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廣論進度:P195L9 如何修學之理者 ~ P197L2 其福勝前俱胝倍。
音檔:[85A] 16:28 ~ [86A] 19:01
手抄稿第十一冊:P151L1~ P187L9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7389
[主題:黑白分明,不進則退 ]
[桌牌:戒是一切德依處]
【內容摘要】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己二、彼生起之量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一、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二、三學自性
            三、略宣說學戒之理
【廣論內容】
三、略宣說學戒之理
A、思惟守護尸羅勝利、毀戒過患
B、如何修學之理
(一) 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思四犯因:煩惱四種對治法-如果這四點能夠拿掉的話,學戒一定沒問題。
  1. 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無知(對法義不了解)→對治:要如理正確地聽聞,不單聽到文字,而且要知道文字所要表達的內涵。
  2.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放逸(隨著忘念而沒有正知,又無慚無愧)→對治: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著任何一個境,都能夠把正知正念提起來。
  3. 不敬對治者: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不敬(對三寶不敬等)→對治:「大師」是佛,「師所制立」的是法,這裡特別指戒,「同梵行所」是僧、善友,對這些應該恭敬。
  4.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煩惱熾盛→對治:師父說要修道之初要修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可以對治我們非常強盛粗猛的煩惱(貪瞋癡慢疑)。
(二) 即便是輕微的佛制學處,亦不違越放鬆­: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宗大師在這結勸我們要如理如法修學以上四種對治法,莫放縱而轉。並引了《分別阿笈摩》所說,告訴我們,如果對大師由於大悲心而給的教戒起違犯心,哪怕輕微的一點點,都會獲得苦的增上,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醫缽龍】的公案:過去迦葉佛時,有位比丘前往他處應供。途中他的法衣被樹枝掛住,因為輕視墮罪,他以瞋心折斷樹枝。這位比丘死後轉生為龍王,頭上長有大翳缽樹,樹根深深地紮在龍頭上,風動樹搖,血膿流注,感受各種難忍的痛苦。
(三)、若以罪業染污,須立即懺悔
  •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 先引《梵問經》所說,教誡修行者應勵力學戒,常持戒行,隨毘奈耶而轉。
  • 再引《成就真實尸羅經》所說,教誡修行者應捨命護戒之重要,於尸羅當捨命而善守護。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身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 接著宗大師再教誡行修者說,落髮出家空無所義,為什麼空無所義呢?引了《三摩地王經》內容來證成「若不能爾,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
(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
  • 這段原文在告訴我們,壞戒不能解脫生死城。並引《三摩地王經》譬喻闡述毀戒不能脫離生死輪迴。
(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
  • 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聽帶與研討】

討論:生活中有那些好習慣,後來不見了?或那些是你以前沒有的習慣,但是你養成後,你一直維持住的好習慣?
~莉娟:我覺得運動,以前沒有運動的習慣,受另一伴影響,他每天都會運動,我就跟著固定一週上兩次到三次,而且是上重訓,現在連瑜珈也有上。然後拜懺也是儘量能每天拜,也隨喜自己的小兒子可以跟著一起拜懺,發現拜懺身體好很多,剛開始會覺得累,但拜了以後,精神十足,而且會發現晚上很好睡。
~義兵:我記得小時候對老師非常尊敬,都會提前到教室幫老師做事情,好像到高中時,可能被老師修理過,就沒有這樣。現在想起來,這習慣又回來了,對最近課程可能是尊敬,心裡有回來,原因是什麼?就覺得要對佛法僧三寶尊敬,就一直在串想,就會越來越恭敬。
~委辰:這二十幾年來,我上班都會早到,從我一開始上班到現在一直是這樣,包括老二上光武畢業後,不用載人,我這時候好像養成習慣,我還是這樣。我上班習慣是沒有變,如果壞習慣,我就養成了墮性,一些事情完成度,以前會提早完成,現在明天要,今天還在趕工,相對這樣的問題,比較沒有辨法去發揮,這不知是不是工作的墮性。
師父說:明朝末年離開我們現在四百多年,所謂憨山大師、紫柏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兩位禪宗的大師,兩位淨土的大師,那真了不起。紫柏大師,當年人對他尊重,不敢稱他,稱他為「尊者」。哇,那尊重到絕點!他已經大徹大悟了。他的習慣,平常吃飯之前一定先要禮佛,那麼禮完了佛以後然後吃飯。嘿嘿!那一天哪,他不曉得有點什麼事情,好像來了個信徒朋友,他談得滿起勁,吃飯了,忘記掉了!哪,你看,以這麼一個大徹大悟,已經成為一代大師,他居然還會忘記啊!可是他忘記了,作法跟我們不一樣喔!我們忘記了,「唉呀,今天怎麼忘記了!」我們最多這樣已經好了,說不一定還說:「唉呀,這個事,算了、算了,這麼麻煩!」後來也就不要拜了,那是更糟糕。
~麗明:祖師他吃飯忘記禮佛,我們的方式就跟師父講的一樣,我今天忘記了,下一次我一定會記得,想一下,通常我們養成習慣的時候,你出錯的時候,你的做法大概是怎麼樣?
師父說: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話,「欸!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真如油入麵!好好地痛切……。」然後呢,自己就趴到佛面前,叫他的侍者:「來!好好地打!」先跟那個侍者說:「今天有一個人犯了規了,你要代我去罰他。」那個侍者說:「欸,對呀!」那個師父告訴他罰,那師父命令他嘛就罰。結果帶他到大殿,結果他自己把衣服褪下來,躺在地下:「打!」欸,一看,打的老師,「欸,這怎麼可以呀!」然後呢,不打又不行,就輕輕拿著個板。「不行,一定要打!」打了還不行,「還再打!」然後這個侍者實在沒辦法了,就最後,他說:「打得兩股盡黑!」換句話說,打得屁股上面那個血,統統打紫打黑,這樣啊!那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他後來說了一句話:「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如油入麵哪!」你把那個油擺在麵裡,拿得出來吧?一點拿不出來,你不把它好好地這樣去的話,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哎呀!當時我看了好感動啊!
~麗明:這是紫柏大師的公案,他有一個好習慣,有一次他忘記了,我們通常忘了就忘,他不是,他忘記了之後,他就跟他的弟子講,今天有人犯了錯,你要代我去罰他,就叫侍者到大殿,侍者到大殿,他自己就脫衣服,要侍者打他,為什麼祖師那麼堅持做這件事情?祖師說了一句話:「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如油入麵哪!」師父聽了之後,他好感動,為什麼?

 

討論:你聽完這問話後,你有何體會?我們在煩惱裡有四個對治煩惱的方法,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熾盛,我們聽完這段後,分享一下,你的感覺跟剛剛分享你一些習慣的時候的感覺,這些在我們剛講思四因當中,有那些的對治,大家分享一下
~義兵:分享我放逸的事情,我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性,大師吃飯這件事是自己發現,我的放逸都是同修發現,而且是重覆犯,譬如襪子沒有翻面,如果照大師這樣的話,我是不是應該也要被打,讓自己痛好幾個月,我相信,我就不會忘記我為什麼被打,但其實很害怕,聽完這公案後,是不是要用這方式來克制,故佷敬佩這位大師,為自己小小的事情,正對治自己,但對如油入麵,不太了解意思?
~靜怡:如油入麵是說,你的習氣一但沾染之後,就像油麵分不開,你要把那個習氣脫除,就像你剛剛還在算出錯幾次,表示這個東西還在你身上,意思是你要把油跟麵分離的時候,等於你今天習氣生下來就帶著,你要把他去除,他不是說很難嗎?
~麗明:所有的壞習慣,第一件事你要先觀察它,就像祖師,第一件事情要先觀察到,才會有後面那件事,所以義兵你要感謝你有個好善友,幫你觀察到;那麼祖師為什麼會這麼堅持做這件事情呢?
師父說: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正修的時候的前行,第一個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資糧未集的話,雖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來。為什麼不起來?沒講理由。現在我們懂得了,原來我們煩惱的現行很重,宿生的這個等流習性很重。所以現在我第一個認得它,認得它、對治它,對治它─這不是在修行嗎?所以儘管現在是不相應,可是你認得它不相應,然後你深生慚愧,說:「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這個就在修行了,這個本身就是隨順正見了。然後這個因,步步只要走的話,自然而然你每天一直在賺錢,賺什麼?法財之錢,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就是這個嘛!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喔!說它容易,所以容易極了,絕對容易!你有了這個概念,然後呢你去做什麼事情,啊!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教你說念書固然好,拜佛固然好,做事也好;然後有人罵你,罵你也好。對!幹什麼?「欸,淨除我的罪障啊!成就我的忍辱啊!」這不是行了嗎! 所以這個第一個重要的概念,什麼呢?就是那個時候,這個正知見。
~麗明:我們通常在對治煩惱時,我們的習性如油入麵,宿生的等流習性很重,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要做到認得它,可是我們的習性,通常是這次我沒做到沒關係,下次我一定做到的那種心。這邊師父說,我們概念應該要改一下,我們要認得它,對治它要修改我們的行為,雖然我們現在不相應,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第一個概念,就是你知道說,你沒有辨法做到這件事情,要升起慚愧心,升起之後要告訴自己,「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對。因為佛法裡沒有所謂灰色地帶,不是黑就是白,你今天不是往善就是往惡這個概念。所以祖師大德他們做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重視,因為他希望每一念往正確方向,所以每一念頭他都很重視。

 

【喻:醫羅缽羅龍王】

~喻是在說:龍王在樹下修行,策勵自己說:「即使樹葉打到額頭,也要忍受。」
醫羅缽羅龍王
講說者:學長 男主角:義兵(龍王)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天醫羅缽龍王化成轉輪聖王來拜見佛陀,佛陀一見面就對他說:「你這個愚癡的人,在迦葉佛時受了戒,卻不能嚴守淨戒,才會得到下劣的長壽龍身,今日為何又起詐心?趕快回復原形!」
龍王回答說:「世尊!由於我結怨太多,如果回復龍身,恐怕有些眾生會來尋仇。」
佛陀便命令金剛薩埵守護龍王,到別處回復了原形。原來龍王的身體長了七個頭,身長大約是兩百隻驛馬排列起來那麼長,每個頭上各生了一棵很大的醫羅樹,風吹樹搖,立刻流出很多膿血,不僅弄髒身體,而且臭穢難聞,無數的蠅、蛆等各種蟲,遍布全身,不分晝夜吸食這些膿血。
龍王再以龍身來拜見佛陀,頂禮之後說:「希望世尊為我授記,何時可以捨棄龍身。」
佛陀說:「等將來人壽八萬歲,彌勒佛出世,他將為你授記捨棄龍身。」
龍王一聽,悲切地痛哭,七個龍頭上的眼睛不停地流出淚水,成為十四條波濤洶湧的河流。佛陀勸龍王不能再哭,以免造成災害,增加罪業。龍王才停止哭泣,向佛陀頂禮之後,隱身而去。
在場大眾向佛陀請教龍王的前因,
佛陀說:「從前迦葉佛的時候,這個龍王出家修行,善於護衛三藏,修習定功,常在醫羅樹下經行,策勵自己:『即使樹葉打到額頭,也要忍受。』有一次,因為習定覺得疲倦,起來經行,醫羅樹的葉子跟以往一樣,又打到額頭。由於實在太痛了,於是生起瞋恚,用雙手折斷樹枝、扯下樹葉,丟在地上,忿忿不平地破口大罵:『迦葉佛啊!我對這些無情物犯了何種過失?為何它要讓我在修行中受到這種痛苦?』猛毒的瞋心一起,使他不分青紅皂白地破了戒,命終之後墮為龍身。」
(出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師父說:說我們現世,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你會逃得掉。但是對佛法這個制的戒,這個因果的道理,你違反了以後啊,那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就像那個醫羅缽羅龍王那個公案。 醫羅缽羅龍王是什麼一個人呢?他好像是迦葉佛時代的時候,這個哪一個佛我不能肯定,總是過去七佛當中的一佛。這我的印象是迦葉佛,因為這個公案看得太久了。他是個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在這個禪觀經行─不像我們現在,喔唷!高樓大廈樣樣現成哦─他就在那個尸陀林裡面,坐在那個樹底下。那種樹也沒有人去修飾,那個樹葉那垂下來,那經行的時候那個樹枝老碰到他頭,「嗯!這東西很討厭哪!」後來想:「欸,這個不對!這個佛制那個戒律說這東西啊,不能折那個東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嘛是對,那個佛制那個戒是沒有意思啊!」他就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嗯!」心裡:「怎麼這個,這個又不能碰它,佛制那個戒幹什麼?」就這麼一個念頭。他是個很認真的修行人了,就這麼一個念就墮落了。墮落了以後,然後呢,幸好他那個正見增上,以後後來又到了釋迦世尊乃至於,一直墮龍。牠那個龍的頭上啊,有一個醫羅缽羅樹,這個樹是臭得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蟲,專門那個龍的鱗當中,那個小蟲鑽進去,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唉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脫,就是對這個起了這麼一念不恭敬。
~學長:師父說:龍王呢?牠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解脫,就是起了這一個念不恭敬。因為到了佛世的時候,佛也沒有辦法授記,要等到彌勒佛出世以後,彌勒佛才會幫牠授記,讓牠解脫這樣的一個龍王的身體。只是當時伽葉佛所制定的佛制,牠只是起一念不恭敬心,龍王覺得這有什麼好,因為牠對到那個境以後,比較沒有恭敬心,就感生得這樣龍身。大家想一下,龍王所做的這些事情,比對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於佛法,重視的程度有多少?
討論:看完這個公案,佛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多少比重,有沒有例子,可以分享?
~靜怡:這個公案要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不恭敬,就犯戒,但我一直無法理解,我看完了,哇!我信了佛,只要有一點念頭,我犯了戒,你就罸我八萬年,那沒信佛,要怎麼辦呢?
~義兵:昨天我同修也一直問我這個問題,我不學還好,但是學了,犯了戒,那我不要學了。我自己也有很多小失誤,因為我有參與這公案,比較可以了解,應該要倒過來看,我們現在是從後面看結果,其實龍王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者,他在跟伽葉佛學的時候,也能遵從佛的誡律,只是當他有一天不小心昏沈,被樹葉打到,讓他起了煩惱,口出惡言。只是因為這一個小小念頭,造成萬年都要承受的果報。說實在,我不知道什麼是我們要守的誡律,龍王是修行人知道,我實際上不知道要守什麼誡律。但八關齋戒給我一個概念是那天我要守那些誡律,那一天,從那個時間點到結束,我在寺廟裡,有如得法師一直跟我們提醒,我一直參加活動,我心中一直跟著動轉,所以我沒有機會犯戒。可是回到世間的生活,如果我們還有持戒的話,我可能走出這個門,我就犯戒了,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這學習過程中,第一件事情不在於是學戒學,而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戒,我應該遵守什麼東西。
~學長:大家還記得,前面科判嗎?"以何等身滅除生死”。為什麼會重視去講,出家身,我記得月光共學,如俊法師有特別講,廣論裡面也有講,就是你出家身持戒所做的事情的功德,比在家身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功德,其實是差很多的,我記得如俊法師說,如果他拜懺拜了一拜,可能比我們在家人拜一輩子的功德還多,那到底為什麼要持戒呢?因為持戒有很大好處。如果做不好怎麼辦?做不好可能就要墮落,那就要用善法把它做好,所以我覺得戒非常的殊勝,為什麼說我們學廣論沒有說,一進團體就說要開始持戒,因為還沒有準備好,就像剛剛義兵說的,我們要聽聞開始學,一直學到記得之後,可能才有機會去修在家五戒,因為持戒一定有他的好處,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學制,一直學上去。
~宏仁:為什麼犯一個小戒,就要遭受這樣懲罰,在我的理解裡,戒沒有所謂大戒和小戒,它就是一個百分之百,犯戒就是犯戒,這個時候,你一旦開了一個小門,不管是小門或大門,這個是在告訴你說,你一旦犯戒,就是犯了,持戒就是非黑即白,告訴你說以為惡小就去做它,因為一旦開了這小門,接下來沒注意,因為你對這小小戒都不介意,那你怎麼會對更大的事情在意呢?這麼小的戒都持不了,那就是犯戒呀!
~靜怡:我覺得戒學這件事,當然它一定很難持,就像宏仁講的,戒這件事情,它不容有一點一絲的出錯,要小心任何一個念頭,尤其在你最不小心的時候。在我的立場,我看完,我就覺得能讓我學習到,如果每次都要生氣,就要養成一種習慣,先看你要不要生氣,反正你就先做這件事情觀察。
~雪惠:如俊法師說我們要真心拜懺,我們要真心懺悔,如果我們起了壞念頭的話,就是念頭已經起了嘛!這是一個補救方法。
~學長:現實生活很多是這樣,我們可能學廣論學很多道理,可是真正對境時,就是沒有辦法。我講最近一個例子,我在家裡拜懺,最後不是要迴向,通常我眼睛會閉起來,當我眼睛張開時,突然看到我女兒站在我眼前,就駡下去,你幹什麼,嚇人,她說要看我有沒有流汗。我覺得我在拜懺在淨罪集資造善業,可是眼睛張開我就發瞋心,那個時候我就想說我怎麼會這樣子。還好我們有學廣論,至少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哪裡做錯,就像靜怡剛剛說的,我知道了以後,下次儘量,不要馬上反應出來,大家可能會覺得龍王持的這個戒,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又沒有持戒,可是如果我們用無限生命來看,我們今天接觸了廣論,之後有一生,一定會跟著師父出家,然後一起持戒,總有一天會再回來,我們現在所造串習的業,就是之後大家持戒的時候,到底可不可持的好,這是關鍵,所以才想說有些如理如法的事情,我們都要很小心的對待它,就像今天主題[黑白分明,不進則退]是我們現在所串習的這個業,可能就是我們之後持戒,當下持好持壞造成我們增上,對應的一個戒,就像黑白分明,沒有所謂的中間,不是墮落就是增上,所以大家聽了這樣以後,會不會對[黑白分明,不進則退],記在心裡。
~麗明:大家可以觀察一件事情,我們都爭著在某一個點,為什麼他只是那一念頭,他做這麼多的好事,可是那一念為什麼這麼嚴重,只是不小心一個閃失,就這麼嚴重?大家觀察一下心裡,我們還蠻常常這樣,我沒關係啦!一個念頭沒關係,我們通常串習的是就不小心,一個閃失而以,有這麼嚴重嗎?大家想一下唷!

 

★讚頌:夢蓮花 曲:真如

晨曦的光束 照臨潔白的露珠
輕柔的漣漪 泛動靜潭上的倒影
濛濛的霧 散開的那一刻
停下浪子的腳步
雪白蓮花 映在眼簾的那一刻
回到夢裡的歸宿
紅櫻落 綠萍飄 清風拂 水光耀
佇立我的雙足 凝住我的雙目
寄託著美麗的願望
懷抱著離塵的高操
傳送香潔的氣息 囑咐悠遠的諦理
你是我心中的白蓮 心中的白蓮花
永恆的追尋 永不凋零
寄託著美麗的願望
懷抱著離塵的高操
傳送香潔的氣息 囑咐悠遠的諦理
你是我心中的白蓮 心中的白蓮花
永恆的追尋 永不凋零
永恆的追尋 永不凋零

 

★善行小點滴

~志強:今天早上在拜懺時遇到一個境,剛好拜到一半,拜下去就趴在地上,突然發現我頭前面不遠處有一隻小強,如果照以往習性呢?馬上打下去。我覺得這幾年的學習,心有在轉,當下心生一個念頭請你趕快離開,起身後,瞬間發現自己碰到的那個境,那個念頭,我就覺得,哇!我有進步,當下就覺得滿隨喜自己的。
~莉娟:簡單環保概念,在公司每次辦活動就有便當可以吃,每次都留下一堆筷子,櫃子就有上百雙,我就問同事,這些筷子要如何處理,他就說丟垃圾桶,我就一直記在心裡,後來有一次跟同事聊天時,他就說筷子超好用,他媽媽在種菜,需要買筷子,不然這些筷子我拿回去,我想想也對呀!既然,需要,也就不用特別買,而且也不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之後只要我辦活動,甚至便當有塑膠袋,我都會把收好,拿回家再次利用。
~麗鳳:黃金果,我認識它其實也才一個禮拜,我同事家種的,據說它是台灣引進的水果,現在很不普遍,它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據說有婦人超愛買膠原蛋白吃,他就每天跟媽媽兩人一人一顆,每天這樣吃。因為這水果,大家都不認識,當我同事招團時,因為大家都不認識,就不會想要訂,我就替他宣傳一下,分享結果變成很大的團。

 

★行政事項

  1. 淨智營第一期:
正行時間:第一梯次 07/26(五) ~ 07/28(日) 第三梯次 11/08(五) ~ 11/10(日)
上課地點:教育園區

 

★Homework 2019.07/20上課進度

 廣論進度:P197L3 又若念云 ~ P199L10 生善心否。
 音檔:[86A] 19:01 ~ [87A] 19:21
 手抄稿第十冊:P187L10~ P225LL1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7394
《廣論》:19 組 P198L8 如是戒淨 ~ P199L10 生善心否。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若於法品,與上相違。《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
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厭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擧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又傳說大覺{口窩}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1.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2. 請到我們心靈的家網站逛逛,看照片,看總結。
<網站 http://www.mylamri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