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9L2 是諸堪為 ~ P29LL4 應如是學

手抄第二冊:P278L1 ~ 第三冊:P8LL4

音檔:[16B]19’54”~[17A]10’56”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廣論 師父手抄稿】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那麼才值得,才能夠相應。跟什麼相應呢?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識才能相應,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那個時候才可以;就像我們說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學校,看看你夠不夠資格去進這個學校,去念這個學校。現在同樣的情況,我們常常會說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到了這裡,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徹底的反省,以及正確的認識,沒有善知識嗎?不是,有;是我們沒有能跟隨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條件。因為你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善知識的好壞,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它看成壞的,壞的看成好的,這樣的話,你永遠沒有希望,就這樣!那麼所以瞭解了這個,這個時候就拿這個條件來衡準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條件。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
下面這個話有一個字注意『修』,假定你瞭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去在身心上面觀察,觀察時候覺得自己對了,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那個時候應該歡喜跟慶慰。上面還加個修字,這個修字,很重要哦!為什麼說應修歡慰?是!平常一般我們的心裡狀態都是在普普通通,無始無明這種現行當中,這個時候它所產生的力量、行為等等,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所以無明的行,你一直在這個地方轉。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來呢?那個時候要修,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這個。如何修法呢?這個後面會詳細講,現在告訴我們,就是,這裡當你具足了以後,你應該自己感到歡喜,自己感到慶幸,自己感到安慰。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而歡喜。這個為自己的這樣的歡喜,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現在我們想一想看,我們說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當中,其中有一個隨喜功德。什麼叫隨喜?這個是功德,是好的事情,那麼你雖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為這個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隨著歡喜慶幸。這個功德不只是指他,別人的你隨喜,自己的也隨喜,這樣你心裡面讚歎歡喜,為這個而這樣的慶幸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增長功德的方法。以前已經說過一些道理,以及一些過失,那麼當你這樣隨喜的時候,你現在的這個心就跟這個法相應,這是一個。第二個,因為你在這樣的隨喜這個,所以它生起這個現行的時候,這個力量不但現在生起,而且它繼續的增強。就像我們,譬如說在這個團體當中,大家要表決,那麼有一部份人是贊成,有一部份人反對,如果你想通過的話,贊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麼同樣的道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心識當中,你不在這個地方修這個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識就是跟無明相應的,無明相應的;換句話說,你不在修隨喜的時候,那是投反對票的時候。那個所謂反對票是什麼?反對你生天,反對你超出輪迴,反對你往生淨土。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在向下流的時候,這麼個嚴重,而這麼個美妙法,所以這個修字的真正的意思。那麼後面我不特別指出來,什麼時候講,這個否則的話,我會說後面,你們會說後面那裡講啊?後面關於講到業的時候,它是最重要的說明這一點。以後,所以你們必須經常要自己去看,單單聽這個效果很少,你們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後然後聽,聽完了繼續的不斷的去觀察思惟,那個時候你自然得到融會貫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夠深入領會。這個我順便說一下,要不然的話,這個你們會產生脫節,連貫不起來。那麼這是具足了,我們應該這樣做,不具足怎麼辦呢?
【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現在我們不具足,那麼我們要這樣想、這樣修,說我要修學佛法,這既然是必須要的話,那我現在趕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沒希望了。所以你能夠這樣努力把這個因結下去的話,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將來就成就了。所以說現在努力,那麼將來就得到這個努力圓滿的果,你這麼努力去做,所以這個地方很清楚,不具足應該這樣修,具足應該這樣修。瞭解了這一點,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的上升,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進,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應該瞭解的一個道理,依靠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個道理,自己並不曉得,還自己覺得我在這修行,怎麼修了個半天,就是不相應呢?就是這樣。你修習什麼,怎麼修法,你都不知道?我們平常常常說,盲修瞎練,偏偏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練當中,卻還不覺醒。
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練當中,卻還不覺醒,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現在怎麼樣的運用這個條件,互相教跟學。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現在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我們應該默默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的,很認真的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世俗上面的要求就是貪、瞋、痴相應的。這個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痴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痴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盆冷水。這為什麼原因呢?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的深談,總希望大家善自努力。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的修學。這個時候,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辦法。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做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中應該採取那一個?我們看一下。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很多、很繁,多的話--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去聽,所以他徒弟就說:「師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他怎麼說?「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潮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在家人在那裡講經,他就恭恭敬敬跑的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這是一類。另外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那麼,現在這兩類當中那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那一個好啊?現在說。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法華上面的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你們都是成佛,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尊者來得好,學後者。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的修習過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向上看。這個人,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爛,一爛就沒有用,一爛就沒有用;反正我就這個樣了,混混,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感到慚愧,深深的慚愧!我們的條件太差,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