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9L1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 ~ P60L10 尚有隨順尚為具足

手抄稿:第四冊 P188L3~ P205LL4

音檔:30A9’22″ ~ 30B7’26″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①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②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滿,② 思其義大,③ 思惟難得。初中分二,① 閒暇,② 圓滿。 今初,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心智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廣論 師父手抄稿】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這個基礎,我們就說了:那麼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這個修學的人,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引導他,次第又是如何。在這裡我們不妨翻到前面的那個科判。那個科判分四大部分:前面那個一、二、三都已經說過了,到最後正學習的時候,告訴我們這個根本是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應該怎麼辦?看那個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哪,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這個分兩大部分:第一個,道的根本親近知識,現在了解了。下面,既親近已如何修心,喏,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這個親近以後的修習的次第,又分成兩部分:先,於有暇身勸取心要,第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關於將來這一個修行的綱要,你一定要記得很清楚,心裡面非常明白,然後你修的時候,等到做的時候,很多地方現出有問題來了。這問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你學過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曉得:「欸,毛病在哪裡!」然後這個時候,你從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補足,馬上整個的這個概念就現起,然後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們這個講一個機器一樣,欸,機器萬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曉得這個次第怎麼樣探索,打開來一看,曉得在哪裡,一摸就對,問題解決、機器就動!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也是這個樣。所以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已經依止了善知識,那麼怎麼樣修心呢?這個也分兩部分:第一個
【①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②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什麼叫「有暇身」?什麼是「取心要」?心要這個就是中心、重要的,其他東西都是虛假的,你忙了一生毫無意思!這個是中心,實在的而正確的,這個是我們所需要的。怎麼啊?勸勉怎麼樣做這個事情。我們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條件,最重要的條件有三個:對自己來說,第一個,要有修法的心,那麼要有修法的心,要想修法的話,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這是第一個;能夠跟這個善知識相應的,你必須要有修行的本錢,這個是叫作暇身;以及你要修行正確的方法。這三樣東西併起來,事情就成功了。就像一個三角架一樣,這個三個必不可少的,任何少掉一個,不行!這樣。
那麼既然如此,說前面的善知識已經有了,現在呢,我們要去修的要靠我們的這個身體。這個有暇的身,是非常地重要,千萬不要讓它輕輕放過,一直要把這個概念提起來,勸自己說:「唉呀,不要浪費啊!這個人身何等難得,修行必定要靠這個啊!」那麼勸勉自己修行。對於自己修行來說,這一點太重要了!假定這一點大家真的認識,我的感覺,我們現在常住的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了。我們現在常住的那個雞毛蒜皮這種問題,都在這一點上面沒認識,都是沒認識!我們現在不妨看下去,這第一個。等到自己有了這個認識,然後才談得上如何攝取心要,那時再進一步再談修。我們現在這個都沒有,馬上就修了,所以修不成功,不妨順著次第看看:
【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滿,② 思其義大,③ 思惟難得。】
第一個,正釋什麼叫「暇滿」。換句話,這個暇滿的人身是什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大的利益,而這個東西又是非常難得,分成三部分。假定我們了解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的內涵,它有這麼大的意義,又這麼難得的話,我們很寶貝絕對不願意浪費,絕對不願意浪費!就像說,我們現在生一個必死之症,結果大幸而找到一個藥,然後如法地吃下去的,一定能夠把那個病弄好。那一種藥我們非常珍貴,絕對不可能隨便浪費掉,這樣。現在這個治這個必死病的這個藥,就是現在這個我們修行的這個暇滿的身,這個不得了的意義,而非常難得。一步一步看下去:
【初中分二,① 閒暇,② 圓滿。 今初,】
什麼叫「暇」?什麼叫「滿」?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
這個上面說,由於戒、由持戒,宿生持戒的功德,才能夠斷除這個「畜趣體」,這個就是墮落畜生,以及「八無暇」。為什麼叫無暇?無暇就是沒有空閒。你要做一件事情沒空閒是不行的,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呢,也是這樣。你沒有這個條件是你不行,不能修學的,就是這個修學佛法的條件,叫作暇滿。下面解釋:
【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
你只要把這個八樣東西拿掉了,就是!所以平常我們說的八難,你離掉這個八難的話,就可以修行了。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
這第一個;
【生傍生,】
這第二個;
【餓鬼,】
是第三;
【地獄,】
是第四;
【無佛教,】
是第五;
【及生邊地,】
是第六;
【懱戾車,心智為騃啞,】
是第七;
【長壽天。】
是第八。這就是八難。
【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
隨便這個八樣當中,你一旦墮落在這個上面,你就沒辦法,沒辦法修行。
【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一直要離開這個八個難處,才能夠有機會修行,所以當你得到的時候,要策勵呀!努力呀!這個時候要斷生死啊!下面是解釋: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
通常我們說,這個說「人」,就這樣,好像簡單講到人身、人身;實際上這個暇滿的人身,不那麼簡單啊!佛法裡邊講的人身難得,是指離開八難這個人身。所以你雖然得到人身了,假定這一個地方沒有「四眾遊行」的話,這個叫「邊地」,還是八難當中。
什麼是「四眾」啊?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一個不是這個樣子,而是這個裡邊的真正的正法。所以在很多經典上面,特別說明沙門有四種:所謂勝義沙門—勝道沙門,然後呢,示道沙門、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叫「勝道沙門」?現證的、親證這個法相的,那個都是聖者。什麼叫作「示道沙門」?他們能夠如法、法相一點沒有錯的,告訴我們這個正確道理的,這叫示道沙門。什麼叫「命道沙門」?他自己努力如法修持,然後在這個道上面啊,以法來養活他的慧命,以食來養活他的這個生命,這個叫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剃了這個頭、穿了這個衣服,不能如法去行的,這個叫污道沙門。
我們自己想一想看,我們是什麼沙門?這個也不去管它!這一個地方說四眾啊,就是前面那個三種,不是這個污道沙門,污道沙門不行。不過就是污道沙門喔,這個《地藏十輪經》上說得非常清楚:在末法的時候啊,你真正要找的,還只有污道沙門。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污道沙門,它有一個標準的,一個標準的,就是得正見的這個,還是可以。你隨順的隨順那個正見,因為所示的道就在這個裡邊嘛!如果說這個正見沒有的話,那他不管做得好,沒有用。總之,這個道就是如法的這個。
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如果說沒有這個正法的話,那麼這個叫邊地。為什麼叫「邊地」?這是說沒有中道之處—中道說離「斷、常」二邊。這個文字大家都認識,容或有人不認識,你暫時記一下,說到後面那個「毘缽舍那」會說得很清楚。不僅僅是個理路,而且我們馬上會感受到,這「邊」是什麼,「斷、常」為什麼指它二邊,「中」是什麼,「中道」是什麼?那那個時候你就認得「道」。第一個。
【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
就算你生到人身,就算有佛法,可是呢,對不起!你愚癡、啞巴、耳朵缺、斷支節,這個「根不具」。根不具,你沒辦法修行。儘管有人跟你講,你聽不懂沒有用,聽不懂沒有用。那麼還有其他的這個根不具,沒辦法修行的,這個不算!嗯,第一個說明。第二個呢,就是諸根不具,諸根不具,我們眼前有看見很多人好像諸根不具,好像沒有關係,這個原因是這樣,我要說一下。真正修行的時候,那個根不具足,不行!它有它很特殊的原因在,尤其是那個性比較癡呆、遲鈍的那些人。當然我們也看見,有的時候這個,譬如《淨土聖賢錄》,有個「癡頭道士」,他也念,念佛成功了,那是特例,那個特例,絕對不能拿這個特例,來作為我們衡量的標準。譬如我們現在說愛迪生這個特例,絕對不會說我們人人都是愛迪生,這個絕對不可能的,我們是用普遍的一般標準。一般標準修行的話,諸根不具,不行。
第三類呢,就是
【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
不信因果的。那麼沒有佛出世,叫「無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
這個很清楚明白。這個四樣當中,當中第一樣、第二樣,說沒有四眾遊行,以及自己的遲鈍,以及最後那個沒有佛法,沒有佛出世的這種情況之下,他不能了解「應取應捨」,不了解什麼是我們該做的,什麼是我們不該做的。
【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那麼第三類呢,不能正信佛法,當然他不信佛法,不能「信解正法」,他正法不能信解,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
概念是很清楚、很明白,實際上我們認識是一片模糊。我這個話怎麼講?所謂「認識」的話,了解了以後馬上回過頭來看看,說:「我能了解了應取應捨嗎?我正信了佛法嗎?」這個就是真實重要的。假定說你了解了應取應捨的話,你就可以成就;假定你真正的信解了正法,你就可以成就。所以這兩點是大有文章、大有學問。在晚上晚自習的時候,我要把它特別地指出來。那個時候真正願意修行的同修,務必很切實地衡量一下心裡:「對!我具不具?」如果不具的話,種善根。種善根是足足有餘哦,種善根是好得很哦!但是呢,真正要想正確地如法上升,絕無可能!這個差別我們要分得清楚。因為種善根,所以我們是絕對讚歎;因為我們要步步上升,所以是絕對嚴格認真,兩個標準不同。繼續下去:
【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除了這四樣東西,地獄、餓鬼、畜生,那個東西不可能修行佛法。就算偶然生起一點點的苦逼!沒辦法修行,沒辦法修行。我們不要說到三惡趣,在人道當中最苦、最苦的,比起三惡趣是不曉得要好多少,不曉得要好多少。就算我們在人道當中,我們能修嗎?我們能修?今天牙齒痛了,今天頭痛了,今天稍微一點不舒服了;不要說有痛,唉呀,今天吃過早飯了昏沈;肚子餓了是個虛弱。想想看,對不對?這個不行啊,不行啊!所以說三惡道一旦墮落是絕無可能。還有呢,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
這個叫作長壽天。「無想天」就是第四天—色界第四天的無想天,壽非常長,壽非常長。那個無色界天是更上去。
【《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
這個《親友書》當中說:這個「長壽天」,這是指無想天跟無色天,另外一個這個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那麼下面說一下,為什麼「無想天」不能修法呢?這個說在這個天啊,這就是色界第四禪當中的「廣果天」。他想心所滅掉的,初生的時候他有想心所,一旦進入那個天當中,想心所滅掉了。既然想心所滅掉,他定在那裡像木頭一樣,很長!到那時再出定,到臨死離開要歿的時候,他動了一下。沒有想心所,不能修行,所以他說像「聚落外的阿蘭若處」。「聚落」是大家熱鬧的,有行為在這個裡邊發生的;外面寂靜的是一點名堂都沒有的,就是這個。
那麼所以這個現行的心識統統沒有,我們要修行、修心,要把那個行心所現起,然後修改它。你現在那個行心所沒有的話,你怎麼修改呢?所以這沒有用。「無色聖人」,那麼無色界也是,但是在無色界的聖人不是,他因為證了聖果了,那個是在無色界當中。「異生」就是凡夫,為什麼呀?因為這個地方,他沒有善根修解脫道,所以叫無暇。那麼欲界當中呢,很散亂,因為這地方太舒服,所以也沒辦法。這我們大家要了解的。
【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個八個地方啊,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叫作無暇。這個了解了,這暇滿的特質。那麼真實的內涵啊,說留到晚上自習,所以希望各位在自習之前好好地體認一下,到那時候我一指出來的話,真正想修行的同修,馬上就可以上路。這個很重要,這個概念很重要!否則你了解一點的文字的話,往往是自害;如果說你拿了這個文字還去衡量別人的話,那根本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
【第二圓滿。分二。】
這個圓滿有十個,兩兩分開,前面五個叫「自圓滿」,後面五個叫「他圓滿」。
【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這五樣東西。
【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
這個叫「生中」,這個叫中國,就是中道所在的這個國土,這個叫作中國。那麼這個一定是什麼?四眾遊行的地方。「四眾」,佛陀也包含在裡頭。佛陀啊,就是比丘,大比丘相,是現的大比丘相,所以「我在僧數」,佛自己在說:「我在僧數。」當然他是佛寶,但是呢,他自己是算在這個僧當中,四眾當中包括佛、僧。他遊行的地方,就是法也帶進去了。
【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
這個容易懂。
【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
什麼叫作「業未倒」?就是沒有自作、教他五無間罪。我們常常說,唉呀,這個業障、業障啊,真正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五無間罪。造了五無間罪,不管你怎麼修行,不可能得果;你只要不造五無間罪的話,我們修行就是淨除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平常常說:「哎呀,我是凡夫啊!我業障很重啊!」那是自暴自棄!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業障,所以你要努力修行。大乘佛法當中,造的五無間罪都可以懺悔的,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很清楚。
【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真正我們心「依處」什麼,就是我們該信什麼?信這個。這個「毘奈耶」不是單單指戒,是一切世間的、出世間的好事情都從這地方。看哦!不但出世間哦,世間的所有的好事情,都從這個地方出來了。所以嚴格地說起來,你了解這一點啊,你不管你要求什麼,就是世間的也從這地方來,這個就是「通三藏」。講那個「信依處」真難啊!我們大家說信佛,我們何止信喔,乃至於出了家沒有絕對的信心,不可能出家。是,所以剛才說種善根來足足有餘,還透了三分,單單要想講真正修持上去的話,還欠一大截,我們的信心的的確確還欠一大截。
【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這個五樣東西屬於我們自己的,這個是修法必要的條件,所以叫作「自滿」。自己具足了,還要外面同樣地要有相應的條件。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那麼這個下面是解釋: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這個就是「佛降世」。我們常常說,啊,佛出世,好像很輕易地一句話就佛出世,為什麼他下面告訴我們,經這麼多集聚資糧,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告訴我們難能可貴啊!一個佛的出世,不曉得要經過多少時候啊!那個多少時候幹什麼嘛?不是在這懶懶散散—捨頭目腦髓經過這麼長的時候。哎喲,今天我們這裡常住要你做點事情出坡,叫你做兩個鐘頭,你還覺得:哎呀,累得要命,這樣。結果出了坡這個好處還是你得的,我們都不願意去做。佛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這個好處都是給人家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要體會啊,不簡單哦!然後他捨了頭目腦髓這個功德,還要回向給人家的。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去想,從這個地方去想啊!好的東西都給人家,單單佛夠不夠?不夠哦!還要很多弟子,所以一大群的人,不曉得多多少少人這麼樣努力做,這個佛才能出世哦!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著眼,這才對啊!第二,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那個就是佛出世了嘛—說教法。欸,大家就說佛出世了嘛當然講,不簡單哦!不簡單哦!佛出世有不講的哦!然後就算講,講得不多哦!那個是剛才說不但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還要很多相應的人。那個說正法就要靠那些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話,佛就不說。看看!佛說法一定是什麼?「有人問,有因緣」,一定有因緣!只有一個無問自說,這個無問自說還是有因緣哦!懂不懂?所以真正的,這兩個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是難得極了!然後第三個呢,第三個呢,說: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教法住世」,這個教法住世不是說:啊,現在經論在那裡哦!不是的。什麼?他現證的這個狀態,「勝義正法」住世這個才是。所以正法的時候才是,像法的時候這個教法就沒有了,有點相似;末法的時候更沒有了,就指這個而言,不是我們的經論。既然不是我們的經論啊,所以不是我們說,啊!聽懂了,然後呢,可以會說了。不是!要能夠如法相應、親自證得。第四,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什麼叫「法住隨轉」呢?這個法安住,而且隨著它能夠轉那個正法輪的,就是說前面說「如是證正法者」。就像上面說能夠現證的,他確實因為他現證所以了解,喏!說:「我親自做到了!」就這樣,所以凡是真正做到了就曉得這樣。那麼這樣的正法的人,就像他所證的,跟他相應的全部內容,或者隨順的這個內容來告訴我們。「隨轉隨順」呢,只是一個,就是整個圓滿的內容,還有一個隨順的就是雖然不是那個圓滿的,譬如我們現在說,基礎、前行、然後呢正行,「隨順」就是它的基礎前行,相順的你懂得這個,你慢慢走上去然後到那個狀態。凡是這些東西,都是的的確確圓滿正確的,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你,這個叫教授。關於這個教授告訴你該怎麼做,該怎麼不做,這個叫「法住隨教轉」。
通常這個法住隨教轉,必定要什麼啊?具足師承以及如法驗證,這兩個條件。有了這兩個條件這個才談得上法住隨教轉,如果說你沒有師承自己看一點的話,這個不算。儘管那個有了師承告訴你,你沒有辦法真正地照著他去驗證的話,這個也只是它的隨順,似是而非的。你有善根的人可以,沒有善根的人,聽見這個仍舊種一點善根,爬不上去,這個概念我們要正確的了解。最後,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就是說,你有修行的外緣,修行的外緣。
【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這是外面來的,所以叫作「他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那麼這個〈聲聞地〉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十七地當中〈聲聞地〉。他說這個前面這個他圓滿四樣東西現在不具足,佛已經走了,說,教住、隨教轉這兩個都沒有。不過呢它還有隨順,什麼叫作「隨順」啊?就是能夠如這個正確的正法,能夠真如理地說明,不管是質、量、次第都能夠正確圓滿無誤,而足以讓我們如理思惟作意,這樣去做的隨順法義,無錯能夠上去的,這個條件還具足。
所以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隨順,就隨順那一點來說的話,必須要具足的條件是無誤的師承。沒有這個,這個也談不到,這個都談不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大家都說:「哎呀!聽見那個法很好。」但是教你去修的話,你總覺得摸不上,為什麼原因啊?就是缺少這個。它真正有這個「法住隨轉」乃至於「隨順」的話,你聽完了你當然心:「啊!了解、了解就是這個。啊!可以走得上去的。」你有了這個,下面你只要肯走,一定走得上去。沒有這個的話,就算你想走的話,摸了半天的話,在那兒辛苦無比!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在這裡我們要感到幸運啦!第一個,了解暇滿的內容是什麼,現在繼續下去,看看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場呢?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