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無憂花】

 

詞曲// 真如
心間淨土中 開著無憂花
潔白光燦燦 亮麗如初霞
無憂花 無憂花 唱著無憂的歌
無憂花 無憂花 唱著無憂的歌
心間蓮蕊中 開敷無憂花
潔白光燦燦 亮麗如初霞
芬芳若香荷 款款柔似波
無憂花 無憂花 心中那無憂的花
乘著星光歌謠 和著月亮開放
走過春夏秋冬 不曾凋零的花
有著歲月的深沉 沒有歲月的頹廢
永遠精勤於善法 無畏的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心中那潔白的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難割難捨的無憂花
那朵白雲扶著你 輕輕風兒擁著你
滿天星光輝耀你 月亮啊伴著你
無憂花 無憂花
那朵神聖的無憂花
開在紛紛攘攘的塵世
綻現晶瑩美麗的神情
無憂花 仙境的無憂花
追隨你 追隨你 無怨無悔
哪怕到千生萬世 哪怕到海角天涯
無憂花 無憂花
永遠開敷的聖潔的無憂花

 

影片【師給我樂如眼目- 廖珮妤師姐】

 

在廣論科判「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的章節中,其中一段「…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
善知識給予我安樂,如同有了智慧的眼目,能明見一切煩惱而降伏它
廖珮妤師姐的布滿直的橫的斜的手術刀疤,病痛加上經濟壓力,讓她總是眉頭深鎖、怨天尤人。因為女兒的機緣,接觸了《廣論》,如獲至寶,沒想到更大的考驗才正要開始…隨著眼睛視力越來越模糊,每天誦大般若經越來越吃力,想到可能終究會有一天完全看不見,因此也開始做錄音,不但自身獲得誦經的功德,自利外也可以利益他人…

 

廣論

 

  • 【廣論進度】:P66L1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 ~ P67L3下當廣說
  • 【手抄稿】:第四冊P282LL3 ~ 第五冊P20L9
  • 【音檔】:[32B] 13:57 ~ [33B] 02:27
  • 【科判】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 【廣論原文】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①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②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① 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② 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收攝】
宗大師把如何攝取心要分成二部分,第一要對令行者對於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產生堅定的信解,於是將為行者開示三士道總攝佛法的道理以及以三士道依次引導修習的原因。建立堅定信解之後,接著闡釋如何正確攝取心要。
【廣論原文】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如覺[口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收攝】
佛從最初發心,後行廣大行累積資糧,到最後現證圓滿正覺果位,完全都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說一切教法也唯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成辦有情利益大致可以分二:暫時的利益及究竟的利益。
暫時利益就是增上生─後世的人天善趣。為成辦增上生,可以攝入下士或共下士道法類。下士夫的意思是只追求暫時利益的人。殊勝下士,所求暫時利益不只為今生,也想到了後世。比起前者,他更殊勝、較有智慧。
究竟利益就是決定勝,也可以分二:只求自己解脫的別解脫,及追求一切遍知。只求自己解脫的,像聲聞乘和獨覺乘所說的解脫之道等法義,可以攝入為中士或共中士道法類。中士夫的意思是,不尋求暫時的利益而尋求永恆的安樂。他深知一切痛苦都來自於無明,所以厭患煩惱和煩惱的根本—無明所造作的一切,為了從無明獲得度脫,而去尋求解脫之方便,去學三學等。 「諸有」、「三有」,也就是三界的意思。 「三種學」就是指戒定慧三學。
追求一切種智,如同阿底峽尊者所說,成辦之法有兩者:修波羅蜜多乘(顯教)和密咒乘(密教)。這兩乘的法義,都屬於上士道的內容。上士夫也叫勝士夫,意思是心被大悲心給控制,隨著大悲心而轉,發心─「為了一切有情能夠脫離痛苦,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於是學習菩薩的六度萬行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菩提心及六度的修持,《廣論》後面會廣說;而金剛乘的內容,則在《密宗道次第廣論》裡會廣說。
聽帶討論//
Q: 可以不要成佛嗎?
班長: 在很多的道場,問學佛是為了甚麼? 可能是為了快樂…等等,只有師父在說我們學佛是為
了成佛。
【師父音檔】那麼我們要想得到增上生,成辦、成就、辦妥當增上生的那些內容,統統包含在「下士」這一類,或者叫「共下士」。為什麼這個下士叫作共下士?因為的的確確有人哪,叫你爬上去成佛,「哎呀!這個成佛很難,喔,眼前得一點好處就行了!」是,這一類是這樣。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還是要的,所以這一部分是共同學的。說到這地方又有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說眼前單苦欸,他眼前同樣地可以得到增上生,你豈不是冤枉了嗎?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後停在這裡,乃至於還要墮落;他得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這個永遠不停地永遠上升,到最後成佛。所以這概念我們要了解,所以「共」字它大有意義在裡面,對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大策勵!處處地方讓我們了解,只求眼前貪一點便宜,這是一個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來,全部求遠大的目的去幹的話,眼前樣樣都得到,眼前樣樣都得到。
班長: 同樣是在念小學時而目標是放在未來要讀博士的,這就是共下士與下士不一樣的地方,把 目標放得遠,會獲得更多的收穫;為什麼要成佛,大家可以再想一下,如果學佛沒有想成佛是滿可惜的。
Q: 做甚麼是修行;做甚麼不是修行?
俊彬: 認真在想事情的時候。
彥廷: 聞思及研討是修行;如果沒有上廣論的朋友,透由我了解一些廣論內涵,對方算是修行嗎?
文德: 心理保持在一種觀察思惟的狀態下是修行。
班長: 我們現在上課算不算是修行,那沒有來上課的呢?
【師父音檔】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我現在真是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住我這個房子?我欠你的啊!」我聽了,我當時聽了半天,覺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 佛嗎?要你慈悲,我就是個凡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瞭解,的的確確的,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是千真萬確事實!然後還覺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的,大家只管自己的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東西給你,那只好大家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了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說過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來侍候你,侍候的不對,還要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
Q: 師父說那個時候到底弄錯了甚麼?
姝婷: 師父一開始修行時都只想到自己。
班長: 所謂“我要”修行是別人配合我修行? 可能有黃背心可能是公司同事還是家人,很多人的配合,我才能來上廣論。這是師父要強調的為什麼要學佛。
【師父音檔】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地已經懂得反省,不妨想聽聽他的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意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啊?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是世間講道德的人,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那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的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的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覺得一無是處,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班長: 反省有沒有很重要,很容易嗎? 有時候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其實心裡有很強的慢心的,認為我有修行你沒有;修行不是只有自己的事情而已,修行這段期間受到太多人的幫助,自利也要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