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7L6 如是成已, ~ P58L3 讚厭離故

手抄稿:第四冊 P153L8~P162L7

音檔:29A08’53” ~ 29A27’49”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如是成已,】
前面的前行基礎有了,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把前面的這個基礎弄好了,那個時候隨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觀,乃至於觀空,觀什麼,「無大劬勞」,不要大努力,即能成辦,成功了,現在我們看看對不對?我們平常所以修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果肯仔細的檢查馬上就了解了,就是這個心裡面煩煩惱惱,為什麼煩惱?放不下呀!就是這樣,另外一點提不起,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見到這東西的過患、禍害,你只見到他的以前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過了修習了以後,你厭患,送給你都不要,你還有放不下的嗎?狀態起來了,還有現在你提不起來,現在你見到一個特別的好處的話,不叫你去還辦不到,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該睡覺了。」「沒關係,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對這個東西嚐到他的味道了,這不是很清楚明白嗎?前面的障礙是一點都沒有,推動你的力量是這麼大,你去修,用正確的方法,會修不成嗎?當然成功了,所以我們常常說,我現在要修行,要住茅蓬喔!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裡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這裡。不,原則已經說明了,細則內部我們還不知道,你真正的學下去,你會愈學愈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的自然每一部分的內容跟你相應,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啊?成就了,就是這樣,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餘,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你看《阿底峽尊者傳》,那個時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現,到處都是!我們現在呢?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如過江之鯽,多於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鮮於麟角,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原來真正修行不難,正知見最主要。
【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現在懂得了,原來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你現在這個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請問你怎麼行?眼前這麼簡單的燒飯,你說燒飯,鍋子不要了,你怎麼燒?你火不要了,你怎麼燒?你水不要了,怎麼燒?我們現在這樣,飯是要的,要燒的,鍋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們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就是解釋,就像銀樓的技巧,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樣,為了要想做一樣手飾工具,他就用種種的方式水洗、火燒,把雜質弄乾淨、然後照他所指導的要做的手飾都做起來了。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
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你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們生的煩惱,你仔細看起來都是什麼?都在這裡,都在這個地方,他多吃了,他佔了便宜了,我多做了,這個地方怎麼樣,他法器敲錯了;他那個東西幹什麼了,假定我們真正的對世間那些認得清楚,你的厭離心生起來了的話,我現在為了修學佛法,增長我的功德,這個東西不管它怎麼弄,你心裡面動都不動,自然不會為這個染汙憂惱沾起來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煩惱沒有了。然後呢?
【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
同時現在你了解了三寶的殊勝的功德,一心一意,你好歡喜,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
【次瑜伽師,】
下面一步我們修行的人,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
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那個時候就對於「極能隨順」,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這個比喻清楚嗎?現在了解了,但是這裡還是一個原則,這原則先引發我們好樂歡喜,你有了這個好樂歡喜,然後對下面學次第,自然你會認真,現在這個是產生一個好樂的歡喜,下面次第你認識清楚,一一如它所說的現象心裡現起來,慢慢就開始成就了。
請翻到五十七頁,關於修,簡單的說明修的道理,那麼這個分兩部份,第一個是先說明修是什麼一回事情,簡單的說明;其次呢,破除錯誤的一種執著,這個裡邊邊破除邪執特別重要,以我們現在時下的一般狀態來說,太多這種錯誤。經常有聽見這麼說,要修行啦,趕快學打坐、趕快學什麼,實際上呢現在我們學了上面這段,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坐了半天不相應的道理,大概有個概念。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
說,對於這個三摩地,就是定,我們通常說的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這個三摩地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安住在我們所一心緣的這個對象上面,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不動搖,不受影響,不受影響,那麼這個就是得到堅固安住的殊勝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後,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別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熱,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緣的境界上面,你怎麼動他,他都不知道,這樣啊!這樣啊!這種殊勝的狀態。
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個東西它有兩種障礙、違緣,跟它違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種」,最主要的,有哪兩種呢?沈跟掉。「沈」通常我們叫昏沈,「掉」叫掉舉。那麼昏沈是什麼呢?掉舉是什麼呢?昏沈就是他那個心裡邊這個力量慢慢、慢慢地就差了,叫「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說你看一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你要想聽的話,精神貫注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個時候這個它心裡面就不一定聽你招呼了,這個就是沈相。
這個沈相不一定是說你坐在這裡,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當你看書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利,看到後來儘管你眼睛還在那兒、腦筋還在動,它那個書上說的什麼東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時候已經沈了。我們要曉得這個沈,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實際上就是學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還是覺得很好,安住在這裡,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沈相了。所以經常正式學打坐的眼睛不必閉,眼睛微微地張開,但是你會覺得這個眼睛好像要閉下來,覺得閉下來才舒服,那個時候實際上那個心已經開始沈相了。這個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等到你察覺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樣。所以我們往往在那種昏沈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至於說等到要打瞌睡的話,那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所以這個沈相很難能夠鑑別得出來。
另外一種呢,掉舉,掉舉就是一種散亂,不過它那個散亂是什麼呢?實際上呢,就是它那個心裡面不能寂靜的一種心理行相。有的嘛說「貪分所攝」的,為什麼叫貪分所攝的呢?就是在心裡面,你因為以前想這個,想的以前這種對自己好樂歡喜的事情,那時候心裡面使得你不能夠寧靜下來,這一種狀態叫作掉舉,使得我們得不到寧靜的。總之一句話,換句話說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叫掉,向下沈的時候,就是向下跌的時候—沈,所以沒辦法得到平等的這種所謂等持,這個是它最大的障礙。關於真實的詳細的內容,在後面奢摩他那一章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這地方就指出這個學定的大障礙,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我們有了這個概念,然後照著下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去學,我們就會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原來下面告訴我們每一部分,正是幫助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達到學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否則的話,我們還急急忙忙:哎呀,學定啊,這個都不要。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既然沒有學定的基礎,你忙了半天,白浪費!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要解釋的重點,在這地方說明這個基礎的重要。那麼我們肯照基礎上面下手,然後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礎有了、認識了,最後講到學定的時候,只要把你沈、掉的行相一指出來,你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地就得定。繼續下去: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那麼現在我們分開來談,怎麼樣對治這個沈跟掉兩個主要的毛病呢?說,假定是你有下面這個力量,什麼力量呀?見三寶的功德,見到這個三寶有殊勝的功德。那麼這個見到三寶的這種功德的心裡面還要什麼?「猛利無間」,猛利是心裡面力量很強,無間是中間沒有間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沈沒就很容易把它淨除掉。我們眼前馬上用一樣東西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是非常歡喜的,對我們一直很深的一個嗜好,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有的時候你坐在那兒覺得沒精打采,乃至於昏昏欲睡。欸!忽然之間這個境界現起了,於是你心裡面很快地就會向上面揚起來。這個你們隨你們自己的嗜好,你們去思惟觀察一下,立刻可以體會得到,立刻可以體會得到。
在世間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別嗜好的人,他一談到他這個嗜好,哇!他馬上精神百倍,乃至於一點點小小的病,牙痛、頭痛,那時候牙痛、頭痛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笑話:那小孩子歡喜吃糖的,他那個牙齒痛呀,牙痛啊,看見糖了,牙齒不痛了。實際上這個心理狀態是通於我們一切的,為什麼?就是看見他所喜好的這個東西的殊勝的好處,那麼這種好處心裡面還要強、要猛利。無間的話,就是當這個力量很強或者你經常薰習的話,別的力量就進不來了,就是這種力量。
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什麼呢?就是做這個。為什麼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們雖然說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有什麼好處?說實在的啊,絕大部分人並不一定能夠真實地體會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真正地體會到了以後,那個心裡面會非常強有力的一種心情提起來的。那麼這個強有力的心情一提起來的,本來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對治,沈的這個對治,正確地針對著治療這個沈相,是什麼呀?能夠心裡面見到了他的好處,一見到這個好處,他這種心理真實的一種策勵,馬上把那個心就揚起來了、舉起來了,這個是說這個道理。
下面這裡兩句話,「定量諸師」的話,就是所謂「定量」的話—作意確實無誤,那些大德們他們都這麼說。所以所謂「定量諸師」這一種人指什麼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據這個理路修行如實驗證。換句話說,他們這個經驗報告是千真萬確的,那些有修有證的人都這麼說的。理路是這樣,實際上呢,證明確實無誤,這個是對治沈。下面呢,對治掉。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同樣地,假定我們能夠有猛利而無間的,下面這個認識什麼呀?看見無常、苦,這個人世間的種種的患害、過失,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掉舉,就很容易除掉了。為什麼呀?掉舉之所以掉舉的話,你看見這個東西呀,這個好,這個好!所以貪分所攝,你胡思亂想。現在見到這個東西,原來是一無是處,原來有這麼大的過患的話,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說這一個東西的正確的對治是什麼?厭離。而「無常、苦」那的的確確就是修厭離的最好辦法。你所以不能厭離就是看見它的好處,現在看見它有這麼大缺點的,當然你會厭離。所以,這個諸經論當中處處地方讚歎、說明。經論實際上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凡是有經驗的人,都共同有這個認識。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曉得,你只要把前面這兩個修好的話,那自然而然到時候,你修的時候,沈生起來了,欸,一觀這個,馬上心就舉起來了。等到掉生起來了,換過來觀那個,馬上把那個心就壓下去,壓平掉了,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