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247L9支那堪布等 ~ P250L3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手抄稿:第十四冊P24L5 ~ 第十四冊P53L1

【廣論原文】

◎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贏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徧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無垢稱經》云:何為菩薩繫縛解脫?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方便未攝慧為繫縛。方便所攝慧是解脫。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如是廣說。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如經廣說。《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
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說分別這個錯誤執著的時候啊,提出來這個支那堪布的事,現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的故事,就是這樣,「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歡喜吃田雞,有人說他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實際上豈但田雞不空,他嘴巴也沒空;不但嘴巴沒空,他的貪心也沒空,就是這樣,這個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他那個人怎麼說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什麼啊?他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要分別,因為凡是分別呀 (p25) 那個都是不對的,我們要得到的無分別智,所以你現在分別的話……不要說這個惡分別不可以,就是善分別本身它也在分別當中,跟那個無分別不相應的。你只要分別,它就是繫縛生死的煩惱。所以你呀,就算是善分別,你還在三界當中,不能跳出生死。」那個上面所說的錯誤的見解是這樣。他又舉個譬喻來說,
【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麼綁,普通的繩子綁固然綁住了,金子的、銀子的也是!「雲」呢,不管是黑雲、白雲,一樣障住了虛空。「狗咬」,不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麼說呀?他說:
【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別。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
【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
所以他怎麼說啊?「啊!這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只要無分別就行了,不要布施、持戒。那個是不能得到這個無分別的那個愚夫啊,才做這種事情的!」
【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所以假定你已經得到這個無分別住、無分別了以後,你居然還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好像你呀這個、這個像做皇帝,已經做了皇帝,你在居然還要去耕田去。這做了皇帝還要耕田嗎?換句話說做了皇帝還做下人的事情。還有呢,如象得跡─你本來要去找象是從那找到一個象的足跡,然後呢你去找,找那個象;現在你象已經找到了,你還找那個足跡,你不錯了嗎?」這個就是前面這個人,顛倒錯誤的這種說明。他不但說明這個,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他還引經上面成立喔!喔,這個經上怎麼說、這個經上怎樣說,這樣。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話:上面這個人的錯誤的見解哪,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謂方便品哪,我們前面所說的修佛要兩樣東西,一個是福德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那個種種方便,那所謂呀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他現在前面這個人錯誤的說法,他說你只要證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圓滿具足,這些東西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不是真 (p27) 實成佛的,真實成佛的話,這個是你在分別當中,分別當中是不行!他前面那個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個大錯謬。下面這段這個辯論對我們非常重要喔!對我們絕端重要!它並不是說不要,實際上呢在什麼情況之下,如何才是應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們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同時如果下面這個地方有不懂的,你們就應該提出來,應該提出來,那麼在晚上溫習的時候啊,我還會特別釐清,不清楚的地方要把它一一地指明白。
因為他上面有了這種說法,說那些方便分─六度萬行啊,都不是真實成佛的,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話,就變成什麼啊?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這地方,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實際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圓滿哪,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那個世俗的世俗諦上面去做的,現在根據他這個說法的話,破壞了這個世俗諦的話,完了!你不能成佛。
說實際上呢,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真的嗎?不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大家還記得百丈大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地一塵不染(或者一塵不受),佛事門中一法不遺。」很清楚!你講智慧分的話,那的確是空到絕端!「實際理地」,這勝義諦當中啊,找不到一點點東西,說「大地無寸土」。整個的山河大地這麼多,連它的一點點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嘛!欸!但是啊,他叫「佛事 (p28) 門中」,佛,在我們真正行持世俗諦當中是「一法不遺」,一樣東西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說得很清楚啊!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何況是你要學的六度萬行哪!這樣。
所以他上面說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國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剛才那個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一樣。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善知識。他前面一開頭時候告訴我們─真善知識。有很多人哪,他自己也懂得一點,得到一點呢「一分相似決定」,前面還記得吧?欸,他碰到一點點,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懂嘛,他好像懂得一點。喔,然後呢懂得一點自己還覺得:喔,就是這個樣!這種人你跟著他啊,他自己固然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注定也是走錯啦!而這一點哪,是太重要,太重要!
實際上呢,這一點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麼?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我們要歡喜喔:啊!我們雖然哪,在這個上面的業力感得沒有完善的知識,卻種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把這個關鍵所在的是非呀,分別得清清楚楚,這樣。那個時候我們不責怪人家,只從自己內心當中淨化自己開始,對了嘛,對了嘛!所以說,如果是這樣的前面所說的話,他不要一切的這種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那是什麼啊?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
他前面講正修的時候,剛開始道前基礎講修的時候,他後面緊跟著叫「破除此中邪執」,這是講修行的時候有很多錯誤的還執著,把基本的已經指出來了。現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資糧,你一定要觀察思惟,實際上就是你求智慧資糧,你還同樣地要用那個觀察慧,去思惟抉擇空性的真義。結果你現在不要分別了,對不起,你不要分別的話,那個思惟觀察的這個心整個地一刀兩斷。這個是唯一的破除煩惱、積聚功德的唯一的一個工具寶貝,你現在把它不要了,請問:你還能成什麼?所以不要說這個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個地損掉,就是你要證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樣地也遠離勝義道理。
實際上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很清楚的,啊!有的人得了個定,安住在這地方一動都不動,欸,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說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很清楚、很明白,它絕對不是啊,死死地腦筋在那兒不動的。要幹什麼?起疑情。疑是什麼?要你想,「嗯?嗯?」要找它啊!這個時候找的這個心情是什麼?在觀察慧啊!你去觀察:「嗯?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誰?」「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找啊!找那個是什麼?思惟嘛!就是觀察嘛!這個才是智慧,這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點我們務必要清楚。
以前的祖師的所有的大德都說得清清楚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這段公案嗎?他在那兒坐定,坐得很好,他的老師跑得來,說:「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在這兒學佛。」「嗯?」這樣。這個老師妙咧!讓他坐在那個地方,他自己拿了個磚頭跟它跟它磨。然後那馬祖:奇怪,這個人跑得來磨這個磚頭?問他:「欸,磨磚頭幹什麼呀?」「我做鏡子。」「什麼?你磨磚頭做鏡子,哪有這樣的道理啊?」你說要造那個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當然磨不成功,這個人怎麼這麼荒唐!馬祖就說:「你要做鏡子怎麼磨磚頭啊?」他老師怎麼講?「嘿,是的呀!做鏡子,是不可以磨磚頭的;成佛啊,不是坐在那裡不動的。」大家還記得吧?欸,然後呢給他開示,他就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
然後呢,我們看看六祖大師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個叫臥輪禪師,這個臥輪禪師,啊!那個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喔唷,這個定功很好喔,他沒有分別啊!他有伎倆,「我有本事!」什麼本事啊?哈,叫「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把腦筋裡的雜念啊統統把它斷掉,一點都沒有,「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呢「菩提日日長」,啊,一天一天地增長,一天一天地增長。要我們看起來,對呀!喔!結果六祖怎麼說啊?大師怎麼說啊?他說:「惠能沒伎倆」,我啊─六祖大師自稱, (p31) 「惠能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哪,「能斷百思想」;他大師怎麼說?「不斷百思想」,都不去斷它,什麼東西都不去斷它。「對境心數起」,對著境界啊,境界來了嘛,欸,看見了嘛就看見了,聽見嘛就聽見啦!所以「對境心數起」,叫「菩提作麼長」,那這個菩提怎麼增長法啊?欸,那就是六祖大師自己說他內證的經驗,很明白說在這個地方。禪宗可沒這樣說喔!
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不了解呀,禪不是容易好學的。記得黃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師喔,那是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啊,論禪哪,有修有證的人,嘿,有,多得很呢!但是啊,夠得上做老師的人,沒有。那個這樣耶!他是馬祖門下的主要的一員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說換句話說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輕易開口,真不簡單哪!那個地方啊,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影子都沒有啊,自己說我這個對,他這個錯。哎呀!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哪,驚心肉跳之感!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是隨便一提,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
看見沒有?說他這個心裡面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安住在這裡,對不起,這 (p32) 是定。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你把這個執為,居然作為殊勝的「勝道」,勝道是什麼?殊勝的,超勝的智慧,你把這個定執為慧的話,那是最大的大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這個無聞比丘證了這個四禪,以為得到四果,所以臨終的時候啊,欸,謗佛,下阿鼻地獄這段公案,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前面也說過了,你定、慧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只解脫自己。現在的的確確啊,說我們這個地方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工夫都沒有的,我上次跟你們說過,我親自遇見的有幾個有工夫,然後呢得力坐了一點點哪,乃至於這個定啊,也只是根本定都沒得到,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然後呢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種情況,先是眼前的境界,像如雲如煙那樣慢慢地,慢慢、慢慢地乃至於身體就消失掉了,欸,他自己覺得見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沒有得到。所以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啊,憑自己也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關於這件事情,在這個西藏的佛教整個過程當中是一個大事情。當年這個、這個支那和尚,就是漢地這個和尚啊,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確確也帶了很多經典去,可是他那個觀念本身錯誤,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啊大家都走上這個錯路了。那時候好在這個蓮花戒這一位大菩薩,他就是靜命祖師的、靜命菩薩的一個弟子,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有成就者。欸,結果兩個人辯論,結果啊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破毀掉了。破毀掉了,後來那個漢地的和尚就跑掉了,就跑掉了。儘管如此啊,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
但是現在啊由於那個正法慢慢、慢慢地隱沒啦,所以能夠拿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的那些人哪,也漸漸、漸漸都消失掉啦─這個是指善知識。
【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贏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識是慢慢地隱沒了,修學的人呢─福薄,福薄相,雖然對正法還有一點信仰,信仰是有的,但是啊智慧畢竟太差,不能分別正確的,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輕視,乃至於啊毀謗這些。當然毀謗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過來你毀謗 (p34) 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哪一個。從這地方我們現在就曉得了,到末法的時候啊,這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你一毀謗了,修道的時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說那個和尚說的。
所以這種情況啊,現在我覺得發現最嚴重的是日本。唉呀!這個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譬如像講教的,本來天台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它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功什麼啊?喔,最究竟圓滿的是《妙法蓮華經》,所以呀他到那個時候,就只要念幾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好囉,好囉!你其他都不要了,講教的都是這樣的。那麼講淨土的呢?他也有啊,叫淨土真宗。我們至少還要一個念佛啊,他說:這個你只要一個「信」字就夠囉!連它那個六個字啊,乃至於四個字都不要囉!啊!實、實、實、實,實在是真是糟糕!就這樣地弄法!結果呢慢慢地演變出來,講教的那些人,他也講,講了半天哪,然後呢總歸說:教本身要理性化。教當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他那個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譬如說佛講很多神通,他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未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欸,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像我們目前科學家,就是說提那個口號一點都沒錯啊,要理性化,你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要確定它的存在,是,要經過見到、驗證;但是沒有你經過驗證的事情,你不能肯定它不存在,對不對?因為你沒驗證嘛!現在他們犯了什麼呢,犯了什麼毛病啊?沒有驗證的事情哪,明明是他見不到,他卻是用他有限的理性一筆抹殺,一筆抹殺!就是這個毛病。所以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們呢?妖魔鬼怪,都變得這樣子,這一句話,這個是真正糟糕!結果到了佛法啊,說他這個文字上面,也對啊,沒錯啊,但是呢意義上面,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這是隨便一提,做為我們自己的警策,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是非,只是這個警策了以後啊,我們自己努力。
反過來,剛才說過了,正因為如此啊,現在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能夠如理去做的話, (p38) 也產生無比的功德。也又靠著這麼一點力量啊,使得那個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一切有情得到好處。那換句話說,我們的福德、智慧也從這個地方增長,我們都還要感謝他們咧,還要感謝他們。下面繼續,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
另外一種比較好,他毀謗倒不毀謗,但是呢,他以為說:啊,這個人講得對的!
【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又有一個呢,他不要觀察慧,這是不思惟,但是心裡面就:「啊,如如不動了!」說,就這樣。實際上呢,都在無明當中,真正如如不動,破了無明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上面,說你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啊!這個。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這前面所說的,他根本不了解修學那個勝義應該怎麼辦。不了解才是怎麼樣啊?
【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 (p39) 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再進一步,縱然許修空,有一個人說:修的。但是呢說:像這樣修了,就算已經得到了正確完整的修法,就只要修這個,不要再學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依照那個方便品。或者說:雖然要,不要把它作為、執為中心。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說過了。佛法的上首是什麼啊?菩提心,這個是重要的;然後呢,智慧呀,此是母等的助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現在反過來了,反過來,乃至於完全不要它了,所以這個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違背的,錯了!
請翻到248頁。昨天談起,有的人不善解空性,產生誤會,這個下面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在,目前如果這個概念辨不清楚的話,辨不清楚的話,產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空、空、空,然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了,就是對這一點的一個誤解,對這一點的誤解。那麼,不但是說我們剛開始的初機,對這個概念不了解,就是很多啊,所有修行的人哪,往往也在這個概念上面產生了一個誤解。
在我們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的,譬如《金剛經》,那是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 (p40) 乘經典,對這個《金剛經》的經義呀,如果你沒有深刻正確的了解的話,往往也就產生了這個流弊。流弊得厲害一點的,那根本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就是剛才說的,執空啊,然後呢無藥可救,這是一種。其次一類的話,因為空了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墮落小乘。那麼現在下面那一段哪,就是正確地辨別這一點,所以到那時候我們會引《金剛經》上說的,你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回過頭去再一看《金剛經》,那麼《金剛經》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我們看:
【◎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
那就是我們大乘人應該成就的,它這個涅槃叫無住的大般涅槃。小乘所證的兩個,一個叫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這是他證得了聖果以後,斷盡了這個見思煩惱以後,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身體啊─就以前宿業所感的這個餘報,這身體還在,那個時候叫「有餘依」,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了。一直等到那個身體消失掉了,換句話,這個身體拿我們世間來說死掉了,那個時候叫「無餘依涅槃」,那個時候就是安住在空性當中,他,我們平常的所謂叫「沈空滯寂」,好了,不能動了!佛不是,涅槃了,但是呢,並沒有沈滯在這空當中,正因為他涅槃了,所以廣在無量無邊世間,盡法界、虛空界地,廣行一切諸佛的大事,這個是兩個有絕大的差別。那麼,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第 (p41) 一個呢,進入涅槃的人哪,他都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所以說: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
所以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流轉,是為什麼?是對於這個真實義─就是勝義諦─能夠認識。這個怎麼能成就的呢?
【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
這個就是佛的二足尊當中的慧足,那個是依勝義諦這個次第,智慧資糧圓滿了。所以呀,在福、智兩支當中是屬於智慧資糧,這個成就了,所以他能夠不淪落在生死當中。那麼佛呢,不但不淪落在生死當中,而且也不沈滯在涅槃當中;不像二乘果,他進了無餘依涅槃,沈空滯寂,就沈在那個涅槃的這個空寂當中,他不能動的!佛不是,能動的,他不沈住在這個寂靜涅槃。這為什麼呢?下面說:
【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那由於了解了那個「盡所有慧」,那麼平常那個盡所有慧啊,這是唯識法相的名詞, (p42) 它有一個專門的解釋。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不用法相名詞的解釋,因為大家並沒有按照教理很深入地認識過,所以我們不妨用一般我們常用的名詞,所謂天台講的「俗諦」,或者說「道種智」,這個概念更容易清楚,更清楚。關於真實的這個,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智慧的特質等等,一直等到最後講到毘缽舍那那一部分,那個時候才會講智慧的特質。平常我們講智慧,是有一個它特定的,不是像我們以前所講,以前那個都是方便地引發我們眼前了解的,乃至於說聞、思、修相應的,這個都是方便的說法。它真正的這個智慧的特質,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那個時候,那個都是啊按照著這個法相的名詞,才完完整整地解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啊!
那麼換句話說呢,這個是什麼啊?就是俗諦,天台說起來叫「道種智」。那個道種智啊,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無所不通,這樣;不是像聲聞、緣覺一樣,證得了空性,他其他的就不管了,安住在這個裡頭。而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廣大道,這個就是福德資糧,這個是兩個─明、行當中,屬於行足;另外一個名字叫方便支,由這一支所成辦的。所以這兩個具足了,所以他能夠在生死當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這樣。他雖然跳出生死,卻在生死輪迴當中來濟度我們,這個是佛,這個才是大乘人所應該辦的,一開始那個定義我們應該了解。下面就引經。
【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
就是這個。因為煩惱就是淪落生死的根本,這個是用智慧資糧來斷除的。所以我們平常我們前面講慧,說聞、思、修,特別指出這個所謂聞慧、思慧、修慧的特質,針對煩惱而言,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可是,關於這個三方面的特質呢,在什麼地方,後面再解釋,這樣。那麼下面:
【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
這樣,它福德資糧是什麼呢?他不但自己解決,而且能夠幫助一切有情,同樣地解決這個問題。
【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所以這個地方啊,菩薩要修的,努力精勤兩樣東西,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所以平常我們說「悲智雙運」,成就的果是明、行二足,所以叫「二足尊」。我們引很多下面的經,一一個經,你看,換句話說,廣引諸經說明這個道理。下面: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徧捨一切煩惱,】
由於智慧、智慧甚深道次,所以一切的煩惱都徹底地解決。
【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
欸,他另外就「方便智」啊,雖然煩惱捨掉了,但是跟有情、濟度有情而在三界當中啊,他卻是了無掛礙。又下面:
【《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他是反顯,佛自己說:我絕不會,我從來不會說,違背利益眾生,一直違背利益眾生─換句話說,不利益眾生的那些人哪,他不可能成無上菩提。他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廣發種種方便大行。所以不利益眾生,不去利益發……又為了、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起廣大諸行,這種行者、背棄了這種行者,這種人還是不能成功無上菩提。佛絕不會說,所以「我終不說」指這一個。這是反顯,換句話說,大乘行者啊,絕對是為了利益眾生要廣行諸行。所以菩薩剛開始正學的叫「道種智」,他不是先從空性上面下手的,而是從布施、持戒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
【《無垢稱經》云:】
《無垢稱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我們奘大師,玄奘大師譯的時候就稱它為《無垢稱經》,同樣一個。經上說:
【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它那個上面說:什麼是菩薩做對了,那是叫「解脫」;什麼是菩薩做錯了,「繫縛」。他雖然想行菩薩行,可是有錯、有對。那麼下面:
【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菩薩是正要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他現在沒有正確的方法,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的話,那個菩薩做錯了,所以等於被綁住一樣。
【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那就對了,有正確方法的。反過來,智慧呢?
【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那麼上面說,好了,你用方法去攝取三有,在三有當中去幫人家忙。結果啊,他固然目的是好的,為了幫別人忙,結果啊幫了半天是越幫越忙,自己也不能解決啊,是別人同樣地互相沈淪在這個裡邊,這個不行,這個不行!所以,在三有當中還要有什麼呢?要有智慧。所以說,若無智慧去攝取這個三有的話,那菩薩是做錯了,他被綁住了。
【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有智慧那就對了。那麼這兩者當中怎麼辦呢?這麼的怎麼辦呢?你要去攝取三有啊,又難免纏在一塊兒沈淪;是啊,你不要沈淪嘛,難免你又沈在這個空當中,又不能動。所以下面說,
【方便未攝慧為繫縛。】
欸,這個智慧啊,要用方便來攝持的。所以呀,如果說這個智慧不用方便去攝持的話,那麼對不起,這一個慧是錯的,被綁住了。換句話說被慧所綁住,那個結果是什麼?就像二乘行者一樣,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但是啊綁在那個空裡邊,就沈空滯寂,他沒有方法,不能從那個空當中跳出來廣行種種利生事業,就這樣。下面,
【方便所攝慧是解脫。】
方便所攝持的這個智慧,這個就對了。那個是說智慧要怎麼運用,要用方便來攝持,不能缺少方便攝持,這個不可以。反過來,智慧如何呢?
【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喔,你行方便也是如此。這個方便一定要用智慧去攝持的,否則的話雖然你行方便啊,你沒有智慧,自己也滾在裡頭。平常,所以我們常常說「愛見大悲、愛見大悲」的原因是什麼?雖然你覺得你有悲心,可是啊你這個悲心跟無明相應的。是啊,愛、見這兩樣東西無明相應的,雖然你有大悲沒有用。世間每一個母親,都是……這世間的量則來說最慈悲的,但是她沒有智慧─不要說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有它的特質的喔!不是我們平常的聰明才智喔─連那世間的一點點辨別的能力,都不如一般正常人,所以我們稱它為叫「溺愛」。溺愛是愛他呀,恰恰弄反了,把他沈淪、使他沈淪,這個不可以,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說:「哎呀!我要行菩薩道。」心好的,但是那個心能不能圓滿?不要說圓滿,能不能具體地實行,還要看你有沒有智慧。反過來說,你要行的時候,你必須沒有煩惱夾雜。現在我們渾身煩惱在這個地方,然後呢自己說要去幫助別人;不是幫助別人哪,是越幫越忙啊!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樣。所以,這個方便要慧來攝持 (p48) 的,沒有慧來攝持的話,沒有慧來輔助的話,錯了!有慧來輔助的話,那個才是解脫,這個解脫,那就是大乘行者的。
【如是廣說。】
這個地方直引,這個實際上這個經上面,非常詳細地說明這個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所以我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的話,這兩樣東西都要學。而且這兩樣東西,要互相配合,這樣才可以。所以前面說,方便攝持的慧,慧攝持的方便,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常常我們說鋼筋水泥,鋼筋擺在那裡,水泥擺在一邊,沒有用,鋼筋需要跟那個水泥配合得恰到好處,樣樣東西都是如此。下面又說: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
啊,也是這樣。
【《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這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是母,方便是父。父母具足啊,那麼自然而然就有生子、家 (p49) 庭,種種的這家庭的事業由此而來。生那個父、子,這個就是佛法的事業,由此而來。
【《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都是說這個道理。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一個是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這個等字就是含攝;換句話說六度萬行,以它的綱領來說就是六度,以它的細目來說包括了一切。以這個的什麼?一切種的最勝空性,再這樣地去修。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單單學空啊,那個對不起,對大乘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小乘─是的呀,小乘是的沒錯!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非常清楚,在下面詳細辨明這一點,詳細辨明這一點。諸位如果說,尤其是初來的同學們,容或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那麼,至少你今天記住:將來等到你條件夠了,這一個地方啊,這個地方一定要細細地辨明,然後到那個時候,你才 (p50) 能夠深一步學空,這個時候才好,才好。否則的話,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錯路,走上岔路。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
那麼上面說,要修的時候,修具一切種的最殊勝的空性,這個才是;而不是偏空,這個偏空沒有具一切種的。那下面說:
【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所以,必定要不離開所有的那些,這樣地修。
【如經廣說。】
經上說得很明白,《寶頂經》。實際上平常我們剛才說的,《金剛經》啊就是解……最重要的。其實《金剛經》上怎麼說啊?它說得很清楚啊,佛對須菩提說:「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他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哦!他並沒有說應無所住,就停在那裡不 (p51) 動哦!然後呢,下面又詳細地說明,所謂「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等,行於布施。」這個,說到下面的時候,我們再溫習一下就很清楚明白了。要不然我們就會了解、曲解了《金剛經》義,結果最上乘的一個法門,弄到我們手上扭曲了,完全弄錯,既自己損害也損害了佛法。繼續下去,「如經廣說」。
【《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下面就解釋。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這個解釋。就像一個、有一個人哪,畫那個頭啊,畫得惟妙惟肖,其他的不會;有的人畫手,各有各的特長。那麼把那些人集在一塊兒的話,畫出來一個,啊!莊嚴的國王像,如果缺掉一樣東西的話就不行。那國王像呢,就譬如空性;那麼畫師呢,這個畫圖畫的人譬如布施。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必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平常我們說六度;實際上呢,下面就十度,還要方便、願、智、力,圓滿這樣東西。它每一樣 (p52) 東西有它的真實的內涵,特別重要的。你把這個所有的做圓滿了,那個時候這個最勝的空性,那個空性就是國王像。
其實我們哪,用那個圖畫譬喻倒非常好。譬如我們在黑板上面去畫,畫的時候啊,黑板上面本來沒有什麼,空空如也。然後呢,你拿粉筆灰東勾一勾,畫一個輪廓出來,畫得的的確確並是不畫什麼,可是啊,那個時候寫一個什麼彎彎扭扭的像一個「3」字一樣,這個叫耳朵,那個地方畫一個東西叫鼻子,那個地方畫一個圓圈像雞蛋殼一樣叫臉,最後呢配起來,欸,那個國王的那個面孔在這像,起來了。是啊!你說畫上去的粉筆,就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像。然後呢,那個本來那個,原來那個黑板空空的地方,那個還是空空的地方,那個像就顯出來了,就是這樣。所以實際上,這個圓滿的這一個佛法的內涵,也必須要經過這些每一部分,說六度萬行。那麼上面呢,道理以及經證,以及經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