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原文】

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白話消文】

如果內心轉成這種狀態,無論想要修持止或觀,將心投注其中,不必費力就能成就。所以這樣觀察修,實是成辦無分別三摩地最為殊勝的辦法。上述內容,也如聖無著說:”如同技藝精湛的工匠或其學徒,為了淨儲金銀中所有的汙垢雜質,便時時地將金銀在火中燒煉、以水清洗,鍛鍊得柔軟堪用,能夠做成種種飾品。於是精巧的工匠或其學徒,以其熟稔的技術,運用工具隨心自如地製造出各種裝飾品同樣的,當瑜伽師由於心不趨向貪心等垢穢而生起厭離,不趨向具污染的憂惱;並由趨向喜愛善品而生起歡喜時,則此瑜伽師,無論令心修習奢摩他方面或者毘缽舍那方面,都能及其相應,極能安住,不動不搖,也因此能成辦所思惟的義理。

另外,心堅固地安住於一所緣的三摩地,其主要的違緣有沉沒極掉舉兩種,對此,如果有強烈而持續的觀見三寶功德之心,就能非常輕易的斷除沉沒,因為許多具量善知識都提到,沉沒對治法是透過觀見功德而振奮內心.若有強烈而持續的觀見無常及苦等過換之心,就能輕易的斷除掉舉,因為掉舉是屬於貪欲一類的散亂心,所以許多教典都讚嘆厭離心為其對治法

【聽帶】

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個東西它有兩種障礙、違緣,跟它違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種」,最主要的,有哪兩種呢?沈跟掉。「沈」通常我們叫昏沈,「掉」叫掉舉。那麼昏沈是什麼呢?掉舉是什麼呢?昏沈就是他那個心裡邊這個力量慢慢、慢慢地就差了,叫「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說你看一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你要想聽的話,精神貫注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個時候這個它心裡面就不一定聽你招呼了,這個就是沈相。這個沈相不一定是說你坐在這裡,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當你看書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利,看到後來儘管你眼睛還在那兒、腦筋還在動,它那個書上說的什麼東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時候已經沈了。我們要曉得這個沈,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實際上就是學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還是覺得很好,安住在這裡,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沈相了。所以經常正式學打坐的眼睛不必閉,眼睛微微地張開,但是你會覺得這個眼睛好像要閉下來,覺得閉下來才舒服,那個時候實際上那個心已經開始沈相了。這個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等到你察覺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樣。所以我們往往在那種昏沈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至於說等到要打瞌睡的話,那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所以這個沈相很難能夠鑑別得出來。另外一種呢,掉舉,掉舉就是一種散亂,不過它那個散亂是什麼呢?實際上呢,就是它那個心裡面不能寂靜的一種心理行相。有的嘛說「貪分所攝」的,為什麼叫貪分所攝的呢?就是在心裡面,你因為以前想這個,想的以前這種對自己好樂歡喜的事情,那時候心裡面使得你不能夠寧靜下來,這一種狀態叫作掉舉,使得我們得不到寧靜的。總之一句話,換句話說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叫掉,向下沈的時候,就是向下跌的時候—沈
【整理】我們在學習上最主要有兩種障礙就是沉跟掉,心往下跌的時候叫「沉」,心向上揚的時候叫「掉」,要認清它們的形相,以免在學止或觀的時候因認識不清而繞遠路

【達賴喇嘛開示】

佛學班的同學問我:該怎麼學習尊者的這些教授?我認為學習道次地是生生世世直道成佛為止的事.現代的人”急於求果”,學習一件事,就要馬上看到效果,不然好像就白學了的樣子.例如學了[廣論]的某一條,就馬上問:看到乞丐該怎麼辦?或看到甚麼境,強烈的貪瞋現起,就想馬上另他消滅,不然很沮喪.雖然佛法要運用到生活上,但不是學一條要配合一條,學二條要搭配一雙.噶當派的上師說:「眼光要放遠,心量要放大.」我們是為了成佛來學習佛法的,不單單為了解決某一特殊事件,不要把目標限定在這麼小的範圍.在修學道次第的過程中,心會慢慢轉變, 看待事情的方式也會跟著改變,自然處理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心的轉化是需要時間的,必須要有這樣一個過程,這或許也是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原因吧!

【善行小點滴分享】

淑華:這星期參加了八關齋戒,很開心能有機會聽如得法師的開示,了解受戒的殊勝,跟大家一起過午不食,受了八關齋戒後,心中種下了佛法的種子,希望能慢慢萌芽。受戒後回到家,馬上就因為跟老公有意見不合而生氣,但是想想法會上所學的,很快就能轉換心境,氣也很快就消了。

凱勛:很開心參加了八關齋戒,一天一夜的受戒過程中,了解了受戒的好處與懺悔的重要,還有機會了解師父的志業.回家後雖然有一些對境的過程,但是都能很快轉換,不會像過去一樣生氣。

水珠:在去八關齋戒前,對內容不了解,也有一些擔心,害怕自己會破戒,會睡不好,會犯戒等等…,但是去了才知道這都是自己多慮!法師開示中,說到不要把綠豆放眼前,若 把綠豆放眼前,就會放大一些芝麻大小的事,以前沒上廣論前,都認為自己這樣是在認真過生活,現在了解這是不正確的,眼光要放遠,心量要放大,執著在小事上,會讓自己很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