。
【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他現在不如此,「妄矜」,矜是矜誇—還自己覺得我很懂!「唔,這個怎麼不懂啊?我都知道!不但是什麼小乘的東西我都了解,大乘的唯識、中觀我都懂。」對不起,如果說你真的行相對了,那當然了不起。如果說只有嘴巴上面懂,像剛才這種心理的話,那就害了!這個情況是「妄矜為智」,還「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是為尤重!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看你有多少學問,講得多少好聽,真正看的,看你的行持。
其實不但是我們,我還記得,我們中國一個孔老夫子門下一個典型的公案—子張,那是一個能說善道的人。啊!腦筋很聰明。孔老夫子怎麼講啊?他說:「以前哪,人家怎麼講我就相信他,現在啊,人家怎麼講,我不!先要看看他的行為。我為什麼這樣啊?於予與改是。」予就是宰予,就是子張﹙編者按:疑應為子我或宰我﹚。所以說:「我因為看見了子張以後,就改了。」子張這個人哪,哦,這個講起話來,講得非常好聽,腦筋非常聰明啊!可是你一看他的行持,對不起!「我看見了這個人以後,不,我不聽他的話,先要看看他的行為。」非常簡單!這是別人來看你,我們自己修行,自己看自己,再清楚不過,非常清楚。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愚癡,努力改善,對!然後呢自己啊,自己以為覺得我很懂,懂得很多佛法,你就錯了!乃至於你覺得人家看不見,更錯!這個就是說「尤重」,前面的已經夠重了,這個地方是更重。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下面,引經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入大乘。注意哦!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大乘這個行相是不可思議哦!因為任何一個人,他一旦屬於入大乘,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他那個心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不要說是登地的菩薩,就是發了這樣的心;不要說發了真正,已經發了世俗的心—大家還記得那個沙彌跟這個羅漢的公案吧?一個小沙彌,一個證得羅漢。他只是學:「哎!我、我、我,我可是要學大乘。」哈,那個證得羅漢那個聖果欸!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東西拿下來,說:「啊!你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個小沙彌想:「唉!證菩薩真不簡單哪,我還是跟我這個師父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學。」那個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那個小沙彌:「來、來、來!那個包裹你揹,跟著我後頭。」現在我們不要說證羅漢,乃至於連它這個戒相自 己都摸不清楚哦!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說,三千一切有情入大乘,還具輪王位,然後呢,以什麼?以燈燭如大海,哇!「炷如須彌」,這都是世間最亮的,供養這個佛塔。這個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地大!第一個,這個裡邊能供養的心,它是個大乘的,單單這個就不得了地大!所供養的物,所供養的東西,像大海水,像須彌山;然後供養的對象,他不是供養一個螞蟻,供養佛塔。三樣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這麼個大。嘿嘿!下面你看呀,「其福不及出家菩薩」。同樣地,他還是個菩薩,是個大乘,換句話,這個心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呢不同的,一個出家—他是什麼?「於小燈燭」,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拿得來供養這個佛塔,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他那個福德啊,前面這個在家人,比起那個出家人,「百分之一」!
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們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錯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對了,那不得了,這不得了!以後會特別告訴我們的。所以這件衣服的殊勝,真殊勝哪!儘管現在說我做不到,我心裡一直高興,我還是覺得最高興的—被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
【此中意樂,】
下面說:
【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
換句話,三輪當中,兩輪是一樣的—你發的心是一樣的,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但是物也沒有差別,三輪完全一樣的。就是什麼—所依門,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在家人。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看見沒有?那為什麼這個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也說一下:這件衣服是什麼—三世諸佛清淨幢相,對吧!記得嗎?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量,就這樣。所以前面那個菩薩,他是發了大乘,他是什麼?他並沒有證得佛果,他雖然大,是勝解行地的;但是這個清淨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東西哦,那這個真正地寶貝的、可貴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樣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於《地藏經》上面說,到末法的時候,破戒比丘,十惡不赦做種種壞事,他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佛,你就有這樣的功德,這個本身是個清淨幢相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然後「說四眾過」那個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讚毀他」很容易避免掉了。
你了解的什麼?我要修學佛法。對,你要修學佛法要跟著佛,然後呢這個清淨幢相,清淨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亂來那是他的事情嘛!假定說你真是個大乘行者,你趕快努力,將來救他,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趕快把你修持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就這個正知見啊!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繼續下去:
【◎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哦!由於上面的我們了解了,你有沒有律儀,跟沒有律儀就差得很大。有律儀就是戒,可是這個律儀有七種,說近事、近住兩種:一個就是五戒,一個是八關齋戒。然後呢出家一共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然後比丘,比丘尼,這個。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根本的是什麼?根本的是比丘,這個最主要的。比丘上頭的話呢,比丘是別解脫,然後呢攝善法戒,然後饒益有情戒,這個三種。還有一個就是普通一般的是比丘,然後呢大乘,然後呢密乘,三樣。總是這個層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道的時候,越後這個效果越大;換句話說,你這個律儀越大,那麼進趣的時候越大。這是所以我告訴你們,現在對於這個南北傳當中,你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
我這個地方想到一個公案,阿底峽尊者,這個是大家所了解的,他在印度當年的時候,那真是不得了!十八部奉為宗主,任何一部,換句話說,在任何一部,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性宗也好、相宗也好,有部也好、說一切有部也好、大眾部也好。真正的論,理論,他最清楚;真正的修持他最高明。所以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不但是其他大乘的人去請教他,小乘的人,有一次有兩個比丘,這兩個比丘持那個十二頭陀行,持得非常圓滿。喔唷!要小乘而持頭陀行,持得圓滿的話,這個戒律的嚴明,可想而知啊!那麼,那次去請教那阿底峽尊者,還是有問題,還是有問題!那麼請教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跟他說,啊!他說得非常歡喜,這問題解決了。
最後說完了以後,阿底峽尊者把大乘的道理跟他說,跟他說了以後,他就不願意聽,說:「阿底峽尊者,尊者啊尊者!(「阿底峽」就是最尊貴的稱呼。)啊!這個話你不要說,不要說!我聽了我覺得害怕,這個話我聽不進。」這樣。阿底峽尊者怎麼?後來走了以後就說:「可惜呀!像這麼兩個人,他持戒能夠持得這麼圓滿,稀有難能可貴啊,但是單單憑這個,無其所至!」他說了。你們自己看這個《尊者傳》,說得很清楚,他單單這個東西沒有用。這個「沒有用」,我們不要誤解哦,不要誤解哦!這個「沒有用」是照證果那一點上來說。像這樣的人,他完了以後一定生天,然後呢生天一定是一再,一而再、一而再,生不曉得多少次,然後呢這個福完了以後下來,遇見下一個佛,證羅漢果,這種典型的例子。
阿底峽尊者說的「無其所至」,他上面說得很清楚的,他本來教你出家的真正的意義要你解脫,就是如果說你不了解這個佛法的特質的話,儘管你做得這麼好,對不起,這一生你不能解脫。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以後你們處處碰見這地方,要注意!總之,我們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要想辦法對這個圓滿的教法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去如理行持,現在這個地方就處處地方告訴我們這些。我們從正面、反面—反面來說策勵我們不要做壞事;正面來說策勵我們,啊!策發好樂心,不要怕,好好地努力去做,好好地努力去做。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認真,哪怕持一個學處的話,這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呢?所謂功德,是什麼叫做功德?就是你做了這件事情,留下來對大家有善的、好的果報的影響的,這個叫做功德。所以這個布施得到的功德是怎麼樣的?原則上面說,比如說你送一個銅錢,送給別人,然後呢他那個錢擺在那裡的話,這個功德不一定得到;他拿到了那個錢,然後呢買了吃飽,吃飽了肚子,那個時候你的功德就得到,這樣的啊!現在你做了一件事情,如果做了一件事情,你這影響力量,在世間產生了影響力量,那功德就得到。
假定我們現在很認真地去做,在正法的時候,像我們這樣去做的話,你做得再好,對不起,都是這個佛菩薩,再不然的話,都是這個羅漢聖者,你跑得去做對了有什麼用?還跟在後面都跟不上呢!現在呢?那個時候像法已經沒有了,大家都支離破碎,儘管你是個凡夫,你稍微認真做一點的話,哦,大家覺得: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那個留下來世間的影響是不可思議哦!這樣。所以經上說得千真萬確,千真萬確哦!所以你末法的時候,你只要認真做一點點,就有這麼大的大功德在。所以我們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我們就不要怕,只要心裡面只要懷著慚愧。不要怕而說:「欸!然後我做對了。」那個心裡面就已經錯了。這心裡面懷著慚愧,然後認真去做,我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你做到一點點,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這一點說到這地方,特別對我們的一種最好的策勵,最好的策勵。繼續下去。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你不要說出家,同樣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不一樣。所以現在有的人說:「哎呀!你只要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舉行那個儀式啊?」好像皈依也不要,那個受戒也不要。說得清清楚楚,皈依跟不皈依,同樣做一個善事,就差得天差地遠。然後呢,你同樣地持那個戒,你受了這個戒去持,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遠,就這樣耶!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前面講的是好的,好的固然好得不得了;現在呢,下面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壞的。說現在做一個比較,說世間人「具十不善」,換句話說十惡。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十惡不赦。」那可想是這種人壞到極點,換句話說,這個壞到極點的人,他經過一百年,啊!那個時間長得不得了,而且「恆無間缺」,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現在我們再壞的壞事啊,有的時候還做做好事咧!他現在這個人十惡不赦,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做 這麼大的壞事情,這個罪不曉得多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是個出家人,毀壞尸羅—犯了戒,「仙幢覆身」,就是被的這件衣服,你只要一天一夜,你沒做壞事哦,沒做怎麼大壞事,就是你犯了一點點戒。「受用信施,不善極多」,就是施主來的,你跑得去吃,然後呢這個罪不曉得大多少。
所以對這一點我自己常常深深地警惕,以前我犯了個大毛病,總覺得:哎喲,出了家,欸!那個信施,當然我出了家嘛,他該供養你的。哪裡有這種事情,哪裡有這種事情!該供養是他的事情,你出了家該什麼?該如法行持,這個是出了家該做的事情。啊!說出了家,穿了這件衣服看看,我該什麼?該持戒,戰戰兢兢。他送來那他的事情,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然後呢,我自己是不是跟它相應啊?所以吃的時候,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的「對施興治」—一面吃一面想,啊!吃一口想一口:我跟這個相應嗎?這樣才對啊!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該注意的地方。
【《分辨阿笈摩》亦云:】
這個就是戒經上面說。
【「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
就算吞熱鐵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東西。因為吞熱鐵丸,最多你把它這一身毀掉了,死掉了嘛就死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的話,哇!那眼前受用滿快樂的,將來到地獄裡邊啊,烊銅熱鐵啊,那豈只一趟的熱鐵丸!現在吃了一趟熱鐵丸你吃死了,到這個地獄裡邊,這個熱鐵丸一直在那裡,你就偏偏還不死啊!你願意受哪一個?我當然願意現在這個熱鐵丸,死掉了就算了,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通說犯戒及緩學處。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總之一句話來說,就是這個意思指什麼呢?前面說就是「犯戒」,還有一個「緩學處」。注意哦,現在我們常常有這個說,叫乘、戒—有一種叫「俱急」,有一種叫「乘急戒緩」,有一種叫作「乘緩戒急」,有一種呢「乘戒俱緩」。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戒,就是戒,我們說的戒。不過我們這個戒也要有一個了解,這個戒不是說單單戒相哦,戒的內容一定法、體、行、相—你了解這個戒為什麼這樣制;然後呢,你受戒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才跟戒相應,得到戒體;得到了戒體當中,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的正確的意念,所以自淨其意,然後自然啊,心裡面的行為跟它相應;心理行為相應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戒相流露於外。
可是我們剛初學的時候,的的確確不可能完完全全學會,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的。絕對不是你完全學會了來做,你一面做,一面在學,那麼我們學戒也是如此。所以正規地學戒,現在你了解一點,然後你有好樂心,然後你去出家。出了家以後呢,第一件事情,在相上面,因為這個容易學。所以一定要有前人指導,所以一定要五年依止那個善知識。那個時候啊,這個善知識,前人告訴你,這個不可以,你就不要做。心裡想:「哎呀!對呀,我現在不懂得。」這個該做,雖然你不願意去,去做。相先弄好,然後靠著這個環境的保護,然後呢,一方面淨化自己的罪障,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力量。進一步地去了解這個戒法的內容,然後呢圓滿這個所受的法體,然後再依法起行,那個時候是戒相圓滿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學的時候要了解這個。
正學的時候的確,先從內心上面策發你的內心的好樂,然後呢進去了以後,那時候對法、體已經有一個依稀彷彿的概念,有一個強烈的好樂心。說正學的時候在戒相上面最重要,可是並不是單單戒相。然後呢在這個裡邊,一步一步真正學的時候—法、體,然後由體而了解如何去行,那個時候這個行相圓滿了,這個那是圓滿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戒哦!這樣。
這是為什麼以道宣律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聽那個戒,一聽聽了二十遍。然後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他這麼了不起一個人,他聽那個《大毗婆沙》,一聽聽了十二年,所以他能夠開、遮、持、犯完全了解。我們現在學一點東西,人家講了半天都不懂,啊!居然說隨便剃了一個頭就說:「啊,我就是!」這個就是我們太差啊,愚癡相啊,愚癡相啊!所以我提這種事情,無非提醒你說,想到這裡,說:「哎呀,好啊!我們趕快要努力啊!」這個是「戒」。
什麼叫「乘」呢?通常人家乘的話,說這些人講道理,或者這是這些人在那個地方學禪。這個是不是?是。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那我們要說明的,這樣。真正學禪的人,比如說近代像來果老和尚。哦!他在任何情況之下要看,說「什麼是你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他一定要找到那個東西,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所以他跑到了那個高旻寺以後,住了三個月,人家問他:「欸!某人哪,我們大殿上面供的三尊,是什麼東西啊?」「哎呀,對呀!大殿上供的三尊是什麼?」他不知道。你說,要我們想想,這不是荒唐嗎?他天天上早晚殿做了三個月,大殿上供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是典型的「乘急」的典型樣子哦!他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我這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本性是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
我們現在有嗎?不要說三聖殿,十萬八千里之外一點動,欸,早就曉得了!喔唷,那個地方,人和馬路上面什麼消息一動,「啊!那裡什麼?」什麼事情都被我們了解,我們的消息遠比新聞記者還要來得靈,這個就算乘急了嗎?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啊!所以古來的人他的確,不管是乘,哪一個急,他有成就的。以我們現在這樣的話,你拼命去急,連它兩個一個都急不起來。這是我特別把那個重要的內涵說明一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哪,有一個好處,然後我們心裡面起慚愧說:「對呀!對呀!至少我現在有幸,宿生的善根,我要努力向上!」嗯!你能夠這樣去做,看看的,勉強可以爬得上去。
下面就引那個大祖師告訴我們這個話,唉!說依著正法起的罪,這個算十惡,那算起來很少很少一點點—眼前的確是如此。這個第二,所依的門有大力量。第三:
【◎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
下面說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這我們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譬如說,我們供養也好,布施也好。然後你布施,什麼最好?「正法布施」最好;然後供養中,「正行供養」,這是對我們出家同修來說最好的。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覺得:「哎呀,我們現在要造大廟啊!」在家人這個非常了不起,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不要說你弄得很多錢,這件事情,人家來送上來,這個好,這是你宿生的福報;你現在到處去動腦筋,這件事情千萬辦不得,千萬做不得!這個心裡面寧願拿掉,千真萬確重要的。沒錢沒關係,這時候你幹什麼?你可是身貧道不貧哦!那時候你正行供養哦,這是最大的供養,後面還說得清清楚楚的。如果說你求這個錢,不相應的話,你再大的三千大千世界,被你求來了以後,你只有下地獄的份,對不起!所以我們真正的供養當中,是正行供養,如法修行供養,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最大。此是一例,你依此類推,我們就了解了。
意樂,那就是我們三輪當中的前面這個,一個「事」是對象,「意樂」就是我們的內心。
【◎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
先看看這個經上的,這是經上的,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正確性,千真萬確。
說比較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不是一個人哦,所有的人!啊,不得了!他講一切有情,不單單是人,螞蟻等等都算進去。人很少,只有四十億,最多五十億,如果這一切有情算起來,那是一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多少少。所有的人哪都各建佛塔,造那個塔,像須彌一樣大,然後呢這些塔去供養它,「經微塵沙數劫」,啊!實在是不得了。供的東西呢?所有的東西,那個是不得了地大。這個福報比其於—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
喏!這個是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威德。「不離一切智心」,換句話說,他的意樂,以這種心情去散。一切智心是什麼?這個,那的確就是修相應的慧,修相應的慧。任運地,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這種心,那就是八地菩薩,初地菩薩剛剛跟這個相應。所以說,八地菩薩他隨便選一個花,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功德比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積起來還要大,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可是我們要了解,假定說你肯發一個心,那個心就大。所以我們常常記得那個沙彌這個公案,說:「我一定要做!」你就這一念心的話,這個心力就有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千萬不要:「哎呀,我很差呀!」處處地方顧全到自己。處處地方想到:我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怎麼樣!你平常的時候,只要肯內心當中這樣打這個氣,你就會很精彩。
我們在座的同修當中,有一位同修,他常常非常好的好心,做起事情來非常魯莽,常常這樣,但是我對他非常歡喜。他為什麼呢?就這個,這個人的心裡就有這樣,他總要學最好的。對我來說,不但歡喜,我覺得非常讚歎,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不過我不是說讚歎這個人魯莽啊,注意啊!你要想把那個心真正做到的話,那一定要智慧相應的,一定要智慧相應的。所以說明了,這個大乘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我們的意樂,我們的內心。所以你事情還沒有做,先不要先打退堂鼓:「哎呀,我差呀!我身體不行呀!頭又痛呀!」這個也不行哪!叫人家做了一點又損失啦……不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要發那個大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就是這樣,這個心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由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那就是—這個他比較了,比較你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用什麼心情去得到的,從最開始,一直到跟一切智心相應,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看看你現在行的什麼心理。儘管你窮得一樣都沒有,不要去攀緣,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我就拿這個供養三寶。我告訴你們一個典型的故事,這個奔公甲,那是個大強盜,以前哦!喔,這個強盜,有一個老婆婆,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大了,人家就說了:一聲「哎喲,奔公甲來了!」她一嚇就嚇得馬上就嚇死掉了。你可想這個人,這個人多麼個厲害,這個強盜!
結果他後來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後,他這個人真努力啊!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不是我們說,啊!一天拜多少佛,現在我們常常說,他自己好像認真地拜佛,常住的事情都不願意,自己用功,沒有這種事情。他不是,他不是做這個!他檢查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起了一念惡念,他就要打它:「你又犯罪!」這左手表示那個;他右手代表好事,他起了一念善念,他就高興,把那個手舉起來,跳啊!高興!然後呢,那個牆上面畫一個白圈圈;做了一念壞事了,他就牆上面畫了一個黑圈圈,就這樣!
他的老師過了幾個月跑得去看他,問說:「告訴你的,修了,修了些什麼?你最近做些什麼?」他說:「我就做了這些。」他的老師一看,「什麼?我教你,講了個半天你不做,這牆上面畫得一塌糊塗!」就把他痛呵一頓。然後呵完了以後,他就說,我為什麼這樣畫,原來這樣。啊!他老師聽見了就向他磕頭。他老師是誰?敦巴尊者哦!換句話說,他老師這個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六袓大師。喏!看見那個真正修行的典型的例子。不是說我們到處外面攀緣,我造了個大廟,不是這個意思。
有一次,有一個很虔誠的供養他的一個施主,一直供養他的,供養他。有一趟那個施主要來,他想:「今天某人要來了!」他平常一天到晚努力呀,「今天那個佛檯上,把它弄弄乾淨。」就這樣,他弄好了。弄好了他又想:「平常我不大注意,為什麼今天弄得乾乾淨淨?」一想:「我不是為了供養佛啊,我是為了討好那個施主啊!這個是修行嗎?不對、不對!」他馬上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把那個佛檯上統統撒上,就是這樣。好了!然後那個施主跑得來,看見這副樣子。當然,人家問他了,他自己就說:「哼!這個下流胚子!」他又不肯講。
後來曉得了,曉得了以後,當時另外一個大善知識就說:「在我們全西藏,供養佛供養得最好的,你曉得是什麼?奔公甲那把灰!」懂得這個典型的公案嗎?千真萬確!奔公甲那把灰,拿這把灰把那個佛檯上弄得這麼髒,就是全西藏最好的供養。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喔!正行供養啊!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注意!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佛在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我們現在繼續把它下去。
它上面說:「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這個勝劣啊是看你什麼?最主要就是看你的心!「及緣自他利益等意樂」,你這個意樂是靠什麼?你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假定是為了自己,你遮蓋得再好,說得再漂亮,沒有用!你真正為了別人的話,就算人家看起來你做錯了,沒有關係。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十全十美做不到的,一定的。並不是說,你這個表面做得不好也是對,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凡夫分上,走上去的那個本末,應該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
意樂本身這個量—下面講量,前面講的質,質就是這個樣。然後呢,這個質的強盛,就是力量的強大,那表示量了,也就是「微弱、恆促」。有很多人呢,心裡面軟趴趴的,你雖然想做,去做的時候就不靈了。有一種呢,想做: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心裡面你能夠保持多少時候,你就是保持這個心情,這個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前幾天我們講的,記得不記得這個金貓因緣哪?他只是送三個銅板,然後得到三罈金子,然後他一路跑回去,一路高興,啊!想得越想越高興,跑了五里路。五里路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什麼?就是這個意樂,然後這個意樂的時間的恆常。他只是個樵夫,一點知識都沒有的,他只是說做了一點好事情,對於這件好事情的隨喜啊!
所以這個正行供養的不得了,但是這個正行供養不是說,我的心好就好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動,不去管它。你真的心好了嗎?你真的心好了,坐在那裡懶癱癱的,然後呢坐在那裡只想著:唉呀,我坐在那裡。有人叫你掃一個地,又不願意,抹一個灰啊,說我心好,這個心好嗎?這很清楚、很明白喲!所以凡是這種觀念哪,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人去忙了,我自己偷偷地坐在後面,幹什麼?「我心好就好了!」你說這個心好不好啊?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所以凡是這種地方的話,真正重要,就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如法檢察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個。「應當了知」,這是我們應當了知的。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反過來呢,善是這樣,惡的話呢,那就是—煩惱心!煩惱心也是一樣,煩惱心當中三毒貪瞋癡,瞋是最大。下面又告訴我們: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所以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親自供養那個佛喲!阿育王供養那個佛一點沙,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你現在一千劫供養這個佛,你發一次瞋心的話就摧毀掉了,這麼嚴重!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這是普通的瞋心,他並沒有說。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說我們同修當中,如果你那個瞋心,那更嚴重。還有呢,對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所以現在我們有的人哪,跑得去說看見別人看不順眼,他自己還覺得:「唉,他這個錯啦!」他自己振振有詞,那就是對同梵行者生起瞋心,這點我們要注意,這點我們要注意!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如果互相瞋恚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救得了你。持戒、多聞,然後學定啊,然後學蘭若,說這個人一點蘭若供養佛啊,沒有用!
【《入行論》中亦云:】
經上面這麼說,論上面也說。
【「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這樣,像上面這些勝子,勝子就是菩薩,這些地方,那如果說,有發一念暴惡之心,你這一個念頭發一個,就像你所發的惡心那樣,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住在地獄裡邊。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想,念頭,一個念頭就這麼大的果報!所以眼前我們不要為了小小的一點點事情啊,就對自己大損害,眼前受一點苦,很快就過去了。其實啊你眼前,譬如說,譬如我們回想昨天:你坐在那裡一天,躺在那裡一天,跟忙一天,今天回想起來,一樣的,對不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懶惰,真是白白地浪費了自己;勤苦啊也就是白白地討了便宜,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你多想的話,自然容易。那麼為什麼我們偏偏又做不到呢?那就是我們宿生的習氣。宿生已經習氣這樣了,如果你再不努力的話,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這個是關於業,抉擇這個業的內容,以及它的輕重什麼等等,我們了解了。現在了解了以後,我們就曉得,我們真正應該怎麼做。下面呢又告訴我們,這個業是什麼個果,這個果分三部分,分三部分。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