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6LL3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 ~ P37L8 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手抄稿第三冊 P115L1 ~ P130L6

音檔:20A12’35” ~20B05’44”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云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譭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這個是集聚資糧,調伏我們身心,那個時候如法修行,然後證得圓滿果位。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這也就是我們的最終的目的,真正報恩是這個樣的,就是「依教奉行」。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下面這句話對我們現在很重要!那麼不過這個它是特別在西藏,在我們這裡,我們有一個認識,在正法的時候,那些善知識固然是佛,這個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這種情況不大會發生。在末法的時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師十全十美的樣子,樣子也不大容易找。我特別說「樣子」,為什麼?老師還是有佛菩薩來的,但是這個佛菩薩來的,佛菩薩之所以來,一定跟緣起相順的。我們平常想像當中,啊!佛菩薩示現,好像他扮一個樣子,錯了!佛菩薩示現,一定要順著緣起示現,這個我們要懂得的。是佛菩薩示現,但是你是一個渾身凡夫相,那個佛菩薩示現那個相的話也就是渾身凡夫,比你好一點,這我們要懂得。所以那個時候這佛菩薩開起口來也是會說錯的,做起事情來是做錯的。那是—真正的原因啊,就是跟這個我們這個染污之業相應,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概念很重要!
這種情況之下,欸!是,除了佛菩薩示現,還有呢?的的確確是比我們高明一點師長,這種人也是有的。那這種人的話,的確他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這一點。說如果這個老師說一切要隨順他,萬一他跟我們說不合理的,乃至於告訴我們的違背戒的,那你怎麼辦呀?因為在密教裡邊,從印度到西藏,這個老師就是佛,他說什麼你總歸聽他;以前是的,以後不一定是。
最近在《佛教寶藏》裡面,有一篇相當好的文章,說這個東西,如果萬一這點用得不善巧的話,害了,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在這種狀態當中,契這樣的根性的人用的法,換一個機的話,他不一定派得上用場。像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時代的那種作風,用在現在不一定用得上。同樣地,在我們中國,我們看見那個盛唐的時候,了不起的大祖師這種作風,用到我們現在這裡,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所以說碰見這種情況,下面告訴我們,說: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戒上面這樣說,經上面也這樣說,所以
【《寶雲》亦云:】
《寶雲經》上面也說: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所以對於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去做,那個時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別說如理非理。好在這個地方次第很清楚,我們已經依照著次第來,曉得自己要「具相」,具相的話有「具慧」,你能辨別得出來。否則的話,你糊里糊塗,反正老師教的,你都聽著他做,那害了!那個佛世的時候,鴦掘摩羅就是這個公案。他跟著他老師,他老師告訴他怎麼做,他聽著他,就殺了這麼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不僅僅是說後來密教,佛世的時候小乘都是這個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說老師告訴我們不合理的不做的話,除了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也告訴我們,也明白告訴我們,老師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這個話很重要哦!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但是絕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說這個老師說的不合理,你就對著自己的老師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況你毀謗他,何況你批評他,這個是萬萬不可以!你啊,前面說過的,他乃至於跟你說一四句偈,你要這樣盡心盡力地,盡壽以這樣長的劫數去供養,你都沒辦法報他的恩,現在你還要去毀謗他,怎麼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證這個《事師五十頌》當中說:
【「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說:「不行。」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要很善巧地、婉轉地說,很婉轉地說:「師父呀,我實在不行!我請你多多原諒,我做不到呀!」他說不定會罵你,罵了就這樣讓他罵了。實際上,你罵了能夠歡歡喜喜忍受,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德智慧,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很歡喜,所以像前面那個畫師跟他的師父兩個人一樣,欸,跑得去他那個善知識把他痛罵一頓,然後他那個弟子覺得,他那個師公怎麼老罵我。畫師說:「你還覺得他罵你呀!我是像得到那個本尊親自的加持一樣。」欸,就這樣!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
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受法分—佛法,這個是增長我們功德,我們親近知識,不是為了財,這個財就是指世間的,指世間的。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我們所以跟他,為什麼?增長法身慧命,從這個地方開始。
【博朵瓦云:】
下面這個祖師引一段公案,說:
【「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這個佛選那個侍者的時候,大家很多人都願意給佛陀作侍者,什麼乃至從阿若憍陳如開始,一個一個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為感那個恩嘛!佛就告訴他說:「不要呀!你老了,你不行呀!」實際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阿難來承事。阿難只是一個初果的聖者,所以阿難始終不開口。後來大家說:「阿難哪!佛在屬意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條件的。」別人想:大家侍候這個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還要有條件的,這個不是顛倒嗎?然後你看看他的條件,你曉得了他的條件,不由得我們不恭敬得五體投地!是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他說:「我啊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話,有幾個條件。」什麼條件呀?「大師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師不吃的餘食我不要,還要許一切時可以到大師前。」
要我們去事這個善知識的話—大師不穿的衣服嘛當然侍者穿哪!大師不吃的當然我吃啊!唉呀,我一天到晚享受啊!平常的時候要跟著大家就是苦苦惱惱的,人家供養佛最好的我來。欸!阿難陀好的都不要,那麼這是我們的榜樣啊!想到這裡我們自己要深深慚愧,對我是感覺實在慚愧,我實在做不到。不過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慚愧心,正是我們努力的榜樣。那麼為什麼一切時到大師前?為了法!他之所以來,為了法。有疑問、有什麼情況,要來!好的絕對不要,世俗的利養不要;佛法,要!佛說:「好、好、好!這就對了!」所以,
【如此慎重,】
看那個文,
【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為什麼這樣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們,教化我們,我們要學就從這個地方。那麼我們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看下面: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我們現在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些什麼呀?我們計較些什麼呀?唉,真可憐!少到一點點茶都要去計較,吃一口茶都要去計較。「他有我沒有!老師歡喜他,是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沒有吃!」什麼?「內心腐爛之相」。不過現在這裡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我們現在非常幸運,宿生的努力,了解了這個病根所在之處,正好從現在開始力上進。
所以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安慰我們,不是說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懶惰、馬馬虎虎、不好好地做,這個叫破戒。《瑜伽師地論》上說得很清楚,我們一直在犯戒,然後呢,犯戒懺悔,努力拼命求上進,你只要上進,慢慢地改善,這就對了!你不要說我反正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依舊如此這般,那就完全破了!這個概念本身就錯到底,非下地獄不可!這個一點不能錯的,我們要弄得很清楚哦!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破戒不算犯戒,那我們就破去了,只要我懺悔就好了,那註定你在地獄裡面,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翻身。正見是什麼?就是正確見到我們的煩惱相,然後我們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個時候,當然你在努力向上嘛,對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真正我們學習。那麼上面這告訴我們怎麼親近,下面的說:
【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
親近的時間也有了,仍舊引博朵瓦的話,說:
【「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個文字本身有一點不大清楚,我就簡單地說明。真正的老師跟教弟子之間,不是可以說一大堆,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大堆的話,那是不大行。他真正師弟之間的話,的確是幾個人,幾個人,然後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這樣!要自然而然這個老師真正主要心目當中也沒別的,就在這個自己的弟子身上;那個弟子呢也沒別的,全部的精神在老師身上。時間啊,要恆長,不是說臨時跟一跟,就這樣,不是的。不是我們現在跑得來就說,哎呀,聽了幾堂課就算了,或者學了三年,這個不夠,不夠的。如果說目前這種,種一點善根,夠了!
其實不要說佛法,世間也是如此。我們世間要想念書,念一點隨便得一個博士,要念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園不算,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然後大學四年,畢業了以後,然後研究所至少兩年,多則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哈!二十多年。世間的一個學問要二十多年,現在修學佛法居然跑得去聽了一堂經,啊!然後幾個錄音機,我聽懂了!然後關起門來就修行了,那註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說:「哎喲,我在這個佛學院已經念了個三年了!」那個時候是可能有一點樣子,如果想真正地這一生得到成就的話,那的的確確需要好好地跟一段時候。所以,看!我們歷代祖師這種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還沒有這個真實地開悟之前,跟著老師苦苦地被那個老師罵呀、挨呀、打呀!什麼東西呀!哎呀,一天到晚給他忙這些事情,不忙別的,就是忙什麼?早晨起來的話,洗臉水開始,現在還比較好,都是衛生設備,那個時候還要處理這個,處理什麼?大小便,你樣樣都要弄的,從這個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個幾年。心裡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地,死心塌地地去侍候他。
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這樣,然後呢?欸!跑到這地方老師看你機緣成熟了,一下—過來了!過來了以後,他不是說,喔,這一下子我大徹大悟了。然後呢,隱姓埋名,還在這個道場中好好地又弄它多少年,那時候才龍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識,典型的例子,典型的榜樣。所以這個樣樣都擺在這裡,可以夠每一位自己選擇自己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不一定說一定要這樣做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們今天懂了,能夠跑著去廣為宣揚這麼如理的正教,它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這是個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這個真實的內容是些什麼,這個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把這個公案說一下。
那麼,因為這個完整的教授是從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親近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人非常多,從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後來有主要的幾個。那個最主要的西藏有三個,一個敦巴尊者,一個叫大瑜伽師,一個叫阿蘭若師。那麼,這個前兩個都是在家人,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師。阿蘭若師是個修行人,他一心一開頭跑得去求那個老師,然後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寂靜處),一直在修行。到最後他老師走了以後,他自己很嘆息地說了一句話:「唉!我們師兄弟幾個,他們兩個一天到晚跟在老師面前,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個地方,忙到腳底。唉,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得來就聽老師講法,講完了去修行。結果成就啊,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這段公案,你們好好的去看。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懂得了一點點,自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跑著去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以後然後他就繼續的關起來,跑著就去閉關去了。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到最後一個參,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最好的例子。所以這一點我們心裡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對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閉關,住茅篷。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篷。那個獅頭山,我在獅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篷,鬧著要去住茅篷。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篷!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篷,你就去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篷,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篷,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篷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要去住茅篷,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教法。」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
再下面,說道理了解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