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5LL1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 P36LL4 如實讚師功德等

手抄稿第三冊 P97LL4 ~ P115L19

音檔:19B16’54” ~20A12’35”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廣論 師父手抄稿】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
【◎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
【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得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峻、越嚴峻。我們看: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說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直到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做些什麼呢?就是你努力地—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地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做,完全不要做。
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希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地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地一點不錯地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結果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欸,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地。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哎喲,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分,給善知識跑得去,侍候他一點點哪!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地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什麼,善知識希望的是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就對!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哦,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地至誠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所喜」的是什麼呢?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呀?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自己親身,最後如教奉行。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欸,善知識就歡喜了。真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喜。所以這個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個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 其中初者,】
初,就是財物貢獻。
【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地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這樣。拿什麼呀?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己的妻兒子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這個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就是這一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哪!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統統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們,哎呀,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個好處。
在這裡大家會問:哎呀,對呀,沒有錯啊……。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完全錯、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個層次,一定要有個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業。現在剃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你能找得到嗎?
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喔唷!那個時候,剛在這個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那這個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念大學都不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念小學都不容易呀,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
但是他看見的事實喔,他留學的,眼界高得不得了,那個父母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認識,開起口來,這個土裡土氣的樣子,喏、喏、喏!就是這副德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人好像笑他,實際上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這裡學了一大堆的學問,看看這個也是!對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這個。
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們想到的話,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師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妙了!慢慢、慢慢地什麼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於這個人今天瞪你一眼,罵你一言,你就覺得:「哎呀!阿彌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啊!」不是嗎?既然你要想成佛而感激佛,現在這個人來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你怎麼不感激他呢?同樣地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這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同時那個時候你就如法了。反過來,還妙了!那個時候你發現你的心裡的煩惱就沒有了。喔唷,本來你這個慢是不曉得多大,然後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講道理、鬧,心裡邊都是那些煩惱;那個時候,你這個煩惱都沒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應之心。你福報、智慧再再增長,你跑到那裡,人家也就會歡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一個人看見了,就這麼歡喜他,為什麼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積累的功德。現在我們學了一點點法,那個也看不起,那個也看不起,所以跑到哪裡人家就對你害怕。唉,是你越學呀,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麼能成佛呢?不道理很清楚嘛!
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說,啊,原來這樣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識,我固然要恭敬他,從這地方恭敬起;再說,現在我們的師長是一個凡夫,渾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話,那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毛病很小的話,你就不會發現他的毛病,對不對?清楚不清楚?要曉得,佛菩薩之不來,他不是不慈悲,正因為他慈悲所以不能來。現在我們渾身都是毛病,看看這個也不對,看看那個也不對,佛菩薩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對,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獄,這麼長的時間,他怎麼忍心!他要來救你,結果跑得來,沒把你救起來,先把你送到地獄裡去了,不可以!所以他只能不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跟著一個凡夫,你能夠這樣恭敬他,你心調柔了,欸,佛菩薩到你面前的話,你就不會犯那個過失,那個時候他才能來呀!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小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玩一個玩具汽車在地上滾滾,叫你真的在車子裡面,不要說你不會開,跑進去跌一個跟斗的話,把你撞得要死。然後你慢慢地大了以後,哦,跑得去看看,坐在這個車子裡,等到你有能力自己開車就行了。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一碰到這個東西馬上出毛病。我們不要說車子,一把刀一樣,小孩子拿著木頭的刀劍,大家來弄弄,不行!不行,那麼最多就是砍的那個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一個刀槍放上去的話,誰一砍到他,誰就受傷,誰就出毛病,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這種概念都是很錯誤、很顛倒的。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不要說自己懂了、懂了,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啊,還自己覺得懂了,是大毛病就在這裡!
我剛才說的,晚上自習就是這種地方,但願你們聽了覺得不懂,提出問題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步步增上。現在繼續下去,由於你集了這個資糧,欸,那個資糧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修習的確是沒有資糧,哎呀!碰到處處地方障礙。你有了資糧,你要什麼東西樣樣都有,那個時候就行了。所以說為什麼先集福資糧,這個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我們現在暫時這個按下不談,繼續看下去:
【復如拉梭瓦云:】
這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們: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這個密宗戒就這麼嚴重哦!你要供養上師,還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來,把壞的東西供養,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話,或者他歡喜那個,那不犯。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而是這個尊長他歡喜要下劣的,那你隨他的意樂,或者你沒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沒有犯。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說這個善知識講的跟《事師五十頌》,這個意思一樣的。
【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如果你要想求這個佛,「無盡性」就是佛,這個才是無盡的、圓滿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欸!這個老師歡喜的話,你就應該拿這個東西去供養,而且以最好的、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如如」,這個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財;東西雖然是外面的外財,可是你心裡上面卻是你的內財哦!但是你一定要心裡上要跟這個東西相順,那個供養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他告訴我們:「這樣做啊,嘿,這是修學佛法的人最佳、最殊勝集聚資糧,所以應該如此,所以應該如此啊!」所以剛才說那個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沙彌跟著那個老師父在那個廟裡面,那小沙彌盡心盡力地供養這個師父。那個師父有的時候跟他很輕鬆地說:「這是為你好。」他總歸這樣,你怎麼供,總是覺得為你好。這小沙彌聽了:「師父、我這麼盡心盡力供養師父,他總覺得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結果他就馬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欸!那個老和尚:「這一下子為我好!」你們去參參看,為什麼?下面: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這個是學者,反過來對老師呢?你儘管盡量地供養他,可是老師可不貪你這個,老師完全「不顧利養」。下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
【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他真正足以給我們作善知識的人,他重視的什麼啊?修行!他對於你供養他的財物,身語這種承事,他「全無顧著」,根本一看都不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他心理上是這個,他之所以接受你是為什麼,為了成全你。所以你們好好地看《阿底峽尊者傳》,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那個弟子把什麼東西都供養他了,欸,結果他那個老師無動於衷。有的時候,你不供養他還不行咧!《密勒日巴尊者傳》裡面有這段公案,你們記得不記得?啊,那個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有好幾個大弟子,然後有一個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裡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拿來去供養。喔唷,那個不得了呀!都把這個值錢的東西換成功金子,然後呢,綢緞、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動的,最後那個西藏人是這個畜牧民族嘛!是馬、牛、羊統統去了。最後一個老山羊,那個老山羊乖張得不得了,跑到那裡,這個羊群就會打架的,所以他想這個老山羊,腳嘛又壞,然後脾氣又不好,這個也不要去供養。其他的統統拿去供養他老師,結果老師就問他:「你這次拿來供養,還有沒有東西留在家裡?」說:「有,有一隻老山羊,這樣的一隻老山羊。」「不行,不行!你還有一點不供養,這個法不能傳給你。」你要我們看見了,這個,這個顛倒得怎麼這個樣子的?最後拿來供養了,供養給他老師了。「其實,我這個要牠幹什麼?這是為了法的緣起呀!」「嗯!好好!」這樣。
他那個徒弟還很有意思,要我們的話,心裡面嘀咕得不得了,這個老師怎麼這樣!他那個徒弟就說:「那我馬上去拿,如果說我拿了,你傳不傳我?」「那個可以!」他什麼都等不及,他馬上回去,西藏那個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話要走幾個月,因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來比車子還要快,幾個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就奔回去—氣功,然後把那一隻羊自己馱在背上把牠馱得來,然後中午的時候供養老師。老師說,這個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這樣。所以我們看他,說為什麼他即身成就,有他的理由在。現在我們也不必強調這些,這個地方有特別說明,這個地方所謂集聚資糧,他們的師弟之間,這個狀態這樣!
然後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那個老師妙不可言,那馬爾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東西統統賣掉了,換成功金子去找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是那洛巴尊者,那個那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同時代的人,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之一。那時那洛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師。啊!那這種人,這種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麼地方去就問:「啊,你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就像瘋掉了一樣。他廢寢忘食地這個樣,找了多少年—欸,找到了!其實真正成就的人不會死的,就是這個完成的因緣呀!現在我們看很多佛菩薩都是這個樣,然後把最後那個大法傳給他。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把這種傳記,記在腦筋裡面,作為我們的榜樣。那個時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這裡,這個才好。我總要看,學佛菩薩,要學佛菩薩的樣子,那個好!那個好!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師弟之間。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前者是「身」,幫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於他的身不舒服,他樣樣去做。「語」呢?「如實讚師功德」,這個讚也不是隨便地妄誇,喔唷,說:「我的老師就是佛」,這個不必要;「啊!我老師的功德是不得了的」,這樣。但是你要讚老師,你要懂得,沒有智慧的話老師的功德你看不見,老師的過錯你也看不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修學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