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壬二、修習勝利

壬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修念死理

【廣論原文】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消文整理】

修習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把這個死的念頭提在心上,譬如說明天一定死,或者今天一定死,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對於所有的這親屬、財物,清楚知道死的時候絕不可能帶去一絲一毫。對它們的這個貪愛等等,自然不會生起,都遮止了。反而由布施等門樂意攝取堅實(造善業生善趣)。

這樣,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曉得世間不管是恭敬也好、名稱利養也好,所有眼前世間的一切就像空穀売。不但沒有心實而且是欺誑之處,如是便能遮止各種惡行。那麼因為你恆常、殷重、精進修習。歸依、淨戒等微妙善業,雖然我們這個身是空的、是假的、不堅實的,卻是利用這個不堅實的身體,能夠修習而得到各式各樣的堅固、殊勝的實在的果報。對你自己來說,能夠真正的昇進勝妙之位,這個自利;同樣的也能夠以這個引導接引別人,這是利他,還有何事能較念死意義重大?

因此,經中以種種的比喻讚嘆說明這個無常,這個修法的殊勝、美妙的好處。譬如《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中,秋耕實為第一;一切足跡中,象跡最為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最為第一,以此等想能遣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與我慢。”如是還以多喻讚美,譬如讚美無常死想是能一時摧毀一切煩惱惡行之大鐵椎,是能趣入頓時成辦一切勝妙之大門等。

《集法句經》中亦說:“應了達此身如瓦器般危脆不堅,如是了知諸法如陽焰般無自性,五毒魔花(利誘)刃劍(威逼) 都沒有辦法,你能夠這樣的話,是能趣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的地方。”又說:“若以智慧見衰老、疾病之苦,最後結局是心識終將離身而死亡,自命為勇士的,知道後能夠把世間的種種雜染一刀兩斷,因為這個才真的是牢獄,然而未見輪迴過患之凡夫就不太可能遠離貪欲?”

總結起來,我們真正能夠修行,跳出這個生死苦海,整個的三界之內只有一個機會就是得到人身,而且得到的殊勝的暇滿人身,我們都是久住惡趣,在三界輪迴當中,長時期都在惡道當中。即使少數時能暫來善趣,多半亦生於無暇之處,在那種處境中極難獲得修法機緣。縱然偶得一次堪能修法之身,卻未如理修持正法,因為有“暫且不死之心”,所以你一天到晚自己也不會想到修行,這個是一切衰損之門。相反,能對治此“不死執”之“念死心”,即是趣入一切圓滿之門。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現在沒有深的大法可修,才修這個念死無常。亦不應執著“修是要修的,但是最初的時候略略的馬馬虎虎修一修,而不是經常要修的。”,應當在修習的初中後三時皆須修習無常之理,由至心發起念死定解而修習。

怎麼樣去念那個死呢?若以對親屬等堅固執著之力,當你一想到死,死了的話跟那些東西就要分離了。於是你就恐怖起來了,修念死無常不是這樣。

那麼應該怎麼呢?由於惑跟業輾轉增加增上而感得的這個雜染之身,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死的,絕對不能超脫於死。對這件事情雖然你恐怖,你也沒辦法。為後世義利之故,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害怕還沒有把惡趣的因消除掉,我們也要害怕增上生的因還沒有修持。對這一件事情瞭解了,趁我們沒有死的時候,我們可以修行,到臨終時無所怖畏。若未能成辦如是後世諸義,就不能脫離生死輪迴,特別將來會墮入惡趣,臨終時必定深生畏懼,悔恨熱惱。

《本生論》中此文:“我們這個生命不管你怎麼個努力、總是會死縱然努力亦無法常住,任以何事皆無法醫治死病,如果這樣而怖畏死亡又有何益?應該觀察世間,如果說你造了罪以後,將來是憂悔的;而且生前未作善業,死後恐怕會於後世產生諸苦,以此臨終時心會畏懼而蒙昧。無論如何我不去憶起以前造作令我心憂悔的事?我將盡一切心力造作白淨善業,身心都安住於正法中,死亡來了還有甚麼可怕的?”

《四百論》中亦說:“我們應該瞭解最後我難逃一死,你有了確定的認識,如法的去做,把自己的惡因消除掉了,把善因都能夠修習起來,你怕什麼死?”因此,若數數思惟無常,憶念身體、受用決定將速疾捨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之愛著,你對眼前這種愛著難捨的東西都捨掉了,那死有什麼好怕?

【聽帶】

1.我們目前有形的這種都已經脫離了,不是邊地,也信得過佛法,然後五根具足。啊!好好地寶貝,好好地要保重自己啊!這一點有一個主要的方法:多觀察、多思惟,不要輕輕易易地把這個生命就這麼浪費掉了

【整理】師父策勵我們暇滿難得,要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幫助我們獲得最大的利益,不要白白浪費掉了!

2.假定我們如法地修習,把這個死的念頭提在心上了。哦,現在舉一個比喻,因為……為什麼要舉比喻啊?實際上我們還沒修啊,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從這個比喻上面我們體會得到。譬如我們是決定說:明天一定死,或者今天一定死!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只要稍微了解佛法的情況的這種狀態啊,你對於所有的這些親屬、財物,感覺得清清楚楚—死的時候絕不可能帶去一絲一毫。那個時候對它們的一切的這個貪愛等等,你絕對不會生起,都遮止了。然後怎麼辦呢?「由施等門樂取堅實」,你趕快修行啊!換句話說。
現在我們所以放不下的原因就是這個。唉呀,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你一旦想到:唉呀,今天晚上要死了,沒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叫你不捨都來不及,因為擺在這個地方,你到那兒沒有用啊!然後你捨掉了以後,你真正的帶到下世去啦!就是這樣。這個是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啊!可憐、可惜的是沒有善巧利用啊!不但沒有善巧利用,還用了這個害自己。這個是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佛法絕對不會要我們做,做不到的事情,佛法只是告訴你,你做錯的事情把它改過來,這個是真正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到。所以佛法是一個最完整的教育,而不是一個空談,不是一個空頭的理論哪!

【整理】屋外下大雨我們會選擇拿雨傘而不是拿報紙,肚子餓了會找吃的東西而不是穿鞋子,對境做出正確的抉擇是我們的本能,佛法也是如此,絕不會要我們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

3.所以念死是策勵我們:既然人生這麼快地死亡,死亡了以後,眼前的東西一樣都帶不去,只有造的業,這個業會影響我們將來上升或者墮落。所以我們想到這裡,真正重要的,著急在什麼?說,在生的時候沒有修行,為了這個事情而怕,怕沒有把惡業的因,經過懺悔淨除乾淨;怕沒有將善業的因如法修持,而好好地繼續積聚。在沒有完成這件事情之前死亡,那是恐怖的。所以我們要恐怖的,恐怖這一件事情

【整理】面對死亡是恐怖的,學佛也是一樣要感到恐怖但面對恐怖的理由確是大相逕庭的,我們要為資糧未聚罪障未除之前而死亡這件事感到恐怖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