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318L1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 ~P319L9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手抄稿:第十七冊P187L8 ~ 第十七冊P218L4

【廣論原文】

◎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p197)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 第三發動精進斷所斷時,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如云:「臨陣劍失落,畏佈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廣論 師父手抄稿】

那麼說到這地方,我這兩天到台北去,台北去有個因緣,就是有這個居士,他也聽說了這個懺悔這個法的殊勝哪,他也跑得來問起那個懺悔,那麼我也特別去給他說了一下。那天這個林居士也一起去,他聽了很高興。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插曲,他以前是這個念佛的,後來因為聽了這個論以後啊,他覺得:唉呀!不念佛了,念這個地藏王菩薩。嗯,他先沒告訴我,後來告訴我了,我說:「欸!這個念佛有什麼關係啊?而且我覺得末法的時候修念佛最好,你為什麼不念佛,念地藏王菩薩?」哦,後來他就告訴我。唉,我說:這錯了!這錯了!我的真正的用意不在念什麼,就是念這個的訣竅上面,念這個訣竅上面。所以如果說你覺得,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你願意學地藏王菩薩,那好;你一開頭的時候覺得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好的。問題不在念哪一個,而是第一個,你要正知見;第二個,在正知見過程當中,你走的正確的、如理的方法;然後呢,你能夠圓滿把握住了,你怎麼走都對。好!那麼這樣子。「啊!對、對、對、對!」以後他就改過來,又念佛,欸!他念得很好。
那麼後來這個拜三十五佛的中間哪……還沒有,這不是這一次。以前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又有個同修跟我說:「欸,那我拜三十五佛的時候,我不是可以把每一個人、每一個佛像都看成阿彌陀佛,可以嗎?」我說:「可以。」當時。實際上呢,真正說起來的話,內涵很不一樣,這個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尤其是不明教理,他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沒有能力了解的,那最好的方法你隨順著他,跟他相應的。你叫他換一個啊,哎呀,那他千辛萬苦弄了半天,瞎摸八摸,說不定到時候滿好念佛,他也念地藏王菩薩;滿好念地藏王菩薩,他也念觀世音菩薩,弄得來莫衷一是。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話,那時候不一樣,學哪一個法門那是沒有關係的,主要的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這個情況。
那麼我剛才說,剛才這個回答說,啊,拜三十五佛,究竟有什麼差別?因為這個關係啊,我想起來在這個地方說一下。剛才暫止息力裡面特別說明,究竟以後,不要以此便為喜足;文字沒有講,我特別說明,我們最初第一因要完整。你能夠這樣完整的話,將來究竟圓滿的時候啊,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為眼前力量不夠啊,你覺得想討一個巧的話,結果是吃了大虧、上了大當。上誰的大當?不正知見,沒得話說還是自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應該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沒一個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所現的報、化相,那是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化身相,為什麼?化身是應眾生根器應化之身,應你的根性,用這種方法,這樣。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啊?眼前我這個條件,要學這個法門。假定是我只是要學羅漢,好,你解決了煩惱,可以了,停在那裡也不要動。究竟不究竟啊?不究竟啊!
同樣地你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從這條路究竟來看,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對。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不要你得到往生都對呀!《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亂心跑到廟裡面去,「哎呀,阿彌陀佛!」這麼一句話,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了嗎?沒有欸!只是成佛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遇緣慢慢地策發、策發,就成就。遇這個緣,還是要經過這麼大的、長遠的時間,《法華》上面也授記說得清清楚楚─經過無量阿僧祇劫。這個無量阿僧祇劫,不是叫我們在那兒睡大覺哦,不是在那個地獄裡面,那個沒有用哦!還是在《法華》上面,你看舍利弗尊者,那些大尊者,一個一個都是這樣─你將來還要供養兩百億恆河沙數諸佛,如何、如何,然後成佛。換句話說,你還要經過這麼長時間,如理修行,然後你成佛。那個因只是種下去,然後不斷地與善法欲相應的。
現在我們哪,前面中士道的時候,這個十二因緣學過了,大家應該這個理路很清楚,對不對?這個因怎麼樣感果,靠什麼力量呀?一定是靠一個力量,什麼?如果說,生死當中的話,與無明、觸相應的「愛」來滋潤它;如果說你跳出生死輪迴的話,應該是明─智慧、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還是「愛」來策發它,對不對?那必然還是如此啊!所以不斷地淨化你的,一步一步地上來。那麼這個時候,它淨化的過程當中,必定什麼啊?把我們不同類型的煩惱的種子,以及現行習氣,一一淨化。它淨化過程當中,我們什麼樣類型的煩惱,他以什麼方式來對治,這個緣起不一樣。
平常我們世間來說,「生了病看醫生」,這句話千真萬確就是如此,這句話本身只有一句話,這任何病都是說「生了病看醫生」。可是你真的看醫生的時候啊,它絕對不是說,一個醫生一味藥。你生……,外科他也這個,是內科也這個醫生,這個不可以!然後呢,你傷風也這味藥,感冒傷風一味藥,然後呢癌還是這味藥,肺病也是這個藥,寒病也是這個藥,熱病也是這個藥,有這樣的道理嗎?請問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大家記住哦!所以我們因地上面哪,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務必要知道這個事情!
所以不但是說我們凡夫,喏,看看哪,《華嚴》─圓教,為什麼他能一生圓曠劫之因,善財童子跟他的五百個同參呢?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樣的善知識。因為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別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因為每一種不同的障礙,有它不同的特質,有它不同的對治;要對治它,有不同的專門的善知識,專門的醫生。你只要找對了,的的確確能很快地問題解決,靠什麼?就是因地當中。喏!這個善財童子,在沒有求證之前,他的地位叫「十信滿心」。什麼叫十信滿心啊?他那個信心已經徹底清淨,完全不在自己,繞著我轉─淨化了自己。他徹底信得過佛法,徹底信得過善知識,徹底信得過煩惱非靠善知識對治。所以對這個病找這個人,然後呢這個人解決了,再找這個人、再找那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再找這個人,欸,這麼最後還是……。
他這麼高了尚且如此,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不如此,等到哪一年?或者有人說:「是嘛,他這麼高才可以呀,我們因為差不行啊!」我的感覺不是。不管是高是低,佛法一個原則─業感緣起,這個大家有沒有人不了解的?我想沒有一個人不了解的。「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當中下的什麼因,那麼將來做的,無非是把這個因慢慢地把它策發圓滿,對不對?他十信滿心,那還是就這個因感這個果,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也是如此啊!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一定是什麼?聞、思、修。所以善財童子在修的過程當中這樣作法。那麼修之前面還要什麼啊?還要思,思之前面還要聞,對不對?欸,聞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正因種下去,然後呢根據這個正因是如理思惟,得到了以後,然後如理修證,這是所以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你在聽聞的時候,這個因沒種下去的話,對不起,修沒有你的份!
所以舍利弗尊者同樣地坐在這個會上面,華嚴會上,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呀?哪!因為你聞、思慧上你沒有種這個正因。這個現在很簡單,我們在那兒講,有很多人歡喜念佛的,他才聽不進呢,「你們說那些!」參禪的,他一樣聽不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在這裡覺得:「哎呀,這個好啊!原來告訴我這個方法,正要告訴我去念佛、去參禪哪,並不違背。」但是他聽不進,為什麼呀?對不對!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務必要知道,這個「因」最重要。
所以《華嚴》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啊,「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我想在座的有的同修曉得這句話,《華嚴》上面說得非常清楚。發起這個心,發什麼?菩提心,跟這個究竟圓滿菩提心,圓滿菩提心什麼啊?圓教佛─這個究竟啊,兩樣東西沒有差別,一點都沒有差別!「如是二心」,這個兩樣當中啊,「初心難」。嘿嘿,不是成佛難欸,就是你下這個因難哦!為什麼?你只要這個因對,果一定對,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燒一個飯,你只要燒的飯嘛要用米,燒的菜嘛要用菜,然後拿回來,每一個步驟做對了,你不要問他飯好不好、熟不熟,一定好!你如果這個因弄錯了,不管你怎麼忙,一定不對!對不對?現在《華嚴》上面所講的,這個兩個是指「修」這個位次來說的,修這個來說就修證。所以說,當初見道的時候,見道的這個,跟這個究竟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啊,說「初心難」。
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修之前要有什麼基礎啊─要有思。思之前要有什麼?要有聞。聞之前要靠善知識。但是他不說善知識的原因,是為什麼啊?就是說自他兩個力量,不能欠缺,他力外面善知識,自力就是聞、思、修。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句話徹底圓滿地來解釋、來認識的話,卻不是等到善財童子十信滿心啊,到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是在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啊!
所以有的人已經走了一段路了,那是莫奈何了,那是的確。所以佛絕不是說:「哦!我這個《華嚴》最圓滿。」不是的。是,他在《華嚴》會上說,然後呢對其他的人也是這個圓滿、那個圓滿,因為佛只有一個目的,怎麼樣應你們的根性,把你們救渡出來。你們已經走了這個路,那麼走了這個路就這個路走上去囉,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所以究實說來,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最極來說─究竟成佛!所以《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但是對我們如果想走直截快速的路子,這個是這條路,這個是這條路。
所以已經進入了,那我們讚歎:「好、好、好!你參禪,好!念佛,好!持戒,好!沒有一個不好。」然後如果對我來說,我的的確確在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法上面,初心下第一步的話,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先把前面這種錯誤的這種因,統統把它洗除乾淨,從頭開始,所以要懺悔。那個時候懺悔的時候啊,不要說:「啊,我只拜阿彌陀佛!」如果是只拜阿彌陀佛,說實在的,這個《廣論》也可以不必學,只要你好好地去這樣去一心念佛就行,而且也不必出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有你的份,慢一點沒關係嘛,這千真萬確的。懂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概念哪,所以最主要的,所以現在也不是急著大家說,哦,聽懂了馬上做到它,不是!第一個要了解它,了解它整個的重要的概念在什麼地方;了解了以後呢要認得它,它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凡是這個東西最主要的,所以一定要對這個教理的基礎建立得非常穩固。你有了這個教理的基礎,穩固的基礎以後啊,然後你能夠簡別是非,什麼情況來都不怕,什麼情況來都不怕。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你真正做的時候啊,一定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況出現。情況出現,假定你了解了這個完整的認識以後啊,好的當然好的,壞的也是好的;反過來的話呢,壞的固然是壞的,好的也不一定好,是壞的。這話怎麼講?這個要說一下。
當然剛才說,如果你不認識這個道理,壞的,壞的來了你又受不了啦,不曉得怎麼辦哪,被它障礙住!然後乃至因為你不認識啊,平常說,人家來對你有不利或者什麼,哎呀,你生煩惱,輾轉地,那當然是壞囉!好的呢?這好了你就歡喜啦,哎呀,覺得好、好、好、好!最壞的,不是,應該最小的損害是什麼啊?你覺得好、好,停在那裡啊也就不前進了。所以,既然不前進的,好嗎?也不好嘛,所以好的都是壞的。而弄得不好的話,因為你覺得好了就歡喜耽著啊,所以種種問題引發,人家說著魔等等都是從這上面。哎喲!你覺得好得很啊,你沒有能力去判別它,下面緊跟著壞的就來了。
反過來,你了解了以後,說好的,好的嘛當然好的,為什麼壞的也是好的呢?你假定說究竟圓滿了,還要修行嗎?不要修行。所以說,既然是你不了解,當然處處地方都是缺陷、都是壞的。現在你認得了曉得:哎呀,這個壞的,正是我了解了,我可以了解了去改善了!這個不是我們修行正是最重要的這件事情嗎?所以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啊,就壞的也是好的,無往不利!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呢,特別地這一件事情上面,跟大家提醒一下,跟大家提醒一下。
所以前面這一個順緣,下面最後補充一個,這一次順緣我們再記一記,哪幾個順緣啊?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尤其是這個暫止息力的特徵是什麼?你了解了剛才這個道理,才曉得那個暫止息力的特徵。大的地方來說,善財童子參了一位善知識,他絕對不會說:「哎喲,好囉、好囉!」絕對不會像我們說:「啊,我現在得到了,這個參禪了,啊,那大徹大悟了!好了,安然睡覺。」不是,祖師說得清清楚楚,大徹大悟時候啊正是如喪考妣,趕快再向前哪!念佛的得到了一心不亂,趕快就是努力上進啊!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能夠很快地達到這個高深圓滿的境界。
【◎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p197)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現在我們了解了,所以我們不能精進哪,由三種因緣障礙我們,跟這個精進相違背的,那麼去對治它,去對治它,對治的方法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然後呢,你真實去學的時候,「未生修持」的時候,要想策發我們的這個精進力,第一個「勝解力」。生起了這個勝解力,要想去做而使得我們不退的,要「堅固力」。而這個堅固力的維持,繼續向上不斷絕的是「歡喜力」。最後還要一個「暫止息力」,才能夠究竟圓滿。那麼對於這一個道理得到了善巧。得到了善巧以後呢,欸,然後怎麼個精進法,怎麼個欣樂法,他下面來說明。運用前面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換句話說,現在工具啊,欸,每一樣工具,這個工具的特質是什麼?就像看病,說藥,藥的特質是什麼?你了解了,怎麼去吃?欸,這個還要有它一番道理,這個道理在下面。
【◎ 第三發動精進斷所斷時,】
在這個科判上面,就「由此身心堪能之理」(編者按:請亦參照科判巳三依上二緣發勤精進)。換句話說,由於前面這個對治了違緣,得到了順緣,那麼然後呢發精進,使得我們身心都能夠如理如量,要做到我們想做的,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說明。
【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
我們真正來精進的時候,就像一個什麼啊?「慣戰」,這個慣戰就不是個初出茅廬了,這個敵人,呵!這個敵人哪,卻是一個有經驗的,有經驗的─這個經驗的敵人就是我們的煩惱。說實在這個煩惱跟著我們無始劫來,哎呀,這個煩惱啊,這真是一個沙場老將。像這一種人在對陣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呢,不要被他刺。現在這個敵人什麼?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劍啊,你不要被它傷害,要避開它。單單避開不行,一味地逃不行,你還要反擊,要反擊它。這個很明白,我們打仗的時候都是一樣,不被他打,要打中他。
【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
說真正的,能征善戰的這種戰士啊,不是一味地專門想傷對方,實際上要做兩件事情。哪兩件事情啊?要善於不讓他打中,避開他對你的進襲;還要進一步,第二件事情啊,要去能夠把他打倒。現在我們修行也是一樣,說: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要做兩件事情:要善巧地防備,不要來讓那個煩惱來傷我們。因為我們真正的目的要對治它,結果你被煩惱傷,避不開來,你還鬥什麼!進一步呢,單單避不行,還要對治它,把它降伏,乃至於徹底地連根拔除。
【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若不」,假設不這樣的話,雖然對治一分的煩惱了,但是呢你這個防了,那一個煩惱又生起來了,把我們的善法又傷害掉了。乃至於使得我們心當中,生起更大的這個罪惡來,結果兩者當中一對的話,對不起!往往抵銷掉,乃至於反而虧本哪!這樣你要想賺錢,賺那個善法、法財啊,你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啊說:「哎呀,要懂得嘛,要學教理!」結果學得教理了以後,說不定不小心啊,又為教理所騙。然後我們講說:「哎呀,教理說要修行!」結果啊,又為修行所騙。我想我們的的確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修學佛法要出家,哎呀,結果發現,跑到出家這個環境當中,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出了家跑到這個道場,欸,這個道場不行;跑換到那個,那個地方又不行;又換,換那個地方,又不行,是弄來弄去,「一生善行是終成過失」。然後這種習慣養成功惡習啊,生生世世在那兒轉,一直在這個習性當中轉,就透不過來。所以我們必定要善巧兩件事情─第一個不要被煩惱來傷害你;進一步在這個情況之下,才來對治煩惱,來對治煩惱。
所以,以我們現在目前來說,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講戒,或者不要說戒吧,就是我們常住來講規矩。妙咧!這個規矩的特質是幹什麼啊?調伏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啊,我發現我們大家啊,為了這個規矩,它原意是調伏煩惱的,結果呢?大家抬槓子,爭得個面紅耳赤,你覺得你的規矩對,他覺得他的規矩對。說了半天哪,兩個人吵到閻羅王那裡去,閻羅王眼睛一瞪:「好,下油鍋!」這個是規矩是這樣的嗎?不是欸!不是欸!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一點,你必定要把握住這個特質是什麼。如果說這一個法,不能真正對治你內心煩惱的話,說什麼都是開玩笑、都是戲論;反過來真正能對治你煩惱,睡覺也是對的。然後呢,所以為什麼經上面叫「殺無明父」,這個父是─哦!那我們殺父的話是五逆十惡啊,嘿嘿,但是你殺對了!殺的什麼啊?無明父。就是我們生死都是從無明而來的,這是根本,你有本事把它殺掉,對啊!沒有錯啊!這個我們要弄對這一點哪,這個是最最重要的啊!下面緊跟下去,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
欸,妙咧,就在這個地方你看!就譬如說,先拿我們現實來說吧,我們說修行,修行呀,說你要曉得怎麼修才對呀,你不曉得怎麼修沒有用啊!欸,那麼所以啊,說這個時候要去了解的話,然後呢就廣學經論、廣求善知識。結果啊在這個時候,「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多聞是能夠把我們的無知的這個愚癡是拿掉的,但是啊,對不起哦!你也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其他的煩惱跟著來了。
什麼煩惱?我們往往了解了很多以後,自己覺得這個也知道、那個也知道,喔唷,自己的知見比誰都多。哦,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個也不對,就是我對!唉!這個煩惱的根本是「我」欸,結果知道的時候本來是對治煩惱,結果你知道了,把這個我是增長得這個「我慢幢高如天」,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餘煩惱」沒對治,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說,那個時候又被其他的這個煩惱侵染進來了,結果呢「身心極不調柔」。所以我剛才說的那個道理就是這樣,我說我常見的這個情況就是這樣:哎呀,大家講規矩,結果弄得規矩吵吵鬧鬧吵了半天,假定佛曉得這個立的規矩是這樣的話,唉呀,佛在那裡真要會哭了!反過來呢,又有一種,
【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
又念,說:我想調伏這個身心要多聞,單單修,能夠不能防止這個愚癡的敵人?這愚癡什麼啊?就是你不知道怎麼修呀!假定你說:「哦,我現在看了前面這種情況,說,啊!有眼前太多這種情況,那就是,都是這樣的:唉,講道、學的人哪,因為他學了半天,不曉得怎麼修;然後講修的人哪……」這種都是好人哦!看見說,他本來學了以後要講修的,結果學了以後反而這樣的話,那沒有意思,我就不要學了!他發心倒是正確的,可是不幸的話,你不學,你怎麼曉得修法?修些什麼?唉!那個時候啊─愚癡,所以他不聞、不學。既然也不聽聞、不好好地學,就自己所受的律儀等等也不了解,起心動念固然不一定對,然後呢,這個動身發語更是糟糕。這怎麼辦、這怎麼辦?所以兩樣東西啊,都要努力防止。下面的比喻: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
嗯,這個比喻就像我們打仗的時候,真正打仗的時候,當然你拿了個劍跟人家鬥,那個唯一的那個時候,就是你手上這個利劍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利劍是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正知見─正念、正知,就這個!正念、正知這個最重要的,你有唯此拿著這個東西才對。那麼打仗的時候,就是你手上面這個利劍,手上那個利劍。哦,萬一不小心手上那個利劍,一旦失掉了以後,對不起,你只有被他殺。所以呀,必定要一掉下去馬上撿起來,絕對不能掉在那裡、站在那裡!站在那裡,對不起,你就被傷了。
所以我們跟煩惱鬥的時候啊「若失明記」,就是很清楚、明白地記住這個正念。這個念些什麼?下面的「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什麼是該作的─取,什麼是不該作的─是捨;該取的向前,該捨的停止。這個心裡邊所應該的,叫「所緣的行相」,這個靠什麼?正念。因為一旦失去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跟著雜染邪念轉;跟著雜染邪念轉的話,就造了惡業、惡因,一定墮落。所以啊一定要「無間」的,這個無間哪,中間絕不能一刻的停止。
這是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哪,必定要追頂聲聲,不要讓那個邪念進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參禪的人哪,他在沒有開悟之前,一定要看,說那個一念不在,「暫時不在,猶如死人」,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樣。持戒的更是如此,持戒的更是如此!一定是這個正知見,正念、正見一定要依止著。而且這個依止的方法─無間,哪一念掉掉了,哪一念就不對。你別以為現在我們在這裡好像沒有作壞事,這是無記當中,這個無記本身就是錯的。當然無記有兩種,有一種是叫有覆、無覆。譬如說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心裡面說「坐得是規規矩矩、站得正正確確」,這個是無覆無記,對的!這個跟正念相應的。然後你塌下來了以後,覺得:「哎呀,現在這個很舒服!」這個是有覆無記,這已經錯了,持戒不可以這樣的,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
那麼你說:「那這樣的不要休息了。」要啊!休息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哪,吃飯的時候該怎麼吃,睡覺的時候該怎麼。說睡下來了,是,我心裡還是保持得清清楚楚,為了發勤精進所以躺下來,這個正念沒有動啊!然後呢身放鬆,心可以放鬆,這個念卻是安住在正念上頭啊!所以他每一個地方,有非常善巧、正確的、明白的指導。這是所以為什麼他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只要得到了這個東西,醒的時候固然增長功德,睡覺也在增長功德呀!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持戒更穩哪!為什麼?那就是這樣嘛!你的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不在增長那個善淨的業,哪有不去的道理!就是這樣欸,那持戒是根基,都能夠這麼好欸!這就是說,欸,這個依止這個正念要無間的。所以說,
【如云:「臨陣劍失落,畏佈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
下面這個說,很容易。啊!說打仗的時候,一旦掉掉了這個寶劍的話,喔唷,趕快撿起來!現在我們這個正念的這個劍也是一樣啊,一掉掉了,對不起,三惡道。不一定是現在,但是你只要沒有跳出生死輪迴,那遲早問題!而這個遲早啊,我們了解了無常的話,哎呀,那的確是,下面一口氣不來,就不曉得哪裡去了!
【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
所以下面說,哎呀,這個佛親口最正確地告訴我們哪,這個我們不管一切法,三乘的共道,這個什麼?念─正念,這個「身」就是它念的本體。你在這個時候,要勤勤懇懇地守護到,這個一旦這個正念不在的話,那麼其他的一切法都失壞了。下面一句話重要哦!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
這個念的境啊,為什麼叫作正念哪?一定是先拿智慧來辨別、抉擇,然後呢安住在這個經過正念辨別、抉擇的這個念頭上面,不要把它掉掉。所以說,以你智慧來抉擇,然後呢保持下去的這個力量叫正念。因為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力量曉得對、錯;對的是取,錯的是捨,所以究實說來,一定是正知、正念。這個怎麼樣善巧運用正知、正念,前面曾經簡單地提示,在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會有詳細說明。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319頁請翻開。我們繼續下去。現在照著這個次第我們了解,重新注意一下。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精進,「資糧善中進第一」。有了這個,那麼所有的其他的一切的跟著來。如果沒有的話,所謂要修學佛法,始終是戲論,始終戲論。談戲論還好,一個不小心就滑下去,這個後果是非常可怕!那麼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發精進的方便,先是精進的殊勝的利益,不精進的過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推動我們去學。進一步是告訴我們,怎麼策發這個精進的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的內容。
那麼正式精進的時候呢,又說明精進的特質是什麼,用這個東西對治的內容是什麼。對治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什麼是凡夫?為什麼在生死苦海當中?毛病在哪裡?要針對著這個毛病,把那個病根把它拿掉它。那麼這個有兩個原因:一個說前面已經說明了,所謂精進的違緣,那麼這兩個當中又分成三部分。然後呢,順緣就是現在我們講這個。有了這個精進的順緣以後,用它來修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不單單是說我們向前衝,我們還要防止被煩惱來襲擊。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然後這個觀念一定要拿來,把它所指的心理的行相什麼,認得清清楚楚。
所以談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前面哪,從前面的基礎下士、中士─這個下士當中的業這個道理,這個如果不清楚,後面都不清楚;有了業以後,進一步了解煩惱的行相是什麼,這個特別重要,這一切佛法的根本。這兩樣東西,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業的特質的話,那怎麼講都是空話;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並不了解,喏,這個業在你身心上面的發生的現象。當我們面對一切環境的時候,為什麼心裡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這個種種,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業,一個是煩惱─惑,換句話說。你認得它了,就是正知見,由此導向智慧,整個的佛法,就在這裡說的。
那麼,現在我們以精進來對治煩惱的時候,它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呢?要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但是這個正念本身,所謂「正」是什麼?正確無誤的;這個「念」本身哪,就是你維持著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所以這是兩樣東西。你防止的力量是這個「念」,可是這個念要「正」那麼才行!所以那個「正」是靠什麼呢?靠知見。所以他……昨天說到第三行,說「念境先以慧別」,要以智慧來辨別,說哪一個對、哪一個錯。然後呢,錯的去掉、對的提起,要把這個對的這概念,維持在念頭上面不鬆懈,這個叫作正念。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能力選擇是非。繼續下去,今天。
【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
喏!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是的,那個念哪,先要智慧來分別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這個智慧是分別什麼呢?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經論當中告訴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什麼是該作的,進;什麼是不該作的,應該止,應該止。那麼,而這個裡邊,特別是自己所受的戒─律儀就是戒,那麼該作的要作,不該作的要捨。這個裡邊特質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的精神始終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以後……平常我們說正知見、正知見,好像我們懂得一點道理,不是哦!真正的正見,戒體本身就是這個東西,說這個你確實見到了,然後呢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一種心種,起心動念之間,自然而然這種力量會生起來了,就是這樣。
所以將來關於這個道理,講到《在家備覽》,這個三宗抉擇戒體的時候,那個時候會說明它,說明它。所以歷來我們中國的大祖師,所以選擇南山一宗的,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根本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點哪,以後慢慢地再來談。總之這地方我們要了解,那個正知見不是說,「啊!我會講啊,看見那個書上面去說一下。」不是,這是引導我們正知見的必須要的前方便步驟。你必定要把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內涵就是我們身心上頭現行的這種狀態,哪一個是跟煩惱相應的,如何是正確的佛法,然後怎麼樣把它轉化它,這個你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你有了這個內心的這種力量以後,那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會,欸,隨時警覺、警惕,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一下。
【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
那下面就說明了,假定你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經過正確無誤的如理聽聞,如理思惟,得到決定勝解,然後呢這個正念把持得住─這個正念當中包括了正念、正知。那麼你一切時處,以這個東西提持住,以這個為根本,發之於身口的行為,這個法圓滿了,這個法圓滿了!假定是沒有這個特點的話呢,
【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假定說你沒有這個,你只是說,啊,你的心哪,安住在這個上面,那沒有什麼用處。這個心安住在上面,換句話說,儘管你不散亂,自己覺得很好,對不起,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定」這個東西啊,它是共外道的。但是定這個東西,是一個最好的、必要的工具,必要的工具,修學佛法必須要定這個工具,這個善巧方便。所以說共外道的,就我們前面說是叫共因,它的不共因不在這個正念,不在那個定上頭,不在那個定上頭。你要想得到解脫生死的這個不共之因是智慧;要想策發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它的不共因,是悲智雙運的這個特質。你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的話,一定要……不要說圓滿,要想真實地能夠深入的話,一定要加上這個定的不共因。
那麼「念」這個是什麼呢?念是定的前方便,一定要先有念,然後更進一步的話,念力現起以後下面再到定,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眼前呢我只說一個大概,等到再下面特別講奢摩他的時候,換句話說講止的時候啊,那個的行相抉擇得非常細微。等到關於奢摩他那一部分了解了,眼前不管他是外道也好、內道也好,乃至於禪宗,這些概念你都很清楚、很明白。
不過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哦!現在這個地方的話,所謂我們修學佛法的不共的特質在哪裡,你要把握得住。所以平常我們很多人說:「哎呀,我心很亂哪,然後呢要學學定啊!」對不起,如果是你沒有把握住中心的話,上面說得很清楚,對於真正跳出生死這件事情啊,毫無意思,毫無意思!就算你在長劫安住在這個定當中─對於我們世間人來說,不錯,喔唷,這個八萬四千大劫啊,大得不得了─你真正的見到實相的人來說啊,這個無常相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多大,那始終都在虛妄顛倒當中,這個「長劫」跟「剎那」沒有什麼差別的。這個根本的因我們一定要認得。下面,
【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
那麼下面說,這個比喻前面說過,現在再深一層地運用。譬如說我們在這個軍陣當中跟敵人戰爭,那個時候,一定要努力地把手裡邊這個武器,這個寶劍哪,擺在手上面,絕對不可以掉掉。萬一不小心掉了,馬上絕不可以停留,「無間」是,不是說等一下,不可以的,馬上拿起來!為什麼呀?因為你手上那個武器一掉掉了話,那對方那個敵人來,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那個手,你能擋得過他那根寶劍嗎?那麼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你沒有武器對他的話,你只有被他所殺。這個打仗的時候,那是硬碰硬的,不是我們在那兒紙上談兵哦,這不是空話喲!那麼所以打仗是如此,我們現在修道呢也是一樣的,我們修道所對的對手是誰啊?煩惱敵。我們用的武器是什麼呢?智慧劍。所以說,
【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嗯,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我們現在真正想修行的人哪,也害怕說把這個正念忘失掉、掉落了。這個正念是什麼啊?哪!說得很清楚:「明記取捨」,這個正念是告訴你,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這個正念。換句話說,這個念就是把那個正知提在這個念頭上面,不要忘失,不要忘失,這樣。「設有所失」,那個時候不是提這個念頭,而是拿那個念頭提起那個如理的正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念本身哪,就像一個有力的手一樣。那麼所提的東西是什麼?那個是智慧劍。這個要很清楚,要很明白的。因為我們曉得萬一那個時候,你那個智慧劍─破除煩惱的這個武器,一旦掉掉了以後,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就擋不住煩惱。既然擋不住煩惱的話,你被煩惱所侵哪,然後呢就為罪染,罪惡所染著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墮落,所以我們才害怕,說:「欸,這個不可以、不可以呀!」
這個概念用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說真的對於這個煩惱侵犯你了以後,然後被煩惱所轉造惡業,然後一定集惡果─墮落,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心裡面說,喔唷,心心念念:「哦,不、不、不、不、不!」假定這個空話的話,嘴巴上面講的時候,你根本不在乎,所以他告訴我們「非虛言故」,那個不是空話。要想產生實在的、正確的認識的話,喏,下面又來了,他一再提醒我們:
【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
這個道理所以能夠生得起來,你必定要懂得業果!換句話說,如此的業因,必然感得這樣的果報。這個時候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眼前:「哎呀!這個錢很好啊,收起來放在我袋裡。欸,這個很好吃啊!這個名位很好啊!這個地位很好啊!」絕不是看見這東西。而是看見你做了這件事情以後,造了這個業以後是讓你生天,讓你往生淨土,讓你成佛作祖呀;還是眼前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把你送下地獄。眼前這是業的因哦!真正看的時候,由這個業感那個果那個道理,你必定要對這個道理,要有非常正確的認識。所以他說:
【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假定關於這個道理你不了解的話,你修學什麼啊都談不到,修學什麼都談不到。修道的真正的精髓,換句話說這個精華的重心,所謂特質在哪裡?這個!現在你對這個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話,那不是像樹根一樣,像那個精髓一樣,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愛的,這是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業果那個時候已經特別說明,這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這個善法是從下士開始,中士、上士。現在講到上士精進的時候,還是這個。你要曉得,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對正確無誤的善所緣法努力。現在你努力了半天是沒有弄對善、惡的話,你努力些什麼?所以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
而這裡又特別說,叫作「甚深教授」,別看業果這個東西很簡單哦!哦,我們講起來,哎呀,因緣果報,講起來啊嘴巴上面講得頭頭是道,不一定哦!一定是要對這個很細緻的,一點的細微的因果,心裡看得很清楚。而且如此因感如此的果,清楚、明白,隨時隨地心當中心心念念啊注意這個事情。心念一動,曉得:這個我的業因是什麼。你能夠真正把握住這一點的話,眼前這種世間的名聞利養的話,你才有機會放得掉。要不然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太嚴重、太嚴重!哎喲,等一下一個人隨便捧你幾句啊,你飄飄然忘得乾乾淨淨;一個人隨便這麼白你一眼的話,喔唷,你煩惱生起來,又忘得乾乾淨淨,那談佛法是一點都沒有用場。
然後呢世間上面講那個人的事情,是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捨不掉。欸,就是一樣東西不在乎─佛法。因為什麼?佛菩薩坐在那裡,他不會跟你講交情的。這個很明白擺在這裡,我們看起來木頭,人家說泥塑木雕─哎呀,這個才是真實的啊!然後呢佛法在書本上面,它不會拿這個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裡面吹的,欸,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還不一定看得懂咧!而世間那種,喔唷,不管是朋友也好、怨家也好,這個朋友是如膠如漆,讚得你更是教你啊,讚得你舒服得很啊,你放不下;那個怨家瞪大了眼睛要來殺你,你也逃不了。所以處處地方無非是引發我們貪、瞋、癡這個狀態。這必定要靠我們深入的、正確的、如理的認識,然後不斷地觀察,產生這個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內心當中,才有這力量抗得住外面這種。
所以這地方又再一次強調說明哪,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呀,是甚深教授!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道的根本就斷掉了,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根本斷掉了還談什麼!那麼他下面進一步又說了:哎,那麼好!既然這樣的話那根本把握住囉,那麼往往我們又有一個毛病?你把握住根本嘛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忽視。所以他又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