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菩提心讚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OS7l3n0m0

今年整個寺院掀起了學習《現觀》的熱潮。我也在學,我們每天都像過節一樣。 尤其是當講到《金鬘論》中的二十二種發心的時候,非常非常地感人!那二十二種發心不是必背的,但是實在是太美、太美了,所以法師們都爭相地要把它背下來。我覺得這真是盛況,前所未有的盛況!大家也可以發願以後能夠聽到漢文版的《現觀莊嚴論》,因為法師們已經學完了。開心吧?聽一聽,開心吧?

【廣論】

廣論進度:P68L10第二如是次第引導 ~ P70L1令趣餘途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裡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戊一、三世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戊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己一 、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

己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庚一 正明因相

庚二、所為義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內容收攝】

正明因相

本論引導的目標是上士道,必須以三士道次第修學,而發菩提心才能進入上士道大乘之門,要走向大乘就要以眾多方法努力生起菩提心。

上士道的入場券是發菩提心與中下士道有什麼關係?

要生起菩提心,須先修發菩提心的勝利,即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這二項需從共下共中意樂中修。

正修菩提心時,須先修菩提心根本大慈大悲,而要生起慈悲心亦要對於下士道的三惡趣苦及中士道的生死唯苦,自身感受到而比度他人,心生不忍他人受此苦。

所以以上士為目標、共下共中為基礎這樣次第一步一步修上去。

 

【聽帶研討 引申理路】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

菩提心是我們所讚嘆的,但自己卻覺得難以做到,如果沒有特別好處,沒人願意去做。

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要「無所為而為」,那個才好,但我們一個普通的人,誰願意說無所為而為?所以真正的佛法告訴我們,困難雖然大,但是好處更大,而且發現只有從佛法才能得到真正好處。

要得到這樣的好處,需先修習發心勝利;當你發現所有真正的好處都在這個裡邊,那個時候,叫你不做你也辦不到。

 

【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同樣造一個業,產生的影響可能差異極大,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這個東西,卻是有無限的出入在裡頭。也就是我,以什麼心?以什麼行?

假定你發了大菩提心的話,因為那心本身跟法界,緣法界相應的,任何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盡的功效。

 

 

【喻 如果人生是證明題

侯文詠醫師從小聰明會念書,大學聯考填志願選擇了當醫生,因為醫生可以治癒病人,得到別人的尊敬,集榮耀、地位、權勢於一身。可是當他發現,他每天面對的癌末重症病人都已經超出了他身為一位醫師可以治療的能力範圍,在每天都要送走過世的病患並且面對即將步入人生終點患者的哭泣,侯醫師深感挫折!

有一天,侯醫師作了個決定,在面對病患哭泣的時候他不再倉皇逃開,要陪伴病患直到停止哭泣。可是一旦病患開始哭泣時他又坐立難安了,這時他看見一位修女也進到房間來關懷病人,修女默默地拿張椅子坐到病患身旁,然後心定神閒地開始虔誠地開始禱告……….對照自己的手足無措,侯醫師覺得自己氣勢上輸了,輸在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地想治癒病人,一旦病人無法治癒,超出了他關心的範圍他就無能為力了;而修女則是關心病人,不論病人狀態如何,修女一如既往地關心…….

關心的範圍決定了能力的極限!

 

Q:對於病人來說,侯醫師與修女有甚麼差別? 在我們的經驗中,有沒有不同的人去關懷相同的人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友濤:我覺得侯醫師與修女對病人來說沒差別,都是在關心病人。而且侯醫師從專業治療會想要轉變到去陪伴病人是很難得的,因為醫師真的都很忙。

 

~劉爸 & 必慧:侯醫師與修女都在幫助病人。醫師可以在病人的身體痛苦層面來幫助病人減輕痛苦,而修女可以提供病人心理痛苦安定的力量,讓病人勇敢地去面對人生最後的課題,安詳順利的到下一個階段。

 

~秀玲:我小時候有次晚上牙痛,爸爸媽媽都來關心。可是爸爸的關心帶點不耐煩,似乎反映了我打擾了他的睡眠;而媽媽則是幫我冰敷希望減輕我的痛苦。雖然結果我的牙齒都還是痛,但是我心理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一般的專科醫師都很忙,大多數的醫師在門診時間都無法看完所有的病患,所以都比較著重在專業問診,一旦關懷病患可能就會拖更長的門診時間,而修女則是比較著重在心靈的關懷。我的公公剛剛去世,我感覺在面對死亡時的心靈關懷是很需要的。

 

【聽帶與研討】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所以像我們平常這個儒家常常說: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要「無所為而為」,那個才好,這個標準是未嘗不高,可是這句話本身是有大漏洞,請問一個普通的人,誰願意說無所為而為?忙了個半天,什麼好處都沒有,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鄉下一個老農、老圃,種田人,你告訴他,你只要去種,你不要去問收獲,結果你種了半天,不問收獲,誰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人,大概不一定願意吧?至少要我的話,我絕不願意做這個事情,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幹什麼?真正的佛法絕不這樣的,所以我們了解,真正的佛法恰恰相反,它告訴你,這件事情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你做下去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就這樣。所以剛開頭試的時候,是!你不想,這麼難,後來你想這個事情有這麼大的好處,你越想越好,越想越好,到後來發現你所有真正的好處都還在這個裡邊,那個時候,叫你不做你也辦不到。

 

【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在這個地方我們說,為什麼發了這個心以後這樣的增廣,變得這麼大呢?我們凡是造一個業,它一定牽涉到三方面,說形成這個業的這個質量牽涉到三方面,第一個是我,能造的造者,就是我的,以什麼心?以什麼行,還有一個呢?我造的那一個業所集的對方,作任何事情一定這樣的,說我送三百塊錢給你,我是送的人,送三百塊錢給你,然後呢我打你一頓;前者是善業,後者是惡業,造這個業究竟圓滿的三樣東西的每一個內容,把它加起來的總和,而這個裡邊,外面兩樣東西都是有限的,錢三百塊就是三百塊,你就是你,如果你是個人那麼打了你,產生這個罪過,你是個狗,那麼差一點,如果你一個菩薩,那更不得了,但是不管是你是外面,這個你雖然是在變化,可是必定它受這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就這麼多,而真正重要的,「我」這個東西,卻是有無限的出入在裡頭。

平常你一種軟心,他來了,看見一個乞丐,那送他三百塊錢,這是一種,這個三百錢,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然後呢,這個乞丐是個固定的,你這種心起,或者你看見個乞丐,這個人好可憐,怎麼這樣可憐,我要去幫忙他,那個果報,那個種的因,就增大了很多。假定你發了大菩提心的話,因為那心本身跟法界,緣法界相應的,任何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盡的功效。就拿我們現在來說也是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做生意,同樣的,我在那個做生意,做一個小生意,造了個半天,製造一個東西以後,那麼,就在這裡的話賣出去,就賣在這裡,假定說我現在那個商店,是這個的推銷全世界的話,你任意做一個小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推銷到全世界,得益的人是全世界,你賺的錢,也是全世界,就是這樣。

 

我們當前學習道的總體建立,下手處就是跟著善知識學習,而最好的聽聞狀態就如廣論中說的: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善行小點滴

~呈賓:前些日子跟姐姐到虎尾車站拜訪一位朋友,朋友將舊車站租了下來開了一家咖啡屋,招牌改成”長照站”,因為他們周一到周五會讓附近的獨居老人們一起來共餐,只要30元,而朋友最後還會將這些收來的錢捐給醫院。看到他為獨居老人提供共餐,大家熟了還會舉辦其他的一些活動,讓人很感動!

~雍凌:最近參加大般若經的共誦活動,覺得很棒,在誦經的時候,可以讓心情專注不會胡思亂想,偶爾念到一些相應字句,會觸動內心,唸完後心理會很舒服,受益良多。尤其最近發生一些事情心情不太平靜,但是我可以透過練習消文以及誦經讓自己平靜下來。

~必慧:上周看的喻影片: 大象與繩子,前半段以前看過,但是沒看過後半段大象利用繩子幫忙的故事,我很喜歡,也將影片傳到家庭群組。我一直認為繩子代表心理學上的習慣領域,會將我們制約住,但看了後半段之後,覺得規範不一定都是來制約我們的,也可以來幫助我們。

~素琴:年度總結活動,希望以歌舞劇的形式呈現,我就將我們現在選出的曲目與女兒及女婿討論編舞,她們一口答應,會配合我們的需要全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