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84L5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 P85L11餘處亦當了知

手抄稿第五冊:P252LL3~第六冊P3L2

音檔:[40A]24’00 ~ [41A]0’03

音檔:

【廣論原文】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
第三個,怎麼思惟法呢?說等到你死的時候啊,除了修學佛法以外,其他所有的都沒有用處。現在我們看: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
我們再進一步更看,說我們死的時候,兩腳一伸,好囉!那個時候什麼樣呢?不管你的親戚朋友、至親骨肉,再怎麼樣地親愛,到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會跟著你去,他也不願意;就算他願意也跟不去。就算他要跟去了,對你還是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對人。法呢?不管你聚多少財寶啊,不管是多少的名譽,不管什麼東西,有沒有用呀?嘿,同樣地,一點都帶不去。不要說外面的這些東西帶不去,就是連帶你把那寶愛的這個身體,生前的時候,養得它胖胖的,唉喲,就一點點小毛病啊,就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結果到那時候,兩腳一伸,請問還剩什麼?一點都沒有,一點都沒有,一點都沒有!所以要了解: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
這一點,平常好好地多想啊,好好多想!不管你多圓滿哪,不管你多圓滿,這個東西,到最後它一點都帶不去。你既帶不去,它也不會跟你去,這個事實擺在這裡,可是我們就偏偏會這麼個顛倒。唉呀,說起來真可憐哪,說起來真可憐!這不是一個很明白的事實嗎?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那麼同樣地,我們就前後都在看,這個第三點說得很明白。那我們整個地把念死的道理想:是的!死的時候是一樣東西帶不去,而且呢什麼時候死啊?今天很可能死!我們前面已經了解了,真正思惟的時候,一定要思惟說:今天一定死!那個時候,只有一樣東西可以依憑的—法,這個才是究竟的,這個才是究竟的。所以從這麼一來的話,你自然而然又能夠生起第三種決斷,決斷什麼呢—不為眼前所有一切的虛假的東西所阻礙!
所以從這個三點當中啊,我們應該得到三個決斷,三個認識。三個認識:第一個是決定要死,第二個死無定期,第三個死的時候,除法以外什麼都帶不走。決斷是什麼呢?第一個決斷一定要修,第二個決斷是現在就要修。那麼但是我們現在修的時候就有個障礙—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所以根據第三點的話,到那個時候,什麼東西都放掉了,不管這個人跟你多親愛,不管!不管這個地位、錢財、名譽多重要,不管!乃至於自己的身體,不要說:唉呀,又這個不對,又那個不對,因為死的時候有沒有用啊?也沒有用!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呢,對我們有絕端重要的價值。所以真正要修行的時候,這個地方一定要好好地認真思惟,把握住重點!那麼你就有修行的機會,有修行的可能,這個時候你才有成就的可能,成就的可能。下面我們繼續: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法。」】
他怎麼說呀?說這個能生異熟的,就是我們以前感我們這一生異熟的這個業,這個業一旦盡了,對不起,這個業一盡,我們就死了。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什麼叫命運哪?那就是你宿生造的往業,這一生,就感得這樣的一個果報。當感得這一生的果報一盡的時候,好了!生命就到此為止。那個時候,再向前是什麼呢?再向前,就看你這一生造什麼樣的業。
因為這一生造的業,就這個業會引我們到下一生去,下一生去。這個時候,我們到下一生去的時候啊,除了我們造的善惡業以外,除此以外,所有眼前的所有的東西,一樣東西都帶不走的。然是如此,所以我們眼前,絕對不會忙這些無關緊要的;一的事情啊,就是趕快把惡業淨除,善業增長。這個道理,我們要趁現在及早地認識,趕快努力地修持。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這個說,不管你地位多高,然後呢財富有多少,等到你死的時候,什麼樣呀?「如敵劫於野」,就為那個敵人在曠野當中把你抓去一樣,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帶得去的,沒有一樣能夠帶得去的!你最親近的親人,所謂子女、夫婦,然後呢這些東西啊,乃至於衣食、朋友、國家、地位,不管你有多強的勢力,沒有一樣東西帶得去。所以他告訴我們說「無見無所聞」,你以前所有東西啊,既看不見也聽不到,是這樣的狀態啊!所以,這個是我們於事前一定要努力,千萬不要到那個時候,到那個時候啊,你就來不及了,到那時候來不及啦!這個特點我們要認識。
修行一定是這樣的,還沒有到你後悔之前,你事先了解將來這個局面,然後呢努力預防,不要到那一天,這個就是它修行的特質。所以這個佛菩薩他慈悲啊,把這個情況告訴我們,然後我們事前努力的話,都能夠把這一種惡劣的致命傷免除掉,這個就是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殊勝好處。
【◎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
就像上面這麼一步一步來,我們思惟觀察,說我們得到現在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意義重大極了,有這麼大的大義利。一切現在的、將來的,所謂增上生、決定勝都靠這個;自己的、他人的利益都靠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而且整個的六道當中、三界以內,只有這一個身體才可以得到,除此以外,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辦法。有這樣大的利益,卻是又非常地難得,這個情況我們要了解。不但難得呀,而且很容易失壞,很容易失壞。更進一步呢,它失壞的情況,說死亡了,說死就死,那麼死了以後呢,是一樣東西都帶不走。所以,假定不趁這個有機會修行的時候,不努力修行,不趁現在來修行,而只忙這些不相干的事情—所謂不相干的事情指什麼?就是啊,就眼前的安樂,只就眼前的安樂,所以說「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這一點實際上就是我們眼前的狀態。
我們在這地方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現在忙的是什麼?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無非都是為忙眼前的快樂。唉呀,這個吃啊、穿啊、住啊,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啊,人情世故啊,這不曉得害了多少人!世間的人,他本來就忙這些,所以這個叫可憐的人、愚癡的人;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忙這個,這請問你修些什麼啊?這是一點,我們務必要了解的。
所以說,假定我們命存的時候,也忙這些事情的話,倒不如畜生,為什麼呀?牠那個畜生忙世間的事情,牠那個力量比我們強耶!所以說,這個旁生對於謀世間的生活的力量遠超過人,這是個事實。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的時候,雖然我們說人為萬物之靈, 你可以發明很多東西,發明很多東西,要花很大氣力吧?發明了以後,你去買的話,要花很大的代價吧?嘿,牠不要,牠一個翅膀可以飛,牠不要!你到了海裡邊儘管你有船,牠不要,牠就可以游,牠有這個本事,就這樣。然後你要造房子,什麼等等,牠就挖一個洞,往裡面一鑽就解決了!我們吃起東西來要燒、要弄,牠就生吞活剝地吃下去,照樣長得很好,你豈不是不如牠?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人之所以強過牠們的地方在什麼啊?就是要曉得這個暇滿的人身,可以修行跳出輪迴啊!所以說,假定不善巧利用這一點超勝牠們的話,那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所以我們現在平常,啊,真是!固然不修行的人不說,有很多修行的人,我覺得也可憐哪!就癡癡呆呆的,總覺得好像出了家,跑到這地方。癡癡呆呆地在這兒,就叫修行嗎?假定說癡癡呆呆就叫修行的話,我覺得我們不如一個螺螄、蚌蛤。那個螺螄、蚌蛤,這個佛就呵斥一睡一千年,牠就癡癡呆呆,那個蚌殼一合,睡在那裡一千年,我們就這麼癡癡呆呆地過去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
【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
假定你不趁這個機會好好修行的話,雖然得到這個難得的善趣啊,你好像沒有得到一樣,好像沒有得到一樣。我們真是冤枉啊!我們實在是大冤枉、大冤枉啊!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好好地警策、好好地努力,這才行啊!
【如《入行論》云:】
這個《入行論》就是《入菩薩行論》,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修行的人,這個道理,這地方告訴我們很清楚啊!下面怎麼說呢?
【「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我們為了眼前世間這種事情,你說它沒有利益嗎?有的,有它一點小小的利益的;但是,假定你只忙這個小小的利益的話,對不起,你還不如畜生!因為這件事情,這個畜生也做得到的。你現在呢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暇滿的人身,就忙那些次要的、不相干的事情,一旦你這個暇滿的人身失去了以後,你就再不可能得到。唉呀!這個前面我們一再說過了。所以現在這個死跟前面的暇滿,一定要相關地擺在這裡,經常去思惟。同時在我們正式修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你思暇滿,然後你念死,把它前後地、輾轉地,這個不行那個,那個不行這個。然後你稍微有一點樣子了,你趕快安住在這個上面,努力地深入地思惟,它一定會生得起來的。等到這個一旦生了起來的話,那你修行的問題,整個自然都解決。下面他又鼓勵我們,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
所以說,上面所說的這種道理、這一種的心理,我們修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難吧?很不容易吧?縱然覺得很難,但是要曉得,這是修道的基礎,這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努力!你不談則已,真正要談修行的話,這一點要努力。
前面說到這裡,有一個祖師告訴我們的話,記住:有人去修,修了以後說:「哎呀,我修了半天生不起來!」那個祖師怎麼說啊:「你不要在那兒說妄語騙人哪,你何嘗修過呀?白天打妄想,晚上又去瞌睡。」實際上呢,這個裡邊應該這麼說,說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坐在那裡,不是妄想、就是瞌睡,你何嘗真正地一心一意貫注在這個上面在修行呢?然後呢坐了半天,瞌睡了半天,妄想了半天,說:「哎呀,我修了半天修不起來!」你沒有修,你怎麼教它修得起來?所以真正講修行的話,一定要懂得了道理,把這個行相,自己用來檢點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說:「我做對了嗎?啊,不可以呀!」所以他處處地方,策勵我們自己,說這個暇滿的人身啊,還是你自己宿生努力修行得到的呀,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且修行的時候,你已經花了多少努力、多少代價呀!現在你不這樣做,是白白浪費,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
注意哦!所以我們不要剛開始的時候,隨隨口口地講無我。修學佛法最後的目的是講無我,但是講無我的原因,還是為我耶,還是為我好。結果你發現:為你好啊,真正地害你的,還是這個我!那個時候,你才肯努力去掉它,這樣,這個是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正確了解的。所以說,這個佛法的完整地認識,次第、步驟的話,千萬不要亂,否則的話,你隨便是亂用啊,講起來很好聽、很美,做起來一無是處,都在這個上面,都在這個上面。下面那個祖師,
【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
我們現在,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為什麼啊?唉!這個就是說,就算你想放下了,但是心裡面常常就是會有一種力量叫你放不下,叫你放不下。為什麼?這個我,為了這個「我」,你種種的方式,要去莊嚴它。總覺得:唉呀,這個怎麼可以呀?平常我們常常說:「這個面子上面不好看。」的的確確地,平常我們說虛榮心—這不要輕易地說這個說別人,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真正地為這個世間所困死的,也是這個東西。
所以這個地方啊,我請了幾十本的《一夢漫言》,我以前說過好幾次的,建議大家去看看。不過我發現,真正看那個書的人很少,你們不妨好好地努力去看看,看看那個古德修行的榜樣。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講修行,一天到晚講面子,你這個面子不拿掉的話,那個都是騙自己,都是騙自己!所以說,「除我光榮」的是什麼?「修習無常」。你一想到死啊,什麼東西都不貪。為什麼能夠什麼都不貪呀?因為你修習了以後,你才了解:眼前所有的,這個現世的一切圓滿的光彩,嘿!到那個時候,到那時候都是虛假的,都是害你的。到那時候,你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去,唯一帶去的就是你造的業。既然是造的業,所以唯一可憑的,就是我們的善法,唯一可憑的就是我們的善法。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對於現在這個東西啊,你就絕對不會被它所欺騙;不但不被它欺騙,它要送給你,你都逃都來不及。所以說「不住現法始得生起」,這個地方這幾句話,好好地現在多擺在心裡面多轉它幾下,多轉它幾下。下面說:
【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真正修行的人,應該怎麼辦呢?就是第一件事情—修這個。等到你修這一個念死這個量生起來了,自然而然哪,你把眼前所有的講這些,唉呀,這個也說不過去,那個也放不掉,這個也不好意思,這個也不能罷休,統統放掉了,統統放掉了!放掉了以後怎麼辦呢?一心修學佛法!所以正式修學佛法的第一個關鍵,就在這裡。如果說,這一關沒有突破,或者念死這個心理沒有生起,這個障礙擺在這地方,下面深入地修法,都是空話!所以,成為修行第一大障礙的這個難關一定要破除,就是這個。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而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平常我們講修行啦!唉呀,修行啊,要懺悔業障、要積聚資糧、要啟禱本尊啊,然後呢等等,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什麼呢?平常我們要懺悔也好,積聚資糧,總是修種種的福也好,或者要念佛也好,明明曉得這個要殷勤、要恭敬、要精進、要什麼……這個道理都懂,但是修的時候啊,就是不行!唉呀,你今天也不行,明天也不行,一天也不行,十天也不行,一年也不行啊,那往往弄了很久,都生不起來。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吧?有這個經驗,是的!怎麼辦呢?欸,妙了!「然諸無常」,這個無常這件事情「不安住故」,因為一切世間所現的就是個無常相。如果說你能夠修無常的話,它修的時候,還是不是想像當中,什麼一修就修得起來哦!它還是不大容易的,但是這個困難,比起前面的要容易得多。所以,如果是你轉而先修無常這個概念,稍微用一點力,那麼很快就生起來了。
一旦這個無常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要你說不念佛,辦不到,要你不懺悔,是辦不到,為什麼?你了解得很清楚啊,以往造了這麼多罪惡,馬上要死,死了以後要下地獄,然後你還願意去忙積聚這個財物嗎?還願意忙這個造那個大廟嗎?當然,你發了大菩提心去做,那是了不起,那是大菩薩,後面講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一再說明我們要了解,人家造那個大廟、說大話,那是大菩薩的事情,我們現在還沒到那個境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他們,要大大地讚歎、讚美。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自己心裡衡量一下,說:你是不是已經生起了非常嚴重的厭離心;然後呢由這個厭離心,然後呢發展成大菩提心;然後明明曉得苦,不計較一切地幫助別人?如果你生不起來,不要管別人,趕快把自己努力先扭過來了以後再說。所以真正修行的人,確確實實地「不見他人過」,只把握住如理的正法,精勤如救頭燃地念念不懈,自己如理地深入。而這個下腳的第一步—暇滿人身的難得,無常的迅速。下面,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那麼這是個大善知識,有的人就請求他,說:現在要修什麼呢?說修無常!那麼現在呢就請求他,說:另外換一個,或者是更深一點的。結果他老人家怎麼?把這個老辦法,就是念死的辦法,重說一遍,這樣。欸,結果請的人本來是說:「已經曉得啦!現在再希望其他的。」他又說一遍,又說一遍。那麼,最後他怎麼說呀?「你說要了解的深深大法,對不起!這個對你一點用場都沒有啊,你現在還早得很啊!」這一句話。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了解這個全貌,佛法的整個的全貌,的的確確我們了解,上一次講的那個次第,已經說得很清楚。至於說真正修行,千千萬萬不要躐等,不要找大法、深法,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一步一步地上升。
那麼前面關於這個三個根本,以及三個根本當中分別九個子目,應該策發的三種決定的誓願,應該牢牢地記在心裡,努力認真去修持。這樣的話呢,這一生修行可辦!
【◎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
所以假定我們自己力量夠,能夠做,那麼就照著前面所說的,如理地一步一步地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
假定說,前面那個整個的內容,我們一下做不到,那麼怎麼辦呢?就把前面告訴我們的三個根本,而這個又分開來九個子目,把這個道理了解了以後,所以運用這個道理在眼前的一切事情上頭。你仔細去觀察,會發現一個什麼?說現前我們忙那些事情,就等於什麼?要死了,還要去裝飾、裝飾,那個實在是一無道理,一無道理!這個身體分明擺在這裡要殺掉了,你還要把它胭脂花粉點點好,理一個髮,要洗一個澡,那不是顛倒嗎?殺掉了,一口氣斷下來,這根本跟你了不相干,我們是專門忙這種毫無意思的事情。
等到你真正了解這點,你會對這個東西厭惡不堪。而所以現在送命的原因還是、還是因為你弄錯了忙這個。因為你忙這個,所以造成必然的惡業,必然會走上死的那條路去,這個關係我們必定要認識,必定要認識。所以,你照著前面的這個情況去努力思惟、觀察,一定要讓它有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厭離心就生起來了。如果這個厭離心沒生起來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只有一件事情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數數修習」,數數修習!這個就是我們走上去的必然次第。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
那麼因為你要修習,所以呀要了解什麼是如法,如何修習法,那麼就不妨找種種的大經、大論。關於這個經論當中,照著它應有的次第,從親近知識開始,暇滿難得、義大,與無常迅速,各種這一種認識了知,真實地了知,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的,我們現在聽的時候,覺得是沒有錯,但是做的時候,還覺得不相應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我們對這個認識還不夠。所以目前為了加深認識,努力地從這一方面去多多地研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正確的修行。等到你確定把握住,認得了,然後呢如理地這樣地深入。
所以儘管前面,我們這麼一再地說,有一點大家也注意,聽完了往往說:「哎呀,聽的時候很好啊,但是聽了我做不到,怎麼辦?」當然做不到!做到了,我們就不必在那兒聽了!正因為你做不到,所以應該在那兒聽;同樣,正因為你做不到,所以聽完了,千萬不要放掉了就算。要曉得:一切事情都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你現在要想得到,這個是什麼?我們要求的果。我們要求這個果,應該做的事情—下這個果相應的因。這個因是什麼?努力照如理相應的經論,不斷地去研究、探討,把握住重點,把握住重點;然後努力照它這樣去思惟、觀察。你只要在這一方面努力做對了,將來自然會生起大厭離心,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正確地認識了。
所以,有一些同修,也許你聽見了覺得滿好,心裡就著急了:唉呀,對呀!但是我做不起來,怎麼辦哪?很著急,這個也不需要,也不需要。所以它這個次第很清楚。但是反過來說,那既然現在不要著急的話,你聽過又是悠悠忽忽,「唉呀,很高興。欸,剛才聽得很好!」然後跟人家聊聊天,那又錯,那又錯!你必定要認識一個事情很清楚:如是因,然後呢感得如是果。你要求這樣的果,一定應該走什麼樣的因。所以這個正確的認識,認識了以後,馬上拿這個認識去運用,檢點自己的內心,看看它相應與否!繼續下去。
【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
那麼你因為照大經、大論上面相關的這些法品,相關的這種道理,都修學、了解了,那麼就曉得:哦!現在什麼是跟我相應的,什麼是現在,或者是將來什麼時候該努力的,了解了這個以後,就進一步照著拿來修習,這個才是真正佛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指導。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很快就得到了佛法的精要。
【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前面、後面都是這個樣。那麼現在呢到這裡,我們已經曉得,哦,說這個暇滿這麼難得啊,得到了以後又這麼快地要死亡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呀?這是個重要的問題呀!假定死了以後沒有了,那反正沒有了,也就算了!欸,對不起,不是的,後面還有在。這個時候,你也同樣地事先要了解,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看看之前怎麼準備啊!你必定有了解了才好準備呀!所以他進一步說,那麼既然要這麼死,死了以後,以後到哪裡去啊?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