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 第104堂課程內容與總結16秋230(四) 「站得高,看得遠」

【讚頌】樹影婆娑明月照-詞曲:真如老師

班長:認真聽讚頌,很容易把我們的心,進入虔誠的皈依的心態,容易進入相應的境界。補充:如俊法師說「水晶心花」的故事。

【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複習】

  • 業果部分:

  1. 業是否可淨除?

  2. 修持上的破除邪執。

  3. 實修上應該怎麼做。

  4. 容易犯的過失:拿法鏡照別人。

  5. 重視業果的道理,要在心中產生猛利恆常定解。

  • 生此意樂之量:

  1. 主:希求後世。

  2. 副:希求現世。

【喻】很忙的小栗子

Q、小栗子的學習有什麼問題?應該怎麼學習比較好呢?

  1. 姝婷:(1)眼前的沒學好還顧以後。(2) 人生真的不要規劃嗎?

  2. 沛安:這兩種概念都很好(1)把握當下(2)有目標,每步都走在正確的方向,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

  3. 俊彬:「希求後世為主,現世為副」,會有點疑惑,要看多遠、想多遠呢?

  4. 沛安:例如小栗子,終極目標是賺大錢,同學跟他說,把現在餒件事情都做好,就不怕未來。

  5. 志強:遇到善知識,才知道自己缺什麼。師父說,把地基打好,大頭才會穩固。

【消文】(略)

【收攝】

除遣此中邪執:分成兩部分,

一、破除對於圓滿因的顛倒思惟:

1.陳述主張:

2.破斥:

 A.觀待增上生

   a.我們真正要求的這個增上生,一共分兩類:現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

   b.不是說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的這些事情啊,都是生死輪迴當中。

 B.觀待決定勝

   a.暇滿人身就像船一樣,這個人身是使我們超脫生死輪迴的寶貝、工具

   b.為了要求無上佛道,一定要有最圓滿的德相的工具,這個就是我們暇滿的人身。 

   c.要致力守護比丘學處等圓滿的學處。

二、破除對決定勝因的顛倒思惟

1.陳述主張:

   A.既然持五戒或八關齋戒能修成善趣,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

   B.既然持五戒或八關齋戒能證阿羅漢果,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

2.破斥:所以要建最穩固的基礎,從最下面建立起來。要這麼認真保護、維持這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比丘的學處。

【班長補充】

  1. 是不是要到彼岸?是。

  2. 要到彼岸要怎麼去?船。

  3. 要怎樣的船?堅固的船。

  4. 怎樣是最好的最堅固的船?比丘。

  5. 要怎樣才有最好的船?比丘戒。

【聽帶研討】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事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芻等。
有人說:你持戒持得好的話,他可以不墮落,可以得到人天身呀!乃至於我們現在說:喔唷,往生啊!對不起,這不需要出家。為什麼?近住也能獲得。「近住」是什麼?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實際上說的那一點,乃至於五戒都可以。那個五戒跟比丘戒,啊!這個難易差得天差地遠。既然五戒、八關齋戒可以做到,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這麼艱難,難極了!結果得到的呢,一樣得到這麼一個小小的。所以這麼難地做,而得到的利益是這麼少,你何必呢!不需要。
是,為了得到善趣的確不需要,乃至於你為了要求生淨土也不需要。你老實不客氣關起門來,自己在那兒吃飽了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念念就算了。現在這個時候要到世界上面賺一口飯吃吃,那太簡單啦!你何必出家啊!

Q、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500條,在世間賺一口飯吃吃,太簡單啦!你何必出家?。

  1. 姝婷:蓋樓層,不想變好,就蓋鐵皮屋就好,要以後好,往上就要打地基。為何黃背心沒有出家呢?

  2. 班長:首先,我們團體的僧團出家有年齡限制,要35歲以下;其次,福智團體中有許多法師父母,也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出家,因為見到其中的大利益。大家可以檢查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真的想要得到這麼大的利益?

【聽帶研討】【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
說拿我們最基本的這個律儀,作為我們的基礎,然後呢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我們為了這個最究竟無上圓滿的,所以要建最穩固的基礎,從最下面建立起來。所以這個情況之下,要這麼認真保護、維持這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比丘的學處。這個在三界當中,只有這個最殊勝,只有這個殊勝,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其實這個道理這麼簡單,現在你要造一個房子,你要造一個什麼房子啊?你說,我造個狗窩,那根本不要基礎,要什麼基礎呀!你隨便弄兩塊木板一釘就行了!啊,我要造一個普通的茅篷,那地稍微平平就可以了;你要造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那就要了;現在你要造一個摩天大廈,對不起,你這個下面的基礎不做,你造得起來嗎?有這樣的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說:「唉呀,出家呀……」好像出了家就是貪一點便宜,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乃至於說:「唉呀,現在我出了家,我要念佛啊!」是,老年人是的,或者有他特別條件。真正的出家的因,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地方。

【班長補充】律儀是基礎,要建最穩固的基礎,要從最下面建立起來。我們從小到大念書辛不辛苦?為什麼要念書?因為我們看到後面有大的利益。可是師父這樣說出家的利益,我們現在剛聽到不一定感覺得到。

 

【聽帶研討】有一個人他叫鞞羅羨那,這個名字,這個梵文啊,西藏話,我都唸不準,那沒關係啦!嗯,他也是個貴族,所謂長者子。那麼平常跟阿難很好,阿難經常也到他家裡去乞食,總是跑過去,總是去。有一天佛就告訴阿難:「阿難哪!你這個好朋友某人哪,他還有七天的壽命就要死了。」這樣。那麼阿難聽了,喔唷,很著急,他那個好朋友就要死了,那怎麼辦哪?「死了以後怎麼辦哪?」「那很難說,就看他怎麼辦。如果像現在這樣的話,他要墮落的,現在呢你可以救他。」啊!阿難聽見了佛講的,跑得去,跑到那家人的家裡去。
平常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看見阿難是非常歡喜,然後呢就供養他。那一天阿難到了家裡,他也非常歡喜迎接,阿難就是愁眉苦臉,一言不發跑得去在那裡。欸,他就說:「阿難哪,我今天很高興看見你,你怎麼愁眉苦臉,你有什麼心事啊?」阿難還是不開口,連問他幾次都不開口。他心裡面覺得奇怪:「什麼,我做了什麼不對啊?什麼傷害了你,得罪了你啦?」阿難愁眉苦臉說:「這倒是沒有,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為了我?為了我為什麼這樣啊?」說:「佛告訴我,說你的壽命還只有七天啦!」啊!他一聽這個話,啊!人就癱掉了。他們都曉得,佛講的話,那絕對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地可靠,「虛空可以變餘相,佛不說非諦實語」,他們都曉得這個。
啊!那聽了這個話,怎麼辦啊?求那個阿難。阿難說:「你求我是沒辦法。佛告訴我,你死了以後這個要墮落的,唯一的辦法你出家。」「對啊!好、好、好。那既然還有七天,那這樣吧!我實在捨不得,讓我痛痛快快地再玩上六天,然後再出家。」要我們想起來真可笑,欸,但是真有這種人。但是這個人也真可愛喔,因為他曉得佛講的話就這麼確實,好、好、好。然後他就在六天當中盡情享受,到了第七天,那反正是明天就要死了,啊,就出家,就這麼出家。那時候因為佛在世,心裡邊也猛。你想假定是我們想到明天要死了,你出了家,你還肯忙別的嗎?當然什麼事情都不要了。那個時候大概他還沒有聽見那個淨土法門,如果聽見淨土法門,他一定往生了。不過他只是說:「好、好!現在就出了家了,照著規矩就這麼來。」第二天就死了。
死了以後,那麼阿難就問佛陀了,說:「現在他到哪裡去了?」「他現在到四天王天去了。」佛就說這個功德:「然後呢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後到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後到兜率天,然後再上去叫化樂天,再他化自在天。」我們曉得我們人間一般不是定福,定福是不動業,這個最高只能生到欲界天。他就這麼一天一夜的持戒功德,然後呢這麼樣。壽命多長呢?這我們就曉得的,這個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人間九百萬年。然後九百萬年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欸,再升上去啊!升到忉利天,忉利天的壽命是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忉利天完了以後再上去,是夜摩天是人間一億四千四百萬年,這樣地上去。然後呢,到了這個第六天,完了以後怎麼辦?再下來,哪裡去?四天王天,再來,七返、七趟。
經過這麼長的時候,那個天上的福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你不要說他化自在天,就最起碼的到這個天,一到人間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吃,你就覺得像吃大糞一樣,避得遠遠地受不了,這樣啊!你要什麼就什麼,哪有像我們現在,現在你再好,對不起,再好的東西,就算你有電扇,電扇吹了,等一下要風濕;冷氣要風濕,暖氣到那時候出去還不行。就算什麼都沒了,大小便沒人替代你,沒有一樣東西有這個。欸,他那個天上這樣,沒有一樣東西有這種事情的,也沒病,這樣。
完了以後,七返完了以後,最後下來了,又跑到人間。那時候跑到人間,有一個佛出世。完了以後,他也是人天當中也是最富貴,到中年以後,覺得:唉呀,沒有意思。他出家這個另外這個因緣成熟了,然後呢跑得去見佛,再去出家,證羅漢果。阿難聽了:「啊!這麼好啊!佛陀啊!他大概以前還有很多善根吧!」佛陀說:「錯了,你完全錯了,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出家的根本意義。他這樣大的福報,就這麼一天一夜的出家功德,你千萬不要起大邪見,就這麼一天一夜的出家的功德。但是他之這一生所以能夠出家,這個倒是的的確確地以前有功德。如果以前沒有殊勝因緣,對不起,他絕不可能。」出家的功德這麼大!

所以諸位要了解,我們千萬不要說:「唉呀,平常都一樣的。」絕不一樣、絕不一樣!經上又告訴我們,如果人家出家,你贊成他,然後你幫助他,乃至於什麼都……,你隨喜,這個功德就不得了!經上有種種的比喻,你看看:「哎呀,這個出家人!」你無比地隨喜,比你供養什麼都好,比你供養什麼都好,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東西去供養,比不上隨喜人家出家。為什麼?你那個供養是有盡的,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限的。眼前儘 管他是先證得小乘果,但是究竟一定會走上這條路。這個有限的東西,跟無限永遠沒辦法比的,永遠沒辦法比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才是它真正的特質。

Q、大家分享,哪一段真有味道?

1.振益:以後我兒子跟我說要出家的話,我會趕快隨喜他。

2.金龍:「你明天就要死了!」我認為,有認真想,就會盡心在佛法上。

3.姝婷:感覺很不可思議。

4.班長: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覺得不可思議,所以才要聽。因為我們的心不在那哩,所以只能多讀多聽。出家功德這麼重要,佛講的話他一定信。大家可以想一下,在公案中,師父描述他怎麼去每個天,說得很詳細,為什麼?

 

【真如老師開示】在跟師父學習的過程中,覺得師父非常非常善於去啟發弟子思考,因為師父常常會提問題,我們也會對師父提問題。在提問題的時候,師父一個答案回來之後,大家就覺得:「是、是、是。」實際上師父更喜歡師父的答案回來之後,我們再問一個問題回去,師父再回答,然後再問。不停地對一個問題從各個角度、甚至是縱深式的探討的時候,會發現師父是非常非常開心的。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愛提問題的人,常常會害怕是不是提太多問題了?比如說我常常問師父說:「師父,一直提問題、一直問問題,這樣會不會說話太多了呀?」然後師父就說:「唉呀!不會呀!不會,只會嫌你說得少,不會覺得多。」我可能一天中就要問好多次:「師父,我會不會問得太多?」師父永遠都會認真地回答我說:「我不會嫌你問得多,只會覺得問得少。」這個對話我們要重複好多次,但是師父真的是很開心。我自己也喜歡別人提問題,不知道諸位班長呢?在班級裡會不會也喜歡別人提問題?初學者他的心裡一定是有很多疑問,把這些疑問掃除了,才能夠建立真正的信心。這樣的信心才會非常地牢固。

所以新同學在提問題的時候,尤其是也不知道是什麼就問問題的時候,我比較希望大家是不是開明一點?如果自己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是回去想一想,或者去請問法師等等,不要一下子就讓別人問不出來話了。我們廣論班裡有沒有規則——新來的人不能提問題?沒有吧?希望我們現在的廣論班能愉快地討論問題,每個人能夠拋出內心的想法:「你對這段的經文是怎麼想的?」「你遭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在一起討論。當那個熱烈的氣氛出現的時候,其實人們不會走神,或者覺得無聊,或者覺得這個班沒有任何的吸引力。

因為問題牽著他的心,有的時候早晨也會想這個問題,上課之前也會想這個問題,甚至二六時中有點閒暇時間的,他就開始想、開始探索。一旦他的心緣著佛菩薩提出問題,或者緣他「生從何來、死向何處去」,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一些煩煩惱惱的事情,有的時候就不了了之了,不會一直想要把那個煩惱的事情一定要弄得你對我錯、爭出個是非來,為什麼?他想節約時間,然後來探討一下自己生命中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02′46″]

所以,等到學五大論的時候,那辯論場上的問題就可想而知了,就是整場都是拋問題,然後大家討論問題,甚至每一個理路的每一個關節這樣延伸出去。有可能你前邊是辯得很順的,然後忽然一個小地方出了問題,一下整條理路都毀了。所以說你開始建立的宗和最後跑出去的,如果稍稍有一個不謹慎,立刻就被對方發現,然後你的所有的理路可能當時就被廢掉了。所以非常嚴謹地考驗我們的思路、考驗我們探索問題的深度,甚至我們對教典學習的廣博與寡少;甚至我們勤不勤於思考?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單一化的,還是多向化的?我們思考是敏捷的,還是沒有那麼敏捷的?我們做這些思考和辯論的時候,是為了想要贏別人,還是為了學習?向一切能夠學習的事上學習?

【班長補充】各位可以藉由這次練習找問題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的學習,也是幫助自己做總結。如果我們的心能源著佛菩薩去問問題,煩惱會不見。希望大家在這段時間找問題或討論的過程中,希望大家去想真如老師說的:「我們勤不勤於思考?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單一化的,還是多向化的?我們思考是敏捷的,還是沒有那麼敏捷的?我們做這些思考和辯論的時候,是為了想要贏別人,還是為了學習?向一切能夠學習的事上學習?」如果我們抱著學習的心態,那麼會更大的利益別人。

 

~Homework~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溫習。預習。翻開廣論聽音檔
…廣論進度:下士道複習

…手抄:第九冊:P51L2~ P84L1

…音檔:[66A] 27:44 ~ [67A]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5061<同學消文部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