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97L10現得善身若如是思 ~ P100L4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手抄稿第六冊:P59L1 ~ P98L5

音檔:[42B]16’30″~[43B]19’29″

音檔:

【廣論原文】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初中分四,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閃電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應歸之因相分四,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
而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都是靠得到暇滿的人身。而我們現在正是得到這樣的賢善的暇滿人身的時候,那麼你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能夠這樣如理思惟的話,那先以前作的,你能夠把它淨除,未來的也從此減少,乃至於切斷。那麼你就不會再去啦!
【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壞事呢?或者淨除,或者減少。好事呢?以前已經做的,由於現在的猛利的欲樂回向了增長;而現在當下以及將來,你更努力地增長去做。這樣一來,我們每天每時都在利用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去修行,這個時候這個暇滿的人身就產生了絕大的功效。現在我們平常說起來真可憐,有一種人難得的聽聞了佛法,跑到這裡來還是煩煩惱惱的,哎呀,坐立不安,又想東、又想西,沒來嘛想來,來了以後嘛又覺得不安,這真可惜!那更進一步,雖然沒有這個想法,也在那個地方坐在那裡,吃飽了飯,總覺得快快樂樂,這個都在浪費暇滿人身。所以這個真正的暇滿人身要怎麼辦?就是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趕快把以前做的惡因淨除,以後不要再做,善的事情趕快增長,然後努力去將來再增加,這個就對了!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假定現在不好好地去思惟觀察這個道理,然後呢因為你不思惟,當然你不修習;不修習,造了眾多惡因,造了惡因非去不可,這樣,所以你沒有辦法跳出這個地方。所以說如果說你不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雖然你想不要墮落,也不可能,也不可能!而且一旦墮落了以後,你到了那時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根本沒有能力辨別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畜生有能力辨別嗎?餓鬼、地獄有能力辨別嗎?就算你有能力,你痛苦得這個樣子,你能辨別嗎?這是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到的,這個地方我們好好地策勵,思惟一下。繼續: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說現在我們能作修行的時候而不作,到那時候墮落惡趣在大苦當中,一天到晚受這個苦惱以及愚癡所蒙蔽,那時候你能做些什麼呀?當然,絕不可能!所以千千萬萬趁現在得到這個難得的人身的時候,不要浪費啊!不要浪費啊!假定說我們為了就眼前這種小小的貪著,不要在這個時候,等到你墮落畜生,去忙正好。因為畜生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你何必現在浪費這個人身呢?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就是修行,沒有別的,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偏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
說等到你一旦真的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當然哪,你就找—哎呀,那時候這樣的大恐怖、大痛苦當中啊,去找什麼人能夠來救我啊?你到處去找啊,但是到處都找不到,到處都找不到。所以那個時候,唉呀,你沒有可以救護你,作為你依靠的,你能做些什麼呢?「爾時我何為」呀!到那時候來不及了,到那時候來不及了!
【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所以,現在趁來得及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呀—努力幹什麼?歸依諸佛,諸佛才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靠的地方。自己是這樣,然後呢推己及人,還要救一切眾生同樣脫離。然後這個時候啊!才把我們以及一切眾生從這個無比的痛苦、大怖畏的苦海當中救出來。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個地方,只是簡單的,只是提個綱要。那麼詳細的內容呢,就像這個經—《念住經》。《念住經》就是四……念住是心業,平常我們稱為「四念處」。四念處是什麼?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實際上這個是佛法的根本的宗要,最主要的根本。這四樣東西是依苦諦—苦、集、滅、道的苦諦一諦當中而說的。為什麼?這個苦依什麼?依這個身而起的,然後呢在我們這個身上面,實際上有這樣的幾樣東西。這個身,本身就是個「身」;然後呢身心是不相離的,所以色法來講是身,心法來講呢,「受」,這樣;「心」;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這個三樣東西不包括的,所有剩下來的東西—法。換句話說苦諦的真實的內涵就在這裡,我們應該詳細地從這個地方去好好地去研閱、認識。所以說,「定須觀閱」,一定要仔細地去看。然後呢不但是仔細地看,要「數數」地去看,而且對於所看的所了解的,「應當思惟」,這個是我們應該做的。
那麼像前面這麼一路上面過來了以後,那我們了解了,說:哎呀,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真不容易啊,真不容易啊!有這麼多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要靠得到暇滿人身開始。然後呢有了這個暇滿人身,修行才得到,但是呢,它又這麼快迅速地死亡—無常,唉!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又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了主的,完全看這個業。而我們看看我們的業的話,對不起,造的都是惡業,造了惡業到三惡道去,又這麼苦不堪言,所以將來一旦到了那個地方,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啦!所以現在趁還沒有去的時候,就趕快努力,怎麼樣地修行,使得我們免除墮落的痛苦,而得到快樂呀!所以進一步教我們看:啊,那對啊!沒錯,要忙後世的事情。那麼怎麼樣才能夠使我們後世得到快樂呢?這個次第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所以到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欸,現在呢你這樣做啊,就可以使你將來得到快樂了,第二,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
現在來告訴你,你有了這樣的次第過來,他有什麼好處?你全部精神一路上面就這來,你學到什麼?馬上跟你相應,馬上跟你相應修習了,這個好處就得到。這個完整的次第,有這麼個重要、這麼個好法。平常我們修了半天,總覺得聽得很來勁,蠻有道理,聽完了以後叫你去修行,你總覺得怎麼辦呢?這個修行好像滑不溜手,你說不好嗎?很好。好嗎?你怎麼去修?沒有辦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就這麼明確,這麼勾索連環,一步一步上來,次第無差,所以現在緊跟著告訴你對啦!那這個就是告訴你,真正要想得到你希望的好處,真正要想免除你的痛苦,方法在這裡。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方法怎麼樣的?
哪兩個?第一個
【①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第一個就是歸依,第二呢?
【②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既然你怕苦,然後要脫苦,到那個時候你要找一個人來幫你忙,對不對?現在告訴你這個人可以幫你忙的,所以你一心依靠他,就像我們生了病要找醫生,現在找到真正對治我們病的只有醫生,趕快去找醫生。找了醫生該怎麼辦?他第二個告訴我們,找了醫生該吃什麼藥,換句話說,這個兩段就是這樣,以及如何吃法。
【初中分四,】
這個第一個就是趣入聖教最勝的門,最殊勝的這個道路,這個進入之門就是皈依,到現在為止我們才碰到皈依,為什麼要皈依?怎麼皈依法還沒有告訴我們。看看這個次第何等的嚴密。那麼這個皈依分四部分,第一
【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說那麼你要皈依,你為什麼事情要皈依?換句話說,皈依的原因是什麼?你好端端的,你為什麼要皈依?一定要找出個原因來,對啊!說你做任何事情,你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第二,
【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這種原因之下,你要求皈依,要皈依什麼樣的一個對象,這不是很清楚,每一個地方啊!他這麼清楚擺在這個地方。
【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第三個,皈依的時候怎麼歸依法,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內容。
【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歸依了以後,你應該做些什麼?現在我們看。
【◎ 因雖多種】
這就是第一個,以何事為歸依因,換句話說什麼原因,你要去皈依的,我們皈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
【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因為說我們人人要求快樂,那麼眼前呢,不要說不快樂,不談,就是快樂的話,對不起這個快樂,保持不住的,他無常這麼快的,就這麼一下消失掉了,然後呢,這個快樂等到你死的時候,剩下了像夢境一樣,連一點意思都沒有,完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那裡去啊,哎呀!到那去的地方,對不起,你也沒辦法自己做得了主,都是業力做主的。這個事情對我們實在,也可以說完全是操縱在別人手上,你自己像奴隸一樣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事情誰都不願意,哎呀!我們前途茫茫,大家在那裡不曉得忙些什麼?等一下回頭到那裡去被殺被宰,被人家烤,被人家打都不知道,大家都坐立不安,然後呢?想辦法去找一個安全之處,非常明確的因為這樣所以你要找一個安全之處,對不對?所以說假定前面這個概念你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去找一個安全的歸投之處。所以要讓我們認識前面,這個時候你認識了前面的時候,這個原因,你才會說,哎呀對呀;怎麼樣我們去啊!要找個皈依,就像我們現在說到了中午等一下肚子要餓了,那麼怎麼辦呢?你趕快想辦法賺一點錢啊!然後呢準備一點吃的東西,這是因為你曉得,將來要餓要苦所以你要去賺錢,同樣的道理說曉得現在清楚了,或者將來這個前途茫茫不曉得怎麼辦,那個時候就這個原因推動你啊!要去找皈依。那麼現在推動你的是什麼?業。
【其業】
這個業的行相又是什麼。
【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閃電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這個業呀,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這個惡業,就像什麼陰雲中黑暗還在陰雲,哎呀我的天呀,黑暗本身啊!已經黑得一樣都看不見,黑暗再加上那個滿天烏雲,那就是我們的黑業是這麼個狀態,然後呢!這個白業是什麼,白業就在那個忽然間閃電一響很明白,這個就是白業。這個白業是什麼?佛力,在整個的百道,這個百道不是一百樣啊,就整個萬百樣當中啊只有佛指示我們的是白業,除此以外都是黑業。說明了這個白業,善業是少之又少,少得不能再少,但是光明非常強,不但少,時間非常的短。而惡業呢?不但多而且時間是非常的長,那個白業能夠生起福慧,這個在世間啊就像這個電光一樣,這個佛引導我們的就這麼一點點,不但一點點而且很羸劣很少。我們啊!經常做這個很重的惡業,這個惡業是又強又猛。
【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所以啊,要墮落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想到這裡啊,那起大恐怖,因為生既然這麼快的消失,然後呢?消失了以後隨業而轉,而造的業又是惡業這麼強盛,這麼強盛的惡業一定引導我們墮惡道,那時候起大恐怖了,為了這個恐怖呀,所以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啊!就一心要求皈依。剛才我們說坐在這裡啊,究竟怎麼樣我們不知道,那惶恐,現在知道是知道的,知道什麼?知道了要受無邊的大苦,那個時候你簡直是拼命逃,一定要拼命逃,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啊!沒有一個人例外,說外面啊現在這些強盜跑得來,說吃人的這強盜要跑進來啊!抓到我們就拿起來殺了就吃,那我們拼命逃都來不及,沒有一個人例外A現在實際上的狀態就是如此,這個就是,我們真正要皈依的原因。
【猶如陳那菩薩云】
那個陳那菩薩就告訴我們。
【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我們現在的狀態,就像什麼,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這個生死大海當中啊,其廣是無邊,其深是無底,不得了的。這個生死大海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三毒所造成的,由於這個三毒的惑造無邊的業,這個沒有一個人逃得了的。這個大鯨啊,鯨魚就是以前古代所謂魔羯陀魚,那個魚是一張嘴的話,那個海水啊,灞一直奔下去,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一定被他吞食不可。相傳這個魚眼睛一瞪,像兩個太陽一樣這麼厲害,那個嘴一張開的話,那個水,就像瀑布一樣一直衝下去。意思是說,當這個惡業成熟的時候,你墮落的形勢啊,沒有一個力量可以擋得住,趕快乘還沒有到這個時候啊!趕快早努力去皈依。這個菩薩也這麼說,這是我們要了解哪!這是我們皈依的原因,因為這樣,所以要受苦,所以趕快為去脫苦找皈依,他把這個道理總結起來。
【總為二事。】
那兩件事情?一,
【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這是一個原因。對於這個惡趣等,這個惡趣包括多方面的,種種的身心痛苦、煩惱、不自在,這些啊,生起絕大的恐怖。既然生起了恐怖以後,然後你一心要跳出恐怖,這是第一個原因。然後呢!進一步你就要找,誰真能夠救護你,跳出這個恐怖。是世間的宗教都從這個上來的。那麼我們信佛的人呢,曉得說唯一能夠幫助我們、引導我們、解救我們,只有三寶。第二,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這個時候就對了,我們信得過,而且深深的了解,確信只有三寶能夠把我們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的,這個是真正皈依。現在我們皈依了,大家想一想看,我們了解不了解我們為什麼皈依的?說他完全不了解,不,說他完全了解,恐怕很少。大家都說,哎呀這皈依好。是的,的確是為了好處,反過來說就是要去掉痛苦。但是呢,到底痛苦的特質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好,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好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現在這個地方,就分析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這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一點都不遺漏。如果說你找不到這一條路的話,唯一的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現在你唯一的一樣脫苦的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必然產生這樣的一個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能夠對這個認識了以後,然後去皈依,這個皈依有力了,否則的話你總是跑得去,歸依佛不墮地獄念他三遍,好了我算皈依了,這個,沒有真實用場,只是積一點善根種子。所以緊跟著看。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這兩件事情,換句話說這兩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這個兩件事情只是空話,換句話說這個原因都沒有的話,那你有這個果嗎?所以你這個皈依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這兩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因如果確實的話,那一定能夠感果。那麼因既然堅固,這個皈依也猛利,這個猛利的皈依有什麼啊!亦能變意,這變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說一下。然後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感受到說這個三界之苦,所以體會到唯有三寶能救護,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哎呀,你實在害怕這個世間,有這種害怕,第一個因為你害怕要找救你脫苦的這個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這兩個因是確實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產生一心歸投依靠三寶,那個時候叫變意。那麼這個變意,大概有一個認識,但是我們不太清楚。我們不必在這地方談清楚不清楚,我們馬上用另外一樣東西來介紹一下,我想很快就明白了。現在我們絕大部份人,都是在說修念佛法門,他念佛法門當中,主要的告訴我們什麼東西,信願行,這個叫三資糧。說往生與否,看你有無信願,信什麼?願什麼?信娑婆是苦,信極樂是樂。現在在這個地方想一想看,跟我們這裡說的,如果你一想的話發現,原來是一個,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娑婆啊,三有當中充滿著苦啊,而且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所以你對他恐怖,對不對?信得過。第二個呢?然後呢唯有這個地方能夠解救你,所以極樂是樂,你信得過對不對?如果你這兩個信得過產生什麼現象啊,你對娑婆是無比的厭惡,對極樂是無比的欣樂,對不對?這個就是你所願處。然後你一心一意南無,南無是什麼?皈依嘛!那個時候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心要求皈依阿彌陀佛,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不管你嘴巴裡面唱不唱這個佛,你心裡面是,心心念念在皈依。這一句佛號是欣厭具足,對嗎?可是現在大家說念佛,這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假定是你把前面的道理如法的一步一步過來的話,叫你蒙上了嘴巴,沒有關係,你心裡面還在拼命的念佛。這個世間苦不堪言,然後你一心只有歸投依靠,這一句佛號能不往生嗎?這一句佛號能沒有欣厭嗎?所以一句佛號欣厭具足,到那時候念下去,你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你唯一的辦法是歸投依靠阿彌陀佛。這個心裡面產生了什麼現象啊?以前你對這個貪著難捨,現在拒之為恐不暇。以前叫你提起來你提不起來,現在叫你不念也做不到,是不是變了你的意啦?你會不會說煩煩惱惱,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這樣也坐立不安,那樣也坐立不安,會不會呀?你拼命念佛都來不及了。說嘛是說修行,結果呢,吃飽了,還在那個坐立不安,幹什麼啊!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原來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麼清楚,所以你真正的把這兩樣事情了解了,這就是你的皈依的因,有了這個皈依的因,自然而然你去做的話,這個因地當中,心心念念產生這樣的結果的話,這個淨業集夠了能不去嗎?這個果會不出現嗎?
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故應勵力勤修二因」,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是要修這個啊,這個地方才是值得我們努力啊!了解嗎?信得過嗎?道理懂了,下面好好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話,辛苦了半天又白懂了,等一下書本一閤又忘記掉了,然後又被那個閒閒煩惱又跟著他去了。等一下又張三長李四短,下來以後休息幾分鐘,啊!覺得好高興,你不必去想,但是呢你下來以後應該隨喜,哎呀這個真歡喜!你可以跑著你不要作什麼事情很輕鬆,但是呢你隨喜,那個時候你一直在增長功德。等到你腦筋裡清楚了以後,剛才聽完了以後又慢慢的放鬆了,再繼續的觀察,那個時候雖然你下來了,你沒有念但是功德在增長當中。這個有他的非常正確的教授內容,告訴我們修行方法在裡頭。到那時候去拜佛的話,你無比的親切,哎呀阿彌陀佛啊,釋迦世尊啊!你對我這麼好,告訴我這麼完整道理啊!你拜下去是無比的親切,不要你恭敬也作不到,然後你平常的時候你不讚歎如來也做不到。然後呢?你自己對以前的錯誤,自然而然哎啊這是不相干,叫你不懺悔也作不到,然後呢?平常這種事情啊常住的事情,叫你不做,你曉得積累的功德,自然而然十大願王輕而易舉全部提起來了。對不對?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好的地方就這個。現在到這裡為止只是把那個頭點出來喔,到底由這個原因應該歸依的境,以及怎麼皈依法還沒有說喔,已經有這樣強烈的力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地方我們該讚歎啊!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呢應該感謝自己宿生造了多少的善業,今天感得這個善果,能夠聽到這個圓滿教法。所以下面讓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隨喜他十分鐘,然後輕鬆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堂再來打這個硬仗。
了解了說這個生死當中這麼個恐怖法,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這個地方是能夠救護我們出來的,所以這兩件事情就是我們皈依的原因。然後呢,皈依卻有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還是看你這兩個原因。假如你這兩個原因,認識得不夠深,這個時候看見這個惡道的苦而皈依的話,那麼你只求升天。假定你更進一步看見升了天以後還要墮落,還是苦的話,那你看得更深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共中士了。你發現解脫了以後,這個眼前的這個煩惱的苦是解決了,還有沒有圓滿解決的苦,那個時候你要求更深入,或著由於你推己及人而能夠推廣你這個救苦脫苦的心。而不管是從前者智,從後者悲,而進入最圓滿的脫苦的道路這個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脫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脫苦的因認識的深淺,因還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管我們面前三皈依也好,得到那個真正的三皈依的受用的時候,乃至於受五戒,沙彌戒然後比丘戒,菩薩戒、密宗戒,他正得體的時候,都從這個皈依開始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就是說皈依,因位如何皈依,果位如何皈依,這個深廣的道理,以後慢慢的講,整個講起來,可以這麼說整個的佛法講的無非是皈依。所以下面說由於了解了這兩件事情的原因,要求皈依,那麼這種狀態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就是了解這兩個原因,那麼要去皈依,那麼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對象,這個分兩部分。
【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正式說明。這個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什麼,那麼為什麼要皈依,現在說,先引那個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下面的注解念完了一起解釋。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我們先想,我們為什麼要皈依?說,哎呀!這個苦啊,因為這個苦所以你要脫苦。既然要脫苦,要求救於人,所以救你這個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脫苦,請問他能做你皈依嗎?當然不能,這個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夠脫苦,這樣才行。所以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別能不能皈依的這一種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對象一定是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才對,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時候假定那一個人一切的過失,決定完全解除掉了,因為過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徹底免除,還有呢,一切種一切德依處,他要圓滿的所有的好處都已經圓滿了,這個啊!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所以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別是非的人,說是有心者,一定會皈依上面所說的對象,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皈依、讚歎、恭敬的。然後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訴我們正確引導的方法當中,而這個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所以無欺誑的,這個一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文有好幾個特別的名字,平常我們都用其中的一個,尊貴就是世尊,就佛世尊。因為我們要一心皈依他,那麼跟他相應的法就是僧寶,也是我們皈依,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我們一心一意的歸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個頌,另外一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所以這個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者所依靠的地方,這個是正確的來告訴我們。
【◎ 應歸之因相分四,】
為什麼要皈依他呢?這個裡面就分四個項目來說明。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個這個所皈依的對象,他自己一定極調善性,他己經調伏了,所有的他的問題,然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他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無所畏。他假定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的話,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風爬都爬不起來,他能救你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他雖然解決了,他自己解決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麼幫忙你的話,你去求他,他沒辦法,他會說我倒的確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麼醫你病,那個沒辦法,所以他,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況之下,他懂得怎麼救度所化。就是求他的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機他都能夠善巧方便曉得怎麼去救渡他們。假定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麼救你,這個也辦不到呀!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不妨說一下,佛跟聲聞二乘的不同。聲聞是自己絕對解決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輕視他,我們沒有解決我們怎麼可以輕視聲聞。所以這個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恭敬尊重聲聞緣覺,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呢,我們所以宗仰佛的緣故,因為他自己雖然解決了,他不一定能夠徹底圓滿的幫助一切人,那麼這一切人就包括我們,所以這是我們正歸依的時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這個上頭,這個要分別的很清楚,這個就是第二個,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個,還要有個條件,他雖然懂得你去找他,對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幫你忙,我自己要玩一玩,那個不行。所以他還具有一個特質,具有大悲心。雖然他有這個,譬如我們現在找醫生,明明這是個好本事好極了,好醫生,但是這個醫生忙不過來,他醫生自己還有他的,哎,對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還要有一個條件,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麼,他平常所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救渡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愛子一樣,單單這個夠了嗎?還要一個條件。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看看還要第四個,他雖然大悲,但是呢,他心裡面還要產生絕對等捨這個心情。是,你們任何人來找我,如果他有差別,雖然我有大悲心,可是這個人對他好一點,我先救你,這個對他不好的話他慢一點,這個還不行,還不行。要具什麼條件呢?第四個他說不管你給他財物對他多好,他並不重視你,給他的這個,要什麼?正行,但是他還是重視一個,重視正行。那我們會說他不是還是要重視嘛,因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財,就是你能不能聽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所以這第四點,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具足,這個裡邊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說的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你自己的障礙啊!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訴大家,你們現在一番好心來出家,你要學佛啊!不要學「我」,這個裡邊是大有文章!你不要小看這個字,你繼續不斷的把持這個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的認得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這幹什麼?學「我」!我這出家了,我要趕快去修行,哎呀,修行這樣的,告訴他好好的看看書,好好的聽聽,他也聽不進,他自己覺得要去拜佛,然後關起茅棚來,關在那個山裡面,是有人成功的,他己經有了本錢,他己經確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然後去做;你現在了解了沒有?你連他煩惱的相,所以我現在放在那裡,煩惱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內容是不知道,然後看見人家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看見人家坐那個樣子,你也跟他做這個樣子的話,沒有用。所以這個第四點,它有這樣的條件在裡頭。具足了這幾個條件夠不夠?對了!想想看對不對?第一個他自己已經解決了問題,第二個他懂得怎麼幫忙人家,第三個他有這個心要幫一切人,還要最後一點,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總之把這個歸結起來。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這第一點,第二呢。
【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對於這個真正的恐怖,他己經完全徹底認識,曉得怎麼去幫助別人,度他的方便。第三,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
這第三,這不管是親、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別人。第四是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這樣的情況。
【是應歸處。】
現在曉得了,原來為什麼要歸依這樣的對象啊?原因在這裡,為什麼歸依,因為曉得世間苦,要求快樂。因為這樣的關係,要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對象他一定這樣。這個對象,具足這個條件,這才是我們要歸依的。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分的這麼清清楚楚,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歸依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啊!內道外道就分的清清楚楚。現在我們常常說:宗教嘛總歸好的,總歸勸人為善,這個裡邊是大有問題,大有問題。如果是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你就分的清楚。是的,拿世間的眼光來說宗教總歸勸人好的。但是佛法,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有絕對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那裡?就在這裡。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絕對不會有這麼差別,到那時候啊!你就不會說土地菩薩,城隍菩薩,那一個都是菩薩,土地可能是菩薩,城隍可能是菩薩,但是菩薩的真正的內涵不是這樣。然後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幾拜,無常也去拜一拜,媽祖也去拜一拜。世間的善神,值得我們恭敬,絕對不是說我們不恭敬他!但是你了解,歸依的對象內涵分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含糊,一點都不會動搖,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說一貫道盧勝彥絕對動不了你,原因在那裡?那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在這種狀態啊!是什麼?
【此亦唯佛方有,】
具足這個條件的只有佛!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只有佛啊是唯一的歸依處!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就指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是H什麼原因而歸依的,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應該歸依的對象是什麼?你把握住這一個仔細的分析觀察的最後的結果,只有佛,其他的都不是你的歸依處。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現在我們皈依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啊!是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他的世間,一切都是好的,這不是我們歸依處,分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個時候確定只有佛。
【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因為這樣,那麼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眾都是可以。到這個地方為止確定什麼?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佛是唯一的皈依處,他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他告訴我們的當然都是圓滿的。他告訴我們的就是法,跟著佛弟子那個,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就是僧。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上面這個道理是攝分所說,攝決擇分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聽聞思惟,而引發我們確定不移的見解,你有了確定不移的見解,當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的。因為你了解世間就這麼苦,唯一的救護的地方只有,那有不專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專心皈依,專心皈依有一個必然的現象,轉變其意。記得不記得?那個時候你這個皈依一定是信願俱足。你用功的時候,一定是欣厭俱足,這絕對會產生的。我們現在弄了個半天,好像總覺得聽聽道理是蠻懂,做起來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了?沒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是必定產生這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無不救。因為他必定救,所以是萬修萬去,這經論上面說得千真萬確啊!保證你百分之一百。故應至心發起定解,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這個地方為止,念佛法門到這裡。所以念佛法門的真正殊勝,不要說深的道理,只是講到皈依,你只要這一個道理把握得住,去唸一聲佛,就萬修萬去。現在我們弄了這麼半天,不要說萬修,百萬個人修,修了半天幾個人去啊?啊!真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那個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當然沒辦法做,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在救護我們當中有兩個因,那兩個因?內、外。因緣嘛!裡邊是你要求歸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現在這兩種因當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這個因,無所缺少,一點都不缺少。為什麼?佛已經成了佛,不單一個佛呀!十方有無量無邊佛!不單我們釋迦世尊啊!釋迦世尊拼命的推,阿彌陀佛拼命的拉,我們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為什麼原因?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看,這是我們的內支啊!我們沒有真實的心把這個內容做為我們歸依,結果在苦惱啊!所以每一個人苦苦惱惱,要修行,結果呢,好難得呀!所以我看見大家真讚歎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後呢,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這樣的錯誤的充滿邪見當中,居然能夠捨棄跑到這個地方來,還是苦苦惱惱,還要說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那裡不學,你怎麼修啊!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內支,內支,所以我們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過嗎?信得過,信得過佛的特質是什麼?他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還曉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任何問題,他還有想幫助一切人的這個大慈悲心,我們信得過,既然信得過,難道就我例外嗎?他不來救我嗎?沒有這個大悲心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更進一步問,難道他不懂得怎麼救我們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那為什麼救不去啊?那裡!哪哪……就這個,內支啊,你在跟著煩惱轉!所以好好的看看啊!這兩句話,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它,因為這樣是苦惱故,唉!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苦苦惱惱,就是這樣,現在到了這裡要感到歡喜!我們應該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的了解、歡喜,好好的努力。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我們應該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請佛啊!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這幫忙我們。佛一直瞪大著眼睛,到處在那裡,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們,後面是推我們,下面是頂我們,這樣個弄啊!
【復無懈怠】
他絕不會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精進無懈,佛的精進是永遠無懈,他那個向前的力量就無限的速度在精進當中。
【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
這個是真正的勝妙,殊勝奧妙,這個真正歸依的地方。眼前十方一切佛都在這裡,所以毘盧遮那明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佛啊,一切處,難道我這個地方不在嗎?當然在,結果我這個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們這些人都不在。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所以記住,我們現在不要說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學的弟子!那一個學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現在來一直來學我,請問你學到那一年?所以祖師說學到驢年去,什麼叫驢年?你看看那個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是沒個驢,所以轉來轉去,十二年當中,你學到驢年,學到那一年都學不成,因為你學的我!這是注意到內支啊!這裡處處告訴我們,前面已經點出那個行相來了,後面再告訴我們,好好努力努力,好好的努力啊!他,佛,在這個地方。
【故應歸此。】
對的。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佛自己說啊!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就是你們苦惱的沒有人救護,我是真正來救護你們的,為什麼?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來攝持一切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這個大師就是我們的佛,真正稱大師佛,真正只有佛才能夠稱一大師之號。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時候,只有悲愍憐愍我們,而且他不但單單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們,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個方法,勤懇的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一個是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跟他相比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二乘自己雖然解決了,但是他只是隨分隨力的幫忙,他那個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沒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們要分的很清楚!將來後面這個會說得很詳細的。你們了解了這一點,對那個南傳的很多道理,你就不會起爭論了。這樣關於這一點,對於南傳,我們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去辯,這個我事先說明一下。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
佛是一切有情依怙,這個才是殊勝該親近的,真正值得整個的人依靠歸投的。現在我們不求這樣圓滿的世尊做為歸依,所以沈淪在生死當中啊!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說我們真正的照著去做,你能夠如實的、正確的學,任何一個法,那怕再差,能夠照著去做,都得到好處。而現在佛,不但是起碼的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徹底圓滿的解決。所以世間的告訴你做生意怎麼做,如果是很正確的這個資料,你學會了去做一定可以。汽車告訴你怎麼開,你學會了就可以開,都有這麼好處呀!而現在真正最圓滿的,佛樣樣圓滿。結果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啊?內力未全,所以得不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內力為什麼不全呀?一個字「愚」,所以我們愚癡,愚癡就受苦,現在我們愚癡還不知道愚癡,還自己覺得對,那這個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見自己,我在愚癡當中,你能夠一直看見這個東西,一直淨化它我們就有希望了。你真正的這一點了解了,我們現在眼前這種爭論都沒有了。現在所以爭論啊,總看見人家不對,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好那麼現在更進一步了,說我們曉得了,歸依,歸依的對象應該是這樣的,千真萬確好高興喔!那麼怎麼歸依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