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321L3第四正修此時應如何行~P323L2故此不說

手抄稿:第十七冊P247LL1 ~ 第十八冊P12L1

【廣論原文】

◎ 第四正修此時應如何行。隨發何精進,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及六波羅蜜多。精進施者,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餘如前說。
◎ 第五此等攝義。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為諸行依而勤修習,則於精進為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於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又於所得菩提及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妙手問經》說:「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故當勤學。若不學者,不能增長種性堪能,恆為眾多惡行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① 靜慮的自性,② 修彼方便,③ 靜慮差別,④ 正修彼時應如何行,⑤ 此等攝義。今初
◎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 第二修彼方便。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 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諸行依而正修習,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若不爾者。恆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四正修此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辦呢?
【隨發何精進,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及六波羅蜜多。】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不管你做任何事情,這個大乘佛法的特質哦!注意哦,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不管你做任何一個小小的事情,行為的時候固然是如此,就是哪怕你在這個心理的話,也一定要跟這個六種殊勝相應,要跟這個六波羅蜜相應。他先解釋,所謂
【精進施者,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餘如前說。】
那個六波羅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那麼你自己安住、自己精進,而又想辦法使得別人也是這樣,那就是把這個精進布施給他嘛!如是這般一一都是前面。關於這個雖然這裡不講,但是諸位的概念當中一定要清楚哦!這六個殊勝是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第一個什麼?啊?對,沒錯,一定要記住!他行這個法門的所依,可是根本在哪裡?菩提心。記住!然後呢行持的時候如何。所以哪怕你做最小小的一點的事情,你始終這個目的把握準,這是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我們修學佛法這是第一個重要!
所以啊大家,我們在這裡特別注意的,不要從事相上面看,「喔唷,看見人家做得這麼好,我也要這麼好。」你錯了!不管他人家做得好不好,我心裡的這個東西擺在那裡,我要這樣去做;這個是你在自己內心上面就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時處。人家好,你不是說:「哎呀!我也要這麼比他。」人家好,我在讚歎他,我就隨喜他,這個就對了;人家不好,如果是該做的,人家再不好,我要去做。就是這個你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固定的知見,絕不可以動搖!不要說別的,我們世間上常常說:「欸,這個人不錯,他做事情有原則。」表示什麼?他不是跟著別人隨風飄動的。
其實不要說是這個佛法耶,世間也是一樣,有很多人哪,現在我們常常看喏,我們這裡好說一個話─一窩蜂。喔唷,看見這個好,大家也跟著來。對不起,跟著來啊你多半都吃虧,因為你並不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成功,你只是從行相上面去看。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也走上這一條路,那不是很可憐嗎?所以說這個六種殊勝一定要把握得住,然後行持的時候啊,每一度它有這個六度當中在這個裡頭。最後:
【◎ 第五此等攝義。】
那麼,然後呢總括起來再說一遍。
【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為諸行依而勤修習,則於精進為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
這我們任何一個行為,那個行為啊時時刻刻記住、記住:就是剛才六種殊勝當中第一個,這是發了菩提心這個根因上面,才有身口的行為,所以這個菩提心是諸行所依。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修什麼?精進,勤勤懇懇。「精」是精純、專精,一點都不夾雜!在質上面是一點都不夾雜,在量上面是一點都不馬虎,這個才是精,前面這個「精」,精純、精一、專精。幹什麼?向前菩提道上推進,這意思。那麼然後呢以這個心,是目的是為什麼啊?為了使一切有情都安立在佛地上面,所以我行精進,也使一切有情也要這樣走。因為你要真正成佛,這個是必不可少的,而努力「策發」,然後呢「修學」,使得這個精進增長,這是這樣。
【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
那麼然後呢策發了以後,次一步說,我們現在精進修持的內涵、修持的方法是什麼?以大地菩薩的行為是我們願境哦!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哦!所以在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是凡夫啊!」欸,沒錯,你是凡夫,所以這個地方告訴你,正因為你是凡夫啊,所以你要努力啊!以大地菩薩的境界做為你的目標啊!你還沒做就先說:「哎喲!這個是菩薩的做法呀,我是個凡夫啊!」你因地當中已經一刀兩斷,把你已經什麼?把它看成功:「唉!我原來就是像《法華》上面那個除糞人。」這個是我們最大損失、最大損失!明明我們是佛子,可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個念起來說:「哎喲,我是個凡夫啊!我這一天忙是忙一日除糞之價。」你完全錯了!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要怎麼辦?欸,我就是佛子!所以我現在的行持的行為就是什麼啊?就是佛子的行為,這個佛子的行為就是菩薩行。這個才是!所以你因地當中第一念正確了,將來才有圓滿的果。
所以昨天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為了提醒大家,再說一遍。下面這個話不要讓我來提醒,要我們自己每一個人自己提醒─「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這個《華嚴》上面特別說明的。你發這個大菩提心,跟究竟圓滿這個大菩提心兩樣東西,就它那個內涵、特質、心理來說沒有差別,無二無別!但是這兩樣東西啊,如是二心叫初心難哦!真正難的是剛開始第一個哦!也因為它難,所以它真正重要的也在這裡哦!然後呢,在《華嚴》上面,善財童子示現的是修證的時候的境界,所以他叫十信滿心;換句話說,他那個淨信心哪,已經跟佛的菩提心的特質是無二無別,只是還沒有圓滿。所以這個初因最重要,有了這個因,然後你繼續不斷地把它圓滿、圓滿、圓滿,到最後成佛。你有這個因,這個果是一定有的;如果是你沒有這個因的話,你怎麼忙也沒有用。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如是二心是初心難」。
但是退一步─我們不要說退,再返回頭來,再找那個根由,那個根由在哪裡呀?欸,修的根據是什麼?思相應慧。思相應慧要看思,要想所以思的話,一定要先聞相應慧。聞相應慧從哪裡來?多聞。多聞從哪裡?從善知識。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要想生起有力最深的正念,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善友共住而多聞等因,就是從這個善知識、多聞開始。當我們聽見了以後,心裡面就說:「對啊!現在就這個樣,我要做的!正因為是我是凡夫,所以我一定學這個!」那個時候你當下的一念下去,因就對了!你如果只有這麼一念,將來就有一念成佛的因。但是呢,你要真的感果的話,單單一念不夠,第二念你又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對不起,那又跟著它散了。所以你假定說那個心心念念,把這個念頭不斷地一直增長、增長,因為你的因都是集這個嘛,自然而然將來感的果非如此不可啊!修行沒別的,就是這個呀!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一定會這樣說:「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必須要這樣做!」絕對不是「哎呀,我是凡夫啊,那個是菩薩境界啊!」就把自己先排拒掉。明明我們是長者唯一的兒子,長者是誰啊?佛嘛!可是我們偏偏要去忙啊,忙那個打掃廁所,然後呢弄了半天,一個大餅,喔唷,吃飽了,安安心心。唉,真是可憐是莫甚於此!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最可憐、可惜的地方─愚癡。然後自己還覺得:哎呀,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我一再地說,拜佛絕對好,念佛絕對好,弘法利生絕對好,你根本因有沒有把握住?根本因沒有把握住的話,對不起,唉,好可惜!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大地精進願境」,嗯,我要這樣做!這個就是我們聞思相應的時候。等到你到後來它變成什麼呢?佛!這是我的願所在,然後呢在因地當中下這個相應的因,只要這因圓,欸,果滿那自然有嘛!所以說妙法蓮華是因在果中,是因即是果,這千真萬確!
【於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
那麼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啊,欸,不是教你像菩薩一樣地這樣做,而是要學菩薩作為我們的願;然後呢根據這個願,隨我們自己的力量去做,所以叫「隨力勤學」。然後這個隨力勤學,有種種前面那些道理,特別告訴我們哪,我們真正做的時候,要想學什麼?要想學這個人。換句話說,欸,那個龜兔賽跑當中啊,不要學那個兔子,「叭叭叭叭」一口氣衝了個半天,哎呀,然後停在那裡。這個兔子倒是不是說,那個故事不是說,牠衝在那裡衝累了,不是。我們不是說不顧一切地莽撞這樣來,要如理如法地了解。這個道理在一開頭的時候,還在道前基礎當中的時候已經特別……大家還記得吧?如果忘記掉,回過頭去趕快仔細看一看,在修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一定要對我們所修的內容,這個質正、量足、次第無誤,然後安排好了,自己相應的下足之處、程序,一步一步上來。
那麼特別呢,對於這個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精進,妨害我們精進的這一種毛病,所以要把它對治,要把它對治。你能對治了,策發精進;能策發精進了,下面其他東西都來了。所以說這資糧善中啊最殊勝、最第一,而且只有依靠這個才能夠真正圓滿。繼續下去。
【又於所得菩提及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
那麼最後又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我們的要求的,所謂什麼?大菩提果。所以他開始的依的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什麼?使一切有情的苦統統淨除,樂是統統給他。為了要這樣做,要積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對於這一件事情啊,先要披這個精進之甲,披精進之甲。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面,我在黑板上寫的這個,第一個叫「披甲精進」,就是心理建設,心理建設。有了這個下面才是加行,那麼加行的時候,真正行的時候啊,叫「無下」、「無退」,乃至於「無足」,這個概念特別重要、特別重要!我還希望啊,這個六波羅蜜講完了以後,要總括起來,關於這一點要特別地還要說一說。不過特別說一說,看看這次有沒有時間啊,看看有沒有時間。
【《妙手問經》說:「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故當勤學。】
經上面這樣,你乃至於稍微啟發一點這種意樂,就能夠積集廣大的資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大家還記得吧?在下士的時候,這個業感緣起到最後告訴我們的「八因三緣」。這個三緣當中啊,第一個心清淨,第二個加行清淨,當你心清淨、加行清淨了,其實等於田清淨。你樣樣東西都清淨了,哪有不能集無邊資糧的?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所以你那個心裡邊能夠產生這樣地大的,跟法界相應的這種精進力量的話,乃至於發一念,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經常要提醒自己:噢,像學那個小沙彌一樣。你看看,這個羅漢他這麼了不起的聖人,那個小沙彌就一個念頭:「噢,我要成佛!」喔唷,這個羅漢的聖者了不起,馬上把那個小沙彌請到前面,很清楚、很明白。那個小沙彌在那兒磕上一千個頭,說不定這個羅漢理都不理他;他在那兒念上一萬聲佛,說不定那個羅漢告訴他:「你錯了。」但是那個小沙彌腦筋一念,這麼一個轉過來的話,喔唷,這個羅漢馬上,嘩!很恭敬地把他這個包袱統統拿下來:「來、來、來,我來拿,我來拿,你請在前頭。」然後跟在後面恭恭敬敬。為什麼?說明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真正的智者,他了解這個事情的是非、輕重,根本在哪裡。所以說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哪,我絕對不是說,我們單單學那個沙彌就發一個念頭。不是哦!說我們要分別得清楚是非、輕重何在,然後呢在這個上面勤勤懇懇地努力。你一定要先要如理,然後呢根據這個如理,再如量;所以質要對,然後呢量要足,次第要不錯!
【若不學者,】
下面這一句話,啊!我們要勤學,若不學者,
【不能增長種性堪能,恆為眾多惡行染著,】
這是眼前的。假定說我們不學的話,對不起,你不學,這一個特質、這個種性,這個什麼?菩提種性哪,你不增長。前面已經說了,在三慢當中特別說,你不去對治它,你不去努力造,它煩惱不會說:「哎呀!我憐愍你呀,好了,你不行啊,我自己就退啦!」這不可能!功德不會說:「哎呀!看看你可憐哪,我自己去圓滿。」這不可能!沒有例外,絕無例外,你必須自己要如理如理地去修習;要想去如理如理修學,第一個,就是照前面這個次第。所以說如果你不學,沒辦法增長,乃至於啊那個種子都沒有。當然現在在這個地方,既然已經講到六度當中的波羅蜜多當中的精進的話,說菩提心已經有了,有了都不能增長。所以我們現在呢,欸,還沒有,要想辦法把它從沒有變成有,先下那個種,下了個種,然後把它增長。
如果你不能這樣做的話,我們忙些什麼啊?這個才是真正兩方面我們比較的。你不忙這個好的,對不起,一直為「眾多惡行染著」啊,這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呀!這個惡行不是說你今天跑得去殺人放火這叫惡行欸,你坐在這地方,心裡面沒有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你那個時候就是惡行當中,這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不是說你在那兒,哎呀,動人家壞腦筋的時候就是欸!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哪,我們從長夜以來一直在無始無明當中啊!所以你在這地方呢,那一念不跟正念相應的時候,你就在癡相大無明當中啊!那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這裡呀!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的人,不管他是禪、淨、律、密,學禪的人說「暫時不在」,那一念如果一下忘失掉的話,「猶似死人」哪,這樣啊!念佛的人為什麼必定要每一念,一念不能放鬆,為什麼?因為你的一念一放鬆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跟癡、無記,就是在輪迴生死的業,是這麼情況呀!所以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啊!
於現生這個樣,既然現生這樣,那一直種的這個輪迴生死之因,你能感得跳出輪迴的果報嗎?那絕不可能哪!異熟是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等流呢?這種惡習繼續不斷地增長。這一生也就這麼一生,哎呀,輕輕鬆鬆、馬馬虎虎過去。到了下一世啊,還是這個樣,要提啊提不起來,放啊又放不下,就這種味道。所以
【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
將來也是,將來也是。這個習氣養成功了要改,真改不過來,眼前非常簡單的一個小事情,都改不過來,何況這麼一個大事情。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了,前天我們這裡有個同修跟我講一個,啊,我想起來真是覺得這是個善知識。什麼事情呢?就是那個羅漢菜那個事情,我想大家曉得,我是跑到哪裡,把那個羅漢菜帶到哪裡。大家這個羅漢菜不是說,喔唷,這個素菜館裡面,喔,人家說:欸,這個羅漢菜,喔唷,那個羅漢菜要多少錢,要擺多少!唉,完全錯了、錯了!不是。我這個羅漢菜就是這樣的,水呀、鹽哪、油啊、菜呀、蘿蔔啊,什麼「更、更!」放進去,和一點,就這個樣。
唉,結果啊,的的確確,反正真正碰到了,能夠有心來學的,人人歡喜,那麼在台北那個地方也是。就前天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回去了,他就說:哎呀,現在發現這個羅漢菜真美!可是啊,他頭一年是一年什麼啊?他頭一年哪,剛開始的真不習慣,一直經過一年以後啊,慢慢、慢慢地,環境就逼得如此嘛!喏、喏、喏、喏,這東西還不是不讓他吃哦,還是給他吃哦!欸,就是這樣。我為什麼特別說這個事情呢?我希望大家每一個人自己反省反省:我們一個很小的小的習氣,你這個習氣養成功了要想拿掉它,是千難萬難;反過來說,一個好的習氣要想啟發的話,同樣地非常難哪!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如果這一生不努力學的話,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啊,什麼狀態啊?這叫以前的老習慣當中,而且這個習慣是無始以來的習慣!所以你如果說不從這個地方懂得的時候開始精進,還為自己找一點藉口,哎呀,說這個不行、那一個不行,對不起,將來你更沒有機會。因為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因地當中種的什麼因?很簡單嘛,你現在因地上面處處地方保護這個煩惱,說:「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還自己覺得做得很得意,心裡面哪,喔唷,騙得人家,還覺得人家不知道。騙人家,害不了人家,是害了自己啊,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你懂得了,你也不會怕人家來騙,沒關係,他是他騙他自己,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
所以這樣一來,有機會學的時候你都不學,造了惡業以後將來你墮落了,請問你沒有機會,你能學嗎?再說,就算你將來仍有機會,這一生你都上不去,下一世你就上得去嗎?惡習慣養成功了,一天比一天厲害的。像病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都不治療,到後來病到那時候,啊,已經拖得,不曉得拖了幾年,就弄得好嗎?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所以我們懂得了這一點哪,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於微小罪啊要把它看得很重。真正重要的就是─煩惱生起來的時候,立刻說:「哎!對不起,我就不讓你。」絕對要想種種辦法,咬緊牙關站起來,要對治的這個!這個現在說來說去啊,最可憐的還是什麼?無知。哎,我們在那兒用心機,實際上呢正在煩惱當中轉,還自己不知道,這個是世間人最可憐的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從這個地方務必要認識。
【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的確行為是還不一定能夠做到,但是呢心裡邊一定這樣。實際上做任何事情,一定從心理先建設起。譬如我們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不一定是真正地你肯去做,但是覺得:哎喲,這樣做有好處哦!比如說我們吃東西,「這個東西有營養哦!」啊,因為有營養你就吃起來很起勁,就這樣,吃到嘴巴裡不一定好吃耶!那麼現在也是這樣,佛法這東西也是一樣,「這東西真有營養哦!哦,將來有這麼殊勝的好處哦!」你只要去做,做做習慣了就好了嘛,就好了嘛!所以能夠心裡面能夠這樣建設起來啦,
【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
能夠這樣做,欸,下面就妙囉!
【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欸,到下一生,嘿,你不要太努力,也沒有太大的困苦啊,你就很快圓滿。為什麼啊?因為這一生你因地當中,不斷地集、不斷地集、不斷地集,你念念下那個因都是這樣啊!既然你這一生念念下那個因這樣的話,將來感果的時候,如果說你這個業很重的話,將來自然感果的時候,跟現在這個因相應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當然容易。比如說我們眼前來說吧!說我們要想念書,要想作生意,不管做什麼嘛,今天我勤勤懇懇努力,儘管我很窮,可是好好地集。今天集它十塊錢,明天集它十塊錢,後天集它十塊錢,天天這麼集。集、集、集、集,集了一年以後啊,欸,到了年底結帳了,然後呢明年一開頭的時候,哦,那時候我就有很多錢了吧!是嘛!就是這樣。所以你這一生努力這樣去集,而且一直這樣去集的話,到下面來生,感得的異熟、感得的等流,自然而然都跟那個善法相應,你做起來自然就很容易。你個人是如此,而且你住的客觀的環境,自然而然也都是這種善師、善友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要很重視的。
有一次有一個人問我一個問題,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這無常很迅速,很害怕啊,怎麼辦哪?這樣。我覺得這個事情很簡單嘛!因為無常啊,所以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是一無可取,這第一個。第二個,因為無常啊,所以你不能等待,趕快努力。還有因為無常啊─無常說明了很多殊勝的特質,淺的地方,只是看見世間的生滅無常相;深的地方來說,無常本身就說明空無自性,沒有特質的一樣東西。那麼眼前既然這樣,那時間這麼快的快速地過去。還有一點呢,就是既然沒有特質的,怎麼辦?一切法生起都是因緣而生,所以《華嚴》(編者按:疑師口誤似是《法華》)上面說,「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切法本身是什麼?沒有本來如此的,從因緣而起。因為這樣,所以啊你在因地當中,種下去的這個一乘佛因,將來自然感果。
現在你了解了無常,只要你因當中,每一個因種種下去的跟正法相應的,那無常由它無常。正因為無常,所以我念念必然能夠─把這個眼前當下一念如理掌握住了,種下這個正法相應之因。如果它是常的話,你就沒辦法改變它,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遠就是如此嘛!對不對?這個才叫常啊!現在因為是無常,一方面是時間迅速地過去,一方面呢並沒有特質地如此,所以完全看你因地當中,那個時候我就心心念念。你只要心心念念種下去的是正確相應的,你還愁沒有好的果嗎?如果你在這個無常當中,下的是一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求的是發大菩提心,下一生,對不起,那個菩薩的位次生生增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哪!所以佛法裡面說來說去,前面告訴我們的業感緣起,這個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所在。不是不怕,要怕,要懂得善巧地怕,了解它,然後你把握住了特質,現在處處地方說這個。
那麼最後一句話,說這個千千萬萬有一個毛病要改掉它─不要說耳朵裡聽見,嘴巴上面講出來;眼睛裡看見,嘴巴裡面講出來。這個所謂古德告訴我們:「耳鼻之間數寸耳,何以美堂堂七尺之軀。」你聽見了講給別人聽啊,這麼一點點,我現在啊,對這個真正的這個堂堂七尺之軀沒有用場。那聽見了要記在心裡面,了解了特質,身體上面的如理去行持,然後呢你所感得的什麼?哎,報身哪!這個是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如果現生能作固然好,現生不能作,不要怕,怎麼?因果,業感緣起,法爾如是。我們要對於我們現在的狀態感到慶幸,說儘管現在是末法啦,居然我們還能夠聽見這樣圓滿如法的教理啊!然後呢不要停在那裡哦,要步步上進。
所以你們特別記住!前面哪,「闕隨順教」,這是一個修學佛法最嚴重的一個關鍵,隨順於佛法的。很多我們修行的人,哎呀,覺得修行了,結果忙了半天呢,學我,他那個真正的如理的教法沒得到。學了以後呢,最後呢,「得微少善」,碰到了一點點,哎呀,覺得好得不得了,就停在那裡了,不上去了。啊!這個都是很可惜,這個都是很可惜!所以我們只要在這一個上面當中,能夠步步上升的話,絕不停滯的話,是絕對沒問題,絕對沒問題!一生一生增上,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佛,他發的願是什麼?要濟度一切眾生。他悲心的量是什麼?把所有眾生,就看成他最疼愛的獨生子一樣。他的智慧是什麼?了解一切真相,幫助人家怎麼解決一切問題。還有,他修持圓滿了成就的力量,是具足滿兩個願的力量,他有不救我們的道理嗎?不信佛的人不談,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會不救我們?我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不要說佛,說就像世間的一個慈母,然後呢帶一個最可愛的小孩,那個小孩儘管一點無知在地上爬,可是母親看那個小孩看得清清楚楚。她會不會讓那個小孩,把那個毒的東西吃到嘴巴裡,會不會讓那個小孩,由於毒的東西傷害他,會不會啊?當然不會呀!你只要自己說能夠信得過,跟上這個母親,哎,那就對了!所以佛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皈依內外兩支,是外支是大師已成啊!不但是一個佛,有無量無邊的佛啊!而佛之所以成佛啊,無住涅槃,盡未來際,一直安住在他這個大智、大悲、大願、大行當中濟度我們,就像這母親,一天到晚在照顧這個小孩,我們就是這個小孩。所以這個道理一再清楚、一再明白!
但是千萬這地方特別注意呀!不要說:「哎喲,我不行啊!」你這個一個念頭來了以後啊,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同樣剛才說那個比喻,現在那些孩子長大了,他不知道他還滿好;知道了以後啊,他知見多得很。那相當於我們什麼啊?我們在學,結果學錯了,學我,總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這件事情。那麼這個話,在這個比喻當中是什麼呢?就像眼前普通那個家庭當中,那個父母就告訴那個子女怎麼做啊,那個子女就說:「哎呀,那些老人哪,這個他們那個時代,這沒有用啊!這老朽了,這個概念是落伍了!」你不能接受他,對不起,那個父母拿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這個我們用最平舖直白的話,無非提醒我們:喏、喏、喏!問題關鍵在哪裡。
現在我們把這個精進波羅蜜多講完了。再下面呢靜慮波羅蜜多,下面真正是定、慧兩樣東西,這個真正的定慧重要的概念,在最後別學。前面我已經說過了,因為沒有基礎的話,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啊,它也不一定有真實很大的幫助。而眼前呢,我們把那個定、慧兩樣東西的基本的、重要的幾個概念先了解就好啦!現在看一看,分成功五項: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① 靜慮的自性,② 修彼方便,③ 靜慮差別,④ 正修彼時應如何行,⑤ 此等攝義。今初】
這個也像前面一樣的,每一個項目的內涵。現在看第一個,它那個靜慮的自性是什麼?說:
【◎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就是這個。當我們的心哪,安住在我們所緣的境界上頭,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心識,它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就像我們人,一定站在那裡,坐在那裡,這樣,就是同樣的,我們的心一定有所緣的對象。那所緣的對象啊,心裡邊沒有散亂,沒有散亂,而且安住在這個善緣上面。這個心是始終相應的,或者叫「等持」,或者叫作「等至」。為什麼叫等持呢?平等的,保持著這個,達到這個境界不動的。我們的現在的心理狀態不是,非常散亂,一下嘛揚起來的東西,啊,這樣,一下呢低下去的時候這樣。低下去的時候是昏沈、睡眠,揚起來的時候貪、瞋等相,無時無刻不在這個。這定的特性,是上面所說的。
【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
那麼《瑜伽師地論》上面這麼說,說我們修學菩薩的人,對於「菩薩藏」,菩薩藏就是經,我們該學的,先「聞思」。別小看這兩個字哦!這兩個字是一個大學問,要做起來的話,要很長一段時候哦!現在我們動不動先學學定、學定,這個前面的基礎啊,這個聞思兩樣都沒有的話,那個定是絕無可能!然後呢,以這個作為基礎,然後行─妙的、善的、世間跟出世間的「心一境性」,這個定的確是有世間跟出世間不同的。那麼那個時候「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奢摩他就是止,毘缽舍那就是觀,或者呢「雙運道」,或者是止觀雙運,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邊是寧靜不動的,這一個叫作靜慮的自性。
關於這個奢摩他、毘缽舍那及雙運的特質,留到下面就特別地去說明它。不過我這個地方就簡單說一下,所謂那個雙運跟那個止觀的差別,簡單地說一下。現在我們學定的時候,那個心寧靜,定在這裡的話,它就不能觀、不能動;當你心裡面要思惟觀察的話,心裡就不能定,就這樣。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單單一樣不能成就。如果單單安住在那裡不動的話,那個是世間道。得到了所謂初禪、二禪、三禪,乃至於無色定,將來這一身報滿了以後,你就生到那個天上去,多少大劫安住在那裡一動都不動。那然後呢,「毘缽舍那品」,是觀,這是觀察,一定要用我們的思惟的這個觀察,這個,或者世間的是非,或者出世的,如理、非理,就是這樣。
當你觀的時候,那這個心就不能集中起來,因為不能集中起來,所以你的觀的力量也就不夠。現在雙運道呢是這樣的,欸,你定越強,那個觀力越強;反過來,你觀越強,那個定越強。我們說:這兩個有矛盾的,怎麼可能碰在一塊兒來呢?這個就是要如理的教授。它修學有一個次第,預先一定先得止,可是不必深的定,然後呢在這個止上面去練那個觀。當你有了那定了一觀的話,那個心散亂了,散亂了,然後你再把它,欸,放緩,再去止;止了以後呢然後再去觀。不斷地練習,練習到後來的話,當你這個定心跟止相應的時候,觀力也跟著增長;反過來,當你觀的時候,那個止也越來越深入。就因為這樣啊,所以當他得到了這個雙運以後,他要提起來這個觀察的時候,那個定力非常地寧固,非常地堅固。而且因為定心堅固,所以他那個觀力也敏銳,能夠把世間的一切真相,才能夠真正地看透。這個修學出世的這個,不管三乘是必須要的,必須要的,這個詳細的在後面再說。
【《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是資糧,然後呢這是方便,後面真正重要的─智慧資糧,然後呢就是定慧。換句話說三學當中前面屬於戒,現在這個地方是真正的定、慧。
【◎ 第二修彼方便。】
那麼修學的方法是什麼呢?
【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
就是這個呀!什麼的修的方法呢?還是跟前面一樣,說修學這個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學的它的缺陷,這個在後面的專門講止那個時候詳細說。
【◎ 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
如果就那個定的自己的特質來說,世間定跟出世間定。
【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然後呢是另外一種分類,分成功三類,怎麼分法呢?就看它的作用、功效,你為什麼這樣的。那麼這樣的話分成功三個:第一個呢,就是「身心現法樂住」,這個定以後使得你身心,眼前當下安住無邊快樂,這是第一類;第二呢,由於這個境,由於這個止,由於這個定哪,能夠引發種種功德;第三類呢,在這個定當中能夠饒益有情。可以從這樣的分法,當然也可以各式各樣地分,不過呢真正它分總有個它的特質,我們不必就是無義地去分,就不去管它!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
這是現法樂住
【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
啊!這個,這個都在後面那個奢摩他當中講。
【共諸聲聞所有功德。】
這些。
【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就這個三類。
【◎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學呢?說
【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這個第四,跟前面的每一項的第四一樣。
【◎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諸行依而正修習,】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學的靜慮波羅蜜多,有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啊?我們一定要了解,實際上呢不單單是了解,就是發了這個菩提心,由於這個心而隨行,跟著這個心而來的這個行為。所以呀,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作為依據,一切諸行之根本,現在學靜慮也是如此。
【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
所以我現在自己學的是無漏,換句話出世的;同樣呢不但是為了自己求出世,而且要使一切有情啊,也同樣地得到這個無漏相應之定─無漏相應定那出世間的,換句話說是解脫生死、成佛作祖乃至。
【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
那麼把這個概念,這個發的心,然後隨分隨力地能夠發起了、堅固了、增長了。然後呢正式學的時候啊,不是普通一般世間的,而是以大地菩薩所行的種種靜慮,作為我們的願望而去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這《華嚴》哪,我們應該有機會必然要看,看看那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就從德雲比丘第一個,一直到最後開彌勒樓閣,參那些大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告訴他,「欸,我得到什麼的三摩地……」這種三摩地都不是定哦,不是普通定,都是什麼?無漏,而且大乘不共的,而且必定是定慧雙運俱轉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特質。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它,這個是我們現在的願境。所以我們常常說:我是凡夫,所以這個我要目的啊,學這個!如果我是成佛的話,那我要救眾生了,我不是去學了,這個要了解啊!那麼以這個作為的願,因為這樣的願,所以
【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們在因地當中,所以並不是真正能夠做到。所以說,雖然沒有能夠真正圓滿這個靜慮波羅蜜多,但是要想學的時候啊,一定要精進。學定那非精進不可,沒有精進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哎呀,學學定啊!那實在是……。我們普通也只是說,哎,看見他難得啦,有這個心,給他種一個善根,好、好、好、好,教他一下啦!那都是跟小孩子、像幼稚園小孩,來來來、排排坐、吃果果,大家這樣。哎呀,這高高興興,高興完了以後回去了,就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要學定的話,不要說這種殊勝的大乘的定啊,那沒有精進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的!
那麼有了這樣的情況,那個時候「時時精進」啊,隨分隨力地學這個「心一境性諸三摩地」。在座上固然是,下了座何嘗不然,這個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不妨看看眼前的事實,那禪宗的祖師們那是典型的就是這個樣。上座的時候固然,下座的時候,你問他在幹什麼啊?對不起,還在那裡啊,千真萬確的。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那個地方,嗯,就看一個。趙州,有人問他:「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說個「無!」就這樣。當然,當初趙州老人他沒有說這個,一直等到南宋大慧宗杲禪師以後才學這個,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根性慢慢地鈍了,說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那麼後來又轉了一個,說參「念佛是誰?」那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他什麼時候一切時處就擺在那個地方。
啊!古來的人有各式各樣的人,形容這個東西,或者說如喪考妣,像父母死了以後全部的精神啊憂心焚焚。或者是說像欠人萬貫錢財,唉呀,以前的萬貫以現在來說,是欠人家幾億的財產,這樣啊!啊!那個心裡這個債主逼在那個地方。或者像前面那個經上迦旃延那子的因緣,啊!那個劊子手在後頭,你一心一意地是擺在那個地方。吃飯你也不曉得吃些什麼,睡覺也不曉得睡些什麼,拜佛也不曉得拜些什麼。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很多古代的那個禪宗那個大德們,依現在都是如此,欸,他等一下上廁所,跑到廁所出來了以後啊,出來了褲子忘了穿。絕對不是笑話喲!他全部精神擺在那地方,這樣。乃至於吃飯了,拿著個飯碗拿了個半天,他不曉得幹什麼,忘記掉了。精神一直住在、住在這個地方,這樣的啊!這個才是真正啊,真正學定的這個樣子。
你不要看這件事情很難哪,你得到善巧的話,這個事情倒還千真萬確還不難呢!最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啊?就是前面這個方便。所以一直說呀,你學這個東西要聞思為先,一定要如理聽聞,了解了這種;而這個開頭一定是勝利、過患,一定說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多大的好處。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總覺得:哎喲!要放掉這個要這麼難做。他不啊!修學佛法真善巧,就告訴你,你這樣做對你有多少好處。千真萬確,你把這個念頭認識了,然後呢反過來說,你不做有多大的禍害。這種心情提起來了以後啊,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並不難。這個就是什麼啊?我們必然應該了解的次第。那麼現在說,好啦!這個有了以後啊,然後隨力地去學。是
【若不爾者。】
如果不這樣的,
【恆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
你不這樣努力的話,眼前也是在罪染當中,將來呢也很難學這個。
【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
能夠學的話,現在心就少散亂,而且呢修的勢力越來越利,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當來」,更好的將來,就像經上面說的:
【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
將來很容易!所以有很多人的的確確,我們往往看見,欸,這個人一學就會了─不是這一生學會的啊!宿生就有啦!念佛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我一再說:欸,不要說看見,喔唷,他念佛很容易,他宿生早就有過了。假定你看他這樣容易,你也學他的話,我始終覺得這個太沒出息。如果從現生可以看得見的話,我想我一再說,今天再說一遍。嗯,那些念佛一下就得到了,我覺得學他們好沒出息;而這個人─六祖,我也覺得好沒出息。我只有學一個人,學釋迦世尊!然後呢跑到尼連禪河邊上面,前面那個六年苦行我覺得也毫無意思;我一定學最後那一晚,坐在那個河邊上面,抬起頭來看月亮,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啊!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這個因果的關係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了解了:啊!他是他的,我現在看看我什麼。你要了解這個,還什麼?喏,這樣前面的照這個次第正確,這個佛法的特質在這裡。所以說:
【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那麼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容易圓滿。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呀,在後面別學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說,這個地方就暫時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