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227L7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 P230LL2勵劫亦令生

手抄稿第十三冊:P49L11 ~ 第十三冊P86LL1

【廣論原文】

◎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 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畫夜應悔之地。」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康壠巴云:「我等於覺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
是的,現在你布施給別人,送給別人。當送給別人以後啊,不要「於彼行邪行」。這個「行」就是心理行為,這個邪行指什麼呢?就是啊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好像,哎呀, (p50) 結了個好朋友,然後我送給別人啊,要有求於他。現在世間的人都是這樣的,賄賂固然不談,送他一份禮物,嗯,有求於他,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處處地方是為了討好別人,自己欲有所求,而這個都是錯誤的,完全錯誤的。所以布施,結果沒有一點點餘遺地,目的在哪裡?利他,就是這個,沒有一點點餘遺地要消除這個我愛執。那這樣的話呢,你這個菩提的果就可以得到,因為因地當中做對了。
【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
說,「意」─這個是現在我們以正知見告訴我們自己,說:「某人哪,你應該知道啊,現在這個我是一定送給別人啦!完全是他,看、跟他轉的啊!現在要做的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你千萬不要莫名其妙地瞎打妄想啊,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不要想到你自己。」
【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意思─他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說:「哎呀,為了你自己!」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心裡面啊欲有求於他了,然後你就討好他,這種事情萬萬做不得;有求於他了,布施送給他,萬萬做不得。凡是他的,他的就是他的;我的,我的也是他的。現在世間的人,我的固然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就因為這樣啊,所以是越弄越苦啊!永遠在這個輪迴當中。 (p51) 看見好的,是越多越好;看見壞的,就把它推出去。結果注定你將來啊,你長得肥肥胖胖,等到你作了鬼要來打它,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早一點哪,早一點那個時候就對啦!是。
【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
假定你一旦發現「棄捨利他」,不幫人家忙,只想到自利,而你的身語的行為以及起心動念,做的都是這個損害別人的時候,不利益人的時候。你馬上起正念:欸,遮止它,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正念的。要曉得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做這種事情,做這種事情,得到的一點好像相似的利益。所以眼前自利─不是沒有利益喔!但這個利益相似的,好像是有一點利益,但是真正說起來這是個錯誤啊,這是個錯誤啊!所以它叫「相似的利益」。對這個利益不認識,所以錯誤了才去忙這個東西。如果說你現在還是跟著它轉,忙這個相似的利益的話,將來一定生大苦啊!這個念頭啊,經常保持著。
【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
你以前一直傷害我,那以前的事情不管了,我們也不去管它了。但是我現在認得了,欸,你還逃到哪裡去啊!一定要摧你的憍慢。什麼叫「憍慢」?憍就是對自己好的東西啊沾沾自喜,這個叫憍:慢呢,對比他,總歸比別人高。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今天一定要摧毀你!
【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
現在你要曉得啊,你要棄捨這個自私自利之心。我已經把你賣給別人了;你現在啊要努力做這個事情,不要厭患。那個文字滿有趣,但是意義本身啊,就是說用很有趣味的,策勵我們內心這個正法相應的認識。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
啊!這句話是值得我們哪,擺在心裡牢牢記住啊!說我們儘管懂得了道理了,但是呢如果你不努力,去放逸的話,那懂得了道理也沒有用。所以,儘管你懂得了道理啊,你還不努力去做的話,不把我們努力去這個「惠施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定又把我送 (p53) 到地獄裡面。「獄卒」就是地獄獄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如果我們現在趁得到暇滿的人身,你放逸、馬馬虎虎的話,對不起,它這個東西─「我」這個東西啊,一定把我又送到地獄去啊!
【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所以經過長時,你呀讓我受大苦啊!現在想到就恨哪!所以一定的摧毀這個,摧毀這個。所以這個密教當中,畫那個畫─大瞋相,它有道理的。前面記得吧!當煩惱一起來,要把它鬥,鬥什麼?敵人嘛!所以你咬緊牙關,那個煩惱一點都不容許,再輕微的地方,我一定要把你,咬緊牙關要把你徹底地消滅掉,這樣。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就這樣地、不斷地數數地思惟。這個「數思」兩個字,現在始終都是關鍵問題,我們懂得了道理,能不能轉就靠這個。當然你不懂道理,數思也沒有用啊;懂得了道理啊,如果你不數思,那就放逸當中。如果你精進的話,一定是思這個東西。你不斷地思惟的話,那麼到那個時候,內心當中發起那個「至心」,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地─勇悍!這不是 (p54) 浮浮泛泛,哎呀,要幫人一點,就是這樣。非常強有力的,這個「勇」;「悍」的話,一切都不顧,什麼困難都擋不住你。如果說平常以前這一種心真正能夠改過來的話,那麼自然整個地就不一樣了。平常啊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現在呢不是囉!所以你能夠這樣做到的話,「棄他之心」─不管別人的心,如果還沒有生,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來的,把它到此為止,不要繼續下去。
總歸處處地方發心,欸,令他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實際上也不是別的,就是要現在求快樂,你想到你的快樂哪來的?喏,一聽,都是靠他呀!就是這個樣。平常我們世間人常常說拍馬屁,為什麼要拍馬屁啊?然後呢處處地方奉承人家,實際上那還不是為了別人,為什麼?還是為了你自己嘛!對不對?哎喲,這個上司啊有錢,提拔你,然後呢這個老闆可以多給你錢,哎呀,你拼命地在那兒奉承他,為什麼?為了我快樂嘛!現在不叫你做別的,還是為了這個呀!這個上司就是什麼呢?一切有情,你只要能夠奉承他,你所有的快樂都來了。
你想到這地方的話,你用種種的方法幫忙他,結果呢,欸,你的好處也得到了。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所以不用世間的,因為世間是染污的,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善法,叫善淨之法。而我們心裡是,喏,隨時你一看,很清楚,確實這個能力是有的,只是方向弄 (p55) 錯,方向弄錯。像一把寶刀一樣,本來這一把寶刀啊去殺敵人的,結果你弄錯了,傷了自己了。現在我懂得了,欸,把敵人傷害,自己啊就得到安樂了。
【◎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後,現在這個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嘿,妙了!是「念彼恩德」,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所以他並沒有叫你放棄好處,他恰恰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所以你記住啊:真正給我們好處是這裡,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地把這個你要的種子種 (p58) 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是「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會很珍惜、很寶愛。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哪,你能夠好好地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來的,一心一意地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思惟」。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入行論》云:】
又說了。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地生起佛法來的,既然你敬信佛,為什麼不敬有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欸,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 (p59) 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東西都為有情。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心裡面是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喏,佛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同時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呀,一天到晚心裡面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真正害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哪!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
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趣。瞋、悲都是如此。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這特別是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才能夠發這個心。啊,有情苦啊!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你呀進一步行種種的利益有情的行,才能夠滿你的願。所以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概念要「審思惟」,好好地思惟。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的,沒有別的,都是看你對有情做的利益,或者是做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佛還要這個。下面這個就不解釋,這很清楚、很清楚!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你幫了別人,別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個上頭來啊!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哪!聲聞他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能幫人家忙的,但是他不管;不管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這個道理要思惟,不要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傷害自己啊?那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耶!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有情。當你對有情不去利益他,所以對利益有情這一件事情,你不管了,「離貪」了,那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證聲聞的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呀,看你貪對了。所以呀,因為聲聞不貪著這個利人,所以他雖然證得菩提,這個菩提是「下菩提」。反過來,佛呢?佛 (p62) 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所以證得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
那這樣的話,啊!曉得了,利他呀!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在利他上面,以及從那個果位上面。為什麼從果位上面?這是我們要的,快樂嘛!你要得快樂,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上面,你從這裡也曉得:啊,沒有錯呀!這個菩提心苗從這裡,前面的說大悲的根本在這裡,道理是一模一樣啊!
【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所以真正的佛子啊,他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愛樂修習」的,真正愛樂修習是這一個呀!你要多修的話,這一定堅固,這個堅固了以後,再難行的事情你就難不倒你了。
所以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喏!真正我們修行的,現在的中心是什麼?一定是大菩提 (p63) 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麼?不是不修,而是堅固。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知道:你只小乘嘛,厭離心這個最重要,不必忙別的;大乘嘛,是菩提心這個最重要。你有了這個,這個生起來,然後呢做什麼事情,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說:「哎呀,要忙這個,要打坐、念佛啊!」對不起,這個都是事倍功半哪!他能夠生的還不錯了,都是走的遠路啊!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這個大悲心,堅固的大悲心,這個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這個菩提心苗生起來了。所以專門利他得到的大覺世尊的這個最高、圓滿的果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佛子啊,這才是應該修的中心。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你只要把這個前面的努力修習生起而堅固的話,於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別人。哎呀,看見別人痛苦啊,你就自己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只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為你看見別人受苦,你就是自己再快樂,你就放掉。而快樂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靜慮啊,就是色界定當中的快樂,最快樂。最快樂你能夠捨掉,他到最 (p64) 苦的地方去做,這個時候一定可以做得到的。這一個才是真正最難得的、最稀奇的,這個應該稱讚的。這個才是什麼?「勝士法」,哪!這個殊勝大士的方法。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把前面祖師的告訴我們。
【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最後引這麼一個,這個阿底峽尊者有這麼一句話。他到這個西藏去的時候,西藏就有人就問他,說修那個法的很麻煩,他就有人問他:有沒有一個修方便的法門哪?這麼囉唆,他不行啊!嘿!這個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假定有的話,唉!我第一個啊,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啊!何必你來問,不用你來問哪!」他下面又說:「不曉得修菩提心的那個大乘,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這個佛根本的地方,可沒有的。」所以我常常說啊:假定真的有這個方法的話,那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那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從這條路上走來,你居然有這個法門,你不是強過佛嗎?你還要跑來學佛,你趕來學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過的事情啊!就說,
【◎ 若爾當如何修。】
那要怎麼修呢?
【「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對了!現在我們了解了,他講─重新又告訴我們,前面一再說,一定要從這個次第修,特別強調,你只要次第上來,無有不成功者。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你呀,先要學的時候學上上,學了上上,你呀啟發要修;修的時候啊,從下下修起的。反過來,你從下下修了以後,你自己經驗嘛也增長了,淨信嘛也增長了,於是你向上慢慢地跑上去就對了,這是必然的道理,必然的次第。下面一個祖師說: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
哈!實際上呢,這個人方便,就是你怎麼做了人,我們現在說暇滿的人身唯一該做的事情;馬就是畜生。要做人哪,這方便極了。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你看哪!真正要做人的方便有十八種這麼多。畜生哪,簡單極了,一種。
【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什麼是馬方便?換句話說,什麼是畜生?什麼愚癡相就是什麼呢?說菩提心沒有生的不讓它生起來,已生的不讓它住,就這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哪?我愛執啊!所以這個我愛執真實說起來什麼啊?畜生相啊!我們現在人家常常就:「你這個畜生都不如!」現在我們真的啊,現在才了解的原來這樣啊!是特別對這個我愛執盡力地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做。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
他們師兄弟兩個人,大瑜伽師就說了:
【「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他修定喔,得到了定囉,得到了定囉!結果呢?要我們現在得到了定,還得了!哎呀,如果你念得稍微一點相應了,就歡喜得不得了;得到一心不亂了就不得了,何況得了定了。結果他怎麼回答呀?
【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畫夜應悔之地。」】
對不起!就算是你耳朵旁邊敲大鼓,你不能動─那是很深的定哦!假定你沒有依照著這個次第修菩提心的話,你早晚還要懊悔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鬱頭藍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結果完了以後,墮到畜生道當中去,早晚要懊悔的。
【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所以我們現在第一個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千萬不要說:「哎呀,你要學定呀,要學什麼啊!」要學厭離心、菩提心!然後把其他的輔助,其他的你這樣做的話,學什麼都對。
【康壠巴云:「我等於覺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
換句話說,我們對那些一切有情呀─這個「覺𦻓」並不是指阿底峽尊者,就是平常我們說對人家說「菩薩啊,菩薩」─我們對那些佛菩薩顛倒行事。為什麼叫他菩薩?他是使我成佛的嘛,對不對?所以他們也對我顛倒。怎麼顛倒啊?我只管我自己,他們也只管自己,我們彼此間如是。都做錯了,我們要改過來,我們要改過來。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30頁,關於如何發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重要,那 (p68) 麼已經大概講過了,大概講過了。所以到這裡,我們曉得整個佛法的中心是大菩提心。所以他昨天講的最後一段,以大瑜伽師這麼了不起的人,這麼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說:「我現在啊,學定哪,學到這個樣啊!」要我們現在看起來的話,哇,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我們總是學定。結果呢?敦巴尊者怎麼說啊?說:「你呀,就算修到這樣的話,如果是你不以大慈悲跟大菩提心作為中心修學的話,雖然你得到這個定,你早晚你要懊悔的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欲界的天子生了天,下地獄,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要墮落。而拿這個無常相來看的話,實際上啊,這個情形千真萬確,你得到了定,連他小乘都不如啊!所以真正佛法的中心的話,那是大菩提心,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必定要知道的。
那麼修大菩提心,不是說別的不要,而是說以這一個大菩提心為根本因,然後呢,我們在這個上面再具足這個圓滿因,那就對了。現在我們把握不住這一點,本末倒置,忙了個半天,所以不一定……乃至於出錯路的根本原因,就是問題都在這個上頭。自修,自修得不到好處;利人,也同樣地帶著人家是一盲引眾盲啊,這一點我們特別要了解。
所以這地方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喏,你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那個傳記的故事嘛,你就很清楚、很了解了。以他這樣的老人家的這一個成就,遇見這麼多了不起的 (p69) 大善知識。那些大善知識啊,也可以說都是這麼高明的人,都是這麼高明的人,其中不乏地上菩薩,至少的都是加行位以上的菩薩,結果呢,他卻把金洲大師作為老師當中最尊重的。他每次說到金洲大師、聽見金洲大師,他馬上手掌擺在頂上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那是最恭敬的,感念、恭敬他的老師。別的老師他沒有這樣的,為什麼呢?這因為金洲大師傳了他完整的大菩提心的教授。而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大菩提心,是啟發的因緣有很多種,可是這個裡邊,悲─就是前面所說的,七因果的策發那個悲心,這一個是最殊勝、最有力、最堅固的。因為這樣,所以這個是從金洲大師傳來,那麼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很明顯的,他是一個高位的菩薩,是高位的再來人,卻也這麼尊重。
那麼再說,我們前面曾經講過,這個悲,在大菩提這個整個的修道的過程當中,第一步要它,中間要它,後來要它。不是說,啊!你開頭懂得一點名字啊,懂得一點名字,連它碰都沒碰到邊,不曉得真正內容。就算你照著這個次第,如理如量地生起來了以後,真實行的時候,又因為眾生數量無邊,而要行的又那麼難行啊,往往又中間退卻。那個時候最好的保持你上進的,仍舊是需要大悲心。由於這樣地從初到終繼續不斷,才能夠達到圓滿的佛果。所以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一開始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然後呢,我們自然把握住這個中心做。如果一開始建立不起來,你先摸別的枝末,養成功了習慣啊,這個習性之 (p70) 難改,是難改極了!不要說世間的習性難改,修學佛法的習性一樣地難改。
究實說起來,世間的習性比修學佛法的習性容易改,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習性當你接觸了佛法以後,你就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啊,就是把我們死死地綁在生死當中,跳不出來的可怕的怨家對頭,那麼現在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佛法。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碰到了佛法,你肯全心全力地去對治它,策勵你自己來去掉這個根本,淨除這個習性。可是現在呢,你就碰到了佛法,偏偏這個佛法又不是它的根本,而是它的枝末周圍,你自己覺得:「哎呀,對了!我已經遇到了佛法了,這個就是拿來對治我的習性。」然後你在這個上面執著了以後啊,你別的佛法聽不進,總覺得我自己懂了。對了沒有?對,但是走了遠路,走了遠路。
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提出來,說成佛究竟來說的話,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但是其中的快慢,以及走的路線的迂曲與否,那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就在這裡。所以呀,在我現在來說,我寧願一開頭沒有碰到佛法,要一碰到就碰見這一條路。否則一旦在佛法上面養成功習慣,自己覺得很滿意走這個路的話,你要改的話,那是改不過來。
這個道理很清楚,事實呢?喏,我們不妨拿事實來看。佛,那是最究竟圓滿的人, (p71) 他哪有不想把最完整的佛法來教給別人的,絕不會。他有這個悲心,也有這個力量,結果教出來的絕大部分的人,卻不是直走菩薩道,而是走聲聞乘,為什麼?正因為佛是佛,他看得很清楚,養成功了習性以後,佛也奈何不了你,那只好啊讓你走這條遠路去了,對不對?你看看佛出世以後,度的那個聲聞種子都不曉得多少,但是真正能夠走菩薩直路的人沒有幾個。所以《華嚴》上面會這麼說,《華嚴》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最圓滿的佛法,「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這三樣東西啊,「三事因中多」,因地當中很多,「結果者甚少」,真正能夠得到果的很少。道理在哪裡?就是這個。所以理論是如此,實際也是如此,種種經上的證明。
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我自己……同時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策勵、建議諸位,如果諸位的習性已深,那你走你的路子,那扭不過來了,你注定你只有走這一條遠路。如果現在覺得這個習性還不深,換句話說,你還提得起來的話,一定要把以前那個老習慣啊,真正重要的懺悔。不僅僅世俗的那要懺悔,就是以前我們覺得這個老習慣,一定要把它淨除掉,不要留一點點。
所以昨天晚上談那個〈改過之方〉啊,實際上,真正講起來這個內容對我們太重要、太重要了!你對這個毒啊,絕對不能留一點點留在這地方,你一定要以最迅速的態度,以 (p72) 最大的決心一刀斬斷!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你一口,咬到手指頭上,你讓它去,哎呀,覺得怎麼樣啊!沒有多久,鑽到你心臟、鑽到你腦子,你就無藥可救。現在我們的容許這個毒都是這樣的,哎呀,總覺得馬馬虎虎啊,什麼懶懶癱癱哪,一直跟著它走不知道,這一生就這麼輕輕一過去了。然後呢,習慣下一生又這樣,再下一生又是這樣。這是所以為什麼,雖然有這麼多的人聽佛說最完整的教法是這個,走不上去的根本原因。那一步一步,等到這個講完了以後,我才會告訴他每一個重點在什麼地方。你們對這個認識了,然後呢,要痛下決心努力去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改得過來。這一點哪,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一下。
所以修學佛法,自始至終一句話─正知見最重要,不是說隨便碰到了一點點哪,大家就對了。那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哎呀,我聽了以後,我真是覺得心裡面真難過極了。這個,那位同修非常好,他能夠提出來,其實這個話,我當年我一直懷疑,後來聽多少人也這麼懷疑。現在有很多人也提出這個問題,那不是一般的在家人喔,那是跟真正肯修行人,他同樣地說:「對呀,那麼你現在這樣的話,念了佛,到了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這個因果這筆帳怎麼算呢?」大家都說:「好了,你去了以後啊,你直到成佛,你就不用怕了。」大家現在的想法:去了以後,那好了,這個因果就不要了。哪有這樣的事情啊? (p73) 那這樣的話,這個因果,佛說在這個地方的這個因果,就是個問題。佛說的千真萬確地,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是絕對逃不了的。現在你居然念了幾聲佛到了極樂世界,「好了、好了,一切的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個話怎麼講呢?如果說是前面講對了,那麼後面錯了;後面對了,前面錯了。佛講出這種矛盾的話來的,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而且佛親自說金鎗馬麥之報,他成了佛了,當年造的惡因,還要感果,而你現在到了淨土了,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句話怎麼講呢?
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這麼糊裡糊塗。你說,是,是一個鄉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他沒條件,的確的,「啊!你現在這個最好,你其他也不要幹!」但是,如果說身為一個法師,就拿這個話去勸人,人家來問你的時候,你把這個糊里糊塗的一片帳告訴別人,人家所看的佛法都是這樣的話,請問:這個佛法還靠誰來弘啊?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啊!一定要清楚啊!這,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們就曉得印光大師的確了不起。欸!他就是勸你:「我只會念佛。」他是個大通家啊!他:「欸,我其他的我不懂。」他實際上不是不懂,哪有不懂的道理?他就告訴我們,以他這樣了不起的人,他絕不隨意開口。「佛法是 (p78) 無限高明,我現在只懂一點點。」到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你肯聽了他的話,老老實實念嘛,你就去了;佛法完整性保持在那裡也沒有動,沒有損害佛法,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我們今天,假定將來要認真地學,要弘法的話,這個道理要通。如果你只想修行的話,那麼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三藏十二部無所不通,他尚且這麼說,那我們能夠比得上他嗎?所以也學他老人家:「欸!對不起,我什麼都不懂,我曉得只有念佛最好,我只會念佛,你就念佛就好了。佛法很了不起,這個等到到了極樂世界再說。」你這樣,對了!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弄得很清楚。那麼說完整的佛法,真正的中心,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菩提心。所以我們今天繼續接下去。說,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
這個大乘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問題在這裡。大家也回想一下啊!大乘跟小乘之別,是在行分,不在見分。什麼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是方便。什麼是見分?見空性。不是說你今天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是大法。不!不是說今天的密教的灌頂是大法,不!而是什麼?這兩樣東西─所以禪宗,那的確是個了不 (p79) 起的大法,密教的,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但是它是共因哦,像水、土、肥料等等;大菩提心才是這個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學禪也得,學密也得,都對,念佛也得,什麼都對,持戒也得。你沒有這個東西的話,不管你那個法多大,對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所以在任何時候,要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啊!說:欸!我是不是向這條路上走?想辦法把這個大菩提心啟發出來。如果生起了,好極了!就是這樣地繼續努力。還沒有生起來,不要停在這裡啊!應該怎麼辦哪?下面這個三件事情,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下面這幾句話。應該怎麼辦呢?
【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
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分,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是單指這個形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個教法,大家聽得,唉呀!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已經感 (p80) 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個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他歡喜是歡喜啊,極大部分人都有這感覺:唉,聽的是好啊!唉,這個做起來啊,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哪,更是難得很!
反過來呢?往往我們看見了形相,看見了這個,哦!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它轉。哪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這個早晚課,唉呀!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那個走路的形象,啊,覺得他這個形象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啊!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
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啊,都是所謂「外門轉」。它那個六根所對啊,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的。是吧?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的話,一定要你深入地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所以儘管你懂得了個道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能夠深入思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它本身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什麼輕輕地一動、一轉的話,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單單告訴你的是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 (p81) 境,所以這個就是同行、同修,共同的團體。所以真正修行最佳的地方─僧團,而這個僧團首要的─見,見解要共同,同修。那個時候,你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一舉一動啊,都在幫助你增長,那個時候就如虎添翼,這是我們了解的。
你不是說:「唉呀,我聽懂了一點道理啦!我自己就可以啦!」沒有用!那現在啊,乃至於懂都不懂,他就要關起來,說閉關去了,我不曉得他閉些什麼關!啊,自己我就有過這個經驗,我以前啊,以前經常、常常閉,我幸好我倒沒有閉長期的三年的關。我第一次閉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就有人勸我。最早是印導師,說:「這個某人哪!那個閉關不簡單哪!講講道理可以啊!所以大陸上面真正修行的老禪和子,你有了問題,這非靠他指導不可啊!」當然,他老人家對佛法上的認識,當然這句話是絕對有分量,可是那時候我年輕,還是不能聽他。雖然不能聽他,他這話對我有絕大的恩德。所以我並沒有說長期,一閉閉幾年,那好、好、好,短期的來試試看,這樣。
從此以後,我經常地試,最短的一個禮拜,最長的三個月,就這樣試。自己曉得,儘管我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這本書,我每次開始閉的時候,一定事先看一遍─啊,應該說,一定是也沒有一定,平常總是先把它溫習一下,然後呢,擺在這個地方,到有問題的去翻。就是自己發現哪:唉!這樣,就關起來的話,實在浪費的時間實在太多、太多!你得 (p82) 不到善巧嘛!所以這個地方,千萬大家注意啊!你真正要修行的話,沒有最完整的指導,而且這個指導,必定要有完整的傳承,這個是太重要了!這太重要了!那麼第一個,這一點記住喔!第一點。第二個呢?單單這個夠不夠?還要,
【觀閱顯示此法經論,】
一定要還要拿大經大論,這個大經大論前面一再說過的,要無垢經論。現在我們有太多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書籍,這種書籍對初機介紹,種善根是非常好,因為文字淺顯,我們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的,憑這個東西的話,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寫的書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報導出來的,就是這樣,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話,你可以跟他一樣體會到他所經驗到的事實。他經驗到的事實是什麼?「證果」兩個字。我們現在是大部分作在文字上的解釋,你看懂了以後,你可以寫出很美的文章來,不一定在證果上面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彼此間,各有各的長處哦!就是初機,那麼解釋文字;修行,是又一個次第。這地方說顯閱此法經論是「無垢經論」,通常是菩薩祖師造的這種論跟疏等等。
【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
(p83) 說,喏!假定你還沒有生起來的話,那麼,要想生起來的因在哪裡?就是這個─淨障集資。實際上這個三個事情啊,我們一直、一直努力的就是這個三樣東西。這個三樣東西分不開的,就是我們在理念上面,平常行持的時候是三樣,可是呢在同時,同時。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吧!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在上課,那麼大家跟那個善知識學,然後呢共同住在一塊兒同修;然後呢,學的是經論;平常的時候,懺悔等等是淨障,然後呢,三寶維持這個地方種種的話是積資。一切時處要什麼?「勤修」,而且恆常無間。這個不能間斷,哪一個時候你一間斷的時候,那個就是生死的因漏進來的時候。現在我們唯一該做、應做的事情,是儘量不要把那生死的因漏一點進來;漏一點進來,你就損害你自己那一部分。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你只要能夠這樣的話,那一定能夠種下圓滿的種子,這個是大事情啊!應該歡喜啊!
【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這個尊者就告訴我們,你要想進入大乘的門,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覺心。覺,翻成功我們中文;它的印度的原文,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心就像日一樣,像月一樣。日是 (p84) 指它的光明,沒有比這個更光明的;然後呢,月是指它的清涼,能夠息熱惱的。又明,光明啊,又能夠息熱惱。這一件事情啊,哪怕再長,不要說一年、兩年不在乎,一生、兩生,就是一長劫,也應該努力去做。因為它那個功德實在太大、太大了!所以你是無法想像地大!
說到這個地方,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告訴我們說,不退小乘的因是什麼?你們還記得不記得?前面已經講過了,有人記得不記得,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記得不記得?有人記得請舉手。現在我告訴你們哦!你們自己去找。不退小乘的因是見到真正求自利也非佛莫屬,這個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你們好好自己去努力,將來我溫習的時候,我會每一個重點會告訴你們。喏!譬如說以發心,雖然有多種,最勝的是悲。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見到自利也非這個。那麼那個時候,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佛修起淨信心來。要對佛修淨信心,一定要看佛的功德,說佛的身功德,佛的語功德,佛的意功德。然後呢,佛的意功德當中又分悲、智,以及佛的事業的功德種種。
這地方我隨便來說一下。我們通常總說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等。這個法界一切有情的、一切有情的功德,這個功德要十倍,才抵得上佛一個毫毛的功德,你無法想像耶!所以功德,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只能說,拿功德當中的一部分來比,財富,財富只是一部分哦!有財富的人不一定人家尊敬他哦!要尊敬他的話,他不但要有財富,要有道德,對 (p85) 不對?還有各式各樣的道理。說你現在我們台灣來說王永慶,喔唷,王永慶還得了!啊!那不得了的。儘管你王永慶再、再有錢,我們台中市的全部比起來的話,財產,我想應該比他多吧?得!不要說台中市,台中縣、台灣省、中國,你怎麼算的話,王永慶怎麼能比啊!然後呢,對不起,欸,這個,不要說你中國,就算你整個的地球,整個你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在整個的這個宇宙中間,那滄海一粟,這個很明白。然後呢整個的法界一切有情的這個全部的功德,然後呢要加,還這功德的十倍哦!不是單單全部,十倍!這個十倍的法界一切有情的功德,只抵得上佛的毫毛,一根毫毛。他一根毫毛的功德可以抵得上這麼大,你想想看,佛,是大乘!
然後呢,這樣的百倍,要一百倍這個毫毛功德,那麼具足一個隨形好。然後呢,一千倍的這個隨形好的這個功德,才是一個三十二相的前面二十九相的這一個相好的功德。有三個相好不在裡邊:一個是眉間白毫相,一個是無見頂相,一個是這個叫什麼梵螺相。這個梵螺相啊,因為這個傳過來是從西藏傳過來的,這個文是世親菩薩作的,所以這印度過來的,這個經直接沒有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從印度傳過來。我並不了解這個梵螺相是什麼,我想可能是梵聲音相,這個我們現在存疑,暫時。然後呢,三十二相當中的萬倍,要萬倍那個二十九相的才算起來一個白毫相。然後呢是多少?再上面啊,不曉得,這個倍倍 (p86) 是越倍,然後再上面就是那個無見頂相。最後那個倍數是那個不得了的倍數,才是最後那一相的功德。你想想看,佛的功德多大!
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啊,那個小乘人你根本沒辦法跟他講那個、講那個事情。在我們小乘看起來,那個「我也是羅漢、也是應供,佛也是羅漢、也是應供啊!」唉!你了解了這個佛的功德以後,你才會曉得了,所有的人成了羅漢了,你去供養他,嗯,這個不如「法供養」的什麼、什麼,乃至於百千萬分之一,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原因就在這個上頭,是吧!所以你必定要把佛的真正的功德,有這樣的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對於這個佛產生無比的羨慕欣仰之心。然後呢,把種種其他的道理相輔助,那個時候你才了解佛陀的真正的偉大。啊!那個時候你看起來,不要說是人天哪,人家羅漢,「不要,不要,不要!」倒不是說不要它,因為你弄了半天,最後還是要轉過去,還是要走這個路嘛!
這種種理由,不管你哪一個理由,你想得越多,了解得越圓滿,那麼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必然幫助你走這條路。結果發現有趣了,這條路還最快,最直,而且最省事啊!這麼個好法啊!所以這裡一再告訴我們:不要忙!我們事前你了解得越透徹,然後你去起步開始走,對你是越好啊,越好啊!好,那麼這個道理現在我們了解了。下面呢,量。說這個質是對了,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