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45L5 正行分二 ~ P46L7 疲倦昏沉等亦當消滅

手抄稿第三冊:P256L9 ~ 第四冊:P7L5

音檔:[24A]02’46”~[25A]08’07”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今初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沉等亦當消滅。

【廣論 師父手抄稿】

【正行分二,① 是總共修法,② 是此處修法。】
這個總共修法,就是把整個修行的這個大綱都攝在這個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們整個以後要走的路子的原則,統統在那個地方提出來了,統統提出來。但是也不要把它單單看成這一段,前面那個準備如果沒有的話,這一段話沒有用。還有呢,就是這一段話,跟後面那個話連接不起來的話不圓滿,這彼此間必定有關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現在看目前,
【今初】
就是現在呢,對修這一件事情,怎麼一回事情?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就這麼一句話,說「修」是什麼呀?「數數」就是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幹什麼啊?「將護」—保護我們的所緣的行相。什麼是「緣」,緣的相是什麼?「緣」就是平常我們說猴子攀那個東西,那個手就緣樹,古來人說,文言叫「緣」,現在我們就「抓住」,就是這樣。那個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現在呢,我們心也抓住一樣東西,叫這樣。那個心抓住這樣東西的這個狀態,那個就是心理的行相,就是你的心理行為,那個相狀就是這樣,那文字很清楚。然後呢,我們內心上那個狀態也應該很清楚。平常我們理論上面都是說:「唉呀!我們現在所以眾生為什麼啊?兩種執。」執的意思什麼?就是攀緣的,你把它牢牢把住。緣什麼啊?緣我、緣法兩樣東西。所以現在我們修的是去掉它;欸,對不起啊!他並不是叫我們去掉,還是要緣—緣善所緣的,不過,以前我們緣的是惡的。所以它這個修習一定的次第,一定的次第。
就是說,以前緣的是惡的,這個惡的特質是什麼—遭到自他惡果的;善的是自他的善果的,那麼這個善是一步一步慢慢地上去,從增上生然後決定勝。把我們現在的心裡所緣,心裡所緣這個就是我們心裡的行,受想行識的「行」,那個行的時候這個樣子,這個就叫作「行相」。文字是這樣,然後呢我們的概念,然後最後實際的狀態,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相是什麼?慢慢、慢慢地了解,在癡相當中,癡相當中的特徵,你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就這麼糊里糊塗、癡癡呆呆。當它生起比較猛利的狀態當中,那有兩種,有一種呢,就是歡喜的方面,這個貪的現象;有一種方面呢,不歡喜的排拒,瞋的現象。如果說諸位,仔細地一檢查,馬上檢查得出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會感覺到這個東西。而這個能夠感覺到的這個特質就是人,三界當中、六道當中,「人」最強烈、最有力。所以只有人道當中能修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了解。
當我們看見一個仇人來的時候,你一看見那個,心裡面火氣就來了,就這樣。然後你看見好吃的東西的話,一看見你口水就流了,就是這個樣。有的時候你沒有看見自己的心理行相,應該這樣說,就是你沒有注意到,好像你心裡還沒動,細的地方早就動了,細的地方早就動了,你們可以自己不妨試一下。我告訴你我的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就陪一個人去拍那個X光照片。那個照什麼?照胃部。你們曉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點東西叫硫酸鋇。如果那個X光透視過去的話,那個統統照不出什麼東西來,吃那個硫酸鋇以後那個X光片走不過,走不過。所以就是那個硫酸鋇映出來的這個影子,因為一定跟我們的胃壁靠近的,對吧?所以那個硫酸鋇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樣子來。那天我去照的時候,那個醫生先在……我就站在那個醫生後面去看,那個醫生忽然就問那個病人,說:「你平常歡喜吃什麼啊?」這樣。然後呢這個人去想,想了個半天,醫生也不問他了,這樣。
我就奇怪,這個醫生為什麼要問他一句「平常歡喜吃什麼啊?」後來那醫生就旁邊敲敲我,指指那個東西。一看,欸,那個時候我就發現了,發現什麼?在前面那段時候,他因為腦筋裡沒有想,所以那個胃就在那裡不大動,不大動的話你就看不出,因為這個死的嘛!所以它那個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問他說:「你歡喜吃什麼?」他想沒有想出什麼東西,那個胃就馬上就咕嚕、咕嚕動起來了,動得非常厲害。
當時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後來學了佛了慢慢地、慢慢地就感受到。將來你們自然會有個體驗,譬如說我們常常說:「唉呀,不要去貪啊!」但是你在飯桌上面,要想不貪擋不住的。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這個行相已經非常猛利了,已經非常猛利了。所以平常人家說,這個漏洞要補小的,等到大漏洞來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心理行相也是這樣,那個很小的時候,我還感覺不出來,等到現在我們跑到飯桌上那很粗猛了。
我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典型的例子就這樣,他問他:「你歡喜吃什麼啊?」他想了半天,腦筋一動,這句話一落到他那個耳識當中,落到那意識當中,那個就咕嚕、咕嚕地就動起來了。然後呢他的確想吃什麼,可是那個時候還可以擋得住,假如你把那個東西擺在那裡,有的時候他還可以擋得住,假定說吃飯的時候擺在那裡就擋不住了。這個地方經過很長一個步驟,慢慢地我們會把這些事情,都要說得很清楚的。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點醒大家,現在我們不要單單看那個文,你要認識你心理的行相。現在我們的心理行相是什麼啊?瞪大了眼睛看那個黑板,看那個講說的這個法師,這就是我們的心理行相。如果說旁邊跑得來有一個人,打一個閒岔,大家回過頭去:「幹什麼啊!」這個就是你的心理行相,不談不注意,一談你馬上清楚了。
然後呢,平常我們心理的行相跟無明相應的,貪、瞋、癡三毒,現在要把它改過來,就這麼。所以修沒有別的,什麼叫修啊?修改嘛!以前錯的嘛!所以說「受、想、行、識」,那麼為什麼要修「行」呢?不修那個「想」,不修那個「受」呢?不修那個前面那個「識」呢?答案在下面,我現在先問你們,考考你們,大有關係哦!所以它每一個字有它的特別定義,所指的行相一點都不能錯,這句話我先告訴你們。那麼,現在說這個是善的、這個是惡的,我了解了把它改過來,修改過來。可是,因為它的無比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擺在那裡,所以你不斷地去保護它,「將護」的意思就是保護它,不斷地修、練習,練習這個事情。它以前那個心,一天在散亂當中,或者緣這個,現在呢你要把那個心從惡的拉過來,使得它安住在這個善的上面能夠不動,像你所希望的—要它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這一件事情。
你現在想念個「阿彌陀佛」,你想觀想一個「阿彌陀佛」,以前我們念的是念什麼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現在不要這個,要念這個無量的光、無量的壽。然後呢練習這個東西。它不聽你招呼,你不斷地把它拉回來,安住在這個上面,讓它不動,對不對?是不是?喏!就是這個。不管你用哪一個功,你說參禪的,不!參禪的我不是觀這個,觀另外一個東西,說「念佛的是誰?」「什麼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趙州說:「什麼是個無?」總之一句話,以前緣這個三毒相應,現在是緣這個。說「教下」另外有一套,實際上真正說起來,教下那一套,啊!高明極了,善巧極了!不過我們因為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轉。本論下面都會告訴我們,就是這麼一點事情!下面的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去做呀?那解釋來了,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為什麼啊?我們這個心,我們這個希望的,「為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識心,要了解就是我們的識心。我們說心猿意馬的心,就是我們流轉生死那識心,無始以來都是這個東西「自在」,它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它要睡覺了,你要它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那個說要睡覺的時候,你要它該睡覺,它又睡不著,那時候你又苦惱。你說現在曉得了不要貪,哎呀!它就是擋不住;叫它不要發脾氣嘛,它又不行,我們偏偏平常就是,就是都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為這個無始以來為這個識心所自在,你要想它聽你招呼,說要念佛它念不起來,要它參禪它參不起來,要它定它定不下來;所以說「心不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這我們顛倒,這個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們說做得了主。「我」是什麼啊?主宰義,我就是能主宰的嘛!唉,說起來真可憐哪!這個實際上狀態,它不但不聽你招呼,還糟糕的是這個它所去向的方向是什麼呀?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這個才是真正嚴重的地方呀!它那個識心,一天到晚跟著什麼啊,跟著煩惱在轉,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無明。無明的行相—貪、瞋、癡,乃至於見、思、十鈍、十利、一百零八等等開合不同。由於這個煩惱,造了惡業,種種的罪過,都從此而來。喔!原因就是這樣。否則它好端端地你修它幹什麼?滿好嘛,就照它去做。它因為不好,所以你要修改啊!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它因為錯的,所以你要修改它。修改它什麼啊?使得這個心識,能夠聽我自己招呼,像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夠,能夠像我所希望的。希望什麼啊?「住善所緣」,簡單極了,就是這個。你為什麼要使它「住善所緣」啊?因為你緣在善的上頭的話,就感得善果報。真正說起來,修學佛法的的確確是世間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大家總覺得:「哎呀!你們這些迷信。」說這個話的人,這些人糊塗、大糊塗!請問你不妨問他,你在這裡忙幹什麼啊?他要求快樂。怎麼快樂?喏!這個地方告訴你快樂。這個是真正了解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一定選這一條路—修學佛法,這樣。所以說佛法的的確確是天下最偉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確的教育,就在佛法當中,其他地方沒有了。告訴你怎麼得到快樂,告訴你怎麼去掉痛苦嘛,這不是世間所有的人共同的嘛!豈但是人,所有的有情。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這個話重要!上面那個正出它的那個內涵—所謂「立」,還有呢,下面有些錯誤,我們往往犯了個大錯誤,這個要把它拿掉。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
就是我們普通的狀態,那麼我們說修了,那我們去修吧!於是碰到什麼你就修什麼,「任遇所緣」,就是我們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這種狀態之下,害了!下面告訴我們。
【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是急急忙忙地去做,你要想快一點成就,但是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啊?不行!所以說對於在這種狀態的,怎麼對於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別加一個「如是次第」,因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層次地來的。因為你隨遇所緣,你不了解,真正地去忙了—應該修的內容,要照著這個次第要修這麼多東西—這個「善所緣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錯了,所以它一定生不起來—「定不隨轉」。
這個它的文字是這樣,我們不妨現在想想看,我們每一個人經驗,我想參禪,參起來了嗎?我想念佛,念起來了嗎?我想懺悔,有效果嗎?欸,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亂,偏偏要亂;你要想觀佛,偏偏觀不起來;你要它不貪,它偏偏要貪;你要它不發脾氣,你就是忍不住。為什麼?喏!就是就這個。嘿,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緣境,它「定不隨轉」!他還不是用一個懷疑,他就告訴你一定辦不到,善知識告訴我們的話。原因為什麼啊?就是前面一句話—「任遇所緣」,我們碰見一點,哎喲!我們覺得對了,修行了。
不過這裡要說明,它最後這個效果還是有的,只是轉了無量無邊劫以後,那時遇見了佛他跟你講了,成功了。可是要曉得,那個時候跟你講了還是什麼啊?還是把完完整整的內容告訴你,你還是如其次第,那個時候才成功。中間經過這麼大個圈子,幹什麼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說到那個時候,你坐在那裡,那個羅漢果也好,這個佛果也好,天上掉下來,他說不定說偷一個懶:唉,要去修很麻煩,坐在這個地方,等到那個時候從天上掉下來了,我就不妨等它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如此這般,一點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請問你為什麼現在不做,一定要等到那個時候,吃盡了無比的冤枉苦頭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論如此,你回憶一下馬上曉得了,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說到這裡我隨便一提,你們在座後面幾位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吃過苦頭,有很多還不一定了解,吃過苦頭的人到那個時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兩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見了出三十年家,還是這個樣,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還不是馬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蕩哦!喔喲!關在山裡面自己弄了一個茅篷,在那裡認真地修。大家都說:喔,這個人是個修行人!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緣境」是「定不隨轉」。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你要想念佛的話,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亂,這偏偏散亂、昏沈,這樣。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還是小事,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毛病可怕!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你一開頭養成功了這個習慣,這個是什麼習慣?惡習慣。下面的惡習慣改不過來,儘管你的發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點結果都沒有,一生就這樣地空過—「終生善行,悉成過失。」都是錯的!這個地方只告訴我們一生,究實說起來,這個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這個地方不改過的話,它生生世世繼續下去。在這一點也容或我們懷疑,現在可以當下指出來這個情況。我們平常稍微了解一點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們這一生所以感得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宿生的因哪,由這樣的因感得這一生的果;宿生的這個異熟因感得這個異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這一生的等流果。
關於這一點我想大部分的人還聽不懂,這兩個什麼意思?異熟因,就是你那個時候造了善惡之業,感得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獄、餓鬼、畜生這個。等流因,那你做的時候什麼狀態,現在這個心裡面又這種狀態現起來。假定我們宿生沒有感得這個業的話,我們這一生不會跑上那個出家的路。如果說幾百年以前,幾千年以前大家都是說出家好,我們也是就說出家。現在這個社會上面人家都說「這個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結果你就偏偏走這個路子,沒有一點特別的原因我想我們不會走,對吧!很明白。為什麼我們走了?宿生一定有這個原因在這個地方。
但是呢,妙咧!我們現在大部分走的說念佛,這個念佛這個法門又說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們這一生所以碰見,不是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從這個地方去想想看,既然這麼容易萬修萬人去念了就得,我們也有這種因,為什麼我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結果呢今生忙了個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兩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還在那兒不曉得在哪裡,不是很明白嗎?這個是我們要應該要很警惕的地方哦!我們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還覺得滿好在這兒修行,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 (p268) 了解了以後,你自己會著急得不得了,你沒辦法容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對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覺得:「哎呀!我還是在修行!」現在我看看的話,只能這麼說:「好啊!種點善根。好啊!我在那兒隨喜。」這個善根在不在發芽、在不在現行啊?那值得我們痛哭流涕!所以這一個地方,這一句話大家記住:「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那麼要怎麼辦啊?告訴我們,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第一件事情,對於你要修的這個內容,對於你所修的「諸所緣境」,整個的內涵不是單單的一點點。我們現在或者說修念佛的,好像很簡單,只依「阿彌陀佛」。不那麼簡單!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願、行—信些什麼、願些什麼,都要曉得。然後你在家怎麼弄,出家怎麼弄,「敦倫盡分」,在家敦些什麼倫,出家盡些什麼分?這個就是這麼一個念佛法門,尚且如此!跑到廟裡面的那個常住,然後我們從早晨開始到晚上,這麼多的事情,都要應該了解。簡單的念佛是如此,何況其他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說「所緣境」它的內容是什麼?「數量」,這是質跟量,包含整個的內容。如果說這個質不對的話,那個根本不談,所以「數量」兩個字實際上呢也可以說,「質」,就內容、體性本身絕對沒有錯,然後呢「量」要圓滿。這個兩個夠不夠?不夠,還要「次第」,對於這個,事先先有圓滿的認識—「先須決定」。
比如我們就要去燒飯了,那麼簡單哪!燒飯,當然你說:「哦!今天要燒飯用米。」你一定要弄對哦,這個米弄成麥這個不行的啊!就算同樣的米,稻都不行,何況是其他的?佛法裡面常常就說「蒸沙煮飯」,如果這個質不對的話,你再一大鍋的砂子擺那裡蒸,沒有用!所以這個質要對。對啦,然後你就去煮去了,這裡人有三十個,你燒了一碗飯,沒有用!量還要對,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後呢次第還要,這個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對這個事先要決定,要決定。決定裡邊是一個學問,不是我們今天說聽懂了,沒有決定,根本沒有決定!因為你正式修的時候,那個真正重要的關鍵在修的時候。所以你現在聽的時候你聽懂了,聽懂了你回去的時候,你心裡也是含含糊糊,那個沒有用!這個主要的要到後面講。
所以什麼叫「決定」?就是當你坐下來念這分佛號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動搖不了你。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環境安安靜靜是滿好,煩惱來的時候擋不住。為什麼?佛號它主要的目的是對治煩惱,煩惱是生死的根,佛號是出生死的。請問你這句佛號擋不住煩惱,有用嗎?假定你對前面的能夠決定的話,跑到那個時候的煩惱來的,拿起來,一下煩惱消於無影。所以古人說,這個東西放在手上像金剛王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什麼啊?就是那個東西拿起來的,不管你任何東西來動不了你。這個所謂佛、魔兩樣東西,廣義的你要了解,順好的,使你引發你貪心的—不動;逆境發你瞋心的—不動,這個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個時候就是你決定了。然後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麼東西都不動搖,這樣做啊!現在我們決定了嗎?所以你說聽懂啦,我要去修啦!啊!阿彌陀佛!還沒有。那麼要什麼呢?這個裡邊的次第,還有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決定好了以後,下面還有文章哦!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那個時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時候要修了。修的之前還要什麼?發一個「猛利誓願」。說為什麼要這個?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動搖了,要有了這個猛利誓願,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時候才是。所以我們現在一開口就說我們一門深入,真的一門深入了嗎?那求之不得。現在我們普通的狀態,一種狀態—門外空轉,不得其門而入,門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在那兒跑得很起勁,一種。還有一種呢,原地踏步,踏了個半天自己覺得跑。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天到晚被那個境風在轉,不知道。你必定前面曉得什麼是轉的狀態,什麼是不轉的行相,內心當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那個時候雖然決定了,外面強烈的境風來的時候,你還是擋不住,所以我發願一定要這樣,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這樣。
其實這個不但是這裡,我們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師寫的《小止觀》,那個《小止觀》叫「童蒙止觀」是吧!那個小孩子初機第一步,它也告訴我們,到那個時候你真正前面的準備好了,然後發誓願決定要這樣下去。如果看過《小止觀》的一定有這個印象,沒有一個例外的跑到這樣。好!決定不動搖,「修如所定」,就是前面決定的;「不令修餘」,其他的不動它。是的,的的確確是一門深入,你是摸到門了,然後是登堂入室的時候。現在我們真可憐、真可憐,都在門外空轉,還自己覺得:「啊!這個我在那兒一門深入。」浪費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個地方空流轉。
我想起了這一件事情,我覺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出家不久,有一個地方一個法師跟我說:「哎呀!現在出了家什麼都放下囉,就是一樣—嘴巴!」跟我說。當時候我聽了心裡面好像有點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等到我過了二十年以後,啊!我覺得什麼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麼都沒放下,這張嘴巴是尤其放不下!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為什麼?目標沒弄清楚,這第一個。第二個目標弄清楚了,內容沒弄清楚,不曉得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從那個時候一直……後來,我看見很多人很好的哦,哎喲!他說起來他生死心很切,這內容呢?跟這句話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個同修談論的這句話,現在真是感覺得內心很慚愧、很痛苦。所以說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你真的想的話,這個毛病都指出來了,改過毛病,就對!那麼,是!決定要照這個次第,那麼這個次第怎麼辦呢?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那時候應該具足,一點都不能少,什麼?「憶念正知」四個字,整個的修行就在這四個字當中,一個「念」、一個「知」,這個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非常清楚,如果說你念佛的話,當下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正念」。然後你也曉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讓它去。因為你有正知在,所以它如果說對的,你讓它去,如果不對,你隨時拉回來,這個就叫正念、正知。但是這兩個一樣東西,它是個大學問,一直要到最後講到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講。我們現在是聽見了照著去修,對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沒善根,聽見了這個你去摸,怎麼摸就怎麼錯。這個大祖師們,每一個人的過來的經驗,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必定要對於這個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地清楚,而這個之前還要各式各樣的準備。到那個時候的話,你那個正念跟正知,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提得起來,提得起來的,就能夠成就!是「應具足憶念正知」,這個是正修習,對了,如法的一點都不錯。下面又補兩句,「如所決定」,像你前面所決定的,不要增、也不要減。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這是個大學問喔!後面會告訴我們為什麼。
這個是整個的修學的全部的綱要,全部的綱要。這個地方是個總綱,這是個總綱,真正的細目還沒有摸清楚之前,我們還談不到修。狹義的修談不到,可是廣義的我們正在修,我們整個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就是在聞當中,在聞、聽聞。然後呢,如何聽聞,如何思惟,如何照著去做?一步一步下去。
【◎ 此處修法者。】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修什麼呢?這裡是告訴我們,對善知識修淨信心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怎麼修呀?告訴我們了:
【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一步一步來說明一下。說我們現在這裡了解了這個修行的方法,那麼現在我們要修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緣的行相是什麼,就是怎麼樣依止善知識,啟發這個信心,絕不動搖等等。他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這個殊勝的利益,他舉一例,說很快能成佛等。假定說,你能夠想到這一點,一下這個心裡面就能夠把握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總是找跟你自己相應的這一種。它主要的目的在什麼?如果你跟它相應了這個概念能夠生起來的話,它有一個強烈的力量,它會引動你一心一意去求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在佛法上面容或還沒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而且很強盛的這個能力,你只要把這個能力稍微轉變一個方向,求佛法馬上成功。
這個能力是什麼?就是你好樂要求的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聽說,欸什麼地方有一個大法師:啊,這個法師好了不起!或者說,這個地方打七怎麼好,或者這個東西怎麼好,你心裡想:「哎呀,我一心一意要去求它!」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哎喲,這個美國好,大家想留學;然後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話,這個男女之間的,做夢也要夢到他。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啊!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啊?它有殊勝的好處在。我們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力量?有嘛!可惜的是用錯了,現在你只要把它改過來。它改過的一個方法還告訴我們—思惟,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講的。所以我這裡原則告訴你們,你了解了原則,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到現在為止,在座的大部分,這個方法還不懂,所以到現在為止雖然去修還沒用,我們不急,一步一步地深入。
這個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夠了,但是後面還要一樣—推的力量。有的時候我們會向後面退,他就告訴你,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有些什麼害處,說這個害處能夠引發現在的、後在的大苦。喔喲!你一想到這個,你就不敢不去親近了。所以後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決定可以成功!同樣的道理,佛法上面雖然沒有這種感受,但是我們心裡這個能力是千真萬確!譬如說這個地方一杯毒藥叫你吃進去要死的,當然我們不要去吃;或者說這個毒藥的話,風吹的話,馬上吹過來讓你中毒的,你趕快逃都來不及。一定是這樣對不對?叫你來,「嘿,不可以!」這是後面推的力量。當你想到親近這個惡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的話,你一碰見他躲得遠遠的。這樣,這個就很容易了。
所以記住!這個地方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這兩件事情:什麼是惡知識?不信。哦,如果他不信的話,這個信字不是普通的。什麼是善知識?他能夠淨化你的,就是這個;我們修的也是修這樣。那麼,有了這個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後面推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有了,那麼正修的時候修什麼?修: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
防護,以前錯的不要。以前錯在哪裡啊?專門看他的缺點,現在不可以!
【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對於那個尊長的過失,這個心理千萬不可以起,萬一起來了以後,心裡一定要拔除掉它。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注意喔!為什麼菩薩戒上面特別強調告訴我們,「說四眾過」,說四眾過,為什麼「自讚毀他」萬不可以!四眾是什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是三寶之列,他是個清淨幢相,你說他的過失,喏,就是這個地方,真正說起來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現在總是,喔唷,坐下就談那些事情,啊,錯了!現在你能夠避免這些,這些都避免了,當然善知識你就更容易避免了。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多善巧的方法,實際上理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眾生,十惡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況已經出了家的清淨幢相?他如法你趕快跟他學,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護他,這個才是啊!因為你要如法去救護他,你覺得自己內心當中還欠—悲心不夠趕快學慈悲,智慧不夠趕快學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哪有什麼坐下來說他不對、說他不對的。普通的一個人尚且如此,何況你的尊長?不管你用哪一個方法去想,實際上很容易,慢慢、慢慢、慢慢去掉。下面:
【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
這個過失方面防護,功德方面增長,就是盡你所可能地儘量想他的好處,多想它。這個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只要你心裡生起引發你的好處的話,想到這個他功德的長處的話,雖然有一點小小的過錯,它不會擋住你,不會擋住你。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見那個子女總是可愛的。也許我們沒有做過父母,可是我們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這樣。為什麼啊?就是這樣嘛!你能夠對這個東西覺得有功德、有好處的話,過失就看不見,現在我們學的就是學這個。那麼學到什麼程度啊?下面說: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你一直這樣去修,一直修到什麼時候啊?你內心當中這個「信」清淨了,清淨的信的行相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可以了。進一步,這個清淨行相生起來,你隨時隨地覺得:「哎呀!這個善知識好,一切都靠善知識啊!」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覺說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處都得到;實際上就是這一個念頭本身,就是無比的功德。關於這一點,以後慢慢地講,那麼這裡的主要的就是說,要修到什麼時候呢?要修到這個時候。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清淨的行相生起來了以後還夠不夠?不夠!還要像前面所說的念他的恩,這個師長對自己的已經做的恩以及當作的恩。已經做的恩固然要,當作的恩同樣要,實際上同樣的重要。因為已經做的恩,所以你會一心一意地依靠他,因為你還要求得更多,所以你絕不想放棄他。已經做的什麼恩?那今天我們有這個機會在這裡,都是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絕不可能,我們現在還在惡道當中。當做的什麼恩啊?你不是要成佛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沒有一個例外的。你能夠這樣想,那麼下面就行了!
我們想想看,假定這種心理真正地形成了,你的心裡面會不會起一念的惡念啊?找不到一念惡念了!不清楚明白嘛!現在那個菩薩戒上面,我們說:「哎呀!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難之又難。」你了解了這個道理輕而易舉,叫你不做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薩戒如法去持好的話,哪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於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況持了菩薩戒,哪有不往生的?這不是清楚明白極了!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是絕對正確沒騙我們,可是我們在文字上面空轉戲論,那有什麼用?所以他這裡告訴我們你有了這個,至誠、恭敬都來了。那好,這正修。下面呢,完了以後如何?
【◎ 後時如何行者。】
這是狹義的修。廣義的時候一切時都包含,廣義地來說,這後時也在修當中。狹義地來說,就是我坐在這裡,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你作早晚課的時候,或者早晚課完了以後,你自己定下來的時候,拜佛、打坐那個時候。那麼剩下來的時候,說我拜完了佛,作完了早晚課,剩下來,吃飯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於睡覺等等,該怎麼辦?告訴我們了,這裡,「應將所集」……喔!這個還沒有,完結的時候,是正修完結以後。「未修中間者」還要再下面一段。這個下座的時候,
【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詳細講。簡單地說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地做,有無量無邊的好處,那麼那個時候要迴向。那個迴向,「猛利欲」—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幾位還沒有聽過的,把以前的錄音帶好好地聽,那個時候曉得,「猛」是什麼行相,「利」是什麼行相,「欲」應該是什麼狀態,如何迴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當然你可以照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七十願各式各樣。迴向到什麼呢?現時的、畢竟的;現時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是畢竟、究竟決定勝。換句話說,我們從凡夫地步步上升地,一步一步上去,統統在裡頭。如果拿次第來說,那就是說現在迴向的是資糧位應該什麼,加行位應該什麼,見道、修道應該是什麼,是一地、一地等等,這個就是眼前增上生經過的。究竟決定勝—圓滿的報身,圓滿的報土,迴向這個。
【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
這印度的正統的做法,我們每天作的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裡修的,據我所曉得的,他們的確這樣,正規的,晚上睡四個鐘頭,六時當中,那個時候是睡的,早晨起來,通常都是二點多鐘,第一座,他們這麼一座很長,要三個這印度的正統的作法,我們每天做這個,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裡修的。據我所曉得的,他們的確這樣,正規的晚上睡四個鐘頭,六時當中那個時候是睡的,那個時候是睡的。然後早晨起來,通常都是兩點多鐘,第一座兩點多鐘,他們這個一座那是很長,三個鐘頭,三個多鐘頭要。然後呢早晨早齋,早齋完了以後,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時。所以說午前一座、午後一座、初夜一座。中夜是睡覺的時候,每天修四次。下面這一段話,這初修的時候該怎麼辦?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
要曉得我們剛開始修的時候,如果你時間長了以後,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轉,「自在」就是說你不知不覺當中在這個裡邊。什麼叫「掉」?什麼叫「沈」?這裡不詳細說,這個奢摩他那個地方說得非常清楚,對我們已經有經驗的同修,我指出來你們馬上曉得了。現在我們所以沒辦法得到定,乃至於不能一心不亂的,心裡有幾種狀態,有一種呢散亂—胡思亂想,東想西想。這個裡邊不是指一般的散亂,特別講「掉」。「掉」是什麼?跟貪相應的這種心裡面攀緣相,想這個、想那個,這歡喜這個、那個,這種狀態,就是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這種狀態。還有呢,等到你想、想、想,想累了以後向下沈了,向下沈是什麼?先是細昏沈,到後來是粗昏沈,到後來睡著了,乃至於。
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普通狀態是什麼?就是這個。自己還說:「哎喲!我一天可以盤那個腿,雙盤喏!一個小時哦!」是!把那個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裡在幹什麼?非沈即掉!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在那兒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經不曉得到哪裡去了—細昏沈。你們要想認真學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學到奢摩他,那個行相說得非常細微,隨便心裡面一點點的樣子,它告訴你得清清楚楚。你自己認識了走上去的,那的確是安穩得不得了,這裡我不詳細說它。你剛開始養成功了習慣了以後,好了,
【此若串習,極難醫改。】
一旦養成了習慣,你要改好難、好難,結果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然後生生世世拖在這個地方,這麼嚴重!所以我記得十多年以前,那個時候也是莽莽撞撞地到處去亂撞。那個時候,我因為看過一點那個本論,以及其他的善知識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曉得關起門來沒用的,茅篷裡面不行。禪宗說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參,不住山」,要破了本參以後才住山,你沒有住山本錢不行,那個時候我已經了解了。現在我們,唉,什麼是「本參」連它夢都沒夢見,就要去住山,沒有用!所以我那個時候到處去跑參訪,哎!結果遇見一個我那個時候覺得善知識,然後呢我就跟他去。喔!非常好,也承蒙他攝受,兩個人關在一個地方,人家借給我們的一個地方,我們去修行。
然後他也告訴我,這個禪堂裡的規矩,早晨起來嘛怎麼樣,這個掛,臨濟掛鐘板怎麼掛,曹洞怎麼掛,然後等等。然後到禪堂裡邊一副,怎麼板,那個香板應該打幾下,怎麼弄幾下,我聽了好有勁,啊!這個規矩美不可言。然後到時候跑上去坐,坐在那個地方一坐。結果一坐,嘿!絕沒有三分鐘,一看他,在那兒打瞌睡。我那時候因為多少轉過幾個圈子,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怎麼坐,所以坐得滿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地坐,因為我要學他嘛!所以有的時候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麼來的,不對啊,怎麼一回事情啊?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座下來以後,他就在那裡,弄到後來乾脆口水也直流,就在那兒睡著了。起來了以後,他也覺得:「啊!這一支坐得很好。」
吃飯的時候就隨便談,他大概也聽出苗頭不對,他就跟我說:「嗯,早晨剛起來有一點昏沈。」我想沒錯,那個時候我的心裡面,當然雖已經動搖了,但是不會太……太怎麼說,我也說不上來了。吃飯的時候就跟我說:「欸,有一點昏沈。」我想沒錯、沒錯,吃過飯應該好一點。結果吃過飯,唉,如此這般,還是老樣子。下座了以後,他說:「吃過飯後容易昏沈。」沒錯,沒錯!結果,那一座完了以後下來,然後呢洗洗臉或者什麼等等,我想這一座應該好一點吧。嘿!結果一樣。一天六支香,沒有一支香例外的,就這樣。結果就這麼睡了兩天,回去啦!我心裡面就懷疑,就這個樣嗎?
那個時候我已經看過、看過了,可惜的就是沒有人真正地講,所以這個重點還不大知道,還不大知道。一直到後來我自己,那時候我前面,唉呀!我真是不曉得吃過了多少苦頭啊!我前前後後看這個論,從頭到尾看過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時候一竅不通,但是看了很歡喜。那個離開現在已經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記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雖然不歡喜,我還是咬緊牙關看到底;以後不斷地看,啊!看一點歡喜一點,但是重點都看不見。以後後來我自己一個人跑得去用功,用了一點味道,再翻—哎呀!那個時候才了解原來這樣。他這個上面告訴我們什麼,你一旦這個惡習慣養成功了,改不過來了。他自己不曉得欸!不曉得。他雖然曉得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雖然沒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麼經驗幾十年,但是我們在座的,前面的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說你念佛你提得起來嗎?到那個時候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再不然它就是昏沈,你依舊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呀,養成了這個惡習慣是「極難醫改」啊!你要怎麼辦呢?
【故應時短,次數增多。】
不要時多,這個地方是一個大學問!他真正叫我們上座的時候,後來我遇見了善知識,他告訴我們這樣—四、五分鐘。他前面那個道理已經講過了,現在我們根本道理都沒聽懂,沒聽懂試都沒用。告訴你了以後,當年,一定是這樣的,告訴你在這個地方,然後你試了以後,這個時候關係重要了!所以我們現在聽過了以後,聽過了就算了,沒有用。聽過了以後,你不斷地去想他說的是什麼,然後呢,用!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開始很難捉摸,到那個時候多多少少有一點影子了。他會盤問你什麼狀態,你要告訴他。真正想學的不要他問,你自然去問他,說那個時候坐了以後是這個狀態,他覺得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告訴你。然後呢,你那時候安住在上面沒動,讓你試幾分鐘。到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欸,「掉」怎麼跑的,「沈」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告訴你五分鐘,有了五分鐘,然後呢你回去,十五分鐘。到了那時候,他下面等到你慢慢地行了,慢慢地增加。那麼,這個括弧裡面有一段話,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這個文字先不解釋,我把那個內容說一下,你們自己一看那個文字就懂了。說你假定得到了正確的指導以後,你上去坐的時侯,這個行相就很清楚,哦,你曉得做些什麼。然後呢因為行相很清楚,做對了你會很歡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你去跟他學,他做對了你覺得很歡喜,對不對?然後呢,開始摸的時候,唉呀,你摸來摸去,就是摸不到這個竅門,到後來你摸到了,哎呀!心裡好歡喜呀!那個時候你就歡喜地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念佛,平常你就是胡思亂想,到那個時候一下這個佛號提起了,哎呀,你覺得歡喜呀!如果修過行的人,認真過的,都有這個經驗。或者你拜佛,平常的時候胡思亂想,到那時候你拜你那個心裡非常寧靜,哎呀,覺得那個時候,或者有一種不知不覺的感恩心,或者不知不覺的歡喜心。乃至於有的時候拜的時候,不知不覺得這個會痛哭流涕,雖然痛哭心裡卻是歡喜的,樣樣東西都是這樣。
結果,我們碰到這種情況之下,哎呀,那好了,繼續下去。他不是!等到你發現了這個歡喜,你會覺得:「哎呀,這下對了!這下要修了。」這個叫「欲修心」。欸,妙咧!我們碰到這種歡喜的情況繼續下去,他告訴我們怎麼?停下來。那我們想想看,這個碰對了為什麼會停下來?大善知識的大善巧,真美!你碰對了叫你停下來,停下來是什麼狀態啊?你下來了以後你心裡想:「這麼好啊!」你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容或我們沒有這個經驗,我告訴你,今天跑到廚房裡面去,那最好的東西讓你嚐一下,也許你以前沒有嚐過,他勸你,你不想去吃,最後你想不妨去嚐,然後你跑到廚房裡面一嚐—這麼美!告訴你停下來,對不起,明天再來吃!你回去了一天到晚想:唉,等到明天,實在等不到,最好今天中午就吃!我想我們有這個心情吧!就這麼善巧,就這麼好法,欸,它就是這樣!這也是我親身的經驗。我曾經跟你們說過,二十幾年我這個念佛的經驗,欸,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不來了。嗯?昨天晚上怎麼這麼好,今天晚上為什麼不來呀?怎麼找也找不到。
以後經過若干年以後,我這個了解以後,那時候我在另外一個地方,也是一個人在那兒閉,然後那時候,以前每次得到了好處就不行了,啊,原來毛病在這裡啊!那時我也這樣坐,坐了沒幾分鐘,欸,境界現起,啊,非常好!我就忽然一個念頭想到:哎呀,善知識告訴我馬上下來。我就那時候下了絕大的決心欸!把那腿硬是拿掉,然後下來了。下來了以後我就發覺了:真美啊!雖然下來了,我一想:哎,這個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我要趕快回去再坐第二座!不管做什麼事情它那個心就拉著你,那時我感覺得到。以後的確這樣,你只要做得好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停下來的話,它就會拉著你。
現在我們是不是啊?不是。我們不要說在那兒摸不到,就是你摸到了,也是苦苦地在那兒硬撐撐下去,撐了很長。撐了很長,結果什麼啊?味道嘛是沒有,哎呀,坐得嘛腳又痛、腰嘛又酸,所以結果啊,下一次還沒有看見座位啊,發嘔!叫你去,心裡想說:唉,最好慢一點!所以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你了解了這個,就巴急不得,不能,要早去。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的話,最好希望拖得晚一點,所以才我們會拖拖拉拉的。假定說你對這上早晚殿嚐到了味道的話,叫你到七點鐘去,你一定六點五十五分早就去了,先坐起來,他不坐我要坐。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這黑板上面告訴,特別寫,拿現在的話:讓那個修行做你的朋友,不要讓修行做你的冤家。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讓修行做我們的冤家,真是好可惜!他下面怎麼辦呢?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碍減少,疲倦惛沉等亦當消滅。】
你第一個要摸對,摸對了以後,要得到稍固。什麼叫作「稍固」?我要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瞎貓碰見瞎老鼠,會碰得到的哦!一下來了,這個不算。這一天碰見了,明天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不是,現在碰對了明天還來。但是不穩的,有的時候滿好,有的時候一提就提起來了,有的時候提了半天才來,那時候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啊,你一上去,一提馬上就來,就這樣,這個穩了。固不固?不固。什麼是固呢?就是你不但一提就起來,外面的境界引動你,引動不了你,那是固了。這樣呀!然後呢你延長那個時間,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延長的時候,不是熬腿。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練不倒單,唉,我實在代他可惜,但是也無從勸起,沒有辦法的。在座的諸位也許已經有人信得過我這個話,因為前面已經學了這個教授相當多,如果說你們自己不管聽也好,自己看下去,把那個奢摩他、毘缽舍那看完了,我不叫你這樣做,你也都不可能,你會很清楚、很明白的。什麼是生起,然後什麼是穩固,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非常清楚。走進去每個地方都有次第,那個時候延長,對了!
然後呢,下面是大原則,「於一切中」,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太急,急不可以,緩—太慢也不可以,這是加行的過失。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障碍減少」,這個障碍當中最主要的是掉舉,然後昏沈、疲倦等等,統統消滅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坐,啊!自然而然很好,自然而然很好。所以聽到這裡為止,我想大家可以信得過我,得定不難哪,實在不難啊!你只要得到完整的教授,儘管我已經說過我周圍有那些人,你們也信得過,但是這個畢竟是信人家的,你只要肯照著這個完整的內容去做,我們每一位很容易都可以得到。今天就到這裡。
上面我們講到修行,所謂的修行是什麼,然後呢完了以後應該如何。今天講「未修中間如何行者」。正修的時候,就算照著他的規矩來做,只有四座。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正修的時候,一個早晚課加起來還不到兩個鐘頭,然後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除掉兩個小時之外,二十二小時都在造惡業。你這個兩小時的善業,能抵得上二十二小時的惡業嗎?這是為什麼我們弄了半天了,不行!他現在告訴我們:欸,沒有正修的時候,這個中間怎麼辦。如果說你能夠把這個概念把握住的話,好了,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
所以平常我們講正助雙修,正助雙修,好像這個「助」只是意思意思,只是意思意思。錯了,錯了!要曉得:這個助修跟正修是一樣的重要,在很多情況之下,這個「助」比「正」更重要!譬如說我們講前行,前行好像不是正行,好像是基礎,實際上呢沒有前面的基礎啊,你整個的正行根本沒有用。平常我們常常做各式各樣的比喻,你燒飯,你前面那個菜沒有洗乾淨,請問你煮了能吃嗎?你這個房子的基礎沒打好,你造上去能住嗎?基礎沒有造好的,你住在裡邊,輕輕地一陣颱風來,把你壓死了。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這個經上太多說這種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