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秋230 週四班   2019.06.13 課程內容與總結

【海報】你有的我不要,我有的你沒有

【桌牌】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

 

讚頌//【度母咒】 曲//真如

嗡 答 瑞 度 答 瑞 度 瑞 娑 哈(共25句)

 

班長: 前兩天讀到法王講的話,很簡單一段話。「我們都認為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快樂,沒有錯,但是同時帶來的副作用與痛苦,權勢也可以帶給我們快樂,但是也帶來困擾,只有一種快樂是真正的,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不會被人奪走,就是在內心建立的寧靜。」

 

複習上週廣論進度:P187L6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P190L2亦當修苦想

 

喻// 【你要這個,我要那個】

 

Q: 有錢商人有什麼,小販不要? 小販有什麼,有錢商人沒有?

游爸: 感想四個字-知足常樂,另外小販可以四年都做善事,可能也不是很窮的人,他認為錢是身外之物,拿東西給別人吃,自己也快樂,也很知足就會快樂。

文志: 所以小販有知足,有錢商人沒有。

彥廷: 看到小販堅持行善,問心無愧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得到真實快樂;而另一位有錢商人會算計,就算賺到很多錢,也不會快樂。
文志: 小販有真正快樂,有錢商人沒有。

碧琳: 發現小販之所以可以有慈悲心,幫助別人,可能是自己有經歷過這樣困苦的經驗,現在就反過來真心幫助他人。

姝婷: 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是不是必須懂得苦,才能有出離心,進而發菩提心幫助他人呢? 這是我一直以來要追尋的答案。

文志: 以前師父還在的時候,經常會有社經地位高的居士,親自到鳳山寺請益師父,有一次當居士離開後,有位法師就很好奇問師父,為什麼大家都對師父非常尊敬;師父說: 他有的我不要,我有的他沒有。師父是一位出家比丘,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大家對師父那麼尊敬呢?

班長: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簡單,大家可以想看看,自己平常比較像小販,還是有錢商人?

 

 廣論//

  • 【廣論進度】:P192L6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 ~ P193L9 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 【手抄稿】:第十一冊P80L6~P118L1

  • 【音檔】:[83A] 16:54 ~ [84A] 24:18

  • 【廣論內容】

既出家已,應當發願少欲知足、遠離雜染。引《七童女因緣論》證成「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勸誡行者發願以草為座,以天為帳,以地為床,以法樂存活,以少欲知足而行持。並引博朵瓦所說,教誡行者修學當效《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的方法;教誡行者應當發願以妙觀慧滅除我執。引伽喀巴所說,應於山間行苦行,始為佛弟子。也引《勇猛長者請問經》,策勵在家居士發心出家,並明示所願為受具足戒。最後引《莊嚴經論》證成出家勝於在家。

 

聽帶討論//

班長: 今天學習的這一段進度,有沒有感覺? …… 我問有沒有感覺的意思是說,大家讀完宗大師這一段文,覺得宗大師想要我們心理起一個什麼樣變化? 或是說宗大師想要給我們什麼東西,請大家討論一下?

 

美蘭: 對以下這段文比較有感覺。P193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我們感覺到宗大師希望我們發起一個出家的出離心;討論到我們何時可以升起呢? 但是我們還沒有淨罪集資,所以才可以坐在這裡討論。雖然現在還做不到,但種下這個因,下一世還是可能出離心出家。

班長: 剛剛做的練習,目的要讓大家聽一段文後,心理有沒有往宗大師或是師父,所帶的理路當下動轉。

坤芳: 之前德芳師姐分享說: 「順境安適,般若無緣」「無苦無出離」;可是呢! 看了這段文「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就跟詩人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好像蠻令人羨慕的;但是本文中,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這邊感覺有點衝突,這是我們的問題?

班長: 建議大家可以把這段文,多讀幾遍,請問大家出家比較苦還是在家比較苦? 比如之前學過的,六苦八苦三苦是不是都有? 出離心是在家人比較強還是在家人比較強? 理論上苦使得出離心強,但是如果苦一樣,為何出家人出離心較強呢! (素珠: 出家人比較懂得苦) 其實就是對苦的體會。

不過可以問問自己,雖然每天都覺得很苦,但會想出離嗎? (回答:不會) 我們平常對快樂,會看到其實是苦嗎? 而大部分出家人,是因為看到樂的本質其實是苦呀! 接下來我們聽一段師父怎麼講,這心中的歡喜。

 

【師父音檔】

【博朵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這祖師典型的,「啊!我昨天想起來,」這個昨天不一定昨天晚上,就是每一次想到前面修行的,「啊!想到前面我的修的,就像那個《七童女因緣論》上面說的,照它這樣做,哎呀,真的歡喜啊!」說我現在希望的,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都不是我要的。為什麼?他把那些所有的縛著都丟掉了,你看,多痛快!唉呀!以前那個綁啊,是綁得鈔票也綁,股票又綁,房地產又綁,這個又綁、那個又綁、這個又綁,這個地方綁得不曉得死死地。現在那個丟掉,那個丟掉、丟掉,什麼都沒有。連它衣服,衣服也丟掉了;這是人家的丟掉,我撿過來嘛纏在身上面。啊,這件衣服絕不愁人家來偷,也不怕人家來笑你怎麼樣,這樣個好法!這個何等地快樂,何等地快樂!

 

英雄: 記得在八關齋戒時穿居士服,或是出家人的袈裟,這一套也不便宜,為什麼他們要穿那件衣服,不是要出家了嗎?

班長: 謝謝英雄問題,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師父音檔】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嘿!你出了家以後,不但自己好,而且對於那個在家人忙的時候,你就披了這身衣服,嗯!跑得去讓他看看,喔,說:「哎呀!這個我在這兒忙,看那出家人多好啊!」讓他種個習氣,讓他種個習氣。這個時候,哪怕你到在家人家裡面去,這也是無量的功德。不過這個注意喲,你要如理地披起這件衣服來喔!所以這個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還在這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學都曉得的,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舉一動都要有它的威儀。為什麼呢?哪!從這個形象上面,讓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實的內容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現在我們出家了,好像這不是我們的事情,完全錯了!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這千真萬確的,你牢牢記住這句話。現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地強調,太多的人不認識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真相,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這一個特質。

剛才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的公案。以前我們也一再提過,宋朝的大儒程頤、程顥,何等了不起啊!不但宋朝,宋、明以後,始終執儒家的所謂牛耳的,就是他們幾個了不起的大儒。以這麼樣一個世間了不起的德行修相的人,跑到廟裡去一看,一個普通的和尚,啊!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啊!我們所宗仰的聖人的風格全在這裡。」我們要有這樣;你這樣,然後呢你跑到人家家裡去。所以我們在這裡有一位同修,我真是歡喜,他有機會能把出家人的真實的形象,幫忙我們整理起來,慢慢、慢慢地我們都有這個機會的,都有這個機會的。再繼續下去。那麼他這樣地看見了以後,他一念看見的歡喜,就種下了未來出家的習氣。像平常我們看廣告,你討厭它都種下一個習氣,何況他看見了以後這麼歡喜。他種下一個習氣,對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長了,這個功德無時無地不在增長呀,一直在增長。你馬路上面跑,人家看見你:咦!這個人樣子不一樣,這個人走出來很有威儀。哪怕他這個人覺得很奇怪,你能夠這樣如理如法的話,欸!代人家種下一個善根。人家只要種下一個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長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啊!在家人可能嗎?絕無可能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班長: 前面一段說該丟的都要丟掉,可是這邊又說: 乃至穿衣服,一舉一動都要有它的威儀。

 

Q: 請大家討論一下,這之間有沒有矛盾?

 

英雄: 說莊嚴我同意,但莊嚴的形象是靠我們的行持,但問題是為什麼還要用一個外在的形象,維持莊嚴形象。很注重外在形象的結果,就會不斷追求,好還要更好呢?

美蘭: 是想到一個師父的公案,有好的袈裟,讓出家人莊嚴,為什麼不穿呢?

班長: 請問各位,今天看到兩位出家人,一位穿著莊嚴,一位穿著糞掃衣,大家比較想親近哪一位?

師父以前堅持要穿破舊的僧衣,但這也是一種執著,所以有就穿。不過衣服漂亮,並不能說行持就做得不好,這一點大家必須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