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62LL02第三學此次第~ P267L01不應道理

音檔:[111A] 18:35~ [113A] 25:28

手抄稿第十四冊 P216L04~第十五冊P15LL01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一 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 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初中分二,一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初中分六,一 學習布施,二 持戒,三 忍辱,四 精進,五 靜慮,六 般若道理。初中分四,一 布施度性,二 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 布施差別,四 此等略義。  今初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圓滿布施波羅密多,不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窮。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謂自所有身財根善,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第二者唯盡破除身財慳悋,猶非布施波羅蜜多。慳是貪分,小乘羅漢并其種子無餘斷故,故非唯除慳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月燈經》云﹕「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此說身不潔淨,命常動搖如懸岩水,身命俱是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幻滅除貪著。貪若未除則隨貪轉,造大惡行而往惡趣。修《無邊門陀羅尼經》云﹕「諸有情鬥諍,根本為攝持,故於境斷愛,斷愛得總持。」《集學論》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剎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本生論》云﹕「無我易壞無堅身,眾苦無恩恆不淨,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叡。」雖勤守護無堅實身,然定須捨,若思施他能辦眾多自他義利,未能如是淨修其心,當自思擇我誠愚痴,故當發心施他身等。《入行論》云﹕「捨一切涅槃,我心修滅度,一切終頓捨,施諸有為勝。」《攝波羅蜜多論》云﹕「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無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恆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若能惠施智者讚,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恆感諸盛事。由捨不起染污執,慳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餘者為惡道。」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迴向成辦有情,現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許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如《寶鬘論》云﹕「如所說福德,假說有色相,盡殑伽沙數,世界難容納。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復然。」又能障礙捨心增長,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攝波羅蜜多論》云﹕「由何增長慳悋過,或能不令捨心增,虛誑攝持為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如是行時,若由慳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捨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即前論云﹕「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為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我身已施諸眾生,施身果法我亦捨。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如是多思能捨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惟攝持過患,若能引發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惠施心。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發起道理者,如《入行論》云﹕「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謂身受用善根三法,為所緣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徧覺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現在力弱勝解未熟,意樂將身已施有情,不當真 實施彼肉等,然於身命,若不淨修能捨意樂,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集學論》中作如是說,故從現在當修意樂。《集學論》說,如是至心於有情所,已捨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時當作是念,為利他故受用此等。若忘此心,愛著自利而受用者,是染違犯。若無愛著,或忘安住緣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貪利益餘一有情,非染違犯。於已施他,作他物想,為自受用成不與取,若價滿足,犯別解脫他勝處罪。此中有說,以是迴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價不能滿,故無他勝。有餘師說,於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說非理。餘者又云,雖已施他他未攝受,故無他勝。其密意者,謂於人趣至心迴施,他亦了知執我有時,作他物想為自利取,若價滿足可成他勝,故說是為他部之義,亦不應理。若謂受用他有情物作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無違犯。《集學論》云﹕「以有主財護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無罪,僕使恆時為主作業,非自有財以為存活。」設作是念,此諸資具已施有情,他未聽許用當有罪。無如是過,即前論云﹕「譬如有僕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亂,雖未聽許受用無罪。」現於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實為欺誑,故如此修全無堅實,莫生不信。即前論云﹕「若有一類於如是行,諸菩薩
前未見實施而不信解,不應道理。當知捨心最希有故,於此道理,有起疑惑,不應道理。」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
這個時候,他下面還說。
【① 初於總行學習道理,② 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我們正式開始學這個六波羅蜜多了,欸,它還要分成功二個部分:第一個呢,總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後面禪定、智慧要特別說明,為什麼?因為整個的佛法,最後的結果也可以說,總括起來無不都是止、觀兩樣東西所獲得。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那是後面兩樣的資糧。所以它那個基礎說明了,有了這個資糧,正式開始學的時候啊,最後的這個、最重要的內容,還要特別詳細說明。所以這是為什麼,總學以及特別對於後兩個波羅蜜多要深細講的道理。所以了解了這裡啊,我們大概就不會再犯以前的毛病,動不動「哎呀,我呀要學一個定啊!」等等,這個毛病就不會犯了。不要說學定啊,乃至於至少最起碼的時候,隨便皈一個依啊,都可能要慢慢地了解了才好。
昨天有幾位同修上來討論,他已經學了佛法很長一段時候,以他的學歷是在這裡念最好的學校、最完整的課程。結果呢,接觸佛法也很多年,結果由於這一次,以前當然他宿生的善根,他能夠努力地去做,就說:「哎呀,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皈依呀!我現在才知道怎麼要去皈依。」喏,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懂得了去皈依的話,像經上告訴我們,「皈依福有色」,就是說假定皈依了以後,那一個得到的福可以衡量、可以看得見的話,拿三界來容器衡量,都沒辦法衡量。因為經過這樣地認真,圓滿次第、數量地學習,他正確了解了內容,了解內容照著去做,當然,它的果報,你可以圓滿得到啊!這是一個很清楚明白的一個道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初中分二:】
這個又分成功,總學道理,一個是:
【①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②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自他二利嘛,分兩部份,先求自利部份。
【初中分六:】
分六部份,學習
【① 布施、② 持戒、③ 忍辱、④ 精進、⑤ 靜慮、⑥ 般若道理。】
現在呢,六樣東西一一地來說。先第一個講布施,這個布施當中啊,「初」就是布施波羅蜜。
【初中分四,① 布施度性。】
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② 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了解了這個特質,怎麼樣才能夠啟發你修的方法。你要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的話,那麼就可以了。然後呢,就布施的時候,它還有不同,所以
【③ 布施的差別。】.
最後。
【④ 此等略義。今初。】
把它綱要的說明一下。 換句話說,現在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自性是什麼?
【◎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
布施是什麼?它的自性,它的自體、特質是什麼?是說:一切菩薩,學習大乘行者,能夠啊,「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不但外面的一切,外面的財,乃至於自身,所有的內外一切。這些東西啊,「無貪俱生之思」,說這個是一種思心所,最主要的啊!這個思心所跟什麼?「無貪」相應的,沒有自己一點點顧戀,不為一點點自己,這一種。「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就從這個上面,然後把自己的內身,乃至於滋養這身體的一切的財物等等啊,透過身語而施捨給別人,這樣,所以這個才是布施的自性。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那就是說,「施」,這個施是什麼啊?以前我們是啊,處處地方是愛、取相應的這一種行;現在呢,恰恰相反,是由於善法欲的策勵啊,是送給別人,捨給別人,由於這樣的思心所而發起的身業、語業。以前想盡辦法,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現在呢,想種種辦法,把自己所有的,送給別人,使人家得到好處,這個,這一種業。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窮。】
下面特別說,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啊,就是叫所謂「到彼岸」,換句話說,究竟圓滿的時候。我們從生死苦海這邊,到超越這個生死苦海的彼岸─安樂之處。什麼是圓滿呢?什麼是布施波羅蜜的圓滿呢?不是說那些人哪,一個一個啊,都由於你的布施而不貧窮,不是的,不是的。所以,它「不待於他捨所施物」,不是說看別人,別人怎麼講呀?喏!都是窮人,因為你去幫忙,幫了他啦,他都富樂、安樂,不是從這個上面,不是從這個上面看的。
【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
下面又印證,說:為什麼說,不從外面的這一些眾生來看?假定是說,從外面的眾生來看的話,過去的每一個佛,都行布施,都圓滿;所以假定布施一定要等到外面的眾生得到富樂才圓滿的話,那麼現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應該沒有不富樂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絕不會再貧乏。但是現在還是有這麼多貧乏的眾生在,而佛陀的布施圓滿了。所以,這個道理說明了:真正的布施的圓滿,不從外面的境況來看的。
【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
身語本身哪,就是從行為上面幫助別人。而這個布施的圓滿指什麼?指你的內心。不過,這個內心啊,我們到現在漸漸了解了,不是前面說的空話:「啊!我心裡好就好了!」絕對不是!有它一定的質,有它一定的量,這個自己檢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絕對呀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人,更騙不了因果,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謂自所有身財善根,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是說,布施圓滿的時候,是以內心為主的。那個內心怎麼樣呢?對於我們自己所有的任何東西─外面是一切財物,裡邊是我們身根,乃至於種種所修的善─任何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捨不得,沒有一點點執著之心,徹底地破除。而一心一意至心地,統統送給別人,統統送給別人。這個說起來容易喲,做起來真不簡單哪!啊,真不簡單哪!我以前遇見好幾位同修們,啊!說這個大悲呀,不容易生起啊!欸!難得的這一些同修,居然能夠生起,所以他的的確確心心念念啊,是為了幫別人。可是等到你這個心念一生起來了以後啊,下面就問題來了。真正要你送給別人的時候啊,哦,那個時候有困難的。
為什麼呀?啊!你所執著的財物啊,到那個時候,雖然你想要送給別人哪,心裡覺得:嗯,有一點不大味道。乃至於你身上受一點苦惱的話,哇!到那時候,要捨那個頭目腦髓啊,這個又不行!
平常我們比如說,做任何事情,去拜佛,總覺得為什麼,要供養為什麼。啊!說這樣的啊,有福報,實際上你內心的深處還是有福報。所以平常說:「哎喲!這個很有修行哦!」你就去供養他,為什麼有修行才供養他?然後呢這個是三寶,你去供養他,一個窮人來要的話,我們不一定願意給他,為什麼?說穿了也就是,你做了這個你可以得到回報。所以它現在布施的善根,換句話說,布施完了以後,得到那個福報,它也不是我要的,也送給別人。那既然這樣的話,你管他哪一個,只要對人家有利嘛,你樣樣都送!固然是他是個佛,我也供養他,他是個窮人,我一樣地供養他,這是為了他呀!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啊,說:對自己所有的身、財、根、善,沒有一樣東西有一點點捨不得的心,要至心徹底地破除慳貪,而且從內心深處地要送給人家。
【又非唯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
就是你布施了以後,你一定有功德,對不起,這個功德也啊同樣地布施,自己沒有一點貪著。
【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那個心到圓滿的時候,那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那個才是真正圓滿。所以呀,所謂布施波羅蜜多,到那個時候真是所謂「三輪空」了。不過,要這個三輪空,我們現在了解了,這是達到布施圓滿的時候的境相,不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因果的必然性,剛開頭下腳第一步就說:「哎呀!有相布施沒有用啊,你要三輪空啊!」結果啊,固然這是句最好的話,可是你沒有方便,不曉得因地上如何下手去努力的話,這句話就變成一句空話。我們因地當中,必定要怎麼樣步步地走對,才能夠達到真正三輪空的圓滿的這個境相,這個前面已經一再說明,這個地方也大家提醒自己一下。
【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
《入行論》上面就提出來,說:假定說你為了要解救一切眾生的苦惱、貧乏,所以要布施,這個叫布施圓滿的話,請問:現在有這麼多窮苦的眾生在那個世間,那以前那些佛,做些什麼呀?以前那一些佛不是要度他們嗎?結果呢這麼多窮苦的眾生還在這裡呀!嗯,下面告訴我們說:不是的呀!這布施的圓滿是什麼啊?是指「一切有」,你所有的一切,以及你所經過了布施的一切的果報,你那個心裡邊哪,沒有一點貪著,都捨給一切有情,這個叫作布施波羅蜜,或叫「施度」。所以這個地方說的布施波羅蜜,就是你的心相達到這樣的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是我們要了解說,布施的自性是什麼。
【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就算我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別人,那個時候啊,我們照樣可修,為什麼?修的心嘛!所以你處處地方,使得自己的捨心增長,捨心增長。這個地方,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平常啊我們在家人,固然,在家人本身就是只為自己忙,這個我們也不必談,應該的。現在說了出了家,乃至於說大乘、說利人,請看:現在我們出了家,跑到廟宇來,不要說利人,我們說供佛,佛殿上面哪,大家肯捨棄自己時間,好好地把那個佛侍候一下的,有幾個人?碰到這嘛自己,自己的事情,哦唷,弄得乾乾淨淨;啊,公家的事情啊,不一定!
所以我當年哪,的的確確剛出家的時候,我始終感念我的老師。他告訴我,說:「私財如土,公財如命。」對自己的東西啊,像土一樣,公家的東西啊,像命一樣。這一句話,在別人嘴裡也聽見,雖然少,但是還是聽得見,可是從他嘴巴裡聽見了,產生了絕大的力量!咦,我發現他是在那兒去做。所以我們剛去的時候,他也……人少,有的時候自己也來忙。哎喲!他做常住的事情做得很起勁,可他跑到他房間裡面哪,它髒得個不得了!哦,有的時候去幫他忙,「欸,不要!這個我自己的。」那個時候問他:「你別的地方都弄得乾淨,這地方髒得……」「哪有時間哪!」一點都沒錯!他實在用功得不得了!他房間裡面啊,弄得這麼髒了他不管;可是外面的事情,哦!他做起來是非常認真。
這一種地方啊,所以我真正覺得那個善知識的重要,他不是個道理,他處處地方,會使得你策發你。比如昨天來說,我在那兒啊,在洗澡間裡面正在洗腳,旁邊有一個同學弄弄啊,「哎呀!這煤氣沒有了!」就這樣,他就是講話。馬上有個同修出來,他正在忙啊,出來就問:「沒有啦?啊,來幫忙。」我聽了真感動,這真善知識跑到這裡來。因為太多地方啊,「反正別人的事情,我自己要忙,我自己的看書要緊,管他!管他幹什麼!」所以我隨便一提,提這種事情啊,說是、為什麼要提呢?就是我們現在學這個道理呀,不要把它看成一個道理,總要把這個道理啊,認識道理所指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的心理的行相,總要不斷地在那個內心當中,去改善它去,改善它去。
所以我們這個晚自習,為什麼要講,講《了凡四訓》這一類的書,這個你們漸漸就了解了。昨天晚上我們剛做到─哪!他的的確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對人有利,他總歸努力去做;就算做不到,心裡也要圓滿:「哎呀!我要去做,我怎麼做不到的?」而這個東西必定要靠什麼?靠如理地認識,然後呢作意地對治。否則的話,你不知不覺的習慣哪,總覺得……現在有太多的人哪,都是這樣:「喔唷!來修行囉!」所以他自己呀,說不定很認真,他會早晨幾點鐘起來,然後呢要唸多少卷經,要拜多少拜,哎呀,別的事情,誰都不管!然後呢,自己好像覺得修了行了,該人家送給你吃的。他為什麼自己不修行,要送給你吃啊?就是送給你吃了,你就這樣地什麼事情不管,這個就叫修行啊?我當年我也犯這個毛病啊,總覺得好像人家送給我是應該的那樣,人家還要向你磕頭,他是好像求他的福。現在我了解,錯了!不是這樣,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的確確不是這個樣。
這種道理啊,我們首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還要自己作意辨別,那個時候你才慢慢慢慢地,真正地能夠碰得見大乘的邊,然後呢,不要停在這裡,步步上升。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起心動念,隨時這樣的話,那才能夠相應。不要說:「哎喲!我在這兒修行,我一天拜多少拜佛,啊!我能夠看多少經。」所以古德告訴我們:你呀看了很多經啊,不解它的意思;解它的意思,不照著它的去做的話,不對!也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在這地方說,喏!現在我們修,前面是總說。總說的時候,是,你要學這個東西啊,就算你沒財物,那時候內心當中要告訴自己:「對呀,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所以任何一方面都要策發這個心,千萬不要打退堂鼓!下面:
【◎ 第二者。】
第二是什麼呢?轉趣發起布施的方便。欸,現在我們曉得要布施,曉得布施的特質是什麼;但是呢,策發我們布施,它還有一定的一個正確的方法。有了這個方法,才能夠有一種……照著這個方法修學,會產生一種力量,所以不斷地會推動你要去這樣去做、要去這樣去做!才能夠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啊,自己停在那裡,只管自己。沒有這個後面推動你做的力量的話,你這個習性改不過來。儘管說布施、要布施,嘴巴上面講,講了半天,坐在這個地方的話,哦唷,要忙到你的話,趕快縮在後頭,然後呢,讓人家找不到。就是這個心情自然而然─你不一定想欸,它就會到那地方啊毛病又現起來了。好事在這個地方的話,哦唷,耳朵豎得很大,哦唷!不要人家來,不要人家來通知,你總歸跑在第一個!所以這個地方啊,他進一步告訴我們,怎麼樣有一個正確的方法,來策發我們、推動我們,去做這一件事情,所以這個是進一步講的。
【唯盡破除身財慳吝,猶非布施波羅蜜多,慳是貪分,小乘羅漢并其種子無餘斷故,故非為除慳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
這個才是。說不僅僅是你對自己本身,以及你所有的資財等等的捨不得,「慳、悋」這兩樣東西啊,就是說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說,你能夠把自己的這些東西捨不得,統統不在乎:「啊,我根本不在乎!」這個還不是。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慳」,自己捨不得啊,那個是貪煩惱,貪分所攝。用不著大乘哪,大乘裡邊去講,小乘這個阿羅漢,都能夠把這個貪,現行、種子都斷除,都斷除。所以單單除掉這個慳吝這一件事情啊,這個障礙拿掉,不是布施波羅蜜多。還要什麼?還要「至心發起」,說你一心一意啊,要布施別人一切所有,你自己所有的一切,要送給別人,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所以你先要認得:喏!內心的心理的行相是什麼。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產生這樣的一種力量呢?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
那個地方啊,有一樣方便先要好好地學。說你呀「攝持」─自己有了這麼多的東西啊,有多大的害處。平常啊我們總是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自己有的嘛捨不得,沒有的還要去貪著,想辦法弄得來。現在他告訴我們哪:「唉!這個東西呀,種種的禍患,這是不曉得有多少害處!」不但是這個害處,還要進一步告訴你,現在你送給別人以後的話,嘿,有多大的利益。當你了解了這一點,心理上面的的確確生起來這個,你有了這個東西的害處,送給別人的好處的話,那個時候你才肯努力去做。就像平常我們自己一向經驗到的:好東西,哎呀!叫你捨啊就捨不得,看見別人的是羨慕;反過來,壞東西啊,啊!叫你盛哪,你也不願意盛!誰都不願意把那個髒東西,乃至大糞,擺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只要有一點點,你就忍不住,一定想盡辦法把它清除出去。為什麼?因為這種東西擺在這裡,有種種的過失,種種的麻煩,然後把它清除出去了以後,啊,有大好處!他現在也是這樣啊!所以這個方便善巧,的的確確是重要極了!他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
【《月燈經》云:】
下面就告訴我們,你只要把這個道理能夠思惟、修習,生起來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你才能做得到。否則的話呢,儘管嘴巴上面講,懂得了道理,可是心裡面哪,始終是被這無始的習氣,就在那個地方,哎呀,這樣……。我們不要說這個布施吧!比如說,平常我們哪,小乘,或不要說小乘,實際上呢,是三乘的共基,三乘的共基,不過呢小乘特別重視。真正說起來,要上去的話,這個基礎一定要的,剛開始叫「五停心觀」。為什麼要修五停心觀呢?就是因為我們一向無始以來的散亂、惡習,這個心裡邊隨煩惱轉的行相非常粗猛,如果說那個粗猛的煩惱,沒有把它降伏的話,沒有辦法深細地進入。
那麼那個粗猛的煩惱,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性哪,現出來的行相不一樣;有很多人貪特別煩惱,貪特別重,有很多人,瞋特別重,所謂貪、瞋、癡、慢、疑,這力量非常強。那麼怎麼辦呢?他修─貪的眾生哪,修不淨觀。那個貪有幾種,比如說:對身體的執著,那麼怎麼修法;對於男女、飲食的執著怎麼修法,它一定的。比如說對於這個男女、飲食的執著修不淨觀。平常你看見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哎呀!種種好處。就修這個大不淨觀以後啊,那個你一向所歡喜的東西啊,就變得臭惡不堪。它不是個道理,不是個道理,這樣。它有一套完整的修法,等到你如理如量修起來了以後啊,不管是你一向男女上面的,或者是飲食上面的,你一看見哪,那個是又臭又髒!不但是心理上的感受,乃至於你鼻子上面的聞到,心裡面反胃,你要吐啊,就受不了!會這樣啊!這千真萬確的。所以啊,他就告訴我們,哎呀,說攝持的過患!你要幹什麼?要修習這個東西。這個要修的哦,不是空講。然後呢?還要把它清除出去,你把它排開掉了以後啊,哎呀,渾身清涼!
現在這個地方,勝利是遠超過前面所說的,同樣地,這過患是遠比前面所說來得大。你如果對這一個先能夠修習的話,它有一股非常強有的力量,自然而然會叫你去布施。那個時候啊,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性慳貪等等,擋不住你了。所以在正修之前又告訴我們,喏!你怎麼樣能夠發起布施,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就這個!經上面怎麼說啊?
【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
先引經上面,然後下面解說。
【此說身不潔淨。】
哎呀!髒得啊,非常地髒啊!而且這個,
【命動搖如懸岩水。】
啊!這個命無常迅速,剎那剎那在那裡啊,而這個生命都是什麼?
【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滅除貪著。】
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主宰啊!我們總覺得:「我!我!我!」完全錯啦!完全被業啊,說你了解了這個,深入地觀察,曉得它是完全是虛妄的欺誑啊,就像夢當中,就像如幻如化的啊!你了解了這個:業,無主的,根本沒有你在;而這個東西又這麼無常迅速;而第三又這麼不清淨、骯髒,啊!又造種種的惡業。這樣你了解了,你就對它沒有什麼貪著了,沒有什麼貪著了。
【貪若未除則隨貪轉。】
反過來,如果說你不能把那個貪除掉的話,你就是跟著它轉!這個貪這個東西前面說過,實際上呢,我們自己也了解,永無滿足之時。不但沒有滿足,而且是越貪越烈、越貪越厲害!平常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很多的小事情,第一次你看見了,也不覺得什麼,啊!隨便一下。比如說,吃一點隨便東西吧!平常我們咖啡啊,乃至於普通的酒啊,很多嗜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非吃不可欸!你隨便吃吃。到後來覺得慢慢地上了癮,到後來是越吃,你越吃到後來是越厲害。如果它沒有副作用,產生痛苦的話,我們根本擋不住它!這個貪的特別的。所以啊由於這樣,不但永遠沒滿足,反而不斷地加深,而加深的結果啊,造極大的惡行。造了惡行啊,得到一點眼前的小好處,將來受絕大的苦果啊!所以啊,
【造大惡行,而往惡趣。】
啊!這樣地嚴重法!我們對這個道理啊,要努力地了解,認真地修習。如果說了解、修習了,那個時候才能夠對治。下面,另外一個經。
【《修無邊門陀羅尼經》云:「諸有情鬥諍,根本為攝持,故於境斷愛,斷愛得總持。」】
我們三界之內,一切有情的真正的爭吵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就是貪著,捨不得。所以你對於所貪愛的境界,了解了真實狀態,知道它的過患,斷除的殊勝利益,照著它如法地修習,斷除它的這個無明相應的貪愛的話,那麼那個時候「得總持」,總持就是持一切法,對了!
【《集學論》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剎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
平常我們對那個身心不了解啊,所以貪著難捨啊!現在我們正確地了解,這個東西啊,是一無可取!既是不淨,又是動搖無常,而且也作不了主,反而是為貪它而造種種惡業啊!這個是一切罪垢髒垢聚集之處,而一直在這地方流轉當中。可是它有一個好處啊!唯一的好處是什麼?欸!修學佛法,還呀非此莫屬!就是這樣,非此莫屬。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啊,那好啊!就把這個身心,以前一直顛倒的身心轉過來了以後,修習的話,嘿!也就可以得到無常消滅、不淨消滅,最主要的原因啊,於愚癡迷惑解決,所以「常淨菩提」,常淨菩提。所以啊,苦、空、無常,變成功「常、樂、我、淨」,豈不是獲得無價之寶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大大地認識,深刻地策勵自己啊,猛省回頭!
【《本生論》云:「無我易壞無堅身,眾苦無恩恆不淨,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叡。」】
欸!《本生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說這個我、這個身體啊,什麼?這個身體什麼?叫作壞聚見,或者叫有身見,或者叫我身見、我見等等,我所見等等。有真的有嗎?沒有啊,沒有啊!這個是不堅實的、容易壞的,無常迅速,剎那剎那消滅。不但如此啊,而且是眾苦的根本,眾苦所依。不但是眾苦的根本,眾苦所依,而且造種種苦,而且永遠在苦海當中輪轉,都是這個!這個東西對我們實在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是這麼髒。為什麼原因哪?你把它看錯了,看錯了。假定我現在正確地了解,覺悟了,能夠利用它來幫忙別人的話,欸,自他俱利啊!所以,居然把上面這樣一無可取的,這一個虛假的東西,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利益別人,結果自他俱利的話,啊!這個何等好的事情啊!所以呀,聰明有智慧的人,都非常高興歡喜地做這個事情;反之,愚癡的人哪,對這個就不了解了,所以說「不生歡喜」呀,這個「非聰叡」。
【雖勤守護無堅實身,然定須捨。】
喏!這個很明白。唉,不管你怎麼努力,所以實際上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天到晚忙的,就是忙這個東西。哎喲!這個身體啊,要錢財積聚,衣、食、住、行,無非忙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要講種種的飲食,種種的口味,種種的什麼,然後呢衣、食、住、行的安樂,無非是為這個。但是啊,對不起!不管你怎麼努力啊,這個身體本身並不堅實啊,它最後一定還要捨掉它。你忙了它半天,它到那時候不理你,反倒是你忙了半天哪,它卻是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真划不來啊!現在,我們了解了,
【若思施他能辦眾多自他義利。】
假定你現在反過來,不為自己忙,趁現在這個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努力。像佛所說的,把一切啊能夠幫助他們,送給他們的話,一切的好處─自己的、別人的,都得到啦!
【未能如是淨修其心,當自思擇我誠愚癡,故當發心施他身等。】
而現在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啊,居然不懂;或者懂得了以後,居然不能好好地修;修習而居然沒有產生清淨的行相。什麼叫清淨的行相?換句話說,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啊,你心裡面再也找不到一點點為自利的,一天到晚只為別人忙,那個時候利他之心清淨了。而現在假定說,我沒有能做到這樣的話,想想看:「唉!我這個人真是愚癡,真是愚癡極了!」這個才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應該策勵的。就像一個大糞一樣,明明是這麼髒、這麼臭啊,要拼命拿出去,不可以啊!你還寶貝得要命,喔唷!把它保護起來,放在你這個房間裡面,這樣去弄,沾到哪裡啊,就害到哪裡啊!所以「故當發心施他身」,所以啊,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策發了:欸!要送給別人,要送給別人。這第一件事情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然後呢慢慢慢慢地去做,這才是。
【《入行論》云:「捨一切涅槃,我心修滅度,一切終頓捨,施諸有為勝。」】
說,上面這些東西啊,對不起,無堅實,你本來怎麼弄它,它都沒有用,都要捨你去。現在呢我懂得了,啊!把那些東西啊一切統統捨掉,然後呢,我能夠安住在這個上面,這個何等好呀!這個何等地好呀!所以呀「一切終頓捨」,你了解了,樣樣東西一股腦兒地,哈!心裡面什麼都排開它!所有的世間的這些,一切有為的,都送出去,這個才是真正對的,才是真正殊勝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我們要修習布施的殊勝的利益,了解囉!
【《攝波羅蜜多論》云:「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
上面經論多方面的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也多方面地每一個地方去聽聞、思惟。你如果能夠抓到一個跟你相應的,馬上從這個地方深入,把它堅固起來。然後呢其他的地方,也從多門的、多門的,以這個已經產生堅固行相的,或者生起行相的為主,其他的一一緊跟著來思惟、觀察,產生這個有力的如理的布施之心,所以它前面用這麼多經論來說。下面又引這個論上面說,說我們眼前那些周圍很多東西啊,這是無常的啊!難可保任的!不要講道理,很明白、很清楚就擺在這地方,太清楚、太明白了。你誰曉得有什麼變化?不要說三年、五年以後不知道,今天突然之間一個小小的風暴,一下股票漲跌,啊!昨天這個百萬富豪,明天身無立錐之地,欠了一屁股債。反過來也是如此,天下有的是這種情形欸!眼前很明白可以啊……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啊!那絕對不會自己去攝持,那怎麼辦呢?照著如理的正法,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啊!
由於前面那個次第,然後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大悲幫助別人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而然起心動念,要嘛不起,起來就是幫助別人─這個時候曉得:哎!這個布施太正確了、太對了!你不布施,忙了半天結果兩腳一伸,身體不是你的,卻造了業,這個業就送你下地獄去。現在呢,你努力幫助別人,最後這個身本來要捨的,它還是捨,你卻圓滿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太正確了!
所以我們記得前面那個,一個是餓鬼鞭屍記,還有個天人禮屍記。餓鬼來打那個屍體,大家還記得嗎?旁人說:「他已經死了,這個很臭很爛的死屍,你還打它幹什麼?」「咳!這就是我的前身,我一天到晚為它忙,忙了半天哪,把它養得胖胖、好好、肥肥的,卻它現在把我送到地獄裡。我想到它呀,切齒咬牙!今天一有空,不要休息要來打它。」就這個樣。這個天人哪,尤其生到天人,一個美妙不得了的哦!跑得去,看見繞著一個骨瘦如柴的一個骷髏在禮敬它。人家說:「這個骨瘦如柴的骷髏,你禮它幹什麼?」「哎,正因為它骨瘦如柴啊!它在生前的時候一天到晚忙別人哪,所以弄得骨瘦如柴,結果我卻是靠了它呀,它就是我的前身,我生天!」前天我們講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捨身故事,記得嗎?所以我們多讀經典就有這個好處。
但是我們想:哎喲,這個事情很難做吧?不要怕!記得吧?不要說修大乘行者,乃至於不要說修小乘行者,像俞淨意公他是一個世間的凡夫,他剛開始的做的時候啊,怎麼也做不到。而且一惡習,前面從十幾歲開始到四十幾歲,養成功這麼嚴重的惡習,經過這一番警策以後啊,行之三年,他下面怎麼說啊?「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記得吧?心定下來,一念不起,他能夠不胡思亂想;只要一動念,隨便一動,萬善相隨,心裡面任運都是起的善。這說明什麼?我們哪,不修!所以前面自他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這個「困難不應退,皆依修力成」啊!不要說困難,沒有一個事情例外,都是你修行了以後才能夠成功的。現在我們修嘛不修,唉喲,覺得難得不得了啊!這個真正的毛病就在這裡。所以還沒有修,心理上那個障礙先在這裡:「唉呀,我不行啊!」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做什麼?所以這個地方啊,我處處地方,用前面的這種概念來提醒我們,或者是無上的出世大法,乃至於世間的,沒有一個例外。那個時候你布施什麼?
【猶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無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恆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
嗯,妙極了!這布施這個東西就像什麼?本來就是別人的嘛!這個就是他寄在我這裡啊,他要來拿,欸!那來拿正好嘛,送給你嘛!為什麼就是本來是別人寄在我那裡?請問這個東西是我的嗎?本來不是我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業啊!這身體本身是什麼?自己的業,加上父母的遺體,本來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我們不了解,唉,然後忙了半天,忙了半天是別人的。現在我了解了,這本來就是別人的嘛,就這樣,他寄在我家裡。好、好、好,好、好,那麼你拿去、你拿去,本來我還代你保管咧!現在你拿去了,我就好了嘛!所以由施啊,「若施由此無恐怖」,啊,不要!平常我們世間人忙守護、忙爭取,現在這個都不要了,你擺在自己家裡面,生種種的恐怖。
第一個「無足」,這個貪這東西永遠不得滿足。還有呢,說五家所共,我們的財物是五家所共的:水、火、子孫、兵難等等,對不對?你儘管有保險櫃擺在這裡,一把火來了以後,保險櫃沒有用,等一下你保險櫃拿開來看看啊也是灰。水來了,也沒有用,強盜、盜賊、子孫都能夠把你敗得乾乾淨淨,所以「共他」呀!還要擺在這裡一天到晚要去忙去守護,哎呀,種種過患!你送,送出去了,哎,好囉!這種問題都沒有了。
而且送出去結果呢?嘿!眼前送一點小小的,他世得到大果報。現在我們眼前要想賺一點點,喔唷,花了一個十萬、八萬,賺它個三千、五千覺得很高興。你能夠布施的話,布施一點點,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呀!不要說他世,眼前不施也生苦啊!這很明白啊,你要去守護它,就是你守護得好好的,還是把握不住啊!所以這個人間的財像流星,無定得、快速得不得了呀!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絕對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保得穩,能夠不捨棄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
這個你沒送給人家,對不起,無常很迅速,或者這個東西壞掉,或者啊東西雖然不壞,你死掉了。對不起,不捨也要捨!反過來呢,你布施了以後,「反成有財庫」,它變成功你的庫藏,藏在那裡真堅固。是啊!所以你真正地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眾生的話,那個時候啊,這個不堅實的財物倒真正變成功堅實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若能惠施智者讚,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恆感諸盛事。】
你真的布施,啊,那智者稱讚!實際上,真正有智慧才能夠布施,同時呢智者也稱讚,換句話說,凡是有智慧的人都這樣做的!而只有愚夫,愚癡的人啊樂集財物,為什麼呀?哪!你不管你怎麼,最後一定是離散,所以忙了半天還是離散,你忙它幹什麼呢?這是愚癡到極點呀!你布施了以後呀,嘿,妙咧!種種的好事由此而來。
【由捨不起染污執,慳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餘者為惡道。】
進一步,這個說你由於布施的關係,心裡面不會染污、不會執著。而不布施是什麼呢?慳貪哪,這個不是聖者應走的正道,是生起的煩惱。而這個實際上,慳執、貪著,無非是煩惱。如果能夠布施的話,那個是修行這條路當中最殊勝、最珍貴的!這個執著,這個煩惱,這是聖者所呵。其他的呢,對不起,你因為這樣的關係呀,走惡道當中在輪轉。想想看,下面這樣地詳細地一再說明:啊!這個執持的過患,布施的殊勝的利益。所以,
【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迥向成辦有情,眼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許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
不但是前面的,所謂外面的外財,裡面的身財─外財是資財啦,什麼等等啊,那就是身體、一切東西─布施。布施了以後啊,所有的善根,這個善根也迴向,說我這個布施的這個善根也迴向給有情,為了利益別人,這樣。那麼你能夠這樣的「現前、究竟廣大利樂」,不管是現前的、是究竟的,能夠這樣地利樂一切有情而行那個布施。這樣的做法,因為你布施的時候一定先發菩提心,由於菩提心以後,然後呢到那個時候了解布施的特質,然後呢修這個布施的方便,然後呢那個時候去布施。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很快地把你自己的福德資糧圓滿了,很快地把我們的福德資糧圓滿了!
前面哪,到這個地方我們不妨再停一下,「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生」,你只要去修,啊!一點都不困難。我們也可以想一下,以前一再說的吃辣椒的公案:哎喲!第一次嚐到辣得不得了,吐啊吐了個半天,哭啊、鬧啊、弄了水呀!到後來啊非辣不可,哎呀,沒有辣今天就沒有味道了!欸!事情就這麼、就這麼。所以現在我們哪,往往覺得:哎呀,這個難哪!你不要想到難,要從另外一個方向去看:是,你難如果退,結果什麼呢?如果你這樣一想的話,什麼事情也難不倒你了。說你為了一點小難,退的結果啊是大難,無窮的大苦等在後面;反過來,你向前的話呢,克服了以後啊,欸!雖然眼前一點小難小苦啊,無邊的大利益等在那地方!這個是他非常殊勝的善巧。
【如《寶鬘論》云:「如所說福德,假說有色相,盡殑伽沙數,世界難容納。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復然。」】
那麼這個,把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前面所說的布施的福德啦,假定有形相可以看得見,可以衡量的話,盡恆河沙數的世界─我們前面說皈依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現在盡恆河沙數的這個世界都容不下啊!不得了,那是無法想像地大!你看看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這個是世尊親口說的啊!親口說的。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成就利樂一切自利利他的正因,這個是正因,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不但是自利利他,無不在這個上頭,無不在這個上頭。
【又能障礙捨心增長,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以外,這個是從正面來說,另外呢,還有一方面防止。這萬一─我們現在要修的是捨心啊,萬一有一些事情能夠障礙你這個捨心的話,這種障礙能夠使你的捨心退失,而能夠增長你慳貪。這種情況如果說有的話,你要怎麼辦呢?不要接受它。所以說「障礙捨心增長」的,而反過來增長你慳貪的,能夠使你的捨心沒有生、生不起來,已生起退失的所有的這些事情。譬如你眼前放不下的,哎呀,這些啊、這些啊,那個東西趕快把它送掉,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增長你的過患。你已經有的都不可以,如果說別人來送你的啊,更不應受。這個一方面這個理論了解,一方面事實上面也在策勵我們,處處地方啊我們先把那個布施的心,把它策發起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265頁,關於怎麼樣啟發那個布施,這個布施的方法。換句話說,說我們一步一步,已經正式進到開始學習六度。那麼在正式行持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了解所謂的六度當中,這個布施度的特質是什麼。這個「布施度」,跟我們平常的布施有絕大的差別。同樣的布施,你同樣地把你的東西送給別人,形相上是一樣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布施,不但使我們能夠度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且可以幫助別人,凡是受者都得到這個好處,輾轉地影響,功德是無量無邊。如果這一點沒有,不認識的話,那麼你雖然布施,錢、財乃至於身體送給別人,為別人而忙,結果呢他得到的是什麼?三世怨!這個第一個我們必定要認得很清楚的,這個裡邊的差別就是認識正知見。
你想你同樣地花了好大的努力,送了別人東西卻得到這個果報,那根本完全不能比啊!我們現在世間常常說那個比喻,那個是無法比喻的。說一個人做了半天賺一點,好像賺一點哪,小賺大虧;一個人賺了個百千萬,這個是總歸可以比的。實際上呢,現在這個地方根本不能比!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你這個小賺大虧,就是賺到了不虧都無法比啊,何況是你還要虧!所以這一點哪,這個布施「度」這個字指的特質,「波羅蜜多」的這個特點我們第一個要認識。然後呢曉得這個好處,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這個內心動力,這個第二,現在我們正講這一部分。第二行,這一頁的第二行,我們繼續下去。
【《攝波羅蜜多論》云:「由何增長慳吝過,或能不令捨心增,虛誑攝持為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
說現在既然你要布施,而布施的障礙啊,它根本障礙是自己的慳、悋,有的東西捨不得,這個是第一個。樣樣東西不但自己沒有一點的捨不得,還要至心地捨給別人,所以凡是任何一樣東西能夠增長你那個慳吝心的,這個東西要破除它。這個東西把我們的捨心會損害的,消極的是損害我的捨心,積極的是不能增長我的捨,捨就是布施。這種東西,由於我們不了解它的真相,為無明所覆,所以明明是虛假的來欺誑我們,由於這種虛誑的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無明哪,由這個的關係啊,我們牢牢地不捨,把它攝持著。這種障礙,這種障礙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一定要徹底地斷除,徹底地斷除。
在這個地方啊,對我們來說,平常有太多的機會,隨時隨地可以體驗這個東西:我好歡喜的東西把它藏起來,人家來要的,啊!覺得心裡面真是……你立刻就感受到你的心裡的行相,就是這個。這個是一種─財。然後呢更另外一種,就是說我們的內身,這個是更難捨。其實這個裡面最重要的─見,我們的見解。當我們跟人家談論問題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根據我們的知見作為出發,衡量的標準。外面的財固然是難捨,這個無量劫來的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而這個根本還在什麼?見上面。你這個立了個正知見,從根拔除的,下面就可以做得到,這順便一提。那麼像這種事情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要破除,怎麼破除?第一個重要的要認得!要認得,必定要把以前遮蓋我們的這個錯誤的無明要拿掉,拿掉了以後你才曉得這個是虛假的,這是欺誑的。
【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
任何一樣東西,能夠障礙我們這個布施心的,這個東西啊,一定就是障礙我們真正的菩提道。凡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財寶、地位、名譽等等,都不是修學菩薩的人所應該的。那麼這個地方要注意啊!我們要修學菩薩一定要增上生,要增上生哪,這些東西都要的!前面講要圓滿的身的這個東西啊,不但是自己要有種種的暇滿的人身,跟它相應的財位、眷屬等等,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但是要那些東西的目的幹什麼?目的是求無上菩提。現在你以這個東西障礙你的菩提,對不對?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住一個原則─目的,這個就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那就對。
反過來,我們往往啊在這個地方,又產生種種諍論:有人說啊,這個都不要的!不要對不對?不可以。修學小乘只求解脫的話,趕快解決問題,是不要;大乘行者需要,少了還不行!但是要了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為了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時候,真實地、徹底地了解,「我」這個東西啊,什麼?我們無始以來,第一生死大怨家,就這個!絕對不是為了「我」,這個對它有一個徹底的了解、認識,這個叫─覺。而現在這個覺,不僅僅是局限在個小範圍之內,要大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求這樣的一個果位,所以在因地當中,要行這樣的布施。
所以假定你要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要有這些圓滿:財寶、王位,所以這個辨別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東西目的幹什麼?是為了要成就這個果,所以要布施。結果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啊,障礙你的布施心,那萬萬不可以!這個就是菩薩戒的根本所在。所以小乘戒,這絕對不可以碰的;那麼在這個大乘戒當中說得很清楚,你要受。可是要受的時候,注意喔!這個菩薩戒的真正難持的地方,行相騙人家、騙自己都容易,但是業這個一點都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繼續下去:
【如是行時,若由慳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捨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
當我們布施的時候,照前面這樣去做的時候,如果說生起了這個慳貪之心,對自己的,哎呀,心裡捨不得,好的也放不下。然後呢,對於種種的這種資生之具啊,如果心裡面生起這樣的障礙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隨時應該努力提起正念。說,我們佛陀,他怎麼做的?他捨一切:外捨財,內捨心,然後呢把捨的果也一切捨掉。捨得硬是一點都不剩、一點都不剩,這個才是圓滿的果位。那麼現在我既然了解了,發願而且立誓,守這個菩薩戒,學這個菩薩行,怎麼可以這樣做呢?我現在怎麼樣呢,
【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
我現在的狀態,是早已發了這個誓願,是什麼誓願?菩薩戒嘛!啊,我一定要學菩薩。菩薩戒是什麼?將我一切自己的內身,外面所聚的財,以及布施所得的善根,沒有一點餘遺地,都施捨給一切有情。早就先已經施,若我現在居然仍舊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不是顛倒了嗎?那不是顛倒了嗎?下面舉一個比喻。就譬如那大象一樣啊,唉呀,在這個夏天,被那太陽曬得熱惱得不得了。然後呢幸運而找到一個清涼甘露之池,跑下去,啊,把身上的泥巴、髒垢洗得乾乾淨淨。就像我們無始以來,被這個煩惱─這個煩惱是貪染等等,種種的髒垢沾得不得了啊!現在了解了以後,修學佛法靠著三寶的威德,得到了這個戒,就是解除所有的髒垢。
所以在這個情況洗乾淨以後再爬出來,爬到那個乾岸,那個乾淨的地方去。結果啊,嘿!你爬出來了以後,又滾在地上又沾得一身,那麼再下去。那你如果這樣的話呢,完了!你一直在那兒滾,滾來滾去仍舊跳不出這個輪迴,白費氣力!所以呀,要這樣地認識,這樣地了解,然後呢根據這個了解,思惟觀察,策勵自己生起真實的對治,如理去行持。那麼,那個時候的慳貪,自然而然就可以捨掉。所以說,萬一我們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那就是我們應該修的。前面這個論又說:
【即前論云:「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為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
那個時候我們啊,應該憶念十方一切諸佛之所以為成佛的原因,他就有這種殊勝的功德、殊勝的行持。啊,想想有這麼個好法!他之所以好,因為這樣做,所以啊,我也發誓要去跟他學。所以,把所有的這種為貪著而攝持的這種事統統捨掉。現在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啊,就是懂得了這種道理,把這種道理非常善巧地融會貫通,各方面了解得非常透徹─理、量、次第,整個的內容,根本何在,如何圓滿。把握住了,不斷地去深入思惟,把這個道理啊,拿來運用在自己內心上面,觀察自心。有則勸勉增上,好的方面;壞的方面,馬上把它淨除,這樣子步步上升。
【我身已施諸眾生,施身果法我亦捨。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這樣就這個比喻,那我自己的身體啊,所有的東西,以及布施身體感得的果報,凡是這東西統統已經捨掉了。身都捨,當然財物也包括在裡頭,身、受用也捨,乃至於布施以後所感得的這個善果,也統統捨掉。既然這樣,我還反而貪著外面這東西的話,那真是顛倒極了啦!顛倒極了啦!
【如是多思能捨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惟攝持過患,若能引發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惠施心。】
這個下面三項,就是總結起來,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最善巧、最殊勝的方法。如果你能夠多思惟觀察布施的這個殊勝利益─這個地方的「勝利」啊,不是打仗的普通的勝利哦!這個「殊勝」也不是普通的殊勝哦!一開頭就說,這個殊勝簡直你沒辦法比的。
昨天晚上有位同學來問我,說《華嚴經》上面啊,這個普賢菩薩讚歎那個諸佛的功德,說假使這個十方無量無邊的佛,讚歎不可說、不可說的時間,這個佛的功德啊,說不完!他就無法想像,這個佛的功德能這樣嗎?嗯,千真萬確!不要說我們凡夫不可能,佛─他這麼了不起,他佛來讚歎佛的功德,都讚說不盡。原因: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限在一個量當中,這個量啊,你再怎麼樣大,你沒有辦法超脫這個範圍。所以這個無量、無限,究竟是什麼個樣的境界?法界,那是一個究竟的,我們無法想像,你能想多大,它總歸比你大,還不曉得大多少,這個殊勝是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所以這個眼前哪,我們要經常思惟、觀察。眼前一點點小小的好處,你把你沾住了;那個時候啊,最好的事情就是,你把那個好處啊,把它擴大,加深、加遠,千萬不要眼前這種小的地方被它沾住了。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我們的利益,恰恰相反地,告訴你啊,正因為要得到利益,所以你要認得利益的真、假。你眼前那些利益啊,是假的啊!一點點哪,害了你得到大利益、深遠的利益。而且這個深遠的利益是無量無邊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的利益,這才是我們應該了解認識的。
然後呢,根據這個認識,多思惟、觀察,否則的話,宿世的這個業力,隨時隨地它會跑得來掩蓋著你,你跟著這個老脾氣就又跑掉了。能夠這樣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覺得:哎呀,好啊!好啊!你對眼前一點小的事情都這麼放不下,反過來說,都這麼喜好貪著;現在有這麼大殊勝的利益,當然會啟發我們的大歡喜。有這樣的大歡喜的話,做起事情來就起勁啦!眼前為這麼一點點的小好處,喔唷,忙得不得了,人家作了一個障礙啊,要跟人家吵架乃至於拼命;現在得到了這麼大的利益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會去拼命哪!所以要發那個精進啊就很容易耶,這是第一個道理。
反過來呢,你不捨,你把它攝持了。結果啊,哈!對不起啊,這有絕大的過患,恰恰相反,有不曉得多大的害處以及過患,後患無窮;眼前又不曉得多少。而這個東西不管眼前、將來,啊,那個是產生大恐怖的。你兩者一比較以後啊,自然而然你那個心裡面,不要人家來勸你,自然你一定生起這個心,乃至於人家勸你不要布施,你也絕對做不到。
所以,我們看佛經上面很多典型的公案,當佛陀在因地當中捨頭目腦髓的時候。有一次,他是一個國王,是一個大國,非常了不起的大國,這樣。那麼人家要來侵略他,就這樣,結果啊他就送給別人了!乃至於有人要拿頭、要拿眼睛,他那個施千頭王那個公案啊,就是有人要頭,那個國王把那個頭要送給人家。他是個國王耶!很多人啊,大家都勸他,然後呢種種的理由。他就說:「我多生多劫得到了這個東西,一直為了自己啊,害了自己。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太多了,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忙自己,結果啊,你拼命保護這個東西,它就偏偏把你送下地獄去。現在我了解了絕不做這個事情,現在把那個東西,把你啊就送給別人了,你千萬不要為自己打算。我已經努力了這麼多生了,現在這個時候,豈可以停止?不可以、不可以!我在這裡的目的,就是這個樣!」然後呢,不管人家怎麼勸、怎麼阻礙,他就是到後來把那個頭就送給別人,就這樣啊!
當然,這個叫我們開始第一步那是做不到,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後面說得很清楚。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上面兩個:多思惟、觀察這樣的布施度─注意這個「度」字哦─殊勝的利益;以及你不布施,貪著、攝持的這個患害。你對這個道理確定有了認識以後的話,你那個布施的心裡面哪,自然就任運生起來了。
講到這裡啊,昨天晚上那位同修,也來跟我談起這個事情。他現在因為最近啊,我看見他很用功,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那麼他就說,好的時候的確很好,但是呢壞的時候啊,他就很難抵擋,他也熬住了,就這樣。熬住了,再努力地衝。結果呢?唉!這個東西實在感覺得很辛苦。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這樣。高興的時候固然高興,有的時候等到低潮的時候,你要想突破的話,啊!儘管這個環境大家帶著,然後呢上面是師長,周圍是同學,再加上頭也剃得光光的,你沒有辦法跑出去去放肆一下。啊!逼在那個地方啊,覺得很辛苦。
這個地方啊,就告訴我們非常善巧地。它真正的重要─是!外面的形相可以幫助我們,譬如說你現在在這個環境當中,你要想放縱一點,上面的師長、周圍的同學、這個環境,乃至於你跑出去,人家馬路上一看,你頭剃得光光的,穿那個和尚衣服─你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了!這是外面是有幫助我們的力量,而且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初機修學。但是,最主要的什麼?就是那內心上頭那個正知見,這個東西太重要了!
我自己啊,苦了一二十年,現在才多多少少體會到一點,哎呀,這個味道之美啊,甜極了,可以說。嚐到那個甜頭,你嚐到了這個甜頭,別的什麼東西你都不要啦!你問我現在這樣情況嘛,你們也看得出來,哎呀,我這個身體啊,實在是有氣無力。這兩天我為什麼早晨要去資源室(編者按:資源室三字不確定,待修訂),的確,早晨如果說,這個早課我用一點聲的話,上課的沒氣了。然後呢很多地方,那個腸胃也不好,少吃了嘛,等一下到了傍晚就冷得要命,氣力就沒有了;多吃了嘛,肚子也脹、又難過,經常都在這個上面。唉呀,這個背脊骨又受了傷了,一直在痛、一直在酸。如果在以前的話,我自己曉得啊,不要說要挺、挺不起來,就躺在床啊,還哼呀哈呀到處找醫生,到處找這個、求這個。嗯,好處從哪裡呢?佛陀,那的的確確的。
我凡是碰到這種情況,越是來,這個精進的心越強。這馬上感覺到這個什麼啊?業感緣起。唉呀,我宿生多生多劫呀,就為這個東西忙了半天,忙了半天啊它不但沒有保護你,沒有對你一點好處,反而讓你造了很多惡業。結果呢,到這一生,我現在已經懂得了佛法,這個還在這裡感得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多可怕呀!它現在又來了,告訴你,這個善知識哦,告訴你趕快精進哦,趕快精進!是的呀,它現在這個地方肚子一下脹、一下飽,氣也沒有,頭又痛,我是莫奈何你,我的確莫奈何你。但是我今天啊,我談不到學菩薩,我認得了你啊,我這個心就不屈服,不再為你做奴隸,不再忙你的事情,你也莫奈何我!宿生造了這個惡業,今天這樣的話,什麼時候要走,那莫可奈何的事情啊!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啊!但是呢,趁這口氣還沒有斷的時候,我要儘量地利用它。今天多拜一拜佛,多跟同學講一點,那好,這個至少下一世我可以少一點這種痛苦吧!你想對不對?佛陀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所以這個知見本身太重要了!這平常撐我的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所以我想到這裡,哎呀,真歡喜啊!一歡喜、歡喜過了,過一下,頭又不痛啦,氣也來了。當然啦,實際上因為這個身體虛嘛,完了以後等一下又痛,痛也沒關係,我就躺在那裡也要去想它!所以儘管身上是苦的,心裡卻是快樂的,這樣。而對這個身上的苦,你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以後的話,那個苦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當然這種是小苦啊,大苦我也老老實實說,我還是擋不住,還是擋不住,那時候是怎麼辦呢?你能夠真的這樣地努力,不斷地去做的話,欸,生生增上,那個大苦慢慢地減輕啦!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我想我們大家,這個經驗大家都有的。你本來一點小小的沒有什麼,小小的不如意,然後心裡面想,唉呀,這越想越難過、越想越氣。小小的一點事情啊,你越想越氣,想到後來啊,把你自己纏在這個裡面,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其實呢你想開了,說實在地沒有什麼事情啊!你從這個地方就了解了,我們可以處處體會,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能夠小處,真的能夠了解了這個法的這種殊勝利益的話,這種地方啊,你就一碰見,「啊!對了、對了、對了!」你就隨時能夠善巧地利用,善巧地利用。
尤其在這種情況有一個特別的好處,這是什麼好處呢?剛才說,你同樣布施吧,欸,世間的人布施了以後,對不起,三世怨。你能夠了解了這種心理進一層的話,現在你在這地方做的話,不要說你有病的時候開心─啊,不、不,應該這樣說的─有病的時候固然開心,沒有病更開心啊!本來你身強力壯跑到那地方做嘛,做並不辛苦嘛!
所以你看,最近為什麼我們這裡這樣地改善、這樣地好法。的確地,大家同修啊,這是我也看得出來,我以前經過的那麼多地方,很少看見幾十個人在那裡,大家這麼全部精神努力,這樣做得很有精神。為什麼?他心理上了解了:我在那個地方忙,這個才是真正為我自己。要不然以前的話,好像我等一下多掃了一個地,我等一下多做了一點事情,看看這個傢伙在那兒偷懶,心裡面啊就是放不下人家。這個心情哪,自然而然就減少,乃至於自然而然就消失掉了。乃至於你多做了你覺得:啊,對啊!我多賺了,我多賺了!所以你越做是越歡喜,不是嗎?還有煩惱?沒有啦!這個佛法的真正的巧妙啊!真正的巧妙啊!你不是要度眾生嗎?不是要自己救嗎,至少?乃至於最起碼的我們現在要求往生嗎?這個功德是俯拾皆是啊!俯拾皆是啊!
你的的確確地,平常我們常常說:「唉呀!我也想念一心不亂,可偏偏心裡面亂糟糟。」你不能集中起來,為什麼你要忙這麼多事情?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去忙這些事情,你隨時增長功德,拿這個功德要回向往生,一定往生,品位還不低咧!這不是很簡單嗎?然後呢,即使你能夠不回向,你在這個生死當中你也行菩薩道,更好!到淨土修一百年不如這裡修一天。整個的關鍵不在那些形相、方法上面,就在你知見上面,如何運用知見,怎麼去轉過來;你能夠轉的,善法是任運而生,現在是這個地方講惠施心,它自然而然生起來了。可是如果你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儘管你在這兒苦苦地在那兒弄的話,是!有一點效果的,但是不大,不大。
所以眼前我們要兩方面雙管齊下、雙管齊下。我們也不要說,哦!那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好囉,這個其他的形相不管啦!剛剛我們初機開始,這是大話,說起來沒有用哦!坐在這個地方講可以,不要說這個你們如何,就是我,我講得頭頭是道,這好的時候是這樣,不是一切時。經常情況之下,壞的環境當中還是把這個善法忘得乾乾淨淨,何況是諸位。諸位當中有好的固然好,但是有不太理想的同學,大家有這個經驗,聽得時候很來勁,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豎得直直的,聽得很來勁,書本一闔,不行!仍後這無始以來習氣跟著流轉啦!那時候靠什麼?靠這個環境哪!所以說一定是雙管齊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順便一提。
【◎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
那我們照著前面這麼一步一步來的話,當然必定會引發這個心。
【發起道理者,】
他下面說,那發起什麼樣的這個心情呀?
【如《入行論》云:「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
身體以及身體所受用的一切的財物,就是所有,然後呢一切的善,自己所積聚的一切的善根、好處,只有一件事情─利有情。所以,統統把這些好的東西啊,毫無顧惜地布施出去、送出去。
【謂身受用善根三法,為所緣境,】
這個三樣東西為所緣境,那就是我們把這個做為,這個東西,
【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把這三樣東西啊,欸,送給別人去。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這樣的做法,對於我們一切所有的,不再自己顧惜執著,不斷地去修習布施、利他,這個就是菩薩,這個就是菩薩。那麼這個「數數」兩個字,你們要記著哦,這兩個字是形容詞,這個意思不是說一下做、一下做,這樣。一直做!不停地做!是這個意思。這是最重要─數數、數數,就是一直,在你形相上面可能在不同,但是呢心裡的行為一直保持不斷。有東西的時候,你用身口相應的思來送,沒有東西的時候,身口儘管不動,我這個心還是緣念在這個上頭。
然後呢,就算它不現行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這個種子還在這裡。這個種子,唯識上面的特別名字叫種子,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習性,這種強烈的習性,一直潛伏在那裡。如果說你這個習性是受了菩薩戒,這個叫菩薩戒的戒體,你正得了這個菩薩戒的戒體,只要不破它,如果要求往生的,回向的是上品,最小─上品下生,這麼有力哦!所以你要了解,啊!這個真正的佛法的玄妙、精采、殊勝,實在我們無法想像地好!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遍覺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呃,說現在這些東西啊統統送給你們啦,都是你們的啦!在這個地方我再沒有「我所」,就是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因為有了我,所以有我所,有了我所,所以就跟我相應的這個慢。不斷地去觀察,這個真是,啊,希有難得啊!前面我們一開始修,修的時候啊,這個告訴我們自己嘛具六想,然後呢對於這個說法的知識嘛具五想,五想當中有個什麼啊?希有、罕有。哎呀!這個法是珍貴無比,而又那麼難能可貴啊!是又難能可貴、又這麼希有。啊,好啊!得到了以後,再也不肯放掉,沒有一樣事情有這麼重要,乃至於根本不能相比。
所以呀,由於這樣的思惟、認識,正確地養成功的習性,或者說種子,或說戒體,然後呢跟著這個隨行。這個隨行普通一般啦,就是跟著來的行為來啦!實際上戒上面,然後呢叫受了以後叫隨行,就是這個,這個才是戒的所謂法、體、行、相的行。你有了這個行持了以後,欸!那麼這個行相自然就表露在外頭了,這個行相我們就是儀則、行為。
「正徧覺」的功德,我們隨時隨地跟著這一個做什麼?哎,集佛的因,集佛果的因,增長這個功德。那麼誰呀?在這上面去真實地行持,這個德行叫作菩薩。啊!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大士啊!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啊!
好,前面告訴我們這種道理啊,了不起!下面告訴我們如何去正行持。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想:哎呀!這個佛陀這麼了不起啊,我也跑得去送人家頭,我也在那兒送眼睛。不是、不是、不是!下面正式開始行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方便善巧。說:
【現在力弱勝解未熟,意樂將身已施有情,不當真實施彼肉等。】
喏!這句話,這個很重要的。就說道理是這麼講的,然後你根據這個道理,他所以告訴我們數數觀察,善巧分別,思惟修習,他並沒有叫你馬上去捨哦!為什麼呀?現在這個力量還弱,乃至於啊,連它這個習性本身還沒有養成,乃至於這個正確的知見都沒建立。那個時候我們不忙這個,要一步一步來。第一個,建立正確的知見,有了這個正確的知見思惟觀察,養成功這習性,使得這個習性堅固,非常強有力,那個才可以。
所以現在力量不夠,這個殊勝的見解還沒有成熟,那怎麼辦呢?我們哪,只要這樣想,照前面─欸,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所以這是「意樂」,意樂就是心意所好樂的,我所願望的。現在我們心意所好樂的,一天到晚忙這個─執取,哎呀,這個我、這個我,好的總歸我,壞的送出去。現在不!壞的我來,替代人家,好的送給別人,就這樣,所以是心裡邊要這樣。「不應該」,不但是說不必要喔,說不應該真的就把自己的肉捨給別人,不要!現在我們真正要修的,修這個!這一點非常重要哦,他下面有一句話:
【然於身命,若不淨修能捨意樂,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啊,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不要捨的話,那麼好了算了,我們忙別的吧!嘿,不!我們現在正要忙的就是啊,實際上的行動還不要,可是修心要努力哦!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這樣。所以假定說,你目前不照著上面這樣,在你的觀念、意樂當中這樣地修習,這個修習叫「淨修」,這個淨修就是如理如法,一點都不錯的。因為你沒有修,於是無始的習性,一向的知見都老是在這個地方。老是在這個地方,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隨著這種以前無明知見而轉,隨著老習氣而轉,你永遠哪,不可能!所以
【《集學論》中作如是說,】
那個論當中告訴我們,
【故從現在當修意樂。】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修的。看見沒有?所以我們現在正是什麼?關起門來好好地正確認識;等到你有一天,認識了、生起了、堅固了,然後慢慢地開始去行持,這樣,這個是它必定的次第。
【《集學論》說,如是至心於有情所,已捨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時當作是念。】
那麼論上面又告訴我們,現在我們既然照著上面,「至心」,那個心裡的的確確不說一個空話,已經確確實實如實地一心一意,把所有的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那送給別人的時候,結果是別人的,你還自己去受用它,那怎麼辦呢?他下面告訴我們,
【為利他故受用此等。】
哦!我現在這個東西都送給別人,都是別人的,別人的卻我去受用它。這個下面還有個道理在哦,所以說這個話。因為你已經想成功都別人了,那個時候你去受用它的時候,你就想:哎,我為什麼受用啊?是為利他故。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既然送給別人要別人幫忙的話,要怎麼辦呢?希望這個身體產生最大的功效去利益他,所以這樣的關係,把那個身體,不妨養得肥肥胖胖,不妨養得非常健壯;不但不妨,而且需要!前面告訴我們哪,所以你不圓滿的身,它不可能啊!名位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為什麼呀?你要做最偉大的利他事業。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一點。所以,一再本論提醒我們,你先不要在枝葉四周轉,根本因把握住了,你怎麼做就對,就這個原因。
不但是像世間的東西啊,我們做的還嫌少咧!世間做的現在哪一個能夠比得上?而現在我們說死了以後把眼睛送給別人,佛陀啊活生生地就把眼睛送給別人、頭送給別人,沒有一樣東西不送給別人。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不要說,活的不應該送,依我的話,我死了我也不送,這個說老實話。這個為什麼原因?就是啊,你這個次第弄得很清楚,假定說我今天內心當中已經確實曉得生起了,那沒有關係,我會寫遺囑,死的時候送。如果身心裡面更強了,我眼前就送,巴不得就送出去。這個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本論的真正的好處地方??如是理、如是量、如是次第,它每一個地方這麼明確。而這種道理都是在我們自己內心上面,你只要如理觀察的話,一一像天平上面秤出來,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忘此心,愛著自利而受用者,是染違犯。】
對不起!你已經送給別人,你之所以去受用這個東西啊,要幫別人忙;現在呢,你受用了,而居然忘記掉了利別人的話,你為了自己的話,那個時候啊,什麼?犯了!犯了菩薩戒了,而且是有染污的。
【若無愛著或忘安住緣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貪利益餘一有情,非染違犯。】
這個都是戒上面的告訴我們的哦!等到真正講到瑜伽戒的時候,有很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地方就是簡單地說,說:你呀,受用是受用,但是呢那個時候,你忘記掉了你為什麼受用。所以我們記得吧?前面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就是這個。你前面有一種忘失了以後,為了自己,那完全錯了!後面一種呢,你忘記了安住利益一切有情,但是呢,你不是為了自己貪著,只是一時的忘念;或者你現在雖然利益,不是利益一切有情,利益餘一個,譬如說,欸!這是我的親戚朋友,那我就幫忙他去。是幫忙他,對不起,那個時候跟菩提心不相應――利益一部分。菩提心它後面告訴我們,廣緣一切,廣利一切,雖然你送的時候,送一樣東西,送給一個人,可是你的心始終是,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心一切時候遍緣的。所以為什麼發了菩提心以後,作這個功德會這麼大,就是你這個心是無比地大。因地當中有這樣清淨的心,所以自然而然感的果位當中,這個原因在此。
那麼在這種情況呢,雖然犯了,但是呢,「非染違」。這個染污就是心裡的染污,這個染污相就是什麼?喏!自利、愛著。這個心拿掉的話,那麼這種無記心,無記心的話,實際上是犯,但是呢並不染,這我們要分得很清楚。
【於已施他,作他物想,為自受用成不與取,若價滿足,犯別解脫他勝處罪。】
呃,要注意哦!這個地方有人說:「對啊!你……」實際上也辯這個戒,說「你已經送給別人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你也是想:噢,這已經送給他了!結果你自己去受用,那不是變成功用了別人的東西了嗎?照著戒上的規定、規則,你拿別人的東西,滿一定的數量的時候,你就犯了他勝處。」「他勝處」就是最重的重罪,這個就是破壞了菩薩戒體的。那麼關於這個論點啊,下面有幾種說法,這個要辨別得清楚的。
【此中有說,以迴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價不能滿,故無他勝。】
有人說,你現在要送給的,送給所有的一切眾生,這樣的,現在呢你單單送給他。要送給一切有情,譬如說,我從一切有情方面盜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說啦,現在國家的法律,盜了五塊錢沒關係,盜了十塊錢要關起來,盜了十五塊錢要殺頭,假定這麼樣說啦!這樣。那麼現在呢,我這個地方的布施說送給一切人,然後單單從一個人上面算的話,不算。嗯,是吧!因為我現在好像說:啊!送給你們,每個人你們都有,可是呢我現在單單取了他,其他的我沒有犯你們哪!第一點是這個,所以他說不算。
【有餘師說,於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說非理。】
另外一派呢,說不是全部的,說你對任何一個有情,任何一個人,你把你的全部的東西都送給他。不是說總的,而是每一個人來說,所以你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面,用滿了這個錢的話,就犯了。又有人說:
【雖已施他他未攝受,故無他勝。】
另外一種說呢,你雖然想送給他,可是他並沒有接受啊,所以並沒有犯。那麼種種的說法,現在呢,大師告訴我們:
【其密意者。】
說上面這個真實的意趣是指什麼。
【謂於人趣至心迴施,他亦了知執我有時,作他物想為自利取,若價滿足可成他勝。】
就是說,你布施的對象是人,然後呢,你的的確確要送給他了,他也曉得說是這個東西是你送給他,覺得這是他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拿它用,而滿這個犯罪的這個數量的話,那是犯了,那是犯了!譬如剛才說,哦!偷了別人五塊錢,那麼只是處罰一下;盜了十塊錢,要關起來;盜了十五塊錢,要怎麼;就是你偷滿了、盜滿了這個,那麼成這個罪。那是說,不但你自己送給他,他也曉得這個東西你已經送給他,屬於他的了,那才是!
【故說是為他部之義,亦不應理。】
所以說,這個他前面所說的,不合理的。我們要了解這個才是正理的說明,前面說施別人的東西,他物想的這個正義。
【若謂受用他有情物作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無違犯。】
那麼假定說,你呀,這個東西都送給別人,然後你受用的東西都是別人的,你所以這樣的話,是為了什麼?為了利益別人。是的呀,你把這個東西也送給別人,然後呢,你用了這個東西去利益別人,這個並不犯。下面,論上面說明這件事情,而且舉個比喻,這個比喻一看呢,就很明白了。
【《集學論》云:以有主財護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無罪,僕使恆時為主作業,非自有財以為存活。】
說,這個現在那個東西,我這個財物啊送給別人,所以這個財物是有主的,不是我的。然後呢,我現在這個身體也是送給別人,對吧?我這個身體也是送給別人,同樣的是啊,同樣的。那麼現在呢,就拿別人的這個財,來保護、來維持這個別人的這個身,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去受用,沒有罪過。就像下面說,做別人的佣人一樣。這個佣人哪,是的啊!我這個身體是屬於那個主人的,然後呢,所有的事情是忙主人的事情。結果呢,我受用,吃、住、穿都是主人的,對不起,沒關係,沒關係,應該的嘛!就是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學菩薩的人,也是這樣,這個心統統送給別人了,但是你還去受用它,因為為什麼?同樣地,你這個身體,也送給別人了。所以,為了要幫別人,所以你去受用它的這個還是為了他呀,那就對了!
【設作是念,此諸資具已施有情,他未聽許用當有罪,無如是故。】
那麼有人這麼說啦:「欸!你送給別人了,但是他沒有允許,或者你沒有跟他說明,這個不對呀!」這個,說沒有過錯的。他下面說,就像僕使一樣,
【即前論云:譬如有僕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亂,雖未聽許受用無罪。】
是的,現在呢,我們代人家做僕人,那麼一心一意地努力,而且善巧地,不是做壞事,好的,為主人而忙。結果這個主人哪,就是病,病得什麼?病得神經錯亂,神經失常,他可不知道。所以我儘管這樣做,欸,那個世間的人,就不同意我這樣做。你既然說你送給人家了,你這樣去做,那麼人家不同意,那你不是錯了嗎?那沒關係啊!他下面:為什麼呀?那個人家就是你的主人,那個心狂亂,他卻在迷糊當中,只要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你現在這樣做對你那個主人是正確的話,那沒錯。所以雖然不要他聽許,你受用它,沒有罪過的!
這個道理很清楚,就是我們世間來說。所以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要聽治命,不要聽亂命。」這話怎麼講呢?說古人有的人哪,這個生前就是遺言――遺囑啦,相當於現在的――將來啊我身後這件事情該怎麼辦,那是他正常狀態當中所說下來的遺命。到後來或者是臨終,或者受了特別的影響,神經錯亂的時候,他改變了他的原來正確的想法,這個叫作「亂命」。大家曉得不曉得?所以啊,他不聽,他不聽。
這個中國古代有一個「結草銜環」的故事,不曉得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個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好像是魏文侯啊是哪一個,我忘記掉了。那麼他自己有一個非常得寵的一個宮妃,那麼換句話說,這個諸侯天子都有很多女的啦,非常得寵,那麼他很歡喜她。所以平常的時候,都立下遺囑了,將來他身後嘛怎麼排遣,就是怎麼安排那些,這樣。後來他到以後老了,生病了,他自己心裡面放不下,他就又重新訂立一個,怎麼說啊?他說我死了以後,我很歡喜的那個,要她殉葬,就是我死了以後,把那個活的,我歡喜的,活活地把她葬在我的墳墓當中去。後來嘛沒多久死了。
死了以後,他當然――這個真正的這種大官,那個春秋的魏文侯,實際上就是諸侯了,那個時候的各小國的國君。那麼這個後來他那個兒子嗣位的時候,看他的父親說臨終的遺命是如此;但是以前他父親立下的遺囑,說告訴他,他身後如何安排,所以這個叫「治命」,治啊,這個治理的治;那麼還有那個亂命。這雖然是同樣的――一個是治命,一個是亂命,雖然同樣的命令,可是他這個兒子腦筋很清楚,說:「欸,他後來他這個亂命,不要聽。」所以把他父親的那個後宮,把她如理安排了。
以後他跟人家打仗,打仗了以後,打敗了。唉呀!非常緊難的狀態當中,那個敵人追他的時候,欸,忽然之間看見那個敵人的馬前,有一個老人在那個地上啊,那個不是在荒野當中打嘛,那個馬前面有一個老人在那個敵人的馬前面,把那個草打了個結,所以把那個馬蹄綁住了。那個敵人的馬就跌了個筋斗,所以那個敵人就沒追上來,他就是救了他一命,救了他一命。到後來,這個老人在夢當中就告訴他:我呀!就是某人的父親――就是這個女的――因為你生前聽從你父親的治命,沒有亂命,所以救了我女兒一命,這是非常正確的,你有這個德行,然後我也來報你這個答。
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所以在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沒關係,現在世間人都是發了神經了――不是發神經啊,無始以來為無明所縛,我現在覺醒了。你現在呢,的的確確覺醒了以後,你去侍候他們,雖然他們不聽,你做對了,沒錯!那繼續下去。
【現於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實為欺誑,故如此修全無堅實,莫生不信。】
上面曾經告訴我們說,布施的自性、特質是指什麼啊?喏,指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心裡面。結果呢,也有人這樣說:好了,我這個心好就好了,我心施就好了。實際的行為上面哪,也就不管它了,拿這個心施做為一個藉口,那對不起,那都是自欺欺人之談,都是自欺欺人之談。所以啊,假定你真正有了至心要送別人的這種心理的話,那一天到晚就想著要送,一有人來,馬上送都來不及,不可能說,啊,心裡面說我要送的,東西擺在那裡捨不得啊!所以說,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眼前哪,對於有情什麼東西都捨不得,而說:唉呀,這個心惠施啊!這個是什麼?這是欺誑、欺騙,欺誑。所以這樣的做法啊,是「全無堅實」,都是假的,都是空的!這個道理要正確地認識啊,要生起淨信心來啊!不要嘴巴上面自己說說啊!
【即前論云:「若有一類於如是行,諸菩薩前未見實施而不信解,不應道理。當知捨心最希有故,於此道理,有起疑惑,不應道理。」】
上面就廣辨這一類,說,因為第一個,說真正的學菩薩的行者,他並不是一開頭的時候啊,就捨頭目腦髓的,這樣;所以在這種狀態,他覺得:嗯,菩薩是應該捨頭目腦髓,實際上他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懂得道理,總覺得應該捨頭目腦髓,現在看見那些人哪,沒有真實地去做啊,他不相信,這個不合理――這是辨前面一半。
所以眼前哪,我最近偶然聽見人家說,現在有人大家在辯論,說死了以後啊,這個眼睛等等要不要送這個道理。各說各的,說得很多,大家來問我。那麼我沒有回答,所以不回答,現在這個地方最好的說明。問題不在捨不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內容「質」是如何?「量」是如何?「次第」是如何?你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不但發了這個願心,而且受了這菩薩戒的行心,所以這個時候,你要修的是什麼?內心的意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不捨不算犯。反過來,等到你這個意樂修了堅固了,當然捨,不但是死了以後捨,眼前都要捨,何況死了。所以它這問題,不在形相上面而在這個特質上面,因為這樣的話,所以我們不能從那個形相上面看了,就說他不是。
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懂得道理,判斷別人是錯;反過來我們自己說:「哎喲,我們現在也要學菩薩行了。」那麼這個時候,也要衡量衡量自己。如果說沒有達到足夠的量,那個時候啊,你不實際上的行動,對的!反過來,你如果說,自己心裡拿這個做為藉口,而實際上,根本沒有修這個捨心,只是說:欸,菩薩嘛主要的修那個心裡的意樂,我心可捨啦!而那個時候啊,實際上東西捨不得,乃至於根本沒有修這個心,那就錯啦!這個辨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本論從開頭到現在,一直下去,一直說,到那個時候你只要觀察自心哪,非常清楚。更說,假定你聽懂了這個道理,不在實際的行相上去努力的話,那都是空話,沒有意思。
「當知捨心最希有」啊!「故於此道理,有起疑惑,不應道理。」哪!前面就說了。所以這個地方再說,這個捨心,真正希有的在這裡,在這個地方。那麼這個捨心呢,所以為什麼緊跟著前面,說單單說心施,而實際上行為捨不得,這是欺誑,說完了這個,下面就告訴我們捨心最希有。那地方我們就辨別得出來,這個心什麼樣的一個心?如理如量,相應的心;而不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浮在嘴巴上面的空話。好了!那麼現在呢我們已經懂得了,怎麼來啟發布施的心念,這個善巧的方法,有了以後呢,下面就要布施。要去布施的時候,這個布施它又有不同的方法,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