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原文】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如現觀莊嚴論云:「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白話消文】

對於這套修習次第未能通達的現象,就是認為學習很多顯密經論,與從未修習教法者,在正修的時候,兩人所修行的成就完全沒有高低差別。第二種現象就是這種修行者,把聽聞正法與觀察思擇等視為過失,使得種種錯誤的軌則永遠流傳。因此,串習聞慧與思慧所獲得的決定信解,雖然不是修所成慧,但是稱它為修所成慧,又有什麼不對呢?如果這樣不能稱為修所成慧的話,那麼,凡夫沒有獲得初禪未到定以前,因此,串習聞慧與思慧所獲得的決定信解,雖然不是修所成慧,但是稱它為修,又有什麼不對呢?這樣的話凡夫沒有獲得初禪未到定以前,應該完全沒有修,因為在欲界中,除了已經見道之菩薩,以他的因緣,可以生起修所成慧以外,其他在欲界的凡夫就根本沒有修所成慧了。關於這點在對法論及其釋中,有詳細闡述。所以關於修的涵義,應該徹底了解。像《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所說,所謂修的意思,就是要令修行者自己的心識,融入所緣境。或者使心識成為所緣境,就拿修信心與修悲心為例來說,必須修至心識真實生起信心與悲心為止,才叫做修。因此,許多大譯師當中,有人翻譯作「修道」,有人翻譯作「串習」。譬如《現觀莊嚴論》中就翻譯為「見習諸道中。」,就是由於修與習這二字的意思是相同的緣故。又如至尊慈氏說,在決擇分加行道、見道和修道中。都需要不斷地思惟、稱量、及觀察等修習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乘聖者在修道的時候,尚且還有不斷思惟、稱量與觀察。仔細思惟簡擇這段話,就知道說,進行護念與修習視為互相違背的二件事,那是非常可笑的事。因此,譬如說修習清淨信心,修習四種廣大的利他心,修習菩提心,修習無常與苦,都是必須不斷地思惟簡擇與護念,所以叫作修,實在多到不勝枚舉。《入行論》及《集學論》將其中所宣說的一切道次第都稱為修持,而提到:「為了修持自心,所以我撰述此論」。並且集學論中說:因此應隨其所宜的將身體、受用以及福德善根等,分別各做施捨、守護、清淨與增長。這一切都叫做修習。因此,所謂修習,不應該侷限於太小的範圍。

【聽帶】

  1.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那我們怎麼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地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障除、資糧聚了,到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修了。

【整理】修學佛法當中如果條件充足應該趕快尊重地修,遇到障礙應該要了解是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透過拜懺、行善…趕緊努力淨罪集資。

2.【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

  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麼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那麼譬如我剛才同樣地說這個,現在我們決定用這辦法行了,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舉。反過來,我不用這種方式,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決定,贊成的嘛舉手,反對的不舉手,問題解決了。到那時候,如果是你舉的手的,你是贊成的;不舉手的,反對的,這很明白。在座的當中,有沒有一個人說,我既沒有舉手,又沒有不舉手,可能不可能?沒有了對不對?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這個正反兩取當中。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就是,哪!如果這樣行、如果那樣行,這個兩者當中必具其一,把問題弄得清清楚楚、確定無疑。那個時候你去修的時候,你會—對!這樣不行的話,那樣一定行;反過來,那樣不行的,這樣一定行。這所以為什麼,它這個因明真正嚴正的地方,把那個漏洞完全堵死了,這個你們要清楚。

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現:啊,怎麼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常現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塌掉了。

【整理】佛法的抉擇是很嚴密的,沒有模糊地帶。修學佛法的我們也應把佛法內涵在內心中抉擇的很清楚,這樣一來才能夠有猛利的心堅持學下去。

3.【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喏,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哪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地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在了解,現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麼?果嘛!你怎麼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著、無明,經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淨除的最後的結果,它才是。現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麼!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啊,好呀!現在我們了解了。

【整理】「不要分別」是果相,想得到它先要把錯誤的、執著的、邪妄的透過如理如法的聽聞、思惟、抉擇後把它淨除的結果。

【善行分享】

  1. 秉舜:上星期親子班活動到鳳山寺出坡,難得全家一起打掃很開心,又想到可能是自己八關齋戒會睡到,就打掃更賣力了.結行時法師開示,鳳山寺落葉掃不完,他問兒子還要來出坡嗎?只要不落髮,掃落葉有什麼關係。
  2. 雯馨:要好好護持憶師恩當日便當,因為她的爸媽在其他教室,也參與洗菜切菜的工作,很隨喜親子關係。
  3. 紹奎:早上7:00帶媽媽姑姑去鳳山寺切菜,又去大雄寶殿供香供燈,很隨喜,明天早上4:00又要去鳳山寺煮菜,很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