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1L9 第二修信為根本 ~ P32L11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手抄稿第三冊 P43LL4 ~ P61LL1

音檔:18A08’43” ~18B07’47”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為極重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這一段引經上面的說:信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都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所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道理;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信能表喻妙樂城」。他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信心不夠,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看不起人家的時候,那個時不要說他不好,那個時候你要反省,為什麼我心裡面慢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所以佛法不是講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那裡看得見人家不如你的地方?就像我們看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絕對不看見說,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那一個父母說瞧不起子女的呀?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真是我們愚痴,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東西。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一樣長不出來的。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根本。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這句話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頭: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
【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那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人,那一個女人她非常虔誠的供養這個三寶。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吃的時候是蠻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那個女人對他是非常的恭敬,一再的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恭敬你,何況你根本的啞羊的一個,要我們看見了;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以後求他說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他總推三阻四,總是推掉,她是一面恭敬的請,一面老推;他是愈推,她是愈恭敬。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恭敬請來,請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教他說什麼,結果看見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愈來愈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的,一方面想自己那裡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虔誠的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的座上下來溜掉了,溜掉了以後,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她還是至誠恭敬的,只是覺得他為什麼還不講呀?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的想想,想的以前世間固然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愈想愈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膚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的清淨了,所以跟煩惱不相應,愈來愈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她歡喜得不得了,再抬起頭來一看,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她感激,她跑到僧團裡面找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又見不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著去感謝他,他以為是他吃過以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愈找他愈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的慚愧,發了大慚愧,結果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過現在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心裡這樣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除這個,它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求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的吼,平常我們如果真正的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來,絕對不會說大聲的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以這個裡邊說明什麼?他心裡邊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忘憚那個樣子,所以阿底峽尊者怎麼:
【「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的吼,那意思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你真正要學,你要好好的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是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佛法裡平常我們分為大乘三系,不管是那一系你真正了解了特質以後的話,說來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就清淨,或者講有所以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說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兩個信心跟信信,
【信為極重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所信的很多,
【謂信三寶,業果,四諦。】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你所依靠的善知識。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下面說信善知識沒有錯,那麼怎麼個信他呀?那不是說隨隨便便,隨隨便便這個是迷信沒有用。我們聽見了說我信善知識,你怎麼個信法?信些什麼?什麼才是信?這個裡邊都有道理的。這個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的話你說要修信信,那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佛法絕不講迷信,它下面說的,那麼怎麼信法呢?這樣告訴我們的,應該這樣: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是密教的經典,密續這個繼續的續。
【「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這個秘密主就是大勢至菩薩,我們在密教裡稱為他金剛手,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麼佛就告訴他,說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的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間。這個道理這裡先不詳細說,後面會繼續告訴我們。但這個道理我們要信得過,這個是密教的經典,顯教的經典已經引過太多了,印證過太多,也都是這樣說;所以不管顯密都是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善知識看成佛,那麼你就得到最大的好處。所以剛才特別是引那個小乘的公案,她就把對方那個人看成毫無瑕疪的圓滿的結果,她得了好處。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顯教裡邊也是這樣,說依靠善知識應該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是戒經,換句話說是最基礎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的問題,所以你始終要記住,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呀?我是跑到這兒來跟他,像世間一樣大家談是非的,還是我跑著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的錯誤的地方去,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一切指導你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這樣的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的聽他,如果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道理講得比誰都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呀?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這個概念就在這裡。反過來,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惟他的功德就好了。善知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他在罵你,你就想在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經典上面告訴我們太多這一類的事情,而且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罵,所以把你很多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不管他怎麼,你覺得這是對你無比的加持、無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說信心增長了,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了,也可以說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但是我們不懂,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
【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於你的善知識,一定要棄捨一切看他過失的。「尋、察」是兩個。尋的話就是粗的;察是細的,察就是伺察。當你看見他的這個過錯,這個是尋;然後呢完了以後心裡面老還在那兒轉,越想越不對,這個就是伺。這個都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損害是莫過於此。你因地當中養成功了習慣的話,你固然這個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一定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善知識你如果起了這個的話,一定墮落。然後呢等流果,最嚴重的還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獄裡面出來了,畜生等等轉了不曉得多少圈出來了,你那個等流心識還在那裡,一碰見的話你還是看他的過失,無始以來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你眼前如果不修改的話,絕對不可能改變過來,如果可能改變過來,我們早就成了佛了,佛哪有不加持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怎麼辦呢?修觀德心,告訴我們。它用個「修」字,這不是講個道理,講了完道理以後要經過你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們以前一直在錯誤,現在從善知識那裡聽懂了,但是啊要透過如理地修習以後,才能夠真正地把這個惡習扭得過來。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欸!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啊!他下面說: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你應該取這個你的軌範—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的;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決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子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積不見」,自己的過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裡現在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悔」,好好懺悔呀!一直擺在心裡。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碍自己成就。】
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雖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為你看他的過失,對不起!你呀沒有辦法跟他學,這個是自己障礙。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裡,你一看他的過失你就完了!反過來,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過錯,乃至於遠不如你,而過失又遠超過你,但是你不去觀察它的話,你一天到晚在這個他功德那方面,修習你的信心的話,這是你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所有佛經上的典故、公案再再都說的,我們剛剛耳朵裡都聽見那個故事,不是嗎?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長、師長,自己的師長,這個包含很廣哦,不管他的過失大也好、小也好,你應該那個時候,好好地思惟,說:「啊,過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尋求他的過失的話,那個真正害處是我自己的。哎喲!不可以,不可以!」你要從這地方,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然後呢,「多起斷心」,想辦法切斷,「而除滅之」。這個是我們真正眼前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要著,第一要著。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不過儘管我們了解了要去做,但是啊,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很重,第一個;第二呢,你要真正去對治的話,戰戰兢兢啊,一點都不放鬆。稍微放鬆一點哪,它等下又來了,又來了,那麼那個就是放逸,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你不小心,你又會去找他的過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呀?要努力,唯一的辦法要努力「悔除」,去防護。這是為什麼我平常在這裡的話,用種種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氣和地、理智地告訴你們,不要說閒話多聊天,或者用種種的方式制定的規矩,原因為什麼?那個時候啊,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增長煩惱,說閒話是增長煩惱。不要說談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談是非,沒有是非牽涉在裡頭的—綺語,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裡頭,那更是不曉得造多少的壞事情。就是沒有這個,放逸,無始以來的習氣都在這裡啊!這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的話,一定是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也許大家說:「哎呀,我們是凡夫啊!」沒錯,在我現在的感覺:正因為你是凡夫,更應努力啊!你今天已經是聖人了,這慢一點不怕呀!今天你是凡夫,這一口氣不來是不曉得哪裡去呀!這眼看這後面那個火燒上來了,他已經逃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沒關係,坐一下不怕。我現在沒有逃在外面,上面那個牆什麼時候壓下來,這火什麼時候燒到身上來,隨時隨地燒上來的,你還拿這句話來寬縱自己,那自己害自己呀!所以那個時候要努力。假定我們能夠這樣,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煩惱的力量,慢慢、慢慢地就減輕了,你修行就慢慢、慢慢地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們現有這種心情的話,注意!那個時候真正最好的辦法—真正地精勤用功。如果你這樣,那個時候你用累了,跑到去坐一下。那個時候,好了,大家談下來說:「哎呀,剛剛修得真好啊,但是我現在又來了。」互相能夠勸勉了,就不會以前那樣,大家坐下來沒什麼事情,張三長、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這個情況就會除掉了,就會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