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廣論內容】

親近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應觀察做令師歡喜的事情,斷除令師不歡喜的事。

令師歡喜的方法有三種:

-以財物供養。(累積福德資糧)

-以身語承事。(耐勞,調伏煩惱淨除罪障)

-依教修行;於教授遵行無違。(學習快速)
—應遵照師長所教實行,若不善(惡)應該委婉善巧地推辭。

—親近依止善知識目的是為了獲得法,而不是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好處,這是內心腐爛之相。

—親近師長學習時的距離要遠近適中且長期修習,學法才能有成就.

 

【讚頌】@聽聞

–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聽到法語是如此震撼及驚訝,一定要努力專心學習,堅持到最後,千萬不要放棄,突破關鍵點才能正確使用。

 

【意樂提策】

1、全廣Ⅱ#69

[03′49″]…..其實學習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習慣從學習的角度去獲得對生命非常有益的智慧,和很多很多的學問,甚至人品也是要學習的,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個我做得不足、他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我們在廣論班裡可以廣泛地去看一看,就學習的觀點去向人家學習,其實這個人生是非常非常富足的,因為你會向你路過的這些人,看看他們現在為什麼能做得好呢?就是過去生非常努力地修行,所以這輩子他顯現為比自己超勝,那就去學習呀! [04′29″]

一旦抱著學習的心態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會關注於我內心的善業的成長,或者智慧的成長,或者說慈悲的成長。一旦關注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從人我是非的那個牢籠裡慢慢地脫出來,很多事情都會去考慮:哎!這件事我成長了沒?我令他人成長了沒?如果發現成長了,我們身心受點苦惱啊,這個過程還是必然的。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在意我所受的苦,我苦了多久?我卡住多久?而對方說什麼了?又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就對這些,給它一個定義——這是我成長的一課,所以最後就會得到歡喜和感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學習。為什麼想學習?因為生命的種種不滿,都跟自己對於境界的顛倒安立、對自心的模糊沒有去觀察、對教理沒有做深入地探討是有直接關係的。一旦我們想法去學習的時候,在一切境界中、在跟人相對的時候都要去學習,使我們的這顆心處在一個非常警覺的、非常活潑的一種狀態,然後我們會發現每天都好多收穫,每天都看別人怎麼那麼多優點呢?看自己也會看到優點,也會看到缺點,但由於我愛執的原因,通常都會看到很多優點,缺點看不到。或者說有的人太執著自己的缺點,而弄得自己完全沒有力氣反擊這個缺點。這都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從學習的觀點、從學習的角度出發,認真地完成每一天的修行。 [06′07″]

所以師父在整本的《廣論》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二六時中的行持之中,為我們示現了一個勤奮學習的好的榜樣。這點我也是深深地感恩師父,在我的生命中,還有在很多很多廣論學員的生命中,給我們上了如此如此深刻的一課、一課又一課。 [06′32″]

 

2、上研討班、承擔法人事業、義工…,造成家人、朋友不諒解、煩惱,請大家要多練習思惟觀察。
–真如老師說:「希望大家把所學的一切,用來淨化心續、用來增長自己的信心,不要去增長名聞利養或者人我是非,因為這不是我坐在這裡講的目的。所以還是那句話,就是回家多說好話、多微笑、多幹活、多讚美你的家人,因為他們的付出成就了你學法的因緣,所以要多多感恩家人和朋友。

 

【聽帶/研討1】@23組消文整理收攝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科判表五 乙一、丙一、丁三、戊二),

Ø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Ø身語承事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

Ø引用《馬嗚菩薩》造《尊重五十頌》「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Ø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Ø《彌勒菩薩》所造《莊嚴經論》「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三門)

Ø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依教奉行真正歡喜)

«初者(供獻財物)

Ø引用《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又云﹕「此Ø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公案:母親送兒子留學;小孩玩玩具)

Ø善知識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Ø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公案:小沙彌與老師父)

Ø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Ø善知識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公案:馬爾巴尊者上首弟子求法與老山羊;那馬爾巴尊者換金求法)

«第二者(身語承事) 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Ø身承事: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

Ø語承事: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三者(如教修行)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Ø《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Ø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Ø毘奈耶經(戒)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Ø《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公案:師父指使鴦掘摩羅殺人)

Ø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Ø《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公案:畫師被罵,弟子不平)

Ø《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Ø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

Ø阿難陀侍奉承事大師(3個條件):謂若1.不持大師不著之衣(好的不要) ,2.不食大師之餘食(好的不要),3.許一切時至大師前(為法就要),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Ø (我們的壞想法)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Ø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修習時間要恆長

(公案:敦巴尊者、大瑜伽師、阿蘭若師;善財童子)

 

†Q 1: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在行持的方法上該如何做呢?

師父開示: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Q 2:上面這個原文開示「此復若就學者方面… 你們去參參看,為什麼?」這個公案和上面Q1那段廣論有關係嗎 ? 為什麼 ?

¶師父說: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他告訴我們:「這樣做啊,嘿,這是修學佛法的人最佳、最殊勝集聚資糧,所以應該如此,所以應該如此啊!」所以剛才說那個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沙彌跟著那個老師父在那個廟裡面,那小沙彌盡心盡力地供養這個師父。那個師父有的時候跟他很輕鬆地說:「這是為你好。」他總歸這樣,你怎麼供,總是覺得為你好。這小沙彌聽了:「師父、我這麼盡心盡力供養師父,他總覺得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結果他就馬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欸!那個老和尚:「這一下子為我好!」你們去參參看,為什麼?

師父開示: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這個是學者,反過來對老師呢?你儘管盡量地供養他,可是老師可不貪你這個,老師完全「不顧利養」。下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

【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他真正足以給我們作善知識的人,他重視的什麼啊?修行!他對於你供養他的財物,身語這種承事,他「全無顧著」,根本一看都不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他心理上是這個,他之所以接受你是為什麼,為了成全你。所以你們好好地看《阿底峽尊者傳》,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那個弟子把什麼東西都供養他了,欸,結果他那個老師無動於衷。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

†Q3 : 對善知識不是要依教奉行嗎 ? 廣論宗大師說「毘奈耶經於此說云…」這一段的說法有問題嗎 ? 為什麼 ?

師父開示: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戒上面這樣說,經上面也這樣說,

【《寶雲》亦云:】《寶雲經》上面也說: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所以對於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去做,那個時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別說如理非理。好在這個地方次第很清楚,我們已經依照著次第來,曉得自己要「具相」,具相的話有「具慧」,你能辨別得出來。否則的話,你糊里糊塗,反正老師教的,你都聽著他做,那害了!那個佛世的時候,鴦掘摩羅就是這個公案。他跟著他老師,他老師告訴他怎麼做,他聽著他,就殺了這麼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不僅僅是說後來密教,佛世的時候小乘都是這個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說老師告訴我們不合理的不做的話,除了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也告訴我們,也明白告訴我們,老師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這個話很重要哦!

師父說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但是絕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說這個老師說的不合理,你就對著自己的老師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況你毀謗他,何況你批評他,這個是萬萬不可以!你啊,前面說過的,他乃至於跟你說一四句偈,你要這樣盡心盡力地,盡壽以這樣長的劫數去供養,你都沒辦法報他的恩,現在你還要去毀謗他,怎麼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證這個《事師五十頌》當中說:

【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說:「不行。」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要很善巧地、婉轉地說,很婉轉地說:「師父呀,我實在不行!我請你多多原諒,我做不到呀!」他說不定會罵你,罵了就這樣讓他罵了。實際上,你罵了能夠歡歡喜喜忍受,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德智慧,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很歡喜,所以像前面那個畫師跟他的師父兩個人一樣,欸,跑得去他那個善知識把他痛罵一頓,然後他那個弟子覺得,他那個師公怎麼老罵我。畫師說:「你還覺得他罵你呀!我是像得到那個本尊親自的加持一樣。」欸,就這樣!

 

【聽帶/研討2】

Q.跟著善知識學習,現在下手處,我們可以好好如何練習?
師父說:「我是建議各位同學,在你身上、周圍、看你周圍的人,你怎麼曉得坐在旁邊的這個,你平常覺得他不行的那個人,他不是佛菩薩化身?你有這個慧眼能看得見他嗎?看不見。進一步來說,你是不是願意跑來學佛的?願意!既然你願意學佛的,你願意不願照著佛這樣去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現在理論上知道了,那怎麼辦呢?我們不斷去練習。並不是我們說今天講完了,我馬上去看隔壁的人「他也是佛!」「他也是佛!」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了解了以後,我們去試「對啊!我是個凡夫,我是透過我的染污識,我的確看不見」,那從這個上面我們自己反觀自己的話,我們對旁邊的人,以前的看法跟現在的看法,就開始有機會轉變了,然後呢在這上面我們漸漸的加深,這個是很實在的一個辦法。如果我們對於周圍的人能漸次改善的話,那其他的人,我們就比較容易了。」

 

【善行分享】

1、25組-園尹:隨喜老婆詩勻,雖然還算新婚,但現在詩勻會早起煮早餐及下班回家煮晚餐吃。園尹都會吃光光,飯後會善後及處理廚餘。
2、21組-立華:德芳這禮拜感冒傳染給他,夫妻一起生病可以感同身受。

3、黃背心-凱文:自己媽媽生病回家,自己比以前較長打電話關懷母親。 /  隨喜自己太太照顧小孩、上課、做菜,想到新婚時太太做菜很好吃。

4、黃背心-百樂:分享如俊法師-如對聖顏的開示,自己很受用。

 

桌牌: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沿用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