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55L8 第二正修苦分二 ~ P156LL3 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手抄稿第九冊:P129L4 ~ P148LL4

音檔:[68B] 17:31 ~ [69A] 18:50

音檔:

【廣論原文】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捨那或其隨順。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捨那所得之果。」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二正修苦諦分二:① 思惟生死總苦,② 思惟別苦。】
把苦的總相,說明一下。第二呢?個別的說。
【初中分三,① 思惟八苦,② 思惟六苦,③ 思惟三苦。今初】
先說總相,總相當中,平常我們常常聽見說八苦交煎,乃至於下面的,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
所以菩薩呀!這個你應該了解,去生起厭患的,對於三有生死輪迴這個內涵,你應該認識而生起的厭惡,要曉得這個裡邊,快樂是一點都沒有,你要想的東西都得不到,卻卻相反的是什麼?死、病、老,各式各樣的痛苦都從這地方來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應該這樣去修的。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前面告訴我們,苦說明了什麼?欲乏,就是欲樂缺乏,沒有好的,沒有好的,那就是壞的!「等」,這個等字包涵了下面,生老病死,現在共分八個項目,這八個項目,世尊在很多經典當中,不斷不斷的告訴我們。他為麼要不斷不斷告訴我們?用多方面的策勵,總有一點一下觸動你的心,然後你從這地方拼命進入努力,就行了。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所以不要說稍微看一看,看了沒有勁,你要努力去看,那裡看到了跟你相應了,你就拼命把握住,去努力,那就有機會。否則只是在外面轉,好可惜,把暇滿的人身就浪費掉了。
【◎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現在我們開始修中士了。說這個中士跟前面的下士,質、次第相關的向上進步。所以前面共下士的,這個地方還是應該取來修習,等到這個堅固了,然後走上去。所以: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不共呢?就是指中士道,中士道對下士來說,不共的。有很多人他的目的在上,是共同的,有很多人目的只求下,所以對下士不共的。假定他把前面基礎修好了,進一步修上面這個,那個時候,如果有慧力,照著下面的所做。換句話說,這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力量不夠,暫時不必忙,先把基礎弄好。所以說
【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
如果你的力量不夠,暫時不要先忙,忙下面深入的。
【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應該修學跟我們相應的、合宜的這個,我們總要步步踏實,這樣深入,這個是他最重要的。那麼照著這個次第上來,就步步的。所以我剛才說,我們懺悔有人見效,然後讀了文有人見效,最近有好幾位同學,以前有一位同修,他常常歡喜講道理,最近他認識了,他常常說,我已經錯了,我感到真高興!我實在讚歎,我實在感謝!因為我們大家共同研究,他轉過來了,他得到功德,我也沾了他的光,我一天當中為了他歡喜,我覺得真歡喜!這個法,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什麼?兩件事情,哪兩件事情?這個目的何在?還有習氣是什麼?我們因為宿生的習氣所使,因為宿生的習氣所使,所以自然而然又跑到佛門當中來。但是剛才說過了,雖然來是來了,來了目的幹什麼?一下的的確確弄不清楚的,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極少數的大根性的人,他很快相應。比如六祖大師,他聽見了人家唸一句金剛經,行了,就這樣。可是這種人畢竟少數,我們大部份人,你看見這個廟很歡喜,你只是歡喜而已,這已經很難得了,你肯出家已經更不容易了。但是呢?畢竟我們在這個習氣當中,所以現在眼前進來第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這個,如果說弄不清楚的話,千萬不要說,哪裡有大法去求?哪一個什麼好?不是的。主要的根本地方把握住,根本因,進一步是圓滿因。就像你賺錢一樣,你先要了解,你做這個生意賺錢不賺錢,賺錢的,再談那個生意做下去。所以你弄不清楚,明明虧本生意,你拼命的做,愈做是愈虧本,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實際上,他前面告訴我們,如果自己的慧的力量比較差的話,那應該修學應時體義。慧的特質是什麼?慧的特質是對治煩惱,你必定要認識這個東西,你才談得到對它對治。對治了煩惱,才能夠解脫生死,這個才是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修行的特質,否則的話,你把世間的事情拋棄掉了,跑到這地方來,你不顛倒了嗎?你忙這些事情幹什麼?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繼續。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緊跟著下去,說這些,是的,修這些都要思擇,他為什麼不講聞呢?因為前面告訴我們,是善知識指導正確的內容,讓我們學習聽聞,從這裡我們現在開始的是,如所聽聞的真理而得的思惟!所以是思擇而修,但是除了我們應修諸所緣外,這個很重要哦!就是說,我們現在上課的時候要聽,做早晚課的時候要隨文作觀念誦,然後呢?除此以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在除了這個時間以外,一切時間上頭,不管是善的、不善的、無記等上,都不應該散亂。你說善的不要散亂,不善的無記上面怎麼不散亂?善的固然是不要散亂,不善的是更不能散亂!因為你不散亂,所以你曉得不善的,你對治。如果不善的現起你一散亂,你修了個半天白忙!抵消掉了,懂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你正式修的時候,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必定要自己把握得住,那樣的話你才會認真的去修習。就算那時候你出去散一下步,聊一下天,你也不會走歪路。要不然,你就算用功在這兒坐了一下,坐了沒味道,跑出去想散散心,看見幾個人坐在涼亭裡,找到機會了,就坐下來,高高興興。在那裡看書,難得看它十分、二十分,一坐坐三個鐘頭,還嫌不夠,為什麼原因?就是這個。這個地方你別小看,好像沒有深刻的道理,實際上,真正的我們毛病關鍵都在這個上頭。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必定應該了解的。
【當於所緣遮心掉等,】
我們在任何時候,要在攝心當中,一定有一個能攝的心,去攝所攝的對象、所緣的,這個對這個所緣的,如果不如法的話,要遮止它,掉等,等字包括了不相應的,掉就是跟散亂、貪相應的這種。
【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
向上揚的時候嗎?掉舉,掉完了以後,向下沈的時候昏沈,都是輪迴因。
【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一切時處,要使我們的心情,兩個現象,明跟淨,淨是清淨的,一定是跟善淨之法,而且這個善淨之法很明。
有的時候稍微一點輕昏狀態已經不對了,一定要明淨,這是目標。然後我們慢慢慢慢的根據了認識的目標,慢慢的修習,想辦法一步一步的深入相應。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引論上面告訴我們。雖然你長時候的修行,念誦苦行等等。這個各方面的,但是你的心如果散亂的話,沒有多大的利益。要怎麼辦呢?就是照前面說的,令其身明淨。「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它得到的果非常少、非常少。說到這裡我們也同時可以回想一下。前面說我們修行要靠人身,得到了人身還要最圓滿德相。所以外面的身一定要選這樣的,說六道當中只有人道,人道當中還要這樣的圓滿德相。不是一般的在家,不是受具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要具足戒,而且在具足戒上面還要受菩薩戒等等。心裡邊是要什麼狀態?也要身心一一相應,明跟淨。這才真正應得上佛告訴我們的戒。佛講的戒,總括起來就這麼三句,以自淨其意作為它的中心,然後呢由於這個心體上面,行之於身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進入定慧,這個是必定不能動的一個道理。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前面是論,經也告訴我們,由於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各式各方面異門,是各方面不同的種種門當中說,修大乘,信解大乘,就初步的信,由如何認識啟發信心,然後深入增長戒解,如法行持,一切大乘的功德,從開始到圓滿出生,都從這地方。什麼?不散亂心,那個不散亂心幹什麼?用這個心正思法義。是前面所說的,我們現在的一切時處,不管是善、不善、無記等上,不要令它餘散,都安住在這個上頭。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
這個道理,我們只要自己內心上面,一觀察就很容易了解。現在很多人來了,大家覺得來是來了還蠻好,心裡面就是煩煩惱惱。那時候你要清楚,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佛法的真正的中心就是對治煩惱。如果說你不能對治煩惱的話,在任何地方,就是跟著佛身邊也沒有用。這是我們千真萬確必定要認識的。我們所有學的東西,只有一個目的。是什麼?淨除煩惱。如此,因為這是根本。所以不散亂,正思法義。法的特質指的是什麼?就是指這個,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然後呢?你照著它的正思惟,如法的、一點不錯的思惟。思惟什麼?就是以觀察的慧,就是我們的心裡面觀察抉擇。不是糊裡糊塗的,這個慧就是智慧,去觀察、去思惟、去抉擇。從這個地方說,一切的功德都這樣來的,都這樣才來的,以不散亂的心去正思惟,然後深入。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那麼,這個裡邊整個的三乘的功德,主要的只有二樣。一個就是止,所以「善所緣心不餘散」,安住在這個上頭。或其隨順,什麼叫隨順?就是你沒有證得奢摩他之前,隨於這個法,順於這個法。就像我們現在,把這個心總是種種的先集聚資糧,準備努力。所以戒是什麼?定的基礎,這才是我們學戒的真正目的。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現在我看見有一些人真是,說起來也可以說很可憐。他講這個戒,這裡怎麼說,那裡怎麼說,結果弄了這個戒,到處在那兒生是非。他不曉得戒的真正的特質是幹什麼的,完全弄錯掉了。所以說,佛說得清清楚楚,十八部,哪一部隨不同的根性,金碗裂開來,不管那一塊都是金。真正重要的,你要派這個用場,現在你弄錯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目的在這裡。那所以起隨順,就是你要集聚定的資糧,那麼我們目前做的都是。定是為什麼?目的還是為了慧。所以說進一步是「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那麼,這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前面也簡單的說,正式的內涵等到毘缽舍那的時候,再詳細講說它。如所有性就是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真如,簡單的說,換句話說,我們就說這一切法的真相,或者說它的本性,或者空性,就這個。盡所有性,就是一切法現出來的相,就是這些,或者是五蘊、什麼六入、十八界,換句話說這個法在圈子裡面就是這個,它就是它整個的邊際。進一步來說,就是那一個空性所現出來的行相、法相或者緣起,或者是俗諦種種所牽涉的,你歸納起來,那不外乎說五蘊,乃至於到十八界等等,這些。那麼這個就是屬於毘缽舍那,屬於觀。我們現在這個也就是隨順,一步一步這麼上去,這個才是我們的中心,我們的目標。做任何一件事情,修學佛法,我們始終記得這個,你如果記得這個的話,做什麼事情,慢慢的、慢慢的,越跑越近,越跑越上,這一點特別重要。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經上面不管聲聞、菩薩,佛不管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是這兩樣東西所得的果。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假定沒有真實的這個止觀及其隨順,隨順就是說它的眷屬,內屬、那麼就三乘的功德不一定。實際上呢?三乘的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所以換句話說,這是反省,總之一句話,不管三乘哪一乘,它真正重要的目的都在這個上頭。那是在正修那個八苦之前,先又提一下。說現在我們要修了,那麼這個次第,從下面怎麼上來,乃至於修的時候,又重新提。前面是告訴我們修的時候正修是怎麼修,然後呢修完了以後,迴向怎麼迴向,迴向完了再下面一柱還沒有修中間應該如何?又講四種資糧,然後又把很多錯誤的概念又提出,一步一步說的這麼清楚。乃至於到現在正式修了,他又隨時提醒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個重點,這我們平常真正提不上去的,就是忽視掉了這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的一再提醒,為什麼佛要一再提醒?佛陀的一切智人,就正見到我們平常的毛病都在這上頭。平常我們看書總是這樣,趕快要找到那問題的中心在哪裡,結果你往往前面的東西不要的,像造房子一樣。我希望造的房子,造的一百層樓,你趕快把一百層樓建起來,下面基礎不要的。至於像這個地方,他佛陀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說下面這個你必須修,你有了力量向上去。
現在我們每有一類人,好高騖遠,總要求高的。反過來有一類人我就是不行,癱在這裡,就爬不起來,就這樣。說我只要念念佛,念佛本來不錯,你真的如果念佛的話,是非常好。結果呢?他心裡面就因為這麼弱。他說的時候,我只要念念佛,實際上行的時候,他念了佛沒有?沒有念,在那裡昏沈瞌睡,一生空過,所以過猶不及。我們目前大部分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大的來說這樣。細的來說呢?我們心裡狀態平常也是這樣,一下猛利的時候,就衝過頭;要塌下來的時候,又提不起,就這樣。所以這一點地方,從這地方我們要注意,這個不是說一下叫我們改過來,所以這個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它開頭的時候,起伏很大,然後呢你曉得了,慢慢、慢慢,它必然的調得相像,只要你自己感覺得到,慢慢的在對了,然後呢你緣著你做的這個方式,這樣進,還是急不來的,這就是正式的進步,正式的進步必然如此的,這我們要了解。然後到了這個時候的話,你隨時觀察壞的方面,策勵自己。然後呢策勵自己覺得很緊了。然後呢觀察好的方面呢,慶幸,也放寬了,高興,就這樣的不斷的在調,它慢慢的,一步一步。
這個地方我順便提起以前的事情來,所以平常思惟觀察,固然絕端的重要,還有呢同學之間的共同的真正的討論,也非常重要。諸位!你們千萬不要把這個工夫,用在聊天上頭。這裡有幾位同修經常願意跑的來跟我談談,我真歡喜,真歡喜!他往往有的時候他有一個小問題,我不妨舉出來。那有一個同修就說有的時候,覺得用功用的心裡很緊。那是一個的確非常好的一個同修,他然後用功用的很緊,所以這個心裡就非常緊張。覺得這個死,又是一旦生命失去了,那都是好現象。然後呢越弄越緊、越弄越緊,到那時候,睡也睡不著,到那時候,書看起書來這樣。那怎麼辦?他就想一個鬆弛的辦法,最後有的時候找到了一個鬆弛的辦法。那麼那位同修是一位在家的同修,他說,因為在家人,以前譬如說有的時候聽聽什麼,外面偶然,這個很輕鬆的這種音樂等等,這個是蠻好,這樣,對呀!然後呢放輕鬆了以後再來。他說我的的確確得到,我並沒有染著這個音樂,可是那個時候,卻是放鬆了我的這個心情,在他想起來很好。原則上面,我也非常讚歎他,可是那個時候就顯著那個討論的非常重要了。所以我那時候舉了一個比喻,我當時也沒有談,是非常好,可是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聽,他說好。
你聽看電視看過沒有?看過,然後正在一個重要的節目,你聽的看得很起勁的時候,忽然之間來了一個廣告。你就覺得這廣告真討厭,怎麼來這個東西,趕快過去。是,廣告商也未嚐不知道這樣,但是他就把那個廣告插進去,你曉得他為什麼?妙了,你那個時候固然一心一意,正因為一心一意全部吸引在裡頭,那個廣告上讓你討厭,等到完了以後,你不在這個節目當中現行,有一天你想到要用的時候,你就想到當年討厭的東西就是你現在要的,他就派上用場了。對呀!現在你想想看,那個是沒錯。你現在覺得很緊的時候,讓你調一下,是的,你覺得現在的心裡並沒有什麼。可是調的這個,那種世間的這種靡靡之音的種子,落在心裡面。假定說你證得果的聖人,不怕,佛根本不在乎。你是個凡夫,你還有無比的染污的種子,還有很多無比染污的外緣,當另外一個時候,你的心不在正念上頭的時候,然後呢你心裡本來就在這個世間的染緣當中,它又升起來了,因為有這個種子,裡邊有這個種子,外面有這個緣,你就跟著它去了。他想了半天,沒有錯。就像你雖然當時是討厭這個廣告,但是對不起這廣告就派上用場了。對嗎?是啊!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平常我們自己覺得想對了,對不起,這裡有問題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觀察討論。平常不要說我懂了,現在我就是對,對不起,這裡大有問題,佛法不是那麼簡單。那麼佛有沒有?佛有,有種種善巧、方便。這地方我們不深入,我隨舉一例。結果這位同學聽了好歡喜。我剛才告訴你的,馬上有感應的,就是,他只要處處深入,他隨時觸發到,隨時就來了。他今天早晨懺悔完了,一句話,他哭了個半天,然後又歡喜了半天。我就報告老和尚,老和尚好高興。善根發,這千真萬確的。凡是真正有過經驗的,他這個次第必然是如此。所以我就特別提醒你們,你們不要怕,眼前好像顯得怎麼也摸不進去,你不要忙,只要因,這個因地當中你做對了,你只要再摸,你不要問它摸得進摸不進,這個因地在對了,你正在進去,很簡單嘛!到那時候,到某個時候,它這果,自然必然現起來。這是所有過來佛菩薩,都是這樣的經驗,他也告訴我們,眼前就是像我們普通這麼看看,大家推起來,你看看、我看看,我跟你都差不多,的確差不多,但是他的因地上面如法走,馬上見效。所以像這樣完整的次第,你只要肯做,立刻見效。現在我們有了這個次第,有了這個認識,那時候正修了,原來在這裡,那麼怎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