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第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內容】
1、擁有大智慧的諸佛子以發心為希有,對於「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這個道理,產生確定不疑的信解。
2、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需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成佛需要智慧和方便,證悟空性智慧是三乘成就的共因,而菩提心(方便)則是大乘成就佛果的不共因,實在稀有而珍貴。
3、大乘行者,「菩提心」是最殊勝的中心教授,若能生起菩提心則在一剎那的時間內,能夠淨除罪障、積集資糧、令善增長廣大。
4、菩提心之稀有寶貴者,如《入行論》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是故吉祥阿底峽尊者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始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

【分享】
Q、求學讀書的過程中,有甚麼事是讓你特別感動的?
A、國三讀放牛班,有一位景仰的英文老師不知何因來教我們,課堂中教法有趣很歡喜,同學們調皮搗蛋,常讓他生氣,可是言語之間對我們有諸多鼓勵期待,並不看輕我們,竟然說:『你們個個頭角崢嶸,去創業吧!不要像我領的是死薪水。』至今回想,被這樣有愛心的老師所教很幸運啊!

【聽帶】
【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師父說:「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把菩提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努力去做。
不是說剛開頭的時候「略憶文句」,像平常我們一開始念的時候,都是念幾下,我們早晚課也是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四句。然後呢,在我們修密宗的儀軌當中,開頭的時候也這麼念幾下。很多地方就這樣,就是啊「還算好咧,還略略至少一些文句咧!」
欸,這個不對,這個不對!而我們真正主要的修習是這個才對。
所以說你略略把這個文句念一遍,而於其他的「餘道」,這個餘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它是什麼?「微細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這些東西啊!那個很明白的,你對佛法認識得太不夠,認識得太淺,認識得太差!
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你做哪一個都可以。你念佛,念佛好;參禪,參禪好;學教,學教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後呢,你在這兒坐禪以外,不管我們所謂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禪、讀誦、誦經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結其他的因緣。這一點,是這個地方特別需要了解的!」

~Q.修依止法(上師相應法)跟修菩提心修法,是不是有衝突?
A.令師歡喜->成佛->成佛的因->發菩提心->跟師父同心同願(同什麼?)->要有一顆菩提心(同心)->發願要成佛(同這個願)
~Q..觀察我們一開始上課前在「前行緣念」時,怎麼念?
A.『無上甚深微妙法』:是否有思惟==>甚麼可以比得上或高得上,那麼深奧不可測及微妙不可思議的佛法
A.回向時如何思惟?:以「一滴水滴入海中,只要海水不乾,小水滴的功德永遠都在」;回向需廣大回向,倘若只回向小小希願,則滿願之後,講聞法之功德便消失了,很可惜。
Q.我們是否常犯「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怎麼辦?
A. 師父說:「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

【心靈對話.研討】
Q.如何面對輕蔑態度,乃至惡言?面對挑逗、攻擊與負面的人性,又應如何與之和平相處?
師父說:「我們都希望和平相處,但不可能剛開始就如此。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觀察內心是否冷靜,如果不冷靜,可以先避開風頭。」
Q.如何才有勇氣排除萬難呢?
分享=>俊成、德芳:隨然有勇氣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沒有勇氣定不能解決問題,能掌握住事情發生的因緣,如理解析,就能增加信心面對困難。
師父說:「真正懂佛法的人,遇到快樂的事,對他是一種鼓勵;遇到痛苦的事,他也能保持快樂,所以對他來講是沒有「困難」的。這是一個很高深的理論,但妙的是所有佛法的理論,只要實踐了以後就會發現它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指導原則,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一般人覺得萬分艱難、痛苦的事情,懂佛法的人會覺得-這是最容易、最快樂的事。」
Q.要怎麼實踐呢?
師父說:「必須有一個「師、友」環境──好老師,與願意共同努力的友伴。老和尚說,他一生最幸運的就是有師、友!」

【喻】百年老松
氣象所的老松很不起眼,,乍看之下沒甚麼,經園藝界專家介紹才知價值不斐。。菩提心教授也是一樣,是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才會於內生起執為稀有,讚嘆如此稀有妙道,愚夫凡眼則不執為如是稀奇。

【善行小點滴】
志強:為不使果農心血無歸,護持購買火龍果。
二哥:待人著想的意樂長存於內心。
德芳:新學期新入學小朋友內心不安哭泣,以愛心愛撫安住。

桌牌:能入大乘之門唯發菩提心。
標題:還不會走就想要飛。