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題~無師自通?

桌牌~初一若錯乃至十五

 

  • 前行緣念的儀軌

在每一堂上課前,我們都會進行前行緣念,一方面祈求佛菩薩的加持,一方面可以讓我們調整安立正確的上課動機。

 

密集嘛(三遍)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三稱聖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一遍)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三遍)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集嘛是宗喀巴的祈請文,主要是讚頌觀世音菩薩的無緣慈悲、文殊師利菩薩的無漏智慧、金剛手秘密主的伏魔力量、以及宗大師悲智力功德

尖瑞錫(觀世音):觀世音菩薩
蔣悲揚(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
桑威達(秘密主):金剛手菩薩即大勢至菩薩
宗喀巴:宗喀為地名,巴為藏語,對有成就者之尊稱。
洛桑扎北(賢慧名稱):
宗大師之名號,義為善慧名稱
〈密集嘛〉是宗喀巴大師祈請文。為什麼每次讚頌時,〈密集嘛〉放在第一?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本!大師到世間來,把最圓滿的教法賜給我們,使我們領會到諸佛的慈悲,也體會到生命的價值。

仁達瓦大師是宗喀巴大師所有師長中,對宗大師影響最大、最深遠的無比恩師。宗大師最初獲得中觀、因明之理,主要由仁達瓦大師傳授,因此宗大師尊奉他為根本上師。有一次,宗大師迎接仁達瓦大師,見面獻上供養後,立刻呈上〈密集嘛〉偈頌,讚歎仁達瓦大師。仁達瓦大師看了,謙讓地說:「我無此功德,不敢當!這一偈頌您倒可以當之無愧。」於是仁達瓦大師將原頌末二句「崗尖喀北竹尖仁達瓦」,改成「崗尖喀北竹尖宗喀巴」,讚歎宗喀巴大師。

我們在憶念宗大師的〈密集嘛〉時,因為學了宗大師的法,對大師有非常深的懷念。這個懷念,到底來自什麼?以你個人的受用,你想到什麼?這都跟「觀功念恩」相關的。當你受了恩,你對他有很深層的繫念,這是為什麼唱〈密集嘛〉自然會感動的原因。

 

  • 廣論複習

Q:我們已經學完如何說聞二種相應正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一句廣論或師父的理路,你覺得很相應,或是受用的?

堂軒: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使得我在生活上,養成會去思考別人告訴我的事情,也因此有些疏忽的事情獲得了解決

正祥:以前想要做善行都比較不積極,現在到運動場所,如果有看到一些隨地亂丟的物品如啤酒罐等,都會主動整理讓環境變得乾淨,所以學習廣論之後,確實有在改變

瑩櫻:比較有感覺的是斷器三過。過去常常聽過了就過了,沒有去憶念,經常影響了學習的效果,以後會提醒自己是否有斷器三過。

智光:斷器三過讓我受用,雖然工作很忙,還是會經常掛念著廣論,如上課前的準備,上課時的諦聽,以及上課後憶念及複習等

長志:學習廣論之後,對於與家人的相處,會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使溝通變得很好,這是很大的進步

巧君:以前在忙碌的時候,比較容易發脾氣,尤其看到小孩不乖時就會罵,現在學習要觀功念恩,遇到不如意時會沉住氣

永德:在工作上因壓力大,看到別人做不好就會發脾氣, 發脾氣會起煩惱對自己也不好,所以還是要觀功念恩。

 

  • 南方拳與北方拳

北方拳的金師傅, 認為自己功夫能打敗南派葉問的詠春拳,於是耀武揚威的率眾登門挑戰, 為了激怒葉問出手,金師傅一再出言譏諷詠春拳是花拳繡腿,在葉問以一根雞毛撢子狠狠教訓之後,金師傅低頭認輸,並說「今天算北方拳輸給南方拳了」,  葉問則說「你錯了,這不是南北拳的問題,這是你的問題」。

 Q這影片你們看到了什麼?葉問為什麼説這不是南北拳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長志之前對是否要來上廣論有些猶豫,後來有位公司同事知告,我們要隨法不隨人,所有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廣論是一部很好的佛法。拳法沒有高低,心態很重要,所以葉問才會對金師傅說這不是南北拳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初衷如果不對,就會學不好

瑩櫻:印象深刻的是金師傅氣勢凌人,葉問則一再容忍,沒想到葉問一出手很輕易就打敗金師傅,所以很多事情是人的問題,學武功也不是用來爭高下

◆我們學功夫,不是用來踢館,也不是拿來跟人家比較,應該是用修身養性,及照顧他人。學佛也是一樣,除了對佛法及法師要起恭敬之外,學習之後要能讓自己受用,也能夠利益別人。

 

  • 廣論研討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廣論原文】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①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②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①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②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今初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①所依善知識之相,②能依學者之相,③彼應如何依師之理,④依止勝利,⑤未依過患,⑥攝彼等義。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消文】

第四科,怎麼樣正確地以這部教授,來引導學習的人的次第分二:一、趣入佛道的根本,在於依止善知識的軌則。二、依止善知識之後,應該如何依照善知識所教的來修心。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又分成兩個部分:第一、為了讓修學者發起深刻而堅定不移的理解,所以先稍微略作宣講。第二、整個簡單扼要的宣講修行的重要原則。現在開始說明第一部分。

《攝決定心藏》中說:「具有善根想要修習佛法的有情眾生,應該親近善知識。」 在鐸巴所彙編的《博朵瓦語錄》裡面也提到:「總的來說一切教授之首,就是不捨離善知識。」 能夠讓學者的心續之中,最低限度可以生起一分利益,斷除一分過患,一切美好安樂的根本,就是善知識所以在一開始修行的時候,依止師長的軌理是非常重要的。《菩薩藏經》中說:「總之,要想獲得並圓滿一切菩薩行同樣地,一切波羅蜜多,諸地,忍辱,三摩地,神通,總持,辯論,回向,祈願,以及佛法,都依賴於善知識,以善知識為根本,藉由善知識而出生,以善知識為出生處及生長門,因善知識生起這一切,因善知識而增長,依憑著善知識,以善知識作為生因。」 博朵瓦大師也曾說:「要修習解脫的人,沒有比依止上師更加重要的事。即使是今生那些透過觀摩便能操作的事情,如果無人指點尚且不能成辦;何況是才剛從惡道中跳脫出來,要前往從未去過的地方,沒有師長的帶領怎麼能做到?」
因此,依止善知識的軌則,分成六項:一、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具備的條件。二、能夠依止善知識的弟子,必須具備的條件。三、應該如何去依止善知識的道理及方法 。四、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五、未能依止善知識的害處。六、把以上各項做個總結及補充說明。

現在開始宣講第一項,所依善知識之相。

一般而言,在佛經及釋論中,雖然從各各乘的角度宣說了多種善知識的內涵,然而本教授所指的,是能依次引導修學者趣入三士道,進而導向大乘佛道的善知識。 如同《經莊嚴論》中提到:『善知識應具備以下十個條件1.調伏是指戒學,2.靜是指定學,3.近靜是指慧學,4.功德要高於弟子,5.具備利他的精勤,6.並能多聞飽學經論,7.透徹地通達真實義理,8.善巧的解釋經論,9.具有悲憫心,10.對於一再的講說都不會倦怠厭煩,我們應當依止這樣的師長。』是說修學的人,必須依止具備以上十種德相的善知識。這裡要再說明的是自己沒有調伏,而要調伏他人,是絕無可能的。 所以要成為能夠調伏他人的上師,必須先調伏自己的心續。 那麼,應該需要什麼樣的調伏呢?如果只是隨自己相宜的而稍微修行,在身心當中得到的是虛假的內證功德,那完全沒有任何的益處。 所以,必須是一種符順整體佛教的調伏身心的方法,這就是珍貴的三學,即是《經莊嚴論》在這邊提到調伏、靜、近靜(戒、定、慧)等三學。

 

【收攝】

為什麼我們一切的功德是仰賴於老師 在經論及祖師是這麼說的,

《攝決定心藏》告訴我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如《博朵瓦語錄》也提到,總的來說一切教授之首,就是不捨離善知識。

如 宗大師說,能夠讓修學的人可以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的根本,就是善知識。

如《菩薩藏經》中說,總之獲得及圓滿一切菩薩諸行,皆因善知識生起這一切,因善知識而增長,依憑著善知識,以善知識為因。

廣論上所說的善知識必須是能依者三士道的次第,引領學者進入大成佛道。這位善知識必須具備10個條件:調伏(戒)、靜(定)、近靜(慧),德增(上)、具(精)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性)、離(疲)厭等。

總而言之弟子必須依據這10種條件去找要依止的善知識,而善知識也應該要先調伏自己,才能去調伏他人,如果自己沒調伏好要去調伏別人是不可能的。最後要符順整體佛教的調心方法,很重要是依序戒定慧三學

住性數取趣住性是指有善根想要學佛法的人,數取趣是不斷在六道輪迴的有情眾生

從尊重出, 尊重是指善知識、上師、老師

學佛法的首要是要依止善知識,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因為能讓學習的人在身心中發起一點點的功德,減除一點點的過失,這一切善樂的本源都要靠善知識。善知識在學習的道路上既然這麼重要,那要具備甚麼條件的人是我們要去依止的善知識呢?《經莊嚴論》說,善知識要具備10種條件,除了這10種條件之外,還必須已經調伏自己心續的。在佛法裡講的調伏身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種寶學

 

【HOMEWORK】

~ 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廣論班找快樂.

~ 觀功念恩,關懷家人,多多隨喜

~下週課程,廣論P25L2其中調伏者 ~ P25LL3說由教裡通達亦成

~ 多聽師父音檔,看看自己、同行善友的學習,歡迎逛逛我們心靈的家…

http://www.mylamrim.org/

  • 行政事項

 新竹企業廣論班2018年度總結

地點:鳳山寺

時間:2019127()

      AM8:00~11:30

報名網址:

https://goo.gl/forms/FdscrcZxZTWiSbhN2

報名截止日1/24(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