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2L11第二所為義者 ~ P74L1獲得堅固定解

手抄第五冊:P113L7~ P140L5

音檔:[36A]17’53″ ~ [37A]05’49″

音檔:

【廣論原文】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
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龍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聖者無著亦云﹕「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攝此義云﹕「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四百論》中,亦說道次極為決定,「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此說道有決定次第。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所為義者。】
說為什麼要照著這樣的次第?照著這樣次第它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看文。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說假定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切無非是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那麼既然這樣的話,所以中士、下士就統統擺在上士當中就夠了,為什麼要另外創立這個共中、共下這個次第?為什麼呀?欸,答案是這樣。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
所以分開來,分成功三士道次第引導,它有兩種殊勝意義。在我們正式地講這個兩種意義之前,在這地方先要說明一個道理。它這個完整的教授,它每一個,每一個項目的安立,它都有它安立的必須要的理由在,必須要的理由在。有,它有什麼好處;欠,有什麼缺點。讓你分別得清清楚楚,分別得清清楚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你會發現哪,少了就是不行;如果說除了這個再多了,再多了就是多餘!所以他在事先如果你對這個概念弄清楚了,有什麼好處呢?那好處可大了。平常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總是碰到什麼就忙著去修,雖然有的人不一定這樣,多多少少學了一點,可是啊這個學的次第都不圓滿。次第不圓滿,所以你碰到別的地方,聽人家這麼一講的話,「欸!對呀,這個我沒聽見過啊!」「對啊!這個有這個問題啊!」於是就使得你懷疑了,懷疑了以後你也不曉得如何取捨,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樣我就不去管它了!」你去修行,更糟糕。因為你修行過程當中,的的確確有實際上的問題。因為你事前既不了解,也沒有準備,修行到那個階段當中,問題出現了,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啊!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然後在那兒一轉倒是不曉得轉到什麼時候。
所以這個圓滿道的次第一定是這樣的,它每個地方那個層次、必然性,就擺在那裡,千穩百當地,讓你弄得個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走上去,不管它是什麼東西,喏,我心裡面把握的,就這樣有把握,絕不動搖,這個時候你走直路了。所以從這個地方要了解一個事實:在我們凡夫分上,因為我們心力太弱,我們往往總覺得:唉呀,你趕快給我一個很好的嘛就行啦!但是他偏偏不給你的理由,就是這個。實際上告訴你這個次第,正是使得你最快速、一點不走冤枉路的無上妙法。這個概念大家務必要了解,務必要了解!
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夠的話,你可以不學這個東西,等到心力強了以後再學,等到心力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我們如果在學的地方,那麼要勉強自己。平常我們學,一定是任何情況之下,都一定帶著幾分勉強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學任何一個帶個三分勉強。然後呢勉強自己上去、上去,你慢慢地上來了,欸,就成了嘛!就這樣。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的話,的的確確應該感到無比的幸運,然後呢努力推動。你有這個努力推動,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點勉強就很容易克服,最後得到的無上的好處還是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所以它很多地方就這樣地要明辨,所以本論的真正重要的地方,還在這個地方。
所以前兩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說其他的,也有別的這個人寫的關於這方面的這個引導的方式。表面上面看起來,欸,他也是這樣啊!修學佛法,先嘛要靠善知識,然後要什麼等等,每一個項目好像立得清清楚楚。但是本論的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於這一部分。平常我們一般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好像無關緊要的,為什麼談這個,實際上本論最精彩的精華卻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不過眼前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剛開始學的時候,腦筋裡面是一片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很難體會到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不要急,告訴自己,說我今天有幸學到這個完整的次第,這麼好的東西。完整的次第,平常世間作學問的情況來看,那不是研究院嘛,至少是大學,可是偏偏我們現在不是小學就是中學。那我們也努力告訴我們自己:好好地學上去。等到你把本論的完整次第學好了以後,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溫習一下的話,你就把全部的內涵都把握得住了,這樣。那時候就是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時間,啊!那都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來算,這是時間來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苦樂的話,啊!那都是無……這些時候長的三惡道受煎熬、油鍋煎,這種苦都省掉了,這是我們真正的殊勝的好處。
那麼現在我們看這個文,他所以用這三士道引導的兩個大意義是什麼呢?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
這是第一個。由這樣地引導的話,他會把我們的「增上我慢」摧伏。這個慢有很多種,這慢,所謂七種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等等。那麼平常只要我相還存在,這個慢一定在;因為慢是思惑,就算你破了薩迦耶見,這個餘習,慢的餘習都在。在這種情況之下,它那個慢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這個地方特別叫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就是你還沒有達到這個真實的這種狀態,你以為達到了,把你的能力高估了,增加、超過了,這個叫增上慢。那麼這個增上慢說什麼?
【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說我們乃至於共下士、共中士的這一種心量,都沒生起,都自己覺得我是一個大士。這個是第一個意義,這個第一個意義再說一下,詳細地說一下。前面我們簡單地介紹過,共上士或者大士的意樂,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就是說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這個是無上大菩提心的特徵。而所以要生起這個心來,必定要經過一個什麼?必定要經過—第一個,先自己了解這個世間一切,這個世間不但是我們在欲界,乃至於色界、無色界,任何的一件好東西,你認識它:啊!這是痛苦的根本,產生絕大的厭離。然後推己及人,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看見那些人染著在世間,深深憐憫是幫助他們,這個是共中士。現在我們連現世這種小小的欲樂都放不下,為這個現世的欲樂又忙這個、又忙那個,這個連它共下士都做不到,而我們居然說我們是大士,這個就是增上慢。
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增上慢?就是對於這個真正修學的次第內涵完全不明白,一點都不清楚啊!只曉得人家說:「哦,這個大乘佛法好!」「欸!那我當然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只要「我」在,一定有這個我慢。我慢都是把自己估得高高的,「哦,既然這個很高、很大,我當然高、當然大啊!」實際上你夠不夠這個高、大的量?不知道!所以這個叫增上慢心。有了這個增上慢心,有沒有可能修行啊?絕無可能。所以他現在把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那裡,你只要一衡量,覺得:「唉呀,不行啊!我連它幼稚園的東西都不知道,小學的東西都不知道,說大學那真是荒唐極了!」這個心裡面就摧伏了。你這個慢心一摧伏,你自然肯低聲下氣好好地去學。除非你是自暴自棄,不談!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個障礙就是那個增上慢,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總覺得是個大菩薩,總覺得是個了不起,不肯學,你就完了!摧伏了以後,然後一心去學,你就有機會。任何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去做,佛法那就興旺了。因為你能夠如法去做的話,那麼只要如法,這個佛法就在世間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目前這種情況?大家說:「唉呀,現在這個不行啊!」總覺得怪這個、怪那個。真正要怪的,怪在哪裡?怪在這裡。你只要有這個次第在,自己內心上面一觀照的話,問題都解決。每一個人觀照自己,佛法就慢慢地復興起來了。這是第一個。
【二為廣義上中下心,】
要廣泛地利益各式各樣的,上等、中等、下等,為什麼呀?
【說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
那麼除了上面這個必須要的情況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能夠廣泛地對於各式各樣的人,上等人也好,中等人也好,下等人也好,都使他得到好處。因為本論雖然是引導最上等人的,但是那個上等人同樣地需要得到共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所以把這個次第這樣安立,說下士、中士,這樣上去的話,對他來說並沒有過失,不但並沒有過失,而因為這樣的次第引導上面去,使他產生功德,得到增上的能力。順著這個次序,他才能夠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能力增上,然後呢如理修行的功德得到,步步上升。所以他並沒錯。而另外一點呢?
【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就。】
反過來,有一種人心力比較差,心力比較差,你教他一下子教他修那個上品的話, 「唉呀!這個不行,唉呀,我這個不行啊!」結果呢,上品嘛他沒辦法修,下品嘛你又沒有!好了!把這種人就摒棄在外頭了。佛法,所以圓滿精彩的,什麼?它能夠廣攝各式各樣的人。今天你把這個大法高高地提起來了以後,結果把那些人遺漏掉了,你就不圓滿。所以它用這個方式次第引導,對於上品的人,正好讓他步步上升哪!不但沒有過失,而且讓他走上去是如理如法地走得上,順理成彰;對下品的人呢,也能夠引導。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所以這個是為什麼用共下、共中、共上引導的目的。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然後對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非常好。
同時對於上士來說,不但是把我們引導上去,上士的目的幹什麼?你自己上去了,還要引導別人。然後你自己這麼走過來了以後,你也曉得這個完整的路子以後,自己成功了,引導別人這個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夠如理、一點不錯地引導別人。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就非此莫屬,這個是它真正精彩的地方。
同時看到這裡哦!我們也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大家傳說紛紜、諍論是非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是好。他說你這個小,不理想;反過來,他說你這個雖然大,空口說白話沒得用!唉呀!吵了個天翻地覆。它現在呢,廣攝一切上、中、下法,沒有一個遺漏,而每一個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應的,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點遺漏。這個諍論有沒有?沒有了。還有我們剛才這種情況,說大家爭來爭去,爭了個半天哪,修行是沒有修啊,吵了個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獄。欸!它現在啊就不是,每一個人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不但沒有諍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一同地遵循著不動的次序,走到最圓滿的這條道路上去。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這幾百年來這個佛法,啊,那簡直是支離破碎啊,真是不堪回首之感!而西藏,自從宗喀巴大師把那個教法整理了這麼完整以來,到現在是經六、七百年哪,這個教法始終如日中天。為什麼?他就把那個圓滿的教法,用這種方式提起來了。不管是你任何一類的人,都能夠攝受!高的,一步一步地爬達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漸漸地作基礎。可以想見這個教法的圓滿。
對於這個整個的廣大的佛法的全貌來說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呢?同樣地可以運用得上。要曉得,修學佛法不是說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說長時間的無量劫這樣地走過去。你現在走進去,走對了,這一生只要次第走對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話,於是自然而然到最後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腳第一步走對了,實際上你就是什麼?等於說下腳第一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對不對?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這個深廣,你也可以說從整個的大趨勢來看,而這個大趨勢濃縮起來,就用在你身心上面,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也是這個狀態啊!你只要開始第一步做對了,生生世世自然就你走這條路。
說到這個地方,我覺得我們真堪於自慰、感到高興。現在大家說:「唉呀,末法啦!這個教法是沒有啦!」卻在這樣的支離破碎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卻能夠得到圓滿的教法,憑什麼?憑什麼?宿生自己的業。所以這個佛法就這麼妙法,就這麼妙法!你只要跟它結上了這個緣,然後你自己不棄捨,你努力地照這樣去做,淨除你的罪障,努力積聚你的資糧跟它相應的話,生生增上,一點不錯耶!儘管這個時候教法支離破碎了,欸!我們卻碰來碰去又碰到這個圓滿的教法。大家想想看,誰知道我們今天會跑到聚集在這裡來學這個東西啊?佛法就這麼奧妙。想到這裡要高興啊!
所以我平常沒有什麼事情,我看見大家苦苦惱惱,我真是覺得:唉!你們真是冤枉。我平常沒什麼事情就高興。什麼高興哪?沒有別的,就想這個嘛!啊,想到就歡喜得不得了!往往無緣無故地就想到就歡喜,乃至於它苦惱來的事情,苦惱來的事情我只要一想就歡喜。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淨除我們苦惱。你沒有得到這個方法之前,苦惱硬是看著它苦惱。看著它苦惱還小事情耶!這苦惱來的時候,你還輾轉地增長苦惱,跟著它下地獄。人家罵你一句,你覺得這無緣無故罵你,你怎麼心裡去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罵我?我怎麼樣要弄他啊!然後呢,結果是什麼?造了惡業大家一起下去呀!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欸!現在我想起來,看見這東西好,以前我欠了他,現在我可以淨化了。這苦惱來的時候啊,你一想到你也歡喜;這歡喜的時候固然歡喜,苦惱的時候也還有歡喜,你還有什麼?
每一個時候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眼前解決了你的苦惱,而且增上了你跟法相順、相應的這個緣,將來你就很容易又碰上了。這是我們隨時隨地的最佳修行啊!所以現在居然是弄得苦苦惱惱,我跟大家說:「唉呀!你們沒有什麼事情,最好多聽聽它呀!」大家總覺得這個也忙、那個也忙。我實在是莫奈何。我只好在背後在那兒嘆息,這個無可奈何。所以我看見有好幾個老法師,他們自從聽見了這個以後,拿一份帶子一遍、兩遍、三遍,幾遍都在聽,我讚歎不已,他真的體會到了就有這麼好處,這是我順便一提。
所以曉得,喏!這個次第有這樣地好法,這樣地好法!所以第一個對自利來說,能夠摧伏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爬得上去;對於利他來說,我們把握得住這個情況的話,能夠廣含攝上、中、下品。而實際上不管是自利、利他,正是我們究竟目標需要的,所以眼前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摸。
這個話再說一遍,我們究竟應該要想做的什麼?自利利他!所以眼前可以避免增上慢,好像屬於第一類,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要幫助別人的話,還必須要了解第二類啊!這是對上士來說。下士呢?我們也曉得下士他不會停止在那裡,所以爬不上去的理由,他因為業障重、資糧不夠。他能夠照著這個下士的這個方法,慢慢地去做,業障慢慢減輕,資糧慢慢積聚,能力增高了以後,欸!到那個時候心慢慢地加強了,正好趁這個次序又爬上去啊!所以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它有這樣大的好處啊!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哦!大家現在了解的話,為什麼我說本論真正圓滿的就在這個地方,這才是我們學這個大經大論的骨節眼所在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
那麼再說,對於具有上善根的人,把這個共道說明了讓他修習,不管他先已生、先未生。如果「先已生」,他一提,很快地就相應了,就像六祖大師,的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宿生有過了,啊!馬上開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真正有過這個善根的人,你跟他講暇滿人身,他一聽見哪眼淚直流、身毛直豎,那表示他修行了。一念到死,他那個死馬上提起來了,一提起來了,他馬上生起,然後生起了有什麼好處,不生起有什麼壞處。因為以前雖然有過,可是這一生又被世俗的染污所染污住了,所以他矇在這裡,派不上用場,你一提,他馬上開顯,馬上派用場,馬上推動他拼命上去,正好幫忙他向上,這一點都不錯。如果萬一沒有修,那還非修不可,所以對上士來說,不但不影響而且生功能故,這個很清楚。下面兩句話: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最下面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對自己要修的這個上乘,絕對不慢。「迂」就是轉了個大圈子,「緩」就是慢。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啊,這個特別重要的,有一個概念是特別重要的。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儘管我們說凡夫,不管他已經修過、沒有修過,現在這裡引導我們卻是從最下面的地方引導起。我們說:「那麼你教我們怎麼修不就好了,何必說上面的?」不!它有個大道理。單單修最下面的—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滿人身難得,難得是難得,然後呢你好像也沒有什麼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哪;告訴你,告訴你最上面的,說最上面的有什麼特別好處,這個佛的圓滿的好處,你了解了越多啊,那個時候你就想修了,對吧?
所以他有個特別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個快樂的事,如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必講說這個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利益,不必講不修學的特別的過患,只要叫你去,因為快樂嘛!叫你不修你還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麼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做?它因為它有特別好處。那麼特別好處在哪裡啊?不是在下下,而在上上。所以他講,告訴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後呢策發我們,啊!要想要修了。結果呢?假定說單單講上面要修了,它高高在上人造衛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現在通常講那個大經大論,哎喲!大的個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唉呀!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我這個凡夫差得十萬八千里。你沒辦法修啊!所以說起來這個境界是很高明,對我們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怎麼辦呢?欸!你真正修行的時候,從「下下」開始修;真正地聽見了「上上」,卻策發我們大的好樂心。這個善法欲一定要從講上上來策發的。
不要說佛法,那世間很明白,念書是最苦的事情,還要先掏出很多本錢來,但是大家願意去念書,為什麼?因為曉得這個「上上」,哦,這個上上,多聽聞這個上上的道理,人人願意去走。那走的時候呢?卻從下下走起。為什麼啊?你下下走起的話,障礙慢慢地消除,資糧慢慢地積聚。障礙消除了,你走上去,能夠走得上去;資糧積聚的,你能力增強。
當你能力增強了以後,有幾個好處:一方面你自己覺得我可以走,一方面的淨信心增強。那個時候你發現,哎呀,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個淨信心是什麼?淨者,淨化煩惱。等到淨化煩惱,佛法的特質就是這個,淨化的時候一定有清涼、解脫之感,那個時候你真的歡喜,得到了法喜,這個你的法財。唉呀!那個時候你善法欲增長,你的淨信心增長,然後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越跑越有趣,是越跑越有趣!這個東西還非從腳踏實地去做不可,而這個腳踏實地一定從下面開始。所以他講的時候是把圓滿的講,然後呢最高的說在這裡,而引導我們走的是從最下的走起,這個是修學佛法最重要、最切要一個根本。現在我們平常就沒辦法把握得住這一個,所以大家急急忙忙地想去修,結果呢急忙了半天哪,欲速不達!欲速不達!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困擾。引導的原則,有了一個了解了。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
我們看文: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關於這樣引導的次第,這個除了上面道理以外,他還引經上面。那麼這個經呢?是在這個經上面,說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一個銀匠,一個珠寶這個技師來磨這個無價的摩尼寶珠,用種種的方法,他說太繁了,這裡不說。實際上我們回想一下,講前面破除邪執,破除修行邪執這一段已經說得很清楚。前面呢用水洗、火燒,種種的調柔,它有它的必須要的次第,然後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得到你正需要的。這個道理跟這個地方可以說一致的,我們回想一下就曉得。那麼這個道理是這樣,經上面是這樣,下面呢菩薩,很多菩薩跟論上面的來證明,說:
【◎ 龍猛依怙亦云:】
這是龍樹菩薩的。
【「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那麼引導的次第呢先是共下士的,共下士就是增上生,那麼然後呢決定勝以後順著次第。決定勝有兩種:共中士的決定勝,跟不共上士的特殊的決定勝。必須順著這個次第,因為你得到了前面的增上生,漸漸地自然可以得到決定勝。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是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下面呢?
【聖者無著亦云:】
這相宗的。
【「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
那麼這個菩薩要想修集善品的話,對於所引導的眾生先仔細地觀察。怎麼觀察呀?
【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
也是這樣。那先要看被引導的眾生的根器,是下等的、比較差的,跟他說最淺的,跟他相應的教授跟教誡;中等的、上等的,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廣。這個是真正菩薩,引導利益有情的次第步驟。
【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
那麼這聖天菩薩,也就是性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他在這個裡邊,論當中也說,說這個次第—先成立這個所謂根本的共大乘的基礎,其次引導最上面的不共的密咒。
【《攝此義》云:「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總之一切的初發業的,就是初初修習的有情啊,那麼要慢慢地增上了達到無上的勝義。那這個「正等覺」,就是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個有他一定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像樓梯這樣地一步、一步向上爬。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第極為決定,】
那麼這個也同樣的,他舉各式各樣的論典來說明,說明這個引導的這個次第是確定不疑的。怎麼說啊?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
「遮止非福」那就是共下士的,遮止非福造福業,造福業是什麼啊?增上生。「破除我」是什麼?那就是共中士,超脫生死輪迴。然後呢?「後斷一切見」,人、法我執徹底破除,這樣,這是大乘道。這樣的話,這是善巧地引導的必然次第。
【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每一個地方都這樣說的。
【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就這個樣。先「施等語、善法」,這是世間、共世間的,增上生,然後再進一步深廣而入。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
那麼另外有一個大論師,是月稱大論師,也引這個做為根據,說明這個道的次第。所以上面是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個派,性宗、相宗,最主要的那些祖師們也同樣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說明這個重要。所以理論是這個樣,經是這個樣,論是這個樣,然後呢祖師說的也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圓滿的次第。從這個地方啊,我們要體會一件事情:所以在印度當年的教法如日中天,乃至於像阿底峽尊者那個時候這麼圓滿。阿底峽尊者說每天有一個成就者出現,他原因何在?就是有這個圓滿的教法。那麼現在呢?這個次第正表示圓滿教法的全部內容—單單講質,不一定有;有了量,還不一定有;講到次第的話,如果你談次第,沒有質跟量,那個次等根本無從談起。你說:「我現在燒飯了。」米沒有你燒什麼?跑到那個時候,說還沒洗好,你作什麼?所以這個一定是樣樣東西圓滿,所以他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成就。那麼目前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要想認識了解的就是這個。
所以說到這裡,也順便一提,有的人覺得:「唉呀!這樣做的話,對我們好像啊,唉!我們很難做到。」是的,是很難做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不在難不難,問題在你想不想。你想成佛嗎?你想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想的話,那麼,喏!告訴你,這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子。你認識了這個路子,然後照著這次第去走,就是這樣。所以上面跟我們說得清楚:你如果說對於上上的引導的話,他自然而然就願意去慢慢地走下下的去走。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拿這個上上道說了以後,讓我們害怕得停在那裡。說了這個上上的,我們才曉得:對!我們要開始去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呢?走的時候卻是從下下走起。因為你下下走,所以你對於上上的淨心也增加了,然後呢了解也增加了,你更有信心了,更能夠跑得上去,這個是正確的次第。
你如果認識了這一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了這個完整的教法以後,所產生的第一個必然的效果,或對於這個教法會產生絕大的寶愛,一心一意現在無論如何要聽到它,要努力地完整了解它,這是重要的。然後呢對於自己做的方面的話,隨分隨力,以我們眼前能做、做得到的地方去做去,而不是說一口氣,啊,我也像他一樣馬上成一個佛,它不是這個。乃至於像看《密勒日巴尊者傳》,是!看了以後你心裡想說:我也一定要像他這樣學最高、最快的路!心裡應該有這樣,一切諸佛都以這種方式走上去,然後呢走的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
如果說你對這點把握不住,表示我們對這個教法本身還沒有圓滿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真正重要的,你要多方面的聽聞,了解這個圓滿的教法,那時候這種毛病都去除掉了。那時候你就會得有千穩百當之感,走的高,高也好;走的低,低也好。高的人是不會輕視低的人,低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己爬不高而心裡面覺得不如人,每一個人覺得高高興興的走上去,是這樣。繼續看。
【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就這個現世的狀態來說,大師親眼看見,他徹底的了解、認識這件事情,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這樣的重要。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把這些看成最最珍貴、最最重要的,這幾句話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不要忙,說我現在一天我要看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好的!不錯的!但是如果你想走這條圓滿直接大路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的話,這是最好的把這個圓滿的次第把握住。然後你這樣子走上去的話,那事半功倍。這是用那個成語叫事半功倍,實際上呢你一點點的下的功夫,得到的這個功的話,不曉得百千萬倍的大!這樣啊!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在你沒有產生確定見解之前,你不必貿貿然的把以前的放掉,我們就騎著馬上找馬;等到你確定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自然而然你會心裡覺得泰然,放掉它。為什麼你現在要拜佛要念佛?你說要修行要成就。所以記住,你今天假定說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在那兒拜幾拜,那沒關係,你拜好了,拜完了以後,拜到哪裡去那不去管它,你的目的本來就拜嘛!或者你的目的本來就唱那麼幾個字嘛,那你去唱它沒關係。假定你目的是要到極樂世界,那你得檢查檢查,我這麼拜了以後、念了以後去不去,不去的要改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假定你的目的不但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那更進一步,這是我們很重點,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很多事情就是閉上眼睛做的,你不曉得,看見人家做,我也就跟著他去做,他念我也念,然後呢不但自己錯了,還教別人;還講:「這個好,你跟著我,我教你學。」我現在覺得真顛倒!說實在,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啊我自己就是像一個留聲機一樣,我老師告訴我,我就是你們這些把留聲機一按,我就這麼如是這般放出來而已,真的教談不上,所以務請各位不要自己懂的很多,教別人說我這個比你這個好,那你這個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現在我們真正的重要的要把這個第一個把握住,把握住然後如此的次第向上走的話,那真是快速的不得了,好的不得了也是。現在呢我們有了,前面已經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善知識,那個時候就曉得,這善知識真正告訴我們的,不是遇到他,還是什麼?遇到你自己,為什麼?真正善知識才告訴我們,你要得到好處要靠修行,要靠修行要得到暇滿人身,我們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還是靠我自己。那麼要修行的時候呢,不是莽莽撞撞的,如果你莽莽撞撞的去做的話,你雖然想修,結果走上了岔路自己還不知道。路還是路,可是岔路,然後轉了十萬八千里轉回來,划不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先把走的路認識,像那個要去掘寶一樣,不是說那裡有寶藏,我馬上出發,跑了半天,那個寶藏在哪裡?對不起,我不知道,到處問路,然後呢摸了半天,還是毫無消息,不是!首先說是要的,然後把那個寶藏的地圖先找到,找到了以後,怎麼走法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要帶些什麼工具,然後準備些什麼資糧,你樣樣準備好了,然後你出發的話,一路馬上到達寶樹。天下沒有事情例外的,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正式開始學的時候,說「攝取心要」對呀,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趕快去修,他並不是叫你馬上你一天要拜幾拜佛,一天要然後呢念多少佛,先把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完整的次第有個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然後找到自己下腳處,然後去修。所以到了這裡才是「正取心要」那正式要修了。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