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題~ 這是我老師說的!

桌牌~須以五想聽聞正法:珍寶想、眼目想、光明想、大勝利想、無罪想

 

【影片欣賞】條春伯

條春伯是吳念真小時候村中讀書較多的一位長者,他在村中幫助村民讀信和寫信,受到村民們的敬重。在他將此工作傳承給吳念真的過程中,吳念真學習到「同樣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如果看見『刺眼』的字,就要把它轉過來。」這讓吳念真有了轉變, 體會到知識不只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用來幫助別人,吳念真十分感念條春伯,認為他是自己生命中的啟蒙者。

Q: 你對條春伯這影片有那些感想? 你有碰過人生的啟蒙者嗎?

長志:吳念真直接把信的內容直接唸出來,沒想到是傷害到聽的人,條春伯認為知識是用來幫助人,所以把信的內容用正面轉述,讓聽到的人有信心及沒有受到傷害。

智光:有時候的真實狀況,講與不講會面臨兩難,為避免造成別人的傷害,我現在會選擇用委婉方式來講。

永德:在以前參加球隊的時候,感受到當時教練無怨無悔的付出,得到許多的啟蒙。另外,女兒到福智園區之後,遇到了啟蒙老師,變得會大聲的跟老師問好,懂得要恭敬老師父母,相信對以後的人生會很有幫助。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幫助別人,但幫助別人必須學到智慧,否則我們認為是在幫助別人,別人卻沒有感受到,所以我們來這邊學習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希望真正幫助到別人。

 

【廣論原文】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懱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懱。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消文

對於佛法與法師,內心要發起恭敬承事。如《地藏經》所說:要以專一、淨信、與恭敬的心去聽聞佛法,不應該對佛法及法師心生毀謗;對於法師的供養,要生起如同供養佛一樣的想法。應該把說法的法師看成佛一樣,用獅子座等及資材恭敬作為供養,並斷除不恭敬的念頭。應該如《菩薩地》所說的正確方法:聽聞正法時,要心無雜染,不應該用這五種想法去看法師。雜染分兩部分,第一遠離內心的高慢,分六點說明;1.在適當的時間聽聞正法、2.聽的時候,內心要恭敬、3.身語承事依教奉行、4.對法師不應該有瞋恚心、5聽聞法後要照著做、6.不應看法師的過失。 要持以上六種情況來聽聞正法。雜染第二是遠離輕蔑,就是說要非常敬重正法與法師,對正法與法師,不要生起輕蔑。不應該用下列五種想法去看法師:1持守戒律不夠嚴謹;2出身低微;3形貌醜陋;4用詞不文雅;5音調粗糙不動聽。如果對法師有以上五種想法 ,就不會去聽聞這位法師講的法,所以應當捨棄這種想法。如同《本生論》裡面也提到:為表示對法師的恭敬,聽聞時我們位置一定要坐得比法師低,調伏內心的德行,用歡喜的笑容看著法師,如此會像飲了甘露一樣調伏我們的煩惱。所以對法師應當生起恭敬、專一、至誠 ,淨除心理面的髒垢,如同病人聽醫生的話,聽了法以後同樣要發起承事,照著正法去做。

收攝

今天廣論學習的內容是聽聞軌理之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就對於佛法及法師發起承事者,除了專信恭敬之外,不應起毀謗。對法師應視之如佛去承事應以下列態度去聽聞正法,

(一)應無雜染:第一要遠離高舉, 要持六種心態來聽聞正法:  1應適時聽聞 2發起恭敬 3發起承事4不應忿恚5隨順正行6不求過失。

第二對法及法師不應生起輕懱。

(二)不應刻意去看說法師五處1戒穿缺2種性下劣3形貌醜陋4文辭鄙惡5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對法師應恭敬至誠,聽了法以後要發起承事,照著正法去做。

 

 

◎聽師父音檔及問題研討

 

~聽帶一: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

有一次一個大祖師經過一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一個法會。然後他就叫他後面的這個伺候的侍從的人―侍者,去聽法。」結果那個法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一個人在那裡講法。結果那個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鼻子委屈!覺得我這個老師,當代最高的一個大善知識,跑到這個地方來聽這個人講,那個人講還不如我啊,怎麼跑到去聽這個東西!但是他那個老師,善知識,在那兒認認真真地聽,他也莫可奈何,勉強一肚鼻子委屈。聽完了以後,他心裡面有點不高興。他說:師父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個平常,你跑得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了你的身價了嗎?

那個善知識怎麼講?「哎,你怎麼這樣講的,我可是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兩樣大好處啊!」「法啊!他在這裡講法,我無比地恭敬,讓我又能夠在法上面能夠隨轉。無比的好處啊!今天就因為聽了他講的這個法,我得到好處。然後呢,他這個法會我去隨喜,這個都是無比的功德!那個大善知識的行持,樣子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跑得去,懂了一點點跑著去聽:「唉,這個傢伙說這些是幹什麼啊,真是!」然後他說得你好的,「他好!好些什麼?我才不在乎他咧,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們心裡面;毛病就在這裡,這真正我們要淨化自己的。

Q: 如果今天要去聽一場演講, 你會去參加的理由是什麼?

巧君:會去聽的理由包含演講者的知名度、講的主題是否是我要的、講的內容是否能增加我的知識、是否能開導我。

★學習時心態要正確,心態對的話,我們才能真正學到好處。

 

~聽帶二: 謂於師起如佛想

對於那個說法的法師,要把他看成佛,這個有大道理,有大道理。這一點我們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很不容易做得到。這個道理在這裡不多說,假定你能夠把他看成佛的話,你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去恭敬。你能夠有多少恭敬,嘿,妙了!你就得到多少好處當年印光大師,他在自己關房裡面閉關、拜佛。當然平常我們信佛的人,對他老人家恭敬得不得了。當時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所以有一個人哪,也是個知識分子跑得去,跟著他們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訪他,就拉著那個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結果他就問:「老法師啊!你這個佛像是木頭,泥塑、木雕呀,你拜他幹什麼啊?」印光大師怎麼講?「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們懂得這個話嗎?沒錯,那個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
同樣的道理,擺在這裡,他跟人講的也許講得不對,我不是啊!我是要學佛的。
要學佛而來的話,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三個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師其實啊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不是必定「有」。他這個三個人,實際上不是指三個人哦!所以這個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一種不好不壞。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見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
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這個壞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啊,所以說,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好的話,他教你,你跟著他;壞人的話,正好在這個上面,把好人、師長教你的道理去運用,增長你的功德那不是三個人必定都是老師嗎?

 Q: 為什麼你對佛有多少恭敬,你就會得到多少好處?

瑩櫻:半桶水響叮噹,只有空杯的時候才能裝滿東西,如果有慢心是得不到什麼東西,所以我們應謙卑恭敬,才能承接更多東西。

 

你今天按讚了嗎?

隨喜~隨喜~到底什麼是隨喜?

隨喜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讚!  也就是讚同對方的善事,並希望有天也能跟他做同樣的善事。

隨喜的好處

廣論: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大寶藏。

隨喜如何做?

金鬘論:別人所作之善,修起像是自己親自去做了那般的歡喜心。

隨喜的功效

即便慧力不相等,也能如是獲得福報。

很重要的是要隨喜善的,不要隨喜惡的,只要是眾生所做善的事情,我都修歡喜心,隨喜他做的好事,我也可以獲得同樣的功德

正祥剛才聽《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的講解時,覺得很受用,就在太太所寫的記事本按讚,很巧在按讚後馬上又聽到隨喜,就是按讚的意思。

 

●善行小點滴

智光這週到日本旅遊,是到一個很鄉下地方,為了感謝計程車司機熱心的引導,買了一杯咖啡請他。

巧芬因媽媽年紀大,平常一個人生活苦悶,找不到人講話,這星期接到她的電話,她依然講了一大堆,但我很有耐心聽媽媽把話講完。

 

【HOMEWORK】

~ 對家人多說好話多做好事

~ 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上課

~下週課程,廣論P17L1 – P17L11

~ 歡迎上我們心靈的家逛逛,看看自己,看看廣論班這個大家庭…

http://www.mylamri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