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42L9 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 ~ P144L9 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手抄稿第八冊:P175L6 ~ P208L7

音檔:61B21’52” ~ 62B18:41

音檔:

【廣論原文】
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痴。」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自欲安樂故,掉擧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康壠巴謂樸窮瓦云﹕「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又敦巴云,「覺(口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樸窮瓦云﹕「我至老時,依附賢愚。」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廣論 師父手抄稿】
【即彼經云:】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篷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篷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海問經》云:】
就是《海龍王請問經》,前面已經引過的。
【「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
佛告訴龍王,就是娑羯羅龍王,說這個一切菩薩,只要有一個,他把握住了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斷除,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絕不再墮落。那麼這哪一樣東西呢?你看只要一樣東西哦!你由此可以想見,這個一樣東西何等地重要!這也是前面為什麼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好事的根本就在這裡。一法是什麼呀?
【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善法去觀察、去思擇,這觀察跟思擇是大有道理哦!就是說如理思惟。記得這個次第,如理思惟之前還要不要什麼?記住哦!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根據這個正確的道理去觀察、去思惟,然後那個時候腦筋裡維持著這個正念,作這樣地如是念,這個就是正念。
你們還記得前面這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密護根門護的什麼?第一個,拿什麼東西來護?正念。經常、殷重的正念,喏!正知而行呢?你還是曉得你做些什麼,那還是拿那個正念呀!拿這個正念,什麼呢?如法相應,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是這樣地念:我啊,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我們只要好好地去問一下,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你會做得好的。是啊!我要求好;要求好嘛,你在因地上面努力。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你就一天到晚好歡喜啊!因為你感覺很清楚:現在你下那個因,就是那個善果啊!
平常我們種田或者做生意,這一個不一定到年終的時候一定賺錢,但是看好的話,哇!你就做得很歡喜。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解佛的一切智智,他告訴我們這樣去做法,這個結果是必定順利,而且必定賺大錢,你把一塊錢的本錢下下去,一定賺它成千上萬。所以這個時候你了解了這一點,一天到晚你時時刻刻觀察:對,我又下了這個因!又下了因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快樂呢?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啊!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
欸,現在我們能夠這樣照這個辦法來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個裡邊心為主導,然後身口是隨之而行。那個時候應該產生什麼現象啊?他說「諸先覺」,就是祖師,為什麼這個地方說祖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觀察、觀察,我們是一片大無明,觀不出什麼結果來。喏!看看那些祖師修行的人他是怎麼樣的,這是我們的榜樣。
說:這個的「因果時」,那麼你「校對」,把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啊,跟這個正法互相對比一下,結果你發現:唉,全不符順!既不向法符,也不順。「符」是完全相應了,「順」呢?至少跟著它這樣地步步向上。的的確確我們全不符順!符順了什麼呀?如果符了,我們就是佛啊;如果順了,我們就是菩薩啊!那至少我們現在不會像現在這樣煩煩惱惱。因為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你心裡是非常歡喜,一點煩惱都沒有,你的果報生生增上,哪會有現在這樣不對呀!可是,所以不然的原因為什麼?跟正法不相應啊!
喏,看看我們現在的果就曉得我們的因;同樣地,看看我們的因就曉得將來的必然的果欸!這因為我們這個不符順、錯了,所以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煩惱相是什麼?心裡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站又不是、坐又不是,唯一的,碰見幾個人大家聊聊天,哎呀,來得個高興,張三長、李四短。那你念書、拜佛沒有勁,跑到街上去玩,來得個起勁;明明曉得這樣不對,偏偏又做不到。毛病都在這裡。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真正觀察,那立刻就找得到。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我們這樣地把這個業的道理,從因果上面去對比、校核一下,看看跟它順、不順。那個時候拿這個道理來校正我們,來檢點我們的相續。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法,不是說你懂了這個法去講一個道理,不是講給別人聽,更不是拿這個法去衡量別人。我們拿這個衡量別人的話,往往說:「我就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你們可以數出別人一百萬樣不對還數不完,自己呢?找不到!為什麼啊?就是這個。真正的法是來自己校對我們,檢點我們的相續,那你真正的修學這是必須要的,那時候你就看見既不符、又不順。如果你能夠這樣地了解,而且至心了解的,這個是智者,這個是智者。
下面引經證,《集法句》。《集法句》那個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換句話說共小乘的,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慧。」他至少曉得了可以肯改呀!所以我現在看見太多的人,他動不動一大堆道理,總說別人不對。世間人本來如此,修學了佛法,那個時候,喏,這個佛法的標準在這裡,佛法的標準在這裡!萬一不行的話,那趕快去找,總有原因,你找到了然後去做,那就對了。這是一種,反過來,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什麼叫負屍啊?什麼叫負屍啊?我們說你這個人是行屍走肉,猶棄屍人。所以祖師常常說我們:你要修學佛法,皮下有血始得。什麼叫皮下?這個死屍,你看看那樣子像一個人,但他死掉了,沒有用。你如果刺他,如果是割開他的話,他血沒有的。我們如果說校對了法,而不能跟法相應的話,我們就是這樣。實際上死屍還好咧,他至少不做壞事呀!我們現在是校對了法你不相順,自己還覺得對的話,還做壞事,所以這死屍都不如啊!
所以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畜生,畜生都不如!」唉呀,的的確確我現在越想越對,這個真是我大善知識。我們的確畜生都不如,畜生還不會造這麼多大壞事,畜生不會說:「哦!我對、你錯。」這一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自己還「妄希為法者」—欸,他對、他懂、他淨!啊!這個真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啊!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愚癡的人自以為智的話,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所以最後祖師警告我們哪: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說:「我已經懂啦!我已經懂啦!」你就算三藏十二部教典都看過了,佛說得清清楚楚,說:「我講的法如爪上土,我沒有講的法是大地土啊!」現在我們隨便看了一點點就覺得懂得很多,那實在是可笑極啦!乃至於證得果的很多聖者,他尚嫌自己還太多沒地方懂,何況我們是個凡夫呀!下面祖師的語錄,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地說明。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
那個大祖師他就用上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覺得:「唉呀!」怎麼呀?
【「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唉,他說:「我看看哪!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而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哪!」那些大祖師,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他檢查的結果是如此,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啊!我們所以檢查了找不到的原因,這表示我們的愚癡到極點。假定我們不現在努力,至誠、恭敬、懺悔,然後求的話,以後沒有辦法啦!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愚癡到這地方已經夠啦,你再下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啦!所以唯一的現在的機會是趕快曉得:唉呀,現在我太差,趕快努力啊!心心念念記著「我是個大愚癡人哪!」然後呢一心恭敬這個三寶,說努力啊,不要拿著這個法老去看別人不是,要拿來檢查自己,你就自己一步一步透脫了。
所以最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具六想」是原則,那是我們信得過,多多少少可以做。到了現在這裡,這個道理說得清楚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啊,千真萬確!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再深入思惟的時候,你產生了勝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非常有力,你就時時刻刻在進步、在上升、在淨化。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唉呀,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地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何況這個東西就是那麼空洞的、那麼抽象的。如果你真正地去觀察的話,你到那時候感覺得實在得不能再實在!但是如果你不經過如法地觀察的話,你覺得空空洞洞的。為什麼呀?那就是我們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種業,現在心裡就是模模糊糊那些東西,你根本碰不上那個法。碰不上那個法的話,在你心裡的感受上面跟那個法,就這麼空洞啊!要曉得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個就是我們的差,差就差在這裡。所以處處地方真正要警惕的、要策勵的就是這個,這個。而上面這個是什麼?那一位月菩薩從那個婆羅門前面得到的,他得到這麼一個簡單的偈,供千兩金哦,看看哦!
啊,所以我想到這裡,我就每每自己、自己覺得深深地痛苦、懺悔呀!現在我看見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這樣,那個法不要你們一分錢,書還要買來送給你們,還要人家樣樣東西供給你們,請你們去念,哎呀,還要推三阻四。然後叫你們說那個前面沒有聽,去聽一聽,唉呀,自己找了個半天,這個也忙、那個也忙,實在是跟法不相應。我前天看見那個誰呀?賴居士他腳燙傷了,我曉得這個痛苦得不得了,他因為要回家休養,他跑得來,幹什麼?在那兒聽。唉呀,我聽了真感動,嗯,你看!這樣。
所以這個東西的的確確自然而然,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努力,自然會相應,你相應了自然而然會努力。現在年輕的那些朋友們,千萬不要隨便浪費掉了啊!等到那個時候你要的時候,供千兩金不一定得到哦!那萬兩黃金都得不到,你再有什麼東西沒有用啊!這是趁我們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是唯一的機會。下面那個祖師,又有一個祖師,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如果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去觀察的話,如法去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嘿,不但這麼遠,而且妙咧!就像那個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球,越滾越遠、越滾越遠、越來越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這個就是他如法真正觀察的結果。其實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觀察得出來,我們現在如果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裡什麼樣的狀態呢?我想大家都會感覺得到的。我們以前說過很多,你自己很容易地感覺得出來,現在的心裡面,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那個等流一直在向前推動,對不對?就是那個等流,所以那個等流不斷地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跟法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它一直在煩惱上面走嘛!所以我們心裡就這麼鬆鬆散散,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個情況。所以從很多地方我漸漸地、慢慢地感受得到。這將來自然而然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很清楚、很明白的,很清楚、很明白的。
所以說我現在也漸漸地體會到,如果你真正跟法相應的時候,不管你看書也好、聽錄音帶也好、聽課也好、講說也好。你一碰到,哇!這個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全部精神就貫注在裡頭。那個是你至少沒有遠,慢慢地在近了。反過來,你一碰到那個地方啊,你就直打瞌睡,唉呀,心裡面覺得:怎麼這個時間還老這麼長,還不下課?那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任何狀態之下,都是那種狀態。當你自己看書的時候,你儘管看累了,哎,就捨不得,那個時候勉強還並不是太遠的時候。這個是很容易,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然後去觀察你的內心的話,你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說忙著,唉呀,希望要什麼樣持戒、要念佛。從哪裡做起?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些,就是這些啊!如果你不了解,儘管你在這個地方磕頭、念佛,但是你心裡面,對不起,不相應啊!這是為什麼祖師一再告訴我們:如果你心裡面散亂,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念佛是喊破喉嚨也徒然,拜佛是頭顱磕破也徒然,閉關呢?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是你拿這個東西來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續—對、不對。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
像這樣地了解、思惟觀察了,那時有了標準了:哦,原來我們心裡是這個樣啊!啊,要求好,必定要這樣,要去掉惡,必定要這樣!那麼那個時候你曉得了,從這個地方遮止起,從這個地方修行起。下面這個道理說:欸,了解以後,你要遮止惡行,怎麼辦呢?
【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這個經上面,佛就告訴我們說:大王,你不要殺生啊!為什麼?一切眾生無不愛命的,因此你如果也愛護你自己的話,你也不要殺。他下面他不強調那個殺,他就告訴我們什麼?「意中永莫思殺生」,你意念當中永遠不要這樣想,你意念當中沒有的話,自然你的身、口就沒有。所以從最細微的地方你防起的話,自然而然其他的地方都沒有了。
所以現在我們……相都是防行相,所以說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很難,騙不過的,騙自己騙不過的,騙因果更是絕無可能!說實在我們現在真正要騙自己倒不會,我們實在是什麼?我們被愚癡所騙,所以叫作顛倒,所以叫愚癡啊!所以他後面講到無明的時候,它無明叫什麼?那個才是我們的冤家。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殺是這樣,其他呢?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不但殺,其他的每樣東西都是,就像前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切惡的罪行,乃至於最起碼的意念,你也不要讓它生起,「亦莫現行」,現行就是讓它生起。因為我們凡夫位上面那個種子還在,你現行千萬不要讓它生起,要曉得你現行生起了,那個種子又繼續增長了,業又增長了。如果說你這個現行不現起的,請問那個時候現起的什麼?善業嘛!白業嘛!淨業嘛!所以只要這個遮止了,自然而然生起的就是白淨之業。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要生天也做不到,如果你回向的話,你回向淨土的話,到那時候不到淨土也不行,因為你的業就是這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明白。所以現在有很多念佛的人啊,居然不要學這個的,唉!我實在覺得……他有大善根,當然!可是他偏偏又不行,又不肯學這個,要去念佛,怎麼念?然後學教也是如此,持戒也是如此,學哪一個都是如此,這個基本教理不都在這個地方嗎?這一個上面說的道理,應該怎麼辦啊?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
他這個地方強調這個才是我們要修的,應該習的喔!他為什麼把它拆開來、強調?說我們這個地方才真正要「應多修習」啊!現在我們真正開始修行的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靜息這個十惡業。靜息當下本身什麼?就是十善業、白業。假定你不修,你就沒有辦法遮止,所以說,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你假定沒有這樣地如理思惟、觀察,然後去行持的話,你就沒辦法遮止這個惡行。沒辦法遮止惡行的時候一定感得惡果,這個惡果雖然你不希望的,對不起,你不希望也沒有用,你非受不可!你還是要受這個苦,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對不能逃脫。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流淚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
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一切時處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因地當中注意這個業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假定你不如理去做、如理修行—修行本身是一件苦事哦!不過苦雖然苦,心理上卻是快樂的。我們常常那個比喻:就像打勝仗一樣,打仗總歸是苦的,但是打勝了真快樂;不管做任何事情,做生意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反過來呢?對不起,啊,你眼前是覺得滿安樂,唉呀,這個說起話來說得好聽,站在人家前面,做起事情來,偷偷摸摸站在人家後面;好吃的東西總想多吃一點,壞吃的東西就推給別人去。眼前好像是少少安樂,但是對不起,果熟的時候,這個雖然不是你希望的,對不起,這個要你「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像這樣的業,趁早不要做,趁早不要做啊!
所以這個地方真妙極了!他不是教你受苦,他處處地方還是教你,喏,那你要快樂,對嘛!就是給你快樂嘛!那那個快樂是這樣的,你懂嗎?這個地方真正,所以佛法真正美,真正好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它不是講個空話,就這麼眼前,就這麼實在,正是我們人人所需求的,正是我們人人所希望的。這個是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等到你受果的時候,那個時候它是喜樂,這個喜樂無罪。為什麼叫「無罪喜樂」呢?這個要注意哦!平常我們造了很多這個喜樂—三世怨。哦,那三世怨的喜樂眼前得到了一點,最後又害了。這眼前太多這種大富翁、大財閥,那個喜樂是有罪的。他有了錢以後造罪,完了,最後又墮地獄。現在我們這個喜樂是無罪的,這個受果的時候能夠感得這個,那這樣的業我們要做,這一種業正是現在我們因地當中努力的。
你了解了這個,那個持戒你不會覺得叫你這個也不能做,叫你這個也不能做。你會高興啊!唉呀,這個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獄;那個地方防止了,不讓我做畜生;那個地方防止了,可以不墮餓鬼。你是越想越高興耶!哪有說對這個戒覺得會厭惡的呢?所以這個是自然而然你會這樣認真做,不管任何事情。平常我們說「公事辦、公事辦,辦了公事辦私事」就很難,到那個時候叫你辦私事你實在也不想辦!因為你曉得辦了半天,身體養了胖胖的,到死的時候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柴費,一點用場都沒有。你自然而然一天到晚就忙這個,這個道理都在這裡。所以,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
經上告訴我們:你現在是怕苦,對啊!問我怕不怕?當然怕!我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大家都跟我有同感吧?苦的確怕,你不愛苦,如果你不愛苦、不想苦的話,那麼眼前或者不眼前的,不管任何時候,那個時候不要造惡業。眼前是不要造,
【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如果說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那個苦你沒辦法逃。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沒有一個地方逃得掉,這個業是感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眼前那些智慧不夠的人、缺少的人,愚癡幼稚,幼稚—我們在佛法上面的確是很幼稚,的確,但是總算我們已經進入佛法了,雖然幼稚啊,慢慢地會長大的,這個還是我們要自己慶幸的。愚癡,那麼這一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呢?「於自如怨敵」,這個話就是眼前我們的狀態。我們處處地方覺得為我,實際上呢是害我,旁人沒辦法害你,真正害我們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什麼?無明。無明顯出來的行相什麼?就是個貪瞋癡,就是見煩惱,就是癡煩惱,不是,就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喔唷!講起來聰明得很,世智聰辯,這個是見煩惱;然後呢習性很重,唉呀,覺得要這個樣,覺得要那個樣,這個是思煩惱,這個是思煩惱,這個都是自己害自己。
所以我們眼前,因為我們什麼?愚癡,所以不認識這個,所以自己在害自己。因為愚癡,因為這樣,所以現在造種種的惡業,那個時候這個惡業造下了,一定將來感得惡果,這個果「辛楚」啊,痛苦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啊!所以假定造了什麼樣能夠感得這種痛苦逼惱,這種業會感得這樣的異熟苦報的,那千萬不要做,千萬不要做!另外一方面: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欸,另外那個,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它不會苦惱,不會壓逼,心理上面嘛不苦惱,生理上面嘛不會逼惱,那麼而且歡喜的。關於這個,這一種異熟果的業,現在去造,對啦!好的!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那最後、最後這一句話,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於是怎麼辦哪?「掉舉作惡業」,這個掉舉就是什麼?跟貪相應的散亂之心。實際上掉舉呢,總說起來就是心裡面散散亂亂,特別的是跟貪相應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瞋呢?就是說,當你貪,貪不到了,被人家障礙住了,你就發脾氣了嘛!所以這個貪跟瞋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哪!總之一句話,凡是你心散亂照著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造了這個惡業的異熟,對不起,雖然你現在是要安樂,到那個時候領受的時候就痛苦無比啊!到那時候來不及啦!「又云」哪,下面又告訴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說,對我們現前來說,這個惡業雖然現前啊,這個惡業現前,就是我們感得的這個惡果,儘管現前種種不如意,但是再怎麼,它絕對不會這麼厲害的,像刀割,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唉呀,你今天稍微這個地方不如意一點,像會刀割這麼嗎?不會呀!我們最多說,唉呀,今天這個地方飲食稍微不配點胃口,唉呀,我們覺得受不了了!一定要講得樣樣如意自己的,實在是……。我們再嚴重的惡業絕對不會像刀割一樣,這個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啊!然後呢這種小小的不能忍受,應該做的小小的努力不願意去做,結果呢眼前造種種的惡業。造了種種的惡業,將來他世現起的時候,對不起,那個時候又去作惡業。「各受辛異熟」,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刀割是最好、最好的。
我昨天下午出去,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板鴨店,一看,已經燒熟的一隻烤鴨二百四十元。唉呀,我一看心裡面「蹦、蹦、蹦、蹦」跳了半天!我說我現在隨便造一點惡業,隨便欠人家二百四十塊錢,到那時候你還他!現在你呀二百四十塊錢哪裡用不掉,哪裡省不下來?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如果造了惡業的話,然後呢欠了這麼一點點,就被他燒成這個樣,烤成這個樣,然後被人家吃,划不來呀!實在划不來,實在划不來呀!然後有的時候我跑過去跑到螞蟻,一腳踩下去,啊,一下幾十個!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到那個時候你隨隨便便任何情況之下,喏、喏、喏,被人家一下這樣的話……所以現在再怎麼大的苦,不要說:唉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對不起,絕對不會像刀割在你身上吧?到那時你受苦的時候,那刀割是最好的喲,那是千真萬確的喲,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
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思惟,因為這個絕對不是—前面說是「極不現事」,它不是那麼眼前很明白讓你看得見的。我們眼前心理現行的是什麼?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修行,把這個煩惱把它淨除、懺悔,那個時候才可以。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這件事情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還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呢,自己把那個鐵爛掉了。喏,就是我們這樣,這個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我們自己看看做了沒有做,唉呀,這個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啊,經上面處處地方這樣告訴我們。好了,這個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看,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
祖師們他們怎麼說:
【「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
他們兩個對說,說我們的老師善知識告訴我們,這個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這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實際上我們學太多這樣東西,唉呀,不管是小的參禪、靜坐,有很多人說我要學打坐,我要學什麼;哦,看見一個大善知識我要去灌一個頂,哎喲,是大得不得了。對不起,這個都不是貴重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啊,而且很難修持。所以當年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喇嘛是什麼?最尊貴的稱呼。換句話說,這個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專門講這個東西。你看,像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印度當年這樣的狀態,全印度尊他為「能仁第二」,「釋迦再來」,他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個道理。結果呢?下面樸窮瓦也說:「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那祖師告訴我們的。
上面這一段話,這個覺窩瓦那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阿底峽尊者傳》到他後來到西藏以後,那個藏王請他,希望他能夠把佛法的精華,把這個修行最重要的道理給大家說一下。要我們現在想起來,唉呀,最好是最高的高高大法,其實他不是,告訴你什麼?「業感緣起」就是,所以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他跑到哪裡跟你講這個。我們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當你真正地對這個業感緣起,這因果報應,產生了決定深刻印象,你肯不肯做一點壞事,你肯不肯偷一點懶?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哦!講起來,不容易哦!實際上業感緣起後面還有一個字—空,業感緣起這是世間的因果,然後呢了解空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從這一個,這個概念上面把握住這一點,把握住這一點,所以說這個事情很重要。下面:
【又敦巴云:「覺口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這「覺口窩瓦」是平常我們稱作,哎,菩薩啊,常常對人家就是比較尊重一點的稱呼。一般說什麼:「菩薩呀,你心裡不要自己覺得寬大呀!」換一個口氣我們就了解了:我們不要這麼浮浮泛泛,自己覺得懂了就馬馬虎虎—就是我們這種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對這個事情要確定產生它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地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放逸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說寬大、寬大—欸,就覺得平常,你還說不上什麼,還覺得滿好,就這個。要曉得這個緣起的這個道理是非常細微,我們呢儘管今天講了,粗顯的地方看得見,細微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啊!所以,
【樸窮瓦云:】
樸窮瓦就是敦巴的三個心子最重要的,說:
【「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看看!這樣的一位大善知識,他修行了一輩子,他說我到老了我還什麼?「依附《賢愚》」,賢愚什麼?《賢愚因緣經》。換句話說他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什麼?看那個,喏,《賢愚因緣經》。《賢愚因緣經》就是平常我們經常舉的很多例子,說某人因地當中種了一個什麼因,感得這個果。這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好好地看看像這種書,經上面固然我們要看,乃至於現在流通的,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無非都是說明了這個。那些大善知識修了一輩子到老了還要看,我們現在啊,我覺得真是人人都是佛菩薩,我們剛入佛門都不要看。這個當然從好的地方說都是佛菩薩再來人,那了不起;壞的地方來看的話,那表示我們現在的這個業太重。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自己檢查了然後策勵呀!
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假定說你是凡夫走上去的話,你去看了以後,你認真去看的話,你一定會產生很警惕的心情,乃至於你自己感覺得驚心動魄,就不會這麼馬馬虎虎了。到那時候你要任何時候覺得:唉呀,不可以啊!你如果那個時候覺得這不可以,你只 覺得,唉呀,我實在太差,那時候你就開始走上修學佛法了。所以他說愚的人自己曉得自己差,對了,對了!那就是我們現在應該走的,看看那個祖師的榜樣呀!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又有一個祖師說:它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佛不會報怨。我們絕對不要說做了這個以後佛報怨,佛不會的。我們所有一切的任何事情所以感得的善惡,都是什麼?你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像我們常常還聽見人家說一句很有趣的話,說:「這樣做的話,那個護法,或者是韋馱菩薩,或者是伽藍聖眾,他會護持的。」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有沒有道理?這很難說!韋馱菩薩、伽藍聖眾決定是護法的,但是他護的是法哦,他護的是法哦!如果我們眾生造的業不相應的話,那個沒有用哦!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這個法要都是他們護,他們真是像我們想像當中說,都是他們護的話,現在請問:會不會是末法?現在是末法。那麼既然是末法,他們護的,他們護在哪裡啊?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很清楚嘛!你們現在想想看對不對?
我聽見太多的人,啊!說這個護法會護的。你自己不努力,叫護法去護,這不是顛倒嗎?你如法行,就有你這樣的業力來感得,那個時候你如法,他才護你;他護的是法耶,他可沒有護你非法,你要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眼前在這個龍蛇混雜的狀態當中,你如法、你忍,那個就是你如法,他會一直保護著你。你所以現在眼前感種種不如意,那是你宿生的業,等到這個業過完了以後,不但護法會護,佛菩薩會接引,到那個時候,你不到極樂世界也到天上去。對了嘛,這個才是真的呀!所以你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才會如法地護持你哦!不要我們自己不管,說:「啊,那個護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是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我們必定要認識的一個,說:對了!現在了解了以後,那從此以後努力就不再做了,以後也要防止。但是有一個問題:我這個生命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從無量劫來那個時候積了不曉得多多少少,那怎麼辦,那怎麼辦?還有一個,儘管我現在了解了,但是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妄念,或者放逸還要犯,那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它有一個特別的辦法—要懺悔。以前造的一定要懺除乾淨,然後呢,以後萬一不小心你也應該把它懺除乾淨,這樣你就可以不感這個惡果,不感這個惡果。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