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4L01 下至唯從- P35L13 而誦自名

音檔: [18B] 14’55” – [19B] 17’32”

手抄第三冊:P66L01-P97L09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對於這個善知識,我們要修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信賴這個善知識,信賴這個善知識。前面是把這個信善知識的基本的幾個道理說過了。首先說明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這個成就與否,完全看善知識。而現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對大善知識的信心,大善知識的信心。那麼不但前面詳細告訴我們,乃至於說,喏,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恩,法恩,我們啊,尚且應該這樣慎重,何況我們所依止的師長呢?
下至什麼樣?只聽一個偈子,一聽一個偈子。一個偈子所謂四句,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這個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來說。而這個講這個四句偈的這個人哪,就算他自己做 (p67) 不到乃至於犯戒等等,這個是一個比,對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對比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我們要親近的善知識,一切都靠善知識—修習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行持、驗證的以後情況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識。這個我們先不談。就算他只跟你講一個偈子,這麼簡單,一個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於自己本身並沒有行持,就在這種情況,你都應該對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過失,就等於像佛一樣,策勵我們這樣去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會想:「哎呀,這個好像很難,好像很難!」實際上我們心理上一定會感覺得到:「這個,嗯……他自己也沒有行持,他隨便講講我也會啊!這有什麼稀奇呢?」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恭敬他呢?這個裡面問題就在這地方。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得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淨除、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很清楚。而淨治煩惱的都是要靠佛法,哪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說佛法,就拿世間來說,我們立刻可以得到一 (p68) 個最正確的答案。請問:我們今天能夠生長得這麼大,如果沒有父母的無比的慈愛的撫養,我們可能有今天嗎?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乃至於高等的畜生,牠小的時候,都要牠的父母把牠帶大的。只有下賤的畜生,那個不要父母的。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他為什麼墮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從壞的地方去看。
那麼你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增長的完全是惡業。人家對你有這麼大的恩,你只看見壞的那一面,好了,這個法,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事情法爾如是。那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就自己受苦。所以現在這個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兒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你是個凡夫,你不是聖人。」那這種人不是顛倒到下地獄!現在這個人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訴你,你要求法身慧命,正應該從這個時候努力淨化自己,你怎麼能不感激他?這個道理很簡單。假定你責備他,你以佛法來責備他,你第一個自己就已經錯到,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如果懂得一點佛法的話,你只有感激他,絕不可能責備他。如果說你不了解,那你 (p69) 責備他,你根本談不到佛法,那是世間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來責備他。這不道理很簡單嗎?
這是理論如此,然後我們看實際呢?對,我們學佛,佛怎麼樣?在因地當中,不但是對他的善知識,用種種方法地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個羅剎跑到去跟他講,只是講一四句偈,可是那個羅剎的條件很苛刻:「欸!這個佛法這個東西很珍貴喲,你這麼馬馬虎虎求不可以啊!」要怎麼辦呀?用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有一個,說:「要你身上面哪,點一千盞燈。」身上怎麼點呢?身上挖了一個洞,把那油啊,刺在那個肉裡邊,然後呢,拿那個燈芯插在裡面點燈。要我們哪,點一個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緊牙關痛得個要命,就這樣。比較強一點的,點了三根,不痛已經算滿好了。實際上呢,這個點那個、燃那個香啊,已經把那個香燒得燒熟了,對吧?那個生的香叫我們點的時候實在受不了。他現在挖了一個洞,把那油灌注在裡面,要一千個。佛沒有說:「你這個羅剎,你自己是個大壞蛋,你還來教我!」佛不但是沒有,而且無比地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這裡,這樣他自己徹底圓滿解決,他也幫忙我們徹底圓滿解決。
現在我想自己,每一個人哪,不妨自己問一下:我幹什麼?學佛,喏,典型的例子。前面理論這麼清楚,這個例子擺在這裡這麼明白,所以你是要學佛呀,還是走相反的路 (p70) 子?這個概念清楚。所以我們目前始終抱持這個原則:正知見是第一。那麼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先把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經上面說,假定你正確地了解,如理地聽聞,了解了依止善知識的真正的好處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呀?「不善損減」,壞的事情慢慢、慢慢地減少。這個壞的事情是指我們無明、煩惱,或者是說「惑」,就是說對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見減少,以及我們的惡業、染業減少。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要曉得,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下得到快樂的果報。佛法的因果跟世間的概念不一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你要因地當中做對了,自然有好的果報。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說有吃、有喝、有樂、有玩,不是的。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見。然後進一步我們的行持,跟那個正知見相應的淨業,善淨之業,有了這個,一定將來 (p71) 得到圓滿的果報。所以整個來說,就這一點「不善損減」。
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那個親教師—親教師通常我們叫作和尚,和尚,這個是真正地他能夠啟發我們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說這個得戒和尚,得戒和尚,一個廟裡的住持稱他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這叫親教師。不管這個親教師是或者多聞,他了解得非常廣博,或者了解得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認識很深,或者是沒有乃至於,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把他看成大師。大師—佛,這地方的大師是佛。就像我們對佛怎麼樣地,一心地信賴他,然後恭敬他,一心地好樂,一心地,沒有任何一點點雜染地愛樂恭敬,那麼我們對我們的親教師也應該這樣,同時對軌範師,也一樣地承事恭敬。軌範師就是我們阿闍黎,這個阿闍黎通常一般說起來有五種,比如說我們出家的時候,出家的時候,一個是親教師,一個是阿闍黎。
沙彌剃度的時候要兩個,如法的是要兩個。然後呢受戒了,受戒的時候是羯磨、教授,這樣,所以一個是授戒的,一個是教授;還有呢,授經的阿闍黎,所以古代他要傳經很慎重;還有一個依止阿闍黎,一般說有五種。真正出家,在自己沒有正式認識通達之前的話,一定不能離開,一定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喏!不管這個親教師也好,阿闍黎也好,我們就把他當作佛一樣,這樣地來恭敬、承事他。你能夠對自己的親教師,以及依止的阿闍黎這樣的話,那麼不管這個阿闍黎的情況如何,你卻是在增長法身慧命,增長法身慧命。
這個世間哪,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它所有的好事當中,孝第一。然後呢,平常我們流通得最廣的,像什麼《感應篇》,什麼《陰騭文》啦,這我們中國千百 (p76) 年來很盛行的這種。找了很多這種印證典型的故事,說某某地方一個孝子,得到天的保佑等等,實際上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間最好的回報。現在我們要增長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從哪來的?師長,所以這個師長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對世間的父母,這養你這個生身,這是一世,你對他的傷害以及對他恭敬報恩,就產生這麼大的善、惡的效果。現在這個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對他做任何一點善、惡,所產生的這個善、惡之果報,不得了地嚴重,不得了地嚴重啊!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這個老師多差,我們就會當佛這麼看待。所以我們不能做的,還是我們自己愚癡。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憑什麼恭敬他?」他說起來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實際上這是最可憐、最愚癡的人!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點的話,是不管他怎麼了不起,乃至於起不了,一點都不行,我還是對他無限地恭敬。你能夠這樣地恭敬的話,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他分不去!這個道理前面一再說明。所以我們為什麼平常的時候要多思惟、觀察,就是這個道理。你不斷地腦筋裡把這種正知正見擺在腦筋裡觀察,這個正知見正在現行,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正知見相應的事情,這個業就派上用場了,換句話說,你就造了善淨之業。反過來,你心裡面不在這樣想,你就想啊,在煩惱上面轉:「哼!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我還 (p77) 不是比他強。」你真的這樣想的話,那一碰到那個事情,你一定隨順這個惡法而去,結果我們披了這件衣服,而行持是這樣的話,只有一條路—墮落,只有一條路,墮落!
所以我現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們以這種眼光看人,因為我以前一直犯了這個毛病,啊!總覺得走遍天下,沒有一個人當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說正眼看他一眼。現在想想、看看自己完全錯、完全錯,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一直現在為了這個事情痛悔!這個習慣好難改!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說明。我們能夠尊重別人,這個結果還是我自己好,因為你好了,你回過頭來還要還人家,那個就是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把這兩件事情徹底圓滿做成功的時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況受過法恩的人,乃至於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的師長。這個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訴我,還有這樣的好處喔!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障礙未除,資糧未聚。所以煩惱未除要除掉它,那麼除掉了以後,我們得到的叫斷德,斷德;資糧未聚我們要想集聚,那個就是,換句話說智德跟恩德。現在呢,妙極了!你能夠承事恭敬你的師長的話,以這個因緣,這個「菩提資糧」不圓滿的是「悉能圓滿」。這個本論的這個文字,它很多地方一點都不含 (p78) 糊,所以「圓滿」的話,不是說你得到一點點,從這個上面,乃至於可以得到圓滿的資糧。這個不是本論哦,是本論引那個經哦,換句話說,這個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的,在密教裡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在顯教裡邊大家不大強調這一點。實際上這一本經是我們顯教的大乘經,是我們三藏—《寶雲經》,你們去看。
密教裡邊它說「即身成佛」,這個即身成佛,平常的時候跟我們的禪宗當中見性成佛不一樣。「見性成佛」是見到佛性,那個是見道的情況,見道就是當你初地見道的時候,那個佛性跟佛圓滿的時候,佛性徹底相同,無二無別,質完全一樣,是量是有差別的。而密教裡所謂即身成佛的話,這個就高了,高很多、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自、他都圓滿,實際上他密教裡所成的佛是自圓滿。譬如說《法華》上面說:釋迦世尊無量劫不曉得多少以前,就已經成了佛了。那個時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圓滿,換句話他自己的二障已經斷盡掉了,可是度人很多功德,的的確確那個時候不一定是為圓滿。從此以後他一直不斷地在生死當中,佛永不涅槃,永遠度生死。當那些人的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又示現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後再來,又示現再成佛,就是這樣。
那麼這個密教裡邊,它為什麼這麼容易呢?就是從那個承事善知識上面,這個經上面 (p79) 就很明白地給我們說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傳》上面這一段公案,它就說明這個。這一種情況在密教裡邊說得比較詳細,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這個好處之大是不得了,要我自己去做的話,唉呀,不曉得多辛苦啊!要捨多少頭目腦髓等等。當然這個不是那麼簡單,不要就是我們聽見三兩句話以為內涵就在這裡了。你真正把本論完全學完了,進一步,如果自己覺得力量夠,那個時候再向上談到密,那個時候才真正圓滿了解這幾句話。不過眼前我們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依止這個善知識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寶雲經》以外,《華嚴經》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經典上面,都有這種類似的說明。可是因為平常我們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所以這裡特別說。然後煩惱沒有斷除的「悉能斷除」,能夠完完全全地斷除。啊,這個好處之好是不得了地好啊!所以
【如是思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上面這一個你能夠了解了以後,那好!哎呀,我們「歡喜」得不得了!當你心裡歡喜得不得了,你情不自禁地「踴躍」—手舞足蹈,是這樣啊!情不自禁地無比地歡喜,真實地歡喜。我們現在所以不得歡喜的話,就是內心當中都是煩惱,跟法不相應。因為跟煩惱相應,所以一點的……本來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壞事,害了,所以我們都隨順不善之法!他現在了解了這個以後,隨順這個善法,不善法是不隨順;現在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隨順 (p80) 不善法,我們都是隨順那個不善法。而這個不善法究實說來是什麼啊?就是我們的知見,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還覺得很對咧,「欸!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憑什麼要恭敬他?」唉,阿彌陀佛,我要學佛啊!不恭敬他恭敬誰啊?人人都要恭敬,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也順便提一下。說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它就有這樣的好處,它不是說強迫你,讓你做一個很難做到的一個理論,哎呀,這個很艱深的一個事情要你去做,不是的!把要你做的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訴你說:「你這樣做你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又有什麼壞處。」當你道理即了解了,又了解這樣做了以後的好處,不這樣做的壞處以後,自然而然,教你做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然後你去做的時候呢,它層次又很分明,不是一口氣教你做最難的,教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後,你真的是體會到:「啊,一點都沒有錯,原來千真萬確!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確的,現在得到了這個正知見,原來有這樣的好處啊!」你是越做是越歡喜。
那時候心裡產生一個什麼現象?喏,自然而然對你以前錯誤的這個見解,或者不認識的這種狀態改善了。那個時候你就覺得:「哎呀,真顛倒啊!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樣對、那 (p81) 樣對,原來是我的見惑、思惑在無明當中啊!」第一個你對自己的信賴可以慢慢地淨除、減少,而這個我是生死的根本哪!平常的時候無緣無故教它拿去,絕對拿不掉的,可是是現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時候去拿時的話,逼著你是痛苦的,欸,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話,你很辛苦當中,但是你覺得這個裡邊有甜頭,是越吃越甜哪!這樣。在這種狀態,障礙漸漸減少,然後你的能力是漸漸增高,這樣的呀!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覺當中,你跟佛法就相應了。
所以如果得不到這個,什麼現象呢?平常我們總是說一個很高的理論,講起來大家都知道的:「哎喲,佛!」什麼叫佛?「自利利他,然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嘛!」嘿!兩句話說完了。等到做的時候,總是:「哎呀,阿彌陀佛!我是凡夫,教我怎麼做得到呀?」一點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樣,推得遠遠地。所以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始終在原地踏步,一動不動。原地踏步還算是好的,他還是肯去踏喲!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念佛:「哎喲!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我怎麼怎麼……打坐可以打一個不倒單。」嗯!煩惱是一點都沒有動。
現在這裡不是,現在這裡不是,還很清楚、很明白地告訴你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許你並沒有不倒單,乃至於佛都沒有拜一拜,但是你心裡面清楚明白了,到那個時候你發 (p82) 自至誠恭敬地,啊,對這個佛的無比地敬仰,無比地讚歎!如果你看見佛像,你跑得去啊那個一拜,這個力量不得了地大,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曉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裡就歡喜呀!然後你住在這個僧團當中,你處處地方感覺得僧團之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在給你機會淨除你的煩惱,增長你的功德,從哪裡開始?就這個地方—正知見。所以目前我們真正重要的,要摸到這個東西,下面繼續看:又引經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又引一個經,說現在這個菩薩,修學菩薩的人要求「聖教」、要「求讀誦」—讀誦就是先要懂得怎麼唸,然後就這個道理。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從哪一個人那一方面聽到的,不管他告訴你的是什麼內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總括起來,這些無非都是積聚菩薩的「正道資糧」。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跟這個法相應的,少到「一四句偈」—通常所以說一四句偈,它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一個偈子當中,它就能夠包含一個完整的內容,他只要是聽到一個完整的內容的話,那就對了嘛!那就是讓你積聚菩提資糧。
(p83) 所以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說一定要四句,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這個情形。譬如說:我們中國祖師,隨便普通的話,三句也好、兩句也好,但是他的確有一個真實的內涵,使你能夠開竅,把你引導上去,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有的時候乃至於話都不講,拿起個棒大喝,把你大喝一聲,一棒打下來,欸,你開了個竅了,就對了嘛!最主要的是指這個而言。那麼在這種情況,「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要恭敬、尊重,要什麼?如法,這是唯一的報答的方法,唯一的報答。你能夠如法地去恭敬尊重,妙了,卻是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
所以現在處處地方我總是要特別提醒,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目標曉得佛,佛要徹底去掉這「我」,但是我們學佛的時候,不是說把文字上面的「無我」兩個字盤著個口頭。把那個無我盤著口頭,你心裡害怕得要命,唉,這個我這麼大,叫你拿掉這個我,痛苦不堪!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目標放正了,然後處處地方還是為你著想。嗨!你如果得到了正知見的話,你會發現真正為你著想,這樣做最好,於是你越做越起勁。等到你越做越起勁的話,那個我相對地漸漸在減輕當中,然後你跟法相應的能力漸漸增長當中,到那個時候拿掉這個我,輕而易舉!所以說正確的教授,都有這個特質在裡頭。所以我們平常的講、聽等等,如果說結結緣,哪一個都非常好、非常讚歎,如果從這個裡邊深入的 (p84) 話,這個是抉擇的標準。那麼下面再看,說: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說,看那個阿闍黎給你多少開示,假定說以那麼多開示,你就把……譬如說跟我們講一段話,那麼你就要一劫,假定講兩段話或者這個時限來看,假定跟你講這麼一點東西的話,你就要拿這麼長的劫數,幹什麼?去供養、承事他。而這供養承事要什麼?「無諂心」、「一切種」。這個無諂心就是心裡面,的的確確不是委委屈屈的;而這個「諂」的真正是,表面上面做得恭恭敬敬,心裡面不曉得打什麼鬼主意,這個就是諂。不!你就從心底正直地覺得,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養,這是心理上面。行為上面呢,「一切種」,在任何情況之下,各式各樣的事情去供養他。你這樣供養、恭敬還不圓滿,為什麼?跟這個法還不相應,還不足以還報這個阿闍黎對你的真正的好處,何況你非法!現在我們不要說非法的就恭敬哪,現在我們恭敬根本談不到,我們卻是如法地去毀謗,如法地去損害我們的師長,是這樣啊!那個真是絕大的錯誤。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自己覺得:「哎呀,不理想啊!」 (p85) 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惡因,感得現在的惡果。
可是我們很幸運哪!儘管哪,儘管比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不如,可是我們在末法當中還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這是千真萬確,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還要自慶、自幸,努力啊!趁現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條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且能夠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授。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有很多聽儘管聽得高明,做也總歸覺得做不到呀!」現在這個地方,好在什麼地方呢?欸,這個道理聽起來是頭頭是道,然後做起來的話呢,卻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踏上去!然後呢,還有這麼多事實的證明,經這麼說,祖師這麼講,祖師的行持擺在那裡,每一個地方給你一個千穩百當的證據、理路以及走法。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要感到無比地慶幸,然後努力去走!
這個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什麼心理上的認識,心理上準備,以及修持這個內心上頭的狀態—心相。怎麼樣把以前錯誤的改正過來,怎麼樣把錯誤的習氣消除掉,怎麼樣把正確的認識增長它,使它從現行不斷地增長。第二段當中說修信,
【◎ 第三隨念恩者。】
(p86) 他除了上面說對善知識要修那個信心以外,下面還告訴我們念他的恩。它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話,你自然而然對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來了。所以世間事情為什麼講那個孝的時候,孝當然有種種的好處,他有兩種方式來策勵我們:一種呢,就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有這麼多的好處,哎呀!你想到這麼多的好處啊,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會對他一心地無比地愛、戴、敬仰,這是一種。還一種呢,把世間因果告訴你,說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對你有這麼多的好處,總歸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鉤牽!但是這個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鉤牽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見的,現在這個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靈上面的欲鉤牽。佛法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對不對?那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聽,很清楚、很明白,啊,原來這樣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我們不要隨便看那欲鉤牽這個字,它還有這麼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恩,念他的恩。
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 (p87) 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我已經做得太多了—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是一種念恩的方法—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個地方賺的法財。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我們都想它不懂:「這個佛是個圓滿,那這個師長他是一個凡夫乃至於,怎麼會供養那個師長功德比佛還要大呀?」比佛還要大!這個要說一下。假定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你拿凡夫的心情去供養的話,那個沒有用。那個當然還是有好處的啦,不會比佛來得大,如果說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把他看成佛,而這是個你的師長,你這樣去供的話,的的確確 (p88) 這個功德比供佛還要大。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的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印證它。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覺醒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p90)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 (p91) 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p92)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他下面說: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憶念。不同的呢?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 (p93) 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給我看了。至於: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的人,學 (p94) 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 (p95) 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 (p96) 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 (p97) 常利了。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