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4L5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 ~ P35LL2 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手抄稿第三冊 P82L6 ~ P97L9

音檔:19A 16’18” ~19B16’54”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云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詠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又引一個經,說現在這個菩薩,修學菩薩的人要求「聖教」、要「求讀誦」—讀誦就是先要懂得怎麼唸,然後就這個道理。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從哪一個人那一方面聽到的,不管他告訴你的是什麼內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總括起來,這些無非都是積聚菩薩的「正道資糧」。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跟這個法相應的,少到「一四句偈」—通常所以說一四句偈,它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一個偈子當中,它就能夠包含一個完整的內容,他只要是聽到一個完整的內容的話,那就對了嘛!那就是讓你積聚菩提資糧。
所以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說一定要四句,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這個情形。譬如說:我們中國祖師,隨便普通的話,三句也好、兩句也好,但是他的確有一個真實的內涵,使你能夠開竅,把你引導上去,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有的時候乃至於話都不講,拿起個棒大喝,把你大喝一聲,一棒打下來,欸,你開了個竅了,就對了嘛!最主要的是指這個而言。那麼在這種情況,「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要恭敬、尊重,要什麼?如法,這是唯一的報答的方法,唯一的報答。你能夠如法地去恭敬尊重,妙了,卻是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
所以現在處處地方我總是要特別提醒,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目標曉得佛,佛要徹底去掉這「我」,但是我們學佛的時候,不是說把文字上面的「無我」兩個字盤著個口頭。把那個無我盤著口頭,你心裡害怕得要命,唉,這個我這麼大,叫你拿掉這個我,痛苦不堪!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目標放正了,然後處處地方還是為你著想。嗨!你如果得到了正知見的話,你會發現真正為你著想,這樣做最好,於是你越做越起勁。等到你越做越起勁的話,那個我相對地漸漸在減輕當中,然後你跟法相應的能力漸漸增長當中,到那個時候拿掉這個我,輕而易舉!所以說正確的教授,都有這個特質在裡頭。所以我們平常的講、聽等等,如果說結結緣,哪一個都非常好、非常讚歎,如果從這個裡邊深入的話,這個是抉擇的標準。那麼下面再看,說: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說,看那個阿闍黎給你多少開示,假定說以那麼多開示,你就把……譬如說跟我們講一段話,那麼你就要一劫,假定講兩段話或者這個時限來看,假定跟你講這麼一點東西的話,你就要拿這麼長的劫數,幹什麼?去供養、承事他。而這供養承事要什麼?「無諂心」、「一切種」。這個無諂心就是心裡面,的的確確不是委委屈屈的;而這個「諂」的真正是,表面上面做得恭恭敬敬,心裡面不曉得打什麼鬼主意,這個就是諂。不!你就從心底正直地覺得,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養,這是心理上面。行為上面呢,「一切種」,在任何情況之下,各式各樣的事情去供養他。你這樣供養、恭敬還不圓滿,為什麼?跟這個法還不相應,還不足以還報這個阿闍黎對你的真正的好處,何況你非法!現在我們不要說非法的就恭敬哪,現在我們恭敬根本談不到,我們卻是如法地去毀謗,如法地去損害我們的師長,是這樣啊!那個真是絕大的錯誤。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自己覺得:「哎呀,不理想啊!」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惡因,感得現在的惡果。
可是我們很幸運哪!儘管哪,儘管比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不如,可是我們在末法當中還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這是千真萬確,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還要自慶、自幸,努力啊!趁現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條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且能夠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授。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有很多聽儘管聽得高明,做也總歸覺得做不到呀!」現在這個地方,好在什麼地方呢?欸,這個道理聽起來是頭頭是道,然後做起來的話呢,卻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踏上去!然後呢,還有這麼多事實的證明,經這麼說,祖師這麼講,祖師的行持擺在那裡,每一個地方給你一個千穩百當的證據、理路以及走法。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要感到無比地慶幸,然後努力去走!
這個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什麼心理上的認識,心理上準備,以及修持這個內心上頭的狀態—心相。怎麼樣把以前錯誤的改正過來,怎麼樣把錯誤的習氣消除掉,怎麼樣把正確的認識增長它,使它從現行不斷地增長。
【◎ 第三隨念恩者。】
他除了上面說對善知識要修那個信心以外,下面還告訴我們念他的恩。它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話,你自然而然對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來了。所以世間事情為什麼講那個孝的時候,孝當然有種種的好處,他有兩種方式來策勵我們:一種呢,就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有這麼多的好處,哎呀!你想到這麼多的好處啊,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會對他一心地無比地愛、戴、敬仰,這是一種。還一種呢,把世間因果告訴你,說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對你有這麼多的好處,總歸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鉤牽!但是這個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鉤牽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見的,現在這個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靈上面的欲鉤牽。佛法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對不對?那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聽,很清楚、很明白,啊,原來這樣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我們不要隨便看那欲鉤牽這個字,它還有這麼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恩,念他的恩。
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我已經做得太多了—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是一種念恩的方法—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個地方賺的法財。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我們都想它不懂:「這個佛是個圓滿,那這個師長他是一個凡夫乃至於,怎麼會供養那個師長功德比佛還要大呀?」比佛還要大!這個要說一下。假定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你拿凡夫的心情去供養的話,那個沒有用。那個當然還是有好處的啦,不會比佛來得大,如果說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把他看成佛,而這是個你的師長,你這樣去供的話,的的確確這個功德比供佛還要大。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的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引證它。
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覺醒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他下面說: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憶念。不同的呢?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給我看了。至於: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的人,學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常利了。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