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16L7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 P16L13 起承事聞法

音檔:[10A]12:14 ~ [10B]10:26

音檔:

【廣論原文】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實際上這個裡邊要恭敬地承事。不管所說的法也好,以及法師也好,你要一心恭敬地去承事他。剛才老比丘這個故事就在這裡,他前面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這個佛法的好,然後呢他不管什麼人啊,他對佛法本身絕對沒有一點輕忽的心情。不管你講什麼,他至誠恭敬地去聽;不管誰去講,他至誠恭敬地聽,因為這樣,他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是說講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這樣去做。可是呢我們要了解我們該怎麼做,你能夠這樣做,好處是你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的,還是為了「我」。所以我這地方不強調「無我」,我這個地方寧願講「我」,或者對你來說對你,真正為你自己,這還是最好的辦法,千真萬確的。我們不妨把經上面,佛陀告訴我們的這個話,仔細研究下去。
【如《地藏經》云:】
他都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乃至於實際的說明。要怎麼辦哪?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
這個對法跟法師,要怎麼辦呢?「專」,是專一,專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 (p45) 方,只有這樣,這目的要擺得很清楚。所以說,我們世間念書是求文憑,是要賺錢,佛法也同樣的,要求什麼啊?要得這個菩提涅槃之果。全部精神貫注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我聽了法,過兩天我也講—這個大法師,也可以講法—那不對!這個專一、純一,然後要以淨信心,這個時候還要一個恭敬。所以淨信當中有恭敬,而另外專,還加恭敬,恭敬有個重要、絕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們無始以來,都跟著「我」這個行相轉。「我」這個東西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見,一定有個癡。見就是你的見解,然後呢其他的習性。然後呢慢心,這個東西在的話,什麼好東西,佛法一定進不來,一定進不來!聽聞哪要專、要信、要恭敬,這樣去聽聞,這樣去聽聞。那麼目前我們哪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盡自己的能力,你能夠多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的利益的話,那個時候慢慢、慢慢地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多思惟。
反過來呢,「不應於彼起毀謗」。千萬不要起毀謗,這個事情非常嚴重,毀謗這件事情非常嚴重。你前面已經聽不到這麼無價之寶,得不到,你還去毀謗它。本來這個無價之寶,那可以解決你一切的問題,得到無比的快樂。結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還得到了反效果。你如果毀謗它的話,那個東西有無比的嚴重的後果。這個東西我們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觀察,多思惟觀察。
所以現在容或人家會說:「啊,這個說法的法師,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聽他嘛!這個很簡單,你毀謗他幹什麼?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跑去地獄的眾生去罵他,你罵他幹什麼?他已經很可憐了。你不會去罵一個牛,牠很可憐。他不對,他不對他的事情,如果說你自己覺得罵他的話,你並不比他好欸!他因為愚癡,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話,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罵他的話,豈不是你跟牛一樣,這個千真萬確。所以你罵他啊,這正說明了你自己就是那個,比他還不如的,這樣的一個胚子啊!所以這地方我是從反面來說,我們特別要了解的,對於這個法也好,說法的人也好,絕對不要去毀謗啊!
所以後面曾經有一個這個例子,那個也是這些大祖師們。有一次一個大祖師經過一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一個法會。然後他就叫他後面的這個伺候的侍從的人―侍者,「停下,停下!這個地方有一個法會,去聽法。」結果那個法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一個人在那裡講法。結果那個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鼻子委屈!覺得我這個老師,當代最高的一個大善知識,跑到這個地方來聽這個人講,那個人講還不如我啊,怎麼跑到去聽這個東西!但是他那個老師,善知識,在那兒認認真真地聽,他也莫可奈何,勉強一肚鼻子委屈。聽完了以後,他心裡面有點不高興。他說:師父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個平常,你跑 (p47) 得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了你的身價了嗎?
那個善知識怎麼講?「哎,你怎麼這樣講的,我可是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兩樣大好處啊!」「得到什麼兩樣好處?」「法啊!他在這裡講法,我無比地恭敬,讓我又能夠在法上面能夠隨轉。無比的好處啊!今天就因為聽了他講的這個法,我得到好處。然後呢,他這個法會我去隨喜,這個都是無比的功德!平常跟你們說了個半天,你們聽的法都聽到哪裡去了?有這麼個好機會!」啊,一點都沒有錯!那個大善知識的行持,樣子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跑得去,懂了一點點跑著去聽:「唉,這個傢伙說這些是幹什麼啊,真是!」然後他說得你好的,「他好!好些什麼?我才不在乎他咧,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們心裡面;毛病就在這裡,這真正我們要淨化自己的。下面
【於說法師供養者。】
特別強調這個法是要恭敬,法師要恭敬,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單單那個法師也要供養。
【謂於師起如佛想。」】
對於那個說法的法師,要把他看成佛,這個有大道理,有大道理。這一點我們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很不容易做得到。這個道理在這裡不多說,假定你能夠把他看成佛的話,你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去恭敬。你能夠有多少恭敬,嘿,妙了!你就得到多少好處。當年印光大師,他在自己關房裡面閉關、拜佛。當然平常我們信佛的 (p48) 人,對他老人家恭敬得不得了。當時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所以有一個人哪,也是個知識分子跑得去,跟著他們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訪他,就拉著那個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結果他就問:「老法師啊!你這個佛像是木頭,泥塑、木雕呀,你拜他幹什麼啊?」印光大師怎麼講?「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們懂得這個話嗎?沒錯,那個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
同樣的道理,擺在這裡,他跟人講的也許講得不對,我不是啊!我是要學佛的。請問你們是要學佛的嗎?你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而來,要學佛而來的話,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三個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師。其實啊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不是必定「有」。他這個三個人,實際上不是指三個人哦!所以這個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一種不好不壞。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見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
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這個壞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啊,所以說,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好的話,他教你,你跟著他;壞人的話,正好在這個上面,把好人、師長教你的道理去運用,增長你的功德。那不是三個人必定都是老師嗎?如果你 (p49) 們不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根本不能學佛。
所以佛告訴我們很清楚,佛成佛靠眾生哪!那個菩提樹王要慈悲水去灌的,這個慈悲水靠廣大眾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學佛,口口聲聲地都說大乘,口口聲聲要度眾生,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所以剛才說,最後得到這個究竟的果地,眼前這兩個因才是我們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剛才說,以前我不懂,說:「我現在是凡夫啊!」現在要轉過來,「哎呀!我現在是凡夫啊,趕快努力!」怎麼把因地上面種下聖賢種子,千萬再不要把那個凡夫的因,繼續增長,繼續增長永無了期。所以說,「這個人不對,那個人對我這樣!」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輪迴的因!趕快把它切斷,這個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你能夠切斷了,至少你不會墮落。你能夠切斷了,把你切斷淨化這個告訴別人,那真正幫忙別人,真正弘法,那個時候就可以開口了。道理這麼簡單哪!所以這一件事情正是我們凡夫做的。
了解了這個,專一也專一得起來,信心也建立得起來,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講法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講法的人看成佛,惡人你也把他看成佛,為什麼?惡人為什麼把他看成佛?這個很簡單,沒有惡人,你就沒辦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說得清清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兩個人,第一個,我的老師,他是佛,告訴我這個道理。單單告 (p50) 訴你道理行不行?沒有用,你還得去做!第二個,靠提婆達多。他為什麼靠提婆達多?這提婆達多是個代表,世界最惡、最罪大惡極,沒有比這個更壞的。「沒有這個提婆達多,我成不了佛!」他現在使你成佛,當然你要敬之如佛,這個很簡單嘛,這個道理說起來那麼簡單哪!那何況他現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是佛嗎?提婆達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現在告訴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這個道理嗎?
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啊!我們往往去修行,頭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大師說:「你頭顱磕破也徒然」,然後呢你念佛,「喉嚨喊破也徒然」,你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隨便一點事情都是功德,何況是念佛,何況是拜佛,當然有無比的功德!這個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說看你有沒有正知見。正知見哪來?非聽聞不行!從哪裡聽聞?善知識!就是這樣。你怎麼能不把他看成佛!我們了解了,好,繼續下去。
【應視如佛。】
下面是解釋,那麼看成佛怎麼辦啊?要對他
【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
要對他這樣地恭敬,要對他這樣地恭敬。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告訴我們〈菩薩地〉這個論上面,菩薩、祖師詳細說明,那麼正式聽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他主要的就是心裡面要純、敬、專一,不可雜染,這個雜染下面會解釋。另外特別舉出來,我們腦筋裡面,不要從這個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師五處,這個都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把我們送下惡道的,如理作意把我們超脫輪迴,幫助別人的。那麼這雜染是什麼呢?下面那個兩部分: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這個雜染當中,第一個,把自己舉得高高的!第二個,把對方看不起。這個高舉要拿掉,輕慢要拿掉。什麼?恭敬,專信!這個因為你離開了高舉了,所以你謙恭,所以要時 (p52) 時、要應時去聽聞,聽的時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種種承事。這個承事分兩方面:第一個,身語承事,第二個,如法修習,這個都是承事,這兩個都需要的。然後不應忿恚,心裡面不要起不隨順的。這個忿恚有多種,或者由於自己方面,或者由對方方面。所謂自己方面,譬如說你不舒服啦,或者什麼啦。對方呢,也許他說到的法,觸犯你的心等等的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這個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我現在就體會到,我所以常常給大家說,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夠跟大家同學在那兒講講的話,最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那個善知識的攝受。
最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那個善知識的攝受。大部分同學都曉得我這個善知識的行相,今天再說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識幾年的時間,他很少說給你好好地笑一笑。你做什麼事情跟他說,他總歸覺得不對,總歸是呵斥你,這樣的!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他這樣,所以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伏了一點,降伏了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氣叫你做到,你總是跟著他所指點給我們看的,就是佛菩薩指點給我們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
所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 (p54) 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積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哪,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地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哪,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啊!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啊!勤加懺悔常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句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哎呀,我自己修學佛法的人哪,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啊!」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
我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與其說有趣,不如說是最感人的一個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對我們中國貢獻,對佛法的整個的貢獻。他先跟他的老師學,他老師跟他講戒,聽了一遍覺得:欸,懂了。戒,這個東西嘛,一聽,他絕頂聰明的人哪,覺得就是這樣了。然後呢,他也是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東西,他 (p55) 自己覺得到外面去參學。那老師:好了,你要去外面就去參學。結果他就出去。結果轉了個大圈子,看來看去外面也不過如此,沒比他師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來。回來啊,他師父把他趕出去不要他,他又拼命地求懺悔,懺悔也不要他。跪在那裡苦苦地懺悔,怎麼說他要努力,最後又回來了。
回來了以後,老師沒別的,還是講那個東西,還是講以前的東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經聽了,已經都聽懂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來老師還講這個。然後他一心一意地聽了〈四分律〉二十遍,你們看看道宣律祖那個公案去,一代大祖師不是那麼簡單哪!我們現在—哎呀,這個懂啦!實際上差得很遠,我這個隨便提一個公案。你如果聽懂了,回過頭去一照的話,啊!我現在發現我這個渾身不曉得多少的罪惡在這個裡邊,全部精神,拼命晚上二十四小時不睡覺都弄不過來。你只要一照,你就立刻發現。我想人人都有這個本事,人人都有這個能力呀!可憐的就是,嗯,就在這裡!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找人家過失。固然是老師的過失不可以找,別人的過失也不可以找。我們現在說,這個不修行,不行!因為這個習性已經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了。我們緣法,跟法相應的心,沒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亂當中,這樣。隨便一點的風吹草動,你眼睛就……喔,這樣!然後看見,無非是看見,都是看見人家的過 (p56) 錯,這個毛病就在這裡。然後呢因為過錯,分別那個邪妄分別的是非,然後鬥爭,然後造業,都在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一旦看見了,不要說老師的過失絕對不敢看,沒有一個人的過失你敢看見哪!你哪有時間去看那個,一看見自己的過失—下地獄,啊,那個油鍋,那個刀山,等在那裡呀,你怎麼有時間去肯一步之錯!那個油鍋就等在這裡。就是「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高舉不可以,輕蔑也不可以,不輕蔑應該怎麼辦呢?
【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法跟法師不要一點點輕蔑,要恭敬他。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
這個五樣東西不要,特別的,我們很容易犯的,哪五處啊?
【謂戒穿缺,】
這個地方不一定持戒,換句話,他自己的行持不夠。「穿缺」有它特別意義,簡單一點說,他自己好像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實際上他做到了你 (p57) 看不見。千真萬確的!以我,不要說過來人如何高妙我們看不見,拿我們眼前來說,大家都說:眼前的時候,我跑遍了台灣就看不見一個人!我卻是看見很多善知識哦,我的受用就在這個台灣得到的,千真萬確!現在還有,眼前也有哦!那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學,我保證將來你們都會看見的。所以說你不要看人家呀,你真正過失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曉得這個善知識的行相,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特別重要,以後慢慢地、慢慢地隨時來說明這件事情。然後呢?
【種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貴,這個人好像他……這個身分很低的樣子。
【形貌醜陋,文辭鄙惡,】
長嘛又醜陋,「形貌醜陋」,講起來的話,文辭嘛又鄙惡。人家講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個出起口來的話,好像很粗魯的樣子。
【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別人跑得來告訴:「哎呀,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來告訴:你這個不 (p58) 對,那這個不對!諸如此類的。因為你聽見了,
【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唉!這地方沒道理,那聽不進你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沒有希望了!
【如《本生》中亦云:】
這地方沒道理,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
【「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這個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裡面放得低低的。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那個慢心拿掉:哎呀,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學啊!那個你能夠「發起調伏德」。我們修學佛法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調伏,調伏什麼?調伏煩惱。本來你這個慢心高得不得了,欸,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跟法相應了,馬上調伏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法水才能夠進來。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樣,它儘管甘露下下來,流掉了,沒有用!現在你把它反下來的話,進來的,啊,那對了,才能夠調伏—德相。那個時候,
【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唉呀,你歡喜呀!就像飲甘露。甘露是治我們一切病的,現在呢治我們生死病。反過來,如果你沒有這個,你拿這個心情去的話,你也能夠得到這個法的滋潤,體會到這個法的美。說:
【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恭敬、專一、至誠,這樣地來淨化自己的內心,調善我們的內心,把心裡面的髒垢,徹底地淨除乾淨。這個時候,有個什麼現象啊?你不會論這些是非,就像個病人,一心一意地聽那個醫生招呼。我們現在是無明大病,聽那個佛、法、法師告訴我們這個法藥,然後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聽聞,這就對了。前面就是告訴我們準備。夠不夠?嘿,還不夠,這個真正聽聞的前面,已經有了,後面這個正聽的軌理,究竟說起來,還是一個聽聞之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