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廣論進度:P114L7教授所出勝利分八~ P116LL4是極扼要
手抄:第七冊 P17L1~ P45L91
音檔:[49B] 00:00 ~ [50A] 17:22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3316
[主題:心事誰人知 ]
[桌牌:如夏日江河,雖小極增長。]
【內容摘要】
【科判】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癸一、攝分中出
          癸二、教授中出
             子一、別學
               丑一、遮止應學
               丑二、修行應學
             子二 、共學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內容】
《子二》共學: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共通的學處,分六:
一、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者。
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
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
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一)攝分所出勝利。(上次課程進度)
(二)教授所出勝利:
本段起闡釋各種教授中所列出的八種皈依殊勝利益: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列;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為一切律儀之所依的根本都是從皈依開始);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往昔所集業障減輕、滅盡);
四、積廣大福;
五、不墮惡趣;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部位人與非人阻礙);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一切所想皆能承辦);
八、速能成佛。
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即使開玩笑乃至嚴重到有生命危險皆應守護不捨皈依。
※虧損和棄捨的差別: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虧損皈依-違犯六種學處(不歸餘天、餘諸有情捨離損害、於諸外道不應共住。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
~棄捨皈依-違犯九種學處(前六種學處 加 敬佛、敬法、敬僧)
※如果違犯下列兩點,皈依就沒有了:P.11605
1、【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
~假定我們遇到命難時捨掉了皈依。
2、【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雖然心裡沒有說要捨棄皈依,卻牢牢地愛執跟三寶不相應、相違背的。

 

【聽帶與研討】

~麗明:皈依對我們來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般講的行為模式,思考模式沒有好處,就很難有心去做這件事,那皈依之後看起來要學的事情,要做的事情有這麼的多,那一定要足夠的好處擺在你前面,才會做的比較心甘情願吧~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問一下大家,這一句話是教授所出勝利嗎?
師父說: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麗明:這邊師父為什麼會對「等」字特別強調呢?「等」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等」字」其實是在談佛法僧。
~這裡面講到一個關鍵點,「皈依的體」,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在佛法裡叫「皈依的體」。
師父說: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點委屈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
~這段話對我們一般來講,我們會怎麼辦?你學佛前後對這個事情,這樣的狀況有差別嗎?大家討論一下:
Q. 學佛前後有差別嗎?有。
Q. 學佛前會怎麼樣?立即反應,丟出去。學佛後,調伏,比較不會感受到委屈,不會感受到報怨了,沒那麼強烈,但是還是有喔!
~師父說通常我們遇到這種狀況會怎麼樣?
師父說: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這樣。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喔唷,趕快啊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
~麗明:師父告訴我們一件事,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不要那些?嘀咕、吵架、辯?我們會認為好像學佛以後,理論上不要有這些?可是這裡又這樣說,那有衝突嗎?
師父說: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他,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地上來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一個什麼現象啊?你有苦你覺得:哎呀,這個苦呀,現在要找他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地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行相上面你是學佛啊,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
~麗明:這一段師父在告訴我們皈依的原因,為什麼皈依?因為不想要去三惡趣,不想要痛苦,我知道有三寶,可以幫我脫離這樣的痛苦,所以我要皈依三寶,那我要皈依的對象,我要找一個是可以讓我脫苦的。所以學佛後,雖還是有些痛苦,但是很大的差別,知道有一個可以幫助我的人。
~聽一下師父怎麼說?碰到這些東西,以一個皈依的佛弟子來講,怎麼樣才是前面說的至心皈依?
師父說: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麗明:這裡師父有告訴我們,我們世間的常態,還是會有吵,會有辯呀!到底學佛之後不要這樣,還是會有,只是我碰到境的時候,我的做法不太一樣,學佛之後,我開始會調伏,把學到的法,有些人就像佳芳分享的,她會去跟觀音菩薩講她的困難,那是不是跟佛訴冤呀!唸南無阿彌陀佛呀!如與善知識心靈對話,只要聽到如得法師開示,就覺得好開心喔!

 

【喻:過盡千帆】 

~學長:請大家想一下,有沒有曾經有過你很依賴某些人事物,會讓我們心裡很安心?應該說遇到一些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人事物,有沒有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
~我們今天要看的一部影片主角叫王攀元,大家可以看一下王攀元老師,他在他的生命當中最深刻,所依賴或依靠的人事物是什麼?
~討論:像王攀元老師可以把繪畫看成他的生命,對繪畫的依賴的心,和我們平常,譬如:跌倒時會想到媽媽或者遇到一些苦的時候,就會想到的人事物,這兩者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自己對於依賴的這種東西,對於依賴這件事情,和王攀元老師對繪畫深刻的依賴差別在那裡?
~佳芳:我小時候,大概是小六時,其實還蠻快樂的,然後跟人家吵架後,有時候大概就是回家吧!那我媽媽就會來問,後來媽媽生病以後,家裡有供奉觀世音菩薩,就跟他講話。。
~游爸:在工作當中會有一些不順的地方,我沒有學廣論以前,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釣魚,因為到這個地方,我可以想很多很多的事情,這個是依賴吧!學了廣論之後,從此沒再去釣魚,從這邊找找看解決方案。不過我覺得在碰到困難想要去做一件事情,那個心在這件事情上是相應的,心會比較清淨,還有額外來支持你處理這件事,有時心想開了,真的什麼事情都沒有那麼困難。
~義兵:人生依靠,我覺得我比較適合靠同學,尤其是高中同學,但其實同學之間平常也沒有常連絡,一年內也沒有見面幾次,記得我剛去大陸時,我同學剛好在那邊,在大陸有很多生活不了解,第一個想到就是跟這位同學連絡。
~學長:想一件事,王老師他到底依靠是繪畫,還是依靠的是他畫的那個畫,還是真正依靠是對他畫感受?我記得之前分享過真如老師的公案,小時候很喜歡抱著觀音世菩薩,有人就問他說你那麼喜歡抱觀音世菩薩,如果有一天你發現這觀音世菩薩是假的,那你怎麼辦?真如老師說就算他是假的,我也希望一天跟他一樣,那個心量已經不是在那觀世音菩薩形象,而是觀世音菩薩本身給他的功德,那種感受,讓他可以持續很久,還記得影片最後有一句話嗎?你是畫家,在任何環境底下,你仍舊是畫家,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大家承許自己是佛弟子嗎?那大家可以做到那種行相嗎?
~麗明:所以大家可以發現每個人的依靠,還蠻不一樣的,我覺得依靠,其實都有一個部份會覺得,想到可以幫你解決問題的人這樣子。這個部份大家可以想一下。

 

★讚頌:相思樹 詞曲:真如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藍天悠悠 碧海悠悠   所有的心思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的花季 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 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  都在等你來
多少次望月祈求 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 所有的想念 只為期盼你來 只為期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那是生命的花開 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 我在等待 等你來
請聽我聲聲的呼喚  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上師啊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這首讚頌是表達「妙香遍塗花散之大地,須彌四洲日月所莊嚴,淨如佛土我樂敬供養,願諸有情共享此淨土。意當木古如惹那曼遮那岡尼雅達雅昧」,供曼達的一種感覺。就是虔誠地、不停不停地修供養和祈求,把所有的一切都獻給上師,然後祈願他再來。表達一種就是所有的樹、所有的花、所有世界的美妙都獻給你,盡未來際我所供養無有窮盡,這所有的只是為了上師你來攝受我!然後要生起從親近善知識起乃至止觀雙運所有的次第

 

★善行小點滴

~芳彬:開車聽廣論,自己也比較不會在煩惱上,我覺得有時候在車上放音樂,心會比較平靜點,不會發散,就像聽師父的帶子,偶爾心緒會散亂,聽了後比較容易讓自己的心緒拉回來,比較不會散亂掉。
~游爸:上個禮拜的淨街活動,我這次感觸最深是在整個過程覺得很圓滿,中間沒有出什麼大問題,所以我個人很有信心,以後我們班,還要承辦法人事業大型的活動喔!依照我們的經驗,同學大家一起討論,把整個負責的要儘量完善,然後併到整個活動裡面,讓整個活動架構很完整。
~男雄:最近辦公室發生一件事,有一位同事蠻優秀,但他身體出了狀況,感覺他的工作表現和以前不太一樣,就和他稍微聊一下,了解到他和主管處的不合,想要離職,回去跟老婆說和主管處不好,在這過程裡面,我沒有給他太多的建議,我只是很單純的聽他說,最多給他建議,工作和家庭我的順序會是把家庭弄好。過了兩三禮拜再看到他,他就有一點點笑容。覺得像我們的學習,不是一次兩次立即見效,後面可能還有一些事要做,就像我之前比較要求的是工作績效,現在會看到事情後面的原因去處理,可能要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我覺得回到人與人之間互相,站在對方看的角度看事情。
~士能:我們在讀廣論的時候,會一直聽到師父說,就是我們學習是從多聞開始嗎?以前對多聞這件事情,沒有特別深刻的感覺,但是因為最近有一位善知識說,要去讀什麼書這樣子,因為這位善知識對我的影響很大,他講的,我就去做這件事倩,然後經過一段時間,每天讀一小段史記,而且他說讀史記一定要從列傳開始讀,讀一段時候之後,我在做一些事情,我的生活上煩惱少掉很多,這幾天再想到聽聞這件事情,發現原來當你多讀一些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是你的善知識跟你講的,你自然會有一種,因為讀到這個東西,視野就比較大,比較寬,另外因為是善知識跟你講的,所以你對於你讀到的東西信心會蠻強的,所以很自然的碰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你的心不會侷限在一個很小的地方,我就覺得廣論的學習,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影響,其實很多時候是一點一點的,比如師父跟我們講多聞,然後現在又碰到另外一個善知識講這個,慢慢就產生一種力量,當我發現,哇!學廣論這麼多年,真正得到善知識的體會說,原來多聞對一個人的心,會有這麼利益。
~麗明:隨喜大家的分享,覺得大家在學廣論會有個概念,好像一定要聽懂理路,我一定要依著法這樣做,或者是覺得我一定要怎樣怎樣,可是剛有沒有發現,其實當你每週聽一次廣論,然後日積月累之下,不知不覺就改變你的一些行為,包含你對事情的看法,你會覺得好像有些東西還是有些距離,可是你會發現,你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很多細節,不見得的行為能夠改變,可是你思考的模式,其實你已經慢慢有在變了,思惟廣度跟深度,其實真的不太一樣了,蠻隨喜大家的,所以還是要堅持學習。

 

★行政事項

**2018/7/21 預告:我們要來一起做殊勝的「廣大供養」喔!

 

★Homework 2018/07/14上課進度

1‧ 進度:P116LL3設作是念~ P118L7求發定解
   手抄:第七冊 P45LL4~ P75L8
   音檔:[50A] 17:23 ~ [51A] 09:06[51A] 09:06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3508
《廣論》:21 組 P117L6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 P118L7求發定解。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一 思總業果,二 思別業果,三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初中分二,一 正明思總之理,二 分別思惟。  今初
初中有四。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1.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2. 請到我們心靈的家網站逛逛,看照片,看總結。
<網站 http://www.mylamrim.org>。
新竹企業廣論班  http://www.mylamrim.org/
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mylamrim
Email:au101112@gmail.com
LINE群組:新竹企業班    skype: lrautumn2014
*****’`認`’**`真`’**’`學`’**’`廣`’**’`論`’***
*****’`歡`’**’`喜`’**’`學`’**’`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