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ㄧ‧正修時應如何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廣論原文】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此中復有四種行相,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白話消文】

對這十種事先要有正確的認知再做的意思是,不論在著手進行任一種行動業或受用業的當下。立即對這一事業安住正念,而且不能放逸。做的時候,因為有了這兩種攝持的緣故,應該以什麼行相進行觀察,應該經由什麼方法進行觀察,那麼就以這個行相這個方法進行觀察,以達到正確認知即將進行的事。這當中又有四種行相:第一種行相就是對身事業等十種事業,應該用什麼行相與什麼方法觀察,就對各該事業之行相和方法觀察。譬如往返事業為例,遵照律藏諸經論所說對往返途中的行為規範,正確了知之後,立即在當時生起正確的認知做這件事。

第二種行相就是關於目的地的性質,應該以什麼行相與方法觀察就對該目的地以這種行相與方法觀察。譬如往赴某地的時候應事先查清楚是不是屬於賣酒的地方等五種不應該去的場所(譬如現今之八大行業場),除這些地方以外都可以前往。到那個地方的時候,要安住正知。第三種就是關於行為的時間恰當性,應該以什麼行相與方法觀察,就在恰當的時間,以該行相與方法觀察。譬如要到聚落去的話,只可以在午前,午後不可前往,正確知道之後,就遵照這項律儀去做,在做的時候,也應該安住正知。第四種行相,對於所有的事業,應該以什麼行相和方法觀察,就應該對這些事業以各該行相和方法觀察。譬如說,(五受用業中身事業)行的方面,進入他人家中時,應當極為妥善的防護,所有關於行方面的戒全都要憶念。

總而言之,不論是在白晝,還是在夜晚,所有現在發生作用的行為,全部都應該憶念,正確認知行為當中應行與不應行的戒律。在做的時候或不做的時候,一切時中都應該安住正知,也就是說,我現在的行為正遵循著戒律而做,不論是在做的時候,或者是停止的時候,如果都依照戒律而做,那麼現前這世當中,不會造作罪業,死後也不會墮入三惡道中。各道的證功德還沒有得到的修行者,也因此種下了能得到證功德的正因資糧,正知而行與密護根門這兩種資糧,是照著聖無著菩薩引經據典之解釋,而一一摘錄進來的,如果能夠努力修習這兩種資糧,一切善行都能夠獲得增長,不是其他資糧所能等同的。特別是能夠清淨戒律,而且能夠迅速引生止觀所攝無分別心的殊勝三摩地,所以應該努力地好好修學。

【聽帶】

  1. 可是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只要有一個心理—說我到這裡來要肯學的、想做的,就對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心情,慢慢、慢慢地把我們的習氣,從這個嚴格的要求當中,慢慢、慢慢地去升上。

【整理】:想學好一件事第一一定要有想學的這顆心,接下來再依著次第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上去。

  1.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啟發我們的好樂心,我們是的的確確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別說呀,我們不是沒有聰明才智,可惜的我們用錯了,這個聰明才智變成世智聰辯,然後呢被自己的罪過遮蓋。「唉!我想很巧妙的辦法,人家……。」逃避過去了好像,錯啦!害了自己啊!

【整理】:我們有聰明才智和能力可以究竟的離苦得樂,可惜我們都把它用在錯的地方,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聰明,如果沒有了解到這一點的話,是自己害自己啊!

【善行小點滴】

雯馨:看到慧萍分享的彩虹,心情很好,很開心

吉祥:上次出國,因為登機窗口一直改,她看到一位乘客還在原有登機門等,主動提醒她,登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