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88L2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 P190L2亦當修苦想

手抄稿第十一冊:P27L3 ~ P50L3

【廣論原文】

◎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p28) 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偏攝受無量生死。」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中觀心論》亦云:「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 (p44) 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無上密咒亦須此理,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人弄錯了,弄錯了!那麼這個錯誤在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鍊,可惜!
(p28) 【若作是云,】
有的人這樣的講法。
【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到現在為止前面講的啊,都是講厭離心,講出離心。是!經過前面這個修習了以後,產生厭患,生起那個出離心,這一個情況對於聲聞二乘的人,對的!「墮寂滅邊」,因為他有了厭離心,是不樂安住在這個生死當中,所以對這個小乘人來說,這是好極了!但是菩薩不可以,不應該修此。有的人說這樣的說法:菩薩要救人,你厭離的話,誰來救啊!現在很普遍有這種誤解,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說明。看喏!大師不是憑空講喔,他都引經、引論,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菩薩如理的、無垢的說法,都是這個樣的。這個經上怎麼講呀?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說這個菩薩為了推己及人,要幫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攝受他。為了要幫忙 (p29) 他,他必定呀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才能夠做得到。他在這一點上面,見到這樣地在生死當中救人,有絕大的殊勝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當中,如果說你證得了涅槃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救人了,沒有這個利益。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那麼進一步又說,真正的菩薩行者對這個生死的行境,你呀恐怖,唉呀,說:「這個生死當中很恐怖啊!」欸,那個你錯了。這句話,單單從這句話斷章取義來看的話,好像說菩薩對這個生死不應厭離呀!但是前後文義連貫的話,你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偏攝受無量生死。」】
這個同樣的經上面說,這個「薄伽梵」,那個是有人跟佛來論這個事情的時候說:聲聞怖畏生死的,怕!唉呀,一心跳出來。而「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處「周」而「遍」,沒有一點遺漏地攝受生死,他要在生死當中。不過,看這兩個字,他是「攝受」生死喔!攝受生死,在生死當中,並不是說生死可愛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得十萬八千里喔!他還是看見它的不可愛,但是偏偏要攝受,為什麼呀?因為在生死當中,有大的殊勝的利益,幹什麼?喏,幫忙人家解決。所以如果這一點看不見的話,他弄 (p30) 錯了,於是覺得:唉呀,菩薩不應該厭離啊!所以下面說,這種情況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錯啦!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不是這個意思!經上面說的「不厭生死」,不是說由於我們的惑業力─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自己沒有辦法主宰,所以才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苦,對這個苦不應該厭離,不是這個意思!那麼應該什麼呢?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那個是菩薩的真正心情。菩薩對於這個惑業這個東西,深深感覺得可怕!然後呢自己感覺得可怕,才推己及人;然後自己有力量能夠斷除,但是不徹底斷除,還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訴別人、幫助別人,所以他的目的是為利益有情。他這個心, (p31) 「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最後身的菩薩一直是什麼?「擐披誓甲」,這個就是他誓願。這個精進當中第一個叫擐甲精進,他為什麼能夠精進?就是要發心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學菩薩行。他這種心情什麼?「總眾生一切大苦」,把所有眾生的一切大苦統統擺在他身上。那麼,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這個發大精進哪!在這種狀態當中,生死當中不應厭離,是這個道理。所以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這個菩薩發的心,真了不起啊!眾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沒有一點點餘剩的,統統來。那時間上面,「盡生死邊」,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生死最後邊際,沒有一刻停止地都損惱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發這個大精進!」現在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定要起這個心。不要做一點小事情:「唉呀!唉呀!」這個千萬不可以。所以當我們想到這一點的話,現在生一點小病,我常常很高興:哎呀,小病好啊!真好!我這個小病可以忍受,那個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這大苦可以忍受啊!任何一點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說縮在那個地方的話,你就沒有用。小的地方挺起來,那你這心情慢 (p32) 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增強,你就力量增大。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所以念書一定也是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說他要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然後發大勇猛,幹什麼?啊!要救一切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珍寶,他集那個資糧。而要想集那個資糧,還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去做啊!所以看見這個有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利益在,因為這樣,他再苦,願意去做。為了這樣,所以說明菩薩不厭,不厭的道理是在這個上頭。真正的關於不厭,我們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發精進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曉得,真的發精進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現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之前,唉喲,叫你做一點就苦不堪言哪!這個的確發不起來。所以說真正最重要的什麼呢?正知見。你得到了正知見,叫你不發都不可能!
【◎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p33) 喏!他下面繼續地又說,他怎麼會對這個三有見到殊勝利益呢?那麼因為菩薩看見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這個事情發精進。 而對這樣的作法,哎,可以得到安樂,這不是痛苦的喲,嗯!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此事「不厭三有」,大乘的不厭三有是什麼?對於在生死當中,靠了這個了而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對於這件事情不應厭患,對這件事情應該歡喜。到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菩薩心啊,是專門幫別人忙,對這個事情歡喜,那麼現在我們學菩薩,應該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現在有的時候,往往別人叫你為我做一點什麼事情,唉呀,心裡總覺得麻煩、討厭。「唉呀,你這個……」排拒別人,錯了!學大乘行者不是!學大乘行者的確地方,從因地當中處處地方廣行方便。萬一做不到,怎麼辦哪?昨天晚上我們剛學過,至少你做不到,意樂要圓滿:「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做不到啊!我一定要努力,要幫忙他,要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第一步。學大乘的行者,幫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養三寶,你從這地方慢慢地、慢慢地薰習起,就行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跟法相應的話,這個是佛法無有不興。
(p34) 為什麼現在佛法這麼衰頹啊?就是這樣嘛!講麼講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顧得個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幫人家一點忙,對你一點小小的損失啊又不行。不要說人哪,佛菩薩,喔,應該恭敬的對象吧!結果跑得去,如果到這個廟堂裡,叫你為常住服務一點事情,唉呀,覺得這個不行,好像損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從這個地方修行,你修什麼啊?如果你說:「我是個小乘。」欸,我贊成,好!小乘行者什麼態度啊?那我們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確確那拿了一個鉢跑出去討飯,鹹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飽了;討不到,討了七家,餓肚子也沒關係,全部精神擺在這裡。是,其他是不要嘛!所以現在我們看這個泰國,泰國有它好的好處哦,但是,是不是這個精神完全具足?這個裡邊還是值得我們應該注意的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是非辨別得很清楚喔!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哪!」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讚歎頭陀,乃至於房子都是多餘的,什麼都是多餘的。人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上面,這個生死啊,乃至火燒,頭上著了火,沒關係,等一下!我這個事情要忙。你要忙這個,那個就對。那個時候,是!你什麼都不要管,這個我們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也隨時隨地體會一下。反過來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不要說啊,這個才是我們修行欸!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唉呀,我業障很重啊!」
既然你業障很重,為什麼你不求淨障的方便呢?為什麼你不積聚資糧呢?這種東西都是最好的積聚資糧嘛,前面說得很清楚─供養三寶。然後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濟眾生,所以是「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許你說這個人沒有病,這個人身沒有病,這個人心可有病欸,你也不妨隨順、隨順他欸!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的話,那是最好的淨除罪障,最好的積聚資糧。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歡喜,資糧也積聚、也成就。這個修行的快樂,真快樂啊!真快樂啊!所以大家這樣去做的話,人,找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這個寺院裡頭,啊!這個寺院弄得非常興旺,就是這樣,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間的互相的策勵。佛法哪有不興的道理呀?這個,這個地方也順便一提,詳細的在上士道當中,會一條、一條說明它。這個才是我們該歡喜處,該歡喜處。反過來,
(p38)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
反過來,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根本一點都談不到。這是由於自己愚癡、無明,惑、業這個力量而漂流生死。在這個情況下「眾苦逼迫」,連他自己都不能解決,還要說幫別人。
【此乃一切衰損之門,】
所有的一切的壞事情的根本就在這裡啊!這一種心情,
【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你不是自命為大乘嗎?是啊!小乘尚且在這個地方看見,只管自己,你現在要幫一切人解決,你能這樣嗎?所以他說嘛!如果我們自命為大乘者應該了解,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我們的善願要圓滿哪!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現在你了解這個道理了,前面已經說過了,然後推己及人策發大悲。然後那個時候說:「我不怕!」明明這是苦得要命,你願意代他們,要有這樣的心力啊!所以必定不是說,哎呀,碰見一點小苦,就受不了了。怎麼樣的大苦,代別人都可以!所以這個真正大 (p39) 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這種心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幫助別人,「則應歡喜」。
【此二不同。】
這兩種我們要分別得清楚喔!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這兩個當中,你一定要分別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別不清楚,像前面所說的這一種─啊!前面怎麼說?這個依生死修出離心,這個是聲聞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錯了!這樣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薩戒的人,有這種心理的話,你犯了菩薩戒。這個地方不談,不詳細說它。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見三有當中,沒有一點好的,是一無是處,那個是絕端地厭離。所以你有了這個厭離而不離開,是因為什麼?因為大悲牽引。啊!說我雖然可以跳出來,但是一切的母親都在這個裡邊,你不忍心啊!所以不忍心斷除,這個才是正 (p40) 確的,才是稀有難得的啊!反過來,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
喔唷,三有當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啊!
【愛未減少,】
那個貪愛之心是一點都沒有少。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只是說:「唉呀,我在利他呀!所以我不捨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的呀!
【《中觀心論》亦云:】
然後引經論上面證明。
【「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為你見到三有當中的種種過患─見到了,不是見不到哦!這見到了以後,你一 (p41) 定是產生大厭患哦!所以你呀,實際上你的心裡面不是「有」,這個「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麼?跟愛染無明相應的,他不會有。但是他為什麼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欸,他因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個時候他為了「利他,具禁行」,因為了要利益別人,所以有這樣的禁行。什麼叫「禁行」?為了你自利,這個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這樣。這個就是也可以說,對小乘不應該做的事情,菩薩開許,也就是這個「禁行」就是菩薩戒應該有的行為,在這種狀態是「安住三有」。
所以《瑜伽師地》上菩薩戒說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聲聞乘人,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菩薩一樣地厭離,大厭離,而且遠超過他,但是要為了利益別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見這個東西可怕、厭惡,但是為了別人起見,他也擔起來了!所以這個菩薩基於這種心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不名為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喏、喏、喏!〈菩薩地〉呀,這完全講菩薩,不是不講苦欸!它恰恰相反欸!我們前面只講八苦、三苦等等,六苦,哈,〈菩薩地〉上居然說百一十種苦,不曉得多多少少 (p42) 苦。然後自己看見那個苦,產生絕大的恐怖,絕大的厭離。欸,他從這個厭離上面推己及人,變成功他「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見,不是不厭離。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看哦!看見這樣的無邊的眾苦,所以他心裡邊發生什麼?恆常而且猛利。對這個苦的厭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恆」是什麼?從不斷絕的,就這樣,這樣對這個生死厭患。為了自己尚且厭患,覺得這個東西又這麼可怕,又這麼難斷,可想而知,厭患到絕點啊!現在你要幫一切人的話,那更是厭患到無比地厭患,這個是我們可想而知的。現在說對於生死不厭患,這個完全錯啦,完全錯啦!所以「極相違背」,菩薩絕對不是這個樣的。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真正的狀態是什麼?哪!你已經見到生死的過患,而且呢善巧了,已經能夠出離。但是你所以不出離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看見一切有情無非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屬,所以那時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們哪!是為了利益別人哪!這個才是。「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的意趣」,所有的大經大論都這麼說的。
(p43)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
那麼月稱菩薩解釋這個,也詳細地下面這麼說。
【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下面引,說現在了解生死當中,啊!一無是處,種種的過患,然後呢,我們產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脫。欸,但是為了策發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脫,完了,只解決你自己啊!所以那個時候世尊就告訴我們:「諸比丘啊!各位啊!在這個有情當中,你要想找到極少數乃至一個、兩個,說沒有做過你父親、母親、親屬的,你找不到。整個的在這個法界有情當中,所有的有情,都是你的父母、親屬等等;不是你父母、親屬等等,找一個、兩個都找不到。」當你想到這樣的話,哎呀!對啊!既然這樣的話,我要報答他們、要救他們。那個時候不能單單求自利,所以這個是策發大乘之因,現在這個概念很清楚了。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 (p44) 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就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佛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以後,學佛的那個菩薩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以大乘的這一個道,這個像一個船一樣,要把所有的父母,無依無靠的、沈淪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來。所以安心忍受這個眾苦,跳到這個生死大海當中。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顯教大乘是這樣,密教大乘也是這樣,這是大乘共通的,在本論一開頭已經說過了。顯密兩個根本絕對沒有一點差別,一定是這個─意樂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薩戒、萬行等。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很清楚。第一個嘛對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後呢推己及人,就這樣,這個是次第。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應當趣入」,真正 (p45) 地開始去走進去的話,「極無戲論行」。這個「戲論」兩個字要解釋一下,就是跟這個法義不相應的一切,都是戲論。儘管你今天嘴巴裡面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如果講完了以後,心裡面不相應,這個叫戲論。所以它叫「極無戲論行」,一點都不能差的。那麼現在這個次第是什麼呢?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當念「無始生死所有的大苦」,這是我們應該的。無始生死以來,哎呀,不得了地苦啊!這唯一的要求的「求涅槃樂」,要求的求涅槃樂。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遍捨一切猥雜」,於是在世間所有的一切雜染的,「猥」是猥穢,就是下劣的。當然現在叫我們作乞丐,欸,這個下劣的,那我要做一個上等的人。現在拿佛法來看哪,那個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雜染的,乃至於到天上面也是。「當修苦想」啊!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啊,了解這個道理啊!
所以當年我自己出家的時候,有人就這麼說我,當時我不容易回答,現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麼問哪?很可能人家會問你:「欸,你們不是說學大乘行什麼等等嗎?可是你們總覺得要厭患、厭離,離開這個東西,好像太消極啦!」對!從表面上面來去看,的的確確是這樣,的的確確是這樣,但是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的話,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沒有這個遠大的目標的話,對不起!你眼前的透不過去;反過來,你有了遠大的目標,眼前就動搖不了你。所以我們拿一 (p46) 個最簡單的譬喻,這個譬喻是常常說的,今天再說一遍。我們如果要能賺錢,哦,小孩子十幾歲,現在這個地方到處缺工人,你跑得去馬上就可以賺錢了。欸,但是一般的家長稍微有能力、有頭腦的,絕對不讓那個小孩子馬上去賺錢。不但不讓他賺錢,還要貼錢,幹什麼?送到學校裡去念書,對不對?拿我們的眼睛觀起來:欸,你這個人真顛倒啊!別人要賺錢,你怎麼不要錢的?結果呢,欸,他卻是真的賺了大錢。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的的確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求苦的脫離,求樂的圓滿。換句話說,把苦一切徹底地淨除,不像世間人,哎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人短視、無明!所以對這種人看起來,他的確看不見你的究竟的意趣,究竟的意趣。所以我們古代,不要說佛法裡邊的,世間的那些一般的賢人,他都是這麼說。這個《莊子》上面就有一段話,說這個藩籬之雀,那像普通那個小麻雀,牠不知道鴻鵠之志,就是那個大鵬鳥。那個大鵬鳥是「一拍!」是扶搖直升幾萬里,這樣的心力,那個小麻雀飛了個半天哪,一點點,牠不了解這個心情的。的的確確我們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視,這一點我們的確要了解的。從世間而進入佛法,然後進入佛法要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深,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知道。
所以不管人家怎麼說,嗯,沒關係!我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一開頭最重 (p47) 要的,正知見最重要。你能夠把那個正知見認得了,然後你這麼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最後,欸,人家還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還可以把人家救出來,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說:哎喲,好像人家做得很熱鬧啊!沒關係,人家熱鬧他們的。我也很熱鬧,我怎麼熱鬧法?我關起門來做,下我的因,因種當中是「極無戲論行」,極無戲論行!這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嘛!法從哪裡弘起啊?你先要認得法,如法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弘啊!現在這個清楚、很明白。所以那個因地當中只要真正做對的話,那個才是我們真正的極無戲論行。用不著目前忙著跟人家唱對台戲,這個一點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必然要知道的事情,必然要知道的事情。
但是我處處地方要提醒哦!處處地方要提醒,我們這一個概念,主要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回觀我們自己,也曉得我們自己就是個初心行人。說外面這些人,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來的?這個千真萬確,對不對?所以我們看歷史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菩薩,這寒山、拾得兩位這麼了不起的人,他現一個乞丐相。這乞丐都是菩薩,何況那些人呢?他能夠做出這麼大的事業來,那真是菩薩。前天我還向老和尚請教那個事情,他就談起當年慈航菩薩的一段因緣,啊!我聽了真是感動得不得了。以前我還沒聽說過咧,這地方我跟你們說一下。
(p48) 你曉得當代慈航菩薩,那是人人曉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薩,那這個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時候那個淨相之美,他是念佛而走的。早幾天他已經曉得了,然後臨走的時候,那個吉相─早晨哪念佛,念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後說:「啊,不去了。」為什麼?說他的弟子當中,他說老么還沒有來,還要等。然後呢等到中午來了,「來了,那下午可以走了。」然後洗完了澡,說說笑笑,他還告訴大家:你看,你只要這樣去做嘛!「身無病苦」什麼,說完了,眼睛一閉,走了。這個這是他老人家親自……那些人看的周圍哦!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覺得淨土好,他勸他的師父,他一心要勸他的師父─慈航菩薩─勸他要修淨土。慈航菩薩說:「你修你的淨土,我可不要。」這個是真是個再來菩薩,他見生死當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後他那個弟子一直勸他,他「好!你要勸我去,我就去!」這樣好好地就兩腿一盤,一坐,沒氣了,就走了。有這個本事!
啊!然後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那個、那個,你現在怎麼樣?」結果這個律老就,唉呀!害怕起來了,就在那兒磕頭,求啊、哭啊、鬧啊,一直在那兒就仆倒:「哎呀!師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確,現在大家都要依靠你呀!」他也不理,就是沒氣,就是死了;搞了個半天,他張開眼睛來了。是嘛!欸,你們有這個本事嗎?所以我們不要看別人哦,千萬不要看別人。這個菩薩的的確確在世間上面哪,你看不 (p49) 見他的,所以我們儘可能地看見別人都是菩薩。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喏,我自己趕快努力跟他學。所以關於前面這個道理,務必正確知道,有百利無一害。
請翻到190頁,這個共中士道分四個部份。第一個「正修意樂」,是中士的內涵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內涵,就是講它的質要正確;第二個要達到什麼樣的量,量要足夠。第三個「除遣此邪執分別」,有很多人對於這個道理不清楚,乃至於錯誤的執著,產生種種流弊,這個把它清除,把它清除。關於第三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把錯誤的拿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正確的樹立起來,樹立起來。這個本論上面是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很多人把厭離心誤解以為單獨小乘的,說大乘不應該,這個概念是絕大的錯誤,根本上就錯誤了。因為它本論究竟目標,實際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導我們走上究竟這條道路,究竟這條道路。
那麼同時也順便一提的話,反過來我們也不要停在單單這個厭離心,策發了厭離心,還要進一步怎麼樣昇華這個厭離心。由於自己的厭離心,進一步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實際上呢,卻同樣地也真正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個是留在下面講。所以在我們初心行人,最後有一段話,就是190頁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們務必要了解無始生死以來的這個痛苦,然後呢一心要求這個解脫大苦的涅槃之樂。要了解世間一 (p50) 切無非是苦,無非是苦。不要說世間一錢不值,乃至於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們流連。不但不值得,而且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是我們初心行人應該第一步認識的。有了這個,那麼整個的佛法才能建立起來。
那麼上面有了這個條件,我們進一步就問了:是的,現在我們對於解脫的內容曉得了,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也了解了,錯誤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麼現在呢,說一心要想修,應該修什麼個方法?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