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67L02第三佈施差別~ P269L08施諸乞者

音檔:[113A] 25:28~ [114A] 24:54

手抄稿第十五冊 P16L01~第十五冊P52L07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布施差別有三,一 總一切依當如何行,二 觀待別依所有差別,三 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今初
初中具六殊勝,依殊勝者,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物殊勝者,總諸施物無餘行施,若於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所為殊勝者,為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善巧方便殊勝者,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初發業者,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迴向殊勝者,回向施善於大菩提。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是名持戒,於種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罵,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此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第二者,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於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集學論》說,此中密意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施性差別有三,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財施分二,一 實捨財施,二 唯意樂施。初中分三,一 捨財道理,二 若不能捨當如何行,三 習近對治布施障礙。初中分四,一 惠施何田,二 何心惠施,三 如何行施,四 施何等物。  今初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緣行施田,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別意樂者,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如月稱云﹕「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悋,善士所稱讚。」《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三布施差別有三。】
布施的真正開始送的時候,它還有不同吧!哪不同?分三樣。
【① 總一切依當如何行,② 觀待別依所有差別,③ 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今初】
我們布施,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它的一個原因,你根據什麼原因,依據什麼而去做這個,整個的原則是如何。然後呢「觀待別依」,等到你去布施的時候啊,由於你所布施所依止的這個特質,譬如說,出家、在家等等,也有差別。最後就談到布施本身,又有什麼不同。我們看一下下面就了解,三個項目當中各別所指的是什麼。初中,「總一切依」,換句話說,我去布施的時候整個的大原則,根據這個、依據這個,是來布施的。那麼這個根據是什麼?
【◎ 初中具六殊勝者,】
分六點。這是我們布施的時候,應該有的正確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布施的時候,以這種心理,基於這種心理去布施的,這個心,就是我們所依的。有六樣東西,這六樣東西都是最殊勝的。第一個呢,
【依殊勝者,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
我們這個布施是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嗯!有這樣的心,平常我們送人家一點東西的話啊,都是什麼啊?都是為了自己。送禮,你為什麼送禮啊?哦,要有所求。或者是他給你東西啊,你感恩。而且都陷在哪一個圈子裡面了?繞來繞去繞我。然後呢進一步啊,你把我放掉了,那個慳貪的執著之心沒有了,但是沒有去想捨。他現在呢要捨,而是什麼啊?要為利益一切有情。不但利益一切有情,得到世間的快樂,要共同圓成無上菩提。這個所依殊勝哪!這個叫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依這個心,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跟它比的。第二,
【物殊勝者,】
你送的,所要用來送的東西,這個東西也是非常殊勝。欸,同樣的東西,拿到了菩薩手上的話,這個東西就變得非常殊勝了。為什麼呀?
【總諸施物無餘行施,若於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
現在菩薩的布施啊,就是說我發心那個時候開始,所有我的東西統統送給別人了,就是這樣,這樣的!所以他這個所依的物本身特別。儘管我今天送給你一個銅板,任何一樣東西,但是呢他整個地說起來,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啊,他就是以這樣的心情,我這一切送給你們的,你要用多少就給你多少,反正這個都是你們的。所以任何時候,他所施的內容,儘管是個別的一樣東西,一塊錢、一樣什麼東西,但是他內心當中,總是根據這個內心――所有的東西送給你們的,你要來,拿去!就這樣。這第二個。還有第三個呢,
【所為殊勝者,】
你為什麼要去施啊?你的目的?說
【為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
喏!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分兩方面,也同樣的是眼前是增上生,究竟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是這個,當然別人也是如此。別的剛才說施的是,你目的幹什麼?弄了半天還是為你自己;現在他是利別人,而且是利一切有情。眼前我們普通一般的送,只是對他眼前有好處,將來也沒有好處;現在我們這個布施不但眼前有好處,將來永遠都有好處,這個無出其右的,所以這個三樣。第四,
【善巧方便殊勝者。】
哎呀!送的這個方法是美極了、好極了、善極了、巧極了!為什麼啊?
【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
嗯!他以無分別,所以施的時候啊三輪空,這不著這個事相,不會受染污。那麼初發業的呢?
【初發業者,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
像我們剛才初心行人呢?「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雖然我們並沒有真實地證得,但是啊已經了解了法無自性,這個智慧,這種心理去送。我們前面講聞思修、聞思修,這個真正的無分別智是修慧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呢,聞、思相應。前面我說過幾次啊,前面都是方便說,真實的聞思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慧的特質就是,沒有錯,破煩惱,可是不是說隨隨便便的枝葉上頭,它那個破煩惱啊,後面告訴我們的,一定有它的重心,從根本上面破了,枝葉自然破。但是呢一下要找到根本找不到,譬如說我們現在煩惱得不得了,你說一下要談一下細的題目你沒辦法,所以把粗的地方慢慢地弄。
所以廣義地來說啊,整個地廣義地來說,是的,對治煩惱;可是這個我們通常講毘缽舍那,那個慧的特質,並不是講我們普通的,眼前小小地吵一個架啊,說:啊,這個破除了,這個叫智慧呀!這個。這個,如果說這個講是智慧的話,應該這樣說,就像說這個是不是麥,麥是穀類,沒有錯,但是穀不一定是麥,這個辨別我們要清楚。好像說我是人,那沒有錯啊,但是呢人就是我了,除了我以外不是人,這個是錯的。這個地方我們順便講一下,因為避免大家對這個聞思修的這個定義弄含糊。那麼這個已經說過,正式的這個嚴密的定義,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部分,他會說得很清楚,聞相應是什麼,思相應是什麼,修相應是什麼。那個地方說「無分別智攝持」,那是修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前面初發業的人呢,就是聞思相應的。記得吧?前頭說八因三緣的時候,那個三緣,就是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心理是什麼狀態,那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開始的時候。
這個是第四殊勝,所以我們送別人東西的時候啊,心裡面要懷著這個念頭:現在我送,是的,這個都是迴向無上菩提,就這樣。那個「菩提」的翻成功中文就是覺,覺些什麼?當然,這裡有兩樣東西:一個呢了解實際上的勝義諦,真實的狀態,一個了解世俗諦;那麼唯識法相上面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這兩個。對於這兩個的特質,你有了這個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叫智慧。下面,五:
【迴向殊勝者,迴向施善於大菩提。】
平常我們做了,一定有功德的,然後呢,我現在這些功德目的為什麼?為了這個求這個,不求別的。第六:
【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
前面東西都是染污的,現在我這樣地做這個事情的話,能夠把這個煩惱障跟所知障徹底弄乾淨,所以它的清淨,別的是染污,這個六點是它的殊勝的地方。哦!所以這個總一切施,換句話說我們布施的時候,喏,這個布施是所以成為波羅蜜,所以能夠渡這個生死大海到達彼岸的原因,根據這樣的特質。進一步,布施一度當中是
【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名為持戒,】
布施本身當然是就是布施度。那麼,然後呢你行法施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講說佛法、修持等等,防止這個聲聞、獨覺二乘作意,這個就是持的菩薩戒。
【於種智法信行堪忍。】
對於這個無上的大菩提一切種智這個法,能夠信、能夠行、能夠忍,安住在這個上頭。我們這一點啊,說起來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昨天有一個同修曾經問起我來,說現在有很多人哪,對這個大小乘之間,有種種的不同的論點啊,就這樣。那麼我就跟他說,這個概念實在啊,你說它重要是重要極了,但是你要真的幫助別人哪,是也難極了!所以我們至少現在我們不必深談,對我們自己眼前修行,第一步這個最重要的。建立這個正知見真難哪!
我為什麼說幫助別人很難呢?我們不必從理論上,這個理論長篇大論,不曉得說到哪一天。佛在世的時候啊,他就是處處地方希望把最圓滿的教法帶到世間來,但是真正接受他的人卻不多,可是,至少是有人接受了。還有一些人,佛的這個公案當中有十四無記,大家曉得什麼叫十四無記啊?這個十四種情況佛不回答。佛為什麼不回答?佛說明一個理由,就是啊,佛雖然具有不可思議的無窮妙辯,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他沒有一點畏,在任何情況之下,了解一切事情,但是碰見這種事情他就不開口。對這種事情啊,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都莫奈何他,說憑我們現在就有力量能夠說服人家了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隨便一說。
這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我們眼前對我們真正重要,真要幫別人,還非自己對這個東西有正確的了解,絕不動搖,信得過,然後照著去做,能夠堪忍。要不然的話,自己啊弄得心動搖,懷懷疑疑、動動搖搖,那你自己都站不穩腳跟,你怎麼能幫別人呢?所以這個對法的。然後呢,你要行布施的時候,對不起,你雖然去幫別人的忙,可是有的時候啊,別人就不一定領情欸,我想這件事情我們大家都感受得到的。喔唷,你不做嘛,躲在後頭,倒也沒關係;你去忙了半天哪,這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那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哎呀,你覺得我不做沒關係,做了以後啊,這個人這樣、那個人這樣,你弄個暈頭腦脹,這樣。
【忍恕他罵,】
他們現在人家還沒罵我,嘀咕幾下我們就受不了了。這個什麼啊?忍哪!所以布施,你真正地要想做到的話,一定裡邊具足了忍辱波羅蜜。還有呢,你要這樣去做,
【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
儘管這樣,我還努力去做,這個就是精進啊!
【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此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這個布施所以成波羅蜜的,就是由於這個前面所說的了解,你送給人家不是為了你自己;為什麼為了別人,平常我們做不到的,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本身就是虛假的啊!噢,對於這個正確的了解,這個智慧的特質,了解一切世間的萬事萬物的真實的特質是什麼─性空所顯的緣起的相,所以它是如幻如化的相,它正代表沒有它的特質。你了解了這樣,然後呢行為上面儘管去自然行施,心情上面是了無執著,那個就是慧所攝持的方便,方便所攝持的慧。所以說,應無所住了,行於布施,那個就是布施度當中所含攝的般若。六度具足!所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那麼這個是「《八千頌廣釋》所說」。八千頌的廣釋就是《般若》,《大般若》的解釋的,說得很清楚。這個是總一切─總括地來說。
【◎ 第二者,】
第二呢。「別依」,這個別依就是說,我們所依的身。修菩薩道的初業行者,都是我們人。
【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
個別地來說,那麼因為你所依的修行的這個身不一樣,所以布施的方法也不一樣,在家人應修的是財施,出家人應該行的法施。所以菩薩戒上面說:
【《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
如果修菩薩的人在家人,那麼「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殑伽沙就是恒河沙,恒河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那麼這個是在家菩薩所應該的,他上面說供養恒河沙佛,實際上是廣利一切。
【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
出家人怎麼辦呢?
【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於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這個裡邊是講戒,特別地是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修行,圓滿的身相──出家人,剛開始的尤其是。所以這個戒上面真正說,說這個菩薩戒,在家人是這樣的;然後呢他這個地方是鼓勵強調法布施。那麼所以出家人那個法布施的功德,這麼個殊勝──在家菩薩有這麼大的供養啊,不如出家菩薩說一四句偈他的福多。下面一句話很重要哦!說出家人哪,如來並沒有教我們修財施哦!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以後,哎呀,忙這麼多事情啊,對不起,這不一定是我們該做的,不是不要做哦──不一定。那麼什麼東西來判斷呢?在下面,下面哪,
【《集學論》說,此中密意,】
這個裡面有一個內涵的,什麼內涵啊?
【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
因為你真正修學的內涵,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知見,那個東西一定要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現在我們真正努力要的,要忙就是忙這個東西。假定說你現在說,哎呀,修布施一天到晚忙別的事情,這個不管的話,那麼對我們正確的修行的這一條路是一個大障礙,所以這個不可以,遮止的,這個遮止的。說,所以說你特別忙了去弄了財,然後自己去布施,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而另外一種狀態,
【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
你自己並沒有忙這個,但是因為那宿生的福德因緣,自然而然那個財就來了,來了以後這個東西你要送出去的,送出去的。譬如像我們老和尚一樣,他,我最佩服他的,他從來不忙這個事情。那個時候在這裡辦學,沒得飯吃,「沒得飯吃嘛,我們出家人該幹什麼?討飯嘛!」拿了缽到馬路上去討。這樣啊,這真了不起!欸,但是他現在,喔唷,現在那個是財源滾滾而來。這是他什麼?他這是修持,他從來沒求過,從來沒求過,這個好了不起!然後呢他一點都沒錯嘛,他只要看見什麼人家,哦,那個財拼命地送出去,對,就這樣,我們出家人要做的這樣地做,那就對啦!這個兩點啊,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所以說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好像做了很多功德啊!要曉得那個功德的特質在什麼地方,所以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不要在那個差別因,其他的上面弄。這一點分清楚啊,好重要、好重要!
【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
嘿!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這一點,避免,那他們都是出家人哪,避免他們忙這些事情,要告訴你攝持的過患,你了解了去除它。
【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說你出了家以後,你出家人的真正的特質要弘法嘛,要弘法你先要去了解,了解就如法,這個才是。結果你忙了半天,你自己都不如法了,請問你還談什麼?不管行財施、行法施,都是如此;財施固然不可以,法施也是如此啊!現在我們很多人哪,大家去弘法,我常常感覺得:哎呀,這個實在是,也有一點哪……我不曉得怎麼說。所以很多人來勸我,哎呀,說你老人家怎麼不出來啊?說種種道理,好像你不去法施啊!我自己曉得我當然願意法施,可是我自己對佛法沒有懂欸!我不去施,至少我沒有害人家。
我自己對佛法沒有,弄錯了,根本已經弄錯了,然後你告訴別人家,人家覺得……。如果是個在家人,如果是個天主教徒,我去跟人家講佛法,那沒關係啊,人家說起來──他根本就是天主教徒──亂講,不聽他的。那個在家人他信仰了佛法了,覺得:喔!那些法師們了解這道理;結果我一開口說錯了,結果呢,他們聽了,把那個錯的當作對的。當這種情況產生了,他自己覺得這個就是法,先入為主的概念,正確的辦法他就聽不進了,法就這樣衰了。我自己深深地感覺到這點,所以我非常害怕!這真正講起來,我真慚愧啊,財施固然做不到,法施也做不到。可是你們說我不做嘛,欸,我正在做,因為我為了要幫忙別人,我至少自己要弄清楚呀,然後弄清楚了你才有機會幫忙呀!這不是很清楚嗎?
所以不但是佛法如此,世間沒有一個如此,世間所有的人說:啊!小孩子長大了以後,將來希望他發大財,有高的名位。那個時候啊,不但是他沒有賺到錢,還送到學校裡邊去,還要在身上賠錢,對不對?欸,你說你養了這個兒子,希望他將來賺錢的,你怎麼還賠他錢哪?正因為將來要賺錢,所以你得培養他,這道理不很明白!然後你送到小學,這個叫小學一年級最低,正因為你將來希望他爬得很高嘛!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弄得清楚,弄得明白啊!
我們談佛法,佛法靠什麼啊?如理如量的正確內容。所以這個地方辨別得清楚啊──是,在家的忙些什麼,出家的該做的如何,這個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
【◎ 施性差別有三,】
施性差別,這第三樣。那個布施自性它有不同的,哪一個?財、法、無畏。那麼這個法施跟無畏施簡單,所以先說,財施比較內容廣泛,所以擺在最後。平常我們說的時候,是財施擺在前頭的。所以現在看:
【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
喏,第一句話就說得清楚的,你那個法施是什麼?無顛倒啊!要沒有一點點錯誤地,把正確的方法開示。說,剛才我說的,我為什麼我不敢出去,因為我出了家以後,啊!聽見的五花八門各說各的,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然後呢這個是淨土、這個禪、這個什麼……唉!各說各的你不曉得怎麼辦。很清楚、很明白,這個裡邊是有了問題了。如果說你聽見了,隨便拿一點拿出去的話,這是在這個紛亂當中增加紛亂。現在他告訴我們的法施是「無顛倒」,正確如理的;結果你不施還好,為什麼?垃圾少一點,你越施的時候,垃圾是越多,叫人家是根本沒辦法解決,所以一句話說得這麼清楚!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尤其修學大乘佛法的,對那個大乘應該信、應該解,還要堪忍,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忍兩個字不容易喔!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如理的認識,然後呢如理的思惟。一切得到了正解,勝解以後,譬如說在天台講大開圓解,到那個時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了,那個時候,對了!不管人家怎麼說,天塌下來你心裡邊了不動搖,這樣哦!
現在這個是談不到,我自己本人來說,由於得到善知識的攝持指示,至少有一點我自己覺得滿高興的。不管外面說得天花亂墜,哎呀,大家懷疑,我也沒有力量幫助人家解答,說服人家,可是我至少我內心當中,的的確確沒有,再沒有什麼疑問。不是說我開了圓解,不是,只是因為啊碰見這種問題,欸,這個善知識都告訴我了,我這個只是說起碼的有一點點。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大開圓解哪,那我已經可以出去弘法了,現在沒有、沒有。所以我把握得住這一點,所以自己安住在裡邊,自己修行,把穩了不敢動。否則的話,連它修行不敢動這點做不到,喔唷,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哎呀,又要得去動啊、盪啊、西啊、弄啊,一生空過。所以這個地方啊,尤其是做為我們同修們,出家的同修、準備出家的同修,這點很重要!
那麼菩薩不但是對於這個法,菩薩是要廣通五明,還要對世間的其他的,
【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 】
廣學五明,凡是世間所有東西都要相應的,這世間法也要無罪的喔,要正確的喔!嗯,所有的事情,那麼特別是受該菩薩所學的,這個是法施。
【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佈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這個容易。這個無畏施,使人家能夠得到不恐怖,這樣。我們就是分這幾部分,那麼現在那個布施本身三相當中,法施、無畏施,以及第三個財施。因為財施要詳細地說,所以現在呢,緊跟著下面說財施。這個
【財施分二,① 實捨財施,② 唯意樂施。】
第一個,「實捨財施」,實際上東西送;第二個「唯意樂施」,單單心裡。下面這個廣辨,啊,真妙!我們看,
【初中分三,① 捨財道理,② 若不能捨當如何行,③ 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第一個就說布施,他有布施的正確方法的哦!還有呢,如果我們不能捨的時候,那麼應該怎麼辦?欸,他有……因為實際上你要捨嘛,有的時候碰見一些事情,的的確確你不能做,那麼再怎麼辦,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還有呢,萬一有障礙的時候,你怎麼對治這個布施的障礙,一項、一項。
第一個呢,就「捨財道理」,這個送──實際上的布施財物的時候分:
【初中分四,① 惠施何田,② 何心惠施,③ 如何行施,④ 施何等物。 今初】
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布施的時候心理是什麼,應該以什麼樣的心理去布施;以及,然後呢以這一種心理,拿了這個東西去送給別人的時候,怎麼個送法;以及送所送的東西,什麼東西是可送不可送。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很明確的說明,如理不如理,欸,這樣!現在看第一個,惠施何田:
【◎ 略有十種,】
這個比較容易。
【一諸親友於自有恩。】
這個。
【二諸怨敵謂作損害。】
第二個。
【三中庸者俱無恩怨。】
平常我們送,自己好的就送,冤家不但不送,還害他,中庸的無關緊要,他現在真正布施的,三者一律平等。
【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
五。犯戒的反過來,哦,你看,
【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是勝於自。】
不管任何。
【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從這個裡邊看,它是包含了一切對象,不管是從你的感情上面來說,從他德行上來說,從他的富樂來說,從他的地位、名聞來說,嗯,一切,這樣,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這個就是田,這個就是我們成佛的資糧田。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說我們恭敬佛是為什麼?因為佛能夠使得我們究竟離苦得樂。但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你要廣行六度萬行欸,現在那些人就是能夠成就你究竟離苦得樂,你為什麼不敬他呢?正是我們要恭敬的呀!
所以眼前我們平常要多觀察、多思惟這個道理,尤其是我們出家的同修。這個地方我也說,眼前我們這個團體真正和樂的原因,是,任何一個團體它一定是龍蛇混雜。在普通世間上面哪,三個人在一塊的話,大家就不行了,所以人家說,一個嘛去擔水吃,兩個嘛是扛水吃,三個啦就沒得吃了。欸,現在我們不,人卻是越多越好。我自己有力幫助別人,他沒有力──欸,這是我的資糧田啊!他懶惰──啊,成就我成佛的功德啊,我是越做越高興啊!就這樣。就是我現在力量不足的時候,心裡邊:我們跑到這裡來學什麼?學這個嘛!
就算你做了辛苦了,回頭想想:「哎呀,好得幸!好的是他呀!他現在,就是我雖然多做一點點,可是至少我從他身上面,曉得我以前的心裡啊是如何地顛倒。看見他了是大家嫉妒、障礙,他現在提醒我──你看,我這個心裡面啊,就什麼?慳貪哪,這麼厲害呀!」所以不會放人家不下,第一個。所以這裡說明了,萬一碰見這種情況,自己放不下人家的時候,那時候自己學──我跑得這裡來幹什麼的呀?你去問它一下,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馬上解決。如果不解決,趕快到佛堂裡面,好好地多磕幾個頭。啊!說真正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這樣一來的話,自然而然就算是不會做得很好,至少這個裡邊哪,大家沒有什麼諍論,對吧?從這個基礎上面,所以一定是消極的防範,才有積極的增上,根本的意趣就在這裡。那麼現在呢,這個我們了解了,進一步他說,施的時候心是什麼樣。
【◎ 意樂分二。】
這個意樂就是,你實際上面把那個東西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剛才那個大科裡邊是啊,沒有東西的時候的如何修心,這個兩個的不同,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
【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當你布施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這麼想:我現在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我現在說那個法,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或者是供養三寶的,莊嚴這個佛殿,或者我處理這件事情施人也就無畏,我忙了讓他省力,這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念頭怎麼念的?我因為這樣的是圓滿無上菩提資糧,是越做越高興,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啊!會不會說,就好像自己多做了一點,看見別人在那兒摸魚,心裡面就是嘀咕,你這個就沒有了!這樣。
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的,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樣做了,結果呢?唉,對不起啊!是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記得: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枉自為小人哪!結果你還是白吃辛苦了,結果心裡呢卻偏偏又在增長那種雜染。所以當你感果報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這個受用,當初你因地當中一定種了這個因,就是說你也布施了。但是我們得到這果報的時候,為什麼心裡面還是要,哎喲,要去動腦筋,要去什麼,就是你當初布施的時候,心裡面就這麼沒有清清淨淨。
如果說你一心一意地歡喜送給別人,到那時候人家來,財物回來的時候,還是一樣的要不了一點點。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是妙極了,他就有這種寶藏,不曉得怎麼來的,他自己也不曉得,來了就歡歡喜喜,很省力啊!我們現在幫助別人的也是這樣,你能夠歡歡喜喜無條件地幫助別人,心裡不要這樣想,將來那個果報還是你的,這個只就世間來說喔!現在我們要求的無上菩提,那更是不曉得比他超勝得多少,那個是不能比的呀!所以這個心我們一定要認識,把它建立起來,把它建立起來!
不過這個地方不是說:「好了、好了,那些人偷懶了,對啦,讓他去想吧!」對不起,我自己偷懶了以後啊,然後在這個地方穿了這身衣服的話,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呀,將來這個後果的可怕不得了啊!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同修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小便宜是絕對貪不得。這一個地方講布施,我們不講這個地方,布施的;就是前者講小便宜,就是慳啊,對自己的放不下,財物放不下固然,心裡放不下,這偷懶等等,都是從這地方,這兩面都應該認識。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對所做的事情是像前面的想法,那麼對我們送的東西,把這個東西送出去呢?平常是覺得:哦,這是我自己的。現在不是,說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已經送給別人,只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裡,這樣,我已經送給別人了。所以財物嘛送給別人,然後我那個身體、我這個氣力也送給別人啊!對啊!既然是別人的話呢,就像前面說,這個現在他要我做嘛,我當然高高興興做啊!這樣。前面就是說那個僕為那個主而忙,現在我們就是如此啊!這個身體是什麼?僕人;這個主是什麼?無上圓滿佛果等著你啊!你只要這樣去做,你就為著這個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心裡面要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人人在那個地方必然會精進努力,盡我最大的力,對啊,我做!這個身體啊,千萬不要等到你死了以後,養了肥肥胖胖來打它,到那時候來不及了。至少嘛要怎麼辦呢?要瘦瘦枯枯的,跑得來禮它。最好的像佛一樣,啊!到那時成了佛啊,還要向他老還要禮敬,讓天人瞻仰。所以說對於「物作他物解」,這樣想,是為了這個主。平常那個主人的話是這樣的主,現在我們這個主就是無上圓滿菩提果位。第三:
【緣行施田,為善知識。】
現在呢,你拿這個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要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有受者呀!這受者就是你的資糧田,那個是什麼?善知識。
【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有的人跑得來向你要的,什麼?你的資糧田嘛!他如果不來要的話,還不能滿足你的菩提資糧耶!這是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氣力,對不起,你沒有地方去施去。跑到了淨土,對不起!你還要掃什麼?你還要忙什麼?那個地方這麼乾淨,所以你沒有集聚資糧的地方啊!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修了個百年啊,不如在這裡修一天,你沒資糧可集嘛!這個不清楚明白嗎?有人來跟你要東西,以前則捨不得,現在好極了,喔,送給他,我圓滿菩提資糧。我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這是虛誑的,反而還害我;送給他了,欸,安全而且堅實。你有的氣力也是一樣啊,一樣有啊!
所以我們這裡同學當中啊,有一位他因為伺候老和尚,我曉得他是――你們不了解,他實在是辛苦啊!不但是白天整天地忙,到了晚上啊,晚上還要起來幾次,那睡的時候呀,又睡得那上面冷得要命。我一直跟他說:「你這樣不行啊!」他也沒關係。「哦,不是為你啊,這個老和尚是我們這裡的精神、靈魂啊,你無論如何要保護他啊,你要好好地努力。」他晚上還睡得冷得要命,睡的時間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別人多。有的時候人家還這麼跟他這麼說,他心裡覺得:「唉!忙了個半天……。」後來想:「唉!沒關係,我在這裡修學,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我讚歎哪,我這真歡喜啊!這裡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了解這個,他就這樣去做的話,它資糧田嘛!所以是越做越高興,越做越快樂。現在我們在這地方――佛在這地方,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資糧的,當然是越做越開心呀!
所以不管你對於所施的東西也這麼樣,所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對象是如何――三輪清淨。因地當中是聞思相應,果位當中的話修證相應,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啊!所以現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馬上叫你捨頭目腦髓,而是說我們第一步重要的,把這個道理聽懂,然後呢思惟觀察。所以當這些人來的時候,你覺得:欸,來、來、來、來!他成就我,他成就我。如果要你財,他成就你這方面的財施。他如果要做事情――他讓你做,我們不必說這樣,他在偷懶――在成就你的無畏施啊!不但成就你的無畏施,讓你多做了以後,這個地方啊,這個功德你賺了,這個都是你的功德田、資糧田哪,你感激都來不及,這是你的大善知識啊!他使你成佛的,你怎麼能不恭敬他呢?這不但歡喜,而且恭敬啊!
所以現在我心裡面經常就這樣想,說實在我做不到,但是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這樣想!我就剛才告訴你了,因為做不到,所以難免痛苦,這樣想所以快樂,所以身上面雖然受一點苦啊,心裡卻是越來越快樂。我曉得我只要這樣就快樂下去的話是增上生,這樣的增上生,到最後的圓滿佛果就等在那裡。
諸位呀!天下哪有這樣好的事情,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你不在這裡忙,請問你世間忙些什麼?哎呀,世間人都是這樣,所以我一開頭曾經給你們說過,我當初出家的時候人人笑我,等到我出了家多少年以後,跟以前的老朋友碰見了,那老朋友都說:「某人哪!算來算去還是你最好。」那當初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大家都在想,哎呀,要什麼啊?每一個人有偉大的志願,要成家立業;現在呢,每一個人都五子登科。所謂五子登科啊,什麼?房子,什麼?車子、妻子、金子,還有什麼子啊?兒子,每個人都五子登科了。結果他忙了半天,問他幹什麼?「哎呀!還不是圖這個家,還不是為了這些孩子!」你說忙了半天,結果呢?唉!他只有是這個樣。現在我們有幸把這個脫出來了,在這個地方集聚資糧,所以千萬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啊!正知見建立起來啊!當剛才這種心理現起的時候,你就說:欸,喏、喏、喏、喏!這個無始以來無明相應的習氣又來了,這個真是我的怨家,我現在跑到這裡,真正要跟它鬥的什麼?就跟它鬥嘛!不是說已經成功了,前面告訴我們,「欸!我就是被它怨家壓在下面了,我啊在下面――咬牙。」大家還記得這段話吧?這什麼意思啊?不是我是時時戰勝的,我自己很清楚嘛,我一直在敗,人家說常勝將軍,我自己覺得我是個常敗將軍。這話怎麼講呀?普通一般人哪,敗了一次就完了,那個就不行。我敗,敗了以後我還再打;又敗,敗了再打;又敗,再打。所以啊叫作「常敗」,真正了不起的就是這個「常」字,你能夠這樣地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你成功了!記著,我但願諸位能學這個!我現在就學這個常敗將軍,我在這裡只是把我的敗的經驗告訴諸位。雖然敗啊,快樂的哦!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那麼現我們繼續下去,下面就是引那個論上面。
【《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
喏!就是剛才這個道理。這個乞者現在我們前面,我們是學菩薩的人,喔!這是會增長我的菩提資糧呀!哎呀,高興呀!他是我的善知識呀!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現在是滿足我的這個菩提資糧啦!
【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不管你所送任何東西的時候要像這樣,這樣子作法,要這樣的作法。所以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個內心啊,那就是這樣,詳細的內涵就在這個經論上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提個綱要。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教我們不斷地多讀、多閱無垢經論,這個原因在什麼呢?這我們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地方我們大部分同修聽的時候,聽得真起勁,書本一合,沒有了!現在不!聽的時候聽得很起勁、很高興,然後出去的時候啊,休息幾分鐘,這個高興的這個概念還在。然後呢這個正知見的餘勢還在,休息了幾分鐘馬上再回來,不在這地方聽論,就是看那個經啊,然後繼續地:「哦,剛才這論上面怎麼講的?現在經上面怎麼著?」噢,你看,然後呢這個內心當中不斷地薰習、薰習。累了,然後再出去;出去休息的時候,在這個跟法相應的這種快樂的心情餘勢未盡之前,休息一下,讓眼睛休息休息,身體鬆弛一下,再進來!所以你這麼這樣不斷地做的話,一定成功,這個道理後面的精進波羅蜜多當中會告訴我們。所以你得到了如理的、正確的方法,是無有不成功者。繼續下去: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
像前面這個意樂啊,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這樣,這個是整個的綱要。
【別意樂者。】
那麼有不同的境界,它還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方法,下面看:
【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喏,他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對我有怨害的話,我慈,慈――這不但行了布施,而且還對治了你的瞋心,不但對治了你的瞋心啊,而且增長了你那個無量慈悲,你看多好啊!「於諸苦有情以悲意樂」,然後呢「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種種,不管你哪一個。
說到這個地方啊,也特別地講一下「於諸有苦以悲意樂」這一點。我們現在說,在家那固然是布施,那你這個出家人他現在的重點是法施,那麼你怎麼個悲法啊?要曉得苦有兩種:身、心二苦。現在我們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哪,大部分都很苦。我不敢說你們如何,我自己曉得我很苦,為什麼?我是個凡夫啊!雖然曉得佛果這麼美妙,啊!遠得很,我在努力。雖然我在追求,是大部分心情哪,都是跟凡夫的雜染相應。因為我了解了這個雜染相應,這個雜染相應自然而然什麼?貪著難捨、偷懶、茍且偷安。因為我自己很體會到這種心情,所以我看見別人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是,我拿世間的量則衡量,「這個傢伙又偷懶了!」回頭一想:錯了、錯了、錯了、錯了!他在苦惱當中。他在苦惱,什麼?被無明大苦所陷,這是一個真是苦惱眾生啊!我現在不是修學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那麼我自己覺得我修學佛法的,我都做不到,還談他嗎?啊!一方面策勵自己,一方面說:「這個人真可憐哪!好啊、好啊!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然後幫忙他。」
你這樣一來的話,那這個意樂不是離開前面的總意樂哦!剛才前面我們總意樂當中說:唉!人家偷懶啊,你覺得怎麼去做。人家偷懶,他為什麼偷懶?他偷懶有種種理由:也許他今天生了病;也許他心裡面……是,偷懶,他為什麼偷懶啊?那他還是心病苦啊!所以這個是可悲眾生哪!欸,正好我不但增長我的菩提資糧,而且增長我的大悲心啊!修學菩薩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嗎?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長資糧,一面又增長這個悲心,好在對面有這個人哪!到那個時候你越想越歡喜,是越做越高興。因為你做了,功德;你又歡喜了,做的當下是,這個歡喜的心情是個隨喜心情。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思惟思惟,坐在這裡思惟還思惟不起來,境界現起的時候啊,你思惟是特別有力,這我們大家了解的,對不對?所以你看!這麼好的環境大家不努力,真是啊如入寶山空手而回。現在我們這裡,說來說去就是講這個。啊!所以我在這裡讚歎:大師真了不起,多少傳承的祖師、譯經大師,乃至於印這個書,那些郵差把那個送進來,都是感謝他們,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
那麼所有這些做了以後,最後的心都是捨,那麼乃至於布施的果啊,也都回向給他們。欸,靠他成就了,當然你還是回向,本來你要回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嘛,當然這樣。而這個地方特別是苦田,「當住悲愍」喔!這個有它的道理,剛才已經說過了,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苦眾生,這個。
【如月稱云:】
月稱大論師,一個大菩薩。
【「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吝,善士所稱讚。」 】
施是什麼?「離慳貪」。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他是器、非器,就前面中說十種哪一種田,你布施的時候啊――平等心,這個布施的施者是清淨的,這個是清淨的。所以你布施的時候啊,以悲心去布施;還有呢,布施所得的果報,這兩樣東西都布施給人家,這個布施才是真正圓滿的,這個才是善士所稱讚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最後唸一下:
【《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看看!現在有的人哪,哎呀,說:哎,布施有功德。啊!怎麼、怎麼,要供養什麼。但是有窮人跑得來來求你,他卻沒有悲心。為什麼呀?覺得這些窮人,啊!這個布施啊,說供養什麼人有德,這個窮人沒有功德,不行!他把那個錢集在那裡,要布施有德者。這個時候他「意壞」,他的意樂已經不清淨了,雖然行布施啊,就像乞丐一樣,就像乞丐一樣。而真正尊貴的世尊是什麼?「由大悲」,由大悲心,正因為看見他苦、貧窮,所以布施。
剛才這個苦是我特別說過,身、心兩方面,對我們現在來說,是特別注意對方心苦而行布施。這個話再說一遍,當他是貧窮的時候,固然;然後他如果說有種種不如理的時候,我們也是一樣。不要說:「哎喲!這個老和尚是功德了不起,我處處地方去伺候、討好他,想辦法;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才不理他!」欸,不是這樣!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心裡面要了解:嗯,不對、不對!不是由於他要不要,而是說我該不該。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明白,欸,這個境界現起來,「不對、不對,我要真正修改的,就是我內心的這種不如理的慳嗇的狀態,這個拿掉!」這就對啦!這個是布施的時候的意樂。
今天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69頁,上一次那一段最後一句,最後括弧裡這個唸一遍,有意思再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